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骶神经根损伤如何治疗

腰骶神经根损伤如何治疗

腰骶神经根损伤如何治疗

文章导读

腰骶神经根损伤给患者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在治疗问题上,手术治疗比较常见,手术的话可以通过脊椎按摩疗法,理疗法,或者是整骨疗法进行改善,还有包括冷疗以及电磁,刺激疗法,这些疗法可以有效的促进神经系统活动促进,体液的循环,对炎症有很好的减轻效果。

1.手法治疗——脊椎按摩疗法、理疗、整骨疗法、按摩和其它手法治疗方法,都可以非常有效的缩短肌肉拉伤和韧带扭伤的恢复时间。这些方法可以促进下腰部的血液流通(帮助恢复),松解紧张的肌肉,维持适当的关节力学,还有助于释放人体天然镇痛剂——内啡肽。上述所有的这些作用都可以促进腰部的康复。

2.冷疗——在损伤区域冰敷可以明显缓解组织的疼痛,并解除肌痉挛,减轻炎症反应。低温可以用冰袋或凝胶冰袋、冷水浴、冷疗室(用液氮降低室温)或者外用喷剂(如氯乙烷)来实现。当本身就存在组织血液供应件减少时(例如,由于外周动脉疾病导致动脉狭窄),请不要使用冷疗。

3.电刺激——电刺激用于加速康复已经有许多年了,将电极放置于皮肤上后通电来实现电刺激。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活动,并促进体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其中一种电刺激法叫做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其所用电流较低,不会引起肌肉的收缩。这种电刺激装置会产生酸麻感,但是并不会引起疼痛。

4.热疗——高温会加快血液流速,并且可以暂时的缓解关节僵硬、疼痛和肌肉痉挛。热敷、红外加热、石蜡浴和水疗都可以起到表面热疗的作用。而高频声波(超声波)也可以用于加热深部组织。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摘要】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骶椎退行性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把腰神经根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行为作为引起腰骶及下肢放散痛的首要原因。继而围绕腰骶神经根的走行、位置、毗邻作了大量实验及观测,本研究侧重腰骶神经根通道的解剖学研究,以其为腰骶神经根痛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腰骶;腰骶神经根;解剖 1 材料与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25具,其中男19具,女6具。沿脊柱后正中线自T10棘突到S2节段,棘突处切开,逐层分离肌肉至暴露椎板。用解剖刀和椎板冲击式咬骨钳在腰骶椎上下关节突的内侧咬除椎板,暴露两侧硬膜囊及神经根。用眼科钳小心分离出L4~5及S1神经根至上下关节突处。观察:①L1-S1神经根由起点到神经根管内口的长度、直径及毗邻结构;②L1~S1神经节的大小、位置及毗邻结构;③观察侧隐窝及神经根在椎间管内口的解剖特点。 2 结果 2.1 自腰骶神经根发出点至神经根管内口长度,见表1。 2.2 侧隐窝构成及神经根在椎间管内口的毗邻由L1~3所围成的椎管,呈椭圆形,称为中央椎管。L4~5椎骨所围成的椎管,分为中央的椎管及外侧的侧隐窝。侧隐窝为下腰椎独特的结构,由椎弓根、椎弓板及椎体后缘围成,呈三角形,主要容纳神经根及神经节,是神经根的通道。侧隐窝前面为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和同序数椎体的后部,后面为上下关节突及黄韧带,外侧为椎间管内口,内侧为朝向中央的椎管。椎间管内口的上下壁是椎弓根切迹,后壁是椎间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神经根由硬膜囊发出后,由根袖包绕向下以不同角度及长度走行,在硬膜囊部,神经根相对固定,神经根较为紧张,神经根仅借少量结缔组织与其后壁相连,较为疏松,易于分离,张力较小。而到椎间管内口处,神经根周围韧带较多,又有软组织充填,神经根较固定,活动性差,张力大。 3 讨论 3.1 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分析陈伯华[1]等对腰神经根的观测结果如下: ①腰骶神经根自上而下和硬膜囊形成的夹角有逐渐变小的趋势;②神经根自出发点到椎间管内口的长度逐渐增加;③自上而下神经根的直径逐渐变大。L4~5神经根在进入椎间管内口之前的行程长和椎间盘接触的机会增多,则其受压几率亦增多;侧隐窝为下腰部椎臂所特有的结构,也是L4~5神经根或神经节的通道。侧隐窝的出现使神经根通道变得相对狭窄。L4~5及S1神经根较粗,而侧隐窝又狭小,如果此时有腰间盘突出或腰退变发生,则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及肥厚的黄韧带、增生的上下关节突,可能压迫其间走行的神经根。对于L1~3神经根,由于只有中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的“根性卡压”与“干性卡压” 西安市周至县丰融医院 包小清编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称为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 坐骨神经由腰L4、L5~骶S1-S3组成。经骨盆的骶髂关节前面斜着往外下方行走,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至大腿后面下降,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腓总神经又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根性”多见与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以腰L4、L5椎间盘突出多见,(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髂关节炎,及骶髂关节错位(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及梨状肌综合症。 腰L4、L5椎间盘突出是导致坐骨神经的“根性卡压”主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纤维 环破裂、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 所产生的症状。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 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 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的 疼痛可加剧。为避免坐骨神经牵拉、 受压,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 睡时卧向健侧,屈髋、屈膝。同时脊 椎旁可有压痛和放射性疼痛,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脊柱生理弯曲改变,并有侧弯,生理前凸度变小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实验阳性,影像显示腰椎间盘突出。 梨状肌综合症是导致坐骨神经“干性卡压”的常见病。 梨状肌综合症是指,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或,腓总神经高位分支,自梨状肌肌束间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

