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杨庆存

宗谱研究在当代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和

重视。研究黄庭坚,倘若忽略其家族的影响,则显然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事。黄庭坚作为有宋一代的文化巨子之一,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均造诣精深,卓然名家,向与苏轼并称。对于这样一位通才艺术家的宗族世系,不会不引起学人的关注。然而,自古迄今,对黄氏世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间讹误杂出,真伪并存。台湾学者刘维崇先生曾作《黄庭坚的家世考》(1)、四川大学周裕锴同志亦有《黄庭坚家世考》(2),都对黄氏家世作了有益的探究。这里,笔者并不打算进行宗谱文化研究,但准确地了解、掌握和清晰黄氏宗系,澄清有关的疑窦和讹误,以推动黄庭坚研究的深入及宋代文化研究的开展,则是十分必要的。诸如,现在流行的黄庭坚宗族世系的说法是否正确?分宁黄氏始祖究竟为谁?黄庭坚实属分宁黄氏第几代?黄玘究系何人?其与黄赡(3)是怎样的关系?有学人以为,分宁黄氏始祖为黄赡,“黄赡当为五世祖”( 4),黄庭坚为分宁第六代;也有人认为,黄王玘为黄氏五世祖(5),他是黄赡的儿子;这些说法虽然均持之有据,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难以圆通的矛盾,故很有必要对黄氏宗系再作考察梳理和订正。

一代宗师欧阳修曾谓“黄氏世为江南大族”(6),黄庭坚亦称,“凡分宁仕家,学问之原,盖皆出于黄氏”(7)。今见较早的黄氏家世记载,是族人黄注(字梦升,公元997——1039)(8)写给远房别支族侄黄晦甫的一封叙论宗谱的书信(以下简称“注《书》”),中云:

注在江陵与吾侄相见,未得叙宗派,今日之会,幸露底里。始吾高祖本东阳人,与吾侄五代祖实亲昆仲也。唐季畔涣,思避兵难,乃携持书室,来分宁卜遗种之地。伯仲非不睦也,终以占田稍艰,势阻饥,遂一族贾于长沙。时移世变,宗盟遂寒。

此书全文见存《山谷别集》卷十《跋七叔祖主簿与族伯侍御书》中,庭坚跋曰:“此书乃七叔祖作南阳主簿时,族伯父晦甫侍御叙宗盟书也。叔祖梦升是时年四十,文章妙一世,欧阳永叔爱叹其才,称之不容口。不幸明年遂捐馆舍于南阳耳”。黄注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享年四十二岁(见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跋》谓作书“时年四十”,合而推知,论宗书作于辞世前

两年,即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梦升论宗书于黄氏家世的叙述,值得珍视的主要有三点。其一,祖籍为“东阳”。东阳为三国时期吴·天宝元年(公元266)分会稽郡而建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市),至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改名金华,隋大业及唐天宝时又曾改婺州为东阳郡。故知东阳、金华、婺州实为一地。其二,“高祖”于唐季携室徙居分宁。“高祖”之称,在古代有实指与虚指之分,实则指祖父的祖父,虚则指始祖,远祖,无确指性。实指称谓序列一般为:高祖、曾祖、祖、父、子,此处言其“高祖”与晦甫“五代祖实亲昆仲”,则取始来分宁之祖意,非实指。其三,黄注“高祖”(实为曾祖)与晦甫五代祖为亲兄弟,则分宁、长沙两支而同宗。《跋》语则清楚地表达了庭坚与梦升、晦甫的辈分关系。如果将黄庭坚视为最低一辈的话,那么由注《书》和《跋》语可推如下表:

一二三四五六七

坚→ 甫→ 注→ 父→ 祖→ 高(曾)祖→ ↓

∣ 伯仲→ 曾高祖

→ 父→ 祖→ 曾→ 高祖——↑

由表可知,黄氏徙居分宁至黄庭坚辈已是六世。可惜此书未能言明先人字讳名号。

除黄注论宗书外,较早描述黄氏家世的当数欧阳修撰写的《黄梦升墓志铭》(以下简称“欧《铭》”),文见《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8),其开篇部分云:

予友黄梦升,其先婺州金华人,后徙洪州分宁。其曾祖讳元吉,

祖讳某,父讳中雅,皆不仕。黄氏世为江南大族,自其祖父以来,

乐以家赀赈乡里,多聚书以招四方之士。梦升兄弟皆好学,尤以

文章意气自豪。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

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

心已独奇梦升。

这篇墓志铭作于梦升去世四年后的庆历三年(公元1043)。欧阳修与黄梦升既同年进士,又终生为友,故志行谊颇细。墓志既说明了黄氏的原籍与徙居分宁,也记述了其先人的名讳与家族的特点。据志文所示,其世系则为:梦升──父中雅──祖某──曾祖元吉。较之黄注论宗书,除了原籍、徙居分宁、黄注为分宁四世相同之外,墓志文还提到了黄注其父与曾祖的名讳。由于志文并非石

刻,且撰志者又非族人,所志家世乃据述而书,或有遗忘颠倒(对此,后文再作辩证),很难完全准确无误,故祖讳阙如,但其墓主世系年辈与父讳则毋容置疑。

注《书》、欧《铭》之外,便是黄庭坚亲自撰写的有关文字。其中尤以元祐八年(公元1093)五月为叔父黄廉(字夷仲)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下称《行状》)、十二月为叔父黄育(字和叔)结撰的《和叔墓碣》(下称《墓碣》)以及崇宁三年(公元1104)正月写于衡阳的《赠益阳成之主簿》诗引(下称《诗引》)等最为集中,此将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黄氏本婺州金华人,公高祖讳赡,当李氏时来游江南,以策干中主,不能用,授著作佐郎知分宁县。解官去游湘中。久之,念藏器以待时,无兵革之忧,莫如分宁,遂以安舆奉二亲,来居分宁。公曾太父及光禄府君皆深沉有策谋而隐约田间,不求闻达。光禄聚书万卷,山中开两书堂,以教子孙,养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

──《山谷别集》卷八

黄氏自婺州来者讳赡,以策干江南李氏,不用,用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其后吴楚政益衰,著作乃去官游湖湘间。久之,念山川深重,可以避世,无若分宁者,遂将家居焉。……著作生元吉,豪杰士也,买田聚书,长雄一县,始宅于修溪之上,而葬于马鞍山。马鞍君生中理,赠光禄卿,光禄始筑书馆于樱桃洞、芝台。两馆游士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故诸子多以学问文章知名。黄氏于斯为盛,而葬于双井。光禄生茂宗,字昌裔,……登科授崇信军节度判官……崇信生育是为和叔。……

──《山谷全书》正集卷三十二

予之窜岭南,道出衡阳,见主簿君益阳黄成之,问宗派,乃同四世祖兄也。于是出嫂氏子妇,相见喟然。念高祖父之兄弟未远也,而殊乡异井,六十岁然后相识,亦可悲也。益阳兄之叔父晦甫侍御,在家著孝友之誉,立朝有忠鲠之名。……

──《山谷别集》卷一

显而易见,较之注《书》、欧《铭》,庭坚所叙尤以为详。《行状》不仅交待了黄氏原籍和徙居分宁的因由始末,而且明示了卜居分宁的始祖名讳及高祖赡、曾祖父、光禄府君、给事黄廉的承传关系。《墓碣》则进一步昭示了黄氏家族的谱系和历代的善迹行实、名讳官职、墓葬茔址,成为迄今见到的宋代较

为详赡完整的黄氏家族谱系资料(9)。《诗引》虽不如《行状》、《墓碣》系统详密,但同样明晰地记述了部分家世谱系关系,可与注《书》互参。另外,黄庭坚尚有《宋故南阳黄府君夫人温氏墓志铭》(见《山谷别集》卷9,下称“温志”)叙述了黄注一支的世谱,其曰:“夫人太原温氏,南阳主簿梦升之配也……子男四人:齐、敦、庾、燮……孙男十人:公器,宣德郎知衡州常宁县……梦升讳注”,可补欧《铭》之阙而全黄注一支谱系。

