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森林气象学试题

最新森林气象学试题

最新森林气象学试题
最新森林气象学试题

森林气象学试题

试题答案

林学专业2002级姓名班级学号

注:卷面成绩为80分,期末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气象学:

2、气候学:

3、气温年较差:

4、地面有效辐射:

5、太阳常数:

6、地转风:

7、降水量:

8、酸雨:

9、积温:10、虚温:

二、填空题(共10分)

1、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已知某地纬度为45°41ˊ,那么该地在3月22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

2、若某气象站处在低压系统中心的东南方向,试根据风压定律来判断该站的地面风向为,未来将出现天气。

3、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场地上,小百叶箱内的仪器主要有干球温度表、湿球温度表、、和毛发湿度表。

4、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主要测定的是风速和风向。磁感风向风速表主要测定的是风速和风向。

5、蒸发量的计算公式为。饱和水汽压的计算公式为。

6、空气必需要在力的作用下才会产生运动,通常认为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始动力是力,其方向为。

7、寒潮出现时带来的天气为,台风形成后的天气为。

8、当气流遇到不长的孤立高山或山脉时,山脉对气流起到作用。

9、大气降水降落到林地以后,可分为以下两部分:一部分沿地表径流;一部分向地下渗透。在下渗部分中,又可分为、、土壤吸附一部分、森林蒸散一部分。

10、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冬季我国常常吹风,影响的气团常常为,在气压的控制下。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选错或不选均无分,共10分)

1、在大气中若湿空气的水汽含量不变,温度升高,则()。

A、露点温度升高

B、露点温度降低

C、相对湿度增大

D、相对湿度减小

2、梯度风与气压场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A、低压在右方,高压在左方

B、低压在右后方,高压在左前方

C、低压在左方,高压在右方

D、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3、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不正确的描述是()

①该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数达到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②实际水汽压小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③相对湿度等于100%

④该温度下的空气的饱和差小于零

⑤此时空气温度大于露点温度

A、①④⑤

B、④⑤

C、②⑤

D、①②③

4、下列云属中属于高云族的是()

A、积云

B、高积云

C、层积云

D、卷积云

5、降水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

A、气旋雨、台风雨、地形雨、对流雨

B、大雨、中雨、小雨

C、连续性、阵性、毛毛状

D、大雪、中雪、小雪

6、当太阳高度角一定时,大气透明系数愈大,则()。

A、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度愈大

B、大气质量数愈大

C、大气逆辐射愈大

D、散射辐射愈强

7、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常常属于()。

A、辐射雾

B、平流雾

C、蒸汽雾

D、锋面雾

8、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

①辐射冷却②绝热冷却③接触冷却④混合冷却⑤平流冷却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关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性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产生,其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②其大小与纬度无关

③其大小在极地最小,赤道最大

④其大小与纬度正弦成正比

⑤其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10、气块作湿绝热升降运动时,每下降100米,温度变化为()

A、上升0.5℃,其值为负

B、上升1℃,其值为负

C、上升0.5℃,其值为正

D、上升1℃,其值为正

四、判断题(请对下面叙述加以判断,若正确请打“√”,若错误请打“×”,不答或答错均无分,共8分)

1、在海陆交界处,白天一般吹海风,夜间一般吹陆风。气温最热月出现在7月。()

2、冬季土壤的冻结过程主要是上下同时进行的,而春季土壤的解冻过程是由上到下进行的。()

3、夜间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是逐渐升高的,称为辐射型。()

4、焚风是指气流越山时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温度降低,湿度增加,而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的一种干热风。()

5、当rd>r>rm时,大气稳定度为条件性不稳定;其中对未饱和湿空气是稳定的,对饱和湿空气是不稳定的。()

6、在标况下,干空气的密度往往要小于湿空气的密度。()

7、“十雾九晴”中的雾是指辐射雾而言的。()

8、WMO将风速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

五、简答题(共20分)

1、通常测定气压的仪器有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试简要说明这两种气压仪器读数后,应如何求出本站气压值。(5分)

2、写出地面的热量平衡方程,说明各项的意义。并据此阐述白天地面获得的热量通过哪些消耗的途径可以达到平衡。(5分)

3、什么叫冷锋?比较缓行冷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有何不同?(5分)

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对流层对人类环境特别重要?

