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社)第章在线测试

政治经济学(社)第章在线测试

政治经济学(社)第章在线测试
政治经济学(社)第章在线测试

政治经济学(社)》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8:3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市场竞争是()

A、私有制的必然产物

B、公有制的必然产物

C、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D、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产品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3、计划和市场是() A 性质不同的两种经济制度 B 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C 计划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 D市场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

A、性质不同的两种经济制度

B、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C、计划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

D、市场是经济制度,计划是经济手段

4、日本生产的电子计算机,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尼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或横滨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

A、竞争性

B、开放性

C、平等性

D、法制性

5、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里讲的“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资源必须配给()

A、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生产者

B、能带来较多利润的商品生产者

C、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生产经营者

D、个体和私营企业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按照资源的配置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人类社会分为三种经济形式包括()

A、自然经济

B、封建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产品经济

E、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A、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

B、市场经济是自组织经济

C、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D、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E、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3、市场调节的功能弱点包括()

A、市场调节目标偏差

B、市场调节程度有限

C、市场调节速度缓慢

D、市场调节成本昂贵

E、市场调节有失公平

4、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

A、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

B、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C、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商品经济

D、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E、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

A、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B、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D、健全合理的个人分配制度

E、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因为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内在原因是社会分工。

正确错误

2、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正确错误

3、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正确错误

4、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正确错误

5、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

正确错误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2017年秋政治经济学作业有答案

一、单选题(共26 道试题,共52 分。) V 1. 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A) A. 有形磨损 B. 无形磨损 C. 精神磨损 D. 自然磨损 满分:2 分 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 G—W…P…W‘—G’ B. W…P…W‘—G’。G—W C. P…W‘G’。G—W…P D. G‘—W…P…W’ 满分:2 分 3.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满分:2 分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B)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满分:2 分 5.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满分:2 分 6.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A) A.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 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 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满分:2 分 7. 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C)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满分:2 分 8.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 Ⅰ(v+m)=Ⅱc B. Ⅱ(c+v=m)=Ⅰ(v+m)+Ⅱ(v+m)? C. Ⅰ(c+v+m)=Ⅰc+Ⅱc? D. Ⅰ(v+△v+m/x)=Ⅱ(c+△c) 满分:2 分 9. 货币的本质是(B)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流通手段

北大经济学专业的冷门方向

北大经济学专业的冷门方向零风险过复试 【人物介绍】 本科院校与专业: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 成绩:总分395分 感悟:我最初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之间徘徊良久,经过半年多的等待、观察和反复对比,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较为冷门的政治经济学,在当年仅有5人通过初试线的情况下,以复试录取比例1:1的零风险轻松通过复试。 回顾我去年的整个备考的过程,我觉得既是幸运的也感到非常后怕。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和教训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同学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在考研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其中到底报考哪一所院校更有把握,我觉得一直是我考研路上最纠结的环节之一。有一度我非常后悔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择校择专业上面,甚至还出现了半途转换报考院校的“重大失误”,导致自己在复习当中相当的被动和紧迫。幸好在最后的3个月备考当中,我及时明确了最终的报考意向和调整了自己的复习重心,并且能够结合当年报考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和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把报考风险和难度尽可能的压缩到最低,最终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这座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学府,继续我的学业生涯。 从大二决定考研开始,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专业——院校——方向”。我先分析了几大名校的经管院系,包括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大光华管理和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竞争无疑都是异常激烈的。每年的录取率偏低不说,考研分数之高也令人咋舌。如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的专业课考试内容是所有院校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也是唯一不指定任何考试参考书目的院所。从分数线来看,总分需达到380分以上才有把握进入复试。而且对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没有130分以上,除非其他几门考试成绩有竞争力,否则很难被录取。所以我并没有把目标选在这些院系,而是把选择的范围收窄在北大经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等性价比较高的学院;再结合我以后打算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方面的岗位,也并没有打算非要去银行、走证券、入投行等金融行业。所以我报考的方向并没有选择大热门的金融、证券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适合在国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这些相对“冷门”的方向上。但其实,报考这些专业的难度也不一定见得比其他专业小。根据我最初对北大经院近几年招简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比较和研究后发现,政治经济学2010年、2011年都曾出现过无人上复试线、或者上复试线但无一人被录取的的先例,这证明北大在招生时还是非常严谨和挑剔的。 几经犹豫,6月的时候我决定改报我的第二目标院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并开始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认真复习数学和英语上,同时也开始粗略的复习专业课。就