骶丛神经阻滞

骶骨旁骶丛神经阻滞 骶丛发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这些神经从骶髂关节下方的骶骨和髂骨之间的间隙穿出。在此部位阻滞可一同阻滞这些神经。 需用低频凸阵探头,深度5~8cm,使用短轴平面内技术。连接髂后上棘和坐骨结节,探头和这条线垂直放置并沿这条线从头侧向骶侧移动。开始超声显示内浅外深的一条连续骨线(即骶髂关节),然后这条骨线断开,此部位即骶髂关节下方骶骨和髂骨之间的间隙。从探头外侧进针,针尖到达神经表面时注射20ml 局部麻醉药(图25-1,图25-2) 梨状肌下缘处坐骨神经阻滞 大多数患者仍可用高频线阵探头,只有少数肥胖患者需要用低频凸阵探头。患者 取侧卧位,患肢在上,使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此部位坐骨神经的深度一般在4cm 左右,最好标好坐骨神经的大致位置。在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之间作连线,过 其中点作此连线的垂直线。此垂直线与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的交点,即为坐愲

神经的位置标记。将探头与会骨神经的走向垂直放置,坐骨神经的位置标记在探头中间,即可在超声图像上显示坐骨神经的横截面,通常表现为索状高回声区,其表层为臀大肌,深层为上孖肌,内侧为臀下动脉和股后皮神经(图17-1)。获得坐骨神经的横截面超声图后,可从探头的内侧或外侧进针,当会尖到达坐骨神经位置时,注射12~20ml局部麻醉药(图17-2)。臀下迷恋经和股后皮神经通常一并被阻滞。 十八、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水平坐骨神经阻滞 此处坐骨神经比坐骨大孔处的坐骨神经位置深,但大部分患者仍能用线阵探头显示会骨神经。连接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在此连线上方将探头与坐骨神

经走行方向垂直放置,坐骨神经横截面呈椭圆形,位置变深,其表层仍为臀大肌,内外侧分别为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图18-1)。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可从探头的内侧或处外侧进针,将针尖置于坐骨神经的表面,注射20~30ml局部麻醉药(图18-2)。 十九、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手术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是利用将低频电脉冲连续施加于特定骶神经的一种介入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 SNM可应用于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为:(1)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顽固性尿频-尿急综合征(难治性OAB);(2)特发性尿潴留;(3)排便功能障碍。有研究证据表明,SNM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盆底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及慢性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 SNM手术首先需要了解骶骨正常的解剖结构,骶骨(sacrum)的形态呈倒三角形,底部向上,尖部向下,可分为骶骨底(base of sacrum)、侧部、骶骨尖(apex of sacrum)、盆面(pelvic surface)和背侧面(dorsal surface)。骶骨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的骶骨底与第5腰椎相接。 底部: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pronontory)。骶骨底上面为椭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腰骶关节面(lumbosacral articular surface),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通过椎间盘形成腰骶关节。骶骨底的两侧平滑,称为骶翼(Ala)。 侧部:骶骨侧部的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融合呈耳郭状,称耳状面(auricular surface),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型和“L”型,男性骶骨多为“L”型,女性多为“C”型。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1骶椎的高度,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关节的高度与骶骨高度不直接相关,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盆面:骶骨盆面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4对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

骶丛神经的分支

骶丛sacralPlexus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骶丛位于盆腔内,在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肌和皮肤。骰丛除直接发出许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外,还发出以下分支。 组成 骶丛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 位置 骶丛位于盆腔内,在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肌和皮肤。 主要分支 编辑 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阴部神经,坐骨神经 臀上神经 臀上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L4、5,S1)伴臀上动、静脉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行于臀中、小肌间,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 臀下神经inferior gluteal nerve(LS,S1、2)伴臀下动、静脉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达臀大肌深面,支配臀大肌。