(5分)

六、计算题(共12分)

1、有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测得其在迎风坡山脚下时的气压为1082百帕,气温为20℃;到达山顶时的气压为900百帕,气温为0℃。试确定该未饱和的湿空气所爬山的高度、露点温度以及越山后到达山脚时的温度。(已知该未饱和湿空气的凝结高度为500米,到达山顶后

水汽已全部凝结并脱离空气块)

2、某气象站测得某日14点的干球温度为20.0℃,湿球温度为10.0℃,气压为1010.2百帕,请根据所学知识估算一下该站的相对湿度以及饱和差。

(已知干湿表系数A为0.000667℃-1,E20.0=22.9hpa,E10.0=12.2hpa)

森林气象学试题

试题答案

林学专业2003级姓名班级学号

注:卷面成绩为80分,期末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气象学;

2、季风;

3、辐射通量密度;

4、绝对湿度;

5、太阳常数;

6、地转风;

7、降水量;

8、小气候;

9、积温;10、森林蒸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0.5分,总计10分)

1、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已知某地纬度为45°30ˊ,那么该地在世界气象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2、若某气象站处在低压系统中心的东南方向,试根据风压定律来判断该站的地面风向为,未来将出现天气。

3、气压阶是指。计算公式为。

4、已知某温度的饱和水汽压为14.02hpa,试估算该温度下的露点为。(注意单位)

5、气温年较差是指,随纬度增加,年较差。

6、云滴半径往往小于雨滴,云能否产生降水,关键是云滴能否继续增长。通常云滴的增长过程有过程和过程。

7、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说明地面热量。

8、当气流遇到不长的孤立高山或山脉时,山脉对气流起到作用。

9、大气降水降落到林地以后,可分为以下两部分:一部分沿地表径流;一部分向地下渗透。在下渗部分中,又可分为、、土壤吸附一部分、森林蒸散一部分。

10、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区间的,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它垂直于,并指向。

三、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末的括号中)(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

1、在气压一定情况下,若湿空气的水汽含量不变,温度升高,则()。

A、露点温度升高

B、露点温度降低

C、相对湿度增大

D、相对湿度减小

2、梯度风与气压场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

A、低压在右方,高压在左方

B、低压在右后方,高压在左前方

C、低压在左方,高压在右方

D、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3、对于饱和湿空气而言,不正确的描述是()

①该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数达到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②实际水汽压小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③相对湿度等于100%

④该温度下的空气的饱和差小于零

⑤此时空气温度小于露点温度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4、下列云属中属于高云族的是()

A、积云

B、高积云

C、层积云

D、卷积云

5、降水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

A、气旋雨、台风雨、地形雨、对流雨

B、大雨、中雨、小雨

C、连续性、阵性、毛毛状

D、大雪、中雪、小雪

6、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速

B、摩擦力只改变风向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向

D、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7、在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雾常常属于()。

A、辐射雾

B、平流雾

C、蒸汽雾

D、锋面雾

8、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

①辐射冷却②绝热冷却③接触冷却④混合冷却⑤平流冷却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关于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性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产生,其大小与风速成反比

②其大小与纬度无关

③其大小在极地最小,赤道最大

④其大小与纬度正弦成正比

⑤其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垂直

A、①③⑤

B、④⑤

C、①④⑤

D、②⑤

10、气块作湿绝热升降运动时,每下降100米,温度变化为()

A、上升0.5℃,其值为负

B、上升1℃,其值为负

C、上升0.5℃,其值为正

D、上升1℃,其值为正

四、判断题(请对下面的叙述加以判断,若正确请打“√”,若错误请打“×”,不答或答错均无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总计5分)

1、在海陆交界处,白天一般吹海风,夜间一般吹陆风。气温最热月出现在7月。()

2、冬季土壤的冻结过程主要是上下同时进行的,而春季土壤的解冻过程是由上到下进行的。()

3、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是逐渐降低的。()

4、焚风是指气流越山时由于空气作绝热下沉运动温度降低,湿度增加,而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的一种干热风。()

5、当rd>r>rm时,大气稳定度为条件性不稳定;其中对未饱和湿空气是稳定的,对饱和湿空气是不稳定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第3小题6分,第2小题8分,第4小题5分,总计25分)

1、邻近A、B两地近地面风向变化如下:白天A→B,夜间B→A。试说明A、B两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有什么不同及其原因?

