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
俄狄浦斯王悲剧分析多篇文章集合版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分析

《俄狄浦斯王》作为索福克勒斯最为著名的作品无论在希腊文明史上,还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描写了俄狄浦斯为了逃脱神谕“杀父娶母”的预言,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但他愈是反抗命运的安排,愈是不断走向命运的圈套,这种悖谬现象演绎了俄狄浦斯抗争的悲剧性命运。《俄狄浦斯王》也就自然被定性为悲剧。本文就是试图分析这部悲剧作品中的悲剧因素。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里对悲剧的解释是:用华美的语言模拟生活中的重大行为;它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完成净化作用。作为文学形式他必须要有六个部分:布局,人物,语言,思想,壮观的场景和歌唱。其中以布局与人物最为重要。所谓布局,对亚氏而言,是指事件的连续。在这些连续的事件中命运的逆转和真理的确认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至于人物,他是行动的媒介。主角一定要有地位,他的受苦完全是由于他的性格有些瑕疵,或是由于行为上的一些无心之失。也就是说,人因其所作所为受苦而又对其受苦有必然的责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对于俄狄浦斯而言,他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与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是王子,后来成为忒拜的国王。他具有显赫的身份,符合悲剧中对悲剧人物的显赫地位的要求。另外,亚氏认为悲剧人物是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常祸及周遭之人的行动者。悲剧兼顾人同时是祸因又是受害者。他的跌宕起伏,事之成败,都是他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他自己承担。俄狄浦斯正是犯了一系列的“悲剧的错误”才招致了他的不幸。一开始,俄狄浦斯害怕神谕的实现逃离了科任托斯,远离了他的养父母。但在途中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又误娶了他的生母为妻。如果俄狄浦斯不是年轻气盛,做事冲动,他就不会杀死自己的父亲;要不是做事欠考虑,他也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他就应该避免杀害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避免与一个可以做自己母亲的人结婚。而正是这些俄狄浦斯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的圈套,他的一系列的错误和过失又使得忒拜陷入灾难。虽然俄狄浦斯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但索福克勒斯在悲剧中所真正要反映的并不是他性格上的这些瑕疵。他的这些瑕疵也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作品中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反抗命运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悲剧性宿命以及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这一悲剧性的主题作为悲剧因素也是要着重考虑的。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他的命运早已被众神所决定,他的反抗最终走向失败。俄狄浦斯为逃避命运所作的一切努力却恰恰在不经意间制造了他的悲剧;他的反抗成就了他的毁灭。但是命运在控制最终结果的同时却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或者消极屈从,或者积极反抗。这种抗拒精神是悲剧中最重要的。命运虽然不可撼动,但却是可以反抗的。人决心和天命作

正面冲突,即使人在这种天命中会失败,但人性的尊严也籍此而显现。俄狄浦斯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流浪。他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是在有意的与命运对抗。在寻找杀害国王,给忒拜王国带来灾难的元凶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更是排除万难,最终找到了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是他不想要的。但他还是勇敢的承担了责任--- 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正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俄狄浦斯提升

了自己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华。与此同时,作品也把悲剧不可避免的“悲惨”化成了“悲壮”,从而实现了索福克勒斯所期望营造的悲剧效果。俄狄浦斯自然也就成为一个

令读者敬仰的悲剧英雄。另外,《俄狄浦斯王》中“无可避免”的讽刺也是该剧的另一悲剧因素。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步入命运陷阱的过程,正如F. L. Lucas 所说:“人生悲剧的永恒嘲讽,是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策划自身的毁灭,或杀害其所爱。”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讽刺,但讽刺是悲剧所必需的。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命运是一个预先规定了结果的封闭世界,无论向哪个方向努力都会指向同一个结果,一切都具有“无可避免性”,就是这个“无可避免性”使得俄狄浦斯的境遇带有悲剧色彩。正如门德尔(OscarMandel )所说:“无可避免性是悲剧的主要因素”。这种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作为《俄狄浦斯王》中不可或缺的悲剧因素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效果。三俄狄浦斯因为受神的诅咒,他愈是抗争,愈是想摆脱命运的控制,他就愈是深陷圈套,永远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的这种困兽犹斗的悲剧精神使得读者产生一种怜悯和恐惧的感觉。这种怜悯和恐惧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不可或缺的。读者对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泥沼中挣扎而不得获救反而愈陷愈深的悲惨遭遇感到怜悯。但当他们认识到就连英雄也无法摆脱命运的羁绊,遭受命运的捉弄时,又对人类的悲剧性命运产生出一种恐惧之感,一种对人类反抗命运的自由意志苏醒之后却要面对命运不可战胜的永恒性悖谬的恐惧之感,从而唤起读者已被遗忘的或被压抑的忧愁。但是悲剧《俄狄浦斯王》在读者中所唤起的感情并不只是怜悯和恐惧。更重要的是悲剧使得读者感受到了悲剧的快感。对于“悲剧快感”可谓是众说纷纭。法国学者法格认为悲剧快感来源于对别人流血和痛苦的恶意野蛮的渴望,他在他的《古代与近代悲剧》中写道:“你们试图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一种快乐,而看到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时,你们也找到了这种快乐。”而博克却反驳说悲剧快感来源于同情,“在悲剧中揭示出来的正是人类高尚的精神。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是因为他同情受苦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悲剧快感”这一美学概念发表了观点。对于“悲剧快感”的定义争论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不做过多的评论,笔者将采用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的有关“悲剧快感”的理论对《俄狄浦斯王》作悲剧因素的分析。在书中,朱光潜指出悲剧所唤起并不仅仅是怜悯与恐惧,而是一种“崇高感”,“悲

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而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往往伴随着洋溢的生命与紧张的活动而引起的快感。”俄狄浦斯勇于与命运抗争,并在真相揭露之时勇于承担责任,他的这种道德标准的确认使读者得到了悲剧的快感。读者看到他的英雄受苦而痛心,但又因他的英雄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承担责任而感到愉快。俄狄浦斯的精神使读者感到振奋,它唤起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来应付不同寻常的情境。它使读者有力量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可以完成的艰巨任务,使得读者不自觉与俄狄浦斯等同起来,用崇高的力量去斗争,哪怕面对彻底的毁灭或可怕的死,也决不屈服。这样,通过认同和反射的过程,读者便获得了“净化”。悲剧《俄狄浦斯王》也就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的对读者的“净化作用”。俄狄浦斯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经受命运的捉弄,但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又张显了人性的伟大光辉,表现出了人类精神的伟大气魄。虽然悲剧英雄最终遭受命运的惩罚,但读者却从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奥秘。《俄狄浦斯王》也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而被世人推崇。

悲剧的命运形式新探——重读经典《俄狄浦斯王》

在文学的诸多题材中,悲剧总是以它特殊的生命体验、独特的命运解析,强烈地震撼着人类的心灵,逼使人类进行灵魂深处的反思;悲剧又总是以它特殊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视域,让批评者留连其中,探隐索赜。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典悲剧文本《俄狄浦斯王》的解读,对有关命运观与悲剧的关系、悲剧的艺术形式、命运幻象与生存之谜等问题,加以探讨。

命运与悲剧

悲剧的“命运”到底指什么呢?通常,“命运”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神秘力量。其二,“命运”这一概念标志为一种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历史的走向和完成;这种含义和第一种含义有着内在联系,即这种“走向和完成”是由作为现实力量的“命运”支配着的。悲剧与命运的关系问题,历来为美学家所重视。朱光潜先生说:“命运观念对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苏珊·朗格则认为:“戏剧的模式则是命运的模式。”在现存的33部古希腊悲剧作品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神谕及其变种(预言或诅咒)的命运形式。不管是作者的声音还是作品中人物的声音,抑或是作品的客观效果,命运观念的痕迹总是悲剧主题意蕴建构中的多种声音之一,唯其是多种声音之一,对此就不能“取其一点不顾其余”,而应放在整个悲剧效果系统中给予全面的辩证的把握,否则,就不能得其悲剧的本质,“希腊悲剧??多写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要是把它脱离开原始神话的背景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以纯理性的观点去加以分析,那就会丧失其本质而仅得其苍白的影工,在悲剧中,命运观是以奇特的神谕形式体现出来的。神谕最初可能是“凭自然现象向人类启示他们的智慧”的;它往往是隐晦的,但它含有确定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神,因而常常预言并决定求神谕

