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思考(范燕梅)

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思考(范燕梅)

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思考(范燕梅)
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思考(范燕梅)

安乐死在中国的法律思考

【摘要】安乐死作为当今理论界争议最多、认识分歧最大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涉及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牵连医生、病人、家庭、社会等复杂关系。随着实践中安乐死事件的不断增多,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对安乐死的研究,以期将安乐死能尽快地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本文从安乐死在国内外的现状出发,认为制订安乐死法在我国有其必要性,应尽快地把安乐死纳入到法律所调整的范围,逐步实现安乐死的合法化。

【关键词】安乐死现状合法化立法设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乐死的概念从西方传入我国,自此人们对于安乐死问题的讨论就一直长盛不衰。安乐死既是一个极复杂的医学、哲学、人权问题,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伦理、法律问题。现代医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安乐死提供了条件。随着实践中安乐死事件的不断增多,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对安乐死的研究,以期将安乐死能尽快地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一、安乐死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在我国的学术界,专家学者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运动起源于英国,然后盛行于英美,到20世纪后期则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据考证,英国是安乐死民间团体诞生的第一发祥地。美国《纽约时报》专栏女作家拿达里·安吉尔其在专著《善待生死》一书中介绍到,“安乐死运动在英国起步比较早。1935年,英格兰就成立了英国志愿安乐死团体,比荷兰相应团体的建立要早很多年,1938年,美国自愿安乐死团体正式成立,荷兰在1973年、日本和德国在1976年也都相继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团体。”①1976年,世界第一次安乐死国①(美)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43页, 1

际会议在日本首都东京召开,会议在宣言中指出,要求尊重人“生的意志”和“死的权利”。而1987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39届世界医学大会则声明:“不论基于患者本人或亲属的请求,实施主动安乐死都是不道德的,但不反对被动安乐死。”①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从诞生起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一)安乐死在国外的现状

荷兰因其独特的医疗生态以及司法文化,社会广为接受安乐死。2000年11月28日,荷兰国会以104票对40票的差距,表决通过安乐死和医师助死法案,完成立法程序后,在2001年正式生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使安乐死合法化成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

在荷兰的影响下,比利时紧随其后,于2002年5月通过了安乐死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比利时基本上保留了荷兰规定的安乐死的条件,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该法案对安乐死的主体与对象进行了限制,规定无犯罪记录的医师才可以实施安乐死。请求安乐死的患者必须是成年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意识清醒,且请求必须出于自愿、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思考的,患者必须由于疾病或者事故而处于难以忍受的和持续的身体与心理的痛苦与煎熬之中,疾病确实无法治愈,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实施安乐死。同时又规定,病人有权选择使用止痛药进行治疗,以避免病人因为贫困或者无依无靠,而无力负担医疗费去自杀。

在亚洲,第一个在法律上有条件的承认安乐死的国家当属日本。日本刑法第202条规定:“受被杀人的嘱托或得其承诺而杀之的,处六个月以上七年以下惩役或监禁。”可在实践当中对安乐死行为并不完全依据该规定进行处罚,而是通过法院判例给安乐死以有条件的认可。

较之日本、荷兰等大陆法系国家,英国与美国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安乐死则持相对保守的立场。1936年英国议会就对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进行过辩论,但法案没有通过。到1969年5月,英国议会第3次对“安乐死是合法”进行辩论,结果反对者以60票对30票,战胜支持者。1961年,英国颁布《自杀行为法》,规定帮助和建议别人自杀的人可判处最高14年徒刑。可见,英国在法律上是不允许安乐死的。然而,在实践中安乐死的判例逐渐增多,英国法院对安乐死案件在处理上变得宽大,尽管对积极安乐死仍持严格禁止的立场,但对消极的安乐死则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有条件的允许实施。

在美国,联邦与各州立法均禁止实施积极的安乐死。但是,美国纽约州上诉法院于1981年在一个决定中指出,对没有任何康复希望,具有法定能力的病人,当其明确表示拒绝治疗时,医生可以放弃或者停止治疗,但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除外。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死亡法》,这是美国第一部成文的消极安乐死法。安乐死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属于非法行为,但在某些州有条件的接受安乐死。

(二)安乐死在中国的现状

安乐死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以及公众就对安乐死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赞成与反对的意见不相上下。

根据我国现行司法解释,安乐死属故意杀人罪。对于其法律后果,一直有两种争论。一种认为,安乐死不能阻止行为的违法性,仍构成刑法上的杀人罪,但可以从轻处罚。还有一种认为,安乐死在形式上具备故意杀人罪的要件,但安乐死是在病人极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提前结束其生命的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是正常行为,因而可以阻却其违法性,不构成杀人罪。虽然安乐死在法律上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上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1986年6月夏素文安乐死事件引起了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最终实施人还是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追究了刑事责任,6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又宣告他们无罪。

在事实层面上,安乐死通过放弃治疗的方式已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目前,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正在悄悄地施行安乐死。当然,首先必须由患者提出,然后经家属同意,由医生悄然进行。据中国天虎网2001年的网上调查,32000名参与调查的人员中,74%赞成安乐死,26%反对安乐死。2001年4月,西安市9名尿毒症病人联名写信给当地报社,要求安乐死。此后,又有40名尿毒症患者公开提出了同样的要求。2003年晚期癌症病人王明成,放弃治疗回家,实施自愿消极的安乐死。由此可见,公众也逐渐了解和接受安乐死,公众对安乐死的普遍认同感在我国已经具备。

①肖良平:《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4卷第2期,第

27页。

②祝世讷、冯秀云、梁中天:《关于〈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若干说明》,《医学与哲学》5

二、安乐死概述

(一)安乐死的定义

关于安乐死的词源,大部分学者主张其来源希腊语中的eu和thanatos,前者指“好”(good),后者指“死”(death),即“好死”(good death)。安乐死有“无痛苦死亡”、“幸福的死亡”,或者“安然去世”之意。到目前为止,关于安乐死的定义,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者为了更为清晰、减少歧义,提出“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人”来代替之。笔者在这里介绍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安乐死,是指对于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病人,由于难以忍受的痛苦,出于本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其近亲属的统一(病人是植物人时),医生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使其安然死去的行为。①

完成我国首个《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祝世讷教授等人认为安乐死的定义是“安乐死即安乐地死亡”。它所揭示的安乐死的内涵是死亡的优化状态,即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优化调节,减轻或消除痛苦,使死亡呈安乐状态。安乐死的对立面不是“痛苦地生”,而是“痛苦地死”。②

