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平衡和相平衡

化学平衡和相平衡

化学平衡和相平衡
化学平衡和相平衡

温州大学单元测试试卷 2009/2010学年第 二 学期

注: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考试完毕试卷与答题纸一起上交。 一、选择题 (2分×5 = 10分)

1.将固体 NH 4HCO 3(s)放入真空容器中,恒温到1000K ,NH 4HCO 3分解并达到平衡:

NH 4HCO 3(s)=NH 3(g)+H 2O(g)+CO 2(g),体系的组分数C 和自由度数f 为 (A) C= 2,f= 1 (B) C= 2,f= 2 (C) C= 1,f= 0 (D) C= 3,f= 2

2.在三相点附近,水的蒸发热和熔化热分别为44.82和5.99 kJ mol -1。则在三相点附近冰的升华热约为多少 kJ mol -1?

(A) 38.83 (B) 50.81 (C) -38.83 (D) -50.81

3.若298K 时反应N 2O 4(g)=2NO 2(g)的?

p K =0.1132,则当p(N 2O 4)=10 kPa ,p(NO 2)=1 kPa 时,反应将

(A) 向生成NO 2的方向进行 (B) 向生成N 2O 4的方向进行 (C) 正好达到平衡 (D) 难于判断其进行方向

4.FeCl 3和H 2O 能形成四种固体水合物:FeCl 3·6H 2O (s),2FeCl 3·7H 2O(s),2FeCl 3·5H 2O(s),FeCl 3·2H 2O(s),该液固系统平衡时共存的最多相数为

(A) 2 (B) 3 (C) 4 (D) 5

5. 已知Hg(s)+S(s)=HgS(s)的△r G ?m (298K )= - 48.7kJ.mol -1,试判断该反应的方向性

(A)反应向左进行 (B) 反应向右进行 (C) 反应达到平衡 (D)无法确定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判断题 (1分×10=10分) 1. 双组分体系的物种数可能等于3。

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中两相平衡线都可以用克拉贝龙-克罗修斯方程定量描述。

3. 化学反应aA+bB = gG+hH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其达到平衡的条件是:

H G B A μμμμ+=+

4. Kp 是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分压商,所以随反应压力变化而改变。

5. 恒沸物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恒沸物的组成不变。

6. 常温常压下熵增加的吸热反应是自发的化学反应。

7. 单组分体系最多三相共存,但可有多个三相点。

8. 在1 atm 下,用水蒸气蒸镏法提纯某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时,体系的沸点必低于 373.2K 。

9.CaCO 3(s),CaO(s),BaCO 3(s),BaO(s)及CO 2(g)构成的一个平衡物系,其组分数为3。

10.压力升高时,单组分体系的熔点也将上升。 三、简答题 (3小题,共20分)

1、(10分)运用所学知识,试解释什么是水的三相点和冰点。另根据实验已知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 、压力为610.62Pa ,而水的冰点为273.15K ,试解释原因?

2、(本小题5分) H 2 (g) 与O 2(g)的反应化学计量方程式写成如下:

H 2 (g) +2

1

O 2 (g) == H 2O (g) ①

2H 2 (g) + O 2 (g) == 2H 2O (g) ②

它们的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分别为 K (1),K (2)及?r G (1),?r G (2),试写

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本小题5分)已知二组分A ,B 系统的相图如下:

标出各区的相态,水平线 EF GH , 及垂线 CD 上系统的条件自由度数是多少?

五、计算题(60分)

1.(10分)液体苯(A)和甲苯(B)可以形成理想混合物,在20oC 时,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分别是p A *=9.959 kPa ,p B *=2.973 kPa 。取1mol A 和4mol B 置于带活塞的气缸中,恒温20oC 条件下,调节体系压力使达到气液两相平衡,若液相组成x A =0.1,求体系中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2.(10分)反应PCl 5(g)=PCl 3(g)+Cl 2(g),在200℃时,o K =0.308。试计算: (1)200℃及105Pa 时的解离度; (2)若将压力改为106Pa ,结果又如何?

2.(15分)HAc 及C 6H 6的固液相图如下图 (1)指出各区域所存在的相和自由度数;

(2)试问将含苯75%和25%的溶液各100g 由20°C 冷却时,首先析出的固体为何物?计算最多能析出固体的质量。

(3)叙述将含苯75%和25%的溶液冷却到-10 °C 时,此过程的相变化,并画出其步冷曲线。

W B %

T

HAc

6 6

64 -8 °15 °8 °C

-2 °75

4.(15分)在100~300K 温度范围内,反应NH 4HS(s)=NH 3(g)+H 2S(g)的平衡常数

ln o p K =37.32-21020/T

(1) 计算200K 时反应的o r G ?、o r H ?、o r S ?。

(2) 在200K ,若反应起始时只有NH 4HS(s)放在一真空容器内,求平衡时NH 3(g)的分压及体系的自由度数。

5.(10分)某盐B (相对分子量为103,熔点为173℃)和水可形成水合物B ·2H 2O ,熔点为

65℃。向水中加入该盐,当质量分数31.0=B w 时,体系凝固点出现最低值(-10℃)。向该盐中加入水,当16.0=水w 时,体系温度降至48℃,便呈三相平衡。试:(1) 绘制出温度-组成(w t -)示意图; (2) 说明图中有多少两相区、三相线、最低共熔点。

