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平均数(1)

61平均数(1)

61平均数(1)
61平均数(1)

第 1课时 课题:6.1平均数(1)

学习目标: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一. 探究新知: 活动1:

阅读教材

P136-138页

活动2:认识平均数

生活中常常会对某些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丙三个队员哪个 的射击成绩更好,哪个更稳定?类似地,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 更高。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 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怎样理解“ 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

1.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

2.年龄如图(请看课本136页表格): 问题:(1)北京金隅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平均年龄 为 。

(2)广东东莞银行对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平均年龄为 。

(3)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 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交流?反思 大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知识点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一般地, 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_______________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 均数,简称__________,记为_______,读作“x 拔”。

活动3:认识加权平均数

例题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 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

B 的平均成绩为:

C 的平均成绩为:

因此候选人________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 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

75.651

341

88350472=++?+?+?(分)

; B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候选 人________将被录用。

(3)用某种彩票各个等次奖金额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它的平均收益时,你认为合 理吗?

知识点2:

上面两个例子中,同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__________”不一定相同。因而,

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 ”。例如,在例题中 ___________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而称

1

341

88350472++?+?+?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备 注

备 注

我的疑惑?在求平均数时,若n 个数中x 1 出现f 1次,x 2 出现f 2次,…x k

出现 f k 次,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怎样表示?

达标检测 课堂检测

1.某小组的体能测试成绩状况如下:45分的有3人,44分的有3人,43分的有2人,41分的有2人(45分为满分)。这个小组此次体能测试的平均成绩是 分。

2.某班一次语文测验的成绩如下:得100分的3人,得95分的5人,得90分的6人,得80分的12人,70分的16人,60分的5人,50分的6人,则该班这次语文测验成绩的平均分数是( )。 A.70分

B.80分

C.16分

D.10分

3.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右表。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4.抽样调查了20名同学的打字速度(字/分),结果如下:

15,18,10,32,8,12,13,17,9,9,27,18,4,6,11,14,16,21,25,12。 求这20人打字的平均速度。

5.某车间甲、乙、丙三个小组加工同一种机器零件,甲组有工人18名,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 件15个;乙组有工人20名,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16个;丙组有工人7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14个。问全车间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结果保留整数)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

小学奥数教案---平均数问题 第1讲平均数(一) 一、知识要点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思路导航】(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练习1: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题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思路导航】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练习2: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亩? 【例题3】某3个数的平均数是2.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4,平均数就变成了3。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思路导航】原来三个数的和是2×3=6,后来三个数的和是3×3=9,9比6多出了3.是因为把那个数改成了4。因此,原来的数应该是4-3=1。 练习3:

平均数(第一课时)

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

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2 6210026199+<+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最新小学奥数(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一、算术平均数 例1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和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就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入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 解:(4+5+7+8)÷4=6(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6厘米。 例2蔡琛在期末考试中,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科的平均分是 89分.政治、数学两科的平均分是91.5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4分.政治、英语两科的平均分是86分,而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问蔡琛这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应是多少分? 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语文、英语两科平均分是84分求出两科的总分,又知道两科的分数差是10分,用和差问题的解法求出语文、英语各得多少分后,就可以求出其他各科成绩。 解:①英语:(84×2+10)÷2=89(分) ②语文: 89-10=79(分) ③政治:86×2-89=83(分) ④数学:91.5×2-83=100(分) ⑤生物:89×5-(89+79+83+100)=94(分) 答:蔡琛这次考试英语、语文、政治、数学、生物的成绩分别是89分、79分、83分、100分、94分。 二、加权平均数 例3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价钱,必须知道混合后的总钱数和与总钱数相对应的总千克数。 解:①什锦糖的总价: 4.40×2+4.20×3+7.20×5=57.4(元)

