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武威控规说明书1217

04武威控规说明书1217

04武威控规说明书1217
04武威控规说明书1217

目录

1 基本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规划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 规划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武威市区东北片发展条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1 区位优势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2城区定性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3 古城依托有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4 城市元素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

5 城市建设用地充足,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6 制约因素和隐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 功能定位和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1 功能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2 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 规划布局原则与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6.1 规划布局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6.2 规划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7 历史保护引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7.1 地块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7.2 保护原则与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7.3 保护控制分类与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8 城市设计导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1 整体空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2 街景及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8.3 节点控制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9 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9.1 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9.2 总体规划用地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3 道路系统及交通设施布局与控制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9.4 居住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9.5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9.6 城市公共绿地布局与控制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9.7 市政设施用地和保留用地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9.8 地块适建性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9.9 地价等级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0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0.1 给水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10.2 排水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0.3 电力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0.4 通信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10.5 邮政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6 供热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7 燃气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8 防灾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9 环卫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0.10 竖向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1 村庄改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2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2.1 土地使用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2.2 环境容量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2.3 建筑建造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2.4 交通指标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3 规划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1 基本概况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49′-104°43′,北纬36°09′-39°27′之间,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南与白银、兰州两市相连,西北和张掖、金昌两地市接壤,西南紧靠青海省。地形南北长而东西窄,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全市辖凉州、民勤、古浪、天祝一区三县,116个乡镇,1129个村,境内还有黄羊河农场、勤峰农场、石羊河林场、天祝种羊场、上方寺林场等国营农林牧场,总人口191.10万人。武威市拥有河西最大的编组站武南车站。目前交通方式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公路有312国道一条,308及211省道2条,县道38条,乡道27条,专用公路6条,总里程2157公里,交通密度11.46公里/人。

武威市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介于1020-4874米,地貌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性大,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区三个地貌单元。南部山区由海拔2000米至4874米的低山丘陵和中高山组成,面积占全市的28.7%,年降水量250-600毫米,土地坡度大;中部平原即海拔在1300米至2100米之间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面积占全市的26.67%,年降水量110-250毫米,地势平坦,垦殖和发展灌溉农业的历史悠久,长期开发形成的绿洲是我区农业生产的精华之地;北部荒漠区即海拔在1020米至1800米之间的属腾格里沙漠西部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的边缘地带,面积占全市的44.63%,年降水量60-150毫米,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主要是沙漠和盐碱滩地。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连结带,历史上曾是战略要塞,河西走廊的商贸中心和门户城市,西部农业文明的地区中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武威市于1986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迄今有文物保护单位564处,其中已经公布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9处,尚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57处。武威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3000多件,其中古籍图书24193册,书画碑帖1326件,明代藏经4000多卷,其他文物3639件。此外还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文庙、古钟楼、罗什寺塔、雷台、海藏寺天梯石窟、古长城等大量古迹建筑群。武威市还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

武威中心城区位于原凉州区,市域范围内的中心位置。原凉州区内至今仍保持着古城的城市肌理,以生土房屋凹凸墙垣和弯曲的小巷为特色的民居群,其建造格局营造法式多沿用明、清朝代的遗迹,也体现了当时姑臧城布局艺术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文化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威市中心城区发展迅速,给老城区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压力。根据200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分为中心城区、河东城区、辛家河滩城区和武南城区,城市呈跳跃式发展。依据武威的发展优势条件及发展战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用地西以北大街—南大街为界,东至滨河路,南至南关东路,北至二环路北侧规划道路,总用地面积4.97km2。

规划范围覆盖武威市老城区的部分街区,街区内保留有文庙、雷台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古钟楼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遗址1处,以及大量生土民居群。沿东大街和南北大街两侧有相对强度较高的建设,包括行政建筑、商业建筑、医院、影剧院等公共设施以及城市住宅;东大街以南的区域,以及兴胜路以西、北大街以东、北关东路两侧的区域内,现状用地混杂,包括大量的商业、办公、居住、工业、仓储及军事用地。二环路北侧有零星建设,包括金羊镇镇政府及武威市血站;用地东北部大片区域现状主要由村庄和农田组成。规划区内除中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冲沟外,地势平坦,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平街、兴胜路、北关东路、南关东路、滨河路均已建成。

2 规划依据

2.1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

2.2 《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2020年);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2.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

2.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2.7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3 规划框架

4 武威市区东北片发展条件分析

4.1 区位优势明显

武威市区东北片规划地块位于武威市主城区的东北部,覆盖了由南北大街与东大街组构而成的中心区繁华地段,通过南关东路、东大街—复兴路、北关东路和二环路与其他城区相接,与即将建设的河东新区隔水相望。地理区位良好,交通条件便利。

4.2 城区定性明确

依据《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武威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明确了历史文化元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用地包括了城市中保存相对完好的老城区主体,面积占整个规划范围的20%,并在总体规划和《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2020年)中确定为城市的商业、文化中心。明确的定性对规划用地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3 古城依托有力

规划用地包括了雷台汉墓景观区以及以文庙、大云寺古钟楼、古城墙遗址和南城门楼四大历史风貌景观点为标志点、传统生土民居为历史街区肌理的老城区,城市风貌特征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浓郁。在老城区内,地块发展已趋于成熟,商业设施和其他各项公共设施不断进入,人气兴旺。良好的商业、旅游和人居氛围对于吸引投资、带动规划地块内周边地区的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老城区过密的功能和人口也将在随着新区的建设得到有序的疏解。

4.4 城市元素丰富

规划用地临杨家坝河,与河东新区隔水相望,具有较好的景观视角。内部南北大街和东大街两条古城轴线,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传统生土民居,加之复杂的用地组合,都为城区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丰富而又不乏地域特征的城市元素将共同构筑武威独特的城市风貌。

4.5 城市建设用地充足,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规划用地范围内部分为耕地,但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正常的程序征用土地;除中部有自北而南的冲沟一处外,其余用地平整适建。南关东路、东大街—复兴路、北关东路、二环路、滨河路、南北大街、兴胜路及和平路中段均已建成通车,规划用地的道路骨架基本成型,与西城区及河东新区交通联系也较为方便,道路周边用地的开发条件进一步趋于成熟。

4.6 制约因素和隐患

规划用地内的老城区内现存一些不相协调的工业,与周边地区的整合发生冲突。老城区内传统生土民居由于缺乏维修资金和维修制度,年久失修濒临损毁。对成熟地段的争夺给老城区造成极大的压力,老城肌理遭到高强度的破坏。

5 功能定位和指导思想

5.1 功能定位

规划确定武威市区东北片的功能定位为:“武威市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以复合商业与文化功能的历史街区为核心,以历史文化遗存为标志,以传统民居和小康居住区为主体,综合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区。”

5.2 指导思想

5.2.1 依托联动理念

新区的发展离不开老城,武威市区东北片的发展必须充分依托老城区,其现代化居住示范区的形成需要老城区人口的迁移。同时,市区东北片的开发建设要为旧城区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缓解老城区人口压力,促进老城区功能结构调整,降低老城区土地竞争强度,等等。

5.2.2 价值平衡理念

鉴于规划用地内老城区文物及大量传统生土民居保护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建议采用地区价值平衡体系来进行适当弥补。新区依托于老城区,受益于老城区,其土地通过竞拍方式得到的资金必须有一部分返还老城区的维护和复兴。在开发时序上,新区建设以公共设施投入为先,吸引人气,可促进新区土地价值的提升。

5.2.3 特征明确理念

将老城区的特征和区域边界明确化,为新区建设设立核心发展极,使老城区与新城区互相关联而又各有所长。明确的区域边界既有利于对老城区的认知和保护,又能使新区投资环境明确,促进新区发展。

5.2.4 现代化高标准理念

城市的良好运行依靠的是高效率的支撑体系,其中,基础设施的组织尤为关键。在可能条件下,水电等管线尽量地埋铺设,雨水、污水分流制排放,供热、供气预留管道,统一规划、分步设施。所有这些都要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标准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充分的公共设施,如教育、医疗设施及市民健身场所等。以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为目标,提高城区绿化水平,注重绿化的多元化和实用化。

5.2.4 城乡融合理念

本次规划范围内部分为农田。规划用地的开发是通过转换耕地的土地所有性质实现的,涉及到对现有村庄的改造。这就要求树立城乡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村庄改造的模式、时序,以及怎样与新区开发很好的结合,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求得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5.2.5 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规划年限到2020年)为依据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远景发展。2020年以后,武威市会进一步成长,城市向北发展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规划建议二环路以北1500米的用地范围采取规划管理控制措施,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出充分的余地。

6 规划布局原则与结构

6.1 规划布局原则

1、根据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与布局结构,进一步细化各项用地分类,并结合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和城市现状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和布局;

2、根据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划定城市功能分区确定并完善相应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项目和规模;

3、根据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结构、道路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和建筑开发条件,确定不同地块和分区的开发建设时序;

4、以有利于开发与实施,方便管理与操作为目标,确定各地块的规模,并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控制指标;

5、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为目的,结合开发效益,确定建筑物控制高度。控制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提高绿地率,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

6、根据道路交通要求确定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方位,依据地块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配建停车位;

7、根据开发建设项目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制定地块适建性控制规定,使规划更具弹性。6.2 规划结构