阴部神经 阴部神经pudendal nerve(S2~4)伴阴部内动、静脉出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向前分支分布于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的肌和皮肤。 肛神经 肛(直肠下)神经anal nerves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部的皮肤。 会阴神经 会阴神经perineal nerves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阴茎背神经 阴茎(阴蒂)背神经perineal nerve of penis(clitoris)走在阴茎(阴蒂)的背侧,主要分布于阴茎(阴蒂)的皮肤。 股后皮神经 股后皮神经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S1~3)出梨状肌下孔,至臀大肌下缘浅出,主要分布于股后部和月国窝的皮肤。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L4、5,S1~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之间至股后,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一般在月国窝上方分为胜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部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自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到股骨内、外髁之间中点的连线的上2/3段为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坐骨神经痛时,常在此投影线上出现压痛。坐骨神经的变异主要有:①分支平面差异较大,有的分支平面很高,甚至在盆腔内就分为二支。②与梨状肌的关系多变,根据国人统计资料,坐骨神经

腰骶丛损伤

腰骶丛损伤 【概述】 腰骶丛神经损伤(lumbosacral nerve injury)临床较为少见,主要因其位于骨盆内,与臂丛神经易受到牵拉移位、撕裂撕脱损伤不同,其受到稳定的骨盆骨性结构保护,对一般外伤作用力的抵抗力较强。只有发生了威胁生命的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盆骨折、后环断裂移位时才出现腰骶丛损伤。目前,腰骶丛损伤的诊断与处理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解剖与解剖生理】 腰骶丛由腰丛和骶丛组成。腰丛来源于腰1~3神经根前支、一部分胸12和一部分腰4,其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腰丛的主要分支为股神经(腰2~4后股)、闭孔神经(腰2~4前股),还包括支配腰大肌、髂肌和腰方肌的肌支和股前外侧皮神经(腰2~3)、髂腹下神经(腰1)、髂腹股沟神经(腰1)、生殖股神经(腰1~2)。骶丛来源于腰4~5、骶1~3神经根前支和一部分骶4前支,其中腰4~5神经根组成腰骶干,长3~4cm,横断面是卵圆形,宽约10mm,厚4mm,含约40个神经束及许多神经外膜成分。它位于腰大肌下方,在骶骨体外侧斜行向外下横越骶髂关节前方,位于髂总血管后方,在梨状肌上缘加入骶丛汇合。骶丛的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其中胫神经及腘绳肌支部分来源于腰4~5、骶1~3的前股,腓总神经来源于腰4~5、骶1~2的后股;还包括臀上神经(腰4~5、骶1)、臀下神经(腰5、骶1~2)、阴部内神经(骶2~4)、股后皮神经(骶1~3)和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的肌支(图1、图2)。 图1腰骶丛的解剖组成 图2腰骶丛与骨盆的解剖关系 (引自Kline DG,et al.Altas of Peripheral Nerve Surgery.2001.) 【病因与发病机制】 腰骶丛损伤的病因多为高速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塌方等致骨盆骨折、骨盆环破裂,尤其后环断裂移位,如骶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时。正常时腰骶丛在骨盆内的移动度极小,而腰骶丛损伤的机制常为骨盆后环骨折移位或合并关节脱位所造成的牵拉致伤,少数为压迫性损伤。病理性改变可以是神经失用、轴突断裂,严重者神经断裂,个别神经根撕脱。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薄存菊郑宝森 一:腰丛的解剖定位 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第1-4腰神经前支构成,分支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分布于髂腰肌,腰方肌,腹壁下缘与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皮肤,小腿与足内侧及大腿外侧的皮肤,以及生殖器等处。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该处称为腰大肌间隙。间隙的前外侧壁即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是1-5腰

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棉及起于此面的腰大肌纤维,上界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与盆腔的骶前间隙相通。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测皮神经的起始部都在此间隙中。 二: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腰大肌间隙入路 1.体位的选择大多数术者采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其目的是有利于药液向椎间管和下肢扩散。对于正常脊柱的患者此体位较佳。但对伴有脊柱侧弯或椎体旋转者, 侧卧位时脊柱畸形则更加明显, 给定位及穿刺带来了困难。腰大肌间隙神经穿刺达椎管内的报导屡见不鲜【1-2】。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认真阅片, 观察脊柱情况, 对于脊柱畸形严重者可放弃或采取腑卧位给药, 注射后再取侧卧位的方法。以减少穿刺失败的机会。另外采取侧卧位注射时, 由于穿刺深达7cm 左右, 因此患者侧卧时, 双肩及臀部一定要与床垂直。术者身体与所持穿刺针垂直。使床、患者、术者、穿刺针成一标准的方形, 确保穿刺部位的准确。 2.适应证的选择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是将药液注入腰大肌间隙, 阻滞其间穿出的神经。根据腰大肌及腰丛的解剖特点, 凡腰丛的神经干性腰腿痛是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的最佳适应证。对于坐骨神经干性腰

