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2年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2年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2012年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 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为重点,取得显著进展。

(一)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开业。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功推出,上海作为人民币汇率基准、利率基准生成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成功推出了中期票据、黄金期货、锌期货、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功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0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 万亿元,比2005 年增长10 倍;直接融资总额2.38 万亿元(不含3.1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额),比2005 年增长2.4 倍。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201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末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集聚的同时,其他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等新型机构快速发展。截至2010 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1049家,比2005 年末增加439 家。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一批重要的创新业务有序推出,有力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实力日益增强,截至2010 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4 万亿元,比2005 年末增长1.9 倍。

(三)金融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

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截至2010 年末,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21 家;合资证券公司5 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2 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8 家;合资寿险公司11 家。

金融业务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证券市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数量和投资额度进一步增加;境外机构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启动;货币、外汇、黄金等市场稳步

有序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境内金融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业务正式推出。截至2010年末,上海共有14 家基金管理公司、4 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 业务资格。

(四)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建设不断优化,《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科、金融仲裁院相继成立。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

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华08 金融信息平台落户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金融集聚区承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此外,在金融人才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

但是,受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不足,金融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制、税收、信用、监管、人才服务等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调整,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将不断向新兴经济体倾斜。这些变化将为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5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明显加快,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以上海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转型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稳步推进,直接融资比重将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这些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6货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逐步加快。这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浪潮。尤其是在亚洲,围绕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设而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资源和金融交易不断集中,金融活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中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要求,要增强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7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 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坚持统筹谋划的推进方针。充分认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意义。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统筹谋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合力。

必须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推进思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人

民币市场建设;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

必须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推进方向。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快提升上海金融中心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完善金融、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加快构建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二)发展目标

按照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瞄准世界一8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2015 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具体目标: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备较强交易、定价、信息功能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金融资讯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各类机构共同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和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和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基本形成框架合理、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基本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支持功能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逐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聚集地;基本形成符合国际金融中心运行需要的金融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三)主要指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预期指标如下:金融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到2015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 万亿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其中,债券托管余额进入全球前 3 位,黄金市场现货交易量保持全球第1 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进入全球前5 位,保险市场原保费规模达1400 亿元左右,银行卡跨行交易额达25 万亿元左右,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批发性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的比例达50%左右,票据市场和信贷转让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金融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5 年,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指数、上海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进一步提高在沪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市场份额。

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到2015 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 万亿元左右。

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到2015 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 万人左右,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兴金融领域的人才明显增加;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法

律、税收、监管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程度明显提高。

配图

四、“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1、提升现有金融市场功能。

大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市场全面发展。继续加强蓝筹股市场建设,强化上海证券市场的全国主板市场地位,大力吸引成熟优秀企业上市,拓宽上市公司来源,探索建立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转板机制,推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成为亚太一流、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交易所;支持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协同发展,加快推出新的债券品种,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上海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积极支持境内期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发挥金融期货市场功能,有序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支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逐步成为服务全国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支持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允许境内银行与境外银行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远期购售交易,推动银行间12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新兴经济体货币交易。进一步发展上海黄金市场,保持现货黄金场内交易的国际领先地位。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再保险市场,不断提升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市场机构兼并和收购境外交易所和交易平台。

2、发展新的金融市场形态。

积极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具备条件的未上市企业进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份公开转让。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和非公开转让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研究建立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积极探索有利于保险市场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和法规制度建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规范发展贷款转让市场,逐步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性的贷款转让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票据市场,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票据产品以及适合票据市场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把上海建成全国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健全信托登记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把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托产品托管、登记、交易、结算中心。

3、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

推动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加快发展,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国内跨市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基于国际指数、债券等的ETF产品,促进企业(公司)债、短期(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外币债券等债券品种加快发展,支持推出13项目收益债券、私募融资工具等新的债券品种。积极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汽车消费贷款支持证券等创新产品试点。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完善商品期货产品系列,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商品期货。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汇率、利率、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稳步扩大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和规模,适时开展结构性衍生产品试点。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黄金ETF 和钯金交易品种。

4、健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完善金融市场定价机制,增强境内利率和汇率的基准功能。健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支持外汇、债券等市场做市商制度和货币经纪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制,研究符合条件的、以交易所为代表的组织金融市场交易的机构进行公司化改制试点。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扩大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支持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黄金市场投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审慎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探索保险资金运用于公租房建设和交通、通讯、资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保险产业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机构,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以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1、促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