本片区形成以东大街为中心、以历史保护地段为核心地区、环绕四大片生活居住区的整体结构。

东大街和南北大街是城区的主要商业街。南北大街是本规划区的边界,东大街是本规划区范围内的中心地段。

以古钟楼和文庙为核心的历史保护地段地处本规划范围的核心地区,分踞东大街南北两侧,以传统民居和商业旅游为主要功能,强化对传统城市肌理的严格保护,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形成城市的核心风貌带。

围绕着历史保护地段形成东北、北部、西南和东南四片生活居住地区。东北和东南片居住区市新建城区,按现代化的生活居住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北部居住区基本上是新建的居住区,但需要与雷台历史遗址的保护相协调;西南居住区基本是现建成区,且位于古城保护范围内,在今后的建设与改造中应突出古城风貌的保护。

主要发展轴线:

商业发展轴由东大街、南北大街和和平街三条商业集中地带组成。

绿化发展轴共两条,即兴胜路西侧的生态绿化带和杨家坝河滨河绿化带。

市民公共活动轴为钟楼巷向东北延伸,经市民健身广场和东关公园向北深入东北片居住区,沿线布置传统民居、旅游商业带、市民健身广场、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共设施中心和绿化带等设施。

7 历史保护引导

7.1 地块范围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用地范围内,包括有近140公顷的用地属于历史保护地段,主要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历史保护地段的范围,第一部分南起南关东路、北至北关东路、东至兴胜路、西至和平街,第二部分包括雷台公园及其周边控制区。历史保护地段覆盖了文庙、古钟楼、古城墙遗迹、雷台汉墓和城门楼等重要的城市历史标志点。

7.2 保护原则与目标

7.2.1 保护原则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以及《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2020

年)》,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地段的保护,必须符合城市特色原则、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保护与城市建设、旧城更新及与改善居民的关系。

7.2.2 保护目标

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地段主要处于城市核心区,由于区位条件特殊,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冲突,即旧城保护与城市形象(如对现代化城市形象的追求)的矛盾,与土地价值(如中心区高密度开发的压力)的矛盾,与居住环境(如传统民居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等等。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将主要以解决这些冲突为出发点,确定保护目标如下:

?整合城市脉络,强化城市形象

中心城区土地价值级差对土地开发投资的强大吸引力,使武威古城区的核心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古城区的结构逐渐显得支离破碎。在文庙、古钟楼和古城墙的周围,不仅发生了强大强度的开发,而且,新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形式、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城市历史标志点和城市的历史风貌发生剧烈的碰撞。因此,古城的保护必须对城市脉络进行梳理和整合,明确古城区的范围和控制要求,对严重影响古城风貌的建筑物须予以拆除,以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

?重塑历史遗产,激发文化旅游

古城保护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严格管理规划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对其进行有效和持久的维护,确保其真实性。除了对文物古迹自身的保护外,其生存环境也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包括对文庙、古城墙、古钟楼周边的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对这些地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借鉴国外历史城市开发旅游的成功经验,武威市应努力发展以个体旅游为特征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相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集体(或组团)旅游,对促进地方经济有着更大的作用,这是由于集体(或组团)旅游的参与者仅在指定的地点进行消费,这种旅游方式的收益往往会流出城市,流向投资者;相比之下,文化旅游即个体旅游的参与者由于多数出于了解文化的动机,在城市中逗留的时间较集体(或组团)旅游的参与者要长,其消费也会分散在当地的餐饮服务业,是城市真正的贡献源。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先天条件。在此基础上,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必要的,如优质的中低档旅馆、餐饮服务业,等等。此外,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如地方戏剧,酒文化,等等)可能对这一类型的旅游者更具吸引力,因此,必须将保存和引入这些活动与保护物质实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直接反映在用地功能上。

?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城市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存在,以牺牲居民的生活环境来换得历史地段的生存并不是理想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对历史地段进行整合和再开发之际,必须将改善居住环境列入比较首要的任务,包括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上下水设施、管道燃气等城市基本生活必备的设施,增加公共空间和绿化面积,配建相应的配套设施。

?提升土地价值,推动城市发展

充分发挥核心城区的土地价值是城市土地再开发的动力。为了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应在不破坏历史城市风貌的前提下,引入零售商业、餐饮业、商务办公等高土地价值产出的用地功能,提高地价,以平衡保护所需的支出。维护商业等公共设施的连续性是保障商业用地效率的必要条件,应以集中和连续来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公共空间氛围,来提高用地的有效性。

7.3 保护控制分类与要求

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构建筑物的生活地区。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特征:要有真实的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物质实体);要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即该地段的风貌是统一的、并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要有一定的规模,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以及存在真实的生活。

根据《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2020年)》,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所含历史街区的范围内,雷台汉墓、古钟楼、古城墙遗迹、文庙、城门楼属于绝对保护区,其周边50至100米范围属于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之外50至200米范围属于一般保护区,古城墙范围内属于古城风貌整体控制区。对于这四个层次的保护区,应采取不同强度的保护控制措施,措施针对的主体应为保护区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7.3.1 绝对保护区

绝对保护区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城门楼(原址仿建)构成。绝对保护区内的文物古迹必须

完全保留,并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缮,不允许发生用地被侵占、建筑被改作它用的情况。发展巷东侧古城墙遗迹带现状风貌破坏严重,视廊受到周边新建多层的阻隔。规划对其进行梳理,拆除部分多层建筑,打通东西向交通,并通过围合等空间手法重塑城墙节点。

7.3.2 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内现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传统民居指武威市区内(尤其是古城墙范围内)存在的大量一层生土民居,由于其街巷空间和院落组织独具地方特色而具保留价值。传统民居是历史街区的基础,是文物保护单位赖以存在的生境,也是武威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先决条件。

由于年久失修,许多传统民居已严重受损;此外,不少院落受到新建筑用地的蚕食。对传统民居的保护重点是公共空间,即街巷空间和院落组织方式,以及院落中保存尚可、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如有一定传统建筑风貌、细部的老建筑,等等),这些要素必须予以严格保留。对院落中现存的建筑质量较差且无保留价值的建筑(主要是经居民翻建的一部分砖房),可采取仿古重建或局部改建的方式对其重整,以强化历史街区的特色。

重点保护区内的非传统民居建筑,必须在建筑风格、形式、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其临近的文物保护单位形成视觉上的一致。对已经严重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必须坚决予以拆除,对外部处理后可以达到街区环境要求的建筑进行外立面的处理。

重点保护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以下。

7.3.3 一般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内的传统民居沿用重点保护区内传统民居的保护控制要求,但在可能发生的改建过程中,在非敏感地带的建筑可采用一些现代材质,并寻求局部的变化。一般保护区内的新建筑仍需与绝对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相协调,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建筑风格和色彩要符合地区特征。

一般保护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以下。

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原传统民居用地及部分周边用地,规划仍作为传统民居用地,标注为R41。

7.3.4 古城风貌整体控制区

古城风貌整体控制区内的建筑风格须与传统民居相协调。

古城风貌整体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五层以下。

8 城市设计导引

8.1 整体空间结构

规划用地的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呈现为双城结构。以古城墙为边界,老城区内城市肌理致密,以传统生土民居为主体,文庙、钟鼓楼为地标,在文庙前广场、东大街依据城市功能要求适当设置特色建筑与开放空间,其高度和规模以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为准。新城区内,塑造张弛有序、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基本以开敞为主。

8.2 街景及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南北大街及东大街作为城市发展主轴,是集中展现城市风貌的标志性界面,建筑高度控制与老城区基调一致,以多层和低层建筑为主,在大什字(南北大街与东大街交叉口)、东小什字(和平路与东大街交叉口)及兴胜路口可局部设置少量的中高层建筑;东大街在老城区内的路段,建筑风格必须与区域协调;确保文庙与钟鼓楼、文庙与古城墙遗迹的视线通廊;沿街商业建筑保持界面连续。

雷台公园的周边,塑造开阔的城市空间,建筑高度控制以低层为主;界面以开放为主。

为取得与河东新区较好的呼应,滨河路西侧的界面将集中展现市区东北片现代化面貌,鼓励建筑形式多元化;建筑高度控制以中高层为主;界面以开放为主。北关路以北兴胜路西侧依附于城市生态绿化轴,建筑高度控制以中高层为主;界面以开放为主,使绿化能够渗透到居住区内部。

8.3 节点控制要求

节点控制重点为道路交叉口。道路交叉口节点范围内的建筑限高可以比相邻街坊适当提高。并有选择的留出开放空间,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今后的发展留出余地。

8.3.1 主要空间景观节点

主要空间景观节点为城市主干路交叉口节点及少部分次干路与主干路的交叉口节点。控制范围包括以道路中线交叉点为圆心,半径100~150米范围内地区。控制范围内要形成整体统一的空间环境,建筑相互协调呼应,并努力提高绿化在环境中的比例。

8.3.2 次要空间景观节点

次要空间景观节点包括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节点及重要的次干路与次干路交叉口节点。控制范围包括以道路中线交叉点为圆心,半径60~100米范围内地区。控制范围内要形成良好合谐的空间环境,建筑与建筑有所呼应,并发挥绿化的点缀作用。

