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斐予 正渗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王斐予 正渗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王斐予 正渗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王斐予 正渗透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正渗透膜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王斐予

环境092 0911520209

正渗透(Forward osmosis, FO)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浓度驱动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它是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自发实现水传递的膜分离过程,是目前世界膜分离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和反渗透技术,这一技术从过程本质上讲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如低压甚至无压操作,因而能耗较低;对许多污染物几乎完全截留,分离效果好;低膜污染特征;膜过程和设备简单等。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1]

1正渗透原理

图1 ( a) 正渗透( FO) ; ( b) 减压渗透( PRO) ( c) 反渗透(RO) 工作原理正渗透也称为渗透,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以水为例,FO 过程中水透过选择性半透膜从水化学位高的区域( 低渗透压侧) 自发地传递到水化学位低的区域( 高渗透压侧) 的过程。图a是正渗透的基本原理示意图。水和盐水两种渗透压不同的溶液被半透膜隔开,那么水会自发地从低渗透压侧通过半透膜扩散到高渗透压一侧,使盐水侧液位提高,直到膜两侧的液位压差与膜两侧的渗透压差相等(Δp = ΔΠ) 时停止。[2]该过程的推动力是溶剂在两种溶液中的化学位差或者是溶液的渗透压差[3]。

2 正渗透技术特点

如上所述,正渗透不同于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它不需要额外的水力压力作为驱动力,而依靠汲取液与原料液的渗透压差自发实现膜分离。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几个必要条件:(1)可允许水通过而截留其他溶质分子或离子的选择性渗透膜及膜组件;(2)提供驱动力的汲取液;(3)对稀释后的汲取液再浓缩途径。[1]

早期关于正渗透过程研究均采用反渗透复合膜[4-6],发现膜通量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复合膜材料的多孔支撑层产生了内浓差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渗透过程的效率。20 世纪90 年代,Osmotek 公司(HydrationTechnologies Inc.(HTI)公司前身)开发了一种支撑型高强度正渗透膜,已被应用于多种领域,是目前最好的商业化正渗透膜[3]。

正渗透膜技术是相对于反渗透技术而提出来的,与反渗透技术相比较,正渗透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独有的驱动液体系,不需要外界的压力推动分离过程,能耗低;材料本身亲水,没有外加压力推动,可以有效防止膜污染;在脱盐过程中,回收率高,没有浓盐水的排放,实现零排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到现在,正渗透技术已不仅仅限于海水淡化领域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已经拓展至水净化、废水处理及食品医药等领域。本文主要探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1]

3 正渗透膜的应用

3.1海水淡化

图2 新型的正渗透海水脱盐系统[7]

美国Yale 大学的Elimelech 和McCutcheon 等[7,8,9]利用正渗透技术对海水脱盐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正渗透海水脱盐系统(如图2 所示[7])。他们将整个系统分成前段和后段两部分,前段是正渗透段,将海水中的淡水从高化学势侧“拉”到低化学势侧。该系统的驱动液是混合铵盐溶液,这种驱动液既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又能方便地与水分离。后段是驱动溶液的回收段,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水将铵盐溶液稀释,可通过适度加热(大约60℃),将铵盐分解成氨和CO2 并循环使用,剩余的液体就是稀盐水。该稀盐水通过进一步的柱状蒸馏或膜蒸馏(MD)即可获得纯净水。

3.2废水和垃圾渗出液的处理

Cornelissen 等[10,11]将正渗透技术引入MBR,将活性污泥处理和FO 膜分离以及RO 后处理结合起来,称为渗透膜生物反应器(OsMBR)。OsMBR 利用正渗透过程的抗污染性能,使用FO 膜取代微滤/超滤膜进行污染物的分离,水透过膜稀释驱动溶液,稀释的驱动溶液通过RO 单元进行浓缩并循环使用。该技术克服了MBR技术膜材料易污染以及能耗高的缺点,但是目前的正渗透膜还远没有达到工业要求,因此,今后对正渗透膜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将是研制高质量的正渗透膜。

3.3 水袋

美国的HTI 公司开发出了可在战争或紧急救援情况下使用的水净化设备,称为水袋(hydrationbag)[12],是目前正渗透膜技术少有的几种商业化产品之一。以产品之一X-Pack 为例,其构造为双层袋状结构,内层为选择透过性的膜,外层为防水材料将内层膜包裹保护,并作为装水的容器。内层膜装入可饮用的驱动溶液(糖类或浓缩饮料)和渗透加速剂,将源水装入内层与外层的夹层中,洁净的水就可以透过内层膜稀释驱动溶液供人们饮用。

