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与舒尔茨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_王清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5
刘易斯与舒尔茨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王
清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收稿日期:2010-10-05
作者简介:王清(1970-),
女,吉林长春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摘要:刘易斯与舒尔茨都关注着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研究范围、对传统经济状态的描述、资本的含义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比较研
究,
得出结论认为: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偏重于政府决策和工业化,舒尔茨的经济发展理论重点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相关的领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刘易斯;舒尔茨;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1-0020-05
由于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关注,刘易斯和舒尔茨共同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发展经济学流派中,刘易斯处于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间,是结构主义的代表;舒尔茨则完全属于新古典主义学派。当他们把目光共同投向穷国为什么会穷及怎样摆脱贫穷这类问题时,诞生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理论。本文主要对刘易斯与舒尔茨两者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一、两种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将典型的贫穷国家的产业部门分
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包括家庭农业、小手工业、老式商业等经济活动,依靠的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与之相对应,现代部门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家和企业主以获取利润为目的,通过雇佣工人来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一模型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传统部门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基于这一点,现代部门中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不是由其边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传统部门里小农这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的平均收入。只要现代部门中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略高于小农的平均收入,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现代部门。刘易斯延续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二元经济体中,只有资本家才
—
02—
是储蓄阶级,其储蓄的来源是利润。所以,收入分配越有利于储蓄阶级,也就越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事实上,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无非就是现代部门相对于传统部门的扩展过程,资本家不断以利润的再次资本化来扩张生产规模,一直持续到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蓄水池干涸为止。这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转为稀缺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才会出现有利于劳动者的变化,经济发展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二)舒尔茨的经济发展理论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在实践中将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向了以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甚至不惜损害农业的利益。而舒尔茨反对以轻视和牺牲农业来发展经济的做法,认为不存在农业发达整体经济水平就低下这种相关性。传统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足够的贡献,但现代化农业却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舒尔茨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区别、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发展源泉的原因、如何改造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等问题。舒尔茨认为,经济学家们总是以愚昧、落后等文化特征和制度结构特点来描述传统经济体的性质,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传统经济体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它在既定的社会产出规模上循环流转,本身早已处于均衡状态。尽管传统经济体相对落后,却不存在刘易斯所说的隐蔽性失业。在这个经济体中,产出量的增减与劳动力数量的增减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会引起产量下降。不过,虽说传统经济体的生产要素配置已达最优的限度,但这些稳定的生产要素作为收入流量的源泉而言,价格却是昂贵的。换句话说,传统经济体所使用的那些资本与现代经济相比,其收益率是低下的。传统经济要获得发展,其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从农业领域看,这些新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杂交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物的要素,还包括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的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因此,舒尔茨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
二、两种经济发展理论的比较
(一)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
在刘易斯早期的二元经济理论中,他把发展中的经济体分为两个部门:“维持生计部门”和“资本主义部门”。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将其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变换名称不是因为认识上有了变化,而是“这个模型要么被引申,要么未被充分阐明”。[1]总是出现背离作者本意的诠释,使刘易斯多次对这一模型作出解释。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尽管称为部门,却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之类的划分,它是针对“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里,50% 80%的人口住在农村,相比之下,在西欧只有不到10%的人,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低于1%”的现象来定义的。[2]在贫困国家,商品和劳务的自给度高,分工水平低,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局限于食物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在这个落后的经济体中,农业并非是唯一的产业,除农业外还有手工业、商业等产业,不过后者所占的比重很低。而西欧和美国这些被称作现代部门的经济体,也不意味着农业就不存在,只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远远少于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罢了。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现代经济都包括了完备的产业序列。对传统经济是怎样实现向现代经济跨越这一问题,刘易斯试图用二元经济模型来概括描述这一发展过程,并把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流动看作经济转型的核心特征。“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被维持生计的工作者的汪洋大海包围着的一个扩大资本家雇佣的孤岛,而是许多这样的小岛”,“矿业或电力业这种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工业与最原始的技术并列;少数高级商店处于大量老式商贩的包围之中;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种植园处于农民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①这些描述充分说明,刘易斯所指的流动不只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领域的流动,
—
12
—
①此处原文为worker一词,译者翻译为“工人”,笔者认为译作“工作者”更为贴切,因为维持生计部门的多数劳动者是小农。参见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