者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最为典型: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的王子,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求得一个神示,说他们期盼的儿子将弑父娶母。这个神谕决定了俄狄浦斯及其家人的命运。无论怎样逃避,神谕仍然一步一步地实现,而俄狄浦斯本人始终是盲目的,他的每一个努力都使自己反而更加接近厄运,尽管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可他却无法逃脱这命运的最后审判,最终是刺瞎了双眼,放逐了自己。神谕是一种奇特的宿命论形式,它是一切可怕事物的据点。悲剧用神谕形成内容,说明命运观的表现形式~一神谕——具有负载内容的功能。正是那些来自阿波罗的可怕预言,赋予了悲剧行动以整体框架(即剧情结构);神谕决定了希腊悲剧的情节模式,预示了悲剧的发展方向,并在其根源处,使悲剧艺术与其他叙事艺术区分开来,可以说,审美意义上的神谕,包含了悲剧布局的全部奥秘。古希腊奇特的宿命论在悲剧中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作为一种思想信仰,而是作为审美因素的存在。可见,确如朗格所说:“在悲剧中,命运是被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作为完成的整体的虚构的未来。它根本就不是对一种信仰的表达。麦克白的命运构成了他的悲剧,而不是用它来做说明事情在世界上怎样发生的例子。完整性与必然性希腊悲剧的命运内核,对于悲剧的情节结构有没有特殊的要求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就此,他提出了关于悲剧行动的“完整性”的概念:“说完整,我是说一件具有开头、中间、结尾底事情。”接着便分别对开头、结尾、中间予以定义解释,并要求“诗人要是能恰当地构造他的故事,是不能自由地随着自己的兴致开头或结尾的,而必须和这些定义相符.我们认为,完整性是“命运形式”的一个特征。“命运形式”是一种“前定的未来”,所以悲剧行动总是暗含着并指向未来;但这种未来不是开放的,不是时间上的永无尽头,而是封闭的、没有出口的,因为它要求着行动的最终完成。也就是说,悲剧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向未来展开的完整过程,在其终止处,悲剧行动得以终结。但行动的终结并非目的,其目的是使悲剧人物的命运得以实现或完成。因而,悲剧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幻象,而且,悲剧人物的命运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凸现出来。只有一个完整的、确定了的、终结了的人生,才有理由让人们在其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只有具体地、生动地、真实地表现了悲剧冲突的完整过程,才能真正充分地达到悲剧艺术的效果和意义。不能想象,悲剧经典《俄狄浦斯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还能不能成为悲剧。悲剧情节的完整性,是通过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命运之于悲剧,常常唤起一种必然性的观念,也称“命运感”。在戏剧中,这种命运感是极其重要的,“使现在行为成了那种尚未展开的未来中似乎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正是这种命运感”Ⅲ2 J(m耵。在古希腊,神谕命运作为一种审美力量,决定了悲剧的情节结构是一种必然性的结构,这一必然性表现在,它决意要使飘忽不定的人生固定下来,形成命运幻象。悲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具有

一种要求必然性的情节结构,也就是说,悲剧一开始就预先指向了这个未来。在悲剧结构中,必然性往往集中体现在“悬念”这种戏剧形式里。所谓“悬念”就是把前定的东西预先通过暗示的方式透露出来,它指示着悲剧情节发展的方向。《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是个悬念,“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对于这个问题,俄狄浦斯一出场,便向请愿者表明他的决心,他说:“我要重新把这案子弄明白。??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用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的。”l4_(聊”这“手”字使观众联想到俄狄浦斯后来用自己的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如果说以上只是暗示,那么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话简直是对无辜的不明真相的主人公的清楚的告白:“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就在这里,——他将从明眼人变成瞎子,从富翁变成乞丐,到外邦去,用手杖探着路前进。他将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Ⅲ4_( ∞剧中像这样的暗示甚多,无法一一列举,这些暗示指示着悲剧情节发展的方向,并暗含着这一发展的最终完成。悬念造成悲剧情境,情境引发一系列动作,最终达到悲剧行动的完成。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悲剧的情节结构表明了这样一种艺术视觉形式:选取具有必然性的生存整体来显示生存的意义。悲剧的这种必然性的完整性的命运形式,对于把握悲剧独特的内涵是尤其重要的。命运幻象与生存之谜承接前文,我们可以说,悲剧是一个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运幻象。这一命运幻象以直观想象的形式揭示生存的意义。其实,悲剧像宗教和哲学一样,深切地关注善与恶、神的正义、人的责任与生存的意义等等问题。但悲剧精神与宗教和哲学对问题关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艺术是活生生的、永恒的图景,故而悲剧并不满足于任何思考的结果,而宗教和哲学却费尽辛劳,建立一种用理性可以论证的玄学体系。其实,命运是个谜,而且并非是业已揭开了谜底的凝固而静止的谜,而是个在不断变化着、建构着生成过程的谜。纵观悲剧的历史,关注个人的命运及其在历史境遇中的生存,是悲剧一以贯之的东西。但是面对永恒的生存之谜,悲剧不像哲学那样给出理性的解答,也不像宗教那样施以超越和拯救,而是把生存之谜保存在命运幻象里。那么,悲剧如何能把生存之谜表现为一个“谜”呢?我们认为,悲剧是通过“疑问”把生存之谜表现为一个“谜”的幻象,悲剧的历

史,是一个永远“疑问”着的历史。《俄狄浦斯王》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俄狄浦斯在剧情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谜”:老国王之死的谜。是谁杀了拉伊俄斯?表面上,案件的逐步澄清构成剧情的基本线索。而实际上,这部悲剧试图解答的却是俄狄浦斯之谜,俄狄浦斯对自己真实身份的发现才是构成悲剧的主要内容。问题“谁杀了拉伊俄斯?”后面暗示着另一个问题——“俄狄浦斯何许人也?”“俄狄浦斯的名字本身就是一语双关,带有与全剧同样的谜

语式特征”。拉伊俄斯在得到神谕以后,就刺穿了儿子的双脚并抛之荒野。这个儿子因此被人称为“俄狄浦斯”,意即“肿脚的人”,然而,“俄狄浦斯”还意味着“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他凭自己的智慧解开了唱着隐晦的歌的阴险的女妖斯芬克司的谜语。那么,俄狄浦斯追查凶手的剧情,就成了俄狄浦斯自我追寻、自我探求的悲剧。这部作品,既不是弗洛伊德式——“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剧,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性格悲剧”,而是展示俄狄浦斯生存之谜的真正意义的悲剧。悲剧中,俄狄浦斯面对一连串的疑问,他变得沉不住气而焦躁不安,失去了昔日的风度与智慧,当他看到先知忒瑞西阿斯不肯告诉他“谜底”时,他却武断地对忒瑞西阿斯嚷道:“我认为你是这罪行的策划者,人是你杀的。”( 直至先知无奈将一切都说出来,俄狄浦斯还是无知地责怪他:“你老是说些谜语,意思含含糊糊。”面对疑问,恼怒与武断都是无济于事的,“当人类企图像俄狄浦斯那样追根寻源时,他发现自己是一个谜。命途多舛,没有独占的领域,没有固定的立足点,没有确定的本质,摇摆于天神与禽兽之

间。人类真正的伟大之处恰恰寓于他谜一样的本质——疑问——之中”《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正是对于这人类生存之谜的展示,面对俄狄浦斯的“疑问”,由此而来的对于普遍的生存意义的沉思默想是该剧精华所在。

