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专题专题4烃的衍生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专题专题4烃的衍生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专题专题4烃的衍生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专题专题4烃的衍生物

专题4烃的衍生物

1.甲烷与Cl2光照取代后的有机产物有几种?它们在常温下的状态是什么?

提示:有4种,分别为CH3Cl、CH2Cl2、CHCl3、CCl4。其中CH3Cl为气态,CH2Cl2、CHCl3、CCl4为液态。

2.溴乙烷(CH3CH2Br)含有的官能团是什么?如何由乙烯制取溴乙烷?

提示:溴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溴原子;乙烯和HBr经加成反应可制得溴乙烷。

3.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X-(X代表Cl、Br、I)?

提示:取少量溶液于洁净试管中,滴入几滴用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新知探究]

探究1什么是卤代烃?CF2Cl2属于卤代烃吗?

提示: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叫卤代烃,CF2Cl2属于卤代烃。

探究2是否所有卤代烃都是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提示:不是;如脂肪卤代烃的一氯代物和一氟代物的密度小于水。

探究3涂改液中含有苯的同系物和卤代烃,中小学生最好不要使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苯的同系物和卤代烃都有一定的毒性,危害健康,学生最好不要使用涂改液。

[必记结论]

1.概念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

2.分类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用途:用作溶剂、农药、制冷剂、灭火剂等。

(2)危害:氟氯代烃(俗称氟利昂)能破坏大气臭氧层。

氟氯烃破坏臭氧的机理:

主要是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出Cl原子基,Cl再与O3发生反应,破坏大气臭氧层。

(3)卤代烃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卤代烃致冷剂麻醉剂溶剂灭火剂医用农药

[成功体验]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A.氯乙烯B.溴苯

C.四氯化碳D.硝基苯

解析:选D硝基苯分子结构中不含卤素原子,且含有氧、氮原子,不属于卤代烃。

2.下列关于氟氯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氟氯烃是一类含氟和氯的卤代烃

B.氟氯烃化学性质稳定,有毒

C.氟氯烃大多数无色,无臭,无毒

D.在平流层,氟氯烃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可引发损耗O3的循环反应解析:选B氟氯烃的性质稳定,对人体无伤害,可作为致冷剂,它是无臭味的,当其进入臭氧层后,可以破坏O3。

[新知探究]

探究1 足球运动员在剧烈的运动中发生踢伤或扭伤时,队医立即跑上前,在运动员受伤部位喷上氯乙烷(CH 3CH 2Cl),不一会,运动员又能投入到比赛中,你知道氯乙烷为什么能起镇痛效果?

提示:氯乙烷是沸点低、易挥发的无色液体,当氯乙烷喷洒在运动员受伤部位时,由于它的迅速挥发而使局部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而起到镇痛效果。

探究2 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是与强碱如NaOH 水溶液共热;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与NaOH 的乙醇溶液共热。

探究3 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的实质是从分子中脱去溴原子和与连有溴原子以碳原子相邻

的碳原子上脱去一个氢原子(脱去一个HBr 分子)+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从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CH 2=CH 2。

探究4 1,2-二溴乙烷在NaOH 乙醇溶液中共热得到的产物是什么? 提示:乙炔。

[必记结论]

1.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常温下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 (2)沸点:

互为同系物的卤代烃,它们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 (3)密度:

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和一氯代物外,液态卤代烃密度一般比水大。 (4)溶解性:

卤代烃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某些卤代烃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CHCl 3)和四氯化碳等。

2.1-溴丙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分子结构:

(2)化学性质:

①消去反应:

a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含双键或叁键)的反应。

b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

c .反应方程式:

1-溴丙烷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CH 2Br +NaOH ――→醇

△CH 3CH===CH 2↑+NaBr +H 2O 。 ②水解反应:

a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与强碱的水溶液共热。

b .反应方程式:

1-溴丙烷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CH 2Br +NaOH ――→水△ CH 3CH 2CH 2OH +NaOH 。 c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成功体验]

3.1-溴丙烷、2-溴丙烷分别与NaOH 的乙醇溶液共热,则两反应( )

A .产物相同,反应类型相同

B .产物不同,反应类型不同

C .碳氢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D .碳溴键断裂的位置相同

解析:选A 二者均发生消去反应,产物均为CH 3—CH===CH 2,但C —H 、C —Br 键

断裂的位置不相同。

4.请以溴乙烷为原料设计合成乙二醇(HOCH 2CH 2OH)的方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解析:以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乙二醇的方法为:

CH 3CH 2Br ――→消去

CH 2===CH 2――→Br 2

加成CH 2Br —CH 2Br ――→水解

HOCH 2CH 2OH 答案:第一步: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消去反应 第二步:CH 2===CH 2+Br 2―→CH 2Br —CH 2Br 加成反应

第三步:CH 2Br —CH 2Br +2NaOH ――→水△

HOCH 2CH 2OH +2NaBr 取代反应

[新知探究]

[成功体验]

5.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1,2-二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请填空:

(1)按图连接好仪器装置并________。

(2)在试管a 中加入2 mL 1,2-二溴乙烷和5 mL 10%的NaOH 的________溶液,再向试管a 中加入________。

(3)在试管b 中加入少量溴水。

(4)用________加热试管里的混合物,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以下问题:

①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有气体产生的实验装置在连接好装置后都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气体外漏。卤代烃的消去反应需在强碱的乙醇溶液中共热发生,为防止液体暴沸需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用水浴加热试管,试管受热均匀,且温度容易控制,注意烧杯内水不要沸腾,以防外溅,反应生成的CH =CH 能使溴水褪色。1,2-二溴乙烷消去反应方程式:CH 2BrCH 2Br +2NaOH ――→乙醇

△CH ≡CH ↑+2NaBr +2H 2O ;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CH ≡CH +Br 2→CHBr =CHBr(或CH ≡CH +2Br 2→CHBr 2CHBr 2)。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乙醇 几片碎瓷片

(4)水浴 溴水褪色

①CH 2BrCH 2Br +2NaOH ――→乙醇

△CH ≡CH ↑+2NaBr +2H 2O ,CH ≡CH +Br 2―→CHBr===CHBr (或CH ≡CH +2Br 2―→CHBr 2CHBr 2)

②为了防止暴沸,在试管中应加入碎瓷片;用水浴加热,注意不要使水沸腾

———————————————[关键语句小

结]————————————————

1.消去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2.卤代烃在强碱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在强碱醇溶液中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烃。

3.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方法: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是由于卤素原子(官能团)的作用。卤素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比碳原子强,当它与碳原子形成碳卤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卤素原子,故碳卤键的极性较强,在其他试剂作用下,碳卤键很容易断裂而发生化学反应。

[例1]下列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解析:选B A项中只有一个碳原子,C、D两项中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

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所以A、C、D三项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只断裂C—X

键,对分子结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是卤代烃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这是卤代烃的通性。

卤代烃消去反应的规律

(1)卤代烃要发生消去反应,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强碱的醇溶液中加热才能进行;二是分子中与—X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下列情况下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①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如CH3Br;

②和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α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β碳原子)上无氢原子的卤代烃,如

(2)当卤代烃分子中存在2个或3个β碳原子,且这些碳原子都连有氢原子时,发生消

去反应的产物就可能有多种,如在发生消去反应时,生成物可能有3种结构。

1.写出分子式为C4H9Cl的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指出其中哪些能发生消去反应及产物数目?哪些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提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1)CH3—CH2—CH2—CH2Cl;

(2)CH3CH2CHClCH3;

(1)、(2)、(3)、(4)都能发生消去反应,消去反应的产物分别为1种、2种、1种、1种。

[例2]为了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有以下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①加AgNO3溶液②加NaOH溶液③加热④加蒸馏水⑤加硝酸至溶液显酸性

A.②①③⑤B.②④⑤③

C.②③⑤①D.②①⑤③

解析:选C溴乙烷中的溴元素不是以离子状态存在,因此,不能与AgNO3溶液直接反应,必须使之变为溴离子。由题意可知,应通过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得到溴离子,但反应后溶液显碱性,不能直接加入AgNO3溶液检验,否则Ag+与OH-反应得到AgOH 白色沉淀,AgOH再分解为Ag2O褐色沉淀,影响溴的检验,故需加入足量硝酸使溶液变为酸性,再加AgNO3溶液检验。

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

2.在足球比赛场上,当运动员受伤时,队医常常在碰撞受伤处喷洒一些液体,已知该液体是一种卤代烃(RX)。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该卤代烃(R -X)是氯代烃还是溴代烃,可设计如下实验: a .取一支试管,滴入10~15滴R -X ;

b .再加入1 mL 5%的NaOH 溶液,充分振荡;

c .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溶液少许,冷却;

d .再加入5 mL 稀硝酸酸化;

e .再加入AgNO 3溶液,若出现________沉淀,则证明该卤代烃(R -X)是氯代烃,若出现________沉淀,则证明该卤代烃(R -X)是溴代烃。

①写出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d 步操作可省略。你认为该同学说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能否大量使用该卤代烃?为什么?