08材料/08化工本《物理化学》答卷纸姓名学号班级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简答题(3小题,共20分)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本章总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 π???≥ )。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 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 3Hund 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

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 第五节: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3:电子亲和能——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子亲和能基本呈增加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呈减小的趋势。 4:电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随着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电负性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至下随着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电负性递减。 习题 一选择题 1.3d电子的径向函数分布图有()(《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1个峰 B.2个峰 C. 3个峰 D. 4个峰 2.波函数一定,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但仍不能确定的是() A.电子的能量 B.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 C.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 D.电子的运动轨迹 3.在下列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s B .3p x C . 3p z D .3d z2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A .n=3,l=1,m l=+1,m s= +1/2 B .n=4,l=5,m l= -1,m s= +1/2 C .n=3,l=3,m l=+1,m s= -1/2 D .n=4,l=2,m l=+3,m s= -1/2 5.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4 B.5 C.6 D.7

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含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三 《相平衡、化学势与化学平衡》部分 一 判断题 1、二组分完全互溶双液系理想溶液,若P A *> P B * 则Y A = ?∑B B B m r u v G 的化学反应一定不能进行。( ) 3、一个含有K +、Na +、NO 3-及SO 42- 离子的不饱和水溶液,其组分数K 为4。( ) 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既适合于理想溶液,也适合于稀溶液。( ) 5、在水的三相点,物种数S 和组分数C 相等,都等于1,自由度数等于F=0。( ) 6、定温、定压及W / =0时,化学反应达平衡,反应物的化学势之和等于产物的化学势之和。( ) 7、由CaCO 3(s)、CaO(s)、BaCO 3(s)、及CO 2(g )构成的平衡物系的自由度为0。( ) 8、I 2(s )= I 2(g )平衡共存,因S = 2, R = 1, R / = 0所以C = 1。( ) 9、对于放热反应C B A +=2,提高转化率的方法只能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力。( ) 10、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0 K 为22CO O C =+为01k ;222CO O CO =+为02K ;CO O C =+22 1为03K , 则三个平衡常数间的关系为:0 2 0103/k k k =。( ) 11、某化学反应00K ,且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 12、反应)()()()(222323g CO g O H s CO Na s NaHCO ++=的平衡常数p K 与分解压力P 的关系为 P/2。( ) 13、反应)()(2)(42g CH g H C →+石墨,在873K 时的0m r H ?=-8805.23J·mol -1 ,减小H 2的压 力,可获得更大的平衡产率。( ) 14、二元溶液中A 组分若在某浓度区间内服从拉乌尔定律,B 组分也必在该浓度区间内服从 拉乌尔定律。( ) 15、理想溶液中,溶剂服从亨利定律,溶质服从拉乌尔定律。( ) 二、单选题 1.下列化学势是偏摩尔量的是 。 A . ??? ? ????n F B n C V T , , B. ? ?? ? ????n G B n C P T , , C .??? ? ????n U B n C V S , , D .? ?? ? ????n H B n C P S , , 2、如右图所示,当水处在三相点平衡时,若系统发生绝热膨胀,水的相态将如何变化? A.气相、固相消失,全部变成液态; B.气相、液相消失,全部变成固态; C.液相消失,固相、气相共存; D.固相消失,液相、气相共存

相平衡

第四章相平衡 物质在温度、压力、成分变化时,其状态可以发生改变。相图就是表示物质的状态和温度、压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简明图解,即相图是研究一个多组分(或单组分)多相体系的平衡状态随温度、压力、组分浓度等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利用相图,我们可以知道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各种成分的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相组成、各种相的成分、相的相对量。因为相图表示的是物质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情况,所以又称之为平衡相图。由于我们涉及到的材料一般都是凝聚态的,压力的影响极小,所以通常的相图是指在恒压下(一个大气压)物质的状态与温度、成分之间的关系图。 材料的性质除了与化学组成有关外,还取决于其显微结构,即其中所包含的每一相(晶相、玻璃相及气孔)的组成、数量和分布。研究材料显微结构的形成,需要综合考虑热力学和动力学这二方面的因素。相图为我们从热力学平衡角度判断系统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所趋向的最终状态,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工具。所以对材料的研究与生产来说,相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选择配料方案及工艺制度,合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以及帮助我们进行新材料的研制。 第一节相图的基本知识 1876年吉布斯以严谨的热力学为工具,推导了多相图体系的普遍规律——相律。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相律被证明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材料系统的相图当然也不会例外。但由于材料是一种固体材料,材料系统的相图与以气、液相为主的一般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平衡体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简要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后正确理解和实际应用材料相图是有帮助的。 相图又称平衡状态图。顾名思义,相图上所表示的体系所处的状态是一种热力学平衡态,即一个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状态。体系在一定热力学条件下从原先的非平衡态变化到该条件下的平衡态,需要通过相与相之间的物质传递,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个时间可长可短,依系统的性质而定。从0℃的水中结晶出冰,显然比从高温SiO2熔体中结晶出方石英要快得多。这是由相变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动力学因素在相图中完全不能反映,相图仅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体系所处的平衡状态(即其中所包含的相数,各相的形态、组成和数量),而不管达到这个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这是相图的热力学属性。无机非金属材料体系的高温物理化学过程要达到一定条件下的热力学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由于动力学原因,热力学非平衡态,即介稳态,经常出现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统中,因此实际进行的过程不一定达到相图上所指示的平衡状态。但相图所指示的平衡状态表示了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进行的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方向和限度,因而它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来讨论相图中的组分、相及相律,根据吉布斯相律: c f =p 2 - + 式中:f——自由度数,即在温度、压力、组分浓度等可能影响系统平衡状态的变量中,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而不会引起旧相消失或新相产生的独立变量的数 目; c——独立组分数,即构成平衡物系所有各相组成所需要的最少组分数; p——相数; 2——指温度和压力这二个影响系统平衡的外界因素。

