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20100520

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20100520

关于印发《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施工管理,统一掘路修复技术规程,确保掘路修复质量,充分发挥城市道路设施的使用功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了《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

前言

近年来,随着青岛市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类地下管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大量已有地下管线的老化,需要更换和维修,因此,近些年来,各种地下管线的施工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目前,我市所采用的地下管线施工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挖槽埋管法,二是顶管等非开挖技术。由于非开挖技术的成本高、技术难度相对较大、施工时间长,因此95%以上的地下管线施工采用了挖槽埋管法,由此不可避免的带来道路掘路修复质量问题。

为强化对市政设施的开挖管理,保证开挖修复质量,保护现有市政设施,减少养护资金投入,最终达到市政设施的整体完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特制定本规程,以使掘路修复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由于编写工作专业性强、时间紧迫、编写人员的经验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本规程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请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进行反馈。

联系单位: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伏龙路21号,邮编266003,电话86669626)。

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

1 总则

1.1 为加强本市城市道路掘路修复管理,统一掘路修复技术规程,确保掘路修复质量,充分发挥城市道路设施的使用功能,特制订本规程。

1.2 本规程参照上海市《城市道路掘路修复技术标准》、《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暂行技术规定(CJJ4-8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水泥砼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CJJ 1-2008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6-200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执行。

1.3 本规程适用于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验收。

1.4 工程如涉及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协调各方,明确管线埋设位置、深度及管径大小,掘路时应保护好原有地下管线。

1.5 按本规程施工时必须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1.6城市道路掘路修复除按本规程的规定执行外,还应遵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2 一般规定

2.1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修复工程修复范围:水泥砼路面面层,按整块水泥砼板修复,以保证修复质量。一般沥青砼路面面层、人行道板,按各种公用管线开挖标准沟槽宽度(若实际损坏道路宽度大,以实际损坏宽度为准)为准,两侧各增加:当开挖深度大于1M时, 基层为40~50CM ,面层为60~70CM;当开挖深度小于等于1M时,基层为30~40CM ,面层为50~60CM。

当顺向掘路宽度达到原路1/2时,路面宜为全幅修复。

2.2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修复工程分大型和小型两种。

大型是指公用管线埋设长度100M以上(含100M)或掘路面积300M2以上(含300M2)的掘路工程。

小型是指公用管线埋设长度100M以下和掘路面积300M2以下的掘路工程。

2.3 对于大型城市道路掘路修复工程,必须进行专项设计,依法办理质量监督等相关手续,并按规定组织竣工验收。

对于小型城市道路掘路工程,申报单位在依法办理依附于道路建设管线杆线等设施行政许可、掘路手续时,应制订掘路修复工程方案(含交通组织方案)。掘路修复原则上按原结构、原材料修复,必要时,修复标准比原标准高一级。

2.4 在城市道路掘路前,建设单位应为施工单位提供必须的安全作业环境和相应的地下设施资料,并保证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在施工组织方案确定之前,建设单位应会同参建单位和有关地下管线单位,对施工可能造成周边建(构)筑物、防汛设施、道路、地下管线等设施损坏的现场进行勘察,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安全、文明进行。

2.5 掘路修复须严格执行本规程,如遇特殊情况,如天气、时间、交通等限制,则必须采取特殊工艺处理(新技术、新材料)确保修复质量。如达不到修复标准,应进行二次修复。

3掘路修复设计

3.1掘路修复设计原则

1变形协调原则

2路基增强修复原则

3路基一路面协同设计原则

4定量设计原则

5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原则

6环境保护、保证安全原则

7缩短工期、减少影响原则

8经济实用原则

3.2掘路修复设计的技术要求与指标

3.2.1技术要求

1修复区域路基路面的整体性能应恢复到开挖前的使用性能和服务水平。

2必须充分考虑修复区域与邻近为开挖区域之间的衔接,使两者形成有效的工作整体。

3 对不同等级、不同路面类型的道路应考虑相应的修复路面结构组合和材料组合,应参照相关路面设计规范执行。

3.2.2设计指标与标准

1 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掘路修复的设计指标为修复区域的路表弯沉,实际标准按式(3.2.2)执行:

Lr

--- < 1 3.2.2

L0

式中:Lr——开挖区域修复后的路表弯沉值

L0——开挖前(或非开挖区域)的路表弯沉值

2 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各结构层强度应不低于相应的原设计标准。

3.3修复路面结构组合的要求

3.3.1沥青混凝土路面

1 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与厚度应与现状交通量相适应。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等级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基层。

2 层间结合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布的连续性。面层与基层之间宜根据基层类型和施土情况适当洒布透层沥青或采用沥青封层。

3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大于或等于0.3;土基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0.4。

4掘路的宽度(管顶以上50厘米)应满足压实机械作业宽度要求,当宽度不适宜压实机械作业时,其结构修复必须按原标准提高一个等级进行。

5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对等级较高的道路应适当加厚面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轻反射裂缝。

6通过计算确认修复区域与附近未开挖区域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变形的协调一致性。

3.3.2水泥混凝土路面

1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为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

2基层应平整、坚实、抗变形能力强、整体性好、透水性小、耐冲刷。

3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平整度、耐久性、抗滑性和耐磨性。

4应满足道路现状交通量的要求,与原路面的结构组合宜尽量一致,局部增强修复。

5通过计算确认修复区域与附近未开挖区域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变形的协调一致性。

3.4设计计算

3.4.1计算方法

掘路修复设计的计算方法宜采用有限元法。掘路修复设计的有限元计算采用实体模型和自由网格划分方法;加载模式采用标准轴载,将后轴的四个轮胎简化成圆形轮栽施加到模型表面;典型计算线为轴载线断面;加载点位置与开挖位置及行车轮迹线有关,一般加载在开挖区域中心和开挖区域两侧的边缘点,计算结果取最不利情况的路表最大变形值。

有限元计算的输入参数包括:开挖区域宽度、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接触面摩擦系数。

有限元计算的输出参数包括:开挖前后的路表变形、基层底面弯拉应力。

3.4.2设计流程

1沥青混凝土路面掘路修复设计的流程如下:

⑴旧路路况调查,包括道路等级、交通量、旧路结构层材料和厚度。

⑵开挖前测定路表弯沉,结合调研资料反算各结构和路基模量值。

⑶依据沟槽开挖特点,如开挖位置、宽度和管道埋设深度等,选定沟槽路基修复材料(或模量)和路面修复结构。

⑷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路表变形分析,确保修复区域路表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如果路表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重新调整修复路面结构。

⑸确定最佳修复结构,对满足修复设计要求的若干结构进行比选,以确定最经济、合理的结构。

2 水泥混凝土路面掘路修复设计在保证(3.2.2)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按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执行。

4掘路修复施工

4.1开挖与回填

4.1.1开挖

1掘路的槽底最小宽度宜为所埋设施的外侧宽度加两侧夯实机具的工作宽度。

2路面开挖前必须用切割机进行路面分离,以免扰动或破坏沟槽周边区域的路面结构。

3沟槽挖土的平面范围应按设计结果确定,严禁向沟槽路基两侧掏空挖土;挖土深度应按管道设计标高控制,严禁超挖。

4挖土过程中应当保持一定的纵横坡度,并设置临时排水沟,以利排泄雨水,必要时设置井点降水,并注意周围设施安全保护。

5施工产生的渣土及废弃物应在24小时内清运完毕,清运前应集中堆放并全部苫盖,防止外溢至围挡以外或者露天堆放。在城市主干路及人流稠密、交通繁忙的特殊路段,余土须立即清运。

6挖土中若遇软弱地层或障碍物,应采取特殊措施加固处理。

4.1.2 回填

1回填路基必须均匀、密实、稳定。路基回弹模量应比原有路基模量提高5~10%,不得小于25MPa。

2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应由击实实验确定。

3掘路回填材料宜采用粗砂、砂砾土、石粉等,且不得含有草根、垃圾等有机物。砂砾土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cm,级配连续,无明显粗、细料分离。石粉最大粒径应小于5mm,含泥量不得超过5%。

