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韩某,男,10岁。左下肢肿胀、疼痛伴寒战高热2周,查体:T39℃P105次∕分R24次∕分BP110∕60mmhg,局部红、肿、皮温增高、疼痛剧烈,肢体主被动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软组织肿胀、左股骨下端密质骨变薄,血常规示: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为90%。入院后患肢行皮牵引,进行术前准备,于第2日在连硬外麻下左股骨骨髓炎钻孔引流加持续闭式冲洗术。

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要求患肢行皮牵引固定于功能位,为什么?如何护理?

分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固定于功能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回流、炎症局限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关节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皮牵引的护理:(1)密切观察牵引肢体的血循环,检查局部包扎有无过紧、牵引重量是否过大,如患肢肢端出现肿胀、发冷、麻木、疼痛等感觉运动障碍,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2)保持牵引效能,检查牵引方向是否与肢体长轴一致,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及滑脱,并及时矫正。(3)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放松或减轻。(4)预防并发症:压疮(衬垫选用棉织物,重点预防足跟、足背,因应力集中于此)、便秘等。

2 入院后抽取了血培养检查及脓肿分层穿刺培养检查,此检查的意义?抽取血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分析:抽取血培养确定起病菌及行药物敏感试验,脓肿分层穿刺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脓细胞可确诊,同时以便于针对性的采取敏感的抗生素。抽取血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标本应注入无菌容器,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药物,以免影响结果。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果已使用应在检验单上注明。采血量10ml,应当立即送检,一般在患者高热时进行采血阳性率相对较高。

3术后行持续闭式冲洗,应观察哪些项目?

分析:化脓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根据医嘱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行闭式冲洗应观察以下方面:(1)引流管是否通畅(2)冲洗量和引流量是否相符(3)引流液的颜色、性质(4)肢体有无肿胀((5)冲洗液有无外渗,床单元是否干燥清洁。(6)引流管是否处于负压状态,引流袋的位置是否低于患肢50㎝。

4行持续闭式冲洗的第3天,观察膝关节无肿胀,但大腿内侧及臀后肿胀明

显,引流量小于冲洗量,请分析出现了什么情况?如何处理?

分析:是冲洗液渗入了皮下,由于术后膝部垫高,所以膝关节肿胀并不明显,而冲洗液渗入了位置相对较低的大腿后侧及臀部。这种情况下应暂停冲洗,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管有无折叠受压,通知医生调整引流管。

5 在持续闭式冲洗引流中如何保持冲洗引流通畅?

分析:可行间断快速冲洗,也就是冲洗速度快慢交替。每2-3小时快速冲洗5-10分钟,无抗生素一组的生理盐水快速冲洗,有抗生素一组慢速冲洗。手术后的前3天冲洗速度相对要快,以利血凝块、脓液、组织碎屑的引流,避免堵塞管腔,引流液清亮后可放慢冲洗的速度。一般每日的冲洗量2000-5000ml。

6 持续闭式冲洗3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引流液清亮,引流液培养3次均为阴性,可否拔管?拔管时要注意什么?