神经根变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

神经根变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 临床中常遇到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提示的病变椎间盘间隙与影像学资料不一致,影像学资料显示是L4/5椎间盘突出,而患者表现为L5、S1神经根受压症状,或影像资 料显示是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表现为L5神经根受压症状,与常规腰椎间盘对应神经根关 系不一致,因此治疗上就往往失去依据,这时应考虑到神经根变异的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检查。 腰骶神经根变异以腰5和骶1神经根多见,腰4和骶2神经根较少。腰骶神经根变异是指神 经根起始点、形态轮廓、走向巡行等的异常。为治愈临床中遇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变 异问题,需尽量了解一些神经根变异的相关问题,为治疗做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 神经根变异分型 Cannon[1]认为腰骶神经根异常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根移行不全,硬膜囊自身变异,马尾过短和腰骶椎先天畸形有关。Kadish和Simmons[2]通过100例尸体解剖发现腰神经根变异的发 生率为1.4%。他们将神经根变异分为4种类型:I型(图1):神经根丝在硬膜内不同水平 吻合。Ⅱ型(图2):神经根起点异常。Ⅲ型(图3):硬膜外神经根吻合型。Ⅳ型(图4):硬膜外神经根分叉型。另外作者在临床中发现,腰部椎间隙的变窄,相应脊髓硬膜囊下移, 可使神经根起始相对高抬,这是后天形成的神经根变异,特别是上位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原 本起始较低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出现症状。 图3 硬膜外神经根吻合图图4 硬膜外神经根分叉 2 神经根变异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原理 腰神经根变异常见一个腰椎间隙出现两神经根,变异的上位神经根一般在低于相应节段椎间 隙发出,经下一椎间盘侧前方进入神经根管。上位神经根起点偏低,出口虽在上一椎间孔, 但分出后受到同节段突出椎间盘压迫(图4)。 腰神经根起点变异常表现为同一椎间盘或侧隐窝狭窄,可以压迫刺激两个神经根。而神经根 硬膜外分叉主神经根在硬脊膜发出的根袖处分叉后并列沿神经根管走行出同一椎间孔,临床 上常表现为单神经根受累。 3 神经根变异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Ⅱ、Ⅳ型神经根变异由于同椎间隙出现两条神经根,该型神经根变异往往表现突出的髓核周 围存在两神经根,极易造成术中神经根损伤,对髓核摘除术中造成风险。因此对可能存在神 经根变异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切除椎间盘时对神经根适当保护是防止神经根损伤的关键[4]。 神经根定位不准确,常见于分叉根、合根、近邻根畸形,因神经根失去了与脊柱的对应关系,同一个椎间盘或侧隐窝狭窄,可以压迫两个神经根,因此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往往不 一致。 直腿抬高角度>60°时,各节段神经根会向远端移动。一般推测,真正有意义的神经根移动可 能仅出现在直腿抬高角度较大时。 4 总结 一般来讲,变异神经根活动度变小,椎间盘压迫后张力会明显增加,特别是Ⅳ型神经根变异,椎间盘突出虽不重,神经根性损害却明显,这一现象提示病人症状明显,而影像学资料显示 突出较轻的患者,应估计到神经根变异的可能。