解析:(1)根据出现沉淀的颜色,可知卤素原子种类,在加AgNO 3溶液之前,必须加入稀硝酸酸化,因为过量的NaOH 能与AgNO 3反应,生成AgOH ,AgOH 不稳定,立即分解为褐色Ag 2O 沉淀,干扰对卤素原子种类的检验。

(2)有毒的卤代烃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答案:(1)白色 浅黄色

①R -X +NaOH ――→△

H 2

O

ROH +NaX ②不正确 在b 步骤中NaOH 是过量的,若没有d 步骤,直接加入AgNO 3溶液,将会产生褐色Ag 2O 沉淀,干扰对卤素原子种类的检验

(2)不能; 有毒的卤代烃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1.下列物质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A.CHCl3B.CCl4

解析:选D卤代烃分子中只能含有C、H、X(卤素)或C、X(卤素),不能含有O。

2.下列反应中,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A.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共热

B.一氯甲烷和苛性钠的乙醇溶液混合共热

C.氯苯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共热

D.1-碘丁烷与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混合共热

解析:选D A、C发生的是水解反应;B不符合消去反应的条件,无邻位碳原子。

3.某学生将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入AgNO3溶液,最终未得到白色沉淀,其主要原因是()

A.加热时间太短

B.不应冷却后再加入AgNO3溶液

C.加AgNO3溶液前未用稀HNO3酸化

D.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Cl-

解析:选C氯乙烷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先加入过量的稀HNO3中和未反应完的NaOH,然后再加入AgNO3溶液,可以检验Cl-的存在。

4.下列化合物中,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且消去后只生成一种不饱和化合物的是()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的条件及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题给四种物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但是发生消去反应必须具备与卤素原子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分析四种物质:A中只有一个碳原子,C中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所以A、C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D既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又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其中B消去后只能生成一种烯烃,而D消去

可以得到两种烯烃。

5.某一溴代烷A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充分振荡,生成有机物B;A在氢氧化钠和B 的混合液中共热生成一种气体C;C可由B与浓H2SO4混合加热制得,C可作果实催熟剂。则: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生成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欲除去溴乙烷中含有的乙醇,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加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煮沸

B.加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煮沸

C.加水振荡,静置后分液

D.加金属钠进行反应

解析:选C A项的反应为取代反应;B项的反应为加成反应;D项的反应为消去反应;C项是CH3CH2Br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的一种。

3.2-溴丁烷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后的产物有几种()

A.1B.2

C.3 D.4

解析:选B2-溴丁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产物有

两种。

4.要检验某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A.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层是否有红棕色出现

B.滴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加入NaOH溶液共热,然后加入稀硝酸使溶液呈酸性,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解析:选C要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必须先将溴乙烷中的溴原子通过水解或消去反应,变为溴离子,再用硝酸中和未反应完的NaOH,调节溶液呈酸性后再加入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浅黄色沉淀。

5.有机物可发生的反应有:①取代反应;②加成反应;③消去反应;④使溴水褪色;⑤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⑥与AgNO3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⑦聚合反应,正确的是()

A.以上反应均可发生B.只有⑦不能发生

C.只有⑥不能发生D.只有②不能发生

解析:选C该有机物属于不饱和卤代烃,具有烯烃和卤代烃的性质。该有机物只有在NaOH溶液(或NaOH的醇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或消去反应后,用稀硝酸酸化后才能与

AgNO 3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6.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不反应的是( ) ①C 6H 5Cl ②(CH 3)2CHCH 2Cl ③(CH 3)3CCH 2Cl

