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下《红蜻蜓》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下《红蜻蜓》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下《红蜻蜓》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下《红蜻蜓》版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下《红蜻蜓》版教案四年级王慧茹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优美的回忆,培养学生心爱生活,心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密、柔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密、柔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优良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优美回忆。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优美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童年是美丽的,最让童年的你开心的事是什么?(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2、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她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并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优美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从头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小女孩那美丽的童年吧。

(初听歌曲)

二、学习歌曲

1、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红蜻蜓》。

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动听的歌曲,想一想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密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优美回忆。)

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柔美抒情的)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

3、跟老师用手势表现歌曲(师生共同打拍子)

4、带着柔美抒情的情绪边听边用‘呣’来哼唱全曲好吗?(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

5、下面我们就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师起头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6、刚才我们用多种形式熟悉了全曲,下面我们轻声地唱一遍,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7、你感觉哪一句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唱一唱。(重难点句教师教唱)

8、我们一起带着对童年的回忆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唱得可以,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在乐谱上方的强弱力度标记,歌曲每一乐句以弱开头,渐渐达到中强,再渐渐弱下去。

10、音乐游戏:找竖笛

老师将竖笛放在某处,请一位同学寻找,大家用歌声告诉他,当他走近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弱;当走远时,演唱的声音渐渐强;

下面我们试着用力度标记来把歌曲唱地更好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用力度变化演唱)

四、表现歌曲

1、同学们,一首《红蜻蜓》带给我们如诗如画的意境,下面我们分组表现歌曲,谁来唱?谁来打节奏?谁来舞蹈表演?

2、各就各位,童年音乐会现在开始吧。

音乐教案《红蜻蜓》

音乐教案《红蜻蜓》 郑杰一:教学内容: 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理念: 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均要协调统一的声乐艺术,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合唱,常会出现声部之间互相干扰、跑调、比音量、声音偏高、赶节奏等不协调现象。往往搞得教师“事倍功半”,所以合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师最感扎手的,历年来未曾在公开课上见过上合唱课。作为辅导校合唱队的音乐教师,合唱教学我一直通过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十足耐心来将学生带入合唱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这次上课能否成功我没有把握,但我想勇于尝试、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

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难点: 认一认渐强、渐弱、换气记号,并唱一唱。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蝴蝶小熊蜻蜓 师:引出课题《红蜻蜓》,师在黑板上写歌谱,并说一段关于本节课的小故事: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一)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积极参与结合学习号子的创造性活动。 (二)能够演唱具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演唱时能够表现出歌曲紧密结合劳动的特点。并表现出这两首歌曲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三)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四)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 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推炒面》是广泛流行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10 段歌词,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现在的5 段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

动、战斗生活,歌词中还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气氛,特别是第5 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军民大生产》为C 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 的特点。曲调健壮豪迈,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定有力,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显得紧张有力量。 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第1~4 小节)分为两个乐节,第1、2 小节采用重复主音的手法,第3、4 小节强调“徵”音,形成模进。第二乐句(第5~9 小节) 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张寒晖(1902 ~1946)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22 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5 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1929 年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 年8 月赴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 年在延安病逝。一生创作歌曲50 余首,大多自己作词。并作有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 设计思路: 1、由于在全校广播中的“每周一歌”中已初步学唱过歌曲的第一声部,所以本课重点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以及两声部的合唱。 2、在单一的歌曲新授内容里,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唱歌二个教学版块,使之显得丰富、有趣和多元。 3、听辩、识谱、合唱,是音乐学习中的基本技能,也是五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还没有创设出更好的歌曲新授教学方法之前,继续延用一期课改中好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略有创新。 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听一听,辨一辨、连一连、唱一唱、吹一吹 1、听一听——辩一辩 方法:这里有5条旋律,老师弹奏其中的4条,每条弹奏2遍,请大家认真、仔细地听一听,哪条旋律没有弹奏?然后出示你的手指表示你的答案。 2、听一听——连一连 方法:教师将其中的2条旋律连起来弹奏,组成四小节一行的旋律,请学生听出是哪二条旋律的连接,以两个手的手指表示答案。 3、听一听——唱一唱 方法:a.将听到的两条旋律各唱一唱,要求唱准音与节奏,教案《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b.将两条旋律组合成一首曲子唱一唱,要求唱的连贯。 说明:此环节是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听、辩、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熟悉歌曲低声部的旋律,巩固识谱知识和培养学生视唱能力。 导入语:……,…… 二、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 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 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 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明: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 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说明: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4红蜻蜓》教案 (1)