分析:可以拔管。拔管时先拔出冲洗管,引流管接引流盒继续负压引流1-2天,无引流物后再拔出下端引流管。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信息来源:未知更新时间:2004-4-20 1:11:00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骨组织肥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发生于儿童骨生长最活跃时期,感染部位多在胫骨、股骨、肱骨及桡骨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炎性表现、患肢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治疗以积极抗炎、手术(开窗引流)为主,辅以全身与局部治疗。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躯体移动障碍;③自理缺陷;④高热;⑤营养不足;⑥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⑦有伤口引流不畅和逆行感染的可能;⑧潜在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肺脓肿;⑨潜在并发症--病理性骨折;⑩知识缺乏:出院后自护知识。 一、恐惧 二、躯体移动障碍 三、自理缺陷 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高热 相关因素:细菌霉素吸收。 主要表现:寒颤,继而体温>39℃,伴烦躁不安、呕吐、谵妄与惊厥。 护理目标: 1 病人体温有所下降或接近正常。 2 病人未发生高热。 护理措施: 1 配合医师尽快明确致病毒。 (1)在寒颤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1次,连续3次,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2)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及时送检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药敏的检测。 2 根据药敏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1)注意配伍禁忌。 (2)了解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和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3)观察药物有无变态反应、毒性反应及治疗效果。 (4)警惕发生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和真菌感染的腹泻。 3 对症处理: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重点评价: 1 病人体温是否下降趋于正常。 2 病人是否感觉舒适,无口腔炎等高热并发症发生。 五、营养不足 相关因素: 1 潜在营养不良。 2 病后营养不良。 (1)机体代谢率增高:高热。 (2)感染。 (3)食欲不振。 主要表现: 1 食物摄入绝对或相对不足。 2 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 3 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围值均小于正常值的60%。 4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低于正常。 护理目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韩某,男,10岁。左下肢肿胀、疼痛伴寒战高热2周,查体:T39℃P105次∕分R24次∕分BP110∕60mmhg,局部红、肿、皮温增高、疼痛剧烈,肢体主被动活动受限。X线检查显示软组织肿胀、左股骨下端密质骨变薄,血常规示: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为90%。入院后患肢行皮牵引,进行术前准备,于第2日在连硬外麻下左股骨骨髓炎钻孔引流加持续闭式冲洗术。 1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要求患肢行皮牵引固定于功能位,为什么?如何护理? 分析: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固定于功能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回流、炎症局限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关节畸形及病理性骨折。皮牵引的护理:(1)密切观察牵引肢体的血循环,检查局部包扎有无过紧、牵引重量是否过大,如患肢肢端出现肿胀、发冷、麻木、疼痛等感觉运动障碍,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2)保持牵引效能,检查牵引方向是否与肢体长轴一致,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及滑脱,并及时矫正。(3)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放松或减轻。(4)预防并发症:压疮(衬垫选用棉织物,重点预防足跟、足背,因应力集中于此)、便秘等。 2 入院后抽取了血培养检查及脓肿分层穿刺培养检查,此检查的意义?抽取血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分析:抽取血培养确定起病菌及行药物敏感试验,脓肿分层穿刺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脓细胞可确诊,同时以便于针对性的采取敏感的抗生素。抽取血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标本应注入无菌容器,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药物,以免影响结果。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果已使用应在检验单上注明。采血量10ml,应当立即送检,一般在患者高热时进行采血阳性率相对较高。 3术后行持续闭式冲洗,应观察哪些项目? 分析:化脓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根据医嘱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行闭式冲洗应观察以下方面:(1)引流管是否通畅(2)冲洗量和引流量是否相符(3)引流液的颜色、性质(4)肢体有无肿胀((5)冲洗液有无外渗,床单元是否干燥清洁。(6)引流管是否处于负压状态,引流袋的位置是否低于患肢50㎝。 4行持续闭式冲洗的第3天,观察膝关节无肿胀,但大腿内侧及臀后肿胀明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01T09:31:07.6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07月(下)总第196期供稿作者:汪小琴任慧琳[导读] 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 汪小琴任慧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骨三区 361002) 【关键词】化脓性骨髓炎;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521-01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的炎症反映;病变可侵入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的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化脓性骨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转变的,因此,急性期经过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其中临床护理对疾病转归有着重要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2010年以来采用切开引流、钻孔减压、髓内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4岁,平均47.5岁。病变部位:股骨15例,胫骨4例,跖趾骨2例。外伤9例,感染11例,其它1例。平均住院时间23d. 1.2治疗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全身支持疗法;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 1.2.2手术治疗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方法有局部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并同时置管灌洗.该方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护理体会 2.