超声引导骶旁法行骶丛神经阻滞.(翻译)doc

《麻醉与镇痛》2009;108:1977–80 超声引导骶旁法行骶丛神经阻滞Alon Y. Ben-Ari, MD,Rama Joshi, MD,Anna Uskova, MD,Jacques E. Chelly, MD, PhD, MB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科) 此文中,我们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骶旁法行骶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首先,在2- 5 MHz的频率下,我们利用弯探子扫描17位病人的骶区,找出骶骨中线和骶骨外侧缘,以此定位坐骨大孔。其次,尝试着去寻找梨状肌和臀动脉。在坐骨孔水平通过弧形高回声区确定骶丛神经的位置。尽管17位病人中我们找出了10位病人的臀动脉,然而无法确切找出任何一位病人的梨状肌。为了证实骶丛神经的定位,在02—0.5MA的电流下,利用经改造的附带有绝缘探针的神经刺激器引出每位病人的骶丛神经运动反应(跖屈—12人,背屈—1人,腘绳肌刺激—3人,腓肠肌刺激—1人)。观察对象中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此则报道证实了在超声引导下经骶旁法行骶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对于接受包括髋部、胫腓骨、膝、踝、足在内的一系列下肢手术,骶丛神经阻滞被广泛提倡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该法同样适用于接受膝关节上下的截肢手术的病人(1,2)。现行的坐骨神经阻滞是依赖于皮肤表面的手术骨性标志和神经刺激器(3)。在过去几年中,超声波引导神经阻滞的技术被报道用于坐骨神经阻滞(4-7),但没有经骶骨旁法的相关报道。在我们医院,对于接受全髋置换术的病人,常规经骶旁给与持续腰丛阻滞和单侧坐骨神经阻滞(8)。此文详细介绍了我们在超声引导下对将要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实行骶丛神经阻滞时在坐骨大孔水平定位骶丛神经的相关经验。 病例报告 在IRB的准许下,我们回顾了17位拟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骶丛神经阻滞并接受选择性髋关节置换的病人的相关资料。(ASA 1–3, 年龄56 – 84岁, 体重62–118 kg ,体重指数23–38 m2/kg).在告知麻醉风险、优缺点以及利用神经刺激器施行腰丛神经阻滞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下实行单侧坐骨神经阻滞的相关操作细节后,每位患者都愿意接受麻醉。建立静脉通道和完善生命体征监测后,令病人侧躺,待麻醉的一侧朝上。为了确定骶丛神经的位置,利用连接于Micromaxx系统超声机(Sonosite公司)上的弯探子在2—5MHz的低频下扫描髂后下棘近尾骨区域,借此寻找坐骨以及坐骨大孔的标志骶骨外侧缘。在扫描过程中,尝试辨认梨状肌和臀动脉(见图1a)。探针在体表进针的具体位置如图1c,骶丛神经以环形高回声束。对准大骨子,对探针实行微调,以求更佳的骶丛扫描图窗(如图1c)。17位病人中,可观察到10位病人的臀下动脉接近神经走行,但无一例可直观地看到其梨状肌。在此基础上,通过该技术的截面图,我们发现梨状肌是从骶骨延伸至坐骨大转子的小块肌肉。然后在无菌操作下,将100mm的18号绝缘穿刺针连接到神经刺激器,设置电流为1.0mA,持续脉冲宽度0.1ms,频率为2Hz,在超声图下通过侧面直视穿刺针的长轴,针尖朝向骶神经进针。当针尖抵达骶丛,17位病人中16位人骶丛神经介导的运动反应被引出并记录(见表1)。通过在等于或低于0.5 mA的电流下维持稳定的神经介导的运动反应,确定合适的穿刺针尖位置。回抽确认没有血液后,缓慢注入7 mL 0.2%的罗哌卡因,同时密切观察神经周围膨胀的组织(见图2)。以上所描述的在超声下进行神经定位和利用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验证的各个操作步骤,17位病人都顺利实施。骶丛神经阻滞的程度没有进行评价。如前所述,随后所有病人给与持续要腰丛阻滞。操作完毕,无一例发生神经相关性并发症。

骶丛神经

骶丛神经 (一)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骶丛(sacral plexus )(L 4~5,S 1~5,Co.1) 骶丛由腰骶干(L 4前支部分纤维与L 5前支)、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骶丛除腰骶干在骶髂关节前方接 S 1外,S 1~4出自骶前孔,各根向外侧组成三角形的骶丛,尖端朝向坐骨大孔,位 于盆腔骶骨和梨状肌前面。 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部的肌肉和皮肤。还有芬知到髋关节。骶丛除直接发出许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外,还发出下列分支。 (二)骶丛的分支 1.臀上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 )(L 4~5,S 1)伴臀上动脉、臀上静脉 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inferior gluteal nerve )(L 5,S 1~2)伴臀下动、静脉经梨状 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臀大肌。 3.阴部神经(pudendal nerve )(S 2~4) 伴阴部内动、静脉出梨状肌下孔, 穿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再向前行,分支分布于肛门、会阴和外生殖器的肌肉和皮肤,其分支有:①直肠下神经(肛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的皮肤;②会阴神经: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③阴茎(或阴蒂)背神经:分布于阴茎(或阴蒂)的皮肤。 4.股后皮神经(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S 1~3)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下缘浅出,主要分布于股后部和腘窝的皮肤。 5.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L 4~5,S 1~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 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位置变异较大,有的分支平面很高,甚至在盆腔内高位分支;与梨状肌的关系多变,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66.3%),变异者如坐骨神经经穿梨状肌上孔,或在出盆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前者出梨状肌下孔,后者穿梨状肌或梨状肌上孔等。至臀部,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略内侧处下行至股后面,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降达腘窝上尖

