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

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

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
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

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

通常病人在手术后,家属希望患者可以早日恢复健康。部份人就会常常急于给患者进补营养,希望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有些家属不了解,病人在手术后,他的消化功能还处理较弱的时期,若过早的过量进补反而会伤到患者的身体。那么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祥细了解下吧。

术后病人应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对于年老体弱者,应适当延长吃流质、半流质食物的时间,以利消化。而对于一般病人,在病情稳定好转后,一般在术后5-6天可给普通饮食。阑尾炎手术后要以清谈及好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如小米稀粥、大米稀粥、馒头、牛奶,还有菜汤等一些好消化的食物。

1、病人在食用流食期间一般多以甜食为主,如藕粉、橘汁等。但也有病人因不习惯甜食而厌食,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此时若能适当选用瘦肉或鲜鱼熬汤,既能保证营养又能增进食欲,病人也许很快康复。

2、手术后10天内不要吃牛奶和鸡蛋等高蛋白的食物,不能吃含有大量粗纤维的食物,比如韭菜、绿叶类蔬菜。还要含糖高的东西也不要吃。

3、手术后10天后多进食一些粗纤维食品,帮助胃肠蠕动以及大便畅通。要注意各种营养的平衡搭配,维生素的补充需要跟上,多吃一些蔬菜类食物对恢复有助益,尤其是绿叶类蔬菜。注意的是,食盐要少放。对手术后卧床的病人,含粗纤维的食物能

起到增进胃肠活动,保持大便通畅的作用。因此,饮食中要配以一定量的蔬菜,尤以绿叶蔬菜为佳。

4、恢复期不宜饮用浓咖啡和浓茶等,油炸食品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韭菜、葱蒜等禁食。过甜以及过于生冷的食品应尽量少吃。

5、术后注意增加蛋白的摄入,比如鸡、鱼、相关豆制品等。鱼汤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多吃蔬菜水果,忌食辛辣,适当做些活动,增加肠胃蠕动的同时,防止肠壁粘连一起。

6、饮食宜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畅。对于那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择而食之。

通过以上对于手术后吃什么好消化的祥细介绍。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术后十天内适合食用的食物的介绍,大家在照顾术手患者的饮食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注意不同手术的食疗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还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来决定。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Ⅳ明显之蒂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镜诊疗技术管理规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消化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的消化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镜技术、胶囊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镜诊疗技术管理规》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镜诊疗技术

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镜诊疗工作需要的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镜清洗消毒房间、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

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3.具备满足实施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镜诊疗技术需求的临床辅助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4.开展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消化镜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具备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与放射治疗科的诊疗科目。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医师。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反流性食管炎一、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分级 级0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级Ⅰa处,无融合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级Ⅰb处,无融合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 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 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分级 级A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B级,病灶互相不融合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 C级的食管周径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D级75%的食管周径粘膜破损融合,超过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下段(食管上、中、) 和长度;各病变部位必须注明: 有无食管裂孔疝。 EV)分级二、食管静脉曲张()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3mm直径小于,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轻度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血管直径不超过食管中下段中度,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6 mm血管直径大于重试 三、慢性胃炎内镜下表现分类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慢性萎缩性胃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慢性非萎缩性本表现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特殊类型胃炎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表现分期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活动期A2 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愈合期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H2 苔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瘢痕期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内镜诊断标准及图片解读 刘思德 姜 泊 周殿元 ·专家读片· 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 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目前认为GERD包括(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有反流症状兼有食管黏膜破损者;(2)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negativeendoscopyrefluxdisease,NERD):有反流症状但内镜下未见食管破损者;(3)Barrett食管(BE):食管黏膜上皮被胃柱状上皮所替代即为BE,病理证实有肠上皮化生者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目前公认消化内镜检查是RE的主要诊断方法及诊断“金标准”。Barrett食管的诊断有赖于内镜与病理的结合,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定义尚存在争议,除经典的长段Barrett食管外,其它各型Barrett的内镜诊断一致性存在极大差异。 一尧RE的内镜诊断标准 1.洛杉机标准(LosAngeles,LA)及图片解读 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世界胃肠病大会对RE的内镜分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将其分为A、B、C、D四级。A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但破损直径<5mm;B级:黏膜皱襞表面黏膜破损直径>5mm,但破损间无融合;C级:黏 膜破损相互融合,但尚未环绕食管壁四周;D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并累及至少食管四壁75%。另附加描述有无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及Barrett食管。LA标准见表1。LA分类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案。不同于已往的依据内镜下糜烂、溃疡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而是引入黏膜破损(mucosalbreak)概念,将之定义为“与周围正常表现的黏膜有明显区别的白苔或发红的区域”并依其扩展程度划分为A~D级4个阶段(图1)。LA方案将黏膜所见统一采用黏膜破损一词且依其扩延范围进行分类,故而易于掌握病变程度,现已广泛用来判定疗效。 2.中国消化内镜学会标准(1998烟台,表2) 1998年8月,中华医学会内镜学会在烟台召开会议,制定了我国RE内镜分级标准,共分0~Ⅲ级,其中0级为正 表1RE内镜诊断的洛杉机标准(LosAngeles,LA) 分级内镜特征A级纵行破损<5mmB级纵行破损>5mmC级破损有融合<70%D级 破损有融合或全周性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胃食管连接处注射某一种物质,增强抗反流的“屏障”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曾有应用Enteryx、Gatekeeper进行注射治疗的报道,但研究发现并发症多、疗效不满意,目前已停止使用。 内镜下治疗GERD的安全性,以缝合治疗并发症最少,注射治疗并发症最多,射频治疗也有一定并发症。缝合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到1%,通过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评估,一些严重并发症可以避免。 迄今,内镜下治疗GERD均没有明确和一致肯定的适应症,比较一致的意见是GERD诊断明确、取得良好的知情同意,内镜治疗作为一种备选的方法。展望未来,随着对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内镜下微创治疗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方便操作等优点,该类技术具有研究开发的前景。 参考文献 1CorleyDA,KatzP,WoJM,etal.Improvementofgastroesophageal refluxsymptomsafterradiofrequencyenergy:arandomized,sham-controlledtrial.Gastroenterology2003;125:668-676. 2TriadafilopoulosG,DiBaiseJK,NostrantTT,etal.TheTheStretta procedureforthetreatmentofGERD:6and12monthfollow-upoftheU.S.openlabeltrial.GastrointestEndosc2002;55:149-156.3杨云生,令狐恩强,孙刚,等.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 病.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65-267. 4PleskowD,RothsteinR,LoS,etal.Endoscopicfull-thicknesspli- cationforthetreatmentofGERD:12-monthfollow-upfortheNorthAmericanopen-labeltrial.GastrointestEndosc2005;61: 643-649. 5RothsteinRI,FilipiCJ,CacaK,etal.Endoscopicfull-thicknesspli- cationforGERD:3mnthfollow-upand6monthinterimanalysisinarandomized,sham-controlledtrial.DDW2006:S15010. (收稿日期:2008-01-21) (本文编辑:巩兰波)