2、什么是气候?它与天气有何不同?人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变和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

3、写出地面的热量平衡方程,说明各项的意义。并据此阐述夜间地面损失的热量通过哪些途径补偿可以达到平衡。

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对流层对人类环境特别重要?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总计10分)

有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测得其在迎风坡山脚下时的气压为1082百帕,气温为20℃;到达山顶时的气压为900百帕,气温为0℃。试确定该未饱和的湿空气所爬山的高度、露点温度以及越山后到达山脚时的温度改变量。(已知该未饱和湿空气的凝结高度为500米,到达山顶后水汽已全部凝结并脱离空气块)

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

1、大气科学;

2、气象学;

3、气候学;

4、天气学;

5、气候;

6、天气;

7、小气候。

习题

第二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

1、干洁大气;

2、气象要素;

3、露点;

4、绝对湿度;

5、水汽压;

6、相对湿度;

7、饱和水汽压;

8、气温直减率。

二、判断题:

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8、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三、填空题:

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氩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千米。

10、在气压一定时,湿空气密度总是干空气密度,湿空气比干空气。

四、简答题:

1、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3、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4、设有一团湿空气,其中水汽压强占0.8%,温度为17.0℃,问其虚温为多少K?(保留两位小数)。设当时的压强为1000hpa,问湿空气的密度为多少kg/m3?(保留三位小数)

5、已知某气块的温度为25℃,气压为1080pha,相对湿度为65%,求该气块的e、E、d、a、Td?

习题

第二章辐射能

一、名词解释:

1、辐射;

2、辐射通量;

3、辐射通量密度;

4、太阳常数;

5、黑体;

6、分子散射;

7、太阳高度;

8、一个大气质量;

9、地面辐射;

10、大气逆辐射;11、地面有效辐射;12、净辐射。

二、判断题:

1、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3、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4、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5、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6、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

7、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8、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9、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三、填空题:

1、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

2、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3、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4、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倍。

5、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倍。

6、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

7、太阳赤纬在春秋分时为,冬至时为。

8、上午8时的时角为,下午15时的时角为。

9、武汉(30°N)在夏至、冬至和春秋分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分别为,和。

10、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11、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

12、在六月份,北京的可照时间比武汉的。

13、在太阳直射北纬10°时,北半球纬度高于的北极地区就出现极昼。

14、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

15、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

16、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

17、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

18、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

19、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随风速的增大而。

20、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最高气温却出现在,这是因为。

四、选择题:

1、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___较多的结果。

A、吸收;

B、散射;

C、反射;

D、透射。

2、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长波辐射。

3、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

B、臭氧;

C、氮;

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4、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

B、减慢;

C、不变;

D、取决于气温。

五、简答题:

1、试述正午北半球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昼长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

3、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阴天时天空常呈现乳白色?

4、填表:

(1)

地理纬度0?90?--δ --(90?--δ)

昼夜长短变化

(2)

日期春秋二分春分至秋分秋分至春分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六、计算题:

1、计算哈尔滨(45°41′N)在冬至日上午10时的太阳高度角。

2、计算当太阳直射20°N时(约11月25日)在4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3、计算哈尔滨(45°41′N)在夏至日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已知P=0、8)。

4、若视地球为黑体,太阳常数为1367w/m2,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到达地面时减少了34%,试求地面的平均温度为多少度?若考虑大气逆辐射为188w/m2,地表平均温度又为多少度?

5、已知某黑体的最大放射能力对应的波长为0.5微米,试求该黑体的温度。

6、设地球表面温度为15℃,求其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为多少?