16春《政治经济学》作业2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以下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的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满分:5 分 2. 纽约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美元,另一地段上相同面积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美 元,前者多交的2万美元为()。 A. 绝对地租 B. 级差地租Ⅰ C. 级差地租Ⅱ D. 垄断地租 满分:5 分 3. 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 超额剩余价值 B. 绝对剩余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 满分:5 分 4.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

B.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C. 雇佣劳动制度 D. 劳动力对资本的附庸关系 满分:5 分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生产绝对过剩 B. 生产相对不足 C. 生产的相对过剩 D. 社会生产混乱 满分:5 分 6. 资本主义整个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 A. “圈地运动”的成功 B. 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增殖能力 C. 资本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剥夺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满分:5 分 7.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过程。 A.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 资本主义价值形态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 满分:5 分 8. ()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 产有着本质的不同。 A. 价值 B. 使用价值 C. 交换价值

17年春《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资本集中 A. 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B. 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 C.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 D.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满分:2 分 2. 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 A. 投入制造业的资本 B. 投入建筑业的资本 C. 投入农业的资本 D. 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 满分:2 分 3.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满分:2 分 4.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A.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 B.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C.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 D.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 满分:2 分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 A. 以按需分配为主体 B.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 以市场分配为主体 D. 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 满分:2 分 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 货币的积累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财产所有权 D. 贷放 满分:2 分 7. 货币的本质是 A.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C. 金银等贵金属 D. 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满分:2 分 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满分:2 分 9.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A. 危机阶段 B. 萧条阶段 C. 复阶段 D. 高涨阶段 满分:2 分 10.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 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满分:2 分 11. 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A. 信用中介 B. 万能的垄断者 C. 支付中介 D. 普通的中介人 12.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作业

政治经济学 作业题一 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生产力 B. 剩余价值 C. 生产关系 D. 经济规律 2. 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 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 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 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 从生成、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来研究 4. 生产关系要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 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C.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 经济规律的类型不包括() A. 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 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 C. 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7. 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 A. 它们都有价值 B. 它们都有效用 C. 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D. 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8.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 生产商品过程中的两次劳动 B. 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 C. 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 生产商品的先后两次劳动

9.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 抽象劳动 B. 交换价值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1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A.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 个别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矛盾 11.货币的本质是()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流通手段 1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 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 C.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D. 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13. 一定时期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 A. 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B.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C.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 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成反比 14.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的交换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 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15. 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地改进技术()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16.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A. m’=v/m B. m’=m/v C. m’=m/c D. m’=m/(c+v)

电大世界政治经济学复习整理(单选、多选、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70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雅尔塔体制) 5,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关系是(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A.杜勒斯) 9,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B.法国) 10,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1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1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B.“布雷顿森林协定”)1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1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C.“第四点计划”) 1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C.尼克松政府时期) 16,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1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D.世界贸易组织)

18,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D.地区经济论坛) 1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2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21.(A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23.(A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24.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D新经济)的旗帜 25.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的是:(B杜鲁门主义) 26.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待第三世界的立场与政策最为开明积极的西方国家是:(C西欧) 27.提出超越遏制的是以下哪一位总统:(B布什) 28.标志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质的升级的是(D星球大战计划) 29.(B 2001年)年9月11日,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30.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的对外关系政策是(C政治大国战略) 31.二战后日美签订了(D《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3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是(A日本) 33.(B1955年体制的形成)标志着欧美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16

第十五章经济运行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完全网与稳定器。本章将分析社会保障的作用、内容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模式和基金的运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求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旨在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两大目标,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它,当然,社会保障也应体现这二大目标。 公平不是平均分配,不是结果公平,而是机会均等,权利平等。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以公正的、不偏不袒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成员,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同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与公平竞争,谋求自身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公平,是指每

