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复习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生物的进化

小题狂练?小题是基础练小题提分快

1.[2019·吉林省实验中学段考]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形成

答案:B

解析: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当生殖隔离出现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新物种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但也有的生物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2.[2019·辽宁大连三中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种间竞争三个方面,A错误;在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变异的有利与否是对个体生存来说的,而不是根据它是否具备对人有利的变异性状决定其生存与淘汰的,B错误,D正确;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而不是人类,C错误。

3.[2019·湖北联考协作体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Aa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女性需色盲基因纯合才患病,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相同,D错误。

4.[2019·江西九江月考]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5.[2019·江苏高邮中学段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A

解析:自然选择通过对个体生存的选择作用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虽然能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但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6.[2019·玉溪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B.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错误;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

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发生显著差异,有可能慢慢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而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错误。

7.[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在麦维尔角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壁虎(甲),其尾巴像叶片一样宽大、体色较斑驳、双眼非常巨大,还有一种较为普通的壁虎(乙),两者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麦维尔角地区所有壁虎一定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B.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

C.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D.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若麦维尔角地区的壁虎(甲)和普通的壁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者不是同一物种,也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B错误;这两种壁虎的形态不同,它们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正确;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定向进化的结果,D错误。

8.[2019·四川绵阳模拟]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式,其中X 是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发生了质的改变,使两个种群之间不再进行基因交流,即形成两个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A正确;题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式,B正确;图中Z是生殖隔离,C错误;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9.[2019·江苏泰州月考]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A错误;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0.[2019·湖北十堰模拟]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A

解析: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它们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11.[2019·河北承德联考]调查发现,与外界隔离的某岛屿上,居民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占的比例为b

B.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

2a 1+a

C.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D .不患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1-c 22

答案:C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个体中红绿色盲个体所占比例即为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b ,A 正确;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 ,则正常基因A 的基因频率为1-a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1-a )2,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a (1-a ),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 所占的比例为2a 1-a [1-a 2+2a 1-a ]=2a 1+a ,B 正确;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个体中患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占c 2+2c (1-c )=2c -c 2,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占b 2(2c -c 2),C 错误;理论上男女比例相等,不患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

1-c 22,D

正确。

12.[2019·山东济宁模拟]假设果蝇种群甲中只有Aa 、aa 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果蝇种群乙中只有AA 、Aa 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 的基因频率相同

B .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C .若混合后果蝇个体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为50%

D .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 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为50% 答案:D

解析: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

杂合子的频率,据此可知,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4、34

,A 错误;混合前种群甲、乙中Aa 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12

,B 错误;由于两种群中果蝇的具体数量未知,由题意无法求出两果蝇种群混合后的各种基因型的频率,也就无法求出混合后随机交配所得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C 错误;若种群甲、乙混合后基因型为Aa 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

Aa :aa =1:2:1,A 的基因频率为14+12×12

=50%,D 正确。 13.[2019·吉林模拟]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v 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 .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C .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 .V 基因频率增加了50%

答案:D

解析: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向该种群中再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基因库扩大一倍,v 基因数量不变,则v 基因频率降低了50%,A 正确;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B 正确;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C 正确;由于增加的全为V 基因,V 基因频率增加值大于50%,D 错误。

14.[2019·广东佛山质检]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 B 的基因频率为80%,X b

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群体男性中的X b 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

C .在这一人群中,X b X b 、X b Y 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 .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答案:C

解析: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 b 的基因频率等于20%,A 错误;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仍然可以生出患色盲的孩子,B 错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雌性果蝇X b X b 的基因型频率

为X b 的基因频率的平方,即20%×20%=4%,但雌雄性比例为1:1,则X b X b 的频率为4%×12

=2%,由于雄果蝇只有一条X 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 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为20%,但

雌雄性比例为1:1,则X b Y 的频率为20%×12

=10%,C 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D 错误。

15.[2019·山东济南月考]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 、Aa 、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 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 或a 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 .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答案:D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基因频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速度快,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错误;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环境对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D 正确。