台湾大学哲学系孙效智先生、香港善宁会以及美国学者丽塔·L·马克将安乐死定义为:为了消除或减轻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痛苦而作为或不作为,意图导致死亡,或作为、不作为本身导致死亡。

美国医学会认为“安乐死”的通常定义应当是“出于仁慈的原因以相对迅速的并且无痛苦的方式造成不治之症和病痛患者死亡的行为”。一些权威的辞典对安乐死也有如下解释:《布莱克法律词典》认为,“安乐死是从怜悯出发,把身患不治之症和极端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或做法”。《牛津法律指南》将安乐死定义为“在不可救药的或病危者自己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①《韦伯新国际词典》第三版认为,安乐死是“使病人脱离不治之症的无痛致死行为”。《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1975年版把安乐死定义为:无痛致死或不阻止晚期疾病患者的自然死亡。

定义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从以上列举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安乐死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安乐死的范围、特征、分类的不同认识。笔者认为,安乐死是身患绝症且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的病人,经其在理性状态下的真诚自愿请求,医生以人道方式结束其生命的行为。

(二)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对安乐死进行科学的分类,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安乐死及制定实施安乐死的法律依据和分清实施安乐死的法律责任。

1、根据终止生命行为的形式,可将安乐死分为积极(或主动)的安乐死与消极(或被动)的安乐死。

以积极的措施加速患者死亡过程的为积极的安乐死,如给患者注射或服用剧毒药物、麻醉药物迅速使其死亡。即以作为形式实施安乐

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以停止、放弃治疗,包括停止使用生命辅助设施和药物,使患者提前自然地死于疾病的是消极安乐死,即以不作为形式实施安乐死,又称为被动安乐死。消极安乐死受广大人民群众默许,被民族传统意识所容纳,不应认定为犯罪,而且根据目前经济、医疗条件的现状,也具有一定现实性,法学界不认为是犯罪,合法性无须讨论。

2、根据患者本人有无真诚意愿表示,分为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是指病人身患绝症,无法忍受痛苦折磨,本人亲自恳求,或本人有这种意愿,由其家属提出,经患者本人同意,采取安乐死的措施,结束其生命。这种安乐死充分地体现了患者的真实意愿。而非自愿安乐死是指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如那些无法表示自己真实意愿的婴儿、精神病人、智利严重低下者、昏迷不醒的人实行安乐死。这种方式难以确定患者本人意愿,所以对此种安乐死应谨慎对待。

3、根据致死手段的不同,可将安乐死分为自杀安乐死和助杀安乐死。

自杀安乐死是指患者一人独自结束生命的安乐死措施;助杀安乐死指因为某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行自杀,由他人予以物质上的帮助,或提供药物、工具、移动患者接近自杀现场等,促使其实现自杀。自杀安乐死和助杀安乐死本质上都是属于自愿安乐死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自杀安乐死是自己选择与执行,助杀安乐死是由他人提供帮助而已。

4、根据缩短患者生命的速度,可以将安乐死分为模仿自然安乐死和加速安乐死。

模仿自然安乐死和加速安乐是指安乐死的两种不同的速度。前者是指生命机体自行老化,以不断衰弱的速度进行安乐死;而加速安乐死是指用外力超越生命集体自然衰弱的速度,使其早日灭亡的安乐死。人类社会中个体生命自然死亡的比例非常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加速安乐死看法不一,有赞成,也有反对,莫衷一是。①(三)安乐死的特征

1、适用对象特定

由于安乐死现象是伴随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因此它的适用对象也应由现代医学所划定。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只能是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标准所能确定的,被诊断为身患绝症,且濒临死亡而又痛苦不堪的患者。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是宝贵的、不可逆转的。只有当疾病无法治愈,患者又痛苦不堪时,生命才由一种恩赐转变成为一种负担、一份折磨。现实情况往往是,当患者的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末期时,生命的质量已经严重退化,生命在时间上的延续仅仅具有数字上的意义。肉体上的痛苦伴随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精神折磨,这种感受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也惟有在这种情况下,安乐死的适用才有了道义基础。

2、适用主体特定

如前所述,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必须限定为“被诊断为身患绝症,且濒临死亡而又痛苦不堪的患者”,如何确定患者属于身患绝症、濒

临死亡是一个专业的医学问题,要判断是否需要安乐死,以及如何适用安乐死都必须由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来完成。因此,笔者认为,安乐死的适用主体必须是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生。

3、患者意愿真实

生命权的主体是个人,这种权利具有唯一性,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由于安乐死的后果不可逆转,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结果往往又与经济、家庭、伦理道德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各方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病人选择安乐死。这有可能背离安乐死的初衷。为了切实保障病人的权利,安乐死的选择必须以病人本人的申请为基础,以表达其个人的真实意愿。

4、实施目的和方法人道

尽管在安乐死的定义上,各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安乐死意味着快乐地或有尊严地死亡。这是安乐死的辞源“euthanasia”的应有之意。安乐死旨在安乐而非死亡,乃是要通过人为控制的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死亡时的痛苦,让病人享受临终关怀。因此安乐死的施行不应使病人感到痛苦,否则会因背离了无痛苦死亡的本意,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至于具体实施的方式,无论采取积极的作为方式还是消极的不作为方式,都应遵循人道主义的根本要求。

5、实施程序法定

为了保证安乐死不被滥用和病人真实意愿得到尊重,在安乐死的实施程序上必须要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应包括

两个阶段。首先,由于安乐死涉及大量医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因此其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应是医学程序,即按照现代医学标准,哪些情况能被认定为可以适用安乐死,以及应按照什么步骤、方式实施;其次,安乐死事关生死,必须采用法律加以规定,第二阶段应该是法律程序,切实保护患者的利益。

三、安乐死合法化的基本分析

(一)安乐死合法化的必要性

在刑法学界,安乐死之所以引起比较大的争论的一个原因就是安乐死问题在刑法理论中产生的矛盾,即本质上不是犯罪行为,而从认定手段上来讲又属于犯罪行为。①这导致目前很多国家在认定安乐死时,都将其当作“非犯罪化”来处理。表现为对“被动安乐死”事实上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也表现为对社会上发生的“主动安乐死”,刑事司法当局一般也奉行不干涉主义的政策,这是一种事实上的非犯罪化。