物理化学测验-相平衡

物理化学测验(四) 一、选择题。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 1、硫酸与水可形成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三种水合物,问在101325 Pa的压力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物最多可有多少种?( ) (1) 3种;(2) 2种;(3) 1种;(4) 不可能有硫酸水合物与之平衡共存。 2、组分A(高沸点)与组分B(低沸点)形成完全互溶的二组分系统,在一定温度下,向纯B 中加入少量的A,系统蒸气压力增大,则此系统为:( )。 (1)有最高恒沸点的系统; (2)不具有恒沸点的系统; (3)具有最低恒沸点的系统。 3、设反应a A(g ) == y Y(g) + z Z(g),在101.325 kPa、300 K下,A的转化率是600 K的2倍,而且在300 K下系统压力为101 325 Pa的转化率是2×101 325 Pa的2 倍,故可推断该反应()。 (1)平衡常数与温度,压力成反比; (2)是一个体积增加的吸热反应; (3)是一个体积增加的放热反应; (4)平衡常数与温度成在正比,与压力成反比。 4、某反应A(s) == Y(g) + Z(g)的?r G与温度的关系为?r G= (-45 000+110 T/K) J ·mol -1,在标准压力下, 要防止该反应发生,温度必须:( ) 。 (1) 高于136 ℃; (2) 低于184 ℃; (3) 高于184 ℃; (4) 低于136 ℃; (5) 高于136 ℃而低于184 ℃。 5、将固体NH4HCO3(s) 放入真空容器中,等温在400 K,NH4HCO3按下式分解并达到平衡:NH4HCO3(s) === NH3(g) + H2O(g) + CO2(g) 系统的组分数C和自由度数?为:( )。 (1)C=2,?=1; (2)C=2,?=2; (3)C=1,?=0; (4)C=3,?=2。 6、已知等温反应 ①CH4(g) == C(s) + 2H2(g) ②CO(g) + 2H2(g) == CH3OH(g) 若提高系统总压力,则平衡移动方向为()。 (1)①向左,②向右; (2)①向右,②向左; (3)①和②都向右。 二、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 本大题7分) 在323 K时,下列反应中NaHCO3(s)和CuSO4-5H2O(s)的分解压力分别为4 000 Pa和6052 Pa: 反应①2NaHCO3(s) ==Na2CO3(s) + H2O(g) + CO2(g)

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本章总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2:能够运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元素的电子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4: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 学会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213.6E eV n = 。 第二节: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掌握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h h P mv λ= =)。 2:学习运用不确定原理(2h x P m π???≥ )。 第三节: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处于定态的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 2:掌握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能层、能级、轨道和自旋以及4个量子数。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第四节:核外电子的排布 1:了解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 ○ 1能量最低原则——多电子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院子轨道。 ○ 2Pauli 原则——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或者说是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3Hund 原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

分别占据不同的轨道。 3:学会利用电子排布的三原则进行 第五节: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和元素的分区,会看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元素基本性质的四个概念及周期性变化 1:原子半径——○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电离能——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和原子半径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电离能呈递增趋势。 3:电子亲和能——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电子亲和能基本呈增加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呈减小的趋势。 4:电负性——在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随着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电负性增强,在同一主族中从上至下随着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而电负性递减。 习题 一选择题 1.3d电子的径向函数分布图有()(《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1个峰 B.2个峰 C. 3个峰 D. 4个峰 2.波函数一定,则原子核外电子在空间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但仍不能确定的是() A.电子的能量 B.电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 C.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 D.电子的运动轨迹 3.在下列轨道上的电子,在xy平面上的电子云密度为零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s B .3p x C . 3p z D .3d z2 4.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A .n=3,l=1,m l=+1,m s= +1/2 B .n=4,l=5,m l= -1,m s= +1/2 C .n=3,l=3,m l=+1,m s= -1/2