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2.2饮食:加强营养,可经口进食或静脉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喝酸奶和鲜奶,少食多餐,注意色香味,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2.3如行病灶清除术伤口放置引流管者应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并要保持引流通畅。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如行髓腔内置管进行药物灌注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再污染。 2.4冲洗引流的护理:置管冲洗能使骨髓腔、关节腔内的积血、脓液、及坏死组织得到充分的引流,减少中毒症状,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也有较大的作用,使之直接作用于病灶内的细菌,使脓液中的蛋白酶得到足够的稀释而有利排出,感染易得到控制。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防止发生粘连,利于功能恢复。 2.5妥善固定引流管:冲洗引流时注意引流管的接头部分要固定牢固,以保证引流的通畅。冲洗瓶上应有明显的标记,交班要清楚,以防误用于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要更换冲洗。术后开始几天创面渗出较多,为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冲洗液滴入的速度要快,150~300滴/min,1 000~2 000ml/h,并随时挤压引流管。正确记录冲洗液出入量,保持其出入量平衡。定期检查负压是否正常,负压大小根据引流情况调节,及时倾倒引流液,避免发生逆行感染。 2.6一般冲洗时间为2~3周,当体温正常、局部切口无炎症、引流液清亮时,夹闭滴入管观察2d,无异常反应即可拔出滴入管。继续引流3~4d后再拔负压引流管。保持继续引流的通畅,有效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置管引流的重要性,切勿自行拔出以增加再次置管的痛苦。 2.7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时应密切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2.8高热时应尽量不用一般的解热镇痛药以免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应给予额部置冰袋或50%酒精擦浴。 2.9如对瘦弱病人及衰竭者,固定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如用石膏及夹板固定必须注意保护好局部皮肤,以免损伤皮肤。另外要协助病人定时翻身,以防压疮发生。 2.10预防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质受炎症侵犯后,髓腔破坏,骨质疏松,一旦局部缺乏保护,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预防: a 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b 移动患肢时稳、准、轻 c 观察邻近关节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无病灶转移,警惕骨组织感染后发生骨质疏松及破坏而骨折. 2.11功能锻炼的指导 局部炎症消退后及早开始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僵直、肌肉萎缩,促进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但需注意炎症情况,活动也不能过早过频。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肢端、足趾、踝关节,适时给予按摩。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全身键肢活动.术后第3天,协助患者作患肢等长收缩,逐渐加大力度等。 2.12预防性的护理 (1)加强营养,改善卫生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2)体位患肢保持功能位,防止过早负重而致病理性骨折.需待X线检查显示病变已恢复正常时,才能开始负重.(3)药物必须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以巩固疗效. (4)若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提示转为慢性,需及时诊治. 3 小结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人若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机体抵抗力差,生活条件及卫生状态差,出院后有可能转为慢性,因此应给予出院后自我护理知识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艳。化脓性骨髓炎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杂志,2002(12):46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4-28T15:13:58.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董纪华 [导读]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和开放性骨折,如疖,痈,扁桃体炎,咽喉炎 董纪华 (十堰市西苑医院 44200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80-01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儿童。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5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现总结如下。 (一)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和开放性骨折,如疖,痈,扁桃体炎,咽喉炎,中耳炎等化脓性感染。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相关辅检评价焦虑,恐惧程度,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及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情况 2、身体状况症状是否缓解,引流是否通畅,患肢是否妥善固定,治疗效果如何,能否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3、心理和认知状况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过程、治疗和护理的了解程度 (三)护理措施 1、疼痛的护理 (1)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镇痛剂,缓解疼痛,解除其痛苦 (2)局部制动,保护患肢,搬动时动作轻,稳,减少刺激 2、高热的护理 (1)观察:严密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高于39℃,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床单;对持续高热者,协助其改变体位,以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冰敷降温时,冰袋可用干净的毛巾或软布包裹,避免发生冻伤。 (3)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水分,促进毒物和代谢产物的发生。 (4)口腔护理:每日2次,预防口腔感染,促进食欲,保持口腔清洁,促进舒适。 3、石膏固定的护理 局部固定后,保持其功能位置,以防畸形或病理性骨折,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不可在石膏上放置重物,密切观察固定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防止肢体缺血性坏死。 4、引流管的护理 (1)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骨膜钻孔、开创引流术后,常规行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引流,并保持其通畅,避免扭曲,间断挤压引流管,调整引流管位置,以防引流管阻塞。 (2)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时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及时更换冲洗液,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引流液逆流。 