黄庭坚之后,南宋周必大在嘉泰元年(公元1201)所撰《分宁县学山谷祀堂记》(下称“周记”)里描述黄氏家世说:“黄氏本金华人,先生六世祖瞻(赡)尝为邑宰,厥后奉亲卜居,没则就葬,历三世,家修水上,宦学有声,而先生出焉。此世家之可考者也”(10)显然,此处所言是经过一番稽考方形诸文字的,虽未列依据和历代族人名讳,而大体明确清晰,其所本则可推知即黄庭坚所撰《行状》、《墓碣》等。袁燮为黄荦撰《秘阁修撰黄公行状》(下称《荦状》)亦追述其家世云:“其先婺州金华人,有仕江南者,以著作郎宰分宁。乐其土俗,因徙居焉。分宁之四世孙朝散大夫讳氵是,以儒学奋……朝散之长子曰康州太守庶,有诗名,实生太史氏庭坚,朝散之次子,公之曾大父也,讳廉……官至朝散大夫给事中赠太师……大父讳叔敖……绍兴中为户部尚书……”(《洁斋集》卷14,上海古籍缩印四库全书本)。此处“分宁”代指分宁县宰黄赡,至黄氵是恰是四世,黄庶、黄廉昆仲为五世,庭坚与叔敖从兄弟则是六世,所述与庭坚无异。

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黄庭坚的裔孙黄铢重刊《豫章先生遗文》,书识于编末,云“铢龆龀时,先祖训之曰:‘吾七世祖仕南唐为著作郎,知分宁县,因家焉。传三叶,有孙十人,登第者七名,旁皆从水,从是者第四左,朝散大夫位也,子四人,长从广从共,中庆历二年进士,经大理寺丞,盖太史之父也。次从广从兼,中嘉祐六年进士第,终给事中,太史之叔父也。族广而散,不可缕述,姑自兹列为二派,钩牵绳联,其名从木从火从土从金”。(以下简称“铢识”)黄铢所言“先祖”无确指性,既无字讳,则祖父之上皆可称之,然训语叙述家世宗系却颇为清晰,对照庭坚所述,亦完全吻合无异。

嗣后,系统描述黄氏宗谱的尚有《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黄庭坚《宋史本传》(下称“本传”)和黄子耕《黄山谷先生年谱》(明嘉靖刊本,适园丛书七集)卷首所附元代马端临撰写的《豫章先生传》(下称“马传”)。《本传》云:“豫章黄庭坚字鲁直,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

佐郎,知洪州分宁县。赡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湜,赠朝散大夫。湜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坚之考也”。《马传》曰:“豫章先生讳庭坚,字鲁直,姓黄氏。其先婺之金华人。六世祖瞻(赡)以策干江南,用为著作佐郎,知洪州分宁县。瞻(赡)生王己,王己生元吉,元吉始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元吉生中理,赠光禄卿。中理生氵是,赠朝散大夫。湜生庶,尝摄康州,赠中大夫,公之皇考也。”《本传》文字亦本于黄庭坚撰写的《行状》和《墓碣》,几乎没有新的变动,但《本传》第一次正面而系统地描述黄庭坚一系,是为可贵。应当指出,此传与现传世的《宋史》文字出入颇大,今本《宋史》无家世描述,抑或《宋史》原稿本,抑或收编者篡入,俟考。《马传》乃刊黄《黄山谷先生年谱》时自《文献通考》采录(查今本《通考》亦未有庭坚世系),其文字基本与《本传》仿佛,唯“赡生玘,玘生元吉”说,大异于前代,首次出现“黄玘”一代,疑其有所本,必非妄拟。然其既言赡为“六世祖”,则王己,元吉、中理、湜、庶,至庭坚已是七世矣,分明自相抵牾。考《行状》言赡“遂以安舆奉二亲来居分宁”,《墓碣》谓“著作(赡)生元吉,……始宅于修溪之上”,由此而知黄赡父母亦随其一起来分宁,至元吉时又建宅修溪,故《周记》说“先生六世祖赡尝为邑宰,厥后奉亲卜居,没则就葬,历三世,家修水上。”由黄赡父母至元吉恰为三代。《本传》说“赡生元吉,元吉卜筑修水上,葬两世于山中,遂占数焉”,所“葬两世”无疑为其父赡与其祖父。黄赡父讳字号,遍查《山谷全书》,未见记载,疑“玘”乃黄赡父讳,《马传》失察疏忽,而将父子易位,至成罅漏。查《黄氏金字谱蝶》(锡类堂版)中世序为玘生赡,赡生元吉,而黄赡为庭坚六世祖,恰与黄庭坚所撰宗系吻合,则王己为赡父甚明,可正《马传》之误。

