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精)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精)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精)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精)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专论?

关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

曹玉书

[内容提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是我国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在动力, 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 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的当务之急。。级。

[关键词]一、,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也是必须抓紧推进的当务之急。无论是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 还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矛盾, 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0年来, 国民经济以年

均9. 8%的速度增长,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1997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为标志,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经济生活出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向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迈进; 打破了社会主义必将是短缺经济的论断, 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

变化,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迅速发展, 能源、交通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大; 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宽领

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开放型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多种所有制经济蓬

勃发展, 非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 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一是社会总供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商品出现了相对过剩。但这是低层次的平衡, 供给质量不高。许多商品卖不出去, 而人们希望购买的东西却往往买不到。造成相对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不适应社会需求。在新的成长阶段, 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就是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打破既有的低层次的供求平衡, 通过发展, 解决相对过剩问题, 达到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经济成

长阶段, 由于是卖方市场, 产品短缺, “皇帝女儿不愁嫁”, 只要增加投入, 哪怕是粗制滥造, 也可以卖得出去, 从而形成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由于买方市场的强劲约束, 质量和档次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难以卖得出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前一个经济成长阶段, 只要扩大货币供

1

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就可以通过外生力量拉动经济增长, 甚至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过热。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由于市场约束强化, 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是通货紧缩, 即使增加货币供应, 对经济增长的外在拉动作用也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这就要求我们在内生因素上寻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正确抉择。产业结构升级, 是整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是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这固然要调整存量, 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控制。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压缩和控制, 效力是有限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高水平的项目把低水平的项目挤出市场, 。要把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结合起来, 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搞好国有企业, , 更加重要的是要解决国有。这些问题, 。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国内外两个市场逐渐融为一体, 竞争打破国界, 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外, 而且在国内也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构成挑战和压力。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着科技进步的制高点, 而我国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严重, 高技术的产业化进展缓慢,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必须坚持以质取胜战略,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培育和造就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国际金融资本膨胀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金融资本主要以货币和有价证券形式存在。据美国和加拿大一些金融机构估算, 目前全球股市市值约20多万亿美元, 而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则达100多万亿美元, 是全球G DP 总量的三倍多。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自由

流动, 并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易, 已构成一种虚拟的金融经济, 并逐步与实物经济脱节, 具有膨胀速度快、风险大、回报高、流动性和投机性强、易形成泡沫、对经济可产生巨大传染性破坏等特点。巨大的国际资本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另一方面, 其固有的金融风险又对我们构成威胁。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健全, 存在金融秩序混乱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国际经验看,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升级缓慢, 是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趋于饱和之后, 泰国未能及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相反, 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 形成“泡沫经济”。大批楼宇闲置导致地产商资金周转困难, 银行贷款坏帐大幅度上升。危机发生前金融机构实际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总贷款的50%, 其中超过一半的贷款无法及时回收本息。相比之下, 台湾、新加坡由于较早实现了产业升级, 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打击就比较轻。国际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是我国取得应对经济周期主动2

权的治本之道, 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展中, 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一定的总量, 很难谈得上结构的升级; 没有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就会影响和制约总量的增加。总量增长取决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保证, 又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前提、保证和动力。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产业水平低, 是影响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问题。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为经济增长提供空间,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从宏观上讲,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集中体现在结构优化、资源最佳配置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 在资源总量中提高技术要素的比重, 才能形成1大于2的结构效应, 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 充分挖掘增长的潜力, 。必、实行扩大内需, 。

二、, 一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合理配置资源, 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和协调发展; 二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增大产品和装备水平的科技贡献率, 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三次产业的整体结构要通过积极调整, 实现优化。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 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是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就是要着力加强第一产业,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从各次产业来看, 都有一个内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是各次产业内部主导产业或产品不断提高的过程。要积极推进各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提高质量, 提高档次, 提高效益。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一般趋势是, 在种植业有了相当发展之后, 畜牧业等其他各业迅速发展; 种植业本身也在不断改良品种, 提高品质和质量。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低层次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并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新台阶, 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 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要调整农产品的内部结构, 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在保持主要农产品充足供给的基础上, 适应人们膳食结构的要求, 改变以粮为主的传统结构, 注重营养化、多样化。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市化步伐。

(二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是, 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从国外的经验看, 由于科技进步, 产品中原材料消耗降低, 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大, 深加工度提高, 附加价值增多, 工业向深加工化和技术集约化发展, 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之后, 制造业中原材料工业逐渐下降, 加工装配工业逐渐上升。我国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很