8.3.3 一般道路交叉口节点

其它一般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也要进行节点控制,控制范围为半径30~60米范围内地区。控制范围内不强调形成统一的空间关系,但建筑之间不应出现强烈的反差,利用其它环境要素如绿化、小品等达成统一。

9 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9.1 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

依据2000年“武威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56万人,生活居住用地1455.9ha,人均生活居住用地33.09m2,生活居住用地人口密度303人/公顷。参照国家规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居住用地人均18-28m2,武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33.09 m2/人标准已属高值,因此,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遵照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生活居住用地指标。

按生活居住用地占武威市区东北片用地45%计算,生活居住用地220ha,人口容量控制在67000人左右,生活居住用地人口密度300人/ha。

9.2 总体规划用地调整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基本上遵循了《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的用地结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1、商业用地《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的商业用地集中在南北大街

与东西大街交汇处(大什字)。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保留原商业中心外,在东大街、光明巷和发展巷增加了一部分商业,作为历史地段的特色商业,以强化历史地段的吸引力,形成有活力的城市重点地区。

2、居住用地东关公园南侧和西侧已建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小区,与总体规划发生冲

突。鉴于其形态与城市形象尚可兼容,可作保留。

3、绿化用地兴胜路西侧,在北二环路和城关北路之间,现存一段冲沟地貌,最宽

处达到100米以上,深度超过10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用作住宅用地。在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该用地改作居住区绿地。

4、行政用地在规划范围的东南部、滨河路的西侧,增加了部分的行政办公用地。

在此处设置行政用地的目的,在于方便对主城区与河东新区等新区进行管理,减少城区内部的交通压力。

5、特殊用地将大什字附近的特殊用地(军事用地)进行土地功能调整,置换为商

业和居住用地,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土地价值。

9.3 道路系统及交通设施布局与控制指标

9.3.1 规划原则

1、规划城市主、次干道的布局、走向、红线宽度和断面形式等以武威市总体规划中道路系统规划为依据,道路布局、红线宽度和断面形式原则不作变更,道路走向依实地建设情况和地形作局部调整;

2、对于已实施的部分城市道路和路段,规划以实施情况为准,不作变更;

3、已定位的城市道路、路段和交叉口,规划按确定的道路坐标进行定位;

4、支路和小区内部道路根据道路所在地块的性质、交通发生量、用地情况和建筑投资等因素,以最合理的道路宽度和断面、最短捷的线路和走向、最大的服务范围和有利于分块成组地规划分用地为原则进行规划和定位;

5、参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确定区东北片各类交通设施的布局和规模。

9.3.2 道路系统

规划保持了武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方格网式的城市主要道路格局,保持了城市主、次干道的布局、走向、红线宽度和断面形式,已定位的城市道路宽度和断面形式原则上不作变更,未定位的城市道路根据实际地形和建设情况,从与现有道路和已定位道路的合理街接、减少拆迁等因素考虑对走向作局部调整。

现已建成或定位的城市道路主要有:南北大街、和平街、兴胜路、滨河路、南关东路、东大街—复兴路、北关东路、二环路。

规划对现状路网结构进行了调整。南北大街、和平街、兴胜路、滨河路为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南关东路、东大街—复兴路、北关东路、雷台南侧规划路、二环路为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连接武威市区东北片与武威市各功能组团。二环路、滨河路为武威市主城区环路系统干道,南北大街和东大街—复兴路延续为古城中轴线,保留为城市主要商业街,和平街、兴胜路、南关东路、北关东路为区内交通性干道,其中和平街和南关东路、北关东路将起到分流南北大街及东大街的交通量的作用;沿交通性干道两侧用地严格控制出入口数量。青年巷经改造后,与文庙路、兴胜路东侧规划道路组成片区南部城市次干道系统;钟楼巷经改造后向北延伸,与兴胜路东侧两条规划道路构成片区中北部城市次干道系统;二环路以北规划一条道路作为北部的城市次干道。城市次干道是与主干道相街接的集散道路,主要以承担城市组团内公共性交通为主。其余为城市支路和居住区级道路,是供公交车和自行车进出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主要道路。

二环路、滨河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2米;南北大街、和平街、兴胜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3米;南关东路、东大街—复兴路、北关东路、雷台南侧规划路、北二环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3米和30米。

沿交通性主干路两侧用地严格控制出入口数量,并不得设置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9.3.3 交通设施

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按城市人口0.8m2/人标准控制,区东北片共需停车场用地5.4ha,其中机动车停车场4.9ha,占公共停车场的90%,非机动车停车场0.5ha,占公共停车场的10%,规划共设大中型集中机动车公共停车场3处,北关东路南端兴胜路口武威酒城(原武威酒厂)及陆军医院出入口一处,北部居住区商业中心一处,文庙南部一处,每公顷停放车辆300~400辆,其余结合行政办公设施和大型公共设施内部设置停车场。居住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依据实际需要灵活布置。非机动车停车来用小规模分散布局和沿街带状停放为主的形式,并在人流量集中的公共活动区域内设置集中式非机动车停车场。

规划在片区东北角二环路上设置一处加油站,面积为0.22公顷。交通疏散广场结合城市游憩广场布置。

9.4 居住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9.4.1 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规模指标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规模按表9-1控制。

表9-1 区东北片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规模控制

9.3.2 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用地平衡指标

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各项用地占居住总用地的比例应符合表9-2的规定,以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表9-2 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用地平衡指标控制

9.4.3 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依据本次规划确定的人口容量和住宅建筑总体容量,居住用地容积率总体上宜控制在1.2左右。住宅层数低、多、中高、高层相结合,以低多层为主。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密度低层控制在40%内,多层控制在30%内,中高层控制在25%内,高层控制在18%以内。居住用地的绿地率低层控制在30%以上,多层控制在32%以上,中高层控制在35%以上,高层控制在40%以上,总体上控制在30%以上。

居住用地分为“组团级”和“小区级”两种类型,并通过标准住宅地块按正面间距1:1.5间距6米计算最大开发强度(高层建筑间距按13m计算),再通过“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用地平衡指标控制”表中的用地比例进行折算,确定区城区居住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的控制表(表9-3)。

表9-3 武威市区东北片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表9-3中小区级居住用地类型中不含幼托,若用地中需设置幼托,则各项指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9.4.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指标

1、教育设施

幼儿园与托儿所。幼托设施按服务半径小于(等于)300米配置,规划幼托设施结合设置,以充分利用设施及室外场地,每处用地0.4~0.6ha,建筑密度25%,绿地率40%以上,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规划每万居民设2处,区东北片共设13处。

小学。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按照武威市教委的要求取13人/千人,则小学生总数为78人/千人,规划地块共有小学生5226人,小学服务半径按小于(等于)500米配置,结合现状共设24班小学8所,每班40人左右,生均占地取10m2/人,计算得出24班每所小学占地1.1ha,容积率0.55,建筑密度20%,绿地率40%以上,建筑层数不超过5层。

中学。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初中学生数与小学学生数大体相等,需设36班初中3所,每班50人左右,每所初中占地2ha。设置完全中学3所,规划用地2.5ha左右。中学容积率0.45,建筑密度18%,绿地率45%,建筑层数不超过6层。

2、文化活动设施

文化活动站。每一万居民设一处,每处建筑面积200~300m2,用地400~600 m2,可与小区服务中心或行政管理设施合设。

3、医疗卫生设施

卫生站。每一万居民设二处,每处建筑面积50m2,可与其它公建合设。

4、行政管理设施

小区综合管理处每一万居民设一处,居住组团人口规模相应配置,每处建筑面积200m2,可设于住宅内部或与其它公建合设。居民委员会每一万居民设3~5处,每处建筑面积60~100平方米,可设于住宅内或与其它公建合设。

5、商业服务和金融邮电设施

为居住小区及相应人口规模的若干居住组团等配建的商业服务和金融邮电设施,规划按服务

半径300~500米布局,集中建设成小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各类零售商店、储蓄所、邮政所、公用电话、换气站、餐饮店、理发店、修配店、食品让、药店等,按

每一万居民配建一处设置,每处建筑面积为5000~8000平方米。规划小区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可采用商住楼或单独建造两种方式,布置在小区、组团外围的城市道路两则。几个小区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在一起,项目规模相互补充,形成若干个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6、集贸市场

规划按每两万居民设一处,每处用地1000~1500平方米标准配置。规划考虑集贸市场与小区综合服务中心结合,设于居住区内,以方便居民使用。

7、活动设施

规划结合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内部的公共绿地,要求按每一万居民设幼儿嬉戏场2~3处、儿童游戏场1~2处、青少年运动场1处、老年人活动场地1处。

9.4.5 道路规划指标

规划按有关规范要求,确定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或宅前道路的路面宽度和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所配建的公共停车位数。

表9-4 居住小区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控制

9.4.6 公共绿地规划指标与布局

规划参照有关规范并结合武威市城市建设实际,确定居住小区按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1平方米/人控制,居住组团或街坊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0.5平方米/人控制。居住用地绿地率控制在33%以上,块状、带状集中绿地每块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结合小区和组团集中绿地,每一小区设一处儿童游戏场和老年人活动场地,每一组团设一处幼儿嬉戏场。