进一步吸引和发展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与金融市场相关的资金与资产管理机构等功能性金融机构,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地。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支持在沪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管理总部或业务营运总部。积极吸引国际性、区域性多边金融组织入驻上海。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2、规范发展从事新兴金融业务的机构。

健全上海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和提供支付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新型机构”)。鼓励和引导新型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鼓励、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机构,支持各类新型机构依法合规拓宽融资渠道。探索15健全符合新型机构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增强行业自律。

3、推动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支持在沪金融机构开展市场化改革、开放性重组,推进在沪金融机构与境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在资本、业务、技术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在沪法人金融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补充机制,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金融国资管理体制,优化金融国资布局,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沪金融机构在境内外上市。

4、增强金融机构创新能力。

支持在沪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扩大业务范围,拓展服务区域,提高服务能力。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促进金融业务创新融合,支持具备相应能力的金融机构依法开展并购贷款、股权投资、境外贷款、期货投资咨询等创新业务,有序开发跨市场、跨行业、跨境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三)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稳定运行和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趋势,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国家统一部署下,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1、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

根据人民银行16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和要求,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根据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和市场需求,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将交易系统的报价、成交、清算、结算以及交易信息发布等功能延伸到境外,发展支持多币种产品交易和清算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全行资金清算机构。

支持具备条件的在沪商业银行拓展境外结算网络。完善银行卡支付清算系统,提高银行卡支付效率,支持在沪银行卡组织加快建设全球网络,打造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

2、支持在沪清算机构发展。

支持上海清算所创新场外市场清算机制,积极探索利率互换等产品的集中清算模式。

(四)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金融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不断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先行在上海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

1、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

适应居民财富日益增长的趋势和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丰富财富与资产管理类金融产品。积极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设17立专业化运营的财富与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对冲基金等专业机构。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吸引专业人才,将上海建设成为我国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

2、大力发展航运金融。

创新航运融资方式,推动发展港口融资、船舶(飞机)抵押贷款、船舶(飞机)融资租赁、船舶(飞机)出口买方信贷、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加快发展船舶(飞机)保险、

海上货运险、保障与赔偿保险,积极探索新型航运保险业务。进一步发展服务全国的航运金融市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设立专业性航运金融机构,研究推动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支持相关航运企业、航空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设立航运股权投资企业,扩大从事船舶(飞机)租赁业务的特殊目的机构(SPV)规模。研究开发系列航运价格指数及航运金融衍生品。

3、大力发展贸易融资。

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发展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研究开发贸易企业汇率避险工具,推动利用互换人民币资金支持贸易融资。选择合格试点企业,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4、大力发展消费金融。

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汽车、家电、设计、装修、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金融业务。加快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18司等金融服务公司,提高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银行卡支付服务环境,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产业。

5、大力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融资业务,加强对总部经济的金融服务。

鼓励跨国公司以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为主向设立亚太区总部、业务部门全球总部过渡,为其进一步提升在华地区总部能级,开展资金管理、跨国研发合作等业务提供便利;稳步推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在开设离岸账户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便利,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中管理和调度资金提供方便,增强在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6、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文化及创意企业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文化及创意企业的抵(质)押物范围,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文化及创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保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票据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小企业联保融资。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文化及创意企业的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文化及创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股票、债券融资和并购重组。

7、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业部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企业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支持,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推动战略性19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并购重组。创新科技投融资模式,拓宽社会资本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渠道。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建立科技专营服务机构。积极发展科技保险。

8、探索发展低碳金融。

鼓励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和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金融支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金融服务,探索发展CDM 预期收益权抵押,为推进CDM 项目交易提供支持。

探索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研究设计基于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等产品。

9、发展新兴融资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适应产业整合升级与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丰富资金来源,引导资金投向,规范机构建设,吸引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生产企业在上海市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产品的国内外流通。

10、加强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加大金融对城市旧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支持。进一步推进与社会管理相关的保险业务创新,加快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工程建设责任、产品质量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健康保险等业务。研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11、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完善上海与长三角等地区的金融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在沪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开展业务和跨区域并购重组。加强上海与长三角等地区在金融市场、金融支付体系、金融信用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增强上海金融中心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功能和作用。

