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找如图所示.

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X >Y >Z B .Y >Z >X C .Z >Y >X D .X=Y >Z

2.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右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 .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金刚石、生石灰、熟石灰、胆矾

B .苛性钠、水、双氧水、洁净的空气

C .水银、干冰、冰水混合物、盐酸溶液

D .臭氧、氯酸钾、浓硫酸、波尔多液

4.小方将一小球第一次竖直上抛,第二次斜上抛,若两次在同一处抛出时的动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动能相等都为零,机械能不相等 B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动能都不为零,机械能相等 C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高度相等,机械能不相等 D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高度不相等,机械能相等

5.传染病流行必须满足三个环节,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痢疾病人的粪便 B .结膜炎病人用过的毛巾 C .已经出过麻疹的健康儿童 D .患有狂犬病的狗

6.某地城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在修建铁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NO 3+3C+S K 2S+3CO 2↑+X↑,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 的化学式是N 2

B .黑火药是混合物

C .KNO 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7.如图所示的四种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8.在如图所示的家用电器中,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远小于其消耗电能

的是( )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0.在探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中,能证明水分和无机盐一般是从下向上运输的现象是()

A.横切变色枝条的基部上方,观察到木质部变红色

B.实验时观察到枝条变红色

C.纵切枝条,发现木质部内的导管变红色

D.观察茎的纵切面,木质部的红色越靠近枝端颜色越浅

二、填空题

11.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使手不会被烫伤。

12.原子弹和核电都是利用链式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______________,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13.小刚和小丽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则B中盛放

的是溶液。

(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此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3)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

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她用洗涤干净

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毫升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毫升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

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14.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因富含碘元素而成为补碘的常用食物

之一。小李想设计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

到以下信息: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性质相似,两者的溶液都是盐溶液,碘化银

为黄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工业上将适量氯气通人无色碘化钠溶液就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

棕黄色。

③少量碘((I

2

)溶于水的溶液,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的化合物不能使

淀粉溶液变蓝。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小李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海带灰用蒸馏水充分浸泡后过滤,得滤液;然后用以下3种方法,去

检验海带灰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方法一:取滤液,通入适量氯气后与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方法二:取滤液,通入适量的氯气,观察溶液有无颜色变化。

方法三:取滤液,和淀粉糊混合,观察是否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3种方法中,方法是一定不可行的,说出不可行的理

由:

(3)取滤液,滴人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

15.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

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

(4)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 b(填“>”“=”或“<”);

(5)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装置(填“甲”“乙”或“丙”).

三、探究题

16.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有一些材料,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称做半导体.除了导电能力外,半导体有许多特殊的电学性能,使它获得了多方面的重要应用。有的半导体,在受热后电阻迅速减小;反之,电阻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增大.利用这种半导体可以做成体积很小的热敏电阻,热敏电阻可以用来测量很小范围内的温度变化,反应快,而且精度高。

(1)如果将热敏电阻与电源、电流表和其他元件串联成一个电路,其它因素不变,只要热敏电阻所处区域的温度降低,电路中的电流将

变(填大或小).

(2)上述电路中,我们将电流表中的电流刻度换成相应的温度刻度,就能直接显示出热敏电阻附近的温度.如果刻度盘正中的温度刻度值为20℃,则25℃的刻度应在20℃刻度的边(填左或右).