明代周季凤(字来轩)综合前代有关黄氏家世资料,撰成《山谷黄先生别传》(下称“别传”),其叙黄庭坚家世说:

山谷黄先生,宋洪州分宁县高城乡双井人也。六世祖赡,世家金华,以策干江南李氏,用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念山川幽邃,可以避世,无如分宁,遂家焉。则生王己(原作“王己”,据别本改),王己生元吉,元吉生中理。尝筑书馆于樱桃、芝台洞,两馆游学士,常溢百人,故黄氏诸子,多以文学知名,称江南望族。中理生湜,湜生庶,并举进士。庶有诗名……尝摄康州,

实生先生。

──明嘉靖刊本《黄山谷年谱》卷首附

此传除承袭《马传》“赡生王己,玘生元吉”的错误之外,其他皆无异于前代,唯对黄庭坚故里的名称,又详于诸家。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谷全书》卷首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较为详明地图示了黄氏自赡而后的宗谱,据图知赡生元吉、元绩,别为两支,而元吉为长;元吉生中雅、中理,中理为次支;中雅生黄注等,中理生黄湜,湜生庶,庶有庭坚。是图未署作者,疑为全书编辑者采自他书,或有意始自黄赡,而不言其父黄王己。此图亦与黄庭坚所叙吻合。

根据以上介绍的诸种资料,我们可以列成简表,清晰黄氏家世宗系(表截止于庭坚一代而始于来分宁卜居者,无字讳则以称谓代之):

黄庭坚宗族世系表

由上表并结合前面引述资料可知:一、黄氏自婺州金华来居分宁,至黄庭坚一辈已是七代,而非六世;二、黄赡为黄庭坚之六世祖,而非五世祖;三、黄氏分宁一支的始祖应该是黄王己。而非黄赡;四、黄王己为黄赡之父,而非黄赡之子;五、欧《铭》中元吉应为黄注之祖父而非曾祖,撰者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叙次颠倒;六、黄庭坚一支的宗系应为:玘————赡——元吉——中理——湜——庶——庭坚。

注释:

(1)台湾《省立护专学报》第1期,1966年10月出版。

(2)《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黄赡,一作“黄瞻”,“赡”繁体与“瞻”形近,易于混淆,或刻字、拣字疏误,抑或“赡”字部首“贝”脱落笔画致误,故有讹传,二说并存。清同治戊辰(1868)岁重镌明嘉靖年间江西缉香堂刻本《山谷全书》正集卷24《叔父和叔墓碣》、卷首一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等,均作“赡”,据改。(4)《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5)《黄庭坚的家世考》,台湾《省立护专学报》第1期。

(6)《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8,《黄梦升墓志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7)《山谷别集》卷8,《叔父给事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下引此本者不另注。

(8)欧阳修《黄梦升墓志铭》谓:“梦升讳注,以宝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卒,享年四十有二”。宝元二年为公元一0三九年,逆推四十二年为太宗至道三年,即公元九九七年,是为黄注生年。