《红蜻蜓》音乐教案 桃源实验小学翦英霞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感受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让学生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夏天快来了,在池塘周围你们发现什么小昆虫没有,特别是要下雨的时候。请学生说一说。 播放中国新生代蹇佳成《红蜻蜓》---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1、蹇佳成的表现好不好?表演大方吗?(学生回答) 2、歌唱的好吗?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回答) 师:这首歌,今后再学,今天我们来学另一首同样歌名的日本民歌《红蜻蜓》,希望学后,同学们能想想蹇佳成一样大方的表演。 二、新课教学 1、初次听歌,解释介绍作品,需要什么心情来学。 《红蜻蜓》是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歌曲3/4拍,宫调式,主旋律起伏较大,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红蜻蜓而勾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 四、跟琴唱 1、教师范唱 2、教唱旋律 3、师弹琴学生跟唱。 4、你感觉哪一句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唱一唱。(重难点句教师教唱) 注意第三段“红蜻蜓呀”“竹竿尖上”这两处节奏要唱准。” 5、我们一起带着对童年的回忆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唱得不错,我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首歌曲,但是怎么把它唱的更好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乐谱上方的换气标记。 6、分组表演 7、全班一起唱 五、拓展活动 以《童年》音乐会为主题,回忆童年的往事、歌曲、旋律,相互交流,抒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音乐丰富多彩,国外也有许多好听的民歌。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了解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走出音乐的教室。

红蜻蜓_音乐教案

《红蜻蜓》音乐教案 昌乐县乔官镇中心小学张樱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准备多媒体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童年是美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看几幅图片你能想到什么?说一说。 https://www.doczj.com/doc/7f6858959.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 &fm=result&fr=&sf=1&fmq=1362550148468_R&pv=&ic=0&nc=1&z=&se=1&showta 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B9%BB%E7%8 1%AF%E7%89%87%E8%83%8C%E6%99%AF%E5%9B%BE%E7%89%87%E7%AB%A5%E5%B9%B4% E8%B6%A3%E4%BA%8B。 二、作者介绍(初听歌曲)https://www.doczj.com/doc/7f6858959.html,/view/1659456.htm 1、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红蜻蜓》。 https://www.doczj.com/doc/7f6858959.html,/yinyue/703029/

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动听的歌曲,想一想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听了有什么感受?https://www.doczj.com/doc/7f6858959.html,/yinyue/703029/ (通过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 三、带问题听歌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优美抒情的)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 1、音乐小知识 2、节奏练习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童年时代遇到你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 四、跟琴唱 1、带着优美抒情的情绪用‘la’来哼唱全曲 2、师弹琴学生跟唱。 3、你感觉哪一句自己掌握的不太好?我们一起唱一唱。(重难点句教师教唱) 4、我们一起带着对童年的回忆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 《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驯鹿》《冬猎》《鸿雁》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三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三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鸿雁》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新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红蜻蜓》教案.doc

《红蜻蜓》 教学内容: 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教学难点: 1、第二声部第 2、3小节,最后两小节。 2、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 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2)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播放第二声部旋律。) 3)老师划旋律线。 4)唱第二声部旋律。 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C、加力度唱。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来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5)唱第一声部。