17.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工厂的化验员对每批产品进行检测,标出各种成份后才能投放市场。某厂化验员取取样品44g 于烧杯中加水将其溶解,然后分几次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称量,将得到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注:加盐酸时首先发生反应是:

Na 2CO 3 + HCl = NaHCO 3 + NaCl ,然后是NaHCO 3 + HCl =" NaCl" + CO 2↑+ H 2O)

请你根据题给信息和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

g 稀盐酸开始产生二氧化碳,最多产生二氧化碳 g 。 (2)在答题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产生二氧化碳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精确示意图曲线(需在示意图上注明二氧化碳、盐酸的质量)

(3)计算出44g 样品中各成份的质量。

18.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电池组(两端电压为3V )、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做测定标有“2.5V” 的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

(1)如图是他们没有完成的电路连接图,如果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小,导线M 应与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________连接。(填“A ”、“B”或“D”)

(2)当把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后,闭合开关S ,发现灯L 不亮,电流表也无示数,而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

19.初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B 实验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和水外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某同学脱口而出:废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的说法正确吗?同学们认为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了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查阅资料】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

(3)【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根据反应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①【结论解释】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可能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

②【拓展提高】那么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请你帮他写出判断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

20.某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过程.

四、计算题

21.杭州在国内率先启用可出租的微公交, 为市民提供又一便利的出行选择。该微公交由蓄电池对车上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该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

(1)该车在充满电时,以额定功率可行驶小时。(2)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8m2,当该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最大载重量行驶时,地面受到的压强是帕。

(3)若蓄电池储存能量的60%用于行驶时克服阻力做功,其余均转化为内能,该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满载时车重的0.01倍,充满电满载时在平直的公路上最多能匀速行驶多少千米?该电动自行车的内部线圈电阻有多大?

22.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CaCO

3

和SiO

2

.课外小组同学将100g盐酸

分5次加入到35g石灰石样品中(已知SiO

2

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象.

请计算:

(1)第2次加入盐酸后,a为 g.

(2)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3)求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

五、简答题

23.(6分)右图为发光点S和竖直放置的平面镜的位置情况。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列两小题:

(1)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

(2)推导证明S'点和S点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24.微生物的代谢具有多样性,根据环境变化可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发酵)来获取能量。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类的微生物,酿酒和做

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它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在锥形瓶A(规格500mL)和锥形瓶B(规格500mL)中,分别向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装置如下图。

实验操作要点:甲装置间隔一段时间通入适量空气;乙装置的B瓶封口

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将实验装置放入到

25~35℃的环境中培养8~10小时。

(1)甲实验装置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的作用是。

(2)乙装置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3)如果甲、乙两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浑浊,说明酵母菌。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2 .A

【解析】

A、该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从这个实验能得出胚芽的生长具有向光性。所以A符合题意。

B、如果研究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需设置对照在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C不符合题意;

D、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D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对照实验、植物的向光性;学生不能正确读图和分析实验目的,不能明确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所以会错答为B、D。

3 .C

【解析】

4 .D

【解析】

5 .D 【解析】

6 .D

【解析】

7 .B

【解析】

8 .A

【解析】

9 .B

【解析】

10 .C

【解析】

11 .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

【解析】

12 .

【解析】

13 .(1)氢氧化钙;(2) CO

2

与Ca(OH)

2

能发生反应;(3)关闭K时,B中溶液无明显变化,且通入的CO2气体体积远大于A中溶液的体积,

说明CO

2

和NaOH发生了反应

【解析】

14 .(1)Cl 2+2NaI=2NaCl+I 2;(2)三 只有单质才能使淀粉变蓝,滤液中并不存在单质碘(3)产生黄色沉淀 【解析】 15 .(1)酒精灯; (2)Fe 2O 3+3CO

2Fe+3CO 2;

(3)C 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4)<; (5)乙. 【解析】 16 .(1)小 (2)右 【解析】

17 .(1)73;19.6;

(2)图示

(3)碳酸钠:42.4g 、氯化钠:1.6g

【解析】

18 .A 灯L 断路 【解析】

19 .(1)塑料瓶变瘪 ;(2)氯化钠、碳酸钙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变红。 (3)① 碳酸钠 ;

②滴加氯化钙溶液至不再出现沉淀时,若酚酞仍然显红色,则有氢氧化钠,若酚酞红色褪去,则无氢氧化钠 【解析】

20 .(1)B 中有气泡产生,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a (OH )2+CO 2═CaCO 3↓+H 2O