合法化是指,通过正常的立法程序把过去认为是违法或犯罪的行为给予正式的法律认可或法律保障,意味着一种新的法律安排甚至是一种制度创新;非犯罪化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分为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和法律上的非犯罪化两大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尽管刑罚制度的正式规定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刑事司法制度对特定情况下特定行为减少其反应活动的现象;而法律上的非犯罪化意味着对过去曾经受到刑法干预的行为的刑法评价发生正式改变。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和法律上的非犯罪化是一个前后相随的过程。②虽然“安乐死”的非犯罪①蓝海君:《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5月,第33页。10

化处理,可以暂时作为目前法律对“安乐死”案件从宽处理的依据,但是从根本来看,这有违刑法公正性的价值目标,也不符合罪行法定原则。诚然,“安乐死”从形式上来看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剥夺了特定对象的生命权利,但实质上,安乐死不具有犯罪成立所要求的相当社会危害性。安乐死行为是一种正当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的本质特征。所以,安乐死行为不应当作为犯罪行为受到刑法的追究与惩罚。如前文所述,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既然按照现行法律无法公正地对待安乐死行为人和正确地评价该行为,就有必要将安乐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逐步实现安乐死的合法化,对其性质、适用条件、适用对象和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这样方能更好地尊重与保护人的生命权益,体现出刑法公正的价值目标。

(二)安乐死的立法困境

尽管安乐死立法有其必要性,但是仔细深究,不但人们从心里上还暂时无法接受,而且从法律的角度来操作也是面临诸多困难。

1、申请安乐死的主体

不管是学理上的探讨还是实际上的操作,就申请安乐死的主体来说,人们普遍赞同的几乎都是病人本人。的确是,一个人的生命是由自己支配的,除了国家,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人生命的权利。对于清醒的病人来说,可以效仿国外的做法签署诸如安乐死申请书之类的文件来确定自己将要实施的安乐死,从而为医生和家人免去官司甚至牢狱之灾。但是,没有立遗嘱也没有签署安乐死申请书就突然丧失意志的

病人呢?从来就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意识的先天畸形婴儿呢?他们既无法签署安乐死申请书,也没有法律上有效的文字来证明自己愿意实施安乐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申请安乐死的权利应该由谁来实施呢?是继续由病人保留,还是由其直系亲人或医生来代替行使?不管这个主体选择谁,在法律上都是一个难题。

首先,如果安乐死的申请权继续由病人所保留,那么没有意识的病人是无法行使的,因此在法律上不允许任何人结束其生命。法律赋予人人平等的权利,但是此时却由法律打破了这种平等,用有限的、其他人同样需要的社会资源来维持极少数无法救治的病人的生存。无异于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其次,如果这些无意识病人的安乐死申请权移交给其直系亲人或医生,那么他们又该如何行使?在何种情况下行使?不可否认,如果申请安乐死的权利交到亲人的手里,亲人们完全有可能会滥用。比如说为了逃避照顾病人的责任而借安乐死之手结束病人的生命。为了财产、地位或其他非法的理由借安乐死之名,行谋杀之实。如果权利交给医生,医生们也完全有可能因为逃避、推脱自己的医疗责任而对病人任意实行安乐死。或者应病人家属的非法要求而用安乐死随意结束病人的生命。

再次,就算是意识清醒的病人在申请安乐死这一问题上都还存在着可能来自家人的危险。这涉及到病人“自愿”安乐死真实性的认定问题。当病人被其家属威逼、胁迫而不得不签署同意安乐死的文件时,病人的生命无疑受到极大的威胁。

2、关于实施安乐死的时间

各种关于安乐死实施条件的言论和法案,都一致地将“病人身患无药可治的疾病”、“极度痛苦”等条件列入其中。而这些条件都是最不好把握的。

首先,“无药可治的疾病”的范围。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一种疾病无药可治,但是不能保证三年或五年后也不可医治。而当时如果没有为病人实施安乐死,三五年后病人的疾病就可能得到救治,他们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比如肺结核,在青霉素诞生之前被认为是绝症,当时的人们无不谈此色变。但当青霉素出现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被认为是可怕的绝症的肺结核居然是可以治疗的。医学上的发展不可预言,也是人们不可预先知道的,法律这种带有滞后性的工具当然也无法预知。如果现在通过医学家和法学家的努力,确定出“无药可治疾病”的范围,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确定的不可救治的疾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人类攻克。自然赋予人生命,法律赋予并保障人的权利,法律就当然不能冒着充当“刽子手”之险而非要去划定一个“无药可治的疾病”的范围。

其次,关于“极度痛苦”。如果用人类的语言来说,痛苦是有等级的,比如有点痛苦、很痛苦、稍微有点痛苦、非常痛苦等等,但是如果真要把痛苦的等级用理性的法律语言来描述就很困难了。因为痛苦是人的内心感觉,他人无法得知其痛苦的程度。现在世界上又没有一个可以专门测量痛苦程度的仪器,自然无法得知病人的痛苦是否正处于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痛苦等级之上。法律作为一种理性的工具,是

不可能规定痛苦等级的。而医学临床上也发现,求生是人的本能。病人在这一刻痛得死去活来,寻死觅活,强烈要求安乐死,但是他们可能在下一秒不痛或疼痛稍微减缓一些的时候就不再想死了。所以,如何确定病人想要安乐死的痛苦程度是很困难的,而这个困难在医学和法律上都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

四、安乐死的立法设想

(一)安乐死的适用对象

安乐死的适用对象,是能确切认知本人的病况,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可期待的时间内,不能治愈的病人。而且病人正在遭受持久地不堪忍受的极度痛苦。绝症是一个模糊概念,具体范围应当根据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状况予以专业判断。所谓持久的不堪忍受的极度痛苦,是指患者由于绝症的病理作用而处于不间断的、持续的、难以承受的剧烈痛苦之中,通常是肉体痛苦,而不包括单纯的精神痛苦,即使其持久、强烈而难以忍受。

此外,“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必须是法定成年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周岁的公民才是成年人,所以被实施“安乐死”的对象应当已满18周岁。并且患者对自己的病况要有充分确切的认知,如果申请“安乐死”的当事人对有关事项包括病情没有充分确切的认知,则不能承认其具有申请能力。