人性的缺损————《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再探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忒拜系统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的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仆人抛于荒山野岭,但却被科任拖斯国王玻吕玻斯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杀父娶母”的预言一一应验的故事。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经久不衰的兴趣,几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评家、美学家和哲学家都就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索福克勒斯也因此被称为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持久的话题,而且也成为整个人类所要解答的一个谜,即斯芬克斯之谜,一个关于人的谜语。命运观、过失论、恋母情节、替罪羊机制是评论家论述《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的四条主线。本文将从人性缺损的角度出发,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意义。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之所以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恐惧,感到悲悯难禁,正是因为我们从剧中看到了人性缺损的一面。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第一次给人下了定义,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英。但可悲的是他却从未真正认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对人类来说,“这可能是结局一场的意义,索福克勒斯让俄狄浦斯双眼失明登场,以至使人类悲

剧性的独立在一个象征性的场面上出现。”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被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它伴着人性的缺损和完善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所谓“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人的属性既包含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亦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就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又包含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属性,亦即动物性。本文的人性缺损就是指人性发育的不完全,人的动物性多于人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以“权欲”、“自我”为中心的兽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缺损在作品中不局限于俄狄浦斯一个人,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样而已。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悲剧原因,体会其中的现实启示意义。这是对从伦理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的延伸和扩展。

一、对权欲的过分崇尚———人性中亲情观念的缺损就俄狄浦斯来说,杀父娶母并非是由俄狄浦斯自己招致的,而恰恰是由其父拉伊俄斯造的。因为拉伊俄斯在年轻时被迫逃离本国,投靠佩洛普斯国王,受到国王的热情款待,但拉伊俄斯却以怨报德,在涅赛亚赛会时却劫去佩洛普斯之子克勒西波斯,导致克勒西伯斯离家不久后就自杀。于是,才有了佩洛普斯对拉伊俄斯一家的诅咒,才有了阿波罗庙“杀父娶母”的神谕。所谓“虎毒不食子”,但拉伊俄斯在知道这个神谕后,没有任何的怀疑、苦恼、惋惜,就这样残忍地下命令要把自己才出生三天的孩子置于死地,表现出十足的兽性。一个未知的预言,只是怕将来儿子对自己造成威胁,会使自己丧失权力,就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权力私欲代替了人性中的父爱。所以,就整个悲剧来说,拉伊俄斯作为神谕的引发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他的以怨报德,就不会有佩洛普斯的诅咒。假如拉伊俄斯能狠下决心,亲手杀死不祥之子,就彻底根除了神谕中弑父娶母的祸根。又或者,拉伊俄斯不听信阿波罗的预言,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在身边,用亲情抚育他,用爱培养他,那么,善良的俄狄浦斯又怎会犯下那杀父娶母的乱伦之罪..然,拉伊俄斯选择的是既不想弄脏自己的双手,又企图逃离祸患的这种最为切合人类软弱本性的做法。过去我们在解读《俄狄浦斯王》的时候,几乎都没有去审视过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特在整个事件中的立场和态度。惟有昆德拉在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中,对伊俄卡斯特的身份提出了质疑。他通过书中人物雅麻布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使所有的神话消失,童年早已不再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弗洛伊德发现了婴儿的性欲,告诉我们关于俄狄浦斯的事。只有伊俄卡斯特还保持着神秘,没有人敢扯下她的面纱,母亲的身份是最后和最大的禁忌,也正是在这里,掩盖了最大的灾难。”为作为神谕执行的帮凶伊俄卡斯特,缺乏人性中最暖人心的母爱,取而代之的是母权制度推翻后所遗留下的权欲,从对儿子的处置和对新婚丈夫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种权欲的存在。剧本第二场国舅克瑞昂与俄狄浦斯的一段对话就道出了处

于幕后的母亲——王后伊俄卡斯特的权力欲。克瑞昂:“你是不是和她一起治理城邦,享有同样的权利?”俄狄浦斯:“我完全满足了她的心愿。”这个心愿就是伊俄卡斯特与新国王俄狄浦斯结婚,继续保持她的王后地位,与国王一起治理城邦,享有同样的权力。伊俄卡斯特最初知道自己所生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后,就积极协助丈夫,把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左右脚跟钉上钉子,扔进荒山里去。她没有表现出一点母亲对儿子所应有的怜悯和慈爱。在她心中,和丈夫同治城邦比母爱更重要。因为如果儿子把丈夫杀死,也意味着她权力地位的丧失。当她把婴儿交给仆人,认为他必死无疑,她也不用再为权力丧失而担惊受怕。亲口说出:“可是那个不幸的婴儿没有杀死他的父亲,倒是自己先死了。从那时以后,我就再不因为神示而左顾右盼了。”语气中丝毫没有流露出作为母亲失去儿子后的痛苦,相反的是保住权力后的轻松和安逸。当丈夫死于非命后,她没有沉浸于丧夫的痛苦之中,也没有把凶手追查到底为夫报仇,而是马上和新国王———自己的儿子俄狄浦斯结婚,这样就能继续保持她王后的身份和权力。如果说,最初她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还情有可原,但结后,她对自己新丈夫的身份从来没有怀疑过就很可疑了。因为一方面,俄狄浦斯从小脚跟被钉子刺穿,这是终身的残疾,作为同床共枕的妻子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另一方面,俄狄浦斯的名字就是从脚踵的残疾得名的,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肿胀的脚踝”加上俄狄浦斯与她儿子年龄相仿,可是伊俄卡斯特从来没有质疑过。并且她还把当年扔掉婴儿,后来又目睹俄狄浦斯杀父的仆人送到乡下去,在她的潜意识中,是否要把唯一的知情人打发走呢?当忒拜城发生瘟疫,俄狄浦斯追查先王的凶手时,伊俄卡斯特潜意识中也已知道新婚丈夫就是自己的儿子。但她不愿意暴露这件事情,几番阻止俄狄浦斯再追查下去,恳求他“就不要追问了,我自己的苦闷已经够了”,“我求你听我的话,不要这样”,“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她也试图用偶然性来为自己和俄狄浦斯开脱:“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这表明,她默认了儿子娶母亲的行为,旨在能继续“安乐地生活”下去。当真相被揭穿后,伊俄卡斯特知道后果严重,自己还是丧失了现有的地位和权力,才因懊恼和羞愧而自杀。亲情作为文学反映人性的一个载体,是人性发展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在《俄狄浦斯王》中“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被“权力私欲”所替代,身为“人父”、“人母”的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特在亲情与权力面前,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种对权欲的过分崇尚,发展到俄狄浦斯这代,就成了对自我的过分崇尚。因为没有了亲情观念,眼中心中都只有自己,不再相信他人,只相信自己。

二、对理性的过分崇尚—人性中社会属性的缺损

作为神谕的逃避者和执行者,俄狄浦斯人性发育的不完全,人的动物性多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主要是是自以为是的理性因素。索福克勒斯生活在一个理性张扬的时代,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把人定义为:“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5]然而作者对俄狄浦斯那点可怜的理性,却极尽嘲讽之能事。俄狄浦斯是以智慧而闻名的,但是智慧对于他来说既是福又是祸。他凭自己的判断从科任拖斯出逃,结果却在三岔路口杀死了自己的生父;他以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而被推为忒拜的统治者,结果却娶了自己的生母。理性通过他表现出来很多自我反讽的意味,从自身角度说,俄狄浦斯是在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引导下,逐步走向灾难。人是很难预料到自己的行为所发生的后果,但人可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判断与行为。俄狄浦斯的问题就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智慧,也没有意识到理性中所存在的局限。他反而自持理性与智慧的力量,粗暴多疑、自负专横而容不得别人的意见。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他坚信,凭依着理性,他一定会查出真相,“把事情弄清楚”另一方面,他也坚信,自身强大的理性本质使他不会犯下那种逆伦之罪,反正不能把我判成凶手”对自己的事情并不糊涂”4]P28,“我绝不会被证明是另一个人”。认识上的偏差,使俄狄浦斯脱离了理性思维