9.5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9.5.1 用地布局与规模

1、行政办公设施

保留东大街与和平街交叉口处的凉州区政府用地,作为凉州区的行政办公中心;对内部建筑进行适当改造,与历史地段的风貌相适应。在该用地范围内不再增加新的建筑空间。

凉州区委现位于北大街东侧及雷台南侧,行政办公应集中到凉州区的行政办公中心,现址作为党校使用。

在滨河路与复兴路、南关东路交叉口处,结合现有城市管理机构用地设置行政办公用地。

居住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结合居住区中心统一安排。

2、商业金融设施

规划市级商业金融设施主要沿南北大街、东大街—复兴路两侧分布。

在文庙路设商业步行街,改造青年巷,集中建设成为旅游服务的旅游商业设施。光明巷、发展巷发展为综合商业服务带,提供特色餐饮及旅游零售服务。

沿雷台南侧规划道路规划北片居住区的商业中心,按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安排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各居住小区内按规范设置小区级中心,在小区规划中统一安排。

3、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在文庙南建设东汉博物馆,并对现已建成的西夏博物馆进行改善,与文庙形成整体,在其间的广场应进行统一设计,迁出停车功能。在文庙和钟鼓楼周边规划安排部分小型文化娱乐设施,鼓励建设民居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

影剧院、小型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其他小型综合性娱乐设施等设施应结合居住区各级中心的商业服务设施统一安排和建设。

4、体育运动设施

规划在北关东路与兴胜路交叉口东南侧近东关公园处设置一处市民健身广场。

小型体育设施结合居住区绿地和公共设施中心统一安排。

5、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设置2处市级中心医院和3处地段医院。

陆军医院作为市级综合医院。

凉州区人民医院位于历史保护地段范围内,现医疗大楼等已严重阻隔了文庙与钟鼓楼之间的视线走廊,而且建筑形式严重破坏了历史风貌,规划迁址重建,现址作为商业设施使用。

6、教育科研设施

规划在武威市委迁至新的行政中心后,将现市委用地改建为党校和行政学校。

共设置3所完全中学、3所初中和8所小学。

7、文物古迹设施

严格保护好雷台、文庙和古钟楼等文物古迹设施及其环境。

9.5.2 公共设施开发强度指标控制

1、确定控制指标的因素

城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的确定,应以城市的规模、经济基础、区域环境为基本前提,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用地性质,所建建筑的不同层数,用地所处的不同区位三方面的因素。

(1)用地性质

规划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对控制指标大小的影响,将各类用地根据其性质与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指标大小的关系划分成三大类,分别确定开发建设指标的控制范围。第一类用地包括商业用地C21、服务业用地C24、旅馆业用地C25、市场用地C26,此类用地开发强度指标相对较大,故在规划中采用控制表中的第一指标。第二类用地包括市属办公用地C11、图书展览用地C34、影剧院用地C35、卫生防疫用地C52,此类用地开发强度相对较小,故在规划中采用控制表中的第二指标。第三类用地包括游乐用地C36、医院用地C51、中等专业学校用地C62、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C63、科研设计用地C65、文物古迹用地C7,此类用地开发强度指标会因地因事而宜,故在规划中另行予以确定。

(2)建筑层数

不同的建筑层数将直接影响用地的开发强度,规划考虑武威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参照武威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将建筑层数分成三段,分别确定开发强度的控制范围。第一段为4层以下,第二段为5~9层,第三段为9~12层以上,第四段为12层以上。

(3)区位

建设用地所在的区位由于交通条件、周围设施条件、基础设施配置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将会影响开发利用价值和开发建设的成本,规划按各种不同的区位条件划分三种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第一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不临2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即“一般地段”,第二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一面临2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即“一面临街”;第三种情况为建设用地两面或三面临25米以上宽度的道路,称“两面、三面临街”。

2、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指标

根据对确定开发建筑控制指标三个方面因素的分析,结合甘肃省和武威市的实际,制定区东北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标控制表(表9-5),作为规划确定区东北片各公共服务设施地块开发

强度指标的依据。

表9-5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

3、各类服务设施停车位指标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停车位指为各类设施自身服务所必须配建的专用停车位。规划根据甘肃省和武威市的相关规定,确定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停车位的指标(表9-6)。

表9-6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停车位指标9.6 城市公共绿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本片区的绿地系统由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及居住区和其他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组成。

绿地系统建设的原则是老城区以现有建筑形态和城市空间格局为主,结合地区改造增加小型绿地,加强庭院绿化;新建城区应结合城市用地的拓展逐步实施公共绿地的建设,结合用地开发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道路绿化、街头绿地和防护绿带以及居住小区绿地和基地内绿地的建设。

城市公共绿地包括城市公园、滨河绿带、老城绿环、生态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1、城市公园:雷台公园、东关公园、钟鼓楼公园、文庙公园。各公园内加强绿化建设,

适当分工,突出主题,增设相应设施,完善公用设施,为市民提供具有特色的日常休

闲空间。

2、滨河绿带:建设成为景观休闲形公共绿地。

3、老城绿环:以古城墙遗址为依据规划一条环古城绿带,将标志景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控制宽度为50米。在现存城墙遗迹处和古城门位置规划古城遗址公园和小尺度城市

广场。对绿带穿越居住区或单位用地时,采取近期控制远期实施的措施。

4、生态绿带:在兴胜路西侧设置15米至30米的生态绿带,插入规划用地北片,将居住

区分为东区和西区;绿带为两个居住片区共同使用。

5、道路绿化集中在北关东路以北规划路、和平路、青年巷及兴胜路东侧规划路,联系各

居住组团绿地。

滨河路与二环路道路等级高,在其两侧各设置15米宽的绿化防护带,构成大绿环,主要起到防护与隔离的作用。

2000年“武威市总体规划”确定远期2020年人均绿地17.89m2,本规划考虑到绿地在整个城市分布的不均衡性,老城区人均绿地水平受制于现状相对低些,规划区东北片人均绿地15.58 m2。

9.7 市政设施用地和保留用地控制

9.7.1 市政设施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按各类市政设施用地要求控制其用地位置、界线和面积。

9.7.2 保留用地

规划对一些土地使用性质与规划不相冲突、且已经征地的地块确定为保留地块。对保留地块规划给出地块编号、地块性质、地块面积,地块开发依据武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的各项控制要求。在图则中这种类型的地块标注有保留建筑。

9.8 地块适建性规定

为适应城市开发建设的多样性要求,考虑到发展中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使本规划具有适应性、持续性和操作性,规划按建设项目与地块规划用途“兼容”(允许设置)、“有条件兼容”(有条件允许设置)和“冲突”(不允许设置)三种情况作出规定,以利于在规划实施中根据实际需求,在不影响整体功能前提下,操作执行(见附表)。

表9-7 武威市区东北片规划用地平衡表

注:规划范围内容纳人口6.7万人;

9.9 地价等级划分

9.9.1 划分依据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充分认识到土地级差的存在是必要的。在城市开发中保证土地级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使用。土地级差产生的原因是多种的,例如,不同的区位条件,周边环境,设施条件,以及不同用地功能对区位的敏感程度,等等;其中,区位条件和不同用地功能对区位的敏感程度,这两个因素对地价的影响最大。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地价等级进行划分的依据主要有土地开发现状、区位条件、用地敏感度(即用地性质)。首先,由于城市土地再开发的成本往往高于土地的首次开发(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因此,规划范围内现状建成区内的土地价格将高于非建成区。其次,历史上的武威市以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城市的主发展轴,其交汇处为城市的核心。武威市主城区沿袭了这一格局,演变为目前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在规划范围内,土地价格也将呈现由大什字向周边的同心圆递减。第三,由于不同用地功能的土地产出本身存在差异,如商业用地要高于居住用地,因而在区位条件类似的情况下,用地性质也将对土地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开发强度高的高于开发强度低的,土地收益高的高于土地收益低的。此外,交通可达性、周边环境等也列入考虑因素之内。

9.9.2 地价等级构成

根据地价划分依据,对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包括广场、绿地、停车场以及部分市政设施),共分为5类,从Ⅰ类向Ⅴ类逐步递减。

Ⅰ类:包括南北大街及东西大街交汇处(大什字),东大街与和平街交汇处,及南北大街部分沿线;

Ⅱ类:包括东大街两侧,青年巷两侧,文庙路两侧,城门楼广场周边,和平街沿线,北大街沿线,光明巷和发展巷两侧,以及北部居住区商业中心;

Ⅲ类:包括古城墙风貌控制区的主要部分,城关南路沿线,滨河路沿线,复兴路沿线,以及雷台周边别墅区;

Ⅳ类:包括东南片居住区的部分地块,城关北路北侧的居住组团,以及东北片居住区的商业文化中心,二环路北侧行政办公用地;

Ⅴ类:包括东北片居住区的北片地块以及二环路以北的大部分地块。10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0.1 给水工程规划

10.1.1 现状概况

武威市自来水公司现有自来水厂一座,水源取自地下水,最大供水能力为8.0万立方米/天,是武威市区东北片的主供水源。目前,南北大街(管径DN150毫米)、东大街(管径DN300毫米)—复兴路(管径DN150毫米)、南关东路(管径DN200毫米)、北关东路(管径DN150毫米)、青年巷—文庙路(管径DN100毫米)、兴胜路(管径DN150毫米)都已建有给水管道。