习题

第三章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名词解释:

1、热容量;

2、导热率;

3、导温率;

4、土壤热通量;

5、温度日较差;

6、温度年较差;

7、土壤的冻结;8、感热通量;9、干绝热递减率;10、湿绝热递减率;11、大气稳定度;

12、生物学零度;13、活动积温;14、有效积温;15、逆温。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时,最低温度出现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最冷月在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卫星气象学复习题

1、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的观测特点是什么?优缺点。 (1)极轨卫星(太阳同步轨) 1)优点有:①由于太阳同步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预告、接收和资料定位都很方便;②有利于资料的处理和使用;③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观测全球,尤其是可以观测两极地区;④在观测时有合适的照明,可以得到充足的太阳能。 2)缺点是:①可以取得全球资料,但观测间隔长,对某—地区,一颗卫星在红外波段取得两次资料;②观测次数少,不利于分析变化快,生命短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③相邻两条轨道的资料不是同一时刻,这对资料的利用不利。 (2)静止卫星 1)优点:①是卫星高度高,视野广阔,一个卫星可对南北70°S--70°N,东西140个经度,约占地球表面1/3约1.7亿平方公里进行观测;②是可以对某一固定区域进行连续观测,约半小时提供一张全景圆面图,特殊需要时,3—5分钟对某小区域进行一次观测;③是可以连续监视天气云系的演变,特别是生命短,变化快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果把间隔为5分钟的图片连接成电影环,可以连续观察天气云系的演变。2)不足是:①它不能观测南北极区。②由于其离地球很远,若要得到清楚的图片,对仪器的要求很高。 ③卫星轨道有限。 2、什么是可见光云图?有什么特征? 可见光云图是卫星扫描辐射仪在可见光谱段测量来自地面和云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如果将卫星接收到的地面目标物反射的太阳辐射转换为图像,卫星接收到的辐射越大就用越白的色调表示,而接收到的辐射越小则用越暗的色调表示,就可得到可见光云图。 特点: 1、反照率对色调的影响,在一定的太阳高度角下,反照率越大色调越白,反照率越小,色调越暗 (1)水面反照率最小,厚的积雨云最大 (2)积雪与云的反照率相近,仅从可见光云图上色调难以区分 (3)薄卷云与晴天积云,沙地的反照率项接近难以区分 2、太阳高度角对色调的影响,太阳高度角决定了观测地面照明条件,太阳高度角越大光照条件越好,卫星接收到的反射太阳辐射也越大,否则越小 3、什么是红外云图?有何特征? (1). 卫星在红外波段选用的通道有:3.55—3.93微米和10.5—12.5微米。把3.55—3.93微米通道云图称短波红外云图,而把10.5—12.5微米通道云图称长波红外云图。被测物体温度越高,卫星接收的辐射越大,温度越低,辐射越小。将这种辐射转换成图象,辐射大温度高用黑色表示,辐射小温度低用白色表示。即为一张黑白色红外云图。红外云图是一张物体的亮度温度分布图,而不是实际的温度分布图。 (2). 红外云图的特点 ①红外(IR)图象表示辐射面的温度。在黑白图象中,暗色调代表暖区,亮色调代表冷区。云由于其温度比较低而通常显得比地表白。在这一点上,红外(IR)图象与可见光(VIS)图象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两种图象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 ②云顶温度随高度递减,在红外(IR)图象中,不同高度上的云之间存在鲜明的对照。 ③陆表和洋面之间有强烈温度反差的地方,海岸线在红外(IR)图象上清晰可见,白天,陆地可比海洋显得更暗(更暖),但在夜间,陆地可比海洋显得更亮(更冷)。当陆表和洋面的温度相同时,从红外(IR)图象上,将识别不出海岸线。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反差在夏季和冬季最大,在春季和秋季最小。 ④在红外(IR)图象上卷云清晰可见,尤其是当它位于比它暖得多的地面之上时。可提供有关云纹理结构的信息。 ⑤红外(IR)资料可以定量应用,根据观测到的云温来估算相应的云顶高度。增强处理多采用红外云图。 4、什么是水汽图像?有何特征? (1) 红外波段5.7—7.3微米是水汽强吸收带,中心波长约为6.7微米。卫星在这一吸收带测得的辐射主要是大气中水汽发出的。将卫星在这一波段测得的辐射转换成图象就得到水汽图,通常在水汽图上色调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中尺度气象学课后习题