和逻辑推理,而更多地被情绪和直觉所支配,变得易怒、多疑、主观臆断。当特瑞西阿斯暗示他是凶手时,他却无端地指责、诽谤、嘲笑先知,进而又怀疑克瑞昂要谋害他,了“夺取我的王位”。当王后劝阻他进一步追查时,他又武断地认为她是在“赏玩她的高贵门第”

[14]P44,为他卑贱的出身感到羞耻。“理性”激情使俄狄浦斯变得执着、勇敢,也变得盲目、疯狂,就如一只受到威胁的狮子,发疯似地怀疑攻击周围的人和事,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盲目疯狂蒙住了俄狄浦斯的双眼,使他对种种可疑的迹象缺乏敏感,使他有意无意地对那些征兆视而不见,使自以为坚守理性的他远离了理性,陷入了非理性的迷宫。当伊俄卡斯特说出拉伊俄斯得了一个“杀父娶母”的神谕时,俄狄浦斯就已“心神不安、魂飞魄散”。

[4]P32当他继续询问老国王被杀地点及相貌时,他在潜意识里已经明白自己可能就是凶手,进而又联想到福波斯说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此时,他的潜意识已完全认定自己就是那个凶手,内心非常地震惊及极度地恐惧。所以信使一提到脚踝,俄狄浦斯马上激烈地斥责:你为“哎呀,什么提起这个老毛病?”他激烈的反应完全泄露了他的潜意识————他已经确定自己杀父又娶母了。只是他在潜意识里,自我保护地不愿意去承认,从而阻止了事实真相浮出水面。这是他自欺又欺人。这种被潜意识缠绕的情景,别尔嘉耶夫有过描述:“人不但欺骗他人,而且还欺骗自己,人自己常常不知道同他自己所发生的是什么,并且错误地向自己和别人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他想否定的,恰恰就是事实。他竭力寻找的,恰恰就是他最不

愿意看到的结果。理性引导他朝与目标背离的方向走去,一切都事与愿违。我们知道,“思想”是古希腊理性的重要成果,自由、独立的思想能力在当时就被视为一个人富于理性的主要标志。然而,索福克勒斯并没有为理性的迷人光辉所陶醉,《俄狄浦斯王》决不是对理性简单而肤浅的颂扬,而是通过它的化身俄狄浦斯的悲剧引发了人们更冷静而深刻的思考,类理性真的具有最高的力量,是“人类力量的皇冠”吗?它在人类自我认识的道路上真的能战无不胜、一路凯歌吗?俄狄浦斯的悲剧就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答案。过分的相信自己和依靠自认为永远正确的理性,只会越走越误入迷途,陷入理性的迷宫而不能自拔三、人性缺损的启示意义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

性总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因为社会生活总是在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发展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性又岂能永恒不变。所以马克思强调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产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时过两千余年,人性的发展如何?是否一样有缺?如同神谕需要反复叩问,我们也需要从体验的层面上,不断寻求《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关于人性缺损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回眸人类走过的历程,俄狄浦斯充满象征意味。类似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的辉煌和炫耀,人类也曾经有过。比如17世纪前后,牛顿的力学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蒸汽机的发明导致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水平,人类因此对自己充满信心。人们以为依靠理性的力量,就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因为上至月球下至海洋都留下了人类的脚印。然而,天何其苍,地何其茫,号称万物主宰的人类在广袤的宇宙何其渺小。渺小的人们忘记了自身不过是组成自然的一份子,只记得科学与工业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享受,却没有察觉到它们所酝酿的灾难和自然的无穷。《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在社会中不断上演,理性的盲目更是到了荒诞的程度。比如发动战争是为了消灭战争、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止核战争。只要稍加注意,这类无法理喻的事情随处可见。疯牛病的传播是对人类理性的一个最为有力的讽刺。为了缩短牛的产肉期和提高产奶量,人们用牛的骨头、肉、凝胶、血液和脂肪制成饲料,去喂养牛。人类的智慧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牛原本是食草动物,人们把它改变成为食肉动物,当疯牛病蔓延并引发全球性的恐慌时,人们才像俄狄浦斯那样,为自己酿成的灾难感到恐惧。然而,人类好像无意收敛理性的扩张,计算机网络、克隆技术又掀开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一页,有谁还在倾听《俄狄浦斯王》所昭示的“认识你自己”?有谁在思索这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须知人类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要误用理性,更不要站在反自然的位置上,因为表面上默默无闻的大自然是不会永远的沉默下去,海啸、SARS、禽流感、阿尔尼诺现象、酸雨以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怪现象层出不穷,难道这不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种警告?所以,当《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在今天仍

然意义深远。人性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我们不得不反顾自身,重新关注起阿波罗的另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以探寻灾难的原因。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人类只有“面临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面临为实现意愿所做努力的全盘失败”时,才去认识自己。当毁灭降临时,俄狄浦斯的处境是惨不忍睹的,歌队曾经劝说他,“你最好死去,胜过瞎着眼睛活着”。俄狄浦斯拒绝了。他的拒绝固然是为了活着赎罪,但也包含这样的一种启示:以死逃避灾难,并不能消除灾难,并不能改变人的悲剧处境。他要反省自己。人类恰似遭受毁灭的俄狄浦斯,因为灾难不断,因为无法摆脱悲剧的处境,人只好不断地探究自身的存在,只好时刻查问和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恩斯特卡西尔说,“人类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因此,人类对其自身的认识,永远也不会穷尽,斯芬克斯之谜不会出现真正的谜底,透过《俄狄浦斯王》,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人之谜”的执著探究和终极追问中,凝结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认识。《俄狄浦斯王》既不是作者对理性至上的盲目乐观的纵情欢歌,也不是对人性缺损的消极无望的沉吟悲鸣。它是作者在面对社会危机与人生困顿时的心存忧患,是对人类存在的深邃洞察,是对理想人性的执着探寻。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终极答案,正像俄狄浦斯战胜斯芬克斯并不意味着他最终猜破了那个千古之谜一样,但它足以使笼罩在人身上的迷雾稀薄了许多,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身的道路上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走向祭坛的俄狄浦斯王

罗素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祉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连宙斯也对之无可奈何的“命运”,很不幸也降临到了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注定要遭受杀父娶母的厄运,不幸的俄狄浦斯,他奋力想逃脱命运的摆布,但使命运的锁链却在他身上越缠越紧,一步步走向了命运铺设好的祭坛,并成为向苦难献祭的替罪羊。一、祭坛上的替罪羊及其社会文化蕴涵“替罪羊”一词源自于《圣经》,是救赎世人、警醒良知的代名词,它身上体现着一种忘我、自觉牺牲的宗教精神,在欧洲文学中这种形象曾反复出现过,圣子耶稣就是西方文学中替罪羊形象的典型。而在俄狄浦斯一步步走向祭坛后,他也就成了祭坛上等待赎罪的替罪羊。俄狄浦斯首先充当了其父亲拉伊俄斯或者说是整个家族的替罪羊。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现在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例如阿尓克迈翁、俄狄浦斯、俄瑞斯特亚、墨勒阿格洛斯、提厄斯特斯、忒勒福斯以及其他人的故事,这些人碰巧都受过可怕的苦难,做过可怕的事情。”这种以典型化的形式表现为英雄个人厄运的悲剧故事,实际上只不过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家族悲剧故事的缩影。俄狄浦斯所代表的忒拜家族的不幸命运最初则

可以追溯到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那里。拉伊俄斯以怨报德,诱拐了恩人帕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致使这孩子自杀身亡。由此才会使得帕罗普斯向宙斯请求给予拉伊俄斯死在自己儿子手中这样一种可怕的命运。神谕的实现使得俄狄浦斯成了杀父娶母的罪人。但忒拜家族的故事并没有因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而结束,俄狄浦斯的子女们也遭受了同样不幸的命运,这个家族的最后结局是彻底毁灭,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洛诺斯》和《安提戈涅》,