相平衡和化学平衡

物理化学习题二 《相平衡、化学势与化学平衡》部分 一 判断题 1、二组分完全互溶双液系理想溶液,若P A *> P B * 则Y A =?∑B B B m r u v G 的化学反应一定不能进行。( ) 3、一个含有K +、Na +、NO 3-及SO 42- 离子的不饱和水溶液,其组分数K 为4。( ) 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既适合于理想溶液,也适合于稀溶液。( ) 5、在水的三相点,物种数S 和组分数C 相等,都等于1,自由度数等于F=0。( ) 6、定温、定压及W / =0时,化学反应达平衡,反应物的化学势之和等于产物的化学势之和。( ) 7、由CaCO 3(s)、CaO(s)、BaCO 3(s)、及CO 2(g )构成的平衡物系的自由度为0。( ) 8、I 2(s )= I 2(g )平衡共存,因S = 2, R = 1, R / = 0所以C = 1。( ) 9、对于放热反应C B A +=2,提高转化率的方法只能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力。( ) 10、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0 K 为:22CO O C =+为01k ;222CO O CO =+为02K ;CO O C =+22 1为 03K ,则三个平衡常数间的关系为:0 2 0103/k k k =。( ) 11、某化学反应00K ,且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 12、反应)()()()(222323g CO g O H s CO Na s NaHCO ++=的平衡常数p K 与分解压力P 的关系为P/2。 ( ) 13、反应)()(2)(42g CH g H C →+石墨,在873K 时的0m r H ?=-8805.23J·mol -1 ,减小H 2的压力, 可获得更大的平衡产率。( ) 14、二元溶液中A 组分若在某浓度区间内服从拉乌尔定律,B 组分也必在该浓度区间内服从 拉乌尔定律。( ) 15、理想溶液中,溶剂服从亨利定律,溶质服从拉乌尔定律。( ) 二、选择题 1.下列化学势是偏摩尔量的是 。 A . ? ?? ? ????n F B n C V T , , B. ? ?? ? ????n G B n C P T , , C .? ?? ? ????n U B n C V S , , D .? ?? ? ????n H B n C P S , , 2、如右图所示,当水处在三相点平衡时,若系统发生绝热膨胀,水的相态将如何变化? A.气相、固相消失,全部变成液态; B.气相、液相消失,全部变成固态; C.液相消失,固相、气相共存; D.固相消失,液相、气相共存 3.已知718K 时, )(2 s O Ag 的分解压力20974.3KPa ,则此时分解反应 )(2 1)(2)(22g O s Ag s O Ag +=的 m r G ?为 kJ/mol.

物理化学相平衡知识点

物理化学相平衡知识点

相平衡 一、主要概念 组分数,自由度,相图,相点,露点,泡点,共熔点,(连)结线,三相线,步冷(冷却)曲线,低共熔混合物(固相完全不互溶) 二、重要定律与公式 本章主要要求掌握相律的使用条件和应用,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各类典型相图特征、绘制方法和应用,利用杠杆规则进行有关计算。 1、相律: F = C - P + n, 其中:C=S-R-R’ (1) 强度因素T,p可变时n=2 (2) 对单组分系统:C=1, F=3-P (3) 对双组分系统:C=2,F=4-P;应用于平面相图时恒温或恒压,F=3-P。 2、相图 (1)相图:相态与T,p,x的关系图,通常将有关的相变点联结而成。 (2)实验方法:实验主要是测定系统的相变点。常用如下四种方法得到。 1

2 对于气液平衡系统,常用方法蒸气压法和沸点法; 液固(凝聚)系统,通常用热分析法和溶解度法。 3、单组分系统的典型相图 对于单组分系统C =1,F =C -P +2=3-P 。当相数P =1时,自由度数F =2最大,即为双变量系统,通常绘制蒸气压-温度(p-T )相图,见下图。 p T l B C A O s g C ' p T l B C A O s g F G D 单斜硫p T 液体硫B C A O 正交硫 硫蒸气 (a) 正常相图 (b) 水的相图 (c) 硫的相图 图6-1 常见的单组分系统相图 4、二组分系统的相图 类型:恒压的t -x (y )和恒温的p -x (y )相图。 相态:气液相图和液-固(凝聚系统)相图。 (1)气液相图 根据液态的互溶性分为完全互溶(细分为形

西安交大 大学化学 第五章 课后答案

第5章电化学基础……问题 1. 什么是氧化还原的半反应式?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式有何关系? 答: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分写成两个半反应:一个是还原反应,表示氧化剂被还原;一个是氧化反应,表示还原剂被氧化。即: 还原反应:氧化态+n e-→ 还原态; 氧化反应:还原态-n e-→氧化态 这两个式子称为氧化还原的半反应式。 原电池的总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反应各乘以一个适当的系数后再加和起来,即得原电池总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式。 2. 原电池由那些部分组成?试分别叙述每一部分的作用。 答:原电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E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提供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双液电池中盐桥也必不可少,其作用是通过离子扩散来保持溶液的电中性,消除电极反应产生的过剩电荷的阻力,导通电流;?导线是导通电流,确保反应持续进行。 3. 如何将一个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答:E先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写成两个半反应:一个是还原反应,表示氧化剂被还原;一个是氧化反应,表示还原剂被氧化; 根据两个半反应的电对特点将其设计成电极,并用符号表示电极的组成;●确定正负极:氧化反应对应于阳极,即负极;而还原反应对应于阴极,即正极;?不同的电解质间要用盐桥连接以减小液接电势。 例如:将反应2KMnO4+5Na2SO3+3H2SO4=2MnSO4+5Na2SO4+K2SO4+3H2O设计成原电池。 E氧化反应;SO32--ne-→ SO42- ●电极组成:(-) Pt| Na2SO4,Na2SO3 还原反应:MnO4-+ne-→ Mn2+(+) Pt| KMnO4,MnSO4,H2SO4 ?电池符号:(-)Pt| Na2SO4,Na2SO3‖KMnO4,MnSO4,H2SO4| Pt(+) 4. 如何用符号表示一个原电池?写出原电池:Pt|H2|H+||Cl-|AgCl|Ag的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式。 答:用符号表示一个原电池的一般规则为:E负极在左,正极在右; 用“|”表示两相之间的相界面,用“||”表示盐桥;●溶液应注明浓度(mol?L-1),气体应注明分压(kPa);?从负极开始沿着电池内部依次书写到正极。 原电池:Pt|H2|H+||Cl-|AgCl|Ag的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如下: 负极反应:H2-2e-→ 2H+ 阳极反应:AgCl +e-→ Ag +Cl- 电池反应:H2 + 2AgCl = 2Ag + 2Cl- 5. 何谓电极电势?怎样用这一概念解释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答:电极与溶液形成双电层达到动态平衡时,金属的电势E(金属)与溶液的电势E(溶液)之差称为电极电势,以符号E(M n+/M)表示。即:E(M n+/M)= E(金属)-E(溶液)。M n+/M表示组成该电极的氧化还原电对,如E(Zn 2+/Zn), E(Cu 2+/Cu)和E(Cl 2/C1-)等。 将两个电极电势不同的电极组成原电池时,原电池的电动势E≠0,电就会从电极电势高的电极(正极)自动