16.[2019·安徽蒙城五校联考]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该地区桦尺蠖未进化

B.S基因频率的增加是由于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C.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D.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桦尺蠖由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到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说明环境对桦尺蠖进行了选择,使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地区桦尺蠖发生了进化,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S基因频率的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没有出现生殖隔离,为同一物种,二者共存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17.[2019·甘肃临夏模拟]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D.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B

解析: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Y表示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正确;Z表示隔离,能阻断

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产生,C错误;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18.[2019·河北五校联盟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雌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发生了进化,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答案:D

解析:不同物种间可能进行杂交,但后代不育,A错误;黑色和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错误;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变,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被巨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的Abart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正确。

19.[2019·郑州测试]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A错误;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不一定进化,B错误;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正确。

20.[2019·江西南昌二中模拟]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10%、20%、7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的a精子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试从理论分析,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种群中( ) A.a的基因频率为44%

B.雌雄个体的比例发生变化

C.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

D.AA、Aa、aa个体比例为1:6:8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 、Aa 和aa 的个体依次占10%、20%、70%,理论上产生的基因型为A

的配子=1×10%+12×20%=20%,产生的基因型为a 的配子=12

×20%+1×70%=80%;改变饲养条件后,含a 基因的精子活力下降,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其他配子不受影响,所以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为A :a =20%:50%×80%=1:2,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及其比例为A :a =20%:80%=1:4。综上分析,改变饲养条件后,理论上该群体个体间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下表:

雌配子

15

A 45a 雄配子 13

A 115AA 415Aa 23a 215Aa 815

aa 统计分析上表数据可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下一代中,a 的基因频率为

815+12×? ????415+215=1115

≈73%,A 错误;果蝇是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雄个体的比例不会因饲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B 错误;Aa 基因型的个体占?

????415+215=40%,C 错误;AA 、Aa 和aa 基因型的个体比例为115:? ??

??415+215:815=1:6:8,D 正确。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沧州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 .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错误。

2.[2019·天津四合庄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

答案:B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 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正确;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 正确。

3.[2019·湖南联考]果蝇的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某果蝇种群足够大,个体间自由交配,自然选择对果蝇眼色没有影响,不发生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其中白眼雄果蝇(X a

Y)占5%,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估算该种群中白眼雌果蝇约占2.5%

B .若以上条件不变,该种群将不会发生进化

C .该种群X a 基因频率是0.05

D .该种群下一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白眼雄果蝇(X a Y)占5%,说明X a 的基因频率为5%,则可以估算该种群中白眼雌果蝇约占5%×5%=0.25%,A 错误、C 正确;若以上条件不变,则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因此该种群将不会发生进化,B 正确;该种群下一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能都不会发生改变,D 正确。

4.[2019·湖北咸宁重点中学联考]某种田鼠,已知等位基因T(长尾)和t(短尾)位于X 染色体上,且带有X t 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将长尾雄鼠与杂合长尾雌鼠杂交得到F 1,再让F 1相互交配得到F 2。在理论上,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F 2中雌雄的数量比为1:2

B .F 2中长尾与短尾的数量比为5:1

C .F 2雌性个体中,T 基因频率:t 基因频率为3:1

D .F 2雄性个体中,T 基因频率:t 基因频率为3:1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长尾雄鼠的基因型为X T Y ,杂合长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 T X t ,杂交得

到F 1中,雌鼠为12X T X T 、12X T X t ,雄鼠为12X T Y 、12X t Y ,产生的雌配子有34X T 、14X t ,雄配子有14X T 、14

X t 、12Y ,因带有X t 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使受精卵致死,导致有316X T X t 和116

X t X t 的受精卵死亡,故F 2中雄鼠只有12

存活,雌雄的数量比为1:2,A 正确;因F 2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概率为312X T X T :112X T X t ,均为长尾,F 2中雄鼠的基因型及概率为612X T Y(长尾):212

X t Y(短尾),故长尾与短尾之比为? ??