4回填料必须分层填筑、整平、压实,一般每层松土填土厚度不得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20CM)。回填料要均匀铺入槽内,不得集中推入。(填土松铺厚度详见表1) 5回填土时,当填土至管道顶部以上50CM的范围内,应从管道两侧对称进行碾压,并宜用人工进行分层夯实;当填土超过管道顶部以上50CM后,可采用机械碾压。土基沟槽分段填土时,交接处应做成阶梯形,阶梯顺沟槽方向的宽度应大于层厚的两倍。

6道路边缘、检查井、雨水口周围以及沟槽宽度过窄(宽度小于1.2M)回填土不能使用压路机碾压的部位,应采用机夯或人力夯夯实。

7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构筑物复土原则上应不小于70CM,否则需做特殊处理,以保证道路恢复质量。

8在压实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有无软弹、起皮、推挤、波浪及裂纹等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采取处治措施。

表1填土松铺厚度

4.1.3质量要求

1弯沉值不应大于设计规定。

2土路基压实后,不得有翻浆、起皮、波浪、弹簧、积水、表面不平等现象。如下层未达到压实度要求,不得铺筑上层。路肩(人行道土基)应边线顺直,表面平整,无阻水现象。

3《沟槽回填土路基压实度标准》见(表2),《路肩(人行道土基)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见(表3)。

4.2垫层和基层

4.2.1垫层

1施工前检查填土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如超出允许偏差,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表2 沟槽回填路基压实度标准

路床顶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填方

上路床

0~30

95/-

95/98

93/95

90/93

下路床

30~80

95/98

95/98

上路堤

>80~150

93/95

93/95

90/93

87/90

下路堤

>150

90/93

90/93

零填及挖方

0~30

95/-

95/98

93/95

90/93

注:1、表中数字,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就,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2、快速路填方路基基底的压实度应不小于重型击实标准的85%

表3 路肩(人行道土基)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顺序

项目

单位

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应测点数

1

压实度

%

≥90

100M

2

灌砂法

2

宽度

MM

≦设计宽度

40M

2

用钢尺量

3

横坡

百分点

(+1,-0)

40M

2

用水准仪测量

2垫层应具有一定级配的透水性良好的材料,质地坚硬,不含杂质。一般为砂砾垫层和碎石垫层。摊铺垫层时应当均匀一致,无明显粗细料分离现象。

3 质量要求:⑴铺筑平整、坚实、粗细均匀。

⑵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见(表4)

表4 垫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顺序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应测点数

1

宽度

不小于标准沟槽宽度

50M

1

用钢尺量

2

厚度

不小于规定厚度

50M

1

开挖样洞,用钢尺量

3

压实干密度

大于2.15/立方米

50M

1

灌砂法

4.2.2 基层

4.2.2.1一般规定

1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稳定性。

2基层表面应平整、密实,拱度应与面层一致,高程应符合要求。

3修复基层的各类材料应具有出厂合格证明,日应经现场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4使用石灰、粉煤灰类材料碾压成型的基层,养生时间不得少于7d。冬季不宜使用此类材料。雨季应合理控制施土段落,应当天摊铺,当天碾压成型。

4.2.2.2分类与适用范围

柔性基层一般适用于需要及时、快速恢复交通的掘路工程。用于掘路修复的柔性基层,主要包括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等。

半刚性基层一般适用于沟槽尺寸能满足压路机碾压宽度的要求,并可关闭部分道路进行必要养护的掘路工程。用于掘路修复的半刚性基层主要包括二灰稳定粒料和水泥稳定粒料等。

4.2.2.3材料技术要求

1 柔性基层的材料技术要求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推荐选用AC-25,沥青稳定碎石推荐选用ATB-25,级配碎石宜采用紧排骨架-密实型级配。AC-25 和ATB-25推荐选用重交通道路沥青AH-70。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的相关规定。