物理化学《相平衡》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化学《相平衡》习题及答案 2-3 选择题 1、水煤气发生炉中共有)()()()(22g CO g CO g O H s C 、、、及)(2g H 5种物质,它们能发生下述反应:)(2)()(2g CO s C g CO ?+,)()()()(222g O H g CO g H g CO +?+,)()()()(22g CO g H s C g O H +?+,则此体系的组分数、自由度为( C ) A.5、3 B.4、3 C.3、3 D.2、2 2、物质A 与B 可形成低共沸混合物E ,已知纯A 的沸点小于纯B 的沸点,若将任意比例的A+B 混合在一个精馏塔中精馏,则塔顶的馏出物是( C ) A.纯A B.纯B C.低共沸混合物 D.都有可能 3、克拉贝隆-克劳修斯方程适用于( C ) A.)()(22g I s I ? B.)()(金刚石石墨C C ? C.),,(),,(222112p T g I p T g I ? D.)()(22l I s I ? 4、将一透明容器抽成真空,放入固体碘,当温度为50℃时,可见到明显的碘升华现象,有紫色气体出现。若温度维持不变,向容器中充入氧气使之压力达到100kPa 时,将看到容器中( C ) A.紫色变深 B.紫色变浅 C.颜色不变 D.有液态碘出现 5、在一定温度下,水在其饱和蒸汽压下汽化,下列各函数增量中那一项为零( D ) A.U ? B.H ? C.S ? D.G ? 6、在一定外压下,多组分体系的沸点( D ) A.有恒定值 B.随组分而变化 C.随浓度而变化 D.随组分及浓度而变化 7、压力升高时,单组份体系的沸点将( A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一定 8、进行水蒸气蒸馏的必要条件是( A ) A.两种液体互不相容 B.两种液体蒸汽压都较大 C.外压小于101kPa D.两种液体的沸点相近 9、液体A 与液体B 不相混溶。在一定温度T ,当有B 存在时,液体A 的蒸汽压为( B ) A.与体系中A 的摩尔分数成比例

相平衡化学平衡选择题Word版

第4章相平衡选择填空1-2 (1) 1. NH4HS(s)和任意量的NH3(g)及H2S(g)达平衡时,有: (A) C=2,Φ=2,f=2 (B) C=1,Φ=2,f=1 (C) C=2,Φ=3,f=2 (D) C=3,Φ=2,f=3 2.将固体 NH4HCO3(s) 放入真空容器中,恒温到 400 K,NH4HCO3按下式分解并达到平衡:NH4HCO3(s) = NH3(g) + H2O(g) + CO2(g) 体系的组分数 C 和自由度数 f 为: (A) C= 2, f= 1 (B) C= 2, f= 2 (C) C= 1, f= 0 (D) C= 3, f= 2 3. 某体系存在 C(s),H2O(g),CO(g),CO2(g),H2(g) 五种物质,相互建立了下述三个平衡:H2O(g) + C(s) === H2(g) + CO(g) CO2(g) + H2(g) === H2O(g) + CO(g) CO2(g) + C(s) === 2CO(g) 则该体系的独立组分数 C 为: (A) C=3 (B) C=2 (C) C=1 (D) C=4 4. 某一水溶液中有 n种溶质,其摩尔分数分别是 x1,x2,...,xn,若使用只允许水出入的半透膜将此溶液与纯水分开,当达到渗透平衡时水面上的外压为 p w,溶液面上外压为 p s,则该体系的自由度数为: ( ) (A) f=n (B) f=n+1 (C) f=n+2 (D) f=n+3 5. NaCl 水溶液和纯水经半透膜达成渗透平衡时,该体系的自由度是: ( ) (A) 1 (B) 2 (C) 3 (D) 4 6. 在 101 325 Pa 的压力下,I2在液态水和 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 (无固态碘存在),则该体系的自由度数为: (A) f*= 1 (B) f*= 2 (C) f*= 0 (D) f*= 3 7. 二元合金处于低共熔温度时物系的自由度 f 为: ( ) (A) 0 (B) 1 (C) 2 (D) 3 8. CuSO4与水可生成CuSO4﹒H2O,CuSO4﹒3H2O,CuSO4﹒5H2O三种水合物,则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平衡的含水盐最多为: ( ) (A)3种 (B)2种 (C)1种 (D)不可能有共存的含水盐 9. 由CaCO3(s),CaO(s),BaCO3(s),BaO(s)及CO2(s)构成的平衡体系,其自由度为: ( ) (A) f=2 (B) f=1 (C) f=0 (D) f=3 10. 三相点是: ( ) (A) 某一温度,超过此温度,液相就不能存在 (B) 通常发现在很靠近正常沸点的某一温度 (C) 液体的蒸气压等于25℃时的蒸气压三倍数值时的温度 (D)固体、液体和气体可以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和压力 11. 某一物质 X在三相点时的温度是20℃,压力是2个标准大气压。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 (A) 在2个标准大气压,20℃以上 X 能以液体存在 (B)在2个标准大气压,20℃以下 X 能以固体存在 (C) 在25℃,标准大气压下液体 X 是稳定的 (D) 在25℃时, 标准大气压下液体 X 和固体 X 具有相同的蒸气压

