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

江苏南京的饮食文化

南京小吃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主要的集中地有夫子庙、狮子桥、甘家大院等,刘长兴面馆是南京著名的面馆,百年老字号韩复兴是

南京著名的盐水鸭、板鸭店。夫子庙的大石坝街和湖南路的狮子桥

为著名的美食街,有很多特色小吃,如回味鸭血粉丝、狮王府狮子头、尹氏鸡汁汤包、莲湖糕团店、“忘不了”酸菜鱼、绿柳居等,

此外南京还有秦淮八绝、鸭血粉丝汤、小笼包、煮干丝、如意回卤干、什锦豆腐涝、状元豆、盐水鸭、旺鸡蛋、活珠子、臭豆腐、南

农烧鸡、糖芋苗、东山老鹅等等风味小吃。

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称为京苏大菜,又叫京苏菜、金陵菜,厨师则自称“京苏帮”,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风味。

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负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

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功精细,善用炖、焖、烤、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平和,鲜香酥嫩。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金陵菜讲究

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鸭肴:南京的制鸭技术久负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

时期就有记载。南京的鸭肴是闻名全国的,除金陵烤鸭外,板鸭、

盐水鸭、烧鸭、金陵酱鸭、香酥鸭、八宝珍珠鸭、咸鸭肫、金陵片

皮鸭、鸭血粉丝汤等也各具特色。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不仅

有许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饪原料,还有许多为本地所特有的烹饪资源,如:头小、背黑、肉厚的龙池鲫鱼;茎短,叶肥的矮脚黄青菜;肉质

细嫩的湖熟麻鸭;乌龙潭的青鱼;钟山的云雾茶;南乡的薄皮猪;长江

的刀鱼、鲥鱼……这些资源有的产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内,为制作

京苏大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解放后,邵复兴(现江苏酒家)、马祥兴、华乐园、六华春、绿柳居、永和园等菜馆也推出近代的京苏大菜,如:黄澄澄的“桂花虾饼”,玩偶似的“双尾虾托”,精细的“苹果鸡”,艳丽的“兰花

肉卷”,高雅的“彩色鱼夹”,清鲜爽口的“瓢儿鸭舌”、洁白芙

蓉镶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汤汁里的“清炖鸡孚”、鲜

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一般来说民国大菜即是京苏大菜。民国大菜是以本帮京苏大菜为主体,外帮菜肴为辅,包含浙绍、广东、广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

等一些在民国期间流行于南京的风味菜肴。同时民国大菜与京苏大

菜等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选材精致、做工考究、费时费工,甚至连餐桌的摆台造型、上菜的时机顺序、服务员的服务技巧都有

一定的规矩。

回眸历史,京苏大菜名声很响,多少名门望族设宴无不以京苏盛宴为傲。然而有人笑称京苏大菜不过是“纸上富贵”。南京餐饮市

场从粤菜、海派菜、杭帮菜到川菜;从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

私房菜,就连外来的火锅也发动强势,可谓烹饪舞台上名角庸角轮

番登台,唯有京苏大菜默默地看着其他地方菜反客为主。

2007年十一黄金周,南京酒店餐饮销售超2亿元,与06年相比

增长30%。这充分说明,京苏大菜并没有没落,只是一种散落。由

于南京领航式的主营京苏菜的餐饮载体势单力薄,更多的京苏菜讲

究刀工,擅长火功,富于变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隐

含在其他流派中热销。

其实多年来,京苏大菜在吸收外帮菜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鸡包翅、双味葫芦鸭、火筒大排翅、蟹粉炖鸡孚、金牛

鸭子、雨花凤尾虾、芦蒿烤鸭卷、荷叶夹锅烧肉、蒿香炖母鸡、鲍

汁浸油藤、红透龙虾等名菜。金陵饭店、狮王府、东郊宾馆、金鹰

大酒楼、马祥兴、绿柳居、安乐园、金陵人、名满天下大酒店等,

传承正宗的京苏大菜,还研制出南京民俗风味宴、秦淮风情宴、金

陵全鸭宴、芦蒿席、江南水乡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鲜宴、民

国精品宴。京苏大菜在众多烹饪流派中,使历史悠久的南京,越来

越显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辉煌。

南京人似乎很爱吃鸭子,所以南京的名菜少不了鸭子了,最为出名应该是南京咸水鸭了吧,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得到众多游客的一致好评,而且南京人的制鸭技术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源源流长呀,由此可以看出南京人的喜好。当然南京的特色食物还有很多狮王府狮子头、尹氏鸡汁汤包、莲湖糕团店等等,都是南京地地道道的菜色,千万不要错过呀。