(二)安乐死的实施方法与执行主体

安乐死的实施方法必须是医学上的适当方式,该方式必须是不违背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的致死方法,如注射镇静剂、麻醉剂或剧

毒药物,提供安眠药,撤除生命维持系统,停止抢救等。执行安乐死的主体只能是医生,通常是负责收治患者的主治医生。医生以外的其他人员如病人的家属等均不得直接对其实施安乐死。以医学上认为适当的方式以外的其他暴力性致死方法实施“安乐死”,或由非医疗人员实施“安乐死”的,仍以刑法上的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从轻处罚。①

(三)安乐死的申请条件

申请安乐死要以病人的知情同意为前提。病人提出的要求是自愿并且经过慎重考虑的,病人提出申请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神智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表示,提出申请后的一定期限内没有出现过动摇的情绪表达过相反的意见;医生已经告知病人其所处的困境及其前景,病人也充分了解且确信已没有其他合理方法用以解决其所处的困境;病人选择“安乐死”不应当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四)安乐死实施的监督

实施安乐死的监督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要验明安乐死申请人的正身,应由医生、病人亲属、律师或公证人员以及安乐死申请的审定机构代表共同进行;核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的身份;医生向律师或公证人员以及审定机构代表报告该次安乐死的实施准备工作、拟采用的技术与药物,然后出示书面报告,展示有关手术器材与药物;实施过程中应有摄像、录音。二为实施后的监督。这是指安乐死实施后,由安乐死申请的审定机关或另设的监督机关发动的监督程序。如果是由审定机关进行监督的话,那么,需加审监核验的,①梁根林:《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安乐死出罪机制》,《政法论坛》2003年第21卷第4期,第139-14115

仅涉“安乐死”实施过程所留下的书面记录和录像、录音记录,包括核验病员正身、主事医生等的记录,实施过程的预拟方案报告以及实施过程的录音、录像记录等。①

五、结束语

安乐死作为一个涉及伦理、道德、哲学、医学、法律的重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安乐死有益于人类社会,并被人们逐渐接受,得到了法律的宽容,安乐死的合法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不可能脱离世界各国对安乐死立法的主流趋势。我国应通过立法,逐步实现安乐死的合法化,对其性质、适用条件、适用对象和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权。

参考文献:

[1] 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 石文亮:《试论安乐死立法》,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2卷

[3] 肖良平:《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24卷第2期

[4] 祝世讷、冯秀云、梁中天:《关于〈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的若干说明》,《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20卷第10期

[5] 倪正茂、李惠、杨彤丹:《安乐死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 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 蓝海君:《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5月

[8] 梁根林:《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安乐死出罪机制》,《政法论坛》2003年第21卷第4期

[9] 张玉堂:《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法学》2001年第10期

My View on Euthanasia 我对安乐死的看法

My View on Euthanasia Euthanasia is not unfamiliar with us in our modern society for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onsidering euthanasia. As a proverb says ‘Everything will die’, so every creature can not avoid death. Euthanasia has become a hot discussion for our human beings. On one hand, some people support euthanized for some special people. They have some reasons to support their point of view. Firstly, it is based on humanity to give some people euthanasia. When some people suffering from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they suffered much more pain that beyond our imagination. For these people, death is easier her living. Giving them euthanasia is the best choice at this time. Our medical equipment has already improved and they can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the endurable pain, with the euthanasia help them. It’s a humanism behavior for human beings. Secondly, it is a basic human righ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decide how to end their life and euthanasia gives them the chance to get rid of the intolerable pain. Don’t you think that peaceful death is better than painful alive. Thirdly they said we need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 This would increase burden on their family, because, no matter how busy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they should make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m and if the illness can’t be cured and the patient still died at last, it will make their family members sadder. Nowadays medical treatment is very expensive. If his family is not a very wealthy family, it is very hard for them to pay for the treatment cos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bound to go around borrowing money and this will increas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 family.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people are against euthanasia. They believe euthanasia is human’s behavior and against nature. They also considered if euthanasia once becomes a legal behavior, many cases about abuse of drugs will happen. Some criminals will make use of it to misuse drugs and make some criminal behavior. Besides, it’s also very hard to decide when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should we give them euthanasia. Doctor’s responsibilities will become heavier. How to distinguish whether we should give some people euthanasia is another big questio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behind the behavior of euthanasia should our society to solve. From all above, we may know that the behavior of euthanasia will bring some advantages as well as some disadvantages. As our human beings, what we can do is just make use of it’s

安乐死案例分析

安乐死案例分析 马悦旅游132班 22213202 安乐死,一个令举世争议的重大医疗立法提案。首先遇到来自医疗界的阻碍。传统观念中,医生救人,延长人的寿命是天职。医生无论以什么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无论是什么情况或者是什么人,都是医疗界无法接受的。英国医学专家约翰·怀厄特尖锐指出:“人为死亡不在医学范畴。”他说:“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家们认为,一旦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人为死亡,医学的本旨就被改变了。它将变成主观判定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医学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程学,缩短那些“没有价值的生命”。更大的阻力来自于患者家属的主观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超越了理智的。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活着哪怕多一分钟,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是怎么样的一分钟,很多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是炼狱式的折磨。他们求生不能,欲死不得,这种痛苦,即使是亲人和朋友也无法体会。“汉中案件”可谓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第一案。案件大致如此: 1984年10月,患者夏素文,59岁,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1986年6月,病情加重,被送入汉中市传染病院肝炎科住院诊疗。经该院肝炎科主任、主治医师蒲连生诊断为:1、肝硬化腹水;2、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状);3、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3度。入院后的第三天,病人烦燥不安,于1996年6月28日清晨开始昏睡,8时医院查房,夏素文的儿子王明成向该院院长雷某询问病情,雷某答:“病人送得太迟,已经不行了”。王听后,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免受痛苦,雷回绝。9时,王明成及其妹王晓玲来到蒲连生办公室,要求为其母实施安乐死,蒲先回绝,在王明成兄妹表示愿意承但责任后,蒲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的处方,注明家属要求“安乐死”,王明

关于安乐死的经典案例 (1)