物理化学上册相平衡练习及答案

物理化学相平衡1试卷 一、选择题( 共21题40分) 1. 2 分(2442)由CaCO3(s),CaO(s),BaCO3(s),BaO(s)及CO2(s)构成的平衡体系,其自由 度为: ( ) (A) f=2 (B) f=1 (C)f=0 (D) f=3 2. 2 分(2398)将N2,H2,NH3三种气体充进773 K,32 424 kPa的合成塔中,在有催化剂存 在的情况下,指出下列三种情况时该体系的独立组分数C(1),C(2),C(3)各为多少 (1) 进入塔之前 (2) 在塔内反应达平衡时 (3) 若只充入NH3气,待其平衡后 (A) 3,2,1 (B) 3,2,2 (C) 2,2,1 (D) 3,3,2 3. 2 分(2562)在373.15 K时,某有机液体A和B的蒸气压分别为p和3p,A 和B的某混合物为理想液体混合物,并在373.15 K,2p时沸腾,那么A在平衡蒸气相 中的摩尔分数是多少? (A) 1/3 (B) 1/4 (C) 1/2 (D) 3/4 4. 2 分(2403)将AlCl3溶于水中全部水解,此体系的组分数C是: (A) 1 (B) 2 (C) 3 (D) 4 5. 2 分(2740) 对二级相变而言,则 (A)? 相变H=0,? 相变 V<0(B)? 相变 H<0,? 相变 V=0 (C)? 相变H<0,? 相变 V<0(D)? 相变 H=0,? 相变 V=0 6. 2 分(2436)CuSO4与水可生成CuSO4?H2O,CuSO4?3H2O,CuSO4?5H2O三种水合物,则在一定压力下,与CuSO4水溶液及冰共存的含水盐有: (A) 3种 (B) 2种 (C) 1种 (D) 不可能有共存的含水盐 7. 2 分(2333) 在密闭容器中,让NH4Cl(s)分解达到平衡后,体系中的相数是: (A)1 (B)2 (C)3 (D) 4 8. 2 分(2440)CaCO3(s),CaO(s),BaCO3(s),BaO(s)及CO2(g)构成的一个平衡物系,其组分数为: (A) 2 (B) 3 (C) 4 (D) 5 9. 2 分(2739) 二级相变服从的基本方程为:(A)克拉贝龙方程(B)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C)爱伦菲斯方程(D)以上三个方程均可用 10. 2 分(2565)p?时,A 液体与B液体在纯态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40 kPa和46.65 kPa,在此压力下,A和B 形成完全互溶的二元溶液。在x A= 0.5时,A和B 的平衡分压分别是13.33kPa和20 kPa,则此二元物系常压下的T-x图为下列哪个图: 11. 2 分(2396)硫酸与水可形成H2SO4·H2O(s)、H2SO4·2H2O(s)、H2SO4·4H2O(s)三种水合物,问在 101 325 Pa 的压力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物最多可有多少种 (A) 3 种 (B) 2 种 (C) 1 种 (D) 不可能有硫酸水合物与之平衡共存。 12. 2 分(2399)某体系存在C(s),H2O(g),CO(g),CO2(g),H2(g) 五种物质,相互建立了下述三个平衡:H2O(g) + C(s)垐? 噲?H2(g) + CO(g) CO2(g) + H2(g)垐? 噲?H2O(g) + CO(g) CO2(g) + C(s)垐? 噲?2CO(g) 则该体系的独立组分数C为: (A) C=3 (B) C=2 (C) C=1 (D) C=4