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 临床上接近90%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椎间盘的后外方。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压迫和刺激了位于其后方神经根管内的神经根,产生相应的神经根性痛及功能障碍。 1.腰神经根发出水平与椎间盘及突出椎间盘的关系 腰骶神经根自硬脊膜囊的前外侧穿出,在椎管内斜向外下走行,由椎弓根下经椎间孔出椎管。 骶1神经根发出点位于L5椎体下1/3或者L5/S1椎间盘上缘水平,其外侧有腰5神经根走行,发出后斜向外下,越腰5骶1椎间盘及骶1椎体后上缘入骶1椎间孔。 腰5神经根发自L4/5椎间盘或其上缘水平,斜向外下走形越过L5椎体后上部,经L5/S1椎间孔出。 腰4及以上神经根则皆发自相应椎体上1/3或者中1/3水平出硬膜囊,并沿椎弓根的内下方出椎间孔,在椎管内的走行中,不与同序数椎间盘相接触。因此,各神经根只有S1及L5神经根在椎管内与椎间盘的后外部相邻。 2.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根的部位及方式基于上述神经根与椎间盘的比邻关系.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的起始段,或自硬膜囊发出处.或将离开硬膜囊进入单独神经根鞘的马尾神经。当腰4、5椎间盘突出时,多侵及腰5神经根的发出处。当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则可压迫骶l神经根的起始段,或骶2神经根的硬膜内部分。腰3、4及上位腰椎间盘突出时,则只能侵及下一条神经根的硬膜内部分。突出椎间盘向上潜行压迫出同一椎间孔神经的机会是极少的,因而突出的腰椎间盘常是影响出下一个椎间孔的神经根,甚至更下一个椎间孔的马尾神经而不是出同一椎间孔的神经。 如果腰椎间盘突出位置在后侧中央,或者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脱入椎管,则可导致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受压。 临床上,L4/5与L5/S1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最高。 3.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当侧隐窝较小而突出部分较大,占满侧隐窝时,较为难于区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髓核突出常为半球形隆起,区别其顶点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还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对l00例单个后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的观察发现,突出物最高点居神经根外前方或外上方者有46例,居神经根前方不易分清内外者43例,居神经根内下方,亦即神经根与硬膜间者仅11例。国外报告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下方者,多发生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且常影响两条神经根(骶1、2),此因骶1神经根发出点高于椎间盘平面。搞清上述相对关系,不仅对解释临床体征有用,对术中辨认突出物及保护神经根也有实用意义。 基于神经根的发出点和行径与椎间盘的比邻关系,腰3、4及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都是通过硬膜压迫将要发出的下一条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腰4、5椎间盘突出的后外侧型压迫腰5神经很,腰5骶1椎间盘突出,则损及骶1神经根。如为偏中央或中央型,则可影响再下一条或更多的马尾神经,因而常见神经功能障碍。 当腰5神经根受累,为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痛觉减退,母趾背伸力弱。当骶1神经根受压,则为足背外侧及小腿后外侧痛觉减退,母跖屈力减低,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涉及到更多的骶神经,则会产生鞍区麻木、阳萎及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只有及早行手术治疗,才有可能恢复。

坐骨神经的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坐骨神经的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毛传万1 ,方必东,黄其杉,胡月正,蔡志胜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放射科,浙江温州325027)摘要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及诊断价值,并观察常规T2WI、T1WI 成像和PROSET成像的显示效果。方法:以梨状肌为定位标志的双斜面定位后斜矢状面成像分别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腰腿痛患者,作PROSET成像和常规T2WI、T1WI成像,并对比PROSET成像和常规T1WI成像坐骨神经的显示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尝试垂直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扫描方法。观察坐骨神经以及病变在常规T2WI、T1WI和PROSET成像的表现。结果:PROSET成像和常规T1WI成像显示坐骨神经效果不同,χ2=4.02,P﹤0.05。MR诊断5例阳性,其中转移瘤3例,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结论:PROSET成像显示坐骨神经优于2D-SE序列。以梨状肌为定位标志的双斜面定位后的斜矢状面成像,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垂直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扫描方法,对显示梨状肌出口至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段的坐骨神经显示率较高,且操作方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选择性激励技术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的改进和软件的更新,磁共振成像在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国内外已有所研究[1~3 ],本文旨在探讨坐骨神经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健康志愿者16例,女6例,男10例;年龄27-49岁;腰腿痛患者13例,女5例,男8例;年龄35-62岁,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1例,其余MR为阴性。 成像方法:使用Philips-intern1.5 T超导型扫描仪,配有Sun1.2图像处理工作站。受检者常规卧位,脚先进,用相控阵线圈(siny-body),以梨状肌为标志双斜面定位后斜矢状面成像[3]:以常规盆腔轴面中的梨状肌为定位点,扫描线平行于梨状肌长轴,可获得坐骨神经斜冠状面图像,在此斜冠状面图像上,扫描线平行于坐骨神经,获得坐骨神经斜矢状面图像。分别作PROSET成像和常规T2WI、T1WI扫描成像。部分健康志愿者加扫垂直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扫描方法。扫描参数为:T1W:SE序列TR500ms,TE13ms , T2W:TR1800ms,TE100ms;视野(FOV)30~45Cm,矩阵256 X 192cm。利用PROSET 技术对坐骨神经成像。其主要技术参数: TR 28ms, TE18ms , NSA 3 , FOV 250 mm ,RFOV 100 % ,层厚/间距2.0/-1.0 mm ,无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Y2004A072)