(3)B 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C 中紫色石蕊变红

(4)B 中不断产生 CO 2,压强增大,将B 中碳酸钠溶液压入A 中,和A 中的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5)Na 2CO 3、NaHCO 3(K 2CO 3)

【解析】

21 .(1)4.8 小时 (2)100000 帕 (3)155.52千米 0.768 欧姆

【解析】

22 .(1)25 (2)10:3:22 (3)18.3%

【解析】

23 .(1)如图甲、乙均可:

(2)如图甲所示,NN′为法线,SO′为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线,OM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得:∠MON=∠SON

又∵∠S′ON′=∠MON(对顶角相等)

∴∠S′ON′=∠SON

∵法线NN′与镜面垂直

∴∠S′OO′=∠SOO′

又∵ OO′为△S′OO′和△SOO′的公共边

∴Rt△S′OO′≌Rt△SOO′

∴S′O′=SO′

【解析】24 .(1)Na0H溶液吸收通入的空气中的CO

2

(Na0H溶液吸收CO

2

,排除

对实验中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

2

的干扰等合理即可)。只答排除干扰不给分。

(2)消耗B瓶中原有的氧气。

(3)在有氧或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

2

【解析】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寻找可以充分利用的、无毒害的原材料和能源。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用可降解塑料取代聚乙烯等塑料制品 B .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 C .用太阳能发电代替燃煤发电 D .制取硫酸铜:Cu+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2.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某班四位同学所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其中连接正确的是( ) 3.如图所示,给电磁铁通电,铁块及弹簧在图中位置静止,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 端滑动时,关于电流表示数和弹簧长度变化情况是( ) A .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弹簧的长度增加 B .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弹簧的长度减小 C .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的长度增加

D .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弹簧的长度减小 4.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一”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 .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 .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C .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 .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5.一个人24小时会产生150升的原尿,可是在一天内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这主要是由于( ) A .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B .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 .输尿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 .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6.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各溶液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区分开来的是( ) A .HCl 、NaCl 、NaNO 3 B .NaCl 、CuSO 4、NaOH C .Na 2SO 4、Ba (NO 3)2、HCl D .NH 4NO 3、NaOH 、H 2SO 4 7.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揭开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并荣获诺贝尔生物学与化学奖。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A 、C 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 .由A 、B 实验可知:胰腺由胰岛和胰管组成 C .由B 、C 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 .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8.正在匀速向右直行的火车车厢光滑地板上,放着质量不同的甲,乙两个球,并且如图所示,当火车突然减速时,两个小球相对于车厢地板( )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找如图所示. 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X >Y >Z B .Y >Z >X C .Z >Y >X D .X=Y >Z 2.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右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 .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 .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金刚石、生石灰、熟石灰、胆矾 B .苛性钠、水、双氧水、洁净的空气 C .水银、干冰、冰水混合物、盐酸溶液 D .臭氧、氯酸钾、浓硫酸、波尔多液 4.小方将一小球第一次竖直上抛,第二次斜上抛,若两次在同一处抛出时的动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动能相等都为零,机械能不相等 B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动能都不为零,机械能相等 C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高度相等,机械能不相等 D .两次小球达到最高点时,高度不相等,机械能相等 5.传染病流行必须满足三个环节,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 A .痢疾病人的粪便 B .结膜炎病人用过的毛巾 C .已经出过麻疹的健康儿童 D .患有狂犬病的狗 6.某地城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该市经济的发展,在修建铁路的土石方爆破中要用到黑火药,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NO 3+3C+S K 2S+3CO 2↑+X↑,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 的化学式是N 2 B .黑火药是混合物 C .KNO 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7.如图所示的四种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8.在如图所示的家用电器中,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远小于其消耗电能 的是( )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