3.4浓盐水再浓缩

正渗透过程具有抗污染、较高的水回收率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驱动溶液,可进行浓盐水的再浓缩,甚至使盐析出,减少排放[13]。理想的正渗透脱盐过程目标是实现零液体排放,这点对于在内陆地区建设脱盐工程尤为重要。

3.5航天工业中的应用

NASA 和Osmotek 设计出了中试规模的FO 系统,称为DOC 系统。NASA 的DOC 系统包含反渗透和两个预处理系统。第一个子系统只使用FO 过程,主要用来截留离子和污染物(如表面活性剂);第二个子系统使用正渗透(FO)和渗透蒸馏(OD)的结合过程,主要用于脱除尿素。

4 正渗透技术的展望

目前,正渗透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工业化应用和代替反渗透成为主流的水处理技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今后对于正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对正渗透膜材料合成的研究,研制高质量的膜材料。2、驱动液的研究,寻找经济、高效的驱动液。3、正渗透膜污染的研究,探究浓差极化现象以及各种因素对膜材料的污染

问题。4、正渗透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使正渗透膜技术发挥现实价值。

总之,对正渗透的研究,都将围绕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的水回收率、如何提高正渗透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以及如何降低正渗透过程的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由于正渗透过程本身存在着能耗低、分离过程简单等诸多潜在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必将在今后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4]

参考文献:

[1] 林红军, 陈建荣等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 12F-0411-05

[2] 李刚,李雪梅等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渗透原理及差极化现象,化学进展201005-08 12-10

[3] Cath T Y,Childress A E,Elimelech M. Journal of MembraneScience,2006,281(1 /2) : 70—87

[4] Kravath RE, Davis JA. Desalination of seawater by directosmosis[J]. Desalination, 1975, 16: 151-155.

[5] Goosens I, Van-Haute A. The use of direct osmosis tests ascomplementary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water and saltpermeabilities of reinforced cellulose acetate membranes[J].Desalination, 1978, 26: 299-308.

[6] Mehta GD, Loeb S. Performance of Permasep B-9 and B-10 membranes in various osmotic regions and at high osmoticpressures[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1979, 4:335-349

[7] McCutcheon J R,Mcginnis R L,Elimelech M. A novel ammoniacarbondioxide forward (direct)osmosis desalination process[J].

Desalination,2005,174(1):1-11.

[8] McCutcheon J R,Mcginnis R L,Elimelech M. Desalination byammonia-carbon dioxide forward osmosis:Influence of draw and

feed solution concentrations on proces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Membrane Science,2006,278(1-2):114-123.

[9] Mcginnis R L,Elimelech M. Energy requirements of ammoniacarbondioxide forward osmosis desalination[J]. Desalination,2007,207(1-3):370-382.

[10] Cornelissen E R,Harmsen D,de Korte K F,et al. Membrane foulingand process performance of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s on activatedsludge[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8,319(1-2):158-168

[11] Achilli A,Cath T Y,Marchand E A,et al. The forward osmosismembrane bioreactor:

A low fouling alternative to MBR processes[J].Desalination,2009,239(1-3):10-21

[12] Cath T Y,Childress A E,Elimelech M. Forward osmosis:Principles,applications,and recent developments[J]. Journal of MembraneScience,2006,281(1-2):70-87.

[13] Elimelech,Menachem. Yale constructs forward osmosis desalinationpilot plant[J]. Membrane Technology,2007:7-8.