埃斯库罗斯的《七雄攻忒拜》都纪录了这个家族的悲剧,父辈的耻辱使俄狄浦斯成了家族的替罪羊。俄狄浦斯同时也是城邦的替罪羊,背负着净化城邦的责任。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时代,奴隶社会时期所确立的专制制度已被民主制度所取代,但法制观念并未能在全社会普及,法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俄狄浦斯王》中所描绘的一样:“关于拉伊俄斯的古老的预言已经寂静了,不被人注意了,阿波罗到处不受人尊敬,对神的崇拜从此衰微。”这段话其实是当时雅典人法制观念淡薄、渎神观念普遍存在的写照。同时,在古希腊,男性认为妇女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其肉体,她们只是繁育后代的工具。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之有详尽研究,他说:“希腊、罗马城市在文明的鼎盛时期流行淫荡之风”,“在希腊人之中,一种利己主义或有意的自私主义的原则一直在男子之中作祟,以图降低对妇女的尊重,这种情形在蒙昧人中是罕见的。”面对世风日下的雅典社会,索福克勒斯有意使俄狄浦斯王成为整个城邦的替罪羊,以期达到一种“净化效果”。《俄狄浦斯王》一剧的上映,给道德观念淡薄的雅典人注入了一针醒世剂,他们在观看演出时,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恐惧之情,因为他们更害怕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乱伦的大罪。俄狄浦斯作为替罪羊还有着丰赡的文化人类学和神话仪式的蕴涵。索福克勒斯所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源自神话,它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段历史有关,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意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在考察古意大利人的王位交接仪式时发现,“试图继承王位的年轻人从圣树上折下一根树枝,通过一对一的搏斗,杀死老国王,继承王位。”新王杀死他的前任是因为“他们相信王的生命或精神是与整个国家的兴旺相一致的,王如果病了或老了,牲口就要生病,停止生殖,庄稼就会在田里烂掉,人就会死于疾病的大流行。所以,在他们看来,消灾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王还健壮的时候就将他杀死。”神的灵魂再传给精力充沛的继承者。而这位继承者最有可能就是神王的儿子,现任国王的任何一个儿子都有权这样和国王格斗,如能杀了国王,就代替他统治。明显,在远古时代,上述意义的弑君(或弑父)并不成其为某种罪过,反而是使种族延续、强壮兴旺的途径。同时当人类的婚姻关系尚处于杂婚制的时候,原始初民并没有“乱伦”的概念,因此,子娶母、兄弟娶姐妹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文明在一

定程度上有所开化,使得人们对以往的杀父行为深感不安与悔恨。与此同时,初民们蒙胧意识到氏族部落疾病盛行、生命体夭亡的处境与氏族内部的近亲繁殖有关。于是,对近亲之间的性关系开始设置了禁令,还将乱伦禁忌与神圣的图腾联系起来,以强化禁令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图腾动物实际上就是父亲形象的替身……而图腾制则包含两条最基本准则:不杀图腾动物,不和同一图腾中的妇女发生性关系,这正好与俄狄浦斯犯下的杀父、娶母这两种罪恶相对应。”由此可见,在人

类进化的漫长岁月里,氏族部落发生了难以计数的杀父娶母等乱伦行为,但这一切在替罪羊的文化原型意义上都由俄狄浦斯承担罪名,并代表他们接受神的惩罚。二、“认识你自己”:悲剧中的性格因素《俄狄浦斯王》整部戏剧是围绕“谜”展开的,剧中著名的斯芬克司之谜既是关于“脚”的谜语,更是关于“人”的谜语。表面上,剧情面临的是老国王拉伊俄斯之死的谜,在“谁是凶手?”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谁是俄狄浦斯?”诚然,俄狄浦斯能够猜透斯芬克司之谜,知道人是什么,但他却不清楚“我”是谁,搞不明白自己是伊俄卡斯特的儿子,还是她的丈夫?是忒拜城的罪人,还是功臣?正是因为他不了解自己,才会一步步走进命运的罗网。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神使赫尔墨斯就曾明白无误地道出悲剧的本质:“当你们陷入灾难的罗网的时候……你们不是不知不觉而是由于你们的愚蠢才被缠在灾难的解不开的罗网里。”的确,命运虽然撒下了一张大网,但将网口收紧的却是悲剧主人公自己。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命运=性格+处境。在剧中,命运是人性某种缺损的外化形式。毫无疑问,俄狄浦斯的人性中是存在缺损的。传统上把古希腊悲剧称为“命运悲剧”,但实际上悲剧英雄的个人性格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俄狄浦斯堪为佳例。首先,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俄狄浦斯本身具有一种发自人类性本能的欲望,即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欲望何以成为罪?《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就是人类原罪产生的故事。偷吃禁果,隐含着人很不明确的某种向往与追求:渴望像上帝那样地存在,为所欲为。因此,欲望就是罪恶。联系到俄狄浦斯,他虽然不会认可或接受乱伦行为,但在他黑暗的潜意识里,这个罪恶的念头确实存在,“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的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

因此,俄狄浦斯不再是清白无辜。其次,对权力的渴望。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金枝国王”的习俗那样,为了争夺族长的权力,至亲相残在原始初民那里是习以为常的。《荷马史诗》中有名的特洛伊战争的祸因是“不和的金苹果”,其实金苹果是财富与荣誉的象征。“三女神的互不相让源于她们各自追求财富虚荣的私欲。帕里斯接受阿弗洛狄

忒的贿赂则出于色欲的追求,总之,私欲酿成了战争与灾难。”无独有偶,在古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就为了争夺统治权演出了一场场子杀父、父杀子的戏码。在《俄狄浦斯王》中,拉伊俄斯想杀死俄狄浦斯的原因也是如此,说到底就是害怕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会被儿子夺走。身为忒拜王的俄狄浦斯也总是怀疑提防着克瑞翁和先知忒瑞西阿斯。俄狄浦斯对权力的渴望,使得他的弑父之举与争权夺位划上等号。第三,俄狄浦斯自恃理性与智慧,粗暴多疑,性情蛮横而自负,所有的事情都在他自以为是的思考与判断中逐步走向毁灭。他傲慢而愤怒,当先知忒瑞西阿斯指控他就是杀人凶手时,俄狄浦斯便立即破口大骂。他对自己的内弟克瑞翁也心存疑虑,甚至认为是克瑞翁指使先知来指控他。同时,俄狄浦斯也是冲动而轻率的。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俄狄浦斯时也指出,“谨慎”是可以避免他的悲剧的发生的,“俄狄浦斯力求避免杀父之罪,却杀死一个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父亲的老人;他力求避免乱伦罪,却娶了一位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守寡的母亲。要是一个普通人处在俄狄浦斯的地位上,只要下定决心根本不杀人,只要终身不娶或不娶年龄比自己大的女人为妻,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俄狄浦斯多次到神庙祈求神谕,却并未留意到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里阿波罗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他从未审视过自我,不了解那个匆忙出击杀人的自我,那个匆忙回应,并为自己的敏捷而高傲的自我。在此意义上,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自我认知上出现悲剧过失的例证。

三、命运悲剧中人性的光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要比现实中的人更好,但又不是纯粹的好,纯粹的好人和纯粹的坏人都不能构成悲剧”,“悲剧中的人物,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十全十美。”诚然,俄狄浦斯的人性中存在着缺损,称不上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但无可否认,俄狄浦斯身上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人性的闪光点,他的形象寄托了索福克勒斯对“理想的人”的看法。首先,俄狄浦斯坦率、坚毅、充满智慧。当狮身人面女妖威胁着整个城邦的生存时,俄狄浦斯以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功地解开斯芬克司之谜,铲除了女妖,并担负起领导整个城邦的重任。其次,作为一国之君的俄狄浦斯还拥有一颗同情与仁爱之心,他以自己的仁慈平安地统治忒拜城16 年,当瘟疫再一次给全城带