初三科学期中试卷带答案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M 点,使细线处于拉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阻力,小球可在M 、 N 两点间来回摆动。如果小球向上摆到P 点时细线突然断裂,则下列描述小球接下来运动轨迹的图像中,符合事实的是( ) 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动物体,当物体匀速移动时,绳端受到的拉力为30N ;若物体重100N ,不计滑轮重及摩擦,物体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是( ) A .30N B .60N C .90N D .100N 3.下列实验设计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①干燥氯化氢气体 B .②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C .③检验X 溶液中是否含有SO 42- D .④验证Fe 、Cu 、Ag 的活动性强弱 4.如图所示,重为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为,忽略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下列分析计算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C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D .在 内机械所做的有用功为 5.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右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 A .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6.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柴”指燃料,植物茎秆、天然气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热量,这些热量最终来自于阳光 B .“米”指粮食,大米、面粉等主食中富含淀粉,我们可以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C .“油”指脂肪,大豆、花生种子中脂肪的消化主要依赖胰液、胃液和胆汁在胃内完成 D .“盐”除了指食盐外,还包括含钙、铁、碘等无机盐,人若缺铁易患贫血症 7.冬天在浴室里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子会变得很“模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固 8.小明利用电能表测量某一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一个用电器连续工作时,测得在1h 内,消耗的电能为1.2kW·h,那么这一个用电器可能是( ) A .电冰箱 B .普通白炽灯 C .彩色电视机 D .挂壁式空调机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0.小梦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先在杠杆两侧挂钩码进行实验探究,再用弹簧测力计取代一侧的钩码继续探究,如图所 示。他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 )

初三生物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初三生物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相一致的是 2.下列各种动物的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猫头鹰在夜间进行捕食 B .生活在海滩的招潮蟹在涨潮前10分钟躲进洞穴 C .蟑螂在傍晚时刻最活跃 D .居住在市区的楼燕每天清晨飞往郊区觅食 3.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观察一般比较直接,所以都不需要很长时间 B .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 C .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 D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4.据某一分类标准已对7种动物中的6种进行了简单分类(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分类标准是胎生还是卵生 B .其分类标准是体温是否恒定 C .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1中

D.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2中 5.当心脏的房室瓣处于关闭,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时,心脏的房室舒缩状态为() A.心房、心室同时收缩 B.心房收缩、心室舒张 C.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D.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6.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由此可以说明() 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 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 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 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 7.调查80对父亲眼睛为褐色、母亲的眼睛为黑色的夫妇,后代眼睛为褐色的孩子120个,眼睛为黑色孩子18个,父亲的基因组成是怎样的(用A或a来表示)? A. AA B.AA或Aa C. Aa D.aa 8.利用显微镜观察变形虫的运动方式时,视野中的变形虫伸出伪足向左上方缓慢运动,观察一段时间后,要使变形虫仍在视野中央,载玻片的移动方向为A.左上方 B.右上方 C.右下方 D.左下方 9.王大爷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使萝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10.细菌与真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细菌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 二、判断题 11.一块完整的骨属于组织。( ) 12.缉毒犬协助警方查找违禁物品,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13.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有了真正的根,并且根茎叶里面都有输导组织。植物吸水保水的能力比较高,因而植物体长得比较高大() 14.产生视觉的部位是视网膜..(判断对错) 15.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它的皮肤也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判断对错)

初三生物期中试卷带答案

初三生物期中试卷带答案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洛阳江红树林曾遭严重人为破坏,为恢复其原状,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A .补种并保护红树林 B .张网捕猎各种鸟类 C .大面积围海造田 D .大量排入生活用水 2.在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B .脱色过程中应把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 C .遮光时应用不透光的黑纸或铝箔 D .滴加碘液后未漂洗便直接观察 3.下图是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图,该物质是 A .水 B .无机盐 C .葡萄糖 D .尿素 4.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 A .有空气和无空气 B .温度和湿度