1、中纬度常见得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中纬度常见得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孤立对流系统:包括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龙卷风及小飑线 带状对流系统: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2、什么叫孤立对流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所谓孤立对流系统就是指以个别单体雷暴、小得雷暴单体群以及某些简单得飑线等形式存在得范围相对较小得对流系统。 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以及超级单体风暴。 3、什么就是普通雷暴?普通雷暴得生命史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得主要特征 有哪些? 以一般常见得闪电、雷鸣、阵风、阵雨为基本天气特征得雷暴称为普通雷暴而伴以强风、大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得雷暴则称为强雷暴 普通雷暴得生命史包括:塔状积云、成熟、消散阶段 每个阶段得主要特征得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得垂直环流、温度与物态等几个方面 在塔状积云阶段,云内为一致得上升运动,云内温度高于云外,基本在0℃以上,物态主要为水滴。 到成熟阶段:上升气流变得更强盛,上升气流最强盛处得云顶出现上冲峰突,同时,降水开始发生,并由于降水质点对空气产生拖曳作用,在对流单体下部产生下沉气流。雨滴蒸发使空气冷却,下沉气流受负浮力作用而被加速。当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形成冷丘与水平外流,其前沿形成阵风锋。云体中上层得温度达到0℃以下,云中物态有水滴、过冷水、雪花、冰晶以及霰与雹等固态降水物。 到消散阶段:云内下沉气流逐渐占有优势,最后下沉气流完全替代了上升气流,云内温度低于环境,最后云体逐渐消散。 4、什么就是多单体风暴?其内部结构有何特点?

环境气象学练习题

环境气象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大气 1、名字解释: 天气: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主要特点是什么?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第二章:辐射 1、名词解释: 辐射:指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间的夹角 3、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1、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春秋分:1、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5、为何晴天天空常呈蔚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对太阳光盘又呈蓝色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散射较多的结果。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呈红色的原因:日出、日落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的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较多而对蓝紫光透过较少。因此

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 6、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因为对流层气温主要是由于大地的辐射引起的,所以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第三章:温度 4、土中温度变化特征是什么? 土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潮湿土壤地表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干燥土壤小,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迟 黑色土壤白天温度较高,浅色土壤白天吸热少温度低 6、何谓逆温?在什么条件下可出现逆温?根据近地层温度分布情况判断烟流扩散类型? 逆温: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条件: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空气下沉。锋面因素 烟流扩散类型: 7、何谓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大气稳定度? 概念: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叫大气稳定度。判别:大气稳定与否主要决定于空气块与周围空气的轻重,而空气的轻重决定于气压和温度,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当 r < rm 时,大气处于绝对稳定状态当 r> rd时,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当 rm < r < rd 时,大气处于条件稳定状态 9、已知500m、1000m和2000m高处的气温分别为12.0°c、8.0°c和 2.0°c,试判断500m-1000m和1000m——2000m这两层空气的稳定度 由公式r=—dt/dz 可知500—1000m的r=—dt/dz=—(8-12)/500=0.8/100m 1000—2000m 的r=—dt/dz=—(2-8)/1000=0.6/100m 再进行比较判断:γ d =1℃/100米而γ<γ d ∴在500~1000米的气层和1000~2000米中,对干空气块是稳定状态。若为湿空气块γm =0.5℃/100米而γ>γm ∴在500~1000米的气层和1000~2000米中,对湿空气块是不稳定状态。综合起来看为条件性不稳定。 第四章水分 1、名词解释: 水汽压: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气象学复习题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气象学模拟试题

南京农业大学试题纸 学年第学期课程类型:试卷类型: 课程:农业气象学班级:学 号:姓名:成绩:

E、露点温度 F、大气压强 随着雷暴的来临,气压、温度和湿度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表现为。 B、温度升高 C、湿度升高 E、温度降低 F、湿度降低 根据大陆度指标,下列城市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有。 B、南京 C、北京 E、成都 F、西安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其单位为。 B、lm C、J/s D、W/m2夏季,下列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B、上海 C、成都 D、海口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辐射之差称为。 B、有效辐射 C、天光漫射 D、地面辐射差额 通常将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 B、活动温度 C、有效温度 D、净效温度 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时,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水面蒸发速率随而减小。 B、饱和差增大 C、气压升高 D、风速加大 地面上的霜和露是通过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B、接触 C、辐射 D、混合 ,按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属于。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目前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及水汽压的标准单位是。 B、mb C、Pa D、hPa 在自由大气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B、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D、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面行星风带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