来毁灭性的灾难,面对在受尽折磨的子民,他果断地肩负起寻找真凶的责任,以消除瘟疫,给城邦以安宁,不料却使自己陷入命运万劫不复的罗网。再次,俄狄浦斯还有着寻找凶手的坚定信念与信心。当他追问伊俄卡斯特有关拉伊俄斯死亡的细节后,他似乎预感到了凶手正是他自己,但他却坚持追查。他知道真相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处境与命运,但他却甘愿赴向命定的赎罪之路。真相给了他有罪的证据,他以无畏与勇毅的精神承担了一切,以金针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将和平与安宁留给了忒拜城邦。一个如此显

赫的人物却得到了如此不幸的结局,他的不幸、他的抗争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俄狄浦斯王》全剧回荡着悲壮的乐调,到处可见鲜血淋淋的两个字———“命运”!但是,面对劫难,俄狄浦斯的头颅始终是高扬着的,他从来不曾辜负人的庄严,命运并没有征服他,相反却成为他英雄精神生长与表现的途径,俄狄浦斯以自身的英勇行动在命运的罗网里培育出了一朵泣血的精神之花。

最新浅谈《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形象演示教学

浅谈《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 【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被称为“三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古希腊悲剧,人物形象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

俄狄浦斯王读书报告

《俄狄浦斯王》读书报告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戏剧。这部剧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描写了曾经繁荣一时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不仅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而且全城都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人民,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王忧心忡忡。俄狄浦斯王派人去获取阿波罗的神示,得到的神示是由于多年前一个人犯下了杀死前国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找出真正的凶手并严惩他,城邦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整部戏剧都是围绕着寻找凶手而展开的。俄狄浦斯王经过千方百计的追查盘问,发现他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罪不可赦的凶手。最后,他的生母同时又是他的妻子俄卡斯忒悲痛万分的自尽了,而他也选择刺瞎自己的双眼来惩罚自己,谱写了一场人与命运做斗争的惨烈悲剧。 如果将这个故事按照顺序方式叙述,那就是这样的。俄狄浦斯在他出生时,父亲忒拜王得到了神谕,说俄狄浦斯将要杀父娶母。害怕的忒拜王就把儿子的脚踵刺穿,并丢到荒山野岭。而这个悲惨而又幸运的刚好被路过的牧羊人看见了,他可怜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就把他送给科率波斯的国王,因为这个国王没有儿子,所以他成为了国王波吕波斯的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后知道自己将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逃避这杀人逆伦的可怕命运,他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向忒拜城走去,在一个三叉路口,他与一个老人争执而误杀了他,而那位老人就是微服出访的忒拜王,他的生父拉伊俄斯。后来,他又以自己的出众才智铲除了危害忒拜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为国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俄卡斯忒——他的生母。这样他成了杀父娶母的人,神谕所显示都发生了,但他自己却毫无察觉。 悲剧发生后,瘟疫开始笼罩忒拜城,按照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否则全城人民将死于瘟疫中。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地追查凶手,结果他发现,他要找的凶手正是他自己。面对杀父娶母的事实,他选择了刺瞎双眼来惩罚自己,以其悲剧性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对于俄狄浦斯这个剧中的主要人物,俄狄浦斯在与命运作抗争: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在一开篇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神示也就是一个即定事实了,后面的故事主要是讲他如何发现自己无意中犯下的罪行的。首先,说他“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1、德川家康遗训: 一、人之一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于求成。 二、以受约束为常事,则不会心生不满。 三、常思贫困,方无贪婪之心。 四、忍耐乃长久之事无之基石。 五、愤怒是故。 六、只知胜而不知敗,必害其身。 七、常思己过,勿论人非。 八、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久。 2、幽默是人生最后的武器。世界就是绝望,但到最后你还能笑得出,那你就赢了。-——朱德庸 3、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个瞬间。——歌德 4、歌女的舞,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古龙 5、雨果《悲惨世界》: 一、我们都不是那种赞扬战争的人,所以一有机会,便把战争的实情说出——战争有它那骇人的美,我们一点也不隐讳,但也应当承认,它有它的丑,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种,便是在胜利过后立即搜刮死人的财务 二、幸福的人们不免心狠!自己是多麽满足,此外就一舞所需了,

当他们得到了幸福这个人生的节假日之后,竟把天职这个真目的忘掉了。 三、思想,那才是心灵真正的胜利。以思想来为人类解渴,好比以醇酒相劝来教导,他们认识上帝,是良知和科学水平乳似的在她们心中交融,让那种神秘的对唔把他们变成正直地人,那才是真正哲学的作用。 6、英国、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一、我在这个世界最大的苦恼,就是希斯克里夫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察觉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二、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的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里夫的爱则像树下面的永恒不变的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 三、你能叫一个在水里挣扎的人在离岸只有一臂之远的时候休息一下吗?我必须先到达,然后我才休息,好吧,不要管格林先生:至于追悔我做过的不公道的事,我并没有做过,我也没有追悔的必要。我太快乐了;可是我还不够快乐。我灵魂的喜悦杀死了我的躯体,但是并没有满座它本身。 7、沙扬娜拉

《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 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 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

《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作者:王自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所谓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安排、组织情节的方式。戏剧模仿自然的方式是动作、人物与事件作为素材,经过剧作家对事物本来顺序打乱后呈现出崭新的情节,所有戏剧结构以表现为戏剧动作适应舞台时空而呈现的组织方式,即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种行动,使之在剧中有效地再现。从戏剧素材到戏剧情节经过了剧作家一系列的改造、选择与铺排.这就是结构的艺术。 关键词:戏剧;《俄狄浦斯王》;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4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6 戲剧的时空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合理而紧凑的结构,西方戏剧传统中典型的结构形式是剧作多从接近高潮的地方开场,在大幕拉开之前,剧中的重要事件、关键冲突已然形成,而且处于即将爆发之际。这种形式结构往往截取生活的某一横断面,将矛盾冲突、人物和事件集中在这一横断面中。其特点是时间跨度短,地点集中,动作整一。戏剧冲突紧凑、凝练侧重于动作的集中和情节的激变,戏剧情境能够急速、有力地展开。 戏剧史上最早运用闭锁式结构剧情的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它精妙的结构。戏开场就展现出迫在眉睫的情境,忒拜城遭受严重的瘟疫,当俄狄浦斯获知解救瘟疫的神示之后,毅然宣布一定要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并予以严惩。一心要拯救城邦居民的俄狄浦斯,不曾想先知忒瑞西阿斯一语惊人:“你就是你要寻找的杀人凶手。”这句很突兀的预言在一开场就为全剧设置一个最大的悬念,有力地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命运上,有效地推动剧情向追查凶手这个单纯的目标进发。 第二场,暴躁的俄狄浦斯追究先知对自己的“诬陷”,从而引起王后伊俄卡斯式对往事的回顾:先王拉伊俄斯知悉神示后,叫牧羊人将婴儿扔进荒山:而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外乡强盗杀死的”。未料伊俄卡斯忒的回顾掀起俄狄浦斯内心深重的犹疑之情,她的叙说一步步加深了俄狄浦斯的恐惧,丈夫的恐惧也引发伊俄卡斯式的恐惧,回顾推动人物心境发生变化,静态的回顾转化为动态的戏剧性动作。随着俄狄浦斯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夫妻二人都处于矛盾而侥幸的心理,即俄狄浦斯未必就是被弃的婴儿:杀死拉伊俄斯的是“一伙强盗",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却是孤身迎敌。此时观众心里对谜底已有几分预见,可是剧作为观众和剧中人再度埋下悬念,新的悬念需要新的发现。