??312+112+612:212=5:1,B 正确;F 2中雌性个体中T 基因频率t 基因频率为(3×2+1):1=7:1,C 错误;F 2中雄性个体中T 基因频率:t 基因频率为3:1,D 正确。

5.[2019·山东济宁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 .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选择作用较弱,但种群基因频率会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发生变化,B 错误;同一环境的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 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 错误。

6.[2019·山东烟台模拟]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 .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 .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C .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D .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雄蕊高度专化有利于蜜蜂帮助其完成传粉,从而产生更多的后代,可见,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A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B 正确;蜜蜂可以帮助鼠尾草完成传粉,但由题意信息不能得出“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的结论,C 错误;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体现了不同的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共同进化,D 正确。

7.[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当两个大小相等的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因此,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8.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答案:C

解析:图示可见,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进化而形成的,进化的原材料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A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错误;比较图示可知人类与黑猩猩DNA的差异为0.99%,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则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C项正确;比较图示中数据可知,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要近,D项错误。

9.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

解析: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正确;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B项错误;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D项正确。

10.[2019·四川凉山州模拟]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图中显示在使用农药前害虫中并不存在抗药性变异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从而保留了抗药性强的类型,并逐代积累答案:B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A正确;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B 错误;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C、D正确。

11.[2019·石家庄市模拟]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B.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d越大,M、N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D.该曲线表明M、N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A

解析: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错误;M、N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正确;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C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12.[2019·合肥质检]人类的活动导致豹栖息地片段化,形成较狭小的甲区域和较宽阔的乙区域,研究发现若干年后,甲区域豹的数量急剧减少,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种群消亡,由乙区域引入了一些成年雌豹,甲区域豹的数量在随后的7年间出现增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区域豹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甲区域引入雌豹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C.乙区域雌豹迁出后物种丰富度下降

D.甲区域容易发生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的概率增加

答案:D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根据题干信息“由乙区域引入了一些成年雌豹,甲区域豹的数量在随后的7年间出现增长”,说明甲、乙区域的豹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区域引入雌豹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上升,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乙区域雌豹的迁出不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C错误;甲区域较狭小,故甲区域容易发生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的概率增加,从而使其数量急剧减少,D正确。

13.[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质量考评]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的结果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解可知本来生活在某一岛上的甲因为某些原因分别生活在A、B两岛,由于两岛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不同,使甲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分别形成乙和戊,C项正确;在B岛上甲形成戊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B项错误;在A岛上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正确;由此可知,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

14.[2019·广东汕头质检]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D正确;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Q点以后,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C正确。

15.[2019·山东德州模拟]玉米的白化基因a纯合时出现白化苗,白化苗在幼苗期死亡。在一个非常大的、处于成熟期的玉米种群中,AA占1/3,随机交配2代,发现两代中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B.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相等

C.理论上,a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不变

D.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亲代成熟的种群中AA占1/3,Aa占2/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A正确;因为是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都占1/2,它们的基因型频率相等,B正确;理论上a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升高,C错误;AA所占比例均小

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 具有杂种优势,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9·广东茂名五大联盟学校联考]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 和a 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 A X A 、X A X a 、X a X a

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 A Y 、X a Y 两种基因型各占50%。

①该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

②由于不含A 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

答案:(1)不一定 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①23

②A 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 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4)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

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①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个,则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为

(60×2+30+50)÷(200+100)=23

。②由于不含A 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 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 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如下。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最新2019年高考全国卷生物模拟试题共十套含答案