[14] 佘乾洪,迟莉娜等.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33).4-4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C.客户/服务器结构比文件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开销小 D.客户/服务器结构可以提供数据共享功能,而用文件服务器结构存储的数据不能共享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期末复习指导9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期末复习指导(本科)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是中央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限定性选修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该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辅导与实验》,钟玉琢、冼伟铨、沈洪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视频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电大的同学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下面按照教案大纲要求,对各章的复习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及解答,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复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多媒体计算机概述 1. 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 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的技术。 简单地说: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 多媒体计算机的分类,从开发和生产厂商以及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家电制造厂商研制的电视计算机(Teleputer),是把CPU放到家电中通过编程控制管理电视机、音响。有人称它为“灵巧”电视-Smart TV; 另一类是计算机制造厂商研制的计算机电视(Compuvision),采用微处理器(80X86,68XXX)作为CPU,其它设备还有VGA卡,CD-ROM,音响设备以及扩展的多媒体家电系统,有人说它的发展方向是TV-Killer。 2. 多媒体计算机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1)视频音频信息的获取技术; (2)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 (3)视频音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特技; (4)视频音频数据的输出技术。 3. 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 (1) 多媒体技术是解决数字化及HDTV的可行方案 应用多媒体技术制造高清晰度电视(HDTV)它可以支持任意分辨率的输出,而且输入输出分辨率可以独立,输出分辨率也可以任意地改变。可以用任意的窗口尺寸输出,同时还具备许多新的功能,如图形功能、视频音频特技以及交互功能。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及交互式电视技术由于采用了数字式视频数字式音频及MPEG压缩编码算法以便于数据传输、存储及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国际标准MPEG-Ⅱ,提供了四种工具:空间可扩展性、时间可扩充性、信噪比可扩充性及数据分块等。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VCD、DVD及影视音响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制作VCD、DVD、影视音响卡拉OK机等。VCD播放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PEG播放卡,另一种是VCD播放机。MPEG卡由Mediamatics公司研制的,这种卡由三块主要的芯片:MX501、4Mbit-DRAM和40MHzOSC。它由视频音频解码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多媒体原理技术及应用》》试卷

<<多媒体原理技术及应用>>试卷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是指利用技术和技术来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系统. 2.汉字内码是 . 3.采样率决定了 . 4.音频卡采用的总线接口有:ISA, . 5.按照测试过程是否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来分,测试方法有: 和 . 6.多媒体系统按照功能来分可分为开发系统, ,培训系统,家庭系统四种. 7.用计算机实现的动画有两种: 和 8.音强的单位是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以下不是多媒体数据特点的是:( ) 数据量巨大. B.数据类型多. C.数据类型间区别小. D.多媒体数据的输入,输出复

杂. 2.关于压缩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损压缩法是一种常用的压缩编码,也就是熵压缩法. B.有损压缩法是一种常用的压缩编码,也就是熵编码. C. 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分为:冗余压缩法,无损压缩法,有损压缩法三种. D.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分为:无损压缩法,有损压缩法两种. 3.超文本一个( )结构. 顺序的树形. B.非线性的网状. C.线性的层次. D.随机的链式. 4.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有详细设计提供的文档,从软件的具体的逻辑结构和执行路径出发,设计测试用例,完成测试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 ). A.黑盒法. B.白盒法. C.动态测试法. D.静态分析法. 5.适合制作三维动画的工具软件是( ). A. Authorware B. PhotoShop C. AUtoCAD D. 3DSMAX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是数字音乐的国际标准( ). 2.在音频数字处理技术中,要考虑采样,量化的编码问题.( ) 3.windows中最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是:DIB,BMP,JPG,;AVI,FLC.( ) 4.软件性能评价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软件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 ) 5.CDROM的存储容量大,一张8cm的盘片容量可达600MB,一张12cm的盘片可达650MB.( ) 四,简答叙述题(每小题3分,共46分) 1.怎样实现数据压缩数据压缩技术的三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12分) 2.解释多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概念.(12分) 3.局域网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局域网有哪些功能 (10分)

BFD技术白皮书(迈普)

BFD技术白皮书 本文档介绍了双向转发检测(BFD)技术的原理及应用,BFD是一套用来快速检测的国际标准协议,提供了一种轻负荷,短周期的故障检测。迈普公司已在高端网络产品上实现了BFD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

目录 1概述 (3) 2 技术简介 (3) 2.1BFD技术原理 (3) 2.2 术语 (4) 3 关键技术 (4) 3.1 报文格式 (4) 3.2 协议状态机 (6) 3.3工作模式 (7) 3.4会话的建立 (8) 4 典型应用 (11) 4.1 BFD加快路由协议收敛 (11) 4.2 BFD加快VRRP协议收敛 (12)