相平衡和化学平衡

《相平衡、化学势与化学平衡》习题 一、判断题 1、二组分完全互溶双液系理想溶液,若P A *> P B * 则Y A =?∑B B B m r u v G 的化学反应一定不能进行。( ) 3、一个含有K +、Na +、NO 3-及SO 42- 离子的不饱和水溶液,其组分数K 为4。( ) 4、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既适合于理想溶液,也适合于稀溶液。( ) 5、在水的三相点,物种数S 和组分数C 相等,都等于1,自由度数等于F=0。( ) 6、定温、定压及W /=0时,化学反应达平衡,反应物的化学势之和等于产物的化学势之和。( ) 7、由CaCO 3(s)、CaO(s)、BaCO 3(s)、及CO 2(g )构成的平衡物系的自由度为0。( ) 8、I 2(s )= I 2(g )平衡共存,因S = 2, R = 1, R / = 0所以C = 1。( ) 9、对于放热反应C B A +=2,提高转化率的方法只能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力。( ) 10、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0K 为22CO O C =+为01k ;222CO O CO =+为02K ;CO O C =+22 1为03K ,则三个平衡常数间的关系为:02 0103/k k k =。( ) 11、某化学反应00K ,且随温度升高而减 小。( ) 12、反应)()()()(222323g CO g O H s CO Na s NaHCO ++=的平衡常数p K 与分解压力P 的关系 为P/2。( ) 13、二元溶液中A 组分若在某浓度区间内服从拉乌尔定律,B 组分也必在该浓度区间内服从 拉乌尔定律。( ) 14、理想溶液中,溶剂服从亨利定律,溶质服从拉乌尔定律。( ) 二、选择题 1.下列化学势是偏摩尔量的是 。 A . ???? ????n F B n C V T ,, B. ???? ????n G B n C P T ,, C .???? ????n U B n C V S ,, D .???? ????n H B n C P S ,, 2、如右图所示,当水处在三相点平衡时,若系统发生绝热膨胀, 水的相态将如何变化? A.气相、固相消失,全部变成液态; B.气相、液相消失,全部变成固态; C.液相消失,固相、气相共存; D.固相消失,液相、气相共存 3.已知718K 时, )(2s O Ag 的分解压力20974.3KPa ,则此时分解反应 )(2 1)(2)(22g O s Ag s O Ag +=的 m r G ?为 kJ/mol. A. –217.2 B. –15.92 C. –19.73 D. –31.83 4.冬季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常在浇注混凝土时加入盐类,其主要作用 是 。 A .增加混凝土的强度; B .防止建筑物被腐蚀; C .降低混凝土的固化温度; D .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相平衡与化学动力学

第六章 相平衡 1. 在室温和标准压力且无催化剂存在时,氮气和氢气可视为不起反应的。今在一容器中 充入任意量的2()N g 、2()H g 和3()NH g 三种气体,则该体系中物种数S 和组分数C 将是:答案:C (A )S=3 ,C =1 (B ) S=3 ,C =2 (C ) S=3 ,C =3 (D ) S=2 ,C =3 2. 在抽空的容器中,加热固体4()NH Cl s ,有一部分分解成3()NH g 和()HCl g 。当体系 建立平衡时,其组分数C 和自由度数f 是:答案:A (A ) C = 1,f = 1 (B ) C = 2,f = 2 (C ) C = 3,f = 3 (D )C = 2,f =1 3. 水煤气发生炉中有()C s 、2()H O g 、()CO g 、2()CO g 及2()H g 五种物质,其间能 发生化学反应:)g (CO 2)s (C )g (CO 2=+; )g (CO )g (H )s (C )g (O H 22+=+; 在这样的平衡体系中,组分数为:答案:C (A ) 5 (B ) 4 (C ) 3 (D ) 2 4. 碳酸钠和水可以形成232Na CO H O ?、2327Na CO H O ?、23210Na CO H O ?三种水合 物。当在标准压力下,该体系中共存的相数最多为:答案:C (A ) 3 (B ) 4 (C ) 2 (D ) 5 5. 如右图所示,体系处于容器内,容器中间的半透膜AB 只允许O 2(g )通过,当体系建立平衡时,则体系中存在的相为:答案: D (A )气相1,固相1 (B ) 气相1,固相2 (C )气相1,固相3 (D ) 气相2,固相2 6. 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答案: C )g (CO )g (O H )g (H )g (CO 222+= +

物理化学答案 第六章 相平衡

第六章相平衡 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及自由度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 (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 (5)I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解:(1)C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2)C = 3 – 1 = 2, P = 3, F = C–P + 2 = 2 – 3 + 2 = 1. (3)C = 3 – 1 – 1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4)C = 3 – 1 = 2, P = 2, F = C–P + 2 = 2 – 2 + 2 = 2. (5)C = 3, P = 2, F = C–P + 1 = 3 – 2 + 1 = 2. 6.2 已知液体甲苯(A)和液体苯(B)在90 °C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和。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今有系统组成为的甲苯-苯混合物5 mol,在90 °C下成气-液两相平衡,若气相组成为求: (1)平衡时液相组成及系统的压力p。 (2)平衡时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解:(1)对于理想液态混合物,每个组分服从Raoult定律,因此 (2)系统代表点,根据杠杆原理 6.3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示意如右图。 试用相律分析途中各点、线、面的相