(9)《叔父给事行状》、《叔父和叔墓碣》为黄庭坚亲撰,其自叙家世谱系必极恭慎准确,不致有误,故可信性最强,亦最富权威性。宋周必大《分宁县学山谷祠堂记》(见《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卷19),黄《黄山谷年谱》(适园丛书第七集)卷首所附《文献通考·豫章先生传》及明周季凤《山谷先生别传》、《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宋史本传》(此与现行《宋史》卷444《文苑传》中的黄庭坚本传文字多有不同),均言黄赡为庭坚“六世祖”,或由此而推定。《山谷全书》首卷一所附《黄文节公世系图》亦同此说。(10)《周益国文忠公集·省斋文稿》卷19,清道光二十八年庐陵欧阳綮刊咸丰元年续刊本。

原载: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56辑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若干问题探析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若干问题探析 《宋史》卷四七三、列传第二三二: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擢进士第。宣和初为左司郎,擢户部侍郎。生事,谪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靖康初,金人入攻。康王开大元帅府,檄潛善将兵入援,拜为副元帅。二年,高宗即位,拜中书侍郎。未几,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又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中丞张徽劾之,乃罢潛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责置英州谏官,寻卒于梅州。高宗末年诏以特复元官,复一子。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第八: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元符三年进士。宣和初,迁左司郎中,擢户部侍郎。坐事,谪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知河间府,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建炎元年,康王开大元帅府,拜副元帅。高宗即位,改潜善中书侍郎,迁同知枢密院事兼御营使、右仆射。力主和议,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中丞张徽劾二十大罪,乃罢潜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寻,责于梅州,卒。高宗末,诏以特复元官。 秠,字伯瑞,潜善子,以父荫补将仕郎,为御营副使。丁父忧,服阕,权会昌县丞,调南安军司户,改差吉州判官,转知南康军建昌县。任满,通判南雄州,终筠州通判。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黄潜善(?—1129年),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字茂和。徽宗时进士。北宋末年知河间府。康王(高宗)开大元帅府,他被任为副元帅。高宗即位后,任右仆射,逐李纲、张所,杀陈东、欧阳澈,主谋南迁扬州。次年进左仆射,与汪伯彦同居相位。因循苟安,不作备战,为军民所痛恨。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失守时,几为军人所杀。后被贬逐至梅州(治今广东梅县),未几病死。 王庭珪《故右朝奉郎通判筠州黄公墓志铭》: 维黄氏邵武军者,世系远矣,代有显人。公讳秠,字伯瑞,建炎帝相讳潛善子也。曾祖讳亨,朝散大夫,赠太傅。祖讳景,朝散郎,秘阁校理,充徐王府侍讲,赠太师申国公。父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御营使;母徐氏,吴国夫人。建炎初,敌犯东京,仆射自河北领兵入觐,总御营使,大策秘画,多更其才。不淹旬,国步再安,可谓有勋力再造。 《潭溪黄氏重修宗谱》第三卷: “仆射房邵武派”世系总图 潛辟 潛厚 居长——黄虬——黄亨——黄景——潛益 五公 潛善 该谱始修于宋绍熙甲寅(1194年),主修黄东,字仁卿,黄榦长兄,由蔡元定撰《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其后历宋、元、明至清光绪十几次重修。 《江夏环峰黄氏族谱》: “仆射房世系” 潛辟 潛厚 居长—虬—亨—景—潛益 五公 潛善 该谱始修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由黄勉斋三子黄輹主修于建阳环峰书院,真德秀 1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我的家族史作文

我的家族史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修家谱有何的作用 (天长市内省堂_朱氏家谱) 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 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 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 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 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 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代呢?世代 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

的风化,也就失去了立碑的作 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 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 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 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万里江水,源起何 处?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特别我们 朱氏家族,已有半百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 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 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

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 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 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 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 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 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 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 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 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朱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黄氏族谱