坐骨神经及骶丛

(一)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骶丛 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骰丛位于盆腔内,在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肌和皮肤。骰丛除直接发出许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外,还发出以下分支。 (二)骶丛的分支 l.臀上神经 superior gluteal nerve(L4、5,S1)伴臀上动、静脉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行于臀中、小肌间、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 inferior gluteal nerve(LS,S1、2)伴臀下动、静脉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达臀大肌深面,支配臀大肌。 3.阴部神经 pudendal nerve(S2~4)伴阴部内动、静脉出梨状肌下孔,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向前分支分布于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的肌和皮肤,其分支有: ①肛(直肠下)神经 anal nerves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部的皮肤。

②会阴神经 perineal nerves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③阴茎(阴蒂)神经 perineal nerve of penis(clitoris)走在阴茎(阴蒂)的背侧,主要分布于阴茎(阴蒂)的皮肤。 4.股后皮神经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S1~3)出梨状肌下孔,至臀大肌下缘浅出,主要分布于股后部和月国窝的皮肤。 5.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L4、5,S1~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之间至股后,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一般在月国窝上方分为胜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部发出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自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的中点到股骨内、外髁之间中点的连线的上2/3段为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坐骨神经痛时,常在此投影线上出现压痛。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腰骶神经根造影封闭的应用 临床骨科杂志 2000年第3期第3卷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阳冈岛行一汤杰 单位:张晓阳(上海闵行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1100);冈岛行一(日本东邦大学医学部骨科);汤杰(上海徐汇中心医院骨科,上海200031) 关键词:脊神经根;脊髓造影术;封闭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根造影封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的诊疗意义。方法对59例根性症状明显者作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结果6例穿刺失败,41例显影异常,于造影后即作封闭,观察 6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神经根异常图像在椎间盘突出多为椎体上缘或小关节突内缘充盈缺损中断,椎管狭窄时以边缘不整像为主。根据封闭提示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作单节段有限手术。结论该方法可作为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的影像和功能诊断手段,封闭有一定治疗作用。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287(2000)03-0174-03 Application of lumbosacral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Zhang Xiaoyang,Yukikazu Okajima,Tang Jie (Dept of Orthopaedics,Shanghai Minhang Central Hospital,Shanghai 201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radiculography and blocking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Methods Selective radicul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59 cases of obvious radicular symptoms. Results Puncture failed in 6 cases, while abnormal image was found in 41 cases for whom blocking was applied. No infection and injury of nerve root were found during 6 months of observation. In disc herniation, the abnormal radiculographs showed mainly filling defects and interruption on the sup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 or the interior margin of the facet joint, while in spinal canal stenosis, the abnormality was largely irregular margin. In multisegmental disc herniation, monosegmental limit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suggestion from blocking. Conclusion This procedure is effective for imaging and functional diagnosis of disc herniation and spinal canal stenosis, and blocking has certain therapeutic value.