②什锦糖的总千克数: 2+3+5=10(千克) ③什锦糖的单价:57.4÷10=5.74(元) 答:混合后的什锦糖每千克5.74元。 我们把上述这种平均数问题叫做“加权平均数”.例3中的5.74元叫做4.40元、4.20元、7.20元的加权平均数.2千克、3千克、5千克这三个数很重要,对什锦糖的单价产生不同影响,有权衡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样的数叫做“权数”。 例4甲乙两块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85斤.甲棉田有5亩,平均亩产籽棉203斤;乙棉田平均亩产籽棉170斤,乙棉田有多少亩? 分析此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两个数和其中一个数的权数,求另一个数的权数的问题.甲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03斤比甲乙棉田平均亩产多18斤,5亩共多出90斤.乙棉田平均亩产比甲乙棉田平均亩产少15斤,乙少的部分用甲多的部分补足,也就是看90斤里面包含几个15斤,从而求出的是乙棉田的亩数,即“权数”。 解:①甲棉田5亩比甲乙平均亩产多多少斤? (203-185)×5=90(斤) ②乙棉田有几亩? 90÷(185-170)=6(亩) 答:乙棉田有6亩。 三、连续数平均问题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例5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已知偶数个奇数的和是144.连续数的个数为偶数时,它的特点是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之和……即每两个数分为一组,八个数分成4组,每一组两个数的和是144÷4=36.这样可以确定出中间的两个数,再依次求出其他各数。 解:①每组数之和:144÷4=36 ②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③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4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的平均数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6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6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五年级 巧解平均数问题(二)

第二讲巧解平均数问题(二) 巧点睛——方法与技巧 常用的方法是“移多补少”,常用的技巧有: (1)等差数列中所有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数的平均数; (2)当等差数列有奇数个数时,它的平均数恰好是中间的这个数; (3)当等差数列有偶数个数时,它的平均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4)各个数的总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等于这些数的平均数。 巧指导——例题精讲 一、运用“包含与排除”法 【例1】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0.如果把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5.问:第三个数是多少? 【做一做 1】有六个数排成一列,他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4.求第四个数。 二、“设数法”巧解题 【例2】某班级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2倍。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4厘米。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做一做 2】某班级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一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求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

三、“移多补少”巧解题 【例3】五年级甲班有52人,乙班有48人。在某次考试中,两班全体学生的平均分为78分,乙班的平均分比甲班的平均分高5分。两个班的平均分各是多少? 【做一做3】甲组有8个工人,乙组有12个工人。统计产量时,如果两组一起统计,则平均每人生产12个零件;如果分开统计,则甲组每人的平均产量比乙组每人的平均产量多5个。求甲、乙两组平均每人各生产多少个零件? 四、找“最小公倍数”法 【例4】某班买来单价为0.5元的练习本若干本。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分给女生,则平均每人可得15本;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分给男生,则平均每人可得10本。若将这些练习本平均分给全班同学,则每人应付多少钱? 【做一做4】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花生。如果只分给第一群,则每群猴子可得12粒;如果只分给第二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果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如果把花生同时分给三群猴子,平均每只猴子可得多少粒?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为了备战学校组织的篮球赛,男篮球队队员和女篮球队队员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表: 男队:女队: 师:这两个统计表能看得懂吗?从这两个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师: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男生输了!可预备队员小锋不乐意了,说:“我上去投一次!”结果投了9个球,小锋心想:哼哼,这次我们男队该胜利了! 男队: 女队: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投了多少个球? (学生汇报结果) 2、激起矛盾: 师:女队一共投了21个,男队一共投了24个,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及时调控,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说我们班女生说不公平) 3、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4、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学尝试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课本42页 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 牢记: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总分数=总数量÷平均数 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解题关键:找准“总数量”相对应的 “总分数”。 常用方法:作图法、假设法 1、五(1)班一次数学竞赛考试,全班的平均分数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 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这个班的男生有多少人? 2、小明参加数学竞赛,请两次的平均成绩是87分,后三次的平均成绩是92分,小明后5 次竞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四(2)班共有40名同学参加考试,其中2名同学缺考,平均成绩是89分,缺考的同 学补考后各得了99分,这个班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4、有八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54,前五个数的平均数是46,后四个数的平均数 是68。第五个数是多少? 5、8名参赛者的平均分是82分,前5人的平均分是83分,后5人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 第4人和第5人的平均分是多少? 6、有人问我们一起游玩的四个人的年龄。他们说,我们中每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的平均年 龄分别为17岁、24岁、18岁、21岁。这四个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7、次选出其中的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一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 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86、92、100、106,那么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8、五个数排一排,平均数是9.如果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 第一个数和第五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9、小刚上学期语文得78分,地理得了82分,历史得了80分,物理得了60分,又知数学 成绩比平均分多12分,外语成绩比平均分少4分,小刚上学期这六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10、六位同学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2.5分,他们的成绩是互相相等的整数,最高的 99分,最低的76分,那么按分数从高到低排第三位的同学至少得了多少分? 11、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 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的平均分比前三次的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多少分? 12、车间买来单价为0.5元的橘子若干千克,如果将这些橘子只分给女工人,平均每人 可得15千克;如果将这些橘子只分给男工人,平均每人可得10千克,那么将这些橘子平均分给全车间工人,每人应付多少元? 13、一次数学竞赛原定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现在将一等奖中最后4人调整为二 等奖,这样得二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1分,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那么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多少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四稿) 陈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第93页做一做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期中英语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8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李书涛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师:班级平均分是李书涛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8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平均数的求法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识拓展从条形统计图上获取信息求三数素材湘教版.