10.1.2 规划依据

(1)《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

(2)有关给水管道现状资料

10.1.3 规划设计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状给水设施基础上,改造完善本区的给水系统,以满足片区将来发展的需要。

10.1.4 用水量计算

本区为综合居住区,区内有居住、商业服务、办公、中小学、医院、宾馆等项目,居住人口规划6.7万人。根据单位面积法计算,取下列用水量标准(同总体规划):

取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为0.4 m3/km2·d;

单位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为:行政办公用地0.3 m3/km2·d;

商业金融用地0.3 m3/km2·d;

文教体卫用地0.3 m3/km2·d;

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为:一类工业用地0.6 m3/km2·d;

二类工业用地 1.0 m3/km2·d;

三类工业用地 1.5 m3/km2·d;

单位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仓储用地0.2 m3/km2·d;

对外交通用地0.3 m3/km2·d;

道路广场用地0.2 m3/km2·d;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0.3 m3/km2·d;

绿地0.1 m3/km2·d;

特殊用地0.5 m3/km2·d;

居住总用水量0.88万m3/d;

公共设施总用水量0.23万m3/d;

其他设施的用水量为0.30万m3/d;

到2020年规划区日用水量为1.41万m3/d。

10.1.5 水源及供水管网

规划区供水主要依靠武威市自来水厂,该水厂位于城市西南部,现状供水能力8万m3/d,远期规划供水能力18万m3/d。主城区给水管网规划采用环状主管网与树枝状管网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武威市区东北片规划区内南北大街—北关东路—兴胜路—南关东路及东大街—复兴路基本构成环状供水管网,但管径偏小。规划根据用水量需求在干道规划环状给水管网,与现状管网协同向用户供水,提高整个区域的供水安全性。

本区供水水压约为0.3MPa,可以满足多层建筑的水压要求。给水管道敷设在道路的一侧,每隔120米设置消火栓。规划给水管管径:DN800、DN600、DN400、DN300、DN200,管网布置详见《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10.2 排水工程规划

10.2.1规划设计原则

(1)排水系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制,截流倍数选用3。

(2)在充分利用现状排水管网的基础上,改造完善本区的排水系统,以满足本片区的排水需要。同时进一步改善片区环境。

10.2.2 污水量计算

武威市区东北片主要为居住、办公用地,排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为1.12万m3/d。

10.2.3 雨水量计算

本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170毫米左右,雨水主要集中在5—9月。

1)设计重现期采用P=1年。

2)径流系数按地块覆盖情况定:综合径流系数0.70,绿地径流系数0.15。

3)地面径流时间5~15分钟。

10.2.4 排水管网

目前,本区四周及区内道路上现状排水管管径偏小且存在管网堵塞等情况,应逐步改造、更换为能满足地块排水需求、水利条件好的管材。根据总规设置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即在滨河路设置截流主干管,城市污水及初期雨水经截流后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流溢出雨水排放到河流中;排水管网的管径按满足雨水季节的排水要求设计,实行雨污水合流。

武威市区东北片位于城市东北部,城区西部部分污水要流经本区,因此,污水管管径计算要全面考虑规划区和北部污水的排水要求。根据地形在滨河路规划污水干管,污水汇合后向北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污水管管径:d1500、d1350、d1200、d1000、d800、d600、d400、d300,管网布置详见《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10.3 电力工程规划

10.3.1 规划设计原则

满足本片区电力负荷增长的需要,建设电力电缆沟、公用变电器及架空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扩容提供保障。

10.3.2 负荷预测

根据本次规划提出的相关控制指标,结合本片区现状情况,参照《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相关负荷预测标准,采用分类综合用电指标的计算方法,预测该片区总负荷约为5.53~10.08万千瓦。按高限值预留变电站用地。

表10-1 武威市区东北片规划用电负荷表

*考虑总同时系数为0.8,计算负荷值约为5.53-10.08万千瓦。

10.3.3 110KV系统规划

规划的110KV变电站,装机容量2×5万KV A,除为市区供电外,为武威市区东北片的主供电源。规划的110KV电力线采用钢管型杆塔架设以减小占地。区内110KV架空线主要沿滨河路、拥军路设置,架空线沿线为高压走廊。

10.3.4 10KV系统规划

(1)10KV系统应逐步实现环网供电,以提高供电质量、环网平时开环运行,每环可供负荷约5000KV A。

(2)10KV线路均采用电缆敷设,道路下应采用排管敷设。

(3)10KV变配电设施应尽量采用室内形式,并应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一般需预留用地约150㎡。

10.3.5 电力电缆沟规划

区内应结合道路建设电力电缆沟,并在主要交叉路口及集中出线处增加过路管数量,保证供电线路地下走廊通畅。新建电力电缆沟原则上应布置在道路东侧、南侧,尽量统一断面,规划电缆走廊为主干道24线、次干道12线、6线等类型。

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采用镀锌钢管,并应根据需要及规定预留足够数量的过路管。

10.4 通信工程规划

10.4.1 局所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市话普及率为40部/百人。文化广场以北在建的电信局,市话交换机容量为80000门。此电信局将为整个城市服务,包括东北片规划范围。

10.4.2 通信管道规划

(1)通信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侧、北侧人行道下,并尽量连通。

(2)区内规划通信管道容量应能满足各类通信业务发展的需求,包括电信、有线电视、移动通信、联通通信、交通监管等需求。

(3)通信管道采用PVC管群,埋深需符合要求,规划电信管断面:18孔、12孔、6孔。通信管道采用PVC管群。

(4)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过路管,并根据要求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

10.4.3 其它电信用房规划

随着光纤传输方式的普及,光纤到户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高层建筑内需预留约30~40㎡首层建筑面积,作为光纤设备用房,在已建多层地区应结合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预留该设备用房。

10.5 邮政工程规划

为方便群众用邮,在中高层建筑裙楼首层增设邮政所,或结合公建配套设施布置,满足服务人口及半径的需求,并结合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具体落实。

10.6 供热工程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武威市区东北片北大街—复兴路以北属城北供热区,以南属城南供热区。为保证规划区的供热安全性,实现市场经济下供热的经营规律,同时在规划区形成完整的供热体系,本规划建议城南、城北两个区域锅炉房同时向供热管网供热,并按供热量分别计量。

采暖标准:住宅和公建采暖综合指标为65W/ m2。

规划在南北大街、兴胜路、市民路、南关东路敷设供热干管,其他道路下敷设供热支管,形成城市供热管网。区内换热站位置需要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进一步明确。规划供热管管径:干管D700、D600、D500、D400,支管D300、D200等。

10.7 燃气工程规划

武威市区东北片的供气气源近期为液化石油气,远期为天然气,供气方式采用管道供气。燃气主干管网采用中压环网供应,在集中用气点预留接口设置阀门和中低压调压站(器),接下一级低压管网。

规划耗气定额:液化气4kg /人·月。

用气比例:

居民生活用气量设为1;

公共建筑用气占居民生活用气量的50%;

未预见性用气量按上述用气量之和的10%计。

高峰系数:

居民和公共建筑:月高峰系数K m=1.33

日高峰系数K d=1.17

时高峰系数K h=2.73

燃气用量:

根据总体规划,燃气用量计算如下:

本片区规划人口6.7万人,居民生活燃气用量为:1.39万kg/d;

公建用气量为:0.70万kg/d;

未可预见用气量:0.21万kg/d;

总用气量为:2.29万kg/d。

燃气管网:

规划在二环路、北关东路、东大街、兴胜路、复兴路敷设中压燃气干管,其他道路下敷设低压燃气管道,为中、低压二级系统。区内规划4座中低压调压站,低压管网布置为环状管网。管径按远期接天然气设计,管径为DN200、DN150、DN100等。

10.8 防灾工程规划

根据抗震规范要求,为保证震后城市道路和对外公路的交通畅通,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m;在滨河路、兴胜路、民主路、南北大街,以及二环路、城关北路、东大街—复兴路单侧或两侧,均设置有大型绿地,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用地。

根据消防规范要求,按五分钟责任服务半径设置消防站。在中心区主要道路两侧及老城区内按每120米设置消防栓,居住区内按150米间距配置。消防栓采用地上式,宜靠近交叉路口,消防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给水管网系统合并,消防用水主要由城市给水管网供给。

规划地块内主、次干道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新城区内新建各类建筑物应充分考虑消防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满足消防间距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老城区内受到现状条件制约而无法调整建筑建筑至消防要求,必须重点普及防火知识,加强管理,以消除火灾隐患。

城市大型绿地、广场、公园共同组成城市防灾疏散场地。

10.9 环卫工程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武威市城市固体废物采用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全市共设有垃圾35公顷垃圾填埋场一座,大型垃圾转运站6座,中小型垃圾转运站24座。

10.9.1 城市固体废弃物量预测

采用人均指标法,取1.2 kg/人·日。武威市东北片人口为6.7万,固体废弃物产量为80吨/日,年产垃圾2.88万吨。

10.9.2 环卫设施规划

环卫设施规划采用下列指标:

每2500人拥有一座公厕;每1万人拥有大中环卫专用车辆4辆;每1万人设置0.1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和0.4座中小型垃圾转运站;大型垃圾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4500平方米左右,中小型垃圾转运站每1.0-1.3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2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M。

规划在武威市区东北片设置大型垃圾转运站一座,中小型垃圾转运站1座。大型垃圾转运站,结合地区环卫所,设置在二环路与兴胜路交叉口处;中小型垃圾转运站设置在北关东路与兴胜路交叉口处。

10.10 竖向规划

道路规划纵坡和横坡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符合表10-2的规定;

2.非机动车车道规划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10-3的规定限制坡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其纵坡应按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纵坡取值;

3.道路的横坡应1%~2%。

表10-2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

表10-3 飞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与限制坡长(m)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尚应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应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应为1%.