5、给药护理 (1)观察用药的效果:必须早期接受联合、大剂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用药3天后,中毒症状仍未减轻,应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用量。 (2)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该病静脉用药时间长,应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用肾毒性药物,应加强对尿的监测;警惕双重感染发生,注意有无静脉炎。 6、功能锻炼 加强局部功能及肌肉运动,可做踝关节运动,踝泵运动及踝旋转运动,下肢肌肉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坚持训练直至完全恢复为止。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术后的护理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质引起的炎症反映;病变可侵入骨组织各部分,但主要为 骨髓腔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其它如大肠杆菌、肺炎 链球菌等也可引起;细菌的侵入途径大多为血源性,也可从外界直接侵入。化脓性骨髓炎分 为急性和慢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大多是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彻底治疗而 转变的,因此,急性期经过适当处理可能痊愈,而不形成慢性炎症。其中临床护理对疾病转 归有着重要影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2010年以来采用切开引流、钻孔减压、髓内冲洗负压引流治 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1~64岁,平均47.5岁。病变部位:股骨15例,胫骨4例,跖趾骨2例。外伤9例,感染11例,其它1例。平均住院时间23d. 1.2治疗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全身支持疗法;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 1.2.2手术治疗一般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即行手术.方法 有局部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并同时置管灌洗.该方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经积极治疗和 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护理体会 2.1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尤其是体温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2.2饮食:加强营养,可经口进食或静脉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鼓励喝酸奶和鲜奶,少食多餐,注意色香味,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2.3如行病灶清除术伤口放置引流管者应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并要保持引流通畅。如有 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如行髓腔内置管进行药物灌注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再污染。 2.4冲洗引流的护理:置管冲洗能使骨髓腔、关节腔内的积血、脓液、及坏死组织得到充分 的引流,减少中毒症状,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也有较大的作用,使之直接作用于病灶内的细菌,使脓液中的蛋白酶得到足够的稀释而有利排出,感染易得到控制。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防止 发生粘连,利于功能恢复。 2.5妥善固定引流管:冲洗引流时注意引流管的接头部分要固定牢固,以保证引流的通畅。 冲洗瓶上应有明显的标记,交班要清楚,以防误用于静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要 更换冲洗。术后开始几天创面渗出较多,为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冲洗液滴入的速度要快,150~300滴/min,1 000~2 000ml/h,并随时挤压引流管。正确记录冲洗液出入量,保持其 出入量平衡。定期检查负压是否正常,负压大小根据引流情况调节,及时倾倒引流液,避免 发生逆行感染。 2.6一般冲洗时间为2~3周,当体温正常、局部切口无炎症、引流液清亮时,夹闭滴入管 观察2d,无异常反应即可拔出滴入管。继续引流3~4d后再拔负压引流管。保持继续引流的通畅,有效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应向家属及患者讲解置管引流的重要性,切勿自行拔出 以增加再次置管的痛苦。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第七章骨关节化脓性感染 第一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pyogenic osteomyelitis)是各种化脓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及骨膜的急性炎症。该症好发于儿童、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约为4:1,虽然全身所有骨骼均可发生,但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为常见。引起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为化脓菌性细菌感染。任何细菌都可以引起骨髓炎,而最常见的细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球菌,其次是链球菌及白色葡球菌。骨髓炎的致病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体之内,但并不发炎,仅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炎,这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数量、毒力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否完善,当各种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体质衰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为:(1)起病急骤,全身不适,高热寒战,汗出而热不退,食欲不振,尿赤便秘,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患肢局部疼痛,皮红掀热,呈环形肿胀,活动受限。(3)局部压痛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开放骨折则伤口化脓。(4)早期无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才出现轻度骨膜反应,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坏、死骨和新生骨。祖国医学没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名,主要归属于“急性附骨疽”范畴。本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何独特之处?并发症怎样处理才能疗效显著?最新治疗进展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临床基础】 (一)高度感染力的细菌侵入人体 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一)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二)外伤性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三)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二)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 全身或局部骨骼的抗菌力降低是内在因素。以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为例说明其发生过程。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 (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特点 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