D、雷暴 D、12 D、初冬 D、黑灾 D、22

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已标明,请直接在图中标出北半 7月11日)低空和地面的天气形势简图,请根据此图分析江淮梅雨低 20°02′N,110°21′E)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林业气象学复习题

《林业气象学》学习要求及练习题 绪论 1.名词解释:天气、气候。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辐射 [学习要求] 1.了解:昼夜与四季的形成;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2.熟悉: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辐射的基本知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及其影响因子。 3.掌握: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光照强度、太阳常数、散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等概念;光照长度在林业上的应用;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练习题: 1.名词解释: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逆辐射、光合辐射生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 2.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3.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4.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5.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当太阳赤纬为23.5度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 8.为何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9.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 10.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 11.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 12.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各受哪些因素影响? 13.晴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14.不同光谱成分的太阳辐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 15.何谓大气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温室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为什么(不考虑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物的影响)? 16.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温度 [学习要求] 1.了解: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及各项意义;积温在生产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熟悉:土温、气温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空间变化特点;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的类型;三基点温度;土温、气温与植物生产的关系。 3.掌握: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较差、逆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等概念;改善土壤温度的措施;积温的计算和应用。

最新 森林气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气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0、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21、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2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2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这一部分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 24、温度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称为温度日较差。 25、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26、降水量——从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厚度。 27、霜冻——在植物生长季节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普通气象学

《普通气象学》 1. 课程名称:普通气象学(3学分) 2. 总学时:51学时(讲课51) 3. 适用专业:地理类本科 4.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热力学 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地理类本科生,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有关气象学、气候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特别是与地理结合较为紧密的地理气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状况,太阳辐射基本概念、大气辐射过程,大气环流的知识、大气中的水分输送主要途径,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分类及主要气候带,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当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途径和后果。 6. 重点: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环流,地气系统的水分循环,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形成,气候分类和气候带。 7. 难点:大气辐射过程,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 8. 总学时:51学时,讲课51学时。 9. 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主要参考书:《大气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 《天气学教程》第三版,朱乾根,2000年 《大气物理学基础》,气象出版社,1993年,许绍祖。 《气候学教程》气象出版社,1996年,高国栋。 《气候学》气像出版社,1995年,缪启龙。 《物理气象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明康 主要章节 第一章引论4学时 重点:空气状态方程,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的垂直结构,气压场 难点:讲解空气状态方程需要由热力学的初步知识; 第一节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大气的物理性状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6学时 重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及其在大气中衰减,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和能量平衡。难点: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第一节太阳辐射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第三节大气增温和冷却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变化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8学时 重点:水分循环、相变,云的形成,雾的形成和分类,降水的形成过程,云雾的微观过程难点:云雾的微观过程,云的形成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第二节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第三节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人教版】2020届高三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高三联考 文综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一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下图为1951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受亚洲高压的影响,下列地区自1951年以来,冬季气候特征最稳定的是 A. 日本群岛 B. 中亚 C. 中国 D. 东西伯利亚 2. 与亚洲高压1025hPa等压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洋流性质 C. 海陆温差 D. 地形地势差异 【答案】1. B 2. C 【解析】

1. 1025hPa等压线的任置变动反映亚洲高压的强弱及其位五,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显示中亚地区该线位置最稳定,说明中亚地区受亚洲高压影响的冬季气候最稳定,所以B正确。 2. 由于海陆热力生质差异导致网纬度海陆之间产生温差,海陆溫差越大,.陆地上因气温低而形成的高压越强盛.高压控制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海陆温差与亚洲高压控制范围呈正相关关系。 拉斯受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面积约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显著的风力地貌。下图中a图为拉斯受丘陵的位置示意图,b图为丘陵局部地区景观图,c图为拉斯受丘陵地区各月和每小时的强风频率分布图(南极中山站数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作为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下列推测与拉斯曼丘陵的自然环境特征相符的是 A. 稀疏灌丛分布,风力作用强 B. 冰川作用强,多曲折幽深的峡湾 C. 暖季苔藓地衣生长旺盛,流水作用弱 D. 海浪作用强,沿海陡崖沙滩交错分布 4. 关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强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大,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小 B. 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小,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大 C. 夏季强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D. 冬季和春季7~12时常出现强风 5. 拉斯曼丘陵地区常年风力强劲风力地貌却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 ①冰川侵蚀了风力地貌②风力变率大③地表碎屑物少④地表被积雪覆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 C 4. B 5. D 【解析】