要想吃全南京的特色小吃,夫子庙是最佳的选择了,走进夫子庙扑面而来的就是阵阵香味,南京人似乎都很喜欢这个热闹的地方,来到这里可以说是水泄不通的人群,你可以看到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南京的特色小吃。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南京的臭豆腐远远地闻见它的香味,吃的时候却有令你想象不到的惊讶,特别是爱美有喜欢臭豆腐的女孩一定会喜欢上它的,而且为带独特非常好吃。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

第28卷第4期V ol.28,No.4 西安社会科学 Xi .an Social Science 2010年8月 Aug., 2010 收稿日期:2010-04-01 作者简介:孙璐(1990-),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2007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 孙 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2500)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运转,日本岛国日益成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的饮食文化成为大众追捧的潮流,可以说已从追求饱食进入追求美食,进而发展成追求愉悦的心情阶段。日本料理不仅博得大和民族的深深喜爱,在世界饮食文化中也独树一帜。本文简要的介绍几种具有特色的日本料理及一些饮食习惯。 关键词:日本料理;折筷子;饮食习惯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4-189-02 谈到日本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已从追求饱食进入追求美食,进而发展成追求愉悦的心情阶段。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季节变得越来越不分明,然而日本人珍惜季节风味的心却始终不变。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生鱼及肉质鲜嫩之炸虾,更有部分游客已做好准备去日本享用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的打算。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概况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现在的副食之中也有许多西洋料理或中华料理的搭配。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日本饮食文化。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稻米自古以来作为日本人的主食,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目前日本全国各地都可以种 植水稻,主要产地在日本关东与东北地区。每年春季开始种植水稻,到了10月中旬,当年产的稻米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这在日本被称为/新米0,著名的品种有/越光0、/竺锦0等。 二、料理系列 (一)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是比较有名的日本料理。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当然到了晚上就会又冷又饿、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清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怀石料理简单而雅致,同时非常讲究环境的优雅。 很多日本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享用茶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吸收茶道文化典雅的/茶怀石0料理,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美 在各类日本传统料理中,怀石料理的品质、价格、地位均属最高等级。不少日本人认为,在品尝清淡可口的四季怀石料理的同时,更可获得超脱的心境空间。 (二)寿司料理 寿司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食物。日本人常说 # 189#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摘要: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先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再次浅析探讨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文化,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后于人,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以汉族为代表的、经历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所形成的、进步的饮食文化究竟有哪些民族传统呢?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之分,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其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以粮为主”一是指“粮”的地位重要,必不可少;二是指“粮”的食用数量众多。依据原料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分为米类、麦类和杂粮类,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没有副食佐餐,主食的食用将受到影响。中国的副食品非常吩咐,除了最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蔬菜、豆制品、咸菜、泡菜、腌腊制品等也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方式多种多样,因食、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总的来说有“三多三少”的传

统:主副食配合中,谷食多,菜食少;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它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得昌”的理论有关。 2“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 中国人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会用火烧烤食物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它大大减轻了肠胃的负担和损耗,有益于营养的吸收。中国古代先民无疑最先体验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本味》篇就将熟食、熟食的意义和作用表述的清清楚楚:“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音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其意思是说,在烹饪中,水和火的作用很大。锅内的多次变化是靠火来控制的。掌握火的规律,通过时而文火时而武火、区别情况调节火候的手段,可以去除水君、食肉、食草三种动物中的腥味,使食物的味道佳美。可见那时人们就已将熟食、热食作为调制食品的指导思想了。虽然中国人很早就习惯饮用熟食、热食,但他们并不排斥生、冷食品。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有些食物原料,本身就具有极其鲜美的味道,如果加以烹饪、放了调料反而会破坏其本身的滋味,于是便有了吃其“本味”的讲究,做本味菜的理论与实践。所以在中国人的饭桌上生、冷食品也并不罕见,如生鱼片、葱、姜、蒜、香菜等等。 3、“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 常言道:“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的确,中国菜肴各地不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 一。"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同时兼及“色、香、形”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公 选 课 论 文(中外饮食文化)

公选课论文 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指导老师:王惠 小组成员:潘旭、阚梦男 刘希、陈羽娜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公选课论文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摘要:徐州又名彭城,建制有3000年历史。地处京沪陇海等铁路交界处,饮食市场颇为繁华。其菜肴以咸鲜为主,五味俱全、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名菜别具一格,如霸王别姬、彭城鱼丸、沛县狗肉、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其与连云港菜肴并称为徐海风味。 关键词:饮食文化;彭祖;药膳。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风味则是饮食百花园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学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1、徐州饮食文化溯源 谈徐州饮食文化不能不谈彭祖。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 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仍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 1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浅析江苏饮食风味文化