俄狄浦斯王读书报告读后感

《俄狄浦斯王》读书报告 《俄狄浦斯王》描写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这个婴儿,并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又羞又怒,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走上了流浪之路。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可以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正如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俄狄浦斯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在反抗命运和逃避命运中被命运所追逐着,这个带着传奇色彩的英雄无可奈何地走向祭坛。 本书作者索福克勒斯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其中,《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 《俄狄浦斯王》是一本我非常喜爱的书,古希腊悲剧往往被人们称为“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我之所以喜欢这部正是因为本书是体现这种命运造成悲剧的经典作品,剧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就缘于其无法逃脱的命运罗网。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我想就这方面来揭开英雄从王位走向祭坛的根源。 首先,我觉得这是潜意识支配的悲剧。 古希腊的传奇英雄俄狄浦斯的故事,因为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而成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弗洛伊德则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推向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如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心理学、文学还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都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俄狄浦斯情结”也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据说,俄狄浦斯的故事反映了每个孩子自己的无意识愿望:“弑父娶母”或者是“弑母嫁父”,即每个孩子都对异性的父亲或者母亲怀有一种特殊的柔情,并对同性的母亲或者父亲有敌意,希望自己能取代他们的位置成为父亲或者母亲的妻子或丈夫。早期生活阶段的印象“在个人成长方面还是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尤其是给后来发生的任何精神失调埋下了心理倾向”。儿童并不像维多利亚人们所说的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决定了成人的神经病症状,焦虑等神经症状植根于幼儿被压抑的性幻想,梦是一种被压抑愿望的伪装的满足,“激发梦的愿望和梦中证实的愿望满足都来源于童年”,俄狄浦斯的命运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那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不过是我们童年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受压抑就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结”,它是心理病症的成因,也是理解宗教和道德进化的关键。 假如将俄狄浦斯的神话故事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支配下,俄狄浦斯带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

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 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 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 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 以上是对命运安排下悲剧人生的俄狄浦斯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 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篇2] 俄狄浦斯是《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家之一的索福克勒 斯的代表作中的人物,这部神话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

最新《俄狄浦斯王》赏析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他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繁荣时期。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时期雅典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因此被看作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他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过130个剧本,流传下来的有7个。在这7个剧本中,最好的作品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擅于剧作的结构布局。他的剧本悬念突出,冲突集中,情节复杂,结构严密,尤其讲究全剧的统一、和谐与完整。这一特点尤其在《俄狄浦斯王》十分突出。 作品背景是瘟疫正大肆侵袭的得拜城中。曾经解开火鸟之谜,而使得全城免于灾难的俄狄浦斯王,由于不断听到子民们的抱怨而深感困扰。以前他曾经因为“杀死父亲而和母亲乱伦生下孩子”这句流言,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离开故乡科林得思,在流浪途中经波吉斯一处三岔路时,杀死了一位老年人。后来国内发生瘟疫,王妃的弟弟克雷奥斯得到神的启示,说明瘟疫肆虐的原因,是先王苏俄斯的阴魂作崇。唯一的挽救方法便是找出凶手,于是俄狄浦斯王立即下令搜寻罪犯,并且找来一位瞎了双眼的预言家德雷希亚。本来保持缄默不愿开口的德雷希亚,终于因为无法忍受国王的辱骂,气愤地暗示说俄狄浦斯王就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并且还接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子甚至生下孩子,最后必将遭到瞎眼和流浪之命运。俄狄浦斯王怀疑德雷希亚是受到克雷奥斯的唆使才会那样说,因此和克雷奥斯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王妃便出面调解争纷,她为了安慰俄狄浦斯王,便告诉他说,苏俄斯王曾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预言并没有应验,因为苏俄斯王之子是被丢弃于一处山谷中,而苏俄斯王是在旅途中被强盗所杀。然而俄狄浦斯王却因此而显得更加不安。就在王妃告诉他这些话不久,俄狄浦斯王由科林得思前来的使者口中听到自己就是那个被遗弃的小王子,后来由住在基太伦山的先王之牧羊者交给目前这位使者带进宫。俄狄浦斯王为了证实所闻,不顾王妃的哀求,固执地派人去找那位牧羊者。当他明白一切真象之后,黯然地回到寝宫,拿出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入自己的双眼。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正视现实,刚毅勇敢,体贴民众,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也是一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这样的英雄和领袖,下场竟如此悲惨,贴切地表现了英雄意志逃不脱命运桎梏的痛苦惶惑。这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还表达了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在俄狄浦斯王身上,寄托着剧作家对民主派领袖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时至今日,《俄狄浦斯王》仍然是高等院校文学类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和作者索福克勒斯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一代代人深深折服,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不朽的,永远的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笔记

外国文学作品研究——周国清老师 题型:填空题22分;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题12分;简答题20分;论述题36分 六大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两大源头: 古希腊精神(神话艺术与文艺理论) 以基督教精神为代表的中世纪文学(基督教文学及文化理论) 3位伟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1)。在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旧约》 古希腊文学发展概况 分期:古希腊文学追溯至前12世纪,发展到前2世纪,分四个时期。 (1)前12世纪—前8世纪:氏族社会——奴隶制,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文学主要是群众集体创作,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2)前8世纪—前6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体现集体意识的事实衰落,作家的个人创作兴起。民间流传许多散文故事、抒情诗、寓言,6世纪的《伊索寓言》是寓言故事集,由后人收集、改写和编订,反映平民阶级的思想感情。 (3)前6世纪末—前4世纪初:奴隶制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文学指雅典文学,以戏剧(悲喜剧);散文、文艺理论成就很大。 柏拉图:“理念论”“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吾学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诗学》《亚里士多德全集》(4)前4世纪末—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在东方广泛传播并相互交融,形成了以希腊文化为主的地中海文化圈。以新喜剧和田园诗为主。田园诗又称牧歌。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前12—前2世纪 地位:古希腊文学近100年,孕育了后世欧洲文学发展的各种因素。 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执着现世,积极进取的人本意识。成为欧洲文学的文化内核之一 艺术:具有首创性,后世欧洲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可追溯至此。 体裁:欧洲主要体裁:史诗,抒情诗,寓言,悲剧,喜剧。 理论:形成完整的文艺理论。为后世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位主神;众神之父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兼婚姻之神赫拉、海神波塞东、农神得墨忒耳、太阳神兼艺术之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火神兼匠神赫淮斯托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月神兼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神使赫尔墨斯、灶神兼家神赫斯提亚。 罗马维纳斯:八等身黄金分割 蒙昧时期:认为普罗米修斯制造你人;雅典娜给予智慧;宙斯的“奥利匹斯神系”是氏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的典范,它充分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的不朽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索福克勒斯通过俄狄浦斯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导致其悲剧的原因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探讨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及根源有利于更加深入、客观地了解古希腊文化,激发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启示我们正确理解悲剧的本质,引导我们对人生命运的终极思考。在命运的强大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人虽解不开命运之谜,但却勇敢地行进在茫茫的人生征途上,去挑战命运,反抗无涯的苦难。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特征根源 一、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 1. 主人公命运的特征 ①主人公命运的独特性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古老的传说。故事情节极其特殊,骇人听闻:传说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俄斯。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以求忏悔。在《俄狄浦斯王》之前,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神,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俄》剧把主人公锁定为不具备任何神力的凡人,其独特命运更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 ②.主人公命运的典型性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独特的,骇人的。但是作者索福克勒斯又赋予这个独特的悲剧英雄以一定的典型性。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其他主人公一样,俄狄浦斯出身高贵。所不同的是,他虽然是神的后代,但是他已经是人间的英雄。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充满赞赏,赋予他非凡的智慧,性格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一心要解救他的城邦于困苦之中,可以说是集人类理想的出众品质于一身。为了逃避可怕的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讲的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人的貌似自由的选择,在神(或者历史、后人)看来,却是宿命的。当人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必须作出一个选择时,无论他是多么的明智,他都不可能掌握与这选择有关的所有的前因后果。深思熟虑的决定,在更多的时候,带来的是匪夷所思的遭遇。这是个人的有限的理智与无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矛盾。无论是古是今,是中是外,是上智还是下愚,都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俄狄浦斯王》把这一矛盾典型化了,集中化了:恰恰是人的为躲避厄运而作的选择,把他无可挽回地推向这一厄运;而且,俄狄浦斯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才智出众的“解谜者”,恰恰是他的运用自己的超人才智的“自由”行动(去发现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迫使他最终面对杀父娶母的人伦惨剧!在今天,如果我们还要沿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说法,认为悲剧人物必须为他的行动所规定,那么古希腊之后,大概就不可能再有悲剧了。解释很多,就说一条与中国有所对比的吧。古希腊人认为,对神的最虔诚的牺牲,是本族的伟大英雄;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价值换取神的福佑。俄狄浦斯就准备牺牲自己,以换取女人的怀孕和谷物的生长。在英雄慷慨牺牲的这一刻,生命的壮美,同时体现在旧生命的毁灭和新生命的诞生中。希腊的古典悲剧,是在祀神时表演的,它起源于对神和英雄的双重颂歌,逐渐地发展成熟。所以,古希腊人看《俄狄浦斯王》,会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感发出历经痛苦(旧生命的毁灭)而得到欢愉(新生命的诞生)的感情升华(Catharsis)。这样的悲剧,显然不必强调时代的限制或性格的缺陷。在古中国,牺牲两字,从的就是牛旁,要宰人也是宰奴隶,而不是自我牺牲,《俄狄浦斯王》式的悲剧,或许从来就没有产生的机会。(文人的自由创作,在我们后人看来,却是为社会条件所命定的∶ˉ)。但是,即使我们承认,就其深刻性而言,《俄狄浦斯王》根本就是一切悲剧的顶峰,是不可超越的;在顶峰之下,仍然可以有群峰簇簇。其中的一座,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本人曾经在SCC两次介绍这个故事,第二次近在今年的三月份。这是幼年时听评弹听来的,这个故事从小就刻在脑袋里了,要说它不算悲剧,感情上难于接受∶ˉ)。杜十娘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明代市民社会的发达,引入了新的价值取向:仗着她的财富,杜十娘自以为可以获得幸福。但是,社会却不接受女人的法人地位。杜十娘的财富,只能算作私房钱。她既无股票、债券可购买,也不能占有房产田产,因为她一无丈夫二无儿子。她的财富,没有法律上的保障,也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她甚至不能为自己赎身,而只能让别人买下她,用她的钱!杜十娘的投江,未必单是为了爱和恨,而根本是她赖以安身立命的整个价值系统的崩溃:她的财富保障不了她的幸福!沉掉的是百宝箱,也是它所象征的市民社会的幻想。鲤鱼要改动《杜十娘》的结尾,让她把财宝送给出卖她的书生后再跳水。愚意以为,那就过分强调了人性的善恶之争,相对地削弱了对那个社会的控诉。如果说,《俄狄浦斯王》那样的由人类生存的“本征方程”所描述的悲剧是第一等的悲剧,那么由时代的限制所引起的、它的呼号(财富与幸福的关系)至今还在人们心中回荡的悲剧,可算是第二等的悲剧。而善变的人性,只能编造第三等的悲剧。现在每天在生活中上演的,都是“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要是我们把《杜十娘》只是看作一个爱情悲剧,对于今天的在变化了的男女关系中不知如何定位的男人,它还有什么感染力?