C.20℃和40℃ D.有光和无光 5.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A.小肠长约5-6米 B.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小肠壁内有肠腺 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 A.菌体 B.菌集 C.菌落 D.菌苔 7.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8.若显微镜选用右图所示的乙、丁镜头,则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A.15倍 B.50倍 C.100倍 D.500倍 9.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A.脐带 B.子宫内膜 C.羊水 D.胎盘10.遇到不良的生存环境时,细菌以哪种形态来度过不良的生存环境() A.鞭毛 B.荚膜 C.芽孢 D.不成形的细胞核 二、判断题 11.将血液循环系统与公路运输系统的功能进行类比,毛细血管相当于车站。 12.有的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判断对错) 13.有些细菌外面有鞭毛和荚膜,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攻击和保护。() 1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15.身高突增是靑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填空题 16.如图为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浙江初三初中科学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浙江初三初中科学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蒸发 B .钢铁生锈 C .冰雪熔化 D .食盐溶解 2.下列物质呈碱性的是( ) 3.氯化钠的下列用途中,主要反映其具有杀菌防腐作用的是( ) A .制生理盐水 B .作调味剂 C .腌制鱼肉 D .制取氢氧化钠 4.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是( )] A .2H 2O 2H 2↑+O 2↑ B .H 2+CuO Cu+H 2O C .3Fe+2O 2 Fe 3O 4 D .AgNO 3+NaCl═AgCl↓+ NaNO 3 5.下列浓硫酸的稀释过程较合理的操作是( ) 6.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和对应的俗称不一致的是( ) A .NaOH 烧碱 B .Ca (OH )2 熟石灰 C .Na 2CO 3 纯碱 D .NaCl 苛性钠 7.小明发现植物出现叶片发黄、茎秆倒伏现象,急需施加复合肥,下列化肥符合要求的是( ) A .KCl B .Ca (H 2PO 4)2 C .(NH 4)2SO 4 D .KNO 3 8.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时,会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A .产生蓝色沉淀 B .溶液变黄色 C .产生红褐色沉淀 D .产生气泡 9.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大量能共存的是( ) A .H 2SO 4、KOH B .NaCl 、H 2SO 4 C .Ca (OH )2、Na 2CO 3 D .CuSO 4、NaOH

10.如图所示,小试管中盛有水,U 型管内两侧水面持平。向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 U 型管两侧水面左低右高,则 所加的物质可能是( ) A .稀盐酸 B .NaOH 固体 C .稀H 2SO 4 D .NaCl 固体 11.小明同学在做氢氧化钾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为了确认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是否含盐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错误的是( ) 12.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13.白蚁分泌出的蚁酸是一种酸,具有酸的共性。据此,下列最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 A .铜制孔子像 B .镀锌膜水管 C .大理石墙面 D .铁制栏杆 14.下列物质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C→CO 2 B .CO 2→H 2CO 3 C .H 2CO 3→CaCO 3 D .CaCO 3→Ca(OH )2 15.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1.如图所示,甲图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象,在显微镜下,若将甲图转换成乙图,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的明暗变化分别是() A.向左移动,视野变亮 B.向左移动,视野变暗 C.向右移动,视野变亮 D.向右移动,视野变暗 【答案】B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好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用遮光板把透镜上半部分挡住,光屏上的像不完整 C.该凸透镜的焦距在8cm与10cm之间 D.向右移动凸透镜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能观察到等大倒立的实像 【答案】C 3.如图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平面镜反射,最后射到刻度尺上P点,形成一个光斑。如果在箭头所指处用力向下压桌面,则刻度尺上光点将会向(填“上”或“下”)移动。利用这样的装置,可把不易觉察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放大”到直接看出来。 【答案】下,发生形变 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请你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判断(填“NN'的上方”、“NN'的下方”、“MM'的左边”或“MM'的右边”)是玻璃。 【答案】“MM'的右边” 5.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 ) A.将凸透镜往上移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上移D.将蜡烛往下移