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了的音乐。 B、划旋律线。 C、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 D、唱唱。 6)两声部结合唱。 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3、学唱歌曲《红蜻蜓》。 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3)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4)师:听听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生:合唱。 师:你唱过吗?就是我们刚才唱的两只蜻蜓的旋律。 5)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特别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师钢琴伴奏。) 6)加歌词演唱。 7)二声部合作。 第一段,运用换气记号听琴唱,老师纠正唱第二段,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不同。轻唱合作听琴唱。 完整演唱。 4、听另一个版本的《红蜻蜓》。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我们来听另一首《红蜻蜓》。 问:有几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领唱。 5、用多种方法演绎歌曲。 6、小结:

四年级音乐《红蜻蜓》

四年级音乐(下)《红蜻蜓》 教学内容 学唱合唱《红蜻蜓》。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 重点难点: 1、教师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 2、体会歌曲意境,唱好两声部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多媒体、教材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歌曲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童年的回忆”,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跟父母一起去旅游,和好朋友在一起的趣事等等。)我有个朋友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她的童年吧。 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小女孩那美丽的童年吧。 二、引导自学 1、视唱

师:这段音乐是几拍子? 生:是三拍子。 师:好,我们全班按高低声部分成6组,在没有音响资料的条件下,唱一下乐谱,试着找到歌曲的旋律。(三分钟时间,检测自学成果) 2、初听歌曲 高低声部分别找自己的旋律,看和自己自学的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3、节奏练习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 3|4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童年时代遇到你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 (1)按节奏熟读歌词 师:我们来轻声朗读歌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读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 三、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 师:我们试着来唱第一声部好吗? 生:随教师的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旋律。 师:歌曲是两声部,我们集体学唱第二声部旋律。 生:唱谱。 师:指挥,分两组分别演唱高低声部。 生:分部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很好,那我们两声部合起来唱一唱吧! 生:轻声演唱两声部。 四、歌曲处理: 1、不同演唱形式 师:我们来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

苏教版音乐四上《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 教学 目标: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2、通过歌曲《红蜻蜓》的 学习 ,从优美的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 学生 热爱 音乐 的感情。 3、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 教材分析: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 教 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课件 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三、表演《红蜻蜓》. 1. 教师 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 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 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 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3.再听一遍。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

四年级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红蜻蜓》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1886—1965),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1889—1964)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第二声部的哼鸣,烘托了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教学难点: 学唱第三段歌词。 教学准备: 电子琴,.小蜻蜓7只,节奏练习等 一.师生问候。 二.基本练习:谈话:今天有几只小蜻蜓从大自然飞来和我们做游戏,每一个小蜻蜓带来一条节奏,要我们打出这个节奏,这样小蜻蜓才会和你做朋友。出示节奏练习(略)。 三.新课. 1.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曲《童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童年的快乐难忘吧!”(播放《童年》学生边拍手边感受歌曲) 2..师:“童年是美丽的,你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在田野上放风筝;去爬山。) 师:“童年象一首动人的歌,下面老师再带给大家一首优美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红蜻蜓》录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7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1课时《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 2了解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歌曲,了解“傲蕾·一兰”的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边唱能边加入简单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歌曲,能自己自由的创编歌词。体会二声部的演唱,为下节课做准备。教具运用:电子琴、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开始上课。 二、设计问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同民族的同学,请你说一说,都有那个民族的?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给大家讲一讲吧。(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师做适当的介绍补充) 三、学唱歌曲 1、师做介绍,在呼伦贝尔的最北面,是美丽的莫力达瓦,生活着很多达斡尔族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设问,播放视频短片回答问题。 3、引入新课,并介绍歌曲选自歌剧《傲蕾·一兰》 4、家乡美,有什么美景呢?听师完整的范唱,找到答案。 5、按节奏读歌词,跟节拍进行练习。 6、跟琴模唱第一段歌曲的旋律,唱乐谱。 7、师弹奏歌曲旋律,生自己练习填词唱,不足之处师给予指导。 8、跟琴完整的练习歌曲的演唱。 9、师示范简单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请生模仿。 9、边唱歌曲,边加入歌表演。 四、巩固创新