【名校高考】2019年最后十套:生物(1)考前提分仿真卷(Word 版,含答案) 1 / 6 绝密★启用前 【最后十套】2019届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生物(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物膜以及跨膜运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 B .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水分子顺溶液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C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D .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统称为生物膜 2.滚环式复制是噬菌体DNA 常见的复制方式,其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 链可作为DNA 复制的引物 B .b 链不作为DNA 复制的模板 C .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5′到3′ D .该过程需要DNA 聚合酶和DNA 连接酶的催化 3.人体内有些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常见的有下列两种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都不存在反馈调节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 D .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只存在拮抗关系4.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 用14C 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 用32P 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 和32P B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 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 染色体的两倍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5.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 .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B .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C .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 时最大D .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神群数量在b?c 时期处于下降阶段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B .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最后会导致白化病的发生C .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出相关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 .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39分)29.(9分)为了研究光照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测得玉米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 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t 1一t 2时,暗反应速率逐渐(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此卷只 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 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 —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生命观。 2.理性思维:通过师生、生生和生本互动,综合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辨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流程图。 4.社会责任: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史。 情境导入:南湖菱的进化。 环节一: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问题探讨1 以南湖菱为例,进化论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问题探讨2 以南湖菱为例,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环节二: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活动:新物种形成的网络构建(以南湖菱为例)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出南湖菱物种形成的途径。 要求: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 结果:代表完成成果展示。 小结

真题演练 1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特异性 2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A.稀有性 B.适应性 C.统一性 D.竞争性3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 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 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5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他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这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统一性C.遗传性D.特异性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点睛卷(全国卷)(二)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点睛卷(全国卷)(二) 1.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种类不同,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可能不同 B.人体的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C.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含量较多,但作用不大 D.婴幼儿体内缺碘会影响脑的发育 2.在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当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1︰2︰2 时,该细胞可能会发生( ) A.两组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 C.染色质丝正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D.着丝点全部排列在细胞的细胞扳上 3.如图示模型为有关生理结构或过程,下列叙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若图示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B为脊髓, B中只有一个突触结构 B.若图示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A为效应器, C为感受器 C.若图示为减数分裂过程,则A可代表卵原细胞, B为第一极体, C为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若A代表骨髓造血干细胞, B代表T细胞, C代表癌细胞,则①②代表分化过程 4.用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一个T2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释放出出了M个子代T2噬菌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方法与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方法相同 B.若子代T2噬菌体均同时含32P和35S,则该T2噬菌体只繁殖了一代 C.这M个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T2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1/M D.培养足够长的时间,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标记会发生完全互换 5.科学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T细胞免疫应答可抑制皮肤癌。科学家分别以小鼠和人类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时采用的是鼠源乳头瘤病毒MmuPVl),均得到了上述结论。如表表示某同学以正常小鼠为模型做的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最新2019全国卷高考理综生物模拟考试试卷

2019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满分:90分 1.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 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产生多种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B.衰老细胞表现为水分减少、多种酶活性降低、呼吸减慢、膜运输物质功能降低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溶酶体参与的过程,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细胞癌变导致细胞内糖蛋白减少、细胞黏着性降低,其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突变 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4.如图为某细菌mRNA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mRNA上的AUG是翻译的起始密码,它是由基因中的启动子转录形成 B.一分子mRNA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 C.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 蛋白质 D.在该mRNA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 过程 5.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 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 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不符合题意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6.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4种,9∶3∶3∶1 B.2种,13∶3 C.3种,12∶3∶1 D.3种,10∶3∶3 29. (9分) 右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 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NADPH指[H]),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为 ________,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________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 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填场所)组装; 核编码的Rubisco(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________(填场所)组装。 (3)甲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________后进入乙,继而在乙的________(填场所)彻底氧化分解成CO2;甲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可在乙的________(填场所)转移到ATP中。 (4)乙产生的ATP被甲利用时,可参与的代谢过程包括________(填序号)。 ①C3的还原②内外物质运输③H2O裂解释放O2④酶的合成 30. (8分) 森林边缘和草原相邻的交错区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发育好的群落交错区,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请回下列问题:(1)交错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稳定性。由于某种因素使得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________。 (2)有人在草原开垦了一大片农田用于播种小麦,几年后该小麦地退耕还林,弃耕一段时间后,土壤表层有机质会逐渐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若干年后,该土地上出现了树林,这种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狼鳍鱼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始祖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始祖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另外还安排了中华龙鸟的化石,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强化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这一观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小组讨论根据特点贴图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观察、对比,使自己的识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知道拉马克进化学说。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正确看待生物进化理论。 (2)明确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3)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和探索中前进,激发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看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P110相关内容: 1、生物进化的理论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提出来的。 2、(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著名论著是什么?《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5年的航海旅行前达尔文还坚信物种是不变的,是神创造的。5年的航海旅行中,他通过观察比较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以及带回大量的化石、生物遗迹的证据和动植物的标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写出了这本生物进化的巨著。 3、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观看分析:书上P111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自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过度繁殖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因为生存条件是有限的,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等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3)适者生存 每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