与森林相关的词汇及对照英文翻译

森林 forest 2006年6月13日16:45 出处:FanE『翻译中国』词汇由:tradoser提供森林 forest 原始林 virgin forest 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 天然林 natural forest 人工林 forest plantation, man-made forest 速生丰产林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 乔林 high forest 中林 composite forest 矮林 coppice forest 针叶林 coniferous forest 阔叶林 broad leaved forest 落叶阔叶林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热带雨林 tropical rain forest 红树林 mangrove forest 林种 forest category 用材林 timber forest 防护林 protection forest 经济林 non-timber product forest 培育木材以外的其它林产品为主的森林。

薪炭林 firewood forest, fuelwood forest 能源林 energy forest 特种用途林 forest for special use 风景林 amenity forest 纯林 pure forest 混交林 mixed forest 同龄林 evenaged forest 异龄林 uneven aged forest 单层林分 uniform stand 复层林分 multi-storied stand 林学 forest science, forestry 树木学 dendrology 树木生理学 tree physiology 森林气象学 forest meteorology 森林土壤学 forest soil science 森林生物学 forest biology 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林业经济学 forest economics 森林遗传学 forest genetics 林木育种学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forest tree breeding 森林培育学 silviculture 又称“造林学”。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中尺度气象学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中尺度气象学主要包括以下学科:(1)、(2)、(3)和(4)。 【答案】: (1)中尺度气象学包括中尺度天气学 (2)中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3)中尺度天气的短期和甚短期预报 (4)中尺度大气物理学。 2.在Orlanski对中尺度运动进行的分类中,依照水平尺度由小到大分别为(1)、(2)、(3),对应的水平尺度为(4)、(5)、(6)。 【答案】: (1)γ中尺度 (2)β中尺度 (3)α中尺度 (4)2~20km (5)20~200km (6)200~2000km 3.中尺度运动的基本特征有(1)、(2)、(3)、(4)。 【答案】: (1)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 (2)气象要素梯度大 (3)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及强的垂直运动 (4)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4.滞弹性近似与包辛内斯克近似的比较,滞弹性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1)无辐散,而包辛内斯克近似的连续性方程形式为(2)无辐散;滞弹性近似中密度的变化不仅考虑热膨胀效应,而且也考虑(3)效应;对于适用范围,滞弹性近似可应用于(4)对流运动,而包辛内斯克近似只能应用于(5)对流运动。 【答案】:

(1)质量 (2)速度 (3)压缩 (4)深 (5)浅 5.对称不稳定,从物理上看,就是在垂直方向上为(1)和水平方向上为(2)的环境中,空气 作倾斜上升运动时仍然可能发生的一种不稳定。其不稳定判据等(3)面斜率小于等(4)面斜率。 【答案】: (1)对流稳定 (2)惯性稳定 (3)绝对动量 (4)位温 6.在CISK过程中,大尺度流场通过(1)的抽吸作用,对积云对流提供了必须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积云对流释放的(2)又为驱动大尺度扰动提供了能量,于是小尺度积云对流与大 尺度流场演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发展。如(3)提供了CISK过程中启动积云对流的上升运动,则称之为波型第二类条件不稳定(Wave—CISK)。 【答案】: (1)摩擦边界层 (2)凝结潜热 (3)大气中的内波尤其是重力内波 7.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三类:(1)(普通单体雷暴和局地强风暴),(2)(如飑线)及近于圆形团状结构的(3)(MCC)。 【答案】: (1)局地对流系统 (2)二维线状(带状)对流系统 (3)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8.局地强风暴被认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中尺度环流,其环境场最重要的特征是强(1)和强(2)。 【答案】: (1)位势不稳定 (2)垂直风切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