(五)以建设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为重点,加快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化程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影响力的关键。要抓住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调整的机遇,以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契机,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人民币市场,不断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参与国际金融竞争、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

1、积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进一步拓宽和扩大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和规模,巩固上海金融市场在服务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逐步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发债主体和规模。支持证券市场扩大QFII 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探索外资投资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稳21步拓展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的范围和规模。配合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稳妥推进境外机构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和其他金融市场试点。积极探索境外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有效方式。支持境内外金融市场深化战略合作。

2、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深化股权、业务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继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证券业、期货业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沪合资证券公司扩大业务范围。在大力培育民族品牌机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金融资讯等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3、加快拓展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研究推进在上海开展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支持在沪金融机构继续试点与贸易有关的人民币跨境融资、担保等资本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鼓励境内银行直接向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融资或通过境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对外提供人民币贷款。支持在沪金融机构扩大QDII业务规模,丰富合格境内投资者类型,拓宽境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境外金融市场的渠道。支持在沪法人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提高面向国际投资者的服务能力。支持在沪银行卡组织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与全球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提升银行卡跨境服务能力。

4、加强境内外金融交流合作。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一22步发展沪港金融的互补、互助、互动关系,完善沪港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沪港在金融市场、机构、产品、业务、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沪港金融市场产品互挂。积极推动沪台金融交流合作,研究建立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空间和领域,使上海成为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的集聚中心。加强上海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探索创新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参与境外证券交易机构的并购,不断扩大海外影响力。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吸引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入驻,支持上海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发展环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着力推进金融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1、加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

发挥国家、地方金融立法的作用,推动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法律制度,促进公平、公正和高效解决金融纠纷。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门与司法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金融法制沟通协调机制。

2、完善金融税收制度。

研究借鉴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经验,争取率先开展金融税收制度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合理税23制安排在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增强金融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航运金融、贸易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金融税收政策。

3、完善金融会计标准。

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趋势,结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需要和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发展,丰富和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适用的会计标准。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加快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力争把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用服务中心。扩大征信系统覆盖范围,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制度,依法促进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金融信用服务体系。

5、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根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推动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创新金融监管理念,改进金融监管方式,研究加强在沪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资源配置。

进一步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和同业公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发行方式,探索在金融市场引入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

6、完善金融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体系。

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服务和中介服务(以下统称“专业服务”)体系。创新完善与金融相关的专业24服务业监管体制和模式,增强行业自律,支持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资信服务、资金和保险经纪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鼓励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支持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向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积极培育全球金融资讯服务市场,支持金融资讯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用评级业,积极培育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

7、加强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

健全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推进机制,优化金融集聚区功能布局,以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为核心,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金融集聚区空间体系。加快陆家嘴-外滩金融集聚区建设,扩大陆家嘴金融城区域,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南北段建设。

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积极推进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区域的金融功能建设。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南京西路、徐家汇、五角场等其他商务区和产业园区的金融功能开发。

8、加快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

大力实施国际金融人才战略,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性金融人才。统筹利用金融教育资源,构建涵盖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一线

员工队伍等方面的多层次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发和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培训项目,建设一批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较高培训能级的高层次25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加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金融人才服务政策,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工作、生活和文化环境。完善金融人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收入与业绩合理挂钩、科学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适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地方金融服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

9、完善金融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增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对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改进监管方式,加强跨行业、跨市场监管协作,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探索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的监管模式。加强地方人民政府与司法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健全和完善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非法支付结算等非法金融活动的工作机制。加大金融案件监测预警和查处力度,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制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地方立法和政策措施。

上海市与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在金融创新和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先行先试,并做好相关措施的落实工作。组织好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形成滚动推进的落实机制,切实研究解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来源:新浪财经曹 磊摄)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

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3514076.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修订版)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形成融合型的产业链,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价值增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并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其创新、融合、开放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 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积极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也是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及创意城市建设目标,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6%。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设计、网络信息服务、媒体、咨询策划等一批国内领先或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门类,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并形成了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3、空间布局初显特色。在全国开创了园区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园区系按照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个不变”的操作办法对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进行改造而来。至2010年底,经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有1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达80个,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约达15.5万余人。初步形成“一轴(延安高架主轴)、两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布局。 4、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用好上海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优势,不断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09]12号)。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沪金融办通[2010]24号)。率先编制了《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发布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并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导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集聚区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办法。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五时期建设规划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资料请访问.(.....)