安乐死 一、案例: (国内)1986年6月23日,患者夏某因肝硬化晚期腹胀伴严重腹水,被送进 陕西汉中市某医院。看着母亲痛苦不堪的惨状,患者儿子王某和妹妹觉得母亲既然痛苦得生不如死,那么就要求医生对其母亲实施安乐死。6月28日,在王某等一再的央求下,医生蒲某开了一张100毫升的复方冬眠灵的处方,并注明是“家属要求安乐死”,王某在上面签了字,当天中午至下午,该院实习生蔡某和值班护士分两次给夏素文注射冬眠灵。同年9月,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将蒲某和王某批准逮捕,并于1988年2月向法院提起公诉。 1990年3月,汉中市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报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2月28日批复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请求的蒲某,王某故意杀人一案,经高法讨论认为:安乐死的定性问题有待立法解决,就本案的具体情节,不提安乐死问题,可以依照刑法第10条的规定,对蒲某,王某的行为不做犯罪处理。”1991年4月6日,汉中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某在母夏素文病危难愈的情况下,产生并且再三要求主治医生蒲某为其母注射药物,让其无痛苦地死去,其行为显属剥夺其母生命权利的故意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被告人蒲某在王某再三要求下,同其他医生先后向危重病人夏素文注射促进死亡的药物,对夏的死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行为已属剥夺公民生命权利的故意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宣告蒲某王某二人无罪。”一审后,汉中市人民检察对一审判决两名被告行为不构成犯罪提起抗诉;蒲某和王某则对一审判决认定其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不服提起上诉。汉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于1992年3月25日二审裁定:驳回汉中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和蒲某,王的上诉,维持汉中市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 另外,事隔近18年后,2004年5月,当初要求为母亲实施“安乐死”的王某 患胃癌并转移,向医院提出安乐死,被医院拒绝。2004年8月3日,王某病逝。(国外)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实行安乐死的利弊分析 杨霞 中文摘要: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近几年,国内外对安乐死的看法始终莫衷一是,本文从安乐死的定义、历史起源、案例分析的方面,来全面阐述安乐死的利弊影响。 关键字:安乐死,利弊分析。 安乐死的定义、起源:安乐死(Euthanasia)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 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安乐死与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这种做法。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毕达哥拉斯等许多哲人、学者、政治家都认为在道德上对老人与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其他社会也有些安乐死的报道。 尽管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但人们对给予病情危重而又无法治愈的病人以死的权力和自由以摆脱残酷的病痛折磨的做法,愈来愈多地采取同情的态度,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虽然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安乐死看成犯罪行为,但支持实行安乐死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估计有十万人已立下遗嘱,告诉医生:一旦他们患了不治之症,生命行将结束时,不要再用人工延长生命的措施进行抢救。

如日本的安乐死协会建立于1976年。三年后已拥有两千名会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1983年世界医学会的威尼斯宣言提出了消极安乐死的正式意见,同年美国医学会的伦理与法学委员会对于撤除生命支持措施的意见都已为安乐死实施创造了条件。 安乐死的实施条件:各国对安乐死是否合法存在争论。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 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 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 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 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 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及事实论据:一、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 二、“安乐死”如果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用以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 三、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未经法律许可而结束他人生命,有悖于生存权利的道德准则。 四、如果法律同意医生答应垂危病人安乐死的请求,那会树立一个杀

关于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群对安乐死认知态 度的社会调查 程茜阳胡逸飞江明明李金妮李晴刘金英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09级三大班)摘要通过随机取样,在2012年1月到2月,对来自6个地区的364个人进行了安乐死认知态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有较高的认知,且个人的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有较大影响。但在调查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人群表现不同态度,同时也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还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 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进行安乐死的有关调查,借以了解和评价社会公民对安乐死的态度,并期望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寻找民意基础,及分析阻碍我国安乐死合法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6位调查员家乡的各层次人群(包括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五省),受调查人群年龄在16-76岁之间,以自愿形式参加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

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对安乐死了解程度、对安乐死态度及理由和对安乐死合法化态度及理由,同时还包括安乐死实施问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给被调查对象,受调查者以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填写,针对一些年老的受调查对象采用委婉访谈方式进行调查,依据其观点态度代替其填写问卷;同时也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情况 问卷发放364份,纸质问卷33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2.1%;网络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计338份。 2.2.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在338位受调查对象中,男性172人(50.89%),女性166人(49.11%),身体状况基本为良好;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的人群227人(67.16%),31-50岁的人群58人(17.16%),51-60岁的13 人(3.85%),61岁以上9人(2.66%);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水平64人(18.96%),高中、中专文化人群70人(20.70%),大专、本科文化人群201人(59.47%),硕士及以上3人(0.9%);职业背景,党政机关/社团/事业单位人员30人(8.87%),医务工作者40人(11.83%),教师10人(2.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人(5.92%),

关于安乐死的一些看法

安乐死是我国及世界各国所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安乐死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斯巴达人,他们为了保持健康与活力,初四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婴儿,后来因为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这一思想便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德国为了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以安乐死为借口,并大肆宣传。直到1935年,安乐死在英国合法化,随后美国也出台同样政策,这才重新引起了世界上的讨论。 之所以会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与讨论,是因为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在当代触及了医学伦理学的矛盾,即一方面要求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要求延长病人的生命。这对矛盾困扰了一代又一代学者。 在中国,安乐死问题的讨论是由王明成事件引起的。有的人支持安乐死合法化,他们认为对生命的选择是一个人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会影响社会,同时,还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但有人认为,生命是属于社会的,活着便是一种义务,还有人认为安乐死的合法化可能会导致谋杀,医生会利用法律的漏洞,或为利益而使患者提早的结束生命,还有人认为安乐死本身是种自杀行为,虽然自己结束了痛苦,但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在我看来,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安乐死是可以被推广的。当危重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定是最痛苦的,如果在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实行安乐死,便可以使病人减少痛苦,更安详地离开我们。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如果真要保证安乐死的推行,法律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法律的约束,那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漏洞,这样的漏洞会使一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而进行违法的活动,到那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道德或是利益问题,更是关系到人命,这同时是对人生存权利的忽视。人生存的权利高于一切,如果连人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那么如何建设一个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国家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如果说法律保障是实行安乐死的基础,那我想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也不得不提,文化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2000多年来一直是儒家思想占主导,这样儒家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为深刻。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不符合孝道的,更是不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现在人们固守这种思想,所以,想要改变社会上人们固有的观念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要推行安乐死,必要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让人们了解安乐死这一新兴事物,只有真正了解,才会认识到这种措施的利弊,这样才能让人们接受这新的事物。 法律和文化是推行安乐死的必要条件,而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虽然我国GDP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但是众多的人口,还是使我们的人均量排在了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有限,是一般家庭根本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安乐死可以减轻亲人和社会的负担,同时使更多的医疗资源用于“可以治愈”的普通病人。在一定程度上,虽然高额的医疗费用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但复杂的治疗手段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使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这样用痛苦换生命的做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不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好好享受这最后的时光,让病人尽量不带痛苦地离开。 即使我比较支持安乐死,同时我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安乐死的施行,可能会让医生消极治疗,不愿再全力治疗疾病,这样的后果可能会失去治疗机会,使医学的发展脚步放缓。 在安乐死这条路上,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体系与法律法规不健全,医疗水平不高的国情下,将安乐死合法化还不具备条件。安乐死仍将是个热议的话题。