2半刚性基层的材料技术要求

二灰稳定粒料所用石灰、粉煤灰及粒料的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土技术规范》(JTJ 034)的相关规定。

水泥稳定粒料所用水泥宜选用低标号或一般标号(如32.5,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不宜选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要求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粒料的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土技术规范》(JTJ 034)的相关规定。

4.2.2.4施工技术要求

1 沥青稳定类基层

沥青稳定类混合料应集中厂制。

摊铺前,周边未开挖边界应凿切整齐,清理干净,并涂刷一层乳化沥青。混合料运抵施土现场后应立即摊铺,摊铺应从开挖区域的边界开始,逐渐向中心移动,同时一采用热锹摊平,镂耙搂平。混合料应分层摊铺,每层压实厚度宜在8-lOcm。

2级配碎石基层

级配碎石宜集中厂拌。拌和过程中的加水量宜略高十最佳含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气温低、天气潮湿宜高0.5%-1.0%,气温高、天气干燥宜高1.0%-2.0% 。

摊铺前应对下层沟槽及土基回填料顶面洒水预湿,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迅速铺摊,何层摊铺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确定,通常为15-20cm。

3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

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宜集中厂拌,要求拌和均匀。

摊铺时应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是局部粗集料窝应铲除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应采用12t以上的压路机进行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用18~20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超过20cm。

4.2.2.5质量控制与检验

基层的修复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CJJ1-2008)中第7章基层部分的相关规定。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要边拌和、边摊铺、边碾压。对已摊铺好的混合料要在雨前或冒

雨进行初压,雨停后再碾压密实。对已摊铺尚未碾压的三渣遇雨,雨后应封闭交通,晾晒至适当含水量后再进行拌和压实。分层施工时,应在雨前铺好下层,以防雨水浸入土基。如遇连绵阴雨,暂停施工。

质量要求见(表5)

表5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的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顺序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应测点数

1

压实度

≥98%

50 M

1

灌砂法

2

平整度

≤15MM

20 M

2

用3M直尺量取最大值

3

宽度

不小于标准沟槽宽度

50 M

1

用尺量

4

厚度

±10MM

50 M

1

开挖样洞用钢尺量

4.3路面面层

4.3.1水泥混凝土面层

1 一般规定

应采用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抗冻性好的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缝距以及传力杆的设置应与周围板协调。

2 材料技术要求

水泥路面所用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土技术规范》(JTG F30)的有关规定。

3 施工操作程序

水泥砼路面面层不宜在雨天施工,施工气温不宜低于日平均气温5℃,低温、高温和施工遇雨,应当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施工前应当复核平面位置及高程,使其符合现场接坡和排水要求,并检查原材料,以符合规范要求。

摊铺厚度应考虑振实预留高度。

采用人土摊铺,应用锹反扣,严禁抛掷和耧耙,以免混凝土拌合物离析。

浇筑水泥混凝土当天,应当着重复查;基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并湿润;模板应当稳固,应当涂好隔离剂;边缘角的钢筋及传力杆的位置应当准确。

水泥砼养生:水泥砼浇筑完毕应及时养护。养护应根据施工工地情况及条件,选用湿治养护和塑料薄膜养护等方法。若因工期限制,达不到养护期,应采用必要的技术处理(如早强剂等)。

旧料及时外运,施工完毕后清理场地。

4 质量控制与检验:

模板必须支立牢固,不得倾斜、漏浆。

砼板面边角整齐,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缝、露石、脱皮和印痕等现象。

胀缝、缩缝、纵缝的设置应当与原路面面层一致。胀缝缝壁必须垂直,上下贯通,缝隙宽度一致,缝内不得连浆。缩缝要垂直,切缝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纵缝作锯缝时应与原拼缝吻合。封缝料饱满平整,不得外溢,缝内不得有杂物,传力杆必须与缝面垂直。

斜坡连接处应当平顺,不得有积水现象。标准及允许偏差见(表10)

质量标准及允许误差。大型掘路修复工程见(表6),小型掘路修复工程见(表7)