浅析江苏饮食风味文化 摘要:苏菜即江苏菜。由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其 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本文主要从四大菜系的起源和特点对江苏饮食风味文化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江苏; 饮食文化; 四大菜系 苏菜风味与该地区悠久的饮食文化沉淀有密切的关系。从上古时期名厨太和公、专诸、彭铿一起至今日,其中所累极其丰厚,足资借鉴开发利用,在老树上绽出一朵朵饮食新花。[1] 1.淮扬菜 1.1起源 淮扬菜是在扬州菜和淮安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和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有很大的关系,隋炀帝曾经三下江都,客观上促进了淮扬菜的发展。虽然扬州菜和淮安菜发展在不同区域,但是两地文化习俗相近,再加上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两地漕运、河务和盐运的互动和发展,两方的厨业界也有了互相交流、相互借鉴的机会;当时的淮安菜品种多,但是味道稍显粗糙;扬州菜品种不多,但是制作精细。两地的菜肴相容相长、互相影响、趋同发展,从而使淮扬菜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相得益彰的完整体系。 到了清乾隆期,淮扬菜发展成熟,出现了名气极大的“全鳝席”、“红烧狮子头”、“钦工肉圆”、“开洋扒蒲菜”、“淮安文楼汤包”、“马鞍桥”、“三套鸭”、“大煮干丝”等。当时淮扬菜与鲁、川、粤菜并称全国“四大名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称为四大帮口,现在称“四大菜系”。 1.2特点 菜系的形成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等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淮安和扬州地处江淮,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水产禽蔬的供应不会间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讲究季节性。在调味时,淮扬菜力求清淡,擅长炖焖烧煮,以突出原料的本味。菜系风味甜咸适中,咸中微甜。在制作时,淮扬菜讲究刀工的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豆腐干,能片成30片的薄片。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一个扇面三拼,抽缝、扇面、叠角,刀工拼摆难度极大。淮扬菜根据古人提出的“以火为纪”的烹饪纲领,在菜肴制作时特别讲究火工,通过火工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糯、烂等口味特色。 2.金陵菜 2.1起源 金陵菜是以南京为中心。南京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2400多年前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建一小城叫越城。楚亡越,公元前333年始置邑,改称金陵。吴孙权建业定都后当时经济繁荣,金陵富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淮安饮食文化

淮安美食文化 西汉辞赋大家枚乘(现江苏淮安人)。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盛赞家乡江淮一带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刍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於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不仅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淮安的美食即淮扬菜也是非常有名的。在有“开国第一宴”之称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首次举办的招待宴会,经毛泽东主席提议,采用的就是“恩来家乡的淮扬菜”。当时,张文显等一批淮厨被借调至北京,参与筹备工作。 淮安地区菜肴作为淮扬菜的主要支柱之一,在淮扬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佳肴美点自成体系 现存于世的的淮安名菜名点,粗略统计有2300余种,其中属淮安地区首创独创的在400种以上。就种类而言,遍及淮扬菜各个烹制领域。其中被列入淮扬名菜的就有“软兜长鱼”、“淮羹二妙”(平桥豆腐、淮山鸭羹)、“淮蔬双壁”(开洋蒲菜、碧玉羹)、“文楼汤包”、“淮安茶馓”、“淮饺三吃”等数十种。成套筵席,清时就名闻天下。《清稗类钞-饮食类》记录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具其二。一为全鳝席,以鳝为主,配以“牛羊豸鸡鸭”,“号称一百单八品”;一为全羊席,“以羊为全体为之”,“多至七八十品”;其他三种为满汉全席、燕翅席和豚蹄席。全鳝席、全羊席和全鱼席并称为“淮菜三全席”。这些以淮安地方名产为原料,具有独特烹制技艺的美味佳肴,都是淮扬菜经典中的瑰宝。无论在首创、独创品种的数量上,还是在烹制工艺的综合水平上,淮安地区菜肴都是淮扬菜系当之无愧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二、烹调技艺精湛独特 淮安地区菜肴的主打品种大多以当地产品为原料,不以主料稀缺争宠于世。如何将普通原料化为美味可口的精美食肴,靠的主要是烹饪技艺。因此,淮厨自古形成了讲究技法、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就技法而言,淮扬菜系的各种烹制技法在淮安地区菜肴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具体运用上又显得别具匠心,另有天地。 其一,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在选料上,一是讲究时鲜,以选用当地当时的地区土特产为主旨,多选用淮鱼、淮白鱼、淮鲂鱼、淮蟹、淮山药、淮笋、淮杞、淮安茶馓等当地名产作为主料。在时令和原产区域上也很有考究,一年四季,春用螺蛳、夏用长鱼、秋用鳜蟹、冬用野鸡、野鸭,果蔬的选用也是如此。在原产区域上淮白鱼、淮蟹以洪泽湖为上乘,蒲菜以天妃宫为极品。二是讲究适料适用,同一种主料,由于部位的质地不同,在选用上也各有不同。同为长鱼,脊背用作炒软兜,肚皮用作煨脐门,血、肠用作炝板肠。淮安名菜“一鸡九吃”,更是将一只鸡的不同部位依据不同质地作出不同处理,头、翅、爪制作“飞跳叫”,鸡脯或炒或熘,最终制成九道佳肴。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对选料的前期加工,如软兜长鱼前期的“氽”,钦工肉圆前期的“扑”,蹄筋、鱿鱼、海参等干货前期的“发”,都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如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成品的风味品质。 其二,讲究刀工的合理动用。淮厨尤为注重刀工技法,在用刀时十分注意因料而异,因菜而异。比如切刀,淮安厨业有句歌谣口诀:斜切猪肉顺切菜,顶刀切出牛肉丝。斩排刀、狮子头要细切粗斩,嫩鱼圆要先刮后斩,鲜虾圆要先捶后斩。综合花刀的应用也十分讲究,仅腰花一品,就有麦穗刀、凤尾刀、蓑衣刀、寿字刀、鸡冠刀等十余种花刀刀法。即使是原