1概述 众所周知,IP网络并不具备秒级以下的间歇性故障修复功能,而传统路由架构在对实时应用(如语音)进行准确故障检测方面能力有限。随着VoIP应用的激增,实现快速网络故障检测和修复越发显得必要。网络设备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特色就是可以迅速的检测到临近系统之间的通信故障,以便更快的建立或切换到备用路径。在某些环境中由于数据链路硬件的作用可以使故障检测相当的迅速(例如SDH)。但是很多媒介并没有提供这种能力(例如以太),还有一些无法实现端到端的路径检测。 如果硬件不能够对故障检测提供帮助时,网络中将使用缓慢的Hello机制来进行故障检测,这一般是由路由协议来提供。而目前存在的路由协议所能够提供的可以检测到网络故障的最快时间基本都是秒级的,这对于某些应用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并且当网络业务达到吉比特时,秒级的故障检测速度将会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此外,路由协议所提供的Hello机制只有当该路由协议被使用时才有效,并且路由协议所提供的检测含义略有不同——它们检测的是两个路由协议引擎之间路径上的故障。 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BFD)能大大提高网络的故障检测速度。IETF草案标准BFD提供了一种简单、轻量和抽象的方法,对网络链接能力和系统通信转发功能进行检测。BFD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临近的转发引擎之间的路径上提供低耗费、短周期的故障检测。而另一个目标则是提供一种专门的机制用于存活检测,适用于任何媒介、任何协议,并为检测周期和耗费提供较宽的选择范围,以避免不同检测方式的重叠。BFD协议的出现,为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BFD能够在系统之间的任何类型通道上进行故障检测,这些通道包括直连的物理链路,虚电路,隧道,MPLS LSP,多跳路由通道,以及非直连的通道。同时正是由于BFD实现故障检测的简单、单一性,致使BFD能够专注于转发故障的快速检测,使故障检测时间提高到毫秒级。BFD功能实现简单,是针对通信转发故障检测的最好方案。 2 技术简介 2.1BFD技术原理 BFD是一种高速的独立Hello协议,可以用于检测一对邻近系统之间任何类型的路径故障。BFD在一对邻近系统间进行对等会话,一对邻近系统在它们之间建立会话的通道上周期性或间歇性的发送检测报文,如果某个系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没有收到对端的检测报文,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简介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四个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S) 一、数据 数据(Data)的定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各类数据必须数字化后才能加工处理。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如:93是一个数据 语义1:学生某门课的成绩 语义2:某人的体重 语义3: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人数 例如:学生档案中的一条记录:(李明男1982 江苏计算机系2000)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组织和存储好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方便、高效地检索数据和维护数据的手段。 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组织 存储和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其它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 应用需求科学计算 硬件水平纸带、卡片、磁带 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不保存、数据由程序各自管理(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后(物理或逻辑上),应用程序必须做相应的修改。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阶段) .. 二、文件系统 时期

(完整版)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 1.多媒体计算机中的媒体信息是指( ) 。 ⑴数字、文字⑵声音、图形⑶动画、视频⑷图像 A ⑴ B ⑵ C ⑶ D 全部 2.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性有( )。 (1)多样性(2)集成性(3)交互性(4)可扩充性 A (1) B (1)、(2) C (1)、(2)、(3) D 全部 3.目前音频卡具备以下哪些功能()。 ⑴录制和回放数字音频文件⑵混音⑶语音特征识别⑷实时解/压缩数字音频文件 A ⑴⑶⑷ B ⑴⑵⑷ C ⑵⑶⑷ D 全部 4.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常用的图像输入设备是()。 (1)数码照相机(2)彩色扫描仪(3)视频信号数字化仪(4)彩色摄像机 A (1) B (1)(2) C (1)(2)(3) D 全部 5.国际标准MPEG-Ⅱ采用了分层的编码体系,提供了四种技术,它们是()。 A 空间可扩展性;信噪比可扩充性;框架技术;等级技术。

B 时间可扩充性;空间可扩展性;硬件扩展技术;软件扩展技术。 C 数据分块技术;空间可扩展性;信噪比可扩充性;框架技术。 D 空间可扩展性;时间可扩充性;信噪比可扩充性;数据分块技术。 6.视频卡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1)视频捕获卡(2)电影卡(3)电视卡(4)视频转换卡 A (1) B (1)(2) C (1)(2)(3) D 全部 7.以PAL制25帧/秒为例,已知一帧彩色静态图像(RGB)的分辨率为256′256,每一种颜色用16bit表示,则该视频每秒钟的数据量为()。 A 256′256 ′3 ′16′25 bps B 512′512 ′3′8′25 bps C 256′256 ′3′8′25 bps D 512 ′512′3′16′25 bps 8.全电视信号主要由()组成。 A 图像信号、同步信号、消隐信号。 B 图像信号、亮度信号、色度信号。 C 图像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复合消隐信号。 D 图像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复合色度信号。 9.在视频信号实时处理技术中,如果电视扫描的正程时间为52.2ms,分辨率为512′512 ,实时意味着处理每个像素的时间近似为()。 A 0.1ms B 0.2ms C 0.8ms D 0.4ms 10.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信息量等于数据量与冗余量之和。