最新2020年高考全国卷生物模拟试题共5套含答案

最新2020年高考全国卷生物模拟试题共5套 (一) 满分9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考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体内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形式存在 B.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氨基酸是甘氨酸 C. 一个tRNA分子含有1个反密码子 D. 所有蛋白质合成都需要能量 2.将水稻、番茄幼苗分别放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番茄营养液中Mg2+、Ca2+浓度下降,而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是水稻细胞外排离子的结果 B. 植物根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C. 番茄与水稻相比, 其对Mg2+、Ca2+需要量大,而对SiO44-需要量小 D. 此实验说明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差异取决于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 3.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雄蝗虫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均为雌性 B. 同样是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少1条 C. 雄蝗虫的精原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D. 雌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4.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 A. A B. B C. C D. D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不存在分级调节 B.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时机体产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C.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6.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练习〗1.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明你的看法。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如果理解为“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理解为“有生于无中的‘无’,是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生物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模拟生物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可能通过修饰从而不被其中的水解酶水解 B. 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 叶绿体中的DNA 在有丝分裂中会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D.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形成的基本骨架对跨膜运输没有作用 2.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H2O2分解释放的O2与愈创木酶反应生成茶褐色产物;氧气产生越多,溶液颜色越深。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运用比色法,测定了5min内茶褐色产物相对值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果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是6 B. 依据0-1min的曲线斜率,能比较不同pH条件下的酶活性 C. pH为5-8的缓冲液处理组,反应完全结束时的产物相对值不同 D. 在pH为3的缓冲液中过氧化氢酶因肽键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3.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20条DNA分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细胞开始缢裂,则该细胞可能正在进行() A.同源染色体配对 B.基因的自由组合 C.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D.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4.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对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Cas9蛋白能断裂目标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 B.单链向导RNA双链区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C.该过程可以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 D.单链向导RNA可识别、切割DNA上的目标位点 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B. 生长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无关 C. 黑暗时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 D. 植物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测得数值与实际的数据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 用未消毒的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呼吸速率 B. 调查白化病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带冷光源的诱虫器采集小动物 二、非选择题: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29.(12分)为提升观光温室大棚中植物的产量,科研人员对水培植物A进行了以下实验:(1)将植物A置于不同浓度的NaCl培养液中培养,分别测得叶片的气孔开张度和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①气孔开张度下降会直接影响叶肉细胞中的生成。 ②叶绿体中类囊体的基粒有类囊体叠加而成,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该结构特点具有的生理意义是。 ③查阅资料可知: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反映了叶绿体中类嚢体及其膜结构的稳定性,且呈正相关。据此理论依据分析,该实验增加NaCl浓度后,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的明显下降将直接影响植物A光合作用的过程。 ④当NaCl浓度大于200mmol/L时,植物A的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下降的原因是 。(2)为了在延长每日观光时间和效果同时,又能提高产量,又进行了补光时长和补光光质对植物A净光合速率(Pn)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其中最佳补光方案应是。

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材分析: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能力目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下列哪项是原始大气的成分:()