平衡关系及自由度。 解:单相区已标于图上。 二相线(F = 1): 三相点(F = 0): 图中虚线表示介稳态。 6.4 已知甲苯、苯在90 °C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54.22 kPa和136.12 kPa。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取200.0 g甲苯和200.0 g苯置于带活塞的导热容器中,始态为一定压力下90 °C的液态混合物。在恒温90 °C下逐渐降低压力,问 (1)压力降到多少时,开始产生气相,此气相的组成如何? (2)压力降到多少时,液相开始消失,最后一滴液相的组成如何? (3)压力为92.00 kPa时,系统内气-液两相平衡,两相的组成如何?两相的物质的量各位多少? 解:原始溶液的组成为 (1)刚开始出现气相时,可认为液相的组成不变,因此 (2)只剩最后一滴液体时,可认为气相的组成等于原始溶液的组成

大学有机化学第五版天津大学版5第五章教学要点和复习

第五章教学要点和复习一.重要反应纵横 + C2H5C2H5 C2H5C2H5 3 烷基化试剂 卤代烃、烯烃、醇 容易重排 二.重要概念和原理 1. 多功能团有机物的命名 教材列出了主要官能团的优先次序,其作用是:当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时,优先次序在前的优先为母体,其余的则作为取代基处理。 有机物命名基本原则:(1)按优先的官能团,确定有机物类别。(2)主官能团位次需最低。(3)按次序规则确定取代基排列前后次序。(4)按照最低系列原则为取代基进行编号。 注意:(1)有机物命名有多种原则,但每一种原则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不能互相混淆和乱用。(2)本章介绍的命名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有机物命名,后续章节中会进一步涉及。 2. 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 机理:亲电离子产生——亲电试剂进攻——苯环共轭体系恢复 中间体:σ络合物: H E + 理解:(1)环状碳正离子,但很难说E+从某一个碳原子上得到π电子。

(2)可看作亲电加成产物产物,但不会停留于此:σ络合物失去质子可以恢复为稳定的苯环结构。 3. 苯取代定位规律及其解释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材以共振论结合电子效应解释。教学中主要以电子效应进行解释。 理解:(1)苯环上的取代基,改变了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分布。(2)供电子取代基,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分布提高,且邻对位上提高更多;吸电子取代基,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分布降低,但间位上降低较少。(3)诱导和共轭效应均有供和吸电子两类,效应不一样的主要是卤素(吸电子诱导和供电子共轭) 4. 芳香性及其判断 原则:体系平面(碳杂化为SP 2),π电子符合:4n+2 注意:π电子计算:碳碳双键每一个碳1个,碳正离子0个,碳负离子2个 三.重要考点示范 1. 下列亲电取代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A) NO 2 (B) CH 3 (C) OCH 3 (D) 答案: (C) (B) (D) (A) 注意:亲电取代反应的速率主要与苯环上电子云密度有关,第一类定位基,且定位效应越强,则亲电取代反应速率越快。 2. 写出下列反应主要产物: 3)3CH 2CH 3 NBS 答案:C(CH 3)3CHCH 3 Br 注意:(1)NBS 是自由基反应中常用的溴源,自由基取代和自由基加成反应均可以用NBS 发生溴自由基。 (2)苯环侧链α-H 优先发生自由基取代。 3. 写出下列反应主要产物: CH 2CH 3O CH 3O CH COCl CH 2 3 答案:CH 3O CH 3O O 2 注意:分子内的F-K 酰基化反应,优先发生在电子云密度大的苯环上。

相平衡-化学平衡补充练习题

第4章相平衡 一、填空题 1.碳酸钠和水可形成三种化合物:(s), (s), (s)。在100kPa下,能与碳酸钠水溶液、 冰平衡共存的含水盐有 种,这种(或这些)含水盐是。 (1, (s)) 2.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锌达到平衡后,体系中有ZnO(s),C(s),Zn(g),CO(g)和CO2(g) 五种物质存在,已知存在如下两个独立的化学反应: ZnO(s)+C(s)=Zn(g)+CO(g) 2CO(g)=CO2(g)+C(s) 则Zn(g),CO(g)和CO2(g)的平衡压力P Zn(g),P CO(g)和P CO2(g)之间的关系为 ,组分数 ,相数,自由度数,举出独立变量如下。 (P Zn(g)=P CO(g)+2P CO2(g),C=2, P=3, f=1) 3.将固体NH4Cl(s)放入真空容器中,在某温度下达到分解平衡时 NH4Cl(s)=NH3(g)+HCl(g) 体系的组分数为 ,相数为,自由度数为。 (1,2,0) 4.盐AB(s)与H2O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稳定水合物: (s),(s), (s)和(s),这个盐水体系的组分数为( ),有( )个 低共熔点,最多可有( )相同时共存。 (2, 5,3) 5.有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A-B的沸点-组成图如下: (1) 当深度为X1的溶液在封闭系统中恒压加热是,溶液的泡点(开始沸腾)的温 度为,露点(液相完全消失)的温度 为。 (2)指出:当系统分别处于Q点和Q’点所示的状态时, 系统的状态的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 是。 (3) M点的自由度数f= 。 ((1) T M, T N; (2) 所处的T,P相同;气液两相的组成y B,x B不相同;达两相平衡时,汽液相的相对量不同;(3) f=1) 6.有理想气体反应: A(g) +2B(g) → C(g) 在等温和总压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若原料气体中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达平衡时系统的组分数C=,自由度数f=。当温度一定 时,增大压力则k0(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7.含有K2SO4和NaNO3的水溶液,其组分数C= ; 若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条件下,此系统最多能有相共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