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割操作规范及流程

气割操作规范及流程

气割操作规范及流程
气割操作规范及流程

气割操作规范及流程

作者: 日期:

气割工作流程图

气割工作流程标准

任务名称节点任务程序、重点及标准时限相关资料

准备A2

A3

程序:

☆电焊工操作前仔细检查氧气瓶、乙炔瓶的气带是否漏气,安全阀的

阀门是否能拧紧、仪表指针是否灵

活、枪头是否堵塞等问题,如有问题需进行更换或维修。

☆准备并穿戴好防护用品等

重点:检查氧气瓶、乙炔瓶的气带疋否漏气,安全阀、仪表、割炬等

是否完好正常

标准:气带不漏气,安全阀、仪表、割炬等一切正常

5 —10分钟

《电焊工技术》

《机电设备加工

厂电焊工岗位作

业规范》

气割作业A 4

A 5

程序:

☆选择合适的气割参数

☆按已划好的气割线,进行气割作业,并遵守相应的

安全操作规程

重点:气割参数选择标准:气割符合图纸要求

10—30分钟

检查A6程序:

☆ 气割完毕后,按照图纸要求检查气割质量,看气割

尺寸是否超差,气割面是否平整,如果工件达不到图纸要求,

需重新气割或打磨

重点:检查气割尺寸是否超差,气割面是否平整

标准:气割尺寸满足图纸要求,气割面平整

3—5分钟

清理现场A7程序:

☆ 气割完毕后,关闭气源,清理作业现场标准:保证作业后气源关

10—1 5分钟

传递A7程序:

☆工件经检查符合图纸工艺要求,转入下道工序或入库

重点:确保工件传递安全

2—5分钟

附表

射吸式割炬主要技术数据

割炬型号G 0 1-30G0 1—100G01-300

割嘴号码1231231234割嘴孔径

1.3 1 .6 1 .8

2.2 2.6

3.0

(mm)0. 60.8 1. 0 1.0

切割厚度

2~1 1 0~ 2 010~2 2 5? 1 0 0?150~ 2 2 0 0 ~2250?3 |

范围(m30~100

0 2 0~305 3 01500 0 5 000

m)

氧气压力0. 3

0. 20.2 50.30. 20. 50. 50 .650. 8 1 . 0

(MP a )5

乙炔压力

0. 0 01~0.10. 0 01~0.10 . 0 01~0.1

(M P a)

氧气消耗 2. 3. 5

曰/ 3 5.5~9 .0~11~14 .5~ 1 9 ~量(m /0.81.4 2.22?

7. 310. 8 1 41826

h) 2. 7 4.2

乙炔消耗350? 4 00~500~680~8 0 0 ~1150 ~125 0 ~ 210240 3 10

量(L/h)40050 061078 01100120 01600割嘴形式环形梅花形或环形梅花形

割炬总长 5 0 055 065 0

1.进行气焊(气割)作业的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操作。

2.氧气瓶、乙炔瓶的阀、表均应齐全有效,紧固牢靠,不得松动、破损和漏气。氧气瓶及其附件、胶管和开闭阀门的扳手上不得沾染油脂。

3.氧气瓶应与其他易燃气瓶、油脂和其他易燃物品分开保存,也不得同车运输。氧气瓶应有防震胶圈和安全帽,不得在强阳光下暴晒。严禁用塔吊或其他吊车直接运氧气瓶或乙炔瓶。

4.乙炔胶管,氧气胶管不得错装。乙炔胶管为黑色,氧气胶管为红色。

5.氧气瓶与乙炔瓶储存和使用时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氧气瓶、乙炔瓶与明火或割炬(焊炬)间距离不得小于1 0米。

6?点燃焊(割)炬时,应先开乙炔阀点火,然后开氧气阀调整火焰,关闭时先关乙炔阀,后关闭氧气阀。

7 .工作中如发现氧气瓶阀门失灵或损坏,不能关闭时,应让瓶内氧气自动跑尽,再进行

拆卸修理。

8. 氧气胶管,外径18毫米,应能承受20千克气压,各项性能应符合GB2 550- 8 1《氧气胶管》的规定;乙炔胶管,外径16毫米,应能承受5千克气压,各项性能应符合GB255J 81《乙炔胶管》的规定。

9. 使用中,氧气胶管着火时不得拆弯胶管断气,应迅速关闭氧气阀门,停止供气。乙炔胶管着火时,应先熄灭炬火,可用胳膊弯折前面一段胶管的办法将火熄灭。

10. 变质老化、脆裂、漏气的胶管及沾上油脂的胶管均不得使用。

1 1.不得将胶管放在高温管道和电线上或将重物或热的物件压在胶管上,更不得将胶管与电

焊用的导线敷设在一起。胶管经过车道时应加护套或盖板。

12. 氧气瓶使用时可立放也可平放(端部枕高),乙炔瓶必须立放使用。立放的氧气瓶,要

注意固定,防止倾倒。

13. 不得将胶管背在背上操作。割(焊)炬内若带有乙炔、氧气时不得放在金属管、槽、缸、箱内。

14. 工作完毕后应关闭氧气瓶、乙炔瓶,拆下氧气表、乙炔表,拧上气瓶安全帽;并将胶管盘起、捆好挂在室内干燥的地方,减压阀和气压表应放在工具箱内;认真检查操作地点及周围,确定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

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 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适应证】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1、毫针刺法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针灸的操作流程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 1、确定体位: 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 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 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 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 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 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 min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1)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支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

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针刺疗法技术规范.

