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

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我们都知道,中西方绘画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后来出现了众多打破焦点透视的画派,例如印象派、构成主义、立体主义等。而中国画也在“西学东渐”中有了融合西方透视观念的新发展,例如近代出现的中国新体画,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水墨大师将西方绘画元素融入中国画中等。所以这里需要做一个界定,即本文所探讨的中西方绘画指的是中西方的传统绘画,即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写实绘画。

二、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西方有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线透视、消逝透视等认识,

中国古代亦有“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

③等对透视的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等视觉现象是被人眼所共识的不证自明的事实,因为人类眼睛、视觉神经、大脑等的构造和功能是基本一样的,也就是说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相同的视觉生理基础。同时,人们对客观物体的观看方法也基本相同,大约有三种状态―――定点观看、多点观看和动点观看。感知以视觉为基础,因此人们对透视的感知基本是一致的。

(二)不同之处

在表现方式上,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以科学为前提,严格遵循近大远小的客观规律,使画面上的物体有视觉的消失点,其追求的是客观真实的再现,风格是写实的、严谨的,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忽略真实的透视感,“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④。”“散点透视”体现出画家追求的是内心真实空间的表现,注重的是人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物体在心中的投影,力求“神似”而不讲求“形似”,讲究画面的“意境”美,画风是写意的。

在观看方式上,西方“焦点透视”描绘的是定点观看的

景象,是用静止的眼光看事物,把本来活动的眼睛从理论上加以静止,形成某一角度的定格画面,因此画面中的时间是固定的、没有存在感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使得画面倾向于有穿透力的、洞察的、稳定的表现,体现出一种高度注视的严谨态度。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典型的焦点透

视的构图,向画面深处退去的平行线在耶稣的头部聚焦,画面描绘的是耶稣摊开手,说出有人出卖了他后那一刻的情景,门徒们听到此消息时的表情及心理变化都在画面上定格,“那时那刻”的情景被体现得淋璃尽致。相比之下,中国的“散点透视”要灵活得多,它表现出创作者是用运动的眼光分析问题,强调眼睛的自由性、活动性,以游览式的方法记录所要描绘的景物,注意力的不断转移使画面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在同一视线内、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物象也都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画面中时空融合,空间具有流动性,景象具有叙事性,构图更自由随意不受画幅限制。中国历史风俗画中的神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用鸟瞰全景式构图展现出一座城市的真实面貌,其画面开端是远景,随着镜头的转换,变为近景,随着视点不断地移动,观看者所观赏的景物也随之转换,这种“移动视点”使观者仿佛漫步在一千多年前北宋熙熙攘攘的街市中。

三、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源于理性严谨的科学研究。古希腊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提出的“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的“美在于理式”、亚里士多德从审美实践出发归纳出的“理性美”等都奠定了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写实的开端。同时,西方人把美看成比例与和谐,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这种美学思想始终渗透着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测量为基础的科学精神。所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焦点透视无疑是用来科学理性地模仿自然的绝佳方式。

以儒、道、禅为主体的三大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绘画审美取向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家思想融合渗透所形成的“天人合一”⑤的思想传统、“仰观俯察”⑥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⑦的创作美学等都对中国的透视画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取向,中国画家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会深入到自然当中,并融入自己内心的感情和追求,以“艺术意志”为绘画前提,在描绘客观物象时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适度把握;他们不拘泥于眼前的真实,不满足于表现物体的一个侧面,而是周观四面、移步换景,通过登高、仰止、俯瞰等方法全面地表现自然空间。(二)不同载体形式的影响传统绘画作品都是有实物载体的,绘画载体的形式同样

会对绘画作品的构图、透视产生影响。在西方,教堂壁画和布面油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绘画形式。壁画要求画面宏观大气,其作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也被赋予了建筑透视的属性。油画的载体和颜料特性能使其逼真地描绘物体,其载体虽然是布面,但在实际绘画中是需要借助于木板将布面撑平和固定的,这使得油画作品本身具有了固定的空间属性,画幅的有限性和整个作品直接展示的特点使其需要焦点透

视来加强视觉凝聚力和强化现实的错觉。

中国画采用卷轴形式,其载体主要是宣纸和绢。卷轴画与壁画、版画、油画等画种具有本质的不同,首先,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动”的形式,卷轴逐渐打开的过程也是绘画欣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次,笔墨的随性和宣纸的薄软使画面容易拼接,这使得画幅没有太多限制,想画多长往往就可以画多长,这也是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原因之一。

(三)画家多重身份的影响

一个人的身份与其思维观念是紧密相连的,西方透视是由建筑师、数学家等科学家发现并形成理论的,之后的发展者除了绘画外在数学、工程学、解剖学等学科中都有所研究。西方的许多绘画大师同时还是精通自然科学的科学家,像达?芬奇除了是画家,还是建筑师、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等。这导致他们对绘画达到了等同科学

的严谨态度,他们系统地研究透视理论,发明出测量透视的仪器,形成了西方绘画中科学的透视法则。而在中国古代,作诗论画是文人雅士的主要爱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对于才子的要求,画家并不钟情于科学研究,但在文学上有很高的素养,绘画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所以说中国传统的画家多半也是文学家和诗人。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并不讲求透视,而主要以表达心境和表现意境为主。

四、结语

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透视表现方式是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发展必然,同时又反过来构成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相同的视觉生理基础,对透视现象的感知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没有科学的透视,并不是中国画家不晓得透视的方法,而是他们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没有优劣之说,各有各的文化土壤,各有各的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视觉方式。

注释:

①出自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调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②秦剑.“散点透视”质疑[J].西北美术,2008(01).