《多媒体技术》复习总结完整版10.doc

《多媒休技术原理及应用》学科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木章主要讲述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 1、什么是多媒体技术?简述其主要特点。 所谓多媒休技术(Multimedia Computing)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技术的三个特点: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集成性:媒体信息集成,表现媒体设备的集成。实时性: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是强实吋的;提供时基媒体实吋处理的能力。交互性:与家用声像电器区别的关键特征,用户不能通过介入媒体内容。 2、如何理解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 多媒体技术是人机交互方法的一次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关键在于它的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木特性,它可以通过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规定相关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这样使它的应用和发展更加标准化和全球化,更有利它的发展进程。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典型应用领域:教冇和培训、咨询和演示、娱乐和游戏、管理信息系统(MIS)、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视频服务系统 4、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D) (1)高分辨率,提高显示质量;(2)高速度化,缩短处理时间; (3)简单化,便于操作;(4)智能化,捉高信息识别能力。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全部 ★第二章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重点) ?本章内容:本章主要讲述数字音频编码、数字图像编码、数字视频编码、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转换 ?:.本章主要考点:概念、简答、数字音频存储量、电视信号的数据量、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 1、声音是由振动的声波所组成,在任一时刻t,声波可分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线性叠加:f(t)= 27血血曲”+ 如,其中,3称为基频或基音,它决定声音的高低;n 3称为3的n次谐波分量或称为泛音,与声音的音色冇关;如是振幅,表示声音的强弱;久是n次谐波的初相位。 ★2、量化后数字音频存储量计算公式: 数字音频存储量(字节)二釆样率(H刁)X量化位数(位)X声道数X音频长度(秒)/8 ?例:激光数字唱盘CD-DA的标准采样频率为44.1Hz,量化位数为16位,立体声,这即CD 音质。考虑一下CD-DA播放一分钟音乐所需要的存储量是多少? 解:存储量=44.1xl6xlx60/8B = 5292B = 5.17KB ★3、量化后电视信号的数据量计算公式: 电视信号的数据量(位)二电视信号带宽(HQX2倍采样频率X数字化深度X时间 ?例:在彩色电视信号表示吋,设代表光强、色彩和色饱和度的YIQ彩色空间中各分量的带宽分别为 4.2MHZ、1.5MHZ、0.5MHZ。再设各分量均被数字化为8b。则一秒钟电视信号的数据量是多少?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试题与答案

多媒体技术技术应用试题 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技术,包括将多 种信息建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而集成一个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的系统。 2 .多媒体技术具有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和高质量等特性。 3 ?分辨率是指把采样所得的值 ___________________ ,即用二进制来表示模拟量,进而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 转换。 4 .国际常用的广播视频标准和记录格式有: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SECAM 5 ?多媒体创作系统大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三个部分。 6 ?视频采集是将视频信号 ________________ 并记录到 ______________ 上的过程。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 据通信节点的数量,视频会议系统可分为两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可以用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对视频进行创造性编辑 8.用计算机实现的动画有两种: ______ 9?多点视频会议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超文本的结构是( 顺序的树形 非线性的 网状 A . C. 2 ? A . C. 3 C. 4. A . B . C. D. 5. 关于MIDI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MIDI 是合成声音 B MIDI 文件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一般说来,要求声音的质量越高, 分辨率越低和采样频率越低 分辨率越低和采样频率越高 位图与矢量图比较,可以看出( 位图比矢量图占用空间更少 位图与矢量图占用空间相同 对于复杂图形,位图比矢量图画对象更快 对于复杂图形,位图比矢量图画对象更慢 下列哪些压缩方法是冗余压缩法?( ?线形的层次 .随机的链式 )。 .MIDI 的回放依赖设备 .使用MIDI ,不需要许多的乐理知识 )° ?分辨率越高和采样频率越低 ?分辨率越高和采样频率越高 (2) (4) ) )PCM Lempel-Zev 编码 (1) (2) ( 3) (1) ( 3) ( 4) C. (1) ( 3) 7 .多媒体创作工具的标准中具有的功能和特性是( A .超级连接能力 B C.动画制作与演播 D 8 ?数字视频的重要性体现在( ) .模块化与面向对象化 .以上答案都对 D ?全部 D (1) Huffman 编码 (3 )行程编码 A . (1) ( 3) C. (1) ( 2) (4)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1:ER图是表示概念模型的有效工具之一,在ER图中的菱形框表示 1.联系 2.实体 3.实体的属性 4.联系的属性 2:()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与更新 1.DCL 2.DDL 3.DML 4.DQL 3: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也不传递依赖于键,则称这个关系模式属于 1.第一范式 2.第二范式 3.第三范式 4.BC范式 4:SQL语言中,删除记录的命令是 1.DELETE 2.DROP