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

2.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

11 村庄改造建议

村庄改造是城市扩展面临的重要的规划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需政府部分明确相关政策,确定改造的前提条件和原则。

本次规划建议对村庄改造提出以下建议:

村庄的近期规划首要任务是加大管理控制的执法力度,严禁违法违章翻建与加建。

村庄的中期规划改造应严格控制改造后总建筑面积,提高绿化率,完善配套设施。改造后用地性质转变为城市类型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和商住混和用地为主。用地改造后的居住建筑面积应大幅降低以控制居住人口,适当增加商业建筑面积,通过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市场价格差补偿部分拆迁改造成本。

村庄远期规划目标为完全融入城市,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环境、设施配套等规划控制方面达到与城市其他地区相同的标准。

12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12.1 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指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具体内容包括用地使用性质、用地使用兼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用地性质:城市用地按照所担负的不同城市功能,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用途类型,如居住、公建、研发、工业、绿地等。

各地块详细用地性质按照地块指标控制表的规定执行。

用地兼容性:即城市用地与建筑的适建性。本规划规定了每地块的使用性质,在某些用地性质下,一些性质的建筑允许建设,对用地及环境没有干扰影响;而另一些性质的建筑在特定情况下才被允许建设。这种特性称为用地的兼容性。各地块的用地兼容性按照地块适建范围规定表的规定执行。

用地排斥性:在某一用地性质下,一些性质的建筑不允许被建设,称为用地排斥性。各地块的用地排斥性按照地块适建范围规定表的规定执行。

用地边界:是指用以界定和区分相邻地块使用的界线,通常由道路红、地块界线及山体、湖泊、江海等自然界线组成。各地块的用地边界参照地块控制指标图执行。

用地面积:又称建筑基地面积或地块面积。指由道路红线和地块界线因而成的面的水平投影面积,是规划地块细划后用地性质明确的地块。各地块的用地面积见地块指标控制表的用地面积项。

12.2 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建设用地所能容纳的建量和人口聚集量,对土地开发做出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容积率:是指某一地块上指定性质建筑面积数值与地块面积的比值。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FAR=Sa/S FAR——容积率Sa——该地块上的建筑面积总和S——该地块土地面积)。在计算建筑面积时,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曾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半地下室在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在计算地块用地面积时,地块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城市公共绿地规划绿线内的面积不得计入。商办、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各地块的规划容积率依照地块指标控制表中容积率规定执行。开发者对该地块的开发强度不得超过该地块容积率指标要求。

在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积率应严格依照地块指标控制表(附表4)中容积率规定执行。该容积率为所划示地块的最高容积率,任何开发建设都不得超过该地块容积率指标要求。当地块开发需划分为小地块进行时,应首先保证大地块开发总量不突破本规划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再分配。

现有建筑的建筑容积率已经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历史保护地段除外):低层居住建筑为500平方米;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容积率的奖励补偿:在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等公共使用的开放空间,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以及视线走廊高度控制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空间的开放空间,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2平方米。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建筑面积的20%。

A、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

B、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C、在广场、绿地中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D、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后由建设单位代行管

理;

E、常年开放,和基地其他空间相对独立,且不改变使用性质。

对于总面积大于3公顷的大地块,在开发过程中如进一步划分小地块(小于1公顷)时,其开发强度可按如下规定进行调整:

(1)细分后小地块的建筑面积总和不得超过原大地块所规定的限度。

(2)对于沿街道、城市广场等开阔地段的小地块,其容积率可适当提高。

(3)为防止土地投机,开发地块必须满足最低容积率要求。若分期开发,首期开发的容积率不得低于0.6。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建筑投影面积与地块总面积的比值,即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地块建设中建筑密度只能小于或等于地块指标控制表中关于建筑密度的规定值。

绿地率:是指规划用地中绿化用地(即用于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园苑、水面等的用地)面积与该建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之比。包括绿地铺装地面、土路及水面等。

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绿地率指标按照下表的有关规定制定,并不得低于地块指标控制表中绿地

工业产业园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区位于三江片西北部。为综合协调区域内外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控制和引导区内各项建设,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宁波市工业园区布局规划》、《江北城乡一体化规划(2001-2020)》等。 第三条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3.1 整体性原则,一期用地的开发要考虑与江北工业产业园区整个片区的关系,在市政、道路、结构等方面衔接好。 3.2 弹性的原则,在道路设置、地块划分、土地兼容性等方面保留一定的弹性,使园区发展能适应不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3.3 注重生态设计原则,创造优美的园区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好规划用地与周边条件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工业园区环境景观。 3.4 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区域内便利的交通网络,建立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城市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的整体发展。 3.5 强化产业型工业园区的特点,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3.6 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开发强度、道路结构,充分发挥土地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功能需要,使整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可能集中紧凑,以期经济地建设市政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3.7 创造城市的标志和窗口,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 第四条规划要点 4.1 为引导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结合当地工业开发对建设用地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地块规模,既有利于开发地块的完整性,又适应于地块拆并的可能性。 4.2 妥善处理高压线走廊、水网与道路、用地规划的关系,保证开发地块的完整性。 4.3 加强环境规划,创造和谐、优美的生产环境。 4.4 加强竖向规划,在保证道路交通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土方量。

总规、控规、详规的区别

总规、控规、详规的区别 一、几个层次 1、总规(城市总体规划): 对整个城区甚至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详规(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二、如何进行总规、控规、详规

3、详规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进行详规规划需要的材料: (1)控规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4)工程造价等材料 (5)其他一些必须的材料 详规都搞出啥东西来? (1)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7)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 2、规划地段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4、道路交通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5、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6、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 7、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模型或鸟瞰图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2) 三《潼南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编》(2005年)解读 (4) 四、规划依据 (4) 五、规指导思想划与原则 (5) 六、规划目标 (6) 七、产业定位与规模 (6) 八、用地布局 (7) 九、土地使用规划 (9) 十、地块指标控制规划 (9) 十一、“四线”规划 (13) 十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十三、道路交通规划 (14) 十四、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 十五、城市设计导则 (19) 十六、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十七、防灾规划 (22) 十八、规划实施 (26)

一、规划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既拓展了我国各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其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宏观发展背景,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地方经济的“起飞”。 2、重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潼南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潼南县可以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层面争取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换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潼南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潼南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北部城镇产业拓展带上和西北经济发展区中,根据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潼南是以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的定位。 4、建设特色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 5、xxxx工业园区位于潼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梓潼镇,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模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南、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纸业。 6、随着特色工业园区在潼南建设的确定,给潼南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大,规划需要进行潼南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布局的调整。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潼南工业园区(北区)建设,特编制《潼南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潼南江北新城东北部,东至规划北区工业大道以西自然山体,西北接火车站片区,西南区部分位于现状万利来化工厂区域,南临涪江。规划区面积836.86公顷。 (二)自然环境 1、区位关系 规划区与江北新城行政中心相距3.5公里,至涪江南岸旧城区距离5.5公里,距xxxx工业园区南区5.5公里,到双江古镇约12公里。 2、交通区位 规划区沿涪江展开,离潼南火车站仅2公里,离奋进大道仅1公里。 3、地形地貌 根据地形分析,规划区地形主要为缓坡地,标高集中在305.0米至325.0米。在坡度上,主要集中在0-10%坡用地。从潼南整个城市规划区来看,本次规划区应该是较为难得的一块平地,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建设。 4、水文气象 规划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

牛山控规说明书

项目名称:牛栏山组团东南街区滨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方(甲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顺义分局 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杨保军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5年 6月 7日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严奉天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徐泽城市规划师 谢从朴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徐泽城市规划师 谢从朴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晓燕工程师 杨斌城市规划师 李全宇城市规划师 刘世辉城市规划师 薛金鑫城市规划师

目 录 7 第二章 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 ....................................................... 7 第三章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8 第四章 道路交通规划及控制 ..................................................... 10 第五章 景观系统规划及控制 ..................................................... 11 第六章 市政工程规划及控制 ..................................................... 12 第七章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 15 第八章 建筑高度及间距控制 ..................................................... 15 第九章 建筑物边界退让控制 ..................................................... 16 附录 名词解释 .. (17) 20 第二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原则 ................................................. 21 第三章 功能定位 ........................................................................ 22 第四章 功能结构 ........................................................................ 23 第五章 居住用地规划 ................................................................ 24 第六章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25 第七章 道路交通规划 ................................................................ 26 第八章 绿地系统规划 . (28) 第九章 景观系统规划 .................................................................29 第十章 给水工程规划 .................................................................30 第十一章 排水工程规划 .............................................................32 第十二章 供电工程规划 .............................................................33 第十三章 通信工程规划 .............................................................34 第十四章 燃气工程规划 .............................................................35 第十五章 供热工程规划 .............................................................37 第十六章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8 第十七章 管线综合规划 .............................................................38 第十八章 规划控制要求 . (39)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工业园区规划方案 2020-07-05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规划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急剧程度依然偏低,产业布局相对零散。作为内陆经济开发区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建设集中化半独立式工业园区,遵循“项目导入服从于功能定位”的规划概念,对于完善城市工业布局,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手段对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进行宏观控制,有利于园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规划仅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规划背景】 1.1 规划范围 漯河市工业园区位于漯河市铁东工业区漯周铁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东南方是驻马店市,南邻,西临解放路。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1.2 特殊的区位环境条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著名的双汇工业园就位于其西北方向。该工业园区位于市郊,园区两侧是南外环路和绕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铁路提速工程扩建,漯河东站就在园区旁边,使园区能通过燕山大道直达高速,通过铁路运输方便顺畅,提前进入中原陆路交通快速网,是源汇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宝地。 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整个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沙澧两河交汇于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一个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是漯河市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之地这就决定了园区规划建设的现实性。该工业园区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将成为中心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市域第二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交通优势