④CHCl 2CHBr 2 ⑤ ⑥CH 2Cl 2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全部

D .②④

解析:选A 根据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实质,分子中与连接卤素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H 3)3CCH 2Cl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CH 2Cl 2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因其分子中只有一个碳原子。此外C 6H 5Cl 若发生消去反应以后,将破坏苯环的稳定性,故C 6H 5Cl 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7.由2-氯丙烷制取少量的1,2-丙二醇时,需要经过下列哪几步反应( ) A .加成―→消去―→取代 B .消去―→加成―→水解 C .取代―→消去―→加成 D .消去―→加成―→消去

解析:选B 由题意,要制1,2-丙二醇,需先使2-氯丙烷发生消去反应制得丙烯:

再由丙烯与Br 2加成生成1,2-二溴丙烷:CH 3CH===CH 2+Br 2―→

最后由1,2-二溴丙烷水解得产物1,2-丙二醇:

+2NaOH ――→水

+2NaBr 。

8.[双选]下列物质与NaOH 醇溶液共热后,可得3种有机物的是( )

解析:选CD A、B发生消去反应可得2种有机物,C、D发生消去反应可得3种有机物。

9.(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C反应①为氧化反应,产物含有溴原子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反应②为取代反应,产物含有羟基和碳碳双键两种官能团;反应③为消去反应,产物只含碳碳双键一种官能团;反应④为加成反应,产物只含溴原子一种官能团。故C项正确。

10.近期发现一种不需要外加能源、可以节约水源,而能除去废水中的卤代烃(有碍人类健康)的方法,即把铁粉放在废水中,一段时间后卤代烃“消失”。有人提出该过程的机理为Fe+RCH2X+H+―→RCH3+X-+Fe2+(X为卤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处理后的废水的pH增大②该反应是置换反应③反应过程中RCH2X是氧化剂④处理含卤代烃1 mol的废水时,转移2 mol电子

A.只有①④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③④

解析:选D反应过程中消耗H+,pH增大,铁作还原剂,则卤代烃作氧化剂。

11.根据下面的反应路线及所给信息填空。

(1)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

(2)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探究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发生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不饱和烃,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省去装置B ,C 装置中试剂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溴乙烷在NaOH 乙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NaBr 和水;因乙醇也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故用装置B 中的水除去乙烯中的乙醇蒸气。检验乙烯气体也可以用溴水。

答案:(1)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溴水 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13.下面是九种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系统命名法,化合物A 的名称是________。 (2)上述框图中,①是______反应,②是________反应,③是________反应,④是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3)化合物E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由D 生成E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C 2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G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1和F 2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B 的结构简式及反应条件可知C 1、C 2可能为或

,由于E 可发生1,4-加成和1,2-加成,则E 为二烯烃,结

合G 的分子式,不难推出C 2为,D 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

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完整)高中化学必修一实验专题(带答案).doc

专题一基础化学实验 Ⅰ实验基本操作 一、选择题 1.少量下列化学药品应保存在水里的是 ( B ) A .金属钾 B .白磷 C .硫磺 D .苯 钾( Potassium )是一种银白色的软质金属, 蜡状,可用小刀切割, 熔沸点低, 密度比水小, 化学性质极度活泼 (比 钠还活泼)。是 ⅠA 族的元素之一, 属于碱金属。 钾在自然界没有单质形态存在, 钾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 陆地和海洋中,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固体 硫磺 产品属易燃固体 , 应储存 于阴凉、 通风的库房内 ,贮运时应远离火种、 热源 ,以免发生燃烧 ,并且不能与氧化 剂和磷等物品混储混运 , 以防止发生爆炸。 苯储存 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或储罐内 , 远离火种、热源。 2.下列物质的溶液中,不易被氧化,不易分解,且能存放在玻璃试剂瓶中的是 ( D ) A .氢氟酸 B .硝酸 C . 石炭酸 D .乙酸 3.下列仪器: ① 烧杯 ② 坩埚 ③ 锥形瓶 ④ 蒸发皿 ⑤ 试管 ⑥ 烧瓶 ⑦ 表面皿,用酒精灯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是 ( D ) A ②④⑤ B .①⑥⑦ C . ⑦④⑥ D .①③④⑥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把 pH 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测定溶液的 pH B .称 NaOH 固定质量时。将 NaOH 固体放在垫有滤纸的托盘上进行称量 C .苯酚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清洗 D .浓硫酸溅在皮肤上,应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 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C A ) ) A .用分液漏斗分离除去溴苯中混入的溴 B .用渗析法除去 Fe ( OH )3 ,胶体中的 Cl- 离子 C .除去溴乙烷中的乙醇,用水洗后,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D .用盐析法分离硬脂酸钠和甘油 6.下列仪器 ① 漏斗 ② 容量瓶 ③ 蒸溜烧瓶 ④ 天平 ⑤ 分液漏斗 ⑥ 滴定管 ⑦ 燃烧匙。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C )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⑦ 7.某学生做完实验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用仪器: ( D ) ①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后的试管 ②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③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实验的试管 ④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三氯化铁溶液的试剂瓶 ⑤用氢氯化钠溶液清洗盛过苯酚的试管 ⑥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沾有硫磺的试管 下列对以上操作的判断。正确的是 A .除 ④ 外都对 B .除 ⑥ 外都对 C . ④⑤ 不对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D .全都正确 ( D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C.稳定性不同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胶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 7.氢氧化钾在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_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