③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的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方法。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⑤“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⑥《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b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参考文献:

[1]胡亚强.透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林语堂.论中国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4]乌明韫.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科学验证[J].图学学报,2012(05).

[5]秦剑.“散点透视”质疑[J].西北美术,2008(01).

[6]李舫.中西绘画美学比较初探[J].艺术教育,2014(09).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绘画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透视则是为了满足反映客观事物的绘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透视是视觉艺术从二度空间向三度空间推进的基本构架。人类艺术在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到路之后才找到这个科学的方法。透视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科学,但透视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引我们认识事物。一个法则的确立存在一个领域中产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中世纪后期人类对真理的渴望被重新唤醒。虽然早期艺术家的想象力在总体上被束缚在二度平面是,然而他们在不断试图打破平面的吸引力,从古代文物看出人类长期不断探索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手工业者的劳动又得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透视学科学空间 “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看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1)当我们观看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视觉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透视学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2)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或视觉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研究这方面的学科。透视学中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属于自然学科,但透视学的实际运用却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建筑师和工业美术的设计意图服务的。透视学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透视原理是客观现象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的,严密的,唯一的。但在绘画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如果完全按照透视原理作画,会有许多局限。在绘画中不能生硬搬用,根本之点是运用透视规律为塑造艺术形象,传达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已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南北朝时,宋·宗炳(公元375~443年)在他著的《画山水序》中说:“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尽,体百里之迥。”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晋·顾恺之(公元343~405年)《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倒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特别是北宋郭熙(公元11世纪)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是如此,远十数里看又是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画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深远之意冲融而漂漂缈缈-----”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宋·韩拙(公元1121年以前)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比较项目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 造型方法 以线造型 笔墨结合 注重明暗和色彩 追求光和色的变化 空间表现 散点透视、虚实相生焦点透视、空气透视审美思想审美追求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创造情景 交融的意境之美,抒发诗意情怀 (主观的表达情感) 客观真实地再现空间深远的视觉 美景,歌颂美好的大自然 (客观的表达情感)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专题三 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⑤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氏云山” ⑥“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其作品构图采用边角式构图 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 1、高峰:宋元 2、特点: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造型表现方法上大多追求“似与不似” 3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深邃的世界:西方绘画中的科学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是艺术,也是科学 1 从(B)时期开始,建筑与科学被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中世纪 D、 文艺复兴 2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发明与创造的根源在(A)。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古埃及 D、中世纪 3 西方绘画可以被称为视觉的幻觉主要是因为其在(C)。 A、世俗的背景中创造宗教的神圣形象 B、宗教的情景中创造世俗的人物形象 C、二维的平面中创造三维的立体形象 D、三维的立体中创造二维的平面形象 4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画家包括伦勃朗、维米尔、梵高等。(错误) 5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正确) 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 1 从雷诺阿的《包厢》可以看出,印象派让(A)产生了极大的魅力。 A、色彩 B、光线 C、空间 D、线条 2 《加拉的波林娜·埃莲诺尔》属于(C)风格作品。

A、巴洛克 B、洛可可 C、新古典主义 D、浪漫主义 3 古希腊的绘画风格不包括(D)。 A、风格古拙 B、人物平面 C、没有穿插关系 D、色彩单一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西方绘画开始倾向于回归写实主义。(正确) 5 中世纪的绘画抹杀明暗关系,装饰效果严重地丧失掉了。(错误) 来自古希腊的艺术、科学传统 1 中国画中采用的透视方法主要是(D)。 A、空气透视 B、隐没透视 C、焦点透视 D、散点透视

2 大气透视中,远处的景色一般呈(D)。 A、灰白色 B、浅绿色 C、淡黄色 D、蓝紫色 3 下列作品中,尚未能准确成熟地表现出透视效果的是(B)。 A、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B、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 C、曼坦尼亚的《哀悼基督》 D、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4 《动物四篇》是苏格拉底的生物学著作,主要是介绍了不同生物的基本结构。(错误) 5 考古研究发现,庞贝时期的壁画中已经有了精确的透视。(错误) 绘画与几何透视 1 中世纪的西方绘画的风格以(C)为主。 A、立体感 B、真实感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 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

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 的活动生 动而清楚 地表现出 来。在一 幅画面中 把不同时 空的生活 片段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每个片段巧妙的用屏风隔开,既得到一个连贯的画面空间,又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具体场景,不同场景以床榻、屏风加以分割连接,使观者十分清楚的看到韩熙载的生活场景。又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为表现清明时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和自我,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 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绿色条纹的马諦斯夫人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目录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 1.1中国画的特点 (1) 1.2西方画的特点 (1) 2中国画的画法 (1)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2)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2) 3.西方画的画法 (3) 4.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3)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关键词:绘画作品区别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1.2西方画的特点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2中国画的画法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作者:张帆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 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 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此外,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