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理念: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

合唱,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赶节奏等不协调现象。往往搞得教师“事倍功半”,所以合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师最感扎手的,历年未曾在公开课上见过上合唱课。合唱教学我一直通过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十足耐心将学生带入合唱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这次上课能否成功我没有把握,但我想勇于尝试、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的美好回忆。

教学难点:

1、第二声部第

2、3小节,最后两小节。

2、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电子琴

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

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2)、师:晚霞中还飞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播放第二声部旋律)3)、老师划旋律线

4)、唱第二声部旋律

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加力度唱。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

5)、唱第一声部

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了的音乐

B、划旋律线

、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

D、唱唱

6)、两声部结合唱

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3、学唱歌曲《红蜻蜓》

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3)、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地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

4)、师:听听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生:合唱

师:你唱过吗?就是我们刚才唱的两只蜻蜓的旋律。

5)、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特别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师钢琴伴奏)

6)、加歌词演唱。

7)、二声部合作

第一段,运用换气记号听琴唱,老师纠正唱第二段,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不同。轻唱合作听琴唱。

完整演唱。

4、听另一个版本的《红蜻蜓》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我们听另一首《红蜻蜓》

问:有几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领唱

5、用多种方法演绎歌曲。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六课《摇篮曲》教案

第6课摇篮曲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 x . x | ,突出了轻摇摇篮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对比,使歌曲洋溢浓厚的对母亲对孩子无限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的情感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崇敬世界歌王舒伯特,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及在世界乐坛上的辉煌成就与贡献,热爱音乐的情感得到深化。 2、感受舒伯特音乐的魅力,深化经典歌曲《摇篮曲》所表达的真挚、纯洁、深沉的母爱情感,能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及气息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 3、感受《摇篮曲》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旋律风格及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利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唱好装饰音、附点音符。 教师准备: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学生准备: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复习以前唱过的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故事,感悟舒伯特的艺术人生。 1、抒发母爱 教师启发: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崇高、最纯洁、最伟大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爱吗?(学生小组议论,个人充分发表意见,交流看法)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说到母爱,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中,我们常常都可以见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母亲摇着摇篮,小宝宝静静安详地睡觉的情景图片,联想、回忆自己童年在

音乐教案《红蜻蜓》

音乐教案《红蜻蜓》 郑杰一:教学内容: 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理念: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合唱,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赶节奏等不协调现象。往往搞得教师“事倍功半”,所以合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师最感扎手的,历年来未曾在公开课上见过上合唱课。作为辅导校合唱队的音乐教师,合唱教学我一直通过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十足耐心来将学生带入合唱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这次上课能否成功我没有把握,但我想勇于尝试、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

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难点: 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并唱一唱。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蝴蝶小熊蜻蜓 师:引出课题《红蜻蜓》,师在黑板上写歌谱,并说一段关于本节课的小故事: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 设计思路: 1、由于在全校广播中的“每周一歌”中已初步学唱过歌曲的第一声部,所以本课重点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以及两声部的合唱。 2、在单一的歌曲新授内容里,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唱歌二个教学版块,使之显得丰富、有趣和多元。 3、听辩、识谱、合唱,是音乐学习中的基本技能,也是五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还没有创设出更好的歌曲新授教学方法之前,继续延用一期课改中好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略有创新。 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听一听,辨一辨、连一连、唱一唱、吹一吹 1、听一听——辩一辩 方法:这里有5条旋律,老师弹奏其中的4条,每条弹奏2遍,请大家认真、仔细地听一听,哪条旋律没有弹奏?然后出示你的手指表示你的答案。 2、听一听——连一连 方法:教师将其中的2条旋律连起来弹奏,组成四小节一行的旋律,请学生听出是哪二条旋律的连接,以两个手的手指表示答案。 3、听一听——唱一唱 方法:a.将听到的两条旋律各唱一唱,要求唱准音与节奏,教案《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b.将两条旋律组合成一首曲子唱一唱,要求唱的连贯。 说明:此环节是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听、辩、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熟悉歌曲低声部的旋律,巩固识谱知识和培养学生视唱能力。 导入语:……,…… 二、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 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明: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 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说明: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 摇篮曲