【答案】C 6.完成下面的探究性实验 (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 玲玲按照图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分析与论证】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距 离(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答案】不正确;0.5。 7. (绍兴-22)小敏对眼球成像原理进行模拟实验。如图,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此时的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_ _。在原位置上,换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 拟 (选填“近”或“远”)视眼眼球。 【答案】视网膜远 8.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A.∠1B.∠2C.∠3D.∠4 【答案】C 9.在利用光具座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下面四个环节,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 【答案】A 2.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漫漫渗出 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答案】B 3.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循环路线是() A.只经体循环B.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C.只经肺循环D.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 【答案】B 4.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 B.糖类在生物体内完全氧化和体外充分燃烧都生成CO 2和H 2 O,释放的能量也相等 C.消化属异化作用,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过程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 【答案】C 5.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是连通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只允许血细胞单行逐个通过B.血液流经肾脏后,由含养料多的动脉血变为含养料少的静脉血 C.给肺炎的病人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可以不经过心脏直接到达病灶处 D.静脉瓣位于四肢的静脉内,动脉瓣位于四肢的大动脉内,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答案】B 6.右图是食物消化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回答: (1) A曲线代表的营养物质是,在甲内A可以 下降而B和C不会下降,体现了;

(2)B曲线代表的营养物质在小肠内最终被分解成被吸收; (3)如果器官 (填图中标号)吸收水分过多,会引 起便秘现象,多摄入(填营养素名称)可以预防和缓解便秘。 (4)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通过同位素跟踪实验,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后在下列各部位中最先被发现的是。(左心室、肺泡、肾) 【答案】(1)淀粉,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2)氨基酸;(3)已,粗纤维(4)肺泡。 7.为探究酶的特性与催化条件对酶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请根据以下实验操作以及你所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预计最后能现蓝色的有试管(填试管编号)。 (2)将A和B两管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人体胃液中有盐酸,pH大约维持在1.8左右,可以杀死食物中带入的大多微生物,这体现了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哪项免疫功能?。 A.防御感染B.保持自我稳定C.免疫监视D.以上都不是 【答案】(1)ACEF;酶的活性会受到Ph的影响(3)A 8.如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经过有关器官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问 题. (1)图中主动脉的血液直接来自心脏结构中的 (2)若通过手部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到达小肠处需经过心脏次 (3)通常人体在进食一段时间内,血糖浓度较低的是(填“血管c”或“血管d”) 【答案】(1)左心房;(2)2;(3)血管d 9.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有() ①水②无机盐③尿素④葡萄糖⑤蛋白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 【答案】A 10.如图所示为人体的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图中(填标号)所示结构; (2)②中的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消化的酶;

初三科学试卷带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来制取CO 2,其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 ) 2.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也只有 3.5kg 。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大多叶球可达7kg 左右。若再引种回北京,大多叶球又只有3.5kg 。从上述甘蓝引种过程可以推测( ) A .甘蓝具有遗传性,而不具有变异性 B .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C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D .甘蓝的形态发生变化不属于变异 3.现有X 、Y 、Z 三种金属,将X 、Y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结果Y 表面产生氢气,X 表面无明显现象,另取X 放入Z 的盐溶液中,结果X 表面有Z 析出,则X 、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 A .Y >Z >X B .X >Y >Z C .X >Z >Y D .Y >X >Z 4.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 ) 5.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大量能共存的是( ) A .H 2SO 4、KOH B .NaCl 、H 2SO 4 C .Ca (OH )2、Na 2CO 3 D .CuSO 4、NaOH 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下图。将①②两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两溶液的质量一定相等 B .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 D .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②溶液 7.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施钾肥可免其倒伏,他应施加的化肥是( )