麦克白读书心得

麦克白读书心得 精选麦克白读书心得(一)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杯具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杯具,这一向被认为是杯具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很难坚信我是在阅读杯具。也许是对于杯具的认识不一样,我认为的杯具,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杯具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因此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正因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杯具性。 《麦克白》中杯具的产生,虽依靠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杯具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希腊杯具色彩。 古希腊的杯具,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状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

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构成鲜明的比较。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杯具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好处,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高尚杯具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腊杯具中那些纯粹的杯具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参考麦克白读书心得(二)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诗人,被称为“时代的灵魂”。他一生共写了三十七部诗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而《麦克白》是最短也是最悲惨的一部,讲述了一位战争英雄在妻子的挑唆下沦为懊悔无及的罪人的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从俄狄浦斯王来看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希腊悲剧巨匠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 悲剧的代表作。他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 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之下的痛苦、无奈,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 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残酷安排的勇气与从容。本文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和悲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来阐述悲剧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美学;悲剧形象;特征 弗·施莱格尔说古希腊悲剧是整体的和谐的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希腊悲剧则被他 释为“人类与命运的一切必然冲突,不过这种冲突在和谐之间得到解决。”黑格尔把 古代悲剧看作是类型悲剧,把近代悲剧看作是个性悲剧,古代悲剧强调的是两种带有 实体性的理论力量的冲突,是两种义务的冲突,而近代悲剧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典悲剧的经典之作,无疑具有古典悲剧的共同的美学特征“命运感”。整部悲剧呈现在一种静穆中,看不到激情的骚乱和痛苦的扭曲,使得“怜悯与恐惧”摆脱情欲的冲动,升华到澄静的心灵之中,最后达到彻底的净化,这 就是古典的和谐,与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相一致。 一、俄狄浦斯的悲剧形象分析 1、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索福克勒斯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有罪,而是因为他极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俄狄浦斯的斗争乃至失败,曲折反映了当时雅典人既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又 面对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理解的矛盾困惑心理。就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性、不 可逃避性、神秘性。进一步可以认识到,俄狄浦斯处处在反抗命运的摆布。尽管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困兽之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使得失败英雄俄狄浦 斯的更高大、更高贵。也使得他的悲剧更能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的情绪,从精神 上得到陶冶。这也是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希腊人对待命运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自信的 态度,这也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性价值七十之一。 2俄狄浦斯的困惑和人性复杂性 他是忒拜的拯救者,又是忒拜灾难的制造者:一心想追查杀害过国王的凶手,凶犯却是自己。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追求正义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制造罪恶的人;高尚和卑鄙、正义和邪恶、天使和魔鬼往往互为因果。这里人本身的复杂性被描绘了 出来。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史上揭示人的复杂性的无穷魅力的作品之一。

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俄狄浦斯王人物分析 俄狄浦斯是《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中的人物,这部神话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真相大白后自挖双眼行乞涤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告诉人们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在这个层面上确实有他的进步性,但是从剧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伟大,越是无畏的与命运的抗争,他最终的失败就越惨烈,命运也就越神圣不可违抗,对一个英雄来说命运都是如此容不得丝毫逆行,那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腊人强烈的命运观,索福克勒斯的进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为对人与命运抗争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意识上的紧箍咒,无形中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逆天改命一说。 俄狄浦斯在出生之后,父母想起了神谕,为了逃脱神的裁定,他们刺穿了刚出生三天的婴儿的脚脖子,拴好后让人把这个孩子抛到喀泰戎荒山里去。但执行这个命令的人不忍这样做,于是把孩子交给了另一个在同一座山里为另一个国王波吕玻牧羊的人,国王夫妇以为孩子就已经死掉了,神谕不会实现了,于是他们过上了轻松愉快的日子。牧羊人解开婴儿脚上的绑带把孩子送给了他的主人泼吕波斯国王,国王很同情婴儿,把他交给自己的妻子当亲生儿子抚养。宫里和全国都把这个孩子当做国王的亲生儿子对待。他长成一个青年王子以后,一直被视为最高尚的公民,自己也在幸福的生活中确信自己是国王的亲生儿子,要知道国王除他之外在没有别的子女。但他最终知道自己的身世,不是国王的亲生儿子,便自己悄悄离开了王宫,也没有告诉父母,只身一人去寻找得尔福的神谕,二在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是在朝着神谕的方向走,最终的结局就真的是他杀父娶母。 弗洛伊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有时候,潜意识压抑的俄狄普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例如: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他许多的女人结婚,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了她的母亲。有的人畏惧婚姻,有的人又表现出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这些例子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俄狄普斯”情结想其他精神分析原理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