3

大, 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关键是发展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没有优势产业, 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 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 要注意解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的问题, 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信息产业, 并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通过结构调整,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任务。高技术产业, 一般是指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当代尖端技术, 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高技术是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核心, 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在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上占领制高点, 取得主动权, 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突出特点。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我国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 使各产业在升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良性循环。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研究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 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南、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环境, 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利率、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优先使用国产高技术产品, , 展风险投资机制, 业倾斜, , 增加高技术企业股票上市规模, 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 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装备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 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多等特点。我国装备工业还比较落后, 生产能力虽大, 但竞争力不强。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 仍然依赖进口, 主要工业设备市场国外产品占有率超过一半。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集中必要的财力和物力, 结合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国家投入一定比例资本金, 对有关科研开发项目给予资助, 适当安排政策性贷款, 搞好对引进

技术的消化、创新,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 提高我国装备工业技术水平。抓紧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和环保设备等国产化专项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大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 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 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用高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一个产业, 往往经过发育、成长、成熟、饱和、衰退等若干阶段。一旦进入饱和、衰退阶段, 如不及时地进行改造和提高, 必将沦为夕阳工业, 甚至被淘汰。传统产业的特点是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 投入高、消耗大、污染重。但只要及时地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增加传统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 会使传统产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好产品, 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要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潜力, 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把着眼点放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技术为重点,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三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以服务为特征, 主要提供

无形产品的部门。由于第三产业的需求弹性大于第一、二产业, 所以,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

一、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 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4

要标志, 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集中体现。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表明, 经济现代化程度越高,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当前, 这一比重在高收入国家平均已达61%,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 低收入国家平均达到35%。由于经济服务化, 知识经济化, 第三次产业不仅在数量扩

张上明显加快, 而且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金融、信息、咨询中介等新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32. 8%,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还低。特别是金融、信息、中介咨

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严重妨碍和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

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 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 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 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 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此同时, 要注意改造传统产业、。势, , 、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 。信息技术的迅猛, 。日本的信息业从1973年到1985, %, 就业人数增加3. 4倍。美国在1981年已达到97%90年代以来,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经合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估计, 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在G DP 中已占50%以上。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来提升产业层次, 优化经济结构。我国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必须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移动通信、数字化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大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软件建设, 深度开发信息资源,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清除各种障碍, 提高信息的社会化程度, 搞好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和要求

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动力。一些市场经济国家,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结构调整, 使亏损企业被迫倒闭, 每年约三分之一的企业破产, 又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新生,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和优化升级。发达国家没有结构调整的概念, 因为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 使问题随时得到解决, 而不致于积累到必须由政府组织进行结构调整。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 一定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 要及时地放开, 确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面向市场, 依靠市场, 服从市场。对落后的生产能力, 通过市场的作用, 强行淘汰。对先进的产业,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培养其形成与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盘。产业结构只有同市场需求相适应, 迅速吸收新技术, 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以后, 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和城市, 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需要之后, 要求提高生活的质量, 消费

5

结构进入新的层次 , 有的地区甚至进入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人们的消费出现了多样性。与此同时 , 社会资金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 按照市场需求 , 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 ,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 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既对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挑战 , 也提供了有利的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 ,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美国生产率的提高 , 其中有五分之四是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的 , 只有五分之一是依靠追加生产规模实现的。在经济成长新阶段 , 我们一定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敢于向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挑战 , 实施科技的跳跃式发展 , 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 依靠科技进步 , 提高生产率 , 降低生产费用 , 开辟新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 把科技进步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新产品的开发 , 提高整个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依靠科技进步 , 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源泉。要积极推进组织体系创新 , 推进制度创新 ,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 ,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通过增量调整来带动和促进存量调整 , 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要根据需要与可能 , 在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 培育和造就科技含量多、拉动作用大、增长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 , 吸引社会资源迅速聚集 , 形成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 ,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 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为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 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 , 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 , 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应该通过制定规划、投资引导、政策扶持 ,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国家财政要对产业结构升级给予积极的支持 , 对那些技术创新周期

长、投资风险大等市场难以调节的问题 , 政府应运用财政手段帮助解决。包括财政投入、发行政府债券、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办法 ,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要注意运用货币政策 ,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项目 , 银行应积极贷款。优先安排高技术企业股票上市 , 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大力推进金融工具的创新 , 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要在实行扩大内需政策的过程中 ,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人们的住行条件 , 提高生活质量 , 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 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同时 , 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 , 引导全社会资金更多地用于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和项目上 , 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 培育和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切实改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和微观经济基础。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 , 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目前 , 我国企业特别是大集团、大公司 , 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我国前500 家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 , 还不及美国通用公司一家 ; 电子行业前 100 家大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只相当于 IBM 公司的五分之一。从战略上考虑 , 为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 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类企业的素质 , 强化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 , 上技术 , 上水平 , 上档次。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 , 培植、发展一批大集团和大公司 , 注意调动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在千方百计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 , 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 : 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 ( 责任编辑 : 麦伟 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f28753767.html,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附件1: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进退有序、松紧结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