初三科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试卷附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 、Fe 、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组合是( ) A .①②或②③或②④⑤ B .②④或①③或②④⑤ C .①③或②③或①④⑤ D .①②或②③或③④⑤ 2.已知复分解反应2CH 3COOH+Na 2CO 3=2CH 3COONa+H 2O+CO 2↑可进行。在常温下,测得相同浓度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 : 表中数据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碱性较强的物质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碱性弱的物质。依照该规律,请你判断下列反应不能成立的是( ) A. CO 2+H 2O+2NaClO=Na 2CO 3+2HclO B. CO 2+H 2O+NaClO=NaHCO 3+HClO C. CH 3COOH+NaCN=CH 3COONa+HCN D. NaClO+CH 3COOH=HClO+CH 3COONa 3.向100ml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A .滤液只有硫酸铜,滤出固体只有铁 B .滤液只有硫酸亚铁,滤出固体为铁、铜

C.滤液只有硫酸铜、滤出固体只有铜 D.滤液有硫酸亚铁、硫酸铜,滤出固体为铁 4.近期,H7N9禽流感病毒在国内华东地区蔓延,引起人们的恐慌与担忧。帕拉米韦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治疗HXNX型流感具有独特优势。关于H7N9禽流感病毒和帕拉米韦注射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7N9禽流感病毒的最大结构特点是没有细胞结构 B.从免疫的角度看,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抗原 C.长期注射帕拉米韦注射液,会使H7N9禽流感病毒产生抗药性 D.给病人静脉注射帕拉米韦注射液,从控制传染病角度讲,属于控制传染源 5.嫦娥三号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发射升空,首次进行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 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嫦娥三号卫星在加速升空过程中() 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 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C.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大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大 6.现有: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⑤石蕊试液, 均能够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的一组试剂是()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7.古语到:“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科学目的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大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有关水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净物 B.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SO 2 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有关 C.水中N、P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引起赤潮 D.pH=0的水溶液,是中性的溶液 9.对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幅图解释不合理的是() A.甲图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乙图中当温度超过某一温度时,报警器自动报警 C.丙图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D.丁图中的麦克风应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初三科学教学试卷带答案解析

初三科学教学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我们熟悉的几种气体,其中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干燥并收集的是(省略了铁架台等仪器) ( ) ①H 2 ②O 2 ③CO 2 ④SO 2 ⑤CH 4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⑤ D .①②⑤ 2.已知某溶液中存在五种离子,各离子间的个数比为:Cl - ∶SO 42 -∶Fe 3+∶K +∶M=2∶3∶1∶3∶1,则M 可能为( ): A .CO 32- B .Mg 2+ C .Na + D .Ba 2+ 3.“跳远”是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起跳,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使跳远运动员产生惯性 B .加大跳远运动员的冲力 C .增大了跳远运动员的动能 D .减小了跳远运动员的动能 4.三位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对同一混合某溶液进行了检验,分别得到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阅读表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于BaCl 2和Na 2SO 4、Na 2CO 3均不共存,所以小红的结论一定是不正确的 B .小明在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稀硝酸,其目的是检验CO 32-的存在并将其除去 C .小明接下来在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Ba (NO 3)2溶液,用来检验是否存在SO 42-,并将产生的沉淀完全过滤。