安乐死的解决方案

安乐死的解决方案 篇一:传授10种安乐死的好方法(图文版) 传授几种安乐死的方法 假如你已经被宣布只有几周活头了,但是你又不甘心就这么白白死在医院的病床上,怎么办?如果某天从虚无缥缈处传来一个洪亮而又神秘克林贡声音-“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决定去死”怎么办?要是你想要一种既不痛苦还带着乐子的自我了解方法怎么办? 那么你还在痛苦地吃那种老掉牙的药片终结自我吗——不如让我们来点刺激的死法吧!以下是10种居家必备,又能顺便旅行全球,享受奇妙旅行体验的安乐死方法,在你买好墓地之前好好享受一下这个死亡之旅吧。 10. 享受热气球睡梦之旅 乘坐美妙的热气球来远离你生命的最后几周,不经让我们想起《我们不能死》这部电影里的Carousel,但是你要是坐在热气球里,你是绝对能死的。现有的热气球种类,最高可以飞达20公里高处,有的氦气球甚至可以飞达32公里高度。当你达到这个极限高度的时候,在饱览美妙胜景的同时,你的体温也会因为高度增加空气稀薄的原因而逐渐降低,最后会让你美美的睡上一个大长觉。 9. 火山熔岩的奇妙之旅 火山岩浆是大自然威力爆发的最好体现,流动的红色

火舌会把一切接触到的东西瞬间毁灭掉,于是失足摔落(或者直接跳进)熔岩湖里面会立马死掉。这种终结方式的优点就是一个字—快,只要你的身体一接触到熔岩表层里,熔岩层会立马在你身体上冷却形成一个坚硬的薄壳,就像布丁外面那层包装壳一样。 如果你的姿态没有调整好,熔岩没能把你弄死的话,当它接触到海水时会在空气中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气态盐酸,我想你逃不过这种致命毒药吧。 8. 密探切尔诺贝利区 切尔诺贝利的“旅游参观区域”并没有多少放射性物质能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一旦你进入杂草丛生的废弃禁区,那家伙有的你受的了。暴露在300伦琴或者更高的放射水平下超过半小时就会有可能直接导致死亡。你瞎走瞎逛的越深入(前提是躲过警卫),你受到各种死亡辐射的可能越大。要是能在号称死亡石棺的4号反应堆绕一圈,好吧,你就不虚此行了。 7.吃货福音:食用自身体重12%的黑巧克力送你归西 有一种既简单又可口美味的方法让你摆脱对红尘的眷恋。黑巧克力中含有大量的可可碱以及咖啡因衍生物,我们的宠物们只需吃一点,其反应能让主人们惊恐无比。 如果你食用了相当于你体重12%的高纯度黑巧克力,这会导致你患上有半致死性的可可碱结核病。再多吃点,就等

安乐死引发的思考

安乐死引发的思考 引言: 安乐死是人文医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自人类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因此有关医学人文的言论自古既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医学其人文性的思考越来越多,对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而对安乐死的思考也是如此。安乐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此值得讨论。 摘要: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得死去。对安乐死的争议一直存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争议和伦理争议。社会争议主要是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争议;伦理争议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之争、救死扶伤原则与减轻痛苦原则之争、资源浪费与合理分配之争、尊重人权与情景选择之争、中国传统孝道与现代亲情理念之争。 关键词: 人文与医学、安乐死、生存权利、生命尊严、医生的职业道德、资源浪费及合理分配、孝道 正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3日报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称,如果有一天他对这个世界不再有用,而仅仅是个累赘时,他会考虑安乐死。他表示,违背当事者的意愿令其或者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如果处于极端痛苦中,他会考虑安乐死。霍金教授的发言将

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安乐死的话题又提到了风口浪尖。 当今社会,安乐死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词,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评论各异。那么,何为安乐死?安乐死,顾名思义,指安详地没有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专业的解释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得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去。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而在我们国家,安乐死的定义是指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度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悠久的历史,向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与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亚里士多德曾在著作中表示支持这种做法。到现在,目前已立法允许安乐死的地方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奥地利、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挪威、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和瑞士10国,允许“被动”安乐死,只准终止为延续个人生命而治疗的做法。 安乐死的问题在中国尚未正式讨论。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和作为的安乐死,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出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对作为的安乐死,即积极的安乐死,规定如下: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

英语安乐死辩论赛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Mercy kill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world of medicine. As the picture given above depicts, A late sick mother desperately ill son request for euthanasia. But the son was cut for this。feeling helpless because he is at a loss what to do about it. The picture really sets me thinking. It implies that people differ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the mercy killing.Some people think it is right.but others dont think so.now let us listen to everyone's different opinions 安乐死是医学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正如上面所示的视频所描绘的,一位晚期患病母亲病入膏肓,请求儿子实施安乐死。但儿子且为此获罪,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幅画确实发人深省。它暗示,人们在对待安乐死上看法不一致。有些人认为他是对的,但其他的不这样认为,现在让我们听听大家的不同观点 赞成 1.If a person loses the surviv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has not contributed to lose the meaning of life.reduce reliance on others and a burden on society.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生存能力,对社会没有了贡献,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减少对别人的倚赖和对社会的负担。 2.the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euthanasia patients can be painful diseases, mental stress and depression thinking exists. 安乐死可以彻底消除病人的疾病痛苦,精神压力和思想懮愁 3.a person bound to die sooner or later die; One hundred dead, the living dead are free, patients and relatives reflex happy 人总难免一死,早晚都是死;一死百了,死人活人都解脱,患者与亲朋皆大欢 4.the lives of their own people, individuals have the right to end their lives, which is opposed to the human rights and personal freedom. 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个人有权结束生命,这是个人自由和独享的人权 5.we believe that euthanasia is a form of respect for life. 安乐死是尊重生命的一种方式。 6.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讲,安乐死对于病人自身,是一种减少生命痛苦的方式。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人会说“我要去寻找痛苦,我要去远离快乐”。当一个人处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之下,当生命的存在已成为一场噩梦,我们难道还要提及道德和伦理吗?生存这个基本的“长度”都已经不能够维持,还要来谈及生命的宽度,还要去顾及伦理的重量吗? First,from a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Euthanasia for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is a way to reduce human suffering.People always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and no one would say, "I am going to look