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法规类别】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05]40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5.12.02 【实施日期】2005.12.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制定和实施《暂行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

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务院 二00五年十二月二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2019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后发展地区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必须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部署。xx作为后发展地区,经过上个世纪未国有企业改制,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被民营企业所替代。民营企业结果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业技术、产品换代等方面,随着工业高速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工业平均发展水平,很多企业产品单一,创新能力差,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低,企业生存困难,市场竞争力弱。纵观这些企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仍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一、后发展地区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为了找准后发展地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后发展地区72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只有4%的企业生产拥有自己发明专利的产品;35%的企业生产传统产品,31%生产外来引进产品,30%直接贴牌代加工。4%生产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知名度极高,皆是同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部分企业家极为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们重视创新人才的收集和培养,都建有专门编制的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年都

有2-3个新的发明专利和3-5个实用新型专利推出。在与企业家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即有很大的抱负誓做第一,又有敏感的危机意识不断的通过科技创新去保持自己领先同行的地位。他们都深刻意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前提,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行动中。结果是创造了自己品牌,占领市场,影响市场,很快在几年间完成了跨越式壮大发展。另外96%的没有生产拥有自己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在与企业家的交谈中,感觉到相当一批企业家还是认识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创业的初衷仍是与盈利赚钱自足为目的,尽管这种想法在企业初始发展期为积累资金是于情于理可以认可,但相当一批企业在完成初始资金积累后,企业家并没有采取抓住时机,积极拓展谋求发展的态度,而是仅看眼前利益,满足现状,不敢或推迟科技创新的步伐,企业过分的强调了科技创新投入的人力、资金、市场开发的风险,不了解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了解市场未来的变化,不善于借助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量去帮助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结果始终停留在被动落后市场一步的境地,很多年来挣扎在市场竞争边缘。总结起来,就是明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就是下不了决心走出这一步。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后发展地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负面清单 (版) 一、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加大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指导各区、集团公司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经信委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制定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版)(以下简称《负面清单》)。本《负面清单》涉及电力、化工、电子、钢铁、有色、建材、医药、机械、轻工、纺织、印刷、船舶、电信等个行业,共项内容(淘汰类项、限制类项),可作为相关单位开展结构调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差别电价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依据。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编制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上海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差别电价实施管理办法》等。 .限制或淘汰期限。条目后括号内年份为限制或淘汰期限,如“(年)”是指应于年底前限制或淘汰,未标年份的应立即限制或淘汰。 .调整措施。)属于限制类、淘汰类的企业、工艺、装备、产品等以及环境污染违法情况的,按规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

对《负面清单》中所列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应按规定期限淘汰,届时一律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和转移。如企业未按规定实施整改,相关信息将记入该企业信用档案,提供给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条目说明。)本市已公布的相关目录与《负面清单》不一致的,以《负面清单》为准。对已列入国家相关目录但本《负面清单》未包含的项目,仍严格进行限制或淘汰。)本《负面清单》部分条目涉及到的相关标准均未注实施日期,其标准以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为准;)国家已颁布产品能效限定值标准但本《负面清单》未涉及的,仍严格按照限制类条目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行政部门文件对相关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另有规定且标准高于本《负面清单》的,从其规定;)本《负面清单》所涉标准高于国家相关标准的,在本市范围内以本《负面清单》为准。 二、限制类清单 一、电力 中温中压的热电联产机组(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采用背压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万千瓦及以上的热电联产机组、余热利用机组除外) 二、化工 、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 、规模小于万吨/年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加快渭南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5/9/9 8:53:00 陕西统计局 渭南市是个农业大市,建设初期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逆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三次产业的结构还不优,产业发展不平衡,针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不利因素和矛盾依然存在的现实,要保持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一、全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十二五”以来,渭南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1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4.51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59.27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27372元,比上年增长8.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为2014年的14.2:54.4:31.4,和2010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全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全市各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7.6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84.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为72.2:1.9:20.8:0.9:4.3,2010年为73.4:1.6:20.1:0.7:4.2,农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牧业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水果产量自2009年突破200万吨后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2010年达到254.25万吨,2014年为292.06万吨,年均增长3.5%;蔬菜产量2010年为191.82万吨,2011年突破200万吨,达到201.35万吨,2014年238.8万吨,年均增长5.6%;2010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83万吨、8.57万吨、33.56万吨,2014年分别突破20、10、40万吨,达到22.2万吨、10.51万吨、40.2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6%、5.2%、4.6%。 (二)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第二产业不断壮大,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94.55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794.51亿元,年均增长1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9.2%提高到2014年的54.4%,提高了5.2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