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可以普遍地无例外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社会成员就能够在基本生活有保障并解除后顾之忧的条件下参与社会竞争,不会因先天不足或生活无着落而输在起跑线上。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换言之,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多的劳动成果,或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效率,就是要在社会保障中融入自我保障机制,通过个人缴费的方式增强自我保障意识,使每个社会成员从关心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必须与在职时的工资水平挂钩,和在职时的劳动贡献相联系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从而能够激励劳动者勤奋工作。 在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社会保障高举“公平原则”的大旗,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解除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维护着社会的安定,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 二是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因为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通向社会公平的桥梁。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谈不上社会公平,充其量也只能是公平地分配贫穷。所以任何损害效率的行为都将损害公平,最终实现不了社会公平。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个人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才能增加积累,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公平。 然而,公平与效率又是会发生矛盾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所以凡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无条件享受,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贫困者倾斜,权利的享受无须以承担义务为前提。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虽然此项基金是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它的给付与劳动贡献也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致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者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社会保障明显的权利均等性、利益共享性,导致给付与劳动贡献的脱钩,因而会削弱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进而损害效率。 为了在社会保障领域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就要贯彻既保障生活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方针。首先,社会保障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和水平如果超过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社会保障的发展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所以社会保障的项目、范围、水

《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 第二章商品 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

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 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1)2033》16秋在线作业2

奥鹏17春川大《政治经济学(1)2033》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20 道,共40 分。) 1.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C. 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D. 国有资产在数量上占优势 标准解: 2.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A. 价格始终与价值相等实现的 B. 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 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标准解: 3. 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标准解: 4.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 能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 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 能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D. 能保存资本价值 标准解: 5.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成 A. 预付可变资本的产物 B. 预付不变资本的产物 C. 固定资本的产物 D. 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标准解: 6.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 A.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 消除经济危机 C. 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人民的剥削 D. 维护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标准解: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 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B. 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C. 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标准解: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 以按资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 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标准解: 9. 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厂房、设备 B. 原料 C. 燃料 D. 劳动力 标准解: 10.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货币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D. 勤俭节约 标准解: 11.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 社会总产品 B. 产业资本 C. 劳动过程 D. 物质资料生产 标准解: 12. 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 A. 向外扩张掠夺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垄断统治 D. 市场经济 标准解: 13. 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标准解: 14.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

政治经济学(专题)作业集答案(必做)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答案 必做题 第一章 1.请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实现形式是采用公司制。 3.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小农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股份制经济 4.请结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谈谈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增强。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是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量的比例决定的,而且要看公有制经济自身的活力与导向作用,看公有制经济的成长性与对社会的贡献率。 所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要看它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只要它对混合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混合所有制能起到引导、控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削弱,反而应看作是有所增强了。 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 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条件,既要看它的决定因素,看生产力水平或生产力状况,还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所以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是有决定因素与检验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这一理论也需要加以完善。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还应该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应该将决定标准与检验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章 1.试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发展的结果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2.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有哪四种方式? 习惯,命令,计划,经济 3.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功能.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包括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供求关系 价格杠杆 竞争机制。 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了市场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