摇篮曲张友珊词汪玲杨存德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摇篮曲》,感受拍动荡摇晃的感觉和妈妈的爱。并能用柔和、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曲》。 2、掌握《摇篮曲》结束句的情绪处理。 3、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特点,感受摇篮曲的风格。 4、通过对比聆听同一首歌,感受用例外速度、力度,歌曲风格例外。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摇篮曲》,确凿演唱歌曲中音的时值与凹凸,体会真诚的母爱,用歌声表现“我”哄宝宝入睡时安静、精细的心情。 教学难点: 在学会歌曲《摇篮曲》的基础上,对于摇篮曲这类歌曲的音乐情绪有更深的体会,并能发自内心地赞美妈妈,为妈妈歌唱。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师:昨天老师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帝企鹅日记》,描绘了帝企鹅在南 极气候条件极度阴恶的情况下,靠着强健的意志力,为了繁衍而进行的艰辛旅程。这是影片中几个感人的镜头,你们看……(放课件) 师:听完了故事,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

活动2【讲授】二、学唱歌曲《摇篮曲》 1、听歌曲录音 师:你可知道小时候,我们的妈妈也像企鹅妈妈一样,每天把你抱在怀里, 唱着摇篮曲哄你入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唱这种摇篮曲,请同学们安静地聆听,用心感受。 (放歌曲录音) 师:谁能说说你的感受呢? 生:…… 师:大家喜欢这首歌吗? 生:喜欢。2、念歌词 师:老师也很喜欢,请同学们听我来第一段念歌词,找找哪个地方最能体现 妈妈的辛劳?(教师范读第一段歌词) 师: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最能体现妈妈的辛劳? 生:我用手儿当摇篮…… 师:是啊!妈妈真的好辛劳啊!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这段歌词呢? 生:……(深情、感恩)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歌词。 生:…… 3、学唱歌曲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4红蜻蜓》教案 (1)

《红蜻蜓》音乐教案 桃源实验小学翦英霞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感受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让学生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夏天快来了,在池塘周围你们发现什么小昆虫没有,特别是要下雨的时候。请学生说一说。 播放中国新生代蹇佳成《红蜻蜓》---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1、蹇佳成的表现好不好?表演大方吗?(学生回答) 2、歌唱的好吗?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回答) 师:这首歌,今后再学,今天我们来学另一首同样歌名的日本民歌《红蜻蜓》,希望学后,同学们能想想蹇佳成一样大方的表演。 二、新课教学 1、初次听歌,解释介绍作品,需要什么心情来学。 《红蜻蜓》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歌曲3/4拍,宫调式,主旋律起伏较大,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勾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 四、跟琴唱 1、教师范唱 2、教唱旋律 3、师弹琴学生跟唱。 4、你感觉哪一句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唱一唱。(重难点句教师教唱) 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5、我们一起带着对童年的回忆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唱得不错,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乐谱上方的换气标记。 6、分组表演 7、全班一起唱 五、拓展活动 以《童年》音乐会为主题,回忆童年的往事、歌曲、旋律,相互交流,抒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音乐丰富多彩,国外也有许多好听的民歌。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了解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走出音乐的教室。

红蜻蜓_音乐教案

《红蜻蜓》音乐教案 昌乐县乔官镇中心小学张樱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童年是美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看几幅图片你能想到什么?说一说。 https://www.doczj.com/doc/f39492056.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 &fm=result&fr=&sf=1&fmq=1362550148468_R&pv=&ic=0&nc=1&z=&se=1&showta 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B9%BB%E7%8 1%AF%E7%89%87%E8%83%8C%E6%99%AF%E5%9B%BE%E7%89%87%E7%AB%A5%E5%B9%B4% E8%B6%A3%E4%BA%8B。 二、作者介绍(初听歌曲)https://www.doczj.com/doc/f39492056.html,/view/1659456.htm 1、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红蜻蜓》。 https://www.doczj.com/doc/f39492056.html,/yinyue/703029/

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动听的歌曲,想一想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听了有什么感受?https://www.doczj.com/doc/f39492056.html,/yinyue/703029/ (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 三、带问题听歌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 1、音乐小知识 2、节奏练习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童年时代遇到你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 四、跟琴唱 1、带着优美抒情的情绪用‘la’来哼唱全曲 2、师弹琴学生跟唱。 3、你感觉哪一句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唱一唱。(重难点句教师教唱) 4、我们一起带着对童年的回忆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新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红蜻蜓》教案.doc

《红蜻蜓》 教学内容: 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教学难点: 1、第二声部第 2、3小节,最后两小节。 2、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 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2)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播放第二声部旋律。) 3)老师划旋律线。 4)唱第二声部旋律。 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C、加力度唱。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来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5)唱第一声部。

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了的音乐。 B、划旋律线。 C、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 D、唱唱。 6)两声部结合唱。 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3、学唱歌曲《红蜻蜓》。 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3)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4)师:听听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生:合唱。 师:你唱过吗?就是我们刚才唱的两只蜻蜓的旋律。 5)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特别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师钢琴伴奏。) 6)加歌词演唱。 7)二声部合作。 第一段,运用换气记号听琴唱,老师纠正唱第二段,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不同。轻唱合作听琴唱。 完整演唱。 4、听另一个版本的《红蜻蜓》。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我们来听另一首《红蜻蜓》。 问:有几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领唱。 5、用多种方法演绎歌曲。 6、小结:

苏教版音乐四上《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 教学 目标: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2、通过歌曲《红蜻蜓》的 学习 ,从优美的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 学生 热爱 音乐 的感情。 3、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 教材分析: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 教 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课件 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三、表演《红蜻蜓》. 1. 教师 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 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 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 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3.再听一遍。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 教学内容分析: 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歌曲3/4拍,合唱部分为主要以三度和弦为主,歌曲的力度变化很大,但乐句连贯,力度过渡渐强减弱。 教学工具: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课本、光盘。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2、使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从优美得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难点:二声部演唱声音的和谐、统一。 教程过程: 一、导入。 A、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B、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二、表演《红蜻蜓》。 1、教师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3、复听音乐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歌曲有几个声部? 4、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使两个声部都唱得很流畅熟练,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三、拓展。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四、小结。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本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首歌曲的演唱,训练学生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演唱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注重每一环节的扎实度,以形象、准确的示范,赋有感染力的讲解、引导让学生来理解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方法及歌曲意境的表现。如:手指感受小气柱。夸张口型拼读歌词等方法运用,即让学生理解、感受了演唱技能,也为唱好歌曲起到了实效性的辅助作用。

四年级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红蜻蜓》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1886—1965),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1889—1964)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第二声部的哼鸣,烘托了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难点: 学唱第三段歌词。 教学准备: 电子琴,.小蜻蜓7只,节奏练习等 一.师生问候。 二.基本练习:谈话:今天有几只小蜻蜓从大自然飞来和我们做游戏,每一个小蜻蜓带来一条节奏,要我们打出这个节奏,这样小蜻蜓才会和你做朋友。出示节奏练习(略)。 三.新课. 1.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曲《童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童年的快乐难忘吧!”(播放《童年》学生边拍手边感受歌曲) 2..师:“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师:“童年象一首动人的歌,下面老师再带给大家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红蜻蜓》录音。)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三、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

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

小学音乐《红蜻蜓》教案2

《红蜻蜓》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歌曲3/4拍,合唱部分为主要以三度和弦为主,歌曲的力度变化很大,但乐句连贯,力度过渡渐强减弱。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体验、模仿、合作。 教学工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课本光盘 体验:贯穿于课的始终。在聆听、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 模仿:教师范唱,学生进行模仿。 合作:在学习第二乐段时,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教学手段:听唱法、视唱法、演示法。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2、使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从优美得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难点:二声部演唱声音的和谐、统一。 五、教程过程

A、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B、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C、表演《红蜻蜓》。 1.教师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 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3. 复听音乐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歌曲有几个声部? 4.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使两个声部都唱得很流畅熟练,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 6. 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D、拓展。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3、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2、第二声部第2、3小节,最后两小节。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 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2)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播放第二声部旋律。) 3)老师划旋律线。 4)唱第二声部旋律。 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C、加力度唱。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来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5)唱第一声部。 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来的音乐。 B、划旋律线。 C、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 D、唱唱。 6)两声部结合唱。 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3、学唱歌曲《红蜻蜓》。

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3)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 4)师:听听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合唱。 师:你唱过吗?就是我们刚才唱的两只蜻蜓的旋律。 5)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特别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师钢琴伴奏。) 6)加歌词演唱。 7)二声部合作。 第一段,运用换气记号听琴唱,老师纠正唱第二段,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不同。轻唱合作听琴唱。 完整演唱。 4、听另一个版本的《红蜻蜓》。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我们来听另一首《红蜻蜓》。 问:有几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领唱。 5、用多种方法演绎歌曲。 6、小结: 师:唱得真棒!一节课真是太短暂了,我们的童年也是一去不复返。愿大家走进大自然,让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播放FLASH《晚霞中的红蜻蜓》,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摇篮曲 贺绿汀作》|人音版简谱