针刺疗法技术规范 一、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 常用进针法主要为以下5种: ①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于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短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3寸以上的长毫针针刺入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③舒张进针法:以左手五指平伸,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两指之间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皮下。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穴位的进针。 ⑤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抽出。 二、行针基本手法及操作 行针技术是指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这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 ①提插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纵向行针手法。 ②捻转法:针尖进入皮肤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行针手法。捻穿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必须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造成肌纤维缠绕,导致出针困难。 三、辅助行针手法及操作 辅助行针手法是为促进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行针手法有: ①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②弹法:是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③刮法:是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散。 ④摇法:是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四、针刺单式补泻手法及操作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补泻手法贯穿于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常用的补泻手法有如下7种: ①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②疾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补法。 ③提插补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针刺技术规范

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刺的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疏通经络 (三)扶正祛邪 二、针刺的适应症 针刺适应症广泛,如头痛、中风后的轻度瘫痪;颈痹、腰痛、肩痹、关节痛、水肿、呕吐、肾绞痛、心绞痛以及预防保健。 针刺操作步骤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 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5、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刺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 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 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 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 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 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 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 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 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 每天2 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 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针刺疗法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我们只说常见的毫针。 1. 毫针针刺法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 用过的毫针)。 (2)按规定着装,手消毒,戴口罩。推车至病房。向患者解释操作目地。 (3)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 俯卧位。 (4)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 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 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 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 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 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5)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6)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 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7)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 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 为泻法。 (8)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最新穴位注射操作流程教学内容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概念】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 【禁忌症】 局部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目的】 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评估】 1、了解患者病情、体质、既往史,排除禁忌症,评估患者针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损伤、 溃疡。 2、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告知】 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置于治疗盘内。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封闭用的长针头。常用药物(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操作程序】 推治疗车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做好解释工作→按穴位取舒适体位→暴露部位(注意保暖)→正确取穴→常规消毒皮肤(碘伏消二次)→再次核对药物→排气→取棉签夹住→一手拇指食指固定和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并固定针栓→上、下提插针头回抽→无回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觉)→注射药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签轻压针眼片刻→再次核对药物→观察注射后反应→分离注射器与针头置于治疗车下层弯盘内→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注意事项】 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或刺激性强药物不宜采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②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穴注射的药量,一般为1~2ml,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 ml。③药物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在注射。

(完整版)耳针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耳针法(耳穴埋豆)规范及操作流程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2、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3、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4、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 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5、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七、结果标准 1、患者/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出现异常,妥善处理。 八、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皮肤针刺法操作规范

皮肤针刺法操作规范 1、定义 皮肤针刺法是用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2、针具 皮肤针外形似小锤。针柄有软柄和硬柄两种类型。根据针的数目,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短针)、七星针(七支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针尖不应太锐,应呈松针形。全束针尖应平齐,不可歪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3、操作步骤与要求 3.1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干净,避免污染。 3.2 消毒 针具使用前应以75%乙醇浸泡30min或高温消毒。 3.3 操作方法 3.3.1 持针式:硬柄和软柄两种皮肤针持针方式略有不同。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式用右手握住针柄,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于小鱼际处;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3.3.2 叩刺法: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立即弹起。 3.3.3 刺激强度 3.3.3.1 弱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适宜于老年人、久病体弱、孕妇、儿童,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 3.3.3.2 中刺激:叩刺得腕力介于弱、强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适宜于多数患者,除头面部等处外,其余部位均可选用。 3.3.3.3 强刺激:用较重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适宜于体强年壮,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3.4 注意事项 3.4.1 术前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不齐、缺损,针柄松动的针具,须及时修理或更换。 3.4.2 针具即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

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 针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 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皮肤针法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皮肤针法 【概述】 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器具药物】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操作方法】 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 不出血。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1)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另外两类部位如下:(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约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数病症都可叩刺这些部位。 (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压痛点、感 觉异常区域以及阳性反应物(通过触摸所发现的皮下结节状、条索状物)等。 具体叩刺时,上面三类部位可综合选用,如胃病,可在叩打脊柱两侧的基础上,再按辨证选穴及所寻找到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进行叩刺。 【适应病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