《公共政策学》案例讨论——安乐死

公共政策学 小组案例讨论 ——安乐死 小组成员: *** *** *** 杨于谦 等11人

“安乐死”案例分析 安乐死,一个令举世争议的重大医疗立法提案。首先遇到来自 医疗界的阻碍。传统观念中,医生救人,延长人的寿命是天职。医 生无论以什么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无论是什么情况或者是什么人,都是医疗界无法接受的。英国医学专家约翰·怀厄特尖锐指出: “人为死亡不在医学范畴。”他说:“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家们认为,一旦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人为死亡,医学的本旨就被改变了。它将变 成主观判定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医学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程学,缩短那些“没有价值的生命”。更大的阻力来自于患者家属的主观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超越了理智的。他们热切的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活 着哪怕多一分钟,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过是怎么样的一分钟,很多 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是炼狱式的折磨。他们求生不能,欲死不得,这 种痛苦,即使是亲人和朋友也无法体会。 合法安乐死的第一人 2003年11月10日荷兰一院(即上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 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这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 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法案规定,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考虑成熟后,可自愿提出结束生命的书面请求,主治医生则应向患者详细陈述实 际病情和后果预测,并由另一名医生参与诊断和确诊,可实施“安 乐死”。法案还规定,实施“安乐死”的手段必须是医学方法。 2003年11月30日,在阿姆斯特丹,这是一极平常的日子,但 对托莱尔来说,这又不是平常的一天,因为她的母亲选择在当天与

所有的亲朋好友诀别。这也是荷兰议会顺利通过安乐死合法的第二天。上午10时,托莱尔和她的二个姐妹、孩子们及其他朋友,等待牧师走进了家门,祈祷后,两名医生随后也进来了。房间布满鲜花。老母亲躺在床上,吃力地试图做出某种表情,对来人一一含笑。她今年71岁,她是一位非常开明的退休教师,几年前得了不治之症。几个月前,她就提请医生给她实施安乐死,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并且已经获得了两位主治医生的同意。开始,托莱尔坚决不同意,但看到母亲一直在经受地狱般的折磨,拗不过老母亲的强求,在与姐妹们商量之后决定同意。老太太吃力地点了点头,托莱尔流着眼泪,下令关灯,同时点起蜡烛,播放了妈妈爱听的音乐。有人轻轻地,轻轻地抽泣,医生则用他颤抖的手给老太太注射了致命的药物,一会儿,老太太走了,但她是含笑走的…… 1.安乐死是政策问题吗?如果是,是什么类型的政策问题?若不是,那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关于对安乐死是不是政策问题的回答,不能给出某个一定的答案。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关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在某些国家,安乐死问题已经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合法化,属于政策问题,如瑞典、荷兰、比利时、日本、美国的一些州等;在中国,虽然有不少安乐死合法化的提案,但安乐死问题尚未被政

对安乐死的看法

对安乐死的看法 【关键词】:安乐死、安乐死合法化 【内容摘要】:当一个患者罹临死亡、不堪其痛而请求医生尽快结束他的生命时,如果医生注射药剂促使他提前死亡,医生很可能不被追究杀人责任。但是,一个儿子在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的母亲的哀求下,给其服用老鼠药让她早日西归,却被认定为杀人罪。两者为何“因”同而“果”不同?难道患者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母亲不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难道医生可以依嘱结束患者的生命,而儿子不可以遵命结束母亲的生命?目前,对于安乐死的争议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注意。 一、安乐死的定义 源于希腊的“安乐死”一词是快乐的尊严的死亡,然而,安乐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许多不同意义,出现了相关概念,如“尊严死”“协助死亡”“受嘱咐杀人”“帮助性自杀”等,被赋予现代意义的相关概念都有其各自的立足点和侧重点。在安乐死的争论中,由于存在不同择重点的相关概念,如“受嘱咐杀人”和“帮助性自杀”其实谈的都是一个意思,医生在本人自愿安乐死的前提下,为其实施安乐术。由于择重点不同,一个成了“他杀”一个成了“自杀”。正是因为法律没有给安乐死一个权威而明确的界定,才使人们对安乐死实施带来疑惑和一定的恐惧,也造成了现实中司法的混乱。 我国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对重度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处于不可逆昏迷中的植物人,实施使其在无痛苦感受中死去的行为。狭义专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又称无痛苦死亡。 二、安乐死的类型 现实生活中对安乐死认识的混乱与疑惑很大部分原因源于实践中出现的不同种类的安乐死的类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类型划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按“作为”或“不作为”的不同。安乐死区分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是指采取一定的行动者,蓄意将临终病人致死,让他脱离生的极端痛苦。所谓被动安乐死是指籍着不作为,如中断医疗甚至中断基本照顾让之自然死亡。一般认为不为末期患者提供无效用的治疗视为让患者自然死亡。而非刻意延长他们的性命,因此并非采用安乐死,因此尽量避免使用“被动安乐死”一词。在主动安乐死中由于对患者采取一定的积极行为,死亡的原因与行为就产生了某种联系,行为和病因与死亡原因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在被动安乐死中死亡的原因就只能是不可挽救的病痛了。 (二)按当事人对安乐死之接受与否,可以将安乐死区分为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即安乐死意愿之表达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病危时为之,这必须以病人意识清楚能作出决定为前提;另一则是事前表明。“非自愿安乐死”包含两种情形,一是当事人没有表示或无法表示意愿的“无意愿安乐死”;一是违反当