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2),易液化(沸点为-10℃)。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备注: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化学性质: ①SO2是酸性氧化物: ②还原性:SO2中S为+4价,可与强氧化剂(如氧气等)反应生成+6价的S: 1)SO2 + O2 <==== > 2SO3 催化剂 加热 2)能使溴水褪色:SO2 + Br2 + 2H2O ===H2SO4 +2HBr 3)与H2O2反应:SO2 + H2O2 === H2SO4 4)SO2在水溶液中能被KMnO4(H+)、Cl2、Fe3+、HNO3等氧化,归纳如下(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SO2H2SO4 ③氧化性:SO2中S为+4价,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但氧化性很弱: SO2 + 2H2S ===3S↓+ 2H2O ④漂白性:SO2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即漂白作用是可逆的。常用于实验室对SO2 气体的检验 备注:漂白原理类型: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 等强氧 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③化合型:SO2 漂白 ——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3)酸雨——硫酸型酸雨: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含硫酸的酸雨称硫酸型酸雨;含硝酸的酸雨称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形成硫酸: SO2 + O 2 <==== > 2SO3 SO3 + H2O === H2SO4 催化剂 加热 ②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直接溶于水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生成硫酸: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第 1 页共8 页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专题三电解质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 解质。 说明: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 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 水:H2O 二、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用“=== ” 如:H2SO4===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高中化学必修二 专题复习提纲(共4个专题)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短周期元素的推断一、一般解题思路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 (3)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两倍的原子:C;三倍的是O;四倍的是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P。 2.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某些特殊性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最大的是钠元素。 (2)气体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的元素是氢元素。 (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是Na,非金属单质是F2。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元素是氧、氟。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碱性最强的元素是钠。 (8)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中学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只有氨气)。 (9)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熔点都高的是Si。 (10)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单质熔沸点最高的元素是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也是碳。 (11)单质、最高价氧化物以及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Al。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其单质金刚石是自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另一单质石墨可以导电。 (2)N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 (3)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液态。 (4)F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HF可腐蚀玻璃。 (5)H元素是最轻的元素,11H无中子;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7)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 (8)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例1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 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例题解析] 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 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 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组成上看,镁条 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为化合物。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 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 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 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3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聚合物的链节是 B.聚合物的分子式为(C3H3Cl3)n C.聚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若n为聚合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n 4.由乙烯推测丙烯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书写正确的是() A.CH2Br—CH2—CH2Br B.CH3—CBr2—CH3 C.CH3—CH2—CHBr2 D.CH3—CHBr—CH2Br 5.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6.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 的K2Cr2O7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7.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 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1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1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B .标准状况下,22.4L 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约为231002.6?个 C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的物质都是1mol D .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 气体,另一个盛有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 ) A .原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质子数 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当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带正电性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4.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g 某气体含分子数为P ,则bg 该气体在标 准状况下的体积V (L )是(D ) A .A bN 22.4ap B .A pN 22.4ab C .A A bN b 22.4N D .A aN 22.4pb 5.某金属0.1 mol 跟足量盐酸反应,得标况下H 2 3.36L ,则金属的化合价为 ( C ) A .+1 B .+2 C .+3 D .+4 6.标准状况下,a g 气体A 和b g 气体B 的体积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A 和 B 的原子个数比是1:1 B .A 和B 的密度之比为b :a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2》章节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精品资料·化学 《专题2》检测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Zn 6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下列措施与节能减排不符合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C.利用潮汐能发电 D.大力开展农村沼气的普及 解析利用化石燃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 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B.太阳能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物质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D.氢能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并大量推广使用 解析A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B项是把太阳能转变成电