发改委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为加快“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 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忆 “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为重点,取得显著进展。 (一)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开

业。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功推出,上海作为人民币汇率基准、利率基准生成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成功推出了中期票据、黄金期货、锌期货、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要阻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功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0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 万亿元,比2005 年增长10 倍;直接融资总额2.38 万亿元(不含3.1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额),比2005 年增长2.4 倍。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201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末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二)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进展活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引-上海发改委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9年5月)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研究专题 1、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及对上海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研究 研究重点:(1)分析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判断受金融危机影响,未来几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及到2020年世界经济(包括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投资、金融货币体系、重要资源产品等)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其对我国特别是对上海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研究分析国际新技术革命的规律和趋势,判断拉动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动力源,以及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提出在上述国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上海妥善应对危机影响、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2、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分析及对上海的影响和举措研究 研究重点:(1)研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

济政策的调整取向(包括产业、投资、财政、货币、汇率、贸易等),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和调整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2)分析研究我国在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研究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分析我国经济“十二五”及到2020年可能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4)研究提出上海如何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把握新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发展转型的战略举措。 3、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上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研究重点:(1)回顾总结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阶段性特征,分析概括当时为适应这些环境和特征所采取的重大战略的经验得失;(2)分析研究金融危机对“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影响,分析“十二五”及2020年我国(包括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上海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进入2万美元可能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上述背景下上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优势和薄弱环节;(3)以上述分析研究为基础,从国内要求、城市特点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上海城市发展的目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步入“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不断凸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美国推动的TTIP、TPP等谈判,正在力图重构全球新的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二是新科技、新业态步入“变革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将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呈现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对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开放做出了新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和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改革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入“加速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处的阶段看,目前,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辐射能力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市金融办认为,“十三五”基本思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创新。从上世纪9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十三五”为节点进入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发展阶段,需要在战略思路上有突破性的转变与创新。更加注重对重大机遇、重大变革的把握与应对。如全球经济金融重心东移,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沪,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金融业态带来的机遇,等等。更加注重做好与中国各项改革的衔接与呼应。如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的内容,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在基本思路中都要做好衔接,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战略。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指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探究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与国际大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然而,上海毕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如果能按照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继续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上海将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贸易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区域经济大国变成了在全球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要有国际化的货币和强大金融影响力,可以对国际金融规划起决定性作用。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必要 1、我国迅速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备的经济体系,它由生产要素流通、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要素中,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矛盾统一。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同时对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进行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完全转变了经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乎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商品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资金流通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国家仍然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控制者,金融机构的发展已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流通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方式实现,而金融市场的调整也是由国家一手操作。金融市场无法体现它应有的功能。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从而造成许多产业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资金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国家迫切需要对资金流通领域和金融体制进行一次根本性改革,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2、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就必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将在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及其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环太平洋经济带上,上海占有重要地位,这就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桥头堡。然而上海要想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就迫在眉睫。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金融不仅是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引导着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中心可以引导资金资源的流向,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配合先进的社会和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集大规模的资金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调整与推动的作用;因此,上海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要想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窗口,就必须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3、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8%。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近几年,在世界贸易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大国之一。但是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即使是国际上一个发展中小国,金融市场发展也比我们强。