4.3.2沥青混凝土面层

1 一般规定

新、旧沥青路面面层的衔接应当紧密平顺,粘结牢固。

沥青路面施土必须有施土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日期。不得在气温低于10℃(快速道和主干道)或5℃(其他等级公路),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土。

沥青路面宜连续施土,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它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土和运输污染。

2 材料技术要求

沥青路面所用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公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50) 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土技术规范》(JTG F40)的相关规定。

3 施工技术要求

铺筑前应全面检查下卧层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如不符合,应整改至合格。

双层式沥青砼面层的上下层铺筑宜在当天内完成。摊铺前,应当对下层进行全面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如间隔时间较长,下层受到污染的路段,铺筑上层前应对下层进行清扫,并

宜浇洒粘层沥青。

摊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如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应分析原因,子以消除。

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

沥青路面施土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压路机应以缓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不得在碾压层上调头、转向或突然刹车。

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

旧料及时外运,施工完毕后清理场地。

4质量控制与检验

路面弯沉值不应大于设计要求。

车行道面层修复要求切割机切边,纵横线垂直。不准出现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等,必须做到几何图形美观,碾压平整无轮迹。

表面应当平整、坚实,不得有泛油、松散、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明显离析等现象。

施土接缝应紧密、平顺,烫缝不枯焦。

对雨水口井及各种检查井等周边压路机不易压实之处,应用人工补充夯实烫平,确保沥青砼面层与各种井盖框、平石和其他构筑物衔接应当紧密平顺,斜坡连接处应当平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大型掘路修复工程见(表8),小型掘路修复工程见(表9),斜坡标准及允许偏差见(表10)

表6 水泥混凝土(包括预制混凝土)面层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支模

直顺度

5

50m

1

拉20m小线取最大值

2

高程

±5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3

注水泥混凝土

抗压强度

不低于设计规定

每台班

1组

4

抗折强度

试块强度平均值不低于设计规定每台班

1组

5

厚度

+20 -5

每块

2

用尺量

6

平整度

5

注 1

注用3m直尺量取最大值

7

相邻板高差

3

1

用尺量

8

宽度

-20

40m

1

用尺量

9

中线高程

±2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10

横坡

±10且不大于±0.3% 20m

路宽(m)

<9

2

用水准仪具测量

11

9-15

4

12

>15

6

13

纵缝直顺

10

100m缝长

1

拉20m小线最取最大值

14

横缝直顺

10

40m

1

沿路宽拉线量取最大值

15

蜂窝麻面面积

≤2%

每块每侧面

1

用尺量蜂窝总面积

16

并框与路面高差

3

每座

1

用尺量取最大值

表7 水泥混凝土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凿边

1、四周修凿整齐不歪扭,凿角不得小于90°

2、四周修凿垂直不得附有损伤碎片

盖框

1、盖框四周应当做活络护边,便于盖框调换(原无护边者不设)

2、盖框或护边与路面高差用1M直尺检验不超过3MM

铺筑

1、水灰比、级配、厚度符合路面等级相应技术要求

2、P材料清洁、拌和均匀,震撼或夯捣密实,表面无露骨,麻面

平整度

1、路面平整,无断裂

2、用3M直尺检验高低差不超过5MM

3、新老混凝土接边,用1M直尺检验高低差不超过7MM

伸缩缝

1、顺直不歪扭

2、深浅按原规定,宽度不小于规定

3、嵌缝密实,高低差不超过3MM

横坡

与原路面横坡相一致,不得有积水现象。

表9 沥青混凝土面层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凿边

1、四周修凿整齐不歪扭。

2、四周修凿垂直不倾斜,凿边宽度为50MM,深度为20MM

接边

1、接边平整和顺,用1M直尺检验新老之间高低差不超过5MM

2、与平石相接不得低于平石,用1M直尺检验高不超过5MM

3、封边密实无起壳松散现象

盖框

窨井及各公用管线盖框与路面间高低差用1M直尺检验不超过10MM

平整度

没有裂缝、起拱等不稳定现象,用3M直尺检验高低差不超过5MM

摊铺碾压

1、表面粗细均匀

2、碾压紧密无松散,空隙及明显轮迹

3、无毛细裂缝

横坡

与原横坡相一致,不得有积水现象。

表8 沥青混凝土面层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压实度(%) 及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压实度