D.小军同学在被测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BaCl 2 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后发现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Cl-,则小明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5.为了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图略),针对该实验目的,下列评价或改进,错误的 是() A.若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则说明该实验一定有放热现象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改用氢氧化钠固体 C.在打开活塞a之前应先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D.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可用氢氧化钾溶液再次实验 6.物质王国的“小朋友”在做游戏,五位“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如图所示),要求相邻的“小朋友”之间必须能互相“配合”(即必须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们才能将游戏进行下去,场外还有四位替补“队员”。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圈内相邻的“小朋友”之间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B.五位“小朋友”中的任意两位均不能互相调换位置 C.若“Na 2 CO 3 ”小朋友玩累了,可换上场外的“K 2 CO 3 ” D.若“Ba(OH) 2 ”小朋友玩累了,可换上场外的“KOH” 7.芋艿(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A.食醋 B.料酒 C.纯碱 D.食盐水 8.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符号,“●”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9.为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 H+、SO42-和H 2 O,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哪几个实验的组合能证明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1.小明在做“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时,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 于是他用一根导线接在L 1两端时,灯仍不亮,电流表无示数。当接在L 2 两端时,灯亮了,电流表 也有了示数。则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A.电流表短路B.灯L 1 开路 C.开关接触不良D.灯L 2 开路 【答案】D 2.小明要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瓶内电阻丝 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电路连接完整。 (2)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测量.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显示电流产生热 量的多少的;象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 (3)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控制电压一定外,还要控制的量有____(写出一个即可得分)。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瓶内的电阻丝放出的热量较多(选填:甲、乙)。 【答案】(2)温度计示数的变化(3)煤油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电流大小相同。(4)乙 3.“原子的运动”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不便于研究,但我们可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来 认识它,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下列实例中,也采用“转换法”的是() A.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性质 B.判断电路中电流的存在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C.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须保持电压不变,同时改变电阻的大小 D.研究电压时,将它比作水压 【答案】B 4.老啄想对小区路灯进行自动化管理,设计电路如下图所示。其中光控开关的工作原理是:闭合 开关S 1,当光照度降低时,光敏电阻R 2 的阻值增大,其两端电压也随之变大,当电压达到3 伏 时,开关S 2就自动连接ac ,使路灯L 点亮。反之,当光照度增强到一定值时,开关S 2 就会自动 连接ab使路灯L 熄灭。

初三科学试题大全

初三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1.如图所示,水平板上有质量m=1.0kg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 f 的大小。g取10N/k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动摩擦因数等于生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比压力之比) A.5s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 B.4s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1.0N C.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 D.物块先处于静止状态,后做匀速运动 【答案】C 2.下列选项的操作或反应所对应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A.①将饱和石灰水升温 B.②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H 2O 2 溶液分解 C.③一定量的锌粉与稀盐酸反应 D.④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入等体积不同质量分数的KOH溶液【答案】D 3.下列各选项中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括号内的化学式一致的是:() A.烧碱(Na 2CO 3 )B.熟石灰(CaO) C.硫酸铁(FeSO 4)D.硫酸铜晶体(CuSO 4 •5H 2 O) 【答案】D 4.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g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 3CaO+C0 2 ↑),产生 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 ①写出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性。

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②吸水③80%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与氢氧化钙反应(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沉淀被盐酸溶解)5.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测定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婷和小丽同学进行了如下实 验: (1)他俩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盐酸,在蛋壳上很快就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将收集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 (2)实验过程和测定的相关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残渣不和盐酸反应): 小丽根据“反应过程中减少的质量”(12克+100克-107.6克=4.4克)也求得了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你写出小丽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小婷据“蛋壳残渣质量为4克”,求得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3)小婷和小丽根据不同的数据求得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明显差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答案】(1)CO 2 (2) (3)小丽计算所用的固体残渣可能未干燥,实际固体残渣质量小于4g(或小婷计算所用的数据“4.4g”中包含了反应过程中盐酸挥发的氯化氢气体的质量,即实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小于4.4g),所以小丽和小婷求得的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有差别。 【解析】(2)①充分反应后,小丽根据“反应过程中减少的质量”求得生成的CO 2 的质量是:12.0g+10.1g-107.6g=4.4g, CO 2 的物质的量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100 44 x 4.4g x=10.1g 则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6.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种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丙、丁、乙、甲B.乙、丁、甲、丙 C.乙、甲、丁、丙D.甲、乙、丙、丁 (2)某四冲程内燃机,飞轮转速为300转/分钟,活塞面积为120cm2,行程L是0.3米,假如做功冲程中燃起的平均压强是5×105Pa,求 ①做功冲程中燃气对活塞的平均压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