从条形统计图上获取信息求三数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基本的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获取具体数据,可以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例1下图是某篮球队队员年龄结构统计图,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2)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 例2下图中给出的条形图是截止到2002年44位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统计图.经计算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35岁.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 (1)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超过中位数的有多少人? (2)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年龄的众数是多少? (3)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高于平均年龄的人数占获奖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例 3 华光学校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的口号,特在校园内设立了文明监督岗.下面是文明监督岗对全校第七、八两周(周一到周五)发生不文明现象次数的统计图,请你看图后解答问题: (1)第七周与第八周相比较,学校文明风气进步最大的方面是______; (2)学校第七周不文明现象平均每天发生______次,第八周平均每天发生______次; (3)学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的“众数”是______; (4)请你针对学校七、八两周文明风气的情况,写出不超过30字的点评.

参考答案 例1 分析: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17岁1人,18岁2人,21岁3人,23岁2人,24岁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解:(1)队员年龄的平均数为(17×1+18×2+21×3+23×2+24×2)÷10=21(岁).(2)众数为21岁,中位数为21岁. 例2 分析:从统计图可以得到,28岁1人,29岁3人,31岁3人,32岁4人,33岁5人,34岁2人,35岁4人,36岁5人,37岁4人,38岁6人,39岁5人,40岁2人,(1)根据上面数据可知,年龄的中位数为35.5岁,超过35.5岁的有22人. (2)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年龄的众数为38岁. (3)高于平均年龄35岁的有22人, 22÷44=50%.即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高于平均年龄的人数占获奖人数的百分比是50%. 例3 分析:(1)从统计图上看出,随地吐痰从第7周的9次下奖为第8周的4次,在下降速度最大的. (2)第七周不文明现象发生次数共为(9+8+7+5+10)=39(次),所以平均每天7.8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发生次数共有(4+7+3+5+7)=26(次),所以平均每天发生5.2次.(3)学校第八周不文明现象的“众数”是乱扔垃圾,乱讲脏话. (4)第八周比第七周总的情况有进步,但仍需改进.