4.REMORE 5: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1.结构规范化 2.数据安全性 3.数据独立性 4.操作可行性 6: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文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2.批处理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3.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 4.数据库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7:下列哪一个不是数据库开发的可选数据库。 1.mysql 2. DB2 3.Oracle 4.Excel 8: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都具有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结构。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1.模式和内模式

3.模式 4.外模式 9:如果在关系的分片过程中使用了选择操作,则不可能是 1.水平分片 2.垂直分片 3.导出分片 4.混合分片 10:以下关于E-R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1. E-R图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假设上 2. E-R图使用过程和数据的关系清晰,实体间的关系可导出应用过程的表示。 3. E-R图可将现实世界(应用)中的信息抽象地表示为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4. E-R图能表示数据生命周期。 11:SQL语言中,创建一个表的命令是 1.View 2.DROP 3.CLEAR 4.Create 12: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 1.DBS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习题

窗体顶端 四、分析与设计题(4) 1.请依据下表内容完成题目要求。(40分) 1.建立数据库student。(2分) 2.按照图表中给出的表定义,请在student数据库中创建学生表。(4分) 3.查询学生表中女同学的基本信息。(2分) 4.查询成绩表中选修了课程号为'002'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及成绩,并按成绩降序排列。(3分) 5.查询成绩表中课程号为'003'课程的成绩最高分。(2分) 6.查询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所选课程的课程名称及相应成绩(4分) 7.查询学生表中各系的的学生人数,结果显示系别和人数两列。(3分) 8.向成绩表成绩中插入一行数据,列值分别为:('','003',89 )(2分) 9.修改课程表中 '数据结构'课程的学分,将其学分改为6 。(2分) 10.删除学生表中姓张的学生记录(2分) 11.根据学生表创建视图View1,视图包含计算机系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12.查询视图View1所包含的数据。(2分) 13.创建存储过程Proc1,使其完成如下功能:根据任意输入的学生学号,查询成绩表中该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及成绩。(使用输入参数)(5分) 14.执行第13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roc1,执行时输入的学生学号为''(2分) 15、删除成绩表。(2分) 答案: 完成如下所要求所用的操作命令:(共40分) 1、创建一个存放在D:\SQL路径下Test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数据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data,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4MB,最大尺寸为10MB,增长速度为10%;数据库的日志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log,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1MB,最大尺寸为5MB,增长速度为1MB。(4分) 2、依据表结构创建score表。(3分) 3、查看表中所的的数据行。(2分) 4、查看表中姓名、SQL 两列数据,并按成绩降序排列。。(2分) 5、查看表中姓王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6、查看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及总分(三门课相加)。(2分) 7、向score表中插入一行数据,值分别为:(2分) (1005 , '赵强', 64, 82 , 69) 8、修改表中姓名为王英的数据,使VB的值改为:85 (2分) 9、创建视图xs1,使其包含学号、姓名、SQL三列。(3分) 10、创建存储过程pjf,用它来按姓名查询score表中任一学生的平均成绩。(4分) 11、执行第10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jf。 (2分) 12、建立触发器tr1p,防止用户对score表有删除、修改及插入操作。(4分) 13、显示score中各门课的平均值。(3分) 14、删除score表中姓王的所有数据行。(2分) 15、删除test数据库。(2分)