最新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建议收藏)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病灶互相不融合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的食管周径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感谢聆听 二、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轻度直径小于3mm,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 血管直径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不超过食管中下段中度 重试血管直径大于6 mm,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 三、慢性胃炎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 炎 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 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 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 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 期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 期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 期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五、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再出血风险% Ⅰ Ⅰa 喷射性出血55%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活动性渗血55%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病灶互相不融合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的食管周径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二、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轻度直径小于3mm,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 中度血管直径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不超过食管中 下段 重试血管直径大于6 mm,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 三、慢性胃炎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 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 炎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期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五、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 Forrest分 级 内镜下表现再出血风险% ⅠⅠa 喷射性出血55%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活动性渗血55%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43% 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22% Ⅱc 黑色基底10% ⅢⅢ基底洁净5% 推荐对Forrest分级I a一Ⅱ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 分级 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 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 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 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b Ⅱc Ⅲ

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Ⅳ明显之蒂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内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消化内科。 床位不少于30张,有独立的病区、护理单元和门诊。每年完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

2.普通外科。 参见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4.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消化内镜设备安放要采取集成的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高频电发生器、医疗气体管道、电器信号线及网线、各种引流瓶及气体接口,可灵活地移动到医师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吸引、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清洗消毒、药品、贮存柜等。操作间应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5)诊疗室应配备监护仪、除颤仪及抢救车,保证相关设备组件运转正常,储备充足。 (6)开展无痛内镜诊疗时,必须配备麻醉机等相关设备。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令狐采学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 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A2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期S1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令狐采学创作

S2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喷射性 Ⅰb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 Ⅱa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 Ⅱb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 Ⅱc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ⅠbⅡaⅡb ⅡcⅢ 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令狐采学创作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Ⅳ明显之蒂 七、早期食管、胃癌分型[6]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19年版)

附件3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2019年版) 为规范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内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术前准备室、诊疗室、麻醉恢复室、内镜清洗消毒室等相关场所和设备。 1.消化内科。 床位不少于30张,有独立的病区、护理单元和门诊。每年完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

2.普通外科。 参见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 3.术前准备室(区域)。 术前准备室(区域)的人员配置应能满足患者术前准备需要。 4.诊疗室。 (1)操作间数量设置应当满足服务需求,保障诊疗质量和操作安全。 (2)每个操作间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20m2,保证内镜操作者及助手有充分的操作空间。 (3)消化内镜设备安放要采取集成的移动推车或吊塔,能集成内镜主机、显示器、高频电发生器、医疗气体管道、电器信号线及网线、各种引流瓶及气体接口,可灵活地移动到医师操作所需的任意位置。 (4)操作间内的物品与设施均须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通风、水、电、吸引、氧气、电脑接口、急救设备、空气净化灭菌设备、清洗消毒、药品、贮存柜等。操作间应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 (5)诊疗室应配备监护仪、除颤仪及抢救车,保证相关设备组件运转正常,储备充足。 (6)开展无痛内镜诊疗时,必须配备麻醉机等相关设备。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瘢痕期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消化内镜诊疗规范标准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3年版) 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 1.临床科室。 (1)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2)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1)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2)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3)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1)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5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0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或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2)病例不少于10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 中国消化内镜学会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洛杉矶分级标准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不超过5mm,病灶互相不融合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超过5 mm,病灶互相不融合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不超过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的食管周径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二、食管静脉曲张(EV)分级 分级EV形态及直径(D) 轻度直径小于3mm,直行或轻度迂曲,位于食管下段 中度血管直径3~6 mm,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或结节状,不超过食管中下段重试血管直径大于6 mm,阻塞部分管腔,可达食管上段

三、慢性胃炎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 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四、内镜下溃疡分期 分期内镜下表现 活动期 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著,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愈合期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 苔 瘢痕期 S1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2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