概述 ——木教黃氏源流遠,華洋裔孫奕世昌 木教: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東南部,閩粵邊界,與福建平和、饒平茂芝以及楓朗、大東等地為鄰。鄉間山環水抱,九曲朝拱,林蔥水秀,景色宜人,地靈人傑,遐邇聞名。木教--營生勝地也! 我黃氏源於太始祖南陸公。歷夏、商、周、唐、宋、元、明、清等數十朝代,迄今四仟餘載,一百五十餘代。漫漫長夜,生生不已,蔚成望族,千支萬派,遍佈寰宇,人口之多,分佈之廣,實無法統計及詳述。 黃氏乃帝王胄裔,多書香門第、仕宦之家,歷代賢才輩出,偉績豐功,聲名顯赫。七十四世歇公相於楚,封春申君,門下劍客三千,皆躡珠履,威震四方,誕下十三子一女,受郡封爵,宗支蕃衍,世代昌盛。迨霸公、香公、瓊公、琬公等位極人臣、公卿。傳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三位夫人廿一子壹佰肆拾餘孫,家族鼎盛,一門俊傑,更成佳話。公壽登耋旬,贈詩八句,囑子奔騰,各擇勝地開基,子孫流衍如浩瀚之勢,蕩蕩洋洋,幾遍海宇。傳一百廿六世潛善公生九子,後裔盛居華南各地,代出名賢,永留青史。 我木教肇基祖太一郎公原居福建汀州,宋末兵荒馬亂,受無情戰火摧殘,被迫離鄉避難,初居湖寮鄉,數載後途經木教,視木教為營生勝地故居焉。傳一百卅六世(即木教六世)政公生子:秀溪公、秀江公、秀湖公、秀海公繼後各房子孫昌盛。 木教雖是一安居樂業勝地,但彈丸小邑,難容日益飽和人口。清末民初,中國積弱,列強入侵,干戈四起,民不聊生,親人紛紛離鄉別井,遠赴重洋,尋覓生機。憑不屈不撓頑強斗志,或從商或從政均事業有成,譽滿海外。政壇名人、商界精英,多不勝數,限於篇幅,不勝枚舉,歉! 廿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政府實行經濟改革,放寬固有封閉政策。機不可失,一時之間,親人如離籠鵬雁,展翅翱翔。商機處處,有志事成,幾經辛勞,各有成果。 同年代越南排華,當時政府,喪盡天良,大肆殘害我族親人,風聲鶴唳,悽聲處處,親人悲痛欲絕再度飄洋逃難,妻離子散者、海葬魚腹者不計其數,見者膽破心驚,聞者傷心落淚。 我族親人歷經千災萬劫,劫難雖然給我族人帶來重大創傷,同時帶來新的希望,九十年代族親遍居全國都市小邑及全球各洲,宗親將一如既往,敬宗睦族,和衷共濟,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共創大業。 世界和平,普天同慶,太平盛世,樂業安居。鑒於考古探源者日眾,為方便族親一目了然,知其一脈源流,悉其宗支世系,知今鑑古,飲水思源,尋根問祖有一依據,更望祖德宗功流芳世代,特彙編[木教黃氏淵源]以供參考。 時 公元二仟零八年編者 欲知蕃衍誌,盡在譜中尋—— 木教黃氏淵源 太始祖:南陸公(受姓於黃),妣李氏,生三子:嘉公、台公、袁公。 二世:嘉公妣袁氏[生一子] 奇公 三世:奇公妣弋氏[生一子] 最公 四世:最公妣李氏[生一子] 舒公

晋国六卿家族完整世系

xx六xx家族完整世系 【xx、xx氏、xx】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 xx(xx夙之弟)、xx(xx之后) 第二代: 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三代: xx朔(xx盾子)、xx旃(xx穿子) 第四代: xx(xx)、xx(xx旃子) 第五代: 赵成(xx)、xx、xx午(xx) 第六代: xx(xx)、xx(xx)、xx父 第七代: 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八代:

xx周(xx伯鲁子)、xx嘉(xx无恤子) 第九代: xx浣(xx) 第十代: xx(xx)(【注】: 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之人) 【xx氏、xx、xx】 xx氏出于xx。晋初xx: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第一代: xx突 第二代: 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 xx溱(xx毛子)、xx(xx偃子)第四代: xx鞫居 【xx、xx、xx、xx氏】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 xx犨、xx