力的研究上。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 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3)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6.汇率政治的三难P327 汇率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进而促进本国的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的互相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然而,自从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全球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反,金融危机不断。究竟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决策者,褒贬不一,理由各异,这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困惑。汇率政治三难(P305):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研究者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开放经济,如果这个国家要保持资本的流动和固定汇率,它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假如一个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实行独立的货币扩张政策,那么结果必然是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利率,同时放弃开始的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政府坚持扩张的货币政策,那政府只能是要么控制资本流动,要么采取浮动汇率,从而牺牲其他两个目标政策中的一个。这是浮动汇率制施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是()。 A.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B.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A.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C.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5.银行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 B.平均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 D.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6.股票价格是()。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等于股票票面额 C.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股权收入7.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A.只须缴纳级差地租 B.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C.拥有土地所有权 D.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A.前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C.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后者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D.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一般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 E.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②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④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①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②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③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④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⑤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6.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属于可变资本 ②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固定资本 ③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流动资本 ④从其价值形成方面看,与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的作用相同 ⑤从其流通的方式看,它和流动资本没有区别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 ①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 ④提高劳动生产率⑤增加劳动强度 9. 从分析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中可以看出( ) ①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作用是不同的 ②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不同的 ③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同价值规律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备考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也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的一门学问。(定义) 核心概念的三层含义: 1.基本组织形式:(1)市场:16、17世纪之前,市场经济和这些经济形式(原始村舍经济、奴隶经济、封建经济、帝国统治经济)并存,而且影响范围相对狭小。工业革命前后,市场经济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取代了其他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变成组织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亚当·斯密(Adam Smith):1.人是一种经济动物 2.贸易买卖和交换是人的天性 3.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的这种天性而存在的 4.市场是最基本、最有活力的组织形式。优点:交易成本降低,有效率,开放性,竞争性。(2)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出现,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优点:国家成为控制财富和权力的最有效方式,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行为体。 2.国际关系的动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1)民族国家、世界市场与现代国际体系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巧合。(2)国家与市场相互作用推动现代国际关系发展。 3.国家与市场的紧张关系:(1)交织:国家影响市场运行 ;市场决定国家实力(2)对立:国家提供安全防线,市场提倡优胜劣汰;国家是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市场提倡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扩张倾向,民族国家则以固定的领土边界作为存在的前提。 市场的逻辑:自由、变革、脱离控制、无限扩张 国家的逻辑:安定、平衡、内外有别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 1.自由主义: 三个基本假设:(1)市场据偶内在的稳定性,可以自动校正波动、实现自我平衡(2)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根本利益是协调一致的(3)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是渐进、连续、线性的。 主要IPE观点:经济增长的目的:民富(个体福利)>国强(国家实力)。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过程(守夜人),“权力不应该干预财富”国际关系的发展:市场力量塑造世界体系,国家不再独占世界事务的核心,(“市场战胜国家”“国家的退却”)国际合作的未来:绝对获益>相对获益。 三种学说:(1)互相依存理论:库珀提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他们指出世界市场的扩张使货币、商品、人员、信息的跨国界流通急剧增加,各国的利益交错、难以割裂,事实上处于相互依存的网络当中。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依赖”,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2)贸易和平理论:观点: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密切,他们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越小。简单逻辑:贸易促进民主,民主保障和平。(3)国际机制理论:约翰·鲁杰:国际机制:国家间正式的制度安排+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观点:国际机制可以影响国家的行为模式。 2.现实主义: 最核心的假设:也是和自由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强调相对获益的重要性超过绝对获益。 观点:1.现实主义则坚持国家的核心地位,关注相对收益;2.而现实主义则认为这种贸易关系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3.现实主义则强调国强,认为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 三种学说:(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时间:16、17世纪人物:美国国父之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观点:1、多出口、少进口——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国内市场2、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扶植有竞争力的出口工业,建立专营海外贸易公司(2)生产力理论(Theory of the Powers of Production)时间:1840s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观点:抨击了英国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认为它忽视了国家的作用和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应采取保护性关税政策(3)战略贸易学说:时间:1980s。当时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观点:提出战略性部门存在的可能性。在一些产业,资本或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即“租”的存在,政府不介入则难以获取。手段:鼓励对技术研究发展的投资,扶植运用高技术的产业部门。 3. 激进主义: 核心假设:民族国家:并不是自主的,它们受统治阶级利益的趋势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是扩张性的,它对新市场和更大利润的追逐永无止境 主要观点:1.既不支持民族国家也不支持世界市场;2.既不支持相对获益也不赞成绝对获益;3.强调创建一种更公正的分配制度:无论是在自由市场,还是在民族国家当中,都存在着导致自己灭亡的重大缺陷。只有向更完善的人类组织过度才能建立公正、稳定的国际体系。 两种学说:(1)依附论:人物:萨米尔·阿明观点:第三世界贫穷的根源在于国际结构,而不是自身因素;农村—>外围地区的中心—>发达的宗主国;世界市场越进步,不发达国家越难发展。(2)世界体系论: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观点:经济剩余由外围区转移到核心区;重视在中心国家中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认为它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最大。 现实主义VS激进主义:联系:国家为财富和实力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都是国际冲突和政治动乱的关键所在。区别:激进主义认为国家、国家间的斗争都是资本主义的邪恶表现,所有这一切只有靠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彻底铲除;现实主义则把这些看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国际政治体系的必然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