平均数(一)课件

平均数(一)课件 篇一:平均数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2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 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 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师: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 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 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52÷4=13(个) 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C: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 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生:不是 生: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 际收集了12个。师: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 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 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 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生2: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 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 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归纳“平均

平均数问题公式

【平均数问题公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行程问题公式】平均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平均速度;路程÷平均速度=时间。【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行船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工程问题公式】(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注意:用假设法解工程题,可任意假定工作总量为2、3、4、5……。特别是假定工作总量为几个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时,分数工程问题可以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整数工程问题,计算将变得比较简便。)【盈亏问题公式】(1)一次有余(盈),一次不够(亏),可用公式:(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个桃子?” 解(7+9)÷(10-8)=16÷2 =8(个)………………人数 10×8-9=80-9=71(个)…桃子或8×8+7=64+7=71(个)(答略) (2)两次都有余(盈),可用公式: (大盈-小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士兵背子弹作行军训练,每人背45发,多680发;若每人背50发,则还多200发。问:有士兵多少人?有子弹多少发?” 解(680-200)÷(50-45)=480÷5=96(人)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新修改

一、引言: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数据的分析》第二节《平均数》。 二、温故互查: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设计意图: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只是为导出新课,更是为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提供支 撑。本课需要复习的知识有:(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探究: 例1: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1)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2)从表中,你能知道这一天5路公共汽车大约有多少班次的载客量在平均载客量以上吗?占全天总班次的百分比是多少? 组中值: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结论: 1.当数据是以分组的形式出现时,用组中值代表每一组的数据; 2.每一组的频数看作每一组数据的权例 例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解:

设计意图: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后,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集体的智 慧,找出猜想中的正确答案,并通过“转化”思想得出结论,也找到了正确的推理过程。 四、自学检测 1. 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考习惯,让学生自主挑选回答主要是让后进生也能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有成就感;且该教学活动亦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问题 的习惯。 五、巩固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八年级平均数教案一

20.1.1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

平均数(一)

平均数(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作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 n.

第1周 平均数(一)

第一周平均数(一) 专题简析: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 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例1 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一箱苹果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 (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 由(1)(2)两个等式可知: 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 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 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 练习一 1,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问:甲、丁各得多少分? 2,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

多少千克? 3,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同学去植树,甲、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8棵,甲、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7棵,乙、丙两组平均每组植树19棵。三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例2 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分析: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练习二 1,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乙组有多少人? 2,有两块棉田,平均每亩产量是92.5千克,已知一块地是5亩,平均每亩产量是101.5千克;另一块田平均每亩产量是85千克。这块田是多少亩? 3,把甲级和乙级糖混在一起,平均每千克卖7元,乙知甲级糖有4千克,平均每千克8元;乙级糖有2千克,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湘教版七下61加权平均数同步测试

6.1加权平均数 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如果一组数据5,x ,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 2.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68cm ,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70cm ,?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 3.某校八年级(一)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为:100分的3分,90分的13人,80?分的17人,70分的12人,60分的2人,50分的3人,全班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 结果保留到个位) 4.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打分如表: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是________分. 5.在航天知识竞赛中,包括甲同学在内的6?名同学的平均分为74分,其中甲同学考了89分,则除甲以外的5名同学的平均分为_______分. 【创新能力应用】 6.如果一组数据x 1,x 2,x 3,x 4的平均数是x ,那么另一组数据x 1,x 2+1,x 3+2,x 4+3的平均数是( ) A .x B .x +1 C .x +1.5 D .x +6 7.有m 个数的平均数是x ,n 个数的平均数是y ,则这(m+n )个数的平均数为( ) A . (22) x y x y mx ny mx ny B C D m n m n ++++++ 8.x 1,x 2,x 3,……,x 10的平均数是5,x 11,x 12,x 13,……,x 20的平均数是3,则x 1,x 2,x 3,……,x 20的平均数是( ) A .5 B .4 C .3 D .8 9.某居民院内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每户用电( ) A .41度 B .42度 C .45.5度 D .46度 10.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 A .6.7元 B .6.8元 C .7.5元 D .8.6元 11.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某初中八年级(二)班的50名学生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调查了各自家庭丢弃旧塑料袋的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表:

数学教案-平均数一

数学教案-平均数(一)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一)(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2)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1)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平均数 (2)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判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第二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数÷份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3)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绩,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绩多少分?

(1)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绩 (2)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根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1)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2)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个? (4)平均每组踢毽子多少个?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1)第一组植树12棵,第二、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