≥95

2000m2

1

称质量检验

2

厚度

+20 -5

2000m2

1

用尺量

3

弯沉值

小于设计规定

路宽(m)

<9

2

用弯沉仪检测

9-15

4

>15

6

4

平整度

≤2.6

20m

路宽(m)

≤20

2

测平仪及3m直尺测平整度(任选一种)

>20

4

5

20m

路宽(m)

<9

1

弯沉值单位:100

9-15

2

>15

3

5

宽度

-20

40m

1

用尺量

6

中线高程

±20

20m

1

用水准仪具测量

7

横坡

±10且不大于±0.3%

20m

路宽(m)

<9

2

用水准仪具测量

9-15

4

>15

6

8

井框与路面的高差

5

每座

1

用尺量取最大值

注:1标准质量密度采用马歇尔稳定仪或30MPA(300KG/CM2)成型法测定。

2测平仪及3M直尺测平整度(任选一种)。

3弯沉值单位:MM/100。

表10 进出口斜坡标准及允许偏差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土基压实度

≥90%

每个

1

用灌砂法

基层压实度

≥93%

每个

1

用灌砂法

水泥混凝土强度

不低于设计规定

每个

1

平整度

5MM

每个

1

用3M直尺量取最大值

厚度

(+10MM;-5MM)

每个

2

用钢尺量

4.4人行道和侧平石修复施工

4.4.1人行道

1 人行道掘路修复的施土操作流程:

土基夯实,平整及铺筑热层或素混凝土基层。

放样,铺筑人行道板或拌制,浇捣水泥混凝土。

扫缝、拍夯、补缺、填缝或粉面滚眼、养生。

土方旧料外运,清整场地。

2 施工技术要求

铺筑预制人行道板一般采用“放线定位法”。铺筑时板底应当紧贴热层,不得有“虚空”现象。靠近侧石处的人行道板应当高出侧石顶面 5mm,以利排水。

铺筑预制彩色人行道板时,应当恢复原有图案,板底应当完全坐实,上下层结成整体。

现浇水泥混凝土人行道板,应当与原有人行道接顺。水泥混凝土面层收水抹面后应当及时分块滚花压线。成型应当遮盖湿治养生。

凡路灯、广告、灯箱等各类构筑物基础部分,必须将原碎砖、水泥清除,重新调整补齐,基础根部缝隙用水泥抹平。

施工范围内人行步道彩色方砖或其他材料,要求按原样恢复,因管线埋设导致盲道调整,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实施。

凡施工范围内各类道路附属设施须原规格、形状进行修复,已破损的应及时更换新设施。

施工后的余土、废渣应及时全部清运。

质量要求。见(表11)、(表12)和(表13)

4.4.2侧平石

1 侧平石修复施工操作流程:

整理侧平石土基、夯实、放样。

铺筑碎石垫层。

拌制、浇捣混凝土基础。

排砌侧平石

灌缝、扫缝、填后清理场地

2 施工技术要求

缘石缺少、破损的,用与原材料一致的缘石调整补齐,交叉路口和转弯拐角处破损的一律更换新缘石,做深埋处理。

修复侧平石时,应当与原有侧平石衔接和顺,调整好雨水口处标高。

侧平石排砌稳固,线直弯顺,侧石顶面平齐,平石排水顺畅。

侧平石灌缝饱满,填缝密实,勾抹光洁。

质量要求。见(表12)和(表13)

表11 人行道质量标准及允许偏差

项目

标准及允许偏差

接边

1、与原人行道相接用1M直尺检验高低差不超过5MM

2、与侧石相接不得低于侧石,用1M直尺检验不高出10MM

3、现浇混凝土凿边需整齐,四周不得有损伤碎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