上海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基础研究) 四、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把握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紧贴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充分依托上海地区拥有的先进科学设施和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实施以点带面、夯实基础、集中突破、提升能力的布局策略,进一步巩固上海基础研究的优势地位;促进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联动,扎实推进大科学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础研究 紧紧围绕上海创新发展与科学前沿发展凸显的重大科学问题,着眼于推进基础研究成为自主创新的丰富源泉,选择具有重大突破潜力、兼具科技制高点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方向,优先部署一批科学任务,夯实研究基础,促进群体优势集成与跨领域协作,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取得若干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和应用潜力的突破性成果,为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成功转型和培育未来战略型高技术产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1、重大任务 重大任务1、战略性纳米技术 积极开拓纳米技术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探索纳米尺度物质的新现象、分子功能及其生物环境安全效应,加强纳米材料的设计与结构调控及其表征方法、新型分子纳米器件与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纳米生物材料、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多功能高性能纳米材料以及多功能纳米转运载体、纳米生物探测与分子医学成像、纳米马达、分子机器等特种功能纳米器件的创新研制,为有效推进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医药、能源、环境等重要战略领域的变革性创新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重大任务2、再生医学与基于干细胞的组织修复技术 围绕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面临的组织和器官修复与重建重大科学难题,加强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再生医学中应用的研究。加深理解复杂组织的形成机理与缺损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外源细胞在体内的转归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细胞表面结构特性及改变机制、细胞抗原性与免疫耐受特性及改变机制,以及干细胞的维持、定向分化及重编程机理等,取得再生医学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组织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改变、细胞三维生长控制、干细胞高效定化分化与转分化、组织与器官的人工构建及生理功能表征、支架材料与细胞外基质制备等关键方法与技术,

上海市七大新城规划、发展

买房看规划,这已是除地段论后又一个投资宝典,“十二五”提出的上海七大新城规划,这一年沉浮几何?《东地产》记者调查发现,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一二手房价缩水最多,青浦淀山湖新城、金山新城表现平平,而奉贤南桥新城、崇明城桥、临港新城这三大新城依然处于逆势上涨中。 嘉定新城缩水最多 目前成交均价:自09年1月份成交均价的8697元/平方米,到2010年4月最高位时,攀升至17145元/平方米,涨幅达97%。而截至2011年11月,成交均价回落至13843元/平方米。 交通:11号轨交线(2009年年底已开通) 优势:①新城板块中距离市区最近。②版块工业园区和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③品牌开发商云集(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等)。④吸引人群不仅在嘉定老城范围,更多的市区、昆山的人群也被导入至此。 发展进程:属于高速发展阶段。 劣势:调控前期发展过快,如今导致市场积压量过大,抗跌性不强。 板块描述:在三大重点开发的新城板块中,嘉定新城的势头是最猛的一个,也是目前为止,交通配套最为便捷的。当然,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是距离市区最近的新城。除此之外,与其他新城相比,安亭汽车城产业支撑也让嘉定新城拥有其他板块无可比拟的产业支撑。而品牌开发商的入驻更是嘉定新城的一大特色,在开发的这几年中,保利、中信泰富、龙湖、绿地、江苏新城、嘉宝、盘古等知名开发商的相继入驻都是嘉定新城成为被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售二手房:中信泰富又一城、龙湖郦城、新城尚上城 青浦淀山湖新城表现平稳

目前成交均价:2009年1月份,青浦新城的成交均价为8779元/平方米,到2010年12月份到达高位,成交均价为16778元/平方米,涨幅约为90%。而在调控期间,成交价格一直起起伏伏,在1.6~1.7万元徘徊,只至2011年10月、11月才下降至1.4~1.5万元/平方米。 交通:20号线(在建中) 优势:①淀山湖自然生态景观。②朱家角旅游区的带动。③大虹桥枢纽辐射。④品牌开发商入驻(嘉华、仁恒、龙湖、绿地等)。⑤吸引人群除了当地居民外,受大虹桥辐射影响,还会引入部分大虹桥市民和江苏浙江两地的居民。 发展进程:属于快速发展初期阶段 劣势:距市区较远,规划启动慢,与其他新城存在差距。 板块描述:青浦新城,包括东、中、西、北面和淀山湖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而青浦的赵巷作为上海较早的富人区,也为青浦新城的发展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注意力。不仅如此,青浦区的朱家角老镇旅游区,对青浦新城的宣传和规划也有一定的帮助。大虹桥交通枢纽带动,青浦作为连接江苏浙江两省的板块,也吸引了外地的居民总体看来,在整个调控期间,变动并不不算大。未来,青浦新城土地供应量较大,加上特有的自然优势,等待20号轨道交通的建成通车,未来的走势依旧看好。 在售二手房:新青浦世纪苑、锦泽苑 松江新城二手房将成主导 目前成交均价:这一年,松江新城房价涨跌潮起潮落,在今年7月房价达到最高峰的2.1万元每平方米,但下半年楼市价格转向后,目前房价回落至1.5万元每平方米。 交通:9号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