能,D项要消耗大量电能。 答案 C 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硝酸铵B.生石灰 C.氯化镁D.食盐 解析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MgCl2、NaCl溶于水没有显著的热效应。 答案 B 4.下列条件的改变都能使化学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其中变化的实质与“浓度改变对反应速率影响”相同的是() A.光照B.温度 C.压强D.催化剂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气体浓度的改变。 答案 C 5.我国拥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下列关于地热能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以用于洗浴、发电以及供暖等方面②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③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④与地下水结合可形成热水型地热,释放形式之一是温泉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zxxkw学科网学.科.网 1/ 36

物质的分类分类是为了便于科学研究,同类物质特点相同或相似,不同类物质特点不相同。 我们通过分类便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最新资料推荐------------------------------------------------------ 分类的方法:? 单一分类法 ? 交叉分类法 ? 树状分类法注意:单一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基础 3/ 36

单一分类法:? 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 ? 气态物质:空气、氢气 ? 液态物质:乙醇、食盐水、碘酒 ?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 ?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氢气、碘酒 ? 硫酸铵晶体不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 ?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 微溶:碘 ?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最新资料推荐------------------------------------------------------ 交叉分类法: 5/ 36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三化学试卷(附答案)知识讲解

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三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P 31 S 32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 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 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 投放的办法。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 属于 A、有机物 B、无机物 C、 盐类 D、非金属单质 2.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淀粉和葡萄糖 B、蔗糖和纤维 素 C、淀粉和纤维素 D、果糖和葡 萄糖

3.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产物:⑴CH 3 Cl, ⑵CH 2Cl 2 ,⑶CHCl 3 ,⑷CCl 4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⑴ B、只有⑶ C、⑴⑵⑶的混合物 D、⑴⑵⑶⑷的混合物 4.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己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五色。 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5.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溴苯和水 B、乙酸和乙醇 C、酒精和水 D、溴苯和苯 6.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蒸馏 B、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水洗后分液 D、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分液 7.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果糖 B、油脂 C、纤维素 D、酶 8.下列物质中,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①蛋白质②氨基酸③油脂④淀粉⑤氯乙烯⑥纤维素⑦聚乙烯 A、只有①⑦ B、除外②都是 C、只有① ④⑥⑦ D、只有①③ 9.制取1,2—二氯乙烷最好的方法是 A、乙丙烷与氯气按物质的量1:2反应 B、乙烯与氯气反应 C、乙炔与氯气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精炼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 原子结构 1.原子数X { 原子核{ 质子(Z 个) 中子(N 个)核外电子(Z 个) Z A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③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 ④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⑤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H 除外) 【例1】某些建筑材料含有放射性元素氡(Rn 86222),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该原子中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 A .136 B .50 C .86 D .222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例2】某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 倍(a>1),则该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 A .2a B .a+2 C .2a+10 D .2a+2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例3】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也已正式启动。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 吸附着数百万吨的He 23,每百吨He 23 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氮元素主要以He 24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e 24原子核内含有4个质子 B .He 23和He 24 互为同位素 C .He 23原子核内含有3个中子 D .He 24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He 24 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的种类由核外电子数决定 B .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共同决定 C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两个原子一定是同种原子 D .某元素的原子核内有m 个质子,n 个中子,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 n 【例5】 是 ( ) (A )氢的五种同位素 (B )五种氢元素 (C )氢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D )氢元素的五种不同粒子 4. 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He 、H 2;离子:Li +、H -、Be 2+。 ②10个电子的微粒。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 离子:Na +、 Mg 2+、Al 3+、 NH 4+、N 3-、O 2-、F -、OH -等。 ③18个电子的微粒。分子:Ar 、SiH 4、PH 3、H 2S 、HCl 、F 2、H 2O 2、N 2H 4(联氨)、C 2H 6(CH 3CH 3)、CH 3OH ; 离子:K +、Ca 2+、Cl -、S 2-、HS -等。 (2).等质子数的微粒 分子。14个质子:N 2、CO 、C 2H 2;16个质子:S 、O 2。 离子。9个质子:F -、OH -; 11个质子:Na +、NH 4+; 17个质子:HS -、Cl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