桂林临桂控规说明

说明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解读 (1) 一、项目背景 (1) (一)区域背景 (1) (二)临桂新区发展目标 (1) (三)项目背景 (1) 二、规划范围 (2) 三、社会经济概况 (2) (一)经济概况 (2) (二)社会概况 (2) 四、上位规划分析 (2) 五、用地条件 (2) 六、现状概况 (3) (一)用地现状 (3) (二)建设现状 (3) (三)道路交通现状 (3) 第二部分规划总则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4) 三、规划理念 (4) (一)规划愿景 (4) (二)规划理念 ............................................................................................... 4 第三部分规划方案 (5) 一、功能定位 (5) 二、发展规模 (5) (一)用地规模 (5) (二)人口规模 (5) 三、规划结构 (5) 四、开发强度 (6) 五、用地布局 (6) (一)居住用地(R) (6) (二)公共设施用地(C) (7) (三)对外交通用地(T) (8) (四)道路广场用地(S) (8) (五)市政设施用地(U) (8) (六)绿地(G) (9) (七)水域及其它用地(E) (9) 第四部分支撑系统 (10) 一、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一)区域交通分析 (10) (二)道路网规划 (10) (三)重要立交及道路交叉规划 (12) (四)交通设施 (12) (五)停车系统规划 (12) (六)公交系统规划 (12) 二、竖向规划 (13) (一)设计标高: (13) (二)设计坡度: (13)

控规文本+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功能定位 第三章总体布局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 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九章市政用地设施规划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章五线控制 第十二章地块控制 第十三章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第十四章建设开发时序 第十五章附则第二部分说明书1 前言 规划背景 规划范围 规划依据与原则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原则 项目概况 2 现状概况与分析区域位置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地形地貌 水文水系 土地利用现状 道路交通现状 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规划定位与发展策略区位分析 上位规划 基地优劣势分析 优劣分析 劣势分析 发展策略 交通策略 土地利用策略 景观策略 4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总体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 5 地块划分及开发控制地块划分及编码 控制指标 5.2.1 控制指标的内容 5.2.2指导性控制指标 6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原则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7 竖向规划 现状地形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设计原则 道路竖向规划 8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总体思路 布局规划 9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 9.2.1绿地结构 9.2.2绿地分类 10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城市设计目标 城市设计原则 整体城市设计

第三部分附图 1区位分析 2与老城区衔接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及环境分析4土地使用规划 5地块编码 6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道路交通规划 8道路线位(坐标) 9道路竖向(坡度/坡长)10四线规划图 11城市设计概念图 12规划结构 13功能分区 14绿地系统 15绿地景观结构 16开发强度 17高度分区18分图则1 19分图则2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背景 秦皇岛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实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两大目标,根本方法是统筹“三生”,即生产、生活和生态。通过统筹“三生”,努力把秦皇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型城市。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三宜”型城市的目标,省政府要求各个职能部门要做好沿海城市的文章,以促进秦皇岛市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秦皇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实现将产业发展转向旅游产业的目标。 面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和秦皇岛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按照“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借助国家扩大投资的经济政策,从“道路交通、环境治理、公益保障、生态园林、住房保障、旧区改造、文化建设、市民素质”等八个方面,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河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6、《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09) 7、《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8、《秦皇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农村学区建设规划(2009-2013年)》 9、《秦皇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10、其他法规规范 第三节规划范围 海港区H-ZX-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位于海港区中心片区南面,规划区东、北起东港区、西至新开河,南到渤海。规划范围总用地2.06平方公里。该控规单元包括河东办事处。 第四节规划指导思想

南川东胜北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东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东胜、北固工业园区位于南川城区东部,总面积约11.5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2平方公里的工业片区已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将对剩余的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北固、东胜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规划用地南以渝湘高速公路为界,北至工业园区起步区,西临花山,东以自然山体为界,总面积约为9.36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及开发态势 (一)自然环境: 1、气象水文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雾的特点。据南川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3°C,极端最低气温-1.5°C(2000年2

月10日),最高气温41.4°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8毫米,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4.4毫米。 区内河流较发育。位于规划区中部的龙岩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规划区,属常年性河流,由南向北流注入大溪河,为大溪河一级支流。河面最宽处25.0米,最窄处8.0米。在规划区南东侧土桥附近,常年水位533.28米,最高洪水位537.17米(1999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平均纵坡降0.5%。 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的凤咀江为龙岩河的一级支流,由南向北在规划区北西部的薜家嘴角塘注入龙岩河,属常年性河流。河面最宽处9.0~30.0米,最窄处5.0米。在规划区北西侧薛家嘴附近,常年水位497.87米,最高洪水位500.7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平均纵坡率0.7%。 2、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于南川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片中的东胜片区和北固片区,处于两山之间的盆地之内。 规划区南高、北低,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部观山顶,最高点高程为607.2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内龙岩河的末端,最低点高程为490.3米。区内除有观山坡等三处集中的山体之外,其余用地均较为平坦,用地建设条件优越。 规划区内观山坡等山体植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为农地。 (二)社会经济环境:

控规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述 (2) 一、规划研究背景 (2) 二、规划范围 (2) 三、主要相关规划及关联 (2) 四、规划任务 (6) 第二章现状概况 (7) 第三章规划原则、目标定位与规模 (10) 四、规划发展目标及要求 (10) 五、发展定位 (10) 第四章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11) 一、功能结构与分区 (11) 二、用地布局 (11)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一、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2) 二、道路系统规划 (12) 四、公共交通规划 (13) 第六章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13) 一、绿地系统规划 (13) 二、景观系统规划 (14) 第七章给排水工程规划 (15) 一、给水工程规划 (15) 二、排水工程规划 (15) 第八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16) 一、电力工程规划 (16) 二、电信工程规划 (16) 第九章燃气工程及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6) 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7) 第十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8) 一、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目标 (18) 三、环卫设施规划 (19) 四、道路清扫等级规划 (19)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19) 一、消防规划...................................................................................................... 19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 (20) 一、规划目标 (20) 二、环境功能区划 (20) 三、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20) 第十三章开发控制 (21) 一、土地使用控制 (21) 二、容量控制 (22) 附表:控制性指标规划一览表 (25)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及说明书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 一、总则 1.1 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和《莆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规划范围 黄石工业园区首期用地面积126.35公顷。用地范围:东至道山路,西至兴业路,南至普连路,北至晴岚路。 1.3 适用范围 在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遵守本规划,除文本和图则有关规定外,未涉及的其它控制指标应参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1.4 使用原则 本规划的文本和图则是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建设、改造的控制性文本,应同时使用,二者不可随意分解。 1.5 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本规划经莆田市城乡规划局批准后,即可执行。解释权属莆田市城乡规划局。 二、规划设计要点 2.1 规划原则 2.1.1 规划应充分考虑并发挥园区的区位优势,处理好园区与黄石镇区总规关系及园区分期建设衔接问题。 2.1.2 在用地组织和空间布局方面,既要体现合理分区,又要考虑功能相近用地彼此间包容性。确保园区功能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2.1.3 力求规划富有弹性、可操作性。特别在市政工程规划方面,应与总规对接,应适度超前。 2.1.4 注重原有环境,保留原有风貌,创造富有个性园区,同时还要注重环保,以利可持续发展。 2.2 规划期限、性质和规模 2.2.1 规划期限:2001—2005年 2.2.2 规划性质:轻型、低耗、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市级工业园区。 2.2.3 用地规模:本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6.35公顷,建设总用地121.24公顷。其中:工业用地76.9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6 3.46%。 2.2.4 人口规模:本区可提供11260个就业岗。园区总人口16407人。其中:村庄人口2250人,单身职工8712人,带眷职工5445人。 2.3 规划结构 2.3.1 本区通过黄石镇区总规确定的谷城路进行功能区划分。谷城路北侧为一类工业集中发展区,谷城路南侧为二类工业及园区生活配套集中发展区。二个区通过谷城路和东井南路为骨架,组成相互联系有机整体。 2.3.2 本区路网是在黄石总规在园区内所确定的二条“十字型”主骨架基础上,结合地形及现状,采用“方格网”布局型式。 2.3.3 土地使用情况 详见规划土地利用一览表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工业园区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二章现状概况 (2) 一基本条件 (2) 二土地利用现状 (3) 三基础设施状况 (3) 第三章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3) 一园区现状不足 (3) 二条件分析 (4) 三SWOT分析 (4) 第四章规划技术路线及编制程序 (5) 一项目特点 (5) 二规划技术路线 (5) 三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5) 四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 (6) 五其他园区的借鉴 (6) 第五章规划总论 (8) 一规划依据 (8) 二规划原则 (8) 三规划范围 (8) 四规划期限.................................................................................................................... 9第六章园区规模与性质. (9) 一示范园区性质 (9) 二园区规模 (10) 第七章园区总体设计 (11) 一园区发展目标 (11) 二园区发展策略 (11) 三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12) 第八章建设用地布局 (12) 一空间布局形态与结构 (12) 二建设用地规划 (13) 第九章交通体系规划 (15) 一对外交通组织 (15) 二内部交通组织 (15) 三交通设施 (16) 四公共交通规划 (16) 第九章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7) 一技术路线 (17) 二设计重点 (17) 三园区循环经济体系设计 (17) 四产业循环 (17) 五资源循环 (18)