神经根变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

神经根变异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 发表时间:2013-03-25T13:48:09.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孙飞[导读] 神经根定位不准确,常见于分叉根、合根、近邻根畸形,因神经根失去了与脊柱的对应关系 孙飞(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河南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103-02 临床中常遇到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提示的病变椎间盘间隙与影像学资料不一致,影像学资料显示是L4/5椎间盘突出,而患者表现为L5、S1神经根受压症状,或影像资料显示是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表现为L5神经根受压症状,与常规腰椎间盘对应神经根关系不一致,因此治疗上就往往失去依据,这时应考虑到神经根变异的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检查。 腰骶神经根变异以腰5和骶1神经根多见,腰4和骶2神经根较少。腰骶神经根变异是指神经根起始点、形态轮廓、走向巡行等的异常。为治愈临床中遇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变异问题,需尽量了解一些神经根变异的相关问题,为治疗做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 神经根变异分型 Cannon[1]认为腰骶神经根异常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根移行不全,硬膜囊自身变异,马尾过短和腰骶椎先天畸形有关。Kadish和Simmons[2]通过100例尸体解剖发现腰神经根变异的发生率为1.4%。他们将神经根变异分为4种类型:I型(图1):神经根丝在硬膜内不同水平吻合。Ⅱ型(图2):神经根起点异常。Ⅲ型(图3):硬膜外神经根吻合型。Ⅳ型(图4):硬膜外神经根分叉型。另外作者在临床中发现,腰部椎间隙的变窄,相应脊髓硬膜囊下移,可使神经根起始相对高抬,这是后天形成的神经根变异,特别是上位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原本起始较低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出现症状。 图3 硬膜外神经根吻合图图4 硬膜外神经根分叉 2 神经根变异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原理 腰神经根变异常见一个腰椎间隙出现两神经根,变异的上位神经根一般在低于相应节段椎间隙发出,经下一椎间盘侧前方进入神经根管。上位神经根起点偏低,出口虽在上一椎间孔,但分出后受到同节段突出椎间盘压迫(图4)。 腰神经根起点变异常表现为同一椎间盘或侧隐窝狭窄,可以压迫刺激两个神经根。而神经根硬膜外分叉主神经根在硬脊膜发出的根袖处分叉后并列沿神经根管走行出同一椎间孔,临床上常表现为单神经根受累。 3 神经根变异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Ⅱ、Ⅳ型神经根变异由于同椎间隙出现两条神经根,该型神经根变异往往表现突出的髓核周围存在两神经根,极易造成术中神经根损伤,对髓核摘除术中造成风险。因此对可能存在神经根变异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切除椎间盘时对神经根适当保护是防止神经根损伤的关键[4]。 神经根定位不准确,常见于分叉根、合根、近邻根畸形,因神经根失去了与脊柱的对应关系,同一个椎间盘或侧隐窝狭窄,可以压迫两个神经根,因此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往往不一致。 直腿抬高角度>60°时,各节段神经根会向远端移动。一般推测,真正有意义的神经根移动可能仅出现在直腿抬高角度较大时。 4 总结 一般来讲,变异神经根活动度变小,椎间盘压迫后张力会明显增加,特别是Ⅳ型神经根变异,椎间盘突出虽不重,神经根性损害却明显,这一现象提示病人症状明显,而影像学资料显示突出较轻的患者,应估计到神经根变异的可能。 病人表现有腰腿痛症状并有典型的根性疼痛,体征却难以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解释(图5)。腰部CT或MRI提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临床却表现为多神经根痛麻,这时就应考虑可能为腰神经根变异[3]。查体时病人症状体征提示为双神经根痛麻,而影像学资料显示是单节段突出,这时也应考虑到神经根变异的可能性(图6)。

腰椎间盘与神经根有什么关系

腰椎间盘与神经根有什么关系? 腰骶神经根从硬脊膜囊的前外侧穿出,在椎管内斜向外下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腰3及腰4神经根各自从相应的椎体的上1/3或中1/3水平离开硬膜囊,紧贴椎弓根进人椎间孔。腰5神经根由腰4腰5的椎间盘水平或其上缘离开硬膜囊,向外下走行,绕椎弓根进人腰5骶1之间的椎间孔。骶1神经根发自腰5骶1椎间盘的外1/3,绕骶1椎弓根进人椎孔。了解了神经根与椎间盘的关系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部位的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症状和不同的体征。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危象;,,早期手术 摘要:[目的]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危象”的概念即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并分析其在临床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危象诊断的46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42例马尾神经损伤完全恢复,2例大小便功能恢复,但鞍区麻木、阴茎不能勃起,2例出现大小便部分失禁,鞍区麻木、阴茎不能勃起。[结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一旦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危象,即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危象;早期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旁侧型突出居多,中央型突出约占3?6%~14?2%〔1~4〕。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常造成马尾神经压迫而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作者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危象,即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致马尾神经损伤。临床上表现鞍区感觉和大小便功能障碍,伴有或无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自1992年~2002年,本院收治中央型腰椎间盘突症112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危象病人4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27~ 51岁,平均39岁。 1?2 病史及诱因 本组患者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腰腿痛病史者38例,既往无症状突然发病者8例,病程3 h~10 a,出现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至手术时间最短6 h,最长5个月。25例有外伤诱因,37例有慢性腰疼病史,9例腰扭伤,3例发生在推拿按摩中,1例发生在牵引治疗中,1例摔伤后,8例患者无明显诱因。 1?3 临床表现 本组38例有腰痛及坐骨神经痛表现,双腿痛者9例,单腿痛者29例。马尾神经受压表现:大小便失禁、鞍区麻木5例,大小便部分失禁、鞍区麻木9 例,大便秘结、鞍区麻木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