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三代: 魏绛(魏悼子子)、令狐颉(魏颗子)、吕相(吕锜子) 第四代: xx(xx嫡子)、xx(xx) 第五代: xx(xx)、毕游 第六代: xx多(xx) 第七代: xx(xx多子)、豫让(xxxx) 第八代: xxxx(xx驹子) 【xx、中行氏、xx、辅氏、xx】 荀氏之先为晋公族。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氏黯,别为荀氏。后逝敖生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弟曰荀首,其后为智氏,故中行氏、智氏实出于一宗 第一代: xx 第二代: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下面是为大家的山东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 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 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 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 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 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 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范阳郡:三 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太 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汉时置郡,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 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襄阳郡:汉 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 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

河以东、夏县一带。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 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 省长江以南一带。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 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 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一带。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 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 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 省临漳西南)。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 四川省成都市一带。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 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河 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上谷郡:战 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03齐国君主世系(田齐)(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齐国君主世系简介(田齐)田齐君主世系图

田氏齐国,史称田齐,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姜姓齐国为大国,最强势时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春秋末年,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妫姓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太公田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齐桓公午临淄置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前353年,齐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 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国实力极盛。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之。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国、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前286年,齐湣王乘宋国内乱,于是出兵灭宋。由于齐国独自霸占宋国国土,引来其他各国不满,秦国于是与赵楚等和好,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魏、楚、燕、赵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齐国(田齐)君主 (一)陈氏宗主 1.田敬仲完 田敬仲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后又为田氏,名完,为陈厉公儿子。谥号敬仲。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齐国田氏家族第一任首领。 陈厉公佗,为陈桓公鲍之弟。陈桓公死,厉公佗杀陈桓公之太子免而自立。陈厉公二年,陈完出生。适逢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周易筮之,得卦象为:“是为观国之光,利用賔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陈厉公即位后,娶蔡国女子为妻。妻子和蔡国人通奸,所以常返蔡国,厉公也常回蔡国。 桓公鲍之太子免有三弟,长为公子跃,次公子林,次公子杵臼。前706年八月,三人怨恨厉公杀其父兄,就让蔡国人诱骗厉公并把他杀死。陈厉公被杀后,公子林等拥公子跃为君,是为陈利公。然利公立仅五月就去世,公子林继立,是为陈庄公。庄公林立七年卒,弟公子杵臼立,是为陈宣公。 利公、庄公、宣公之时,公子完继续住在陈国。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陈宣公杀死太子御寇。公子完与太子友好,恐怕受到牵连,便立即逃离陈国到齐国,事齐桓公,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至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陈完娶大夫国懿仲的女儿为妻,生田稚孟夷,陈完去世之后,世袭工正之职。 2.田孟夷稚 田孟夷,名稚,系本作“夷孟思”,字孟夷。齐国田氏家族第二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完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夷死后,儿子田孟庄继位。 3.田孟庄湣 田孟庄,名湣,一作“田孟芷”,系本作“闽孟克”,又称孟庄。齐国田氏家族第三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夷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庄死后,儿子文子田须无继位。 4.田文子须无 田文子,名须无。齐国田氏家族第四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庄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文子是齐庄公的大夫,晋国的大夫栾逞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厚礼相待。晏婴与田文子劝谏齐庄公不要这样,齐庄公不听。田须无死后,儿子桓子田无宇继位。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关系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

一、《宁化龙下里石头塘黄氏族谱》

一、《xx龙下里石头塘xx氏族谱》 (黄家地黄氏族谱) (节录) 化公,讳大红,字惟诚,号大庵。迁入宁化龙下里黄茶洋即今古背村尾,大宋景德丁未三月十一辰生,元丰乙丑十月二十六未卒,寿七十九,回葬邵武和平鹤薮树下,妣刘氏景德丙午四月十七午生,生子二: 道,xx。 道公,名小一,字体元,化公长子。徙石城柏中里黄柏岭海眼里(即今江西省石城县岩岭管理区黄柏村海眼里,紧邻宁化古背),葬海眼里小石下。子一: 六郎。 稵公,名六郎,字用九。生三子: 五郎、六郎(殇)、七郎(xx)。 立公,名五郎,字子志,号巽庵。生子四: 会、位、保、十三xx。 保公,乳名六五郎,字德元,号佑庵,回居古背,生六子: 四一郎、四二郎、四三郎、四四郎、四五郎、四六郎; 四三郎,讳胜皐,字淑仁,徙(宁化)大黄家地,子三: 大八公,小八公,三八公。 大八公: 讳和一,字毓贤。生子二: 三郎,三五郎。