策略路由配置与BFD讲课讲稿

策略路由配置与BFD 38.1 理解策略路由 38.1.1 策略路由概述 策略路由 ( PBR :Policy-Based Routing )提供了一种比基于目的地址进行路由转发更加灵活的数据包路由转发机制。策略路由可以根据IP/IPv6 报文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报文长度等内容灵活地进行路由选择。 现有用户网络,常常会出现使用到多个ISP ( Internet Server Provider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资源的情形,不同ISP 申请到的带宽不一;同时,同一用户环境中需要对重点用户资源保证等目的,对这部分用户不能够再依据普通路由表进行转发,需要有选择的进行数据报文的转发控制,因此,策略路由技术即能够保证ISP 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够很好的满足这种灵活、多样的应用。 IP/IPv6 策略路由只会对接口接收的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而对于从该接口转发出去的报文不受策略路由的控制;一个接口应用策略路由后,将对该接口接收到的所有包进行检查,不符合路由图任何策略的数据包将按照普通的路由转发 进行处理,符合路由图中某个策略的数据包就按照该策略中定义的操作进行转发。 一般情况下,策略路由的优先级高于普通路由,能够对IP/IPv6 报文依据定义的策略转发;即数据报文先按照IP/IPv6 策略路由进行转发,如果没有匹配任意一个的策略路由条件,那么再按照普通路由进行转发。用户也可以配置策略 路由的优先级比普通路由低,接口上收到的IP/IPv6 报文则先进行普通路由的转发,如果无法匹配普通路由,再进 行策略路由转发。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设备转发模式,如选择负载均衡或者冗余备份模式,前者设置的多个下一跳会进行负载均衡,还可以设定负载分担的比重;后者是应用多个下一跳处于冗余模式,即前面优先生效,只有前面的下一跳无效 时,后面次优的下一跳才会生效。用户可以同时配置多个下一跳信息。 策略路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对接口收到的IP 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该类型的策略路由只会对从接口接收的报 文进行策略路由,而对于从该接口转发出去的报文不受策略路由的控制; 二、对本设备发出的IP 报文进行策略路由。该类型策略路由用于控制本机发往其它设备的IP 报文,对于外部设备 发送给本机的IP 报文则不受该策略路由控制。 38.1.2 策略路由基本概念/特性 38.1.2.1 策略路由应用过程 应用策略路由,必须先创建路由图,然后在接口上应用该路由图。一个路由图由很多条策略组成,每条策略都有对应的序号( Sequence ),序号越小,该条策略的优先级越高。 每条策略又由一条或者多条match 语句以及对应的一条或者多条set 语句组成。match 语句定义了IP/IPv6 报文的匹配规则,set 语句定义了对符合匹配规则的IP/IPv6 报文处理动作。在策略路由转发过程,报文依优先级从高到底依次匹配,只要匹配前面的策略,就执行该策略对应的动作,然后退出策略路由的执行。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章数据库概述 1.试说明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组成。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3.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有哪些优点? 答:与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相比,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带来了如下好处: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在数据库管理方式中,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和存储结构?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 6.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可以不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访问数据文件吗? 答:不能 7.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不会因数据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即应用程序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它包含两个方面: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位置或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逻辑独立性是指当表达现实世界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8.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应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专指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程序,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2章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结构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为什么要将数据模型分成两个层次? 答: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类型:(计算机软件与网络专业公共必修课)课程代码:(07010106)授课对象:(工科类专业) 学分:(4学分)先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64学时)后续课:(无) 制定人:苏绍培制定时间: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1、课程性质: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讲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对培养网络与软件专业这种应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仅学习原理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数据库课程设计》通过实际设计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或者设计与实现一个颇具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开发大型系统软件的能力。 2、课程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意识和工作方式。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原理和开发方法,对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实践,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调试能力。 (4)借助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软件工程训练。 3、课程的主要任务: (1)完成至少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和后台数据库,创建数据库,进行相应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最后调试成功。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意识和工作方式,培养并提高学生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完整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分析、设计、调试,以及撰写软件开发文档等方面的能力。 1.选题要求:课题应满足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尽量选择经典的数据库应用课题。具体选题可以采用自主选题和教师指派两种方式。 2.组织方式:基于小组开发和设计,每个小组由3-4位学生组成,设置组长,强调协作,同时明确个人分工。 3.实施步骤:课程设计分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合成调试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提交不同的设计文档并进行验收。 4.数据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要合理、冗余度小,信息存储完备,满足功能需求。 5.功能设计: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应具备的用户登录验证、数据编辑、查询统计、报表输出、系统维护等功能。 6.编程语言可由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该语言较熟悉。避免把学习语言的时间放在设计期间。 参考使用的语言有:VF、SQL_Server、VB、Delphi 、VC等,详细介绍SQL_Server。(二)。课程课时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