《摇篮曲》 教学内容:1、歌曲:勃拉姆斯《摇篮曲》 2、音乐知识:“摇篮曲”体裁 3、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 教材分析: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首民歌风格的歌曲,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祥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为3/4拍,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为了让学生对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有更深的了解,我又找出中外名曲《摇篮曲》作为补充教材。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演唱《摇篮曲》。 2、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3、引导学生结合歌曲来欣赏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通过演唱欣赏活动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情景法讨论法视唱教学法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为情景配乐 播放两段音乐请学生聆听哪段音乐更适合如下情景:夜幕已降临,小宝宝该睡觉了,可是顽皮的宝宝就是不能安静的入睡,妈妈为宝宝放了一段音乐,顽皮的宝宝一会儿就安静下来很快进入梦乡。 A《拉德茨基进行曲》 B 《摇篮曲》(纯音乐) 2、同学们选择,并说出为什么(从乐曲的旋律、速度。感情来分析)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初步感受到摇篮曲的情绪,旋律、速度,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3师: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印象中,你都听过或是学过哪些“摇篮曲”,能不能给大家唱一唱? 它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1868年创作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知的摇篮曲入手,逐步过度到新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学习勃拉姆斯《摇篮曲》 1、新歌欣赏(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思考) 在学唱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人音版音乐四下第4课《红蜻蜓》教案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红蜻蜓》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教学重点: 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 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创造表现】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 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5、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摇篮曲人音版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和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柔情真挚的爱,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附点音符、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语:(教师轻轻地朗诵)天黑了,晚风轻轻地吹着,月亮象小船在夜空中荡啊荡啊,星星象小灯一闪一闪,听还有什么声音? 2、播放蟋蟀的叫声、青蛙的叫声。突然之间发出了婴儿的哭声,然后是母亲哄宝宝睡觉的声音。 3、听到刚才的声音,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4、那你知道这位妈妈在唱的是什么歌吗? 介绍摇篮曲(出示幻灯片)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5、谈话导入 我们的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照顾我们。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你们想为妈妈做些什么?那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唱一唱,舒伯特的《摇篮曲》。 二、寓教于乐 1、舒伯特的介绍:(在出示介绍的同时用《摇篮曲》的伴奏进行配乐) 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舒伯特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

红蜻蜓音乐教案

红蜻蜓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意大利民歌,感受意大利民歌热情奔放的艺术魅力; 2、用有弹性、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3、围绕合唱教学,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内涵,体验合唱活动的特质与美感,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学情分析 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 等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意大利风情当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吸、发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也能够更好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学生在歌唱的方法、音准、节奏感的准确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律动,能够简单、快速并让学生有兴趣的掌握歌曲的难点;歌曲每一个乐句的弱起处还有个别乐句大跳处的演唱,也将成为学生学习歌曲中的障碍。另外,合唱教学在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设计了

简单的五度和声加入到歌曲中,培养学生在声音方面的协作能力和与他人尽早建立合作演唱的经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有弹性、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弱起的准确演唱、同音反复声音的平稳以及八分休止处短促、跳跃的演唱;音乐情绪的表达;各声部间的融合。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体验 验的老师们都能知道律动导入的优点】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到一个遥远的国度,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师生随音乐律动) 师:踏上田野、穿过小河、越过高山、还有各种小动物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设计意图:律动进课堂,可为歌唱教学热身,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走近意大利。 师:一路的旅途中我们都遇见了什么? 生:高山、河流、田野、小动物。

红蜻蜓的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作业 《红蜻蜓》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采用大调式、?拍和一段体结构写成。全曲由两个均为四小节的规整句组成,运用了节奏重复与自由模进的手法。曲调纯朴、亲切、流畅,演唱的力度变化丰富、细腻,生动地刻画出对儿童时代美好的回忆,描摹儿童天真、纯洁无瑕的心灵。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日本儿童歌曲的风格,获得纯真、优美的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认识力度记号。通过实践练习,感受“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并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并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进行二个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教学准备:音乐播放器,教学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 播放已经学过的《久不唱歌忘记歌》音乐,让学生听赏,重温感受。 2.播放新歌曲《红蜻蜓》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乐曲的意境。 ⑴学生倾听,展开联想。 ⑵学生谈谈歌曲的意境。 ⑶师生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美妙旋律把学生带入童年的美好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兴趣,由师生的互动交流为学习新课设下悬念] 二、歌曲教学 1.结合课本的歌曲《红蜻蜓》,让学生初步学唱简谱, 2.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谈谈对整体乐曲的感知情况,包括节拍(四三拍子)情感的处理(深情)等。 4.学唱歌曲: (1)教学第一段。唱准音调,音时值,掌握节奏。 (2)师生交流。 ①学生通过唱找出哪里换气更合适。 ②认识常用的力度记号。这首歌曲主要出现的是渐强、中强和渐弱几个。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旋律的高低唱出强弱变化。 (3)跟着电子琴唱第二段。并注意第一句和第三句歌词的变化。 (4)让学生用学唱第二段的方法学唱第三段。 (5)用第一声部唱全曲。感受这首歌曲的美妙。 [设计意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把自主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去思考体验,找到换气的地方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发现力度记号,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唱出强弱变化。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学习第二、第三段。] 三、进行二个声部合唱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