继足公(化公十二世裔xx): 显元公(化公十九世裔xx): 明嘉靖年间(约1540年)徙江西石城嶂背。 二、一位化公裔xx的心声 我是化公第三十一世裔孙,多次拜访宁化黄家地、石城岩岭黄柏村海眼里,阅多地黄氏譜牒及《黄姓史话》等家谱、书籍、资料,深感有关化公的记载众说纷纭: 峭公子位: 第八/九/十 出生年代: 大xxxx/五代后xx三年913年 妣: xx/xx/xx 徙居地: 宁化龙下里黄茶洋(古背)/宁化龙上里石壁村。 官职: xx/xx参军,xx刺史 后裔世系: 生子二: 道公、小二(止) 生子三:

xx、道郎、逵郎 生子四: 迪郎、道郎、逵郎、万七郎敬请各地化公后裔共同提供资料,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讨论,以去芜存精,去虚存真,扬先祖之高风 作者简介: xx客家文化研究会会员 化公石城嶂背黄氏理事会秘书长、《黄家地黄氏族谱》八修协办 《xx客家xx考略》编委 Email: QQ:9

杨氏远祖世系

杨氏远祖世系 (2011-02-10 13:17:19)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的分布。杨氏之远祖者,天下杨姓的共同先祖也(包括两个杨氏授姓的传说)。此文实为您寻根问祖及清谱的重要资料…… 一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生二子,昌意、玄器。 二世:玄器,名挚。卒后葬于云阳,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生子,乔极。 三世:乔极,生子,帝喾。 四世:帝喾,名麦嗣位,卒后葬于顿丘。生子,后稷。 五世:后稷,名弃,别姓姬氏。生子,不窟。 六世:不窟,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鞠。 七世:鞠,生子,公刘。 八世:公刘,虽于戎狄,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生子,庆节。 九世:庆节,国于豳。生子,皇仆。 十世:皇仆,嗣位豳国。生子,差弗。 十一世:差弗,生子,毁陯。 十二世:毁陯,生子,公非。 十三世:公非,生子,高圉。 十四世:高圉,生子,亚圉。

十五世:亚圉,生子,公叔祖。 十六世:公叔祖,生子,古公亶父。 十七世: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止戎狄扰于岐下。生三子,太伯、虞仲、季历。 十八世:季历,为王季,修古公遗道,笃仁义,诸侯顺之,卒葬鄂县南山。生子,姬昌。 十九世:姬昌,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崩于商纣53年(前1122),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生子,姬发。 二十世:姬发,灭商建周为武王,卒葬父陵旁。生二子,姬诵、叔虞。 二十一世:叔虞,字子平,周成王(姬诵)之弟。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生二子,燮父、姬杼。 二十二世:杨杼,名姬杼,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生于周成王20年(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23年(前999)四月初八日丑时,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周康王6年(前1050)被封于杨邑,为杨侯,以食采于杨邑为姓,尊被为“杨氏授姓”始祖。配姒氏,生二子:伯沃、仲沃。 二十三世:杨伯沃,袭杨侯。生于周康王23年(前1045)三月初三日子时,卒于周孝王元年(前953)五月十四日,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子庚。 二十四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前1022)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11年(前954)十月十六日卯时,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贲氏,生子三,文、宜、亭。 二十二世:燮父,叔虞长子,改唐为晋,为晋侯。生子,宁族。 二十三世:宁族,为武侯,生子,服人。 二十四世:服人,为成侯,生子,福(辐)。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