理性看待安乐死

理性对待安乐死 姓名:李亚凤学号:222011*********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11级思政四班 关键词: 安乐死生命权利自主性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知情同意预先指令代理决策人协助自杀宽容发展 摘要: 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权利以及生命价值等角度来看,安乐死不违背伦理道德,应该被承认与尊重;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等不同情景,会呈现出安乐死实践过程中的不同问题与困难,但只要不断探索,问题将成为动力,安乐死的实践困难将会得到解决。 正文: “安乐死源于希腊语Euthanasia ,即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无痛致死书。它是指那些患有不治之症、死亡已逼近而且极为痛苦的病人,停止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以缩短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疼痛的折磨而使用可能加速死亡的药物,以加速其死亡,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实现其结束生命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置。安乐死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死亡阶段的一种良好状况和达到这种良好状态的方法。安乐死的目的在于避免死亡和痛苦的折磨,改善死亡前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① (一)安乐死应该被世人接受: 当一个人处于永久的不可逆昏迷,仅仅以“植物人”存在,即仅仅有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却无作为人的生命时,或当死亡只是时间问题,治疗所花费的巨大代价只能使生命在痛苦不堪中拖延,而且往往给亲友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时,采取安乐死不应该算是不理智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对生命的轻易放弃,应该为道德所允许。 ①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首先,从生命权利角度看,人有权处置自己的生命,即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亡和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自主权是生命权利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自主权,那么他就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命的去留,因此一个无法医治又身心极端痛苦的病人,可以拒绝一切无效的治疗或加速死亡,因为生命权利本省不仅仅包括对生的追求,也包括了对死的选择自由,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这种自主权应该予以尊重与保护。当一个人濒临死亡或痛不欲生而又无计可施时,为什么他要选择再晚些死亡而不是现在死亡呢?如果说这是一种轻视生命的神圣性、轻易放弃生命的行为,就未免有些太武断了。要知道,安乐死的讨论是建立在当事人自主决定、“自愿”的基础之上的,而人的本能决定了,人不可能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他是在现实痛苦而又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选择尽快结束痛苦,获得解脱应该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个体的自由。毋庸置疑,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反对安乐死,就是医务人员、家属或则其他人群告诉患者我们知道什么事对他最有利的,就是把一系列的外在的价值观强加的一个有选择权利的人身上,这属于家长主义,违背了自主性原则。 其次,从生命质量的角度考察,人们以何种状态生存、生活在什么条件下往往比他们时候活着更重要。“让人民活的更有尊严”,个人认为,应该包含一个人选择有死去和死亡方式的尊严,选择结束以“没有尊严的状态存活”的存活状态的自由,而不是在事实已经明晰后仍身心都忍受着痛苦地“苟延残喘”,,而这种状态又恰恰是绝大数人不愿意忍受的,这不应该叫做有尊严地活着,谈不上有质量地活着。以战争来捍卫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尊严本身就是一个事例,表明某种价值有时同生命一样重要,或是比生命更重要。因此,当一个生命个体已经无法继续忍受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已经无从谈起时,他应该有选择安乐死的自由与权利。 第三,从生命价值角度讨论,安乐死也是被允许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基于生命自主权和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选择安乐死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而从社会价值角度考察,首先,“患者家属要为维护这种无助和无望的局面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个无法为亲人做任何事的家庭将产生几乎与患者所体验到的同等程度的痛苦和苦难,而且不断增加的巨额医疗费用可能在几天或几周内耗尽家庭的资产。因此,结束这个患者无助的局面,为了其他家庭成员更大的利益,直接安乐死被证明是正确。”①作为亲友,这样思考可能有悖于我们的道德直觉;然而,患者又的确会这样思考,他们不愿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即使自己求生的欲望依然强烈。其次,“从社会公益原则出发,安乐死使人生命的死亡阶段也能对他人及社会产生极有益的作用,做最后的奉献”②,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医疗资源的节约,以及因此带给急需的人的益处,因此,从理性角度考察,安乐死也是合乎道德的。 ①托马斯·A·香农:《生命伦理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②孙慕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安乐死_英语辩论

(!)Euthanasia is to kill people. Life is so important for every one. People don’t only live for themselves, but they also live for 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If they choose to leave the world, they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Euthanasia is disparagement of life. Life is so precious. Patients should cherish their life. They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prevail incurable disease. Everyone should show basic respect for life. No matter what happens,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 facts, we should live on with great courage, we should believe in wonder. Nothing is impossible.so we view that Euthanasia should not be legeled(!) Euthanasia stops the medicine developing. If the patients require using euthanasia, doctors won’t try their best to save patients. The medicine will stop progress. If making euthanasia is made legal, patients who use euthanasia will be protected by law. The doctors’ right will be obvious. Doctors are given too much power, and can be wrong or unethical. Patients put their faith and trust in the opinions of their doctor. people abuse euthanasia when it is legalized, it can harm people lives. In the name of euthanasia, carry out committing suicide. Miracle cures or recoveries can occur. You can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the human spirit. It demeans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In this country, human life means something. It could open the floodgates to non-critical patient suicides and other abuses. Any loosening of the assisted-suicide laws could eventually lead to abuses of the privilege. Many religions prohibit suicide and the intentional killing of others. The most basic commandment is "You shall not kill". Insurance companies may put undue pressure on doctors to avoid heroic measures or recommend the assisted-suicide procedure. Health insurance providers are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to keep premiums down. Euthanasia can become a means of health care cost containment.. Physicians and other medical care people should not be involved in directly causing death. Mercy killing is morally incorrect and should be forbidden by law.It's a homicide and murdering another human cannot be rationaliz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Human life deserves exceptiona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enhance human life span and quality of life. Palliative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s are better alternatives to help disabled or patients approaching death live a pain-free and better life. Family members influencing the patient's decision into euthanasia for personal gains like wealth inheritance is another issue. There is no way you can be really sure if the decision towards assisted suicide is voluntary or forced by others. Mercy killing would cause decline in medical care and cause victimization of the most vulnerable society. Would mercy killing transform itself from the "right to die" to "right to kill"? How would one assess whether a disorder of mental nature qualifies mercy killing? What if the pain threshold is below optimum and the patient perceives the circumstances to be not worthy of living? How would one know whether the wish to die is the result of unbalanced thought process or a logical decision in mentally ill patients? What if the individual chooses assisted suicide as an option and the family wouldn't agree? As to face the parting, helplessness, loss of self-control, fear of death and sorrow and so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ll experience mental suffering. In this psychological requirement under the "Euthanasia", we can say that he is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suicide, suicide and treatable mental illness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but not the fatal disease, a study found that in 44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only three thought about suicide, but are there is a serious depression. Another study show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