1、歌曲中唱的家乡的美景镇的是很美,你能说说你自己家乡的美景吗? 2、学生自由的发言 3、有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把它写出来唱一唱吧。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词创作。 5、把学生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大家唱一唱。 6、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7、聆听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习二声部。 五、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下节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第2——3课时《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北方民族的生活,感受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聆听音乐,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段落、情绪、力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 1. 欣赏乐曲、感受月琴、柳琴的音色美。 2. 如何感受音乐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绪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 1.《驯鹿》 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乐曲通过这四首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选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有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2.《冬猎》 《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蜻蜓》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三、教学重点: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四、教学难点: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

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出发》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听辨和感受《出发》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3、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终止线。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终止线。

2、请学生说说《出发》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出发》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出发》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郊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与演唱《郊游》引导学生表达对春天及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用歌声、语言来表现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歌曲的三、四、五乐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滴哩滴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律动进教室。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歌曲用欢快、跳跃的旋律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和小朋友在春天里欢乐的情绪。 2、复听。请同学们认真的聆听,听听歌曲表现了哪些内容?你们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 二、新歌教学: (一)创设情境 1、课件:背景音乐:歌曲《郊游》,学生回答问题。 师:春天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美丽的野外去做什么呢?你们听!(教师范唱《郊游》歌曲。)(学生回答去郊游,揭示了歌曲题目)师:你们想去郊游吗? 师:要去郊游了,你们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高兴、兴奋等。)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春天的脚步郊游去吧! 1、学生随着歌曲伴奏音乐跟老师做乘车动作去郊游: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4红蜻蜓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教材 《童年时光》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教学内容。!《童年时光》是由日本歌曲《红蜻蜓》管弦乐《观庙会》组成,《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作曲,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而《观庙会》,是一首管弦乐曲,由作曲家鲍元恺作曲,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赶集,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联系本课题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是: 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难点是: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谈谈我的教法和学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标,解决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小学音乐《红蜻蜓》教案2

《红蜻蜓》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歌曲3/4拍,合唱部分为主要以三度和弦为主,歌曲的力度变化很大,但乐句连贯,力度过渡渐强减弱。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体验、模仿、合作。 教学工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课本光盘 体验:贯穿于课的始终。在聆听、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 模仿:教师范唱,学生进行模仿。 合作:在学习第二乐段时,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教学手段:听唱法、视唱法、演示法。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 2、使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从优美得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难点:二声部演唱声音的和谐、统一。 五、教程过程

A、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B、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C、表演《红蜻蜓》。 1.教师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 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3. 复听音乐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歌曲有几个声部? 4.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使两个声部都唱得很流畅熟练,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 6. 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D、拓展。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2017年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2017年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指导思想: 1、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2、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努力处理好内容的浓度和广度。 3、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二.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热爱音乐,喜爱唱歌,但由于学生的不同基础,一小部分学生视唱,识谱,听辨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因此,影响了整个班级,所以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在识谱能力的教学上,让学生掌握拍号,听音,换气记号,渐强渐弱记号等基本音乐符号。通过训练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特点,内容不同的歌曲。能通过学习灵活运用换气符号,并在歌唱时,体现出二拍子,三拍子的不同特点。 2.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掌握简易的知识,通过对学生引导,让他们自己识唱简易的歌曲。 3.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动物,热爱人民,培养学生的爱心,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在

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并有理解和表现歌曲的能力。 4.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欣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并熟悉我国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欣赏的习惯,发展听觉,记忆力,想象力,并了解祖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美感。 四.教材分析 1、突出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除对原有教学内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因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 唱歌: (1)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和气息方法。 (2)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2 演奏:能初步学习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 3听赏: (1)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根据歌曲介绍中外音乐家。 (2)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4识谱: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红蜻蜓》教案