第十章基础设施规划 (18) 一给水工程规划 (18) 二排水工程规划 (19) 三电力工程规划 (20) 四邮政电讯规划 (20) 五供热工程规划 (21) 第十一章绿地景观规划 (21) 一绿地系统规划 (21) 二景观规划 (22)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卫生规划 (23) 一环境保护规划 (23) 二环境卫生 (24)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25) 一防洪规划 (25) 二消防现状 (25) 三抗震规划 (26) 四人防规划 (26)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一近期规划指导思想 (27) 二近期建设重点 (27) 三近期建设重大项目 (27) 四园区入驻企业 (27) 五、园区初期发展模式 (27) 十五章规划实施建议 (28) 一、组织措施 (28) 二、法规措施 (28) 三、技术措施 (28) 四、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28) 附表:建设用地计算表: (29)

城市某区域控规设计说明

编制单位: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 规划专业:胡延汉 给排水专业:李爱萍 电气专业:张伟 暖通专业:何强 二零一零年八月

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章导演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原则第三章用地现状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第五节热力工程规划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七章环卫设施规划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九章地块控制图则

第一章、导言 一、背景 洛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地处中原, 是中原地区继郑州之外规模最大的城市,洛阳市政府也提出了“国家卫生城市”、“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战略发展。如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已成为广大洛阳市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改善洛阳城市形象付诸行动,部分地区已完成了亮化、美化工程。 西工区地处洛阳市中心,总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39万,现辖洛阳工业园区、车站地区管理处和2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市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商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规划地块位于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西、洛浦路以南、洛浦西路以东,处于西工区东南部,该建筑群有的建筑已常年失修,形成危房。有的因种种原因一直空置,与建成的华源财富广场、华源河畔名居和洛浦公园以及周边环境很不协调,消防通道不畅,造成安全隐患。该地块上的建筑与洛阳市的整体规划不相符。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 虽然近年来周边相邻部分地段已经进行了规划建设,但还有些地段缺少相关的规划指导。因此,我公司对该地块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梳理本地块用地功能,以期提升地区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使其成为环境优美、功 能齐全、运营高效的城市亮点。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006版);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005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7、《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实施方案的批 复》;(洛政文【2005】139号 2005年9月17日); 8、《洛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公告》(洛阳市房地产交易中心2007 年4月26日);《成交确认书》(洛阳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4月26日); 9、《规划技术要点通知书》(洛阳市规划局); 10、《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2004-2008年度已出让土地未开工项目建设 的工作部署》(洛阳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14号,2009年7月21日); 11、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规划地块1:1000地形图。 三、规划范围 规划地块位于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西、洛浦路以南、洛浦西路以东,处 于西工区东南部。总规划用地面积17.27公顷。 四、规划内容 本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和开发控制图则。规划文本包括通则和细则,涉及各个地块的开发控制指标和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导引,与地块开发控制图则一起,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文件。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功能规模与布局 (3) 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 (5)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6)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7)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八章城市设计导则 (9)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 第十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0) 第十一章附则 (11) 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12) 附表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14) 附表三地块指标控制一览表 (15) 附表四:各类用地使用性质适建性规定表 (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xx县xx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25)和xx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适应xx县城镇和工业园区的发展需求,优化利用和合理配置城镇空间资源,指导园区合理高效的发展建设,特编制《xx县xxxx工业园(x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实施);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 2006.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建部令第七号、2010.13);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 (二)xx地方法规、文件 《xx省重点工业园区实施办法(暂行)》; 《xx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政发[2004]号);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 《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三)其他现行法律法规、条例规范 《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xx县“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xx县xx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25)》 《xx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5)》;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理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筑xx-xx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 (二)立足大经济区域,分析xx-xx工业区在xx县以及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科学确定其职能和发展规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从于上位总体规划。 (三)注重工业园区的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从有利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构成有现代xx的工业园区风貌。 (四)规划体现市场运作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规划管理的规范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四条规划原则 (一) 因地制宜与生态优先原则 规划在深入调查现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考虑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山水的自然肌理特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以体现规划区的山水文化品质,融山、水、城、林为一体。 (二) 整体协调原则 从整体性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对规划区的相关要求,合理衔接周边区域的土地使用情况,创造功能配套、环境协调、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本规划表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结构的具体要求,深化和落实了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合理划分地块,确定通过各项规划控制指标,为综合开发和相关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三) 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原则 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性指标为刚性控制指标,其建筑形式、色彩等为弹性控制指标,规划采取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规划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用以适应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 (四) 以人为本的原则

某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 总则 本规划区市政公用设施各种管线均为地下直埋敷设,为协调各种管线之间的分布,各管线沿道路横向原则上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的排布顺序为:电力、电信、给水、供热、污水。具体位置以管网综合道路横断面图为准,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改动。 给排水部分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建设单位提出使用要求及相关资料。 建筑专业提供图纸资料。 二、设计范围 规划区内给排水设计包括:给水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系统、排水系统。 三、给水规划 1、本规划《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确定用水定额,本规划用水定额200L/(人.天),最高日用水量为965.5(m3/d),居民住宅最高日用水量的时变化系数取2.5,其它取2.0,最高日最大小时用水量为113.8(m3/h)。 2、根据《某市中心城给水专项规划2006-2020》及供水公司要求,给水在北京路、西风路西侧新建DN600给水管线上已有预留的DN400管线,可直接接入小区内,区内给水主管管经DN200, 给水管线采用HDPE管, 给水管道接入点压力0.40MPa,但用水高峰期水压难以保证,因此,规划区内设置管网叠压给水系统,平常利用管网压力直供,高峰期采用叠压供水,规划区内的给水管网采用环状管网与枝管网结合供水的形式,泵房设置在A-03地块内。

工业区修建性详细的规划说明书

晋江市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007年6月,晋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镇村建设专业化标准厂房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围绕“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总体要求,结合晋江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明确提出每个专业化标准厂房园内只能有一个主导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专业化标准厂房主导产业的选定由镇(街道)根据辖区中小企业产业聚集情况选定,同时须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用地上,标准化厂房选址除了必须符合相应规划建筑相关规范外,为使标准化厂房达到效果,晋江市对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也作了限制性规定:单体建筑面积不得小于4000平方米;同时,除特殊行业外,标准厂房要建多层,原则上不低于3层;建筑密度要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1.5以上。标准化厂房的配套设施也有相应规定,办公和生活区宜集中设置,并与生产区相分离,总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10%,区域内部不得建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非生产性配套建筑。 根据该文件要求,深沪镇政府决定结合本镇中国内衣名镇的产业特色,建设内衣制造园,在晋江市政府的支持下,确定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上、容积率2.0以上的规划条件。考虑到内衣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性,以及让利于周边村民的社会化配套原则,园区按50%的职工配套设施标准控制,其他职工配套设施由周边村庄结合新农村建设解决。并以此为规划前提,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研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究院进行《深沪镇内衣制造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深沪镇总体规划相关背景 依据晋江市总体规划,泉州市域晋南片发展方向以外向型、市场型、轻加工为主,逐步向高科技型转化。晋江市总体规划及城市概念性规划,分析深沪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晋江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确定深沪镇为晋江市域南部经济区中重要的旅游港口城镇。 规划分析了深沪镇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各行业发展潜力,确定在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在以发展轻工为基础的同时,对台贸易和沿海且具港口必将大力影响其商业、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确定深沪镇镇域性质为:滨海港口城镇。 深沪镇产业空间布局:以镇区服务为核心,巩固现有各主要职能片区地位,拓增主要职能片区的交通联系,加快“旅游、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镇区和沿海旅游带全面增强服务业,由旅游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保证各基础性设施的齐备,率先实现在各镇中由生产型城镇向高层次的消费型城镇转变。 其次,渔业捕捞是深沪镇的传统产业,深沪镇对渔业体制进行优化改革,要求以发展深加工产业为延伸主业,加大作业区,大力推广新型网箱养殖技术。深沪镇同时是一个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目前经国务院审批,泉州港口岸深沪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深沪港晋升为国家一类口岸,今后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港口运输业。 第三,利用沿海地区优势,设立生态隔离带和直通镇区中心的生态绿色走廊,形成绿水相依的镇区生活环境。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