《浅谈中国的饮食》

浅谈中国的饮食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2011年5月(总第276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5,2011 (Cumulatively,NO.276) [摘要]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很多问题。本文拟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两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够相互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笔者曾经碰到这样的情况:德国的外宾来企业参观,领导非常重视,提前在高档的饭店订了酒席。到了中午12点甚至下午1点,外宾也不愿意停下工作去吃饭,预定好的酒席只好作罢;或者有时候外宾去了酒店,也只是点几个简单的菜式,吃几口就说饱了。领导让翻译人员多次劝说外宾去吃饭或者多吃点,一般都会遭到拒绝。每当这个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很尴尬。领导认为外宾不接受宴请可能是对企业不满,外宾此时也变得沉默。 饮食文化在与中国人民的交际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通过对中德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预见与德国人民的交际行为,并解决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烹饪方式差异:中国菜烹饪得随意性、趣味性强,德国菜烹饪得规范性、机械性强 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同;同一菜点的口味、主辅料的搭配,也会因为厨师的专长和喜好而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因为厨师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的烹调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中国的烹调带有极强的趣味性。人们不仅享受吃的乐趣,也很注重制作过程的有趣性:比如一碗普通的刀削面,一般不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人们在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德国膳食的烹调过程非常的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刑来顺教授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厨房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了实验室一样。比如烤面包,按照固定的烹饪菜谱,定时定量放入面粉、酵母、黄油,温度、时间也都要严格按规定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机械,犹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 (二)饮食习惯差异:中国人采用聚餐制,德国人采用分餐制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采用的是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可称之为聚餐制。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干小份,每人只吃自己的一份。比如牛肉烤好之后,每个人都去切自己那份,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酱蘸在肉上一起吃。主人不必给客人夹菜,大家各吃各的,互不干涉。 提到中德的饮食习惯,还必须提到饮酒。在中国“无酒不成席”。中国人有敬酒、劝酒和灌酒的习惯。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德国人习惯喝啤酒,但都是一人一个杯子,无需斟酒,自喝自取,随性而为。 二、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浅析 (一)烹饪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德两国烹饪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德国素有“思维的故乡”的美称,德国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这个民族孕育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中国人则注重“悟性”,讲究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事物。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顺应自然,重视经验,轻视创新实验。爱因斯坦就曾经分析过中国缺乏自然科学的原因,“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实验而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曹冲称象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则将他在洗澡时悟出的道理形成了一个原理,并被广泛应用。而在中国,曹冲称象仅仅被作为道德故事来传颂,其隐含在后面的定律却被忽略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注重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律的、自我连贯的整体。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两国人际关系的不同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史玮璇雷秀云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0) 1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