《红蜻蜓》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2、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 3、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2、第二声部第2、3小节,最后两小节。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情境创设、分声部学唱旋律。 1)听音乐欣赏黄昏的画面。师: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2)师:晚霞中还飞来了美丽的红蜻蜓,让我们去听一听蜻蜓给我们带了一段动听的旋律。(播放第二声部旋律。) 3)老师划旋律线。 4)唱第二声部旋律。 A、师:我们能不能随着蜻蜓飞舞的路线来唱一唱。 B、难点解决第二、三小节、结束。 C、加力度唱。师:请同学们完整地连起来唱一唱,但有新的要求:在唱得时候能随着蜻蜓上下起舞,把音乐的力度唱出来。 5)唱第一声部。 A、听听另一只蜻蜓给我们带来的音乐。 B、划旋律线。 C、师:听听、看看,这两只蜻蜓飞得有什么不同?上下起伏多,飞得更高。 D、唱唱。 6)两声部结合唱。 听琴唱,老师先弹第一声部,再弹第二声部,最后两个声部一起唱。 3、学唱歌曲《红蜻蜓》。

1)欣赏FLASH。 师:小蜻蜓还给我们带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回忆、感觉很优美。 3)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日本的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结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天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中,深深的陶醉了。红蜻蜓——这童年时代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这首歌吧!(播放课件,欣赏《红蜻蜓》) 4)师:听听这首歌曲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合唱。 师:你唱过吗?就是我们刚才唱的两只蜻蜓的旋律。 5)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特别有感情地读一读歌词。(师钢琴伴奏。) 6)加歌词演唱。 7)二声部合作。 第一段,运用换气记号听琴唱,老师纠正唱第二段,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不同。轻唱合作听琴唱。 完整演唱。 4、听另一个版本的《红蜻蜓》。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我们来听另一首《红蜻蜓》。 问:有几种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领唱。 5、用多种方法演绎歌曲。 6、小结: 师:唱得真棒!一节课真是太短暂了,我们的童年也是一去不复返。愿大家走进大自然,让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播放FLASH《晚霞中的红蜻蜓》,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人音版音乐四下第4课《红蜻蜓》教案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红蜻蜓》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当中的第三课,歌曲为三拍子两乐曲组成,节奏明显,旋律优美抒情。四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能力较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本节课我以节奏为切入突破点,解决歌曲演唱时的难点,通过学具“红蜻蜓”来帮助学生换气以及运用力度变化演唱歌曲,以画面结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诸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与增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红蜻蜓》感受歌曲优美、深情的情绪。 2、初步学唱两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一段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教学重点: 歌曲《红蜻蜓》第二声部的学唱 教学难点: 歌曲两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电子琴、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兴导入】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它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歌曲,歌曲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和红蜻蜓之间的童年故事。接下来就由我讲给大家听 【寓教于乐】学唱歌曲(第二声部) 1、教师深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并揭示课题。 2、听赏录音版本的歌曲《红蜻蜓》聆听要求: A.歌曲的情绪? B.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3、出示歌谱:提问:歌曲有几个声部? 什么叫合唱?

解释: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声部同时演唱的形式,叫合唱。 4、复听(录音)歌曲《红蜻蜓》,提问:二声部的歌曲与单声部的歌曲相比,听赏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深情回忆童年趣事的的意境,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乐段歌词 6、学唱低声部第一乐段歌词,要点:音准、一字多音、气息、速度、力度等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歌曲低声部的演唱 7、复习歌曲第一声部的第一段 8、合唱歌曲的第一段 A.请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交换演唱) B 学生分声部练习: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音响与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创造表现】 1、换气处理 师:同学们看一看歌曲有几处换气记号?拿出小蜻蜓,让它来提醒我们换气。 生:寻找换气记号 拿出蜻蜓做动作提醒换气 2、旋律线、渐强渐弱记号 师:红蜻蜓是按照怎样的路线飞的?让我们带着小蜻蜓唱起来吧,小蜻蜓飞的低的时候弱声演唱,飞的高的时候声音强一些。 3、完整演唱歌曲 4、师:刚才我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演唱叫做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我们按照音乐记号的提示来完整的演唱歌曲。 5、师:歌曲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红蜻蜓这首歌曲我们都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我们就运用这样的形式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生:找出适合表现歌曲《红蜻蜓》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男、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