A、甲烷、氨气、水蒸气、氧 B、甲烷、氨气、水蒸气、水蒸气 C、甲烷、氨气、二氧化碳、氧 D、氨气、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 2、原始生命可能诞生的环境 是:()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火山附近 D、原始陆地 3、生命的起源过程包括: ①原始大气,②原始生命,③有机大分子物质,④有机小分子物质,⑤多分子体系,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⑤② D、②③④①⑤ 4、研究生命起源,可通过科学推测,但不能依*:() A、确凿证据 B、凭空想像 C、严密逻辑 D、丰富想像和联想 5、地球上最初生命,其食物来源最有可能是:()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B、水中的细菌 C、水中的有机物 D、原始大气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图文并茂的生物进化树,勾画出了生物进化历程的大致轮廓及总的进化趋势,分别介绍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形成生物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观点。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感悟到生物进化历程 的艰难与辉煌,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填写“生物进化树”概述动物、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黄金卷(全国卷)(一)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黄金卷(全国卷)(一) 1、真核细胞内不具有膜包裹的结构统称为非膜相结构,包括颗粒状和纤维状结构,如核糖体、染色质、细胞骨架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B.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C.中心体属于非膜相结构,能够参与高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形态 2、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如图表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可表示蓝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其进行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B.突然停止CO2供应,光照不变,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H2O)的合成减少 C.突然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H]含量下降 D.图中产生的[H]可用于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3、—个细胞周期中各时期发生的顺序是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G2期(DNA复制后期)→M 期(分裂期),间期由G1期、S期和G2期组成。Cydin E主要调控G1/S期转化,向细胞注射Cydin E的抗体时,细胞停滞在G1期;向细胞注射Cyclin A 的抗体时,DNA复制被抑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离不开一系列的调控 B.细胞进入S期需要Cyclin E的参与 C. Cydm A是S期DNA复制所必需的 D.细胞周期的调控仅发生在分裂的间期 4、下列有关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5、如图所示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接到神经元膜外a、b两点,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4中的物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当两个相同兴奋相遇时会相互抵消,假设刺激强度相同且能产生兴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 B.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三次偏转 C.4中的物质通过突触引起3处电位变化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给予c点刺激时,若降低2处Na+的浓度,则可能会导致3处的动作电位减小 6、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完整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修改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 B.氨气C.氧气C.甲烷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3、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4、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7、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 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8、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9、鸟的种类多种多样,家鸡有蛋鸡、肉鸡、观赏鸡等,这些现象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0、下列是自然选择的选择者和结果是()。 A.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B.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C.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 D.树叶的多少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 11、下列关于生物起源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上帝创造的B.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由原始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D.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2、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哺乳动物B.类人猿C.鸟类D.猕猴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点睛卷(全国卷)(三)

2020届高考生物模拟点睛卷(全国卷)(三) 1.下列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和RNA都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B.蛋白质的功能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与空间结构无关 C.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于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D.DNA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2.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有一种促进脂肪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可通过采集静脉血检测其含量。这—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RAP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B.在低温下更容易保持TRAP的活性 C.在核糖体上合成的TRAP即具有生物活性 D.理论上可通过抑制TRAP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 3.下列关于细胞减数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的复制次数相同 B.多倍体植株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均会出现联会紊乱 C.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形成4个配子 D.可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区分动植物细胞 4.科学家研究发现,被日光照射后,动物血液中的一种化学物质UCA大量增加。UCA可进入大脑神经元并转化成GLU(谷氨酸),发生图示过程,进而激活与学习及记忆相关的脑内神经环

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GLU可作为神经递质并通过囊泡运输由突触前膜释放,进而调节生命活动 B.GLU是由UCA转化形成的,缺氧不会影响它的合成与释放 C.GLU可改变③处细胞膜的通透性,使③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适当晒太阳可以增强动物的学习以及记忆能力 5.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6.坐标图可用于描述生命活动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