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97

禅宗与日本文化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刘 毅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学、绘画雕刻、园林艺术等层面窥见一斑。似可断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式样,禅宗对日本文化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特别是近代以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汉文学”和以日本民族特色为标志的“国风文学”,一直是至领风骚的主线。作为“汉文学”集大成者的五山文学和“国风”撷英的俳句,都与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所谓“五山文学”,是指以日本禅宗五山①为主体的禅僧们所掀起的汉文学风潮。

禅宗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于室町幕府时期达到鼎盛。随着“五山十刹②”宫寺制度的建立,身居伽蓝、享受优厚待遇的禅僧们以其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昭著于世。他们常常以文会友,以诗

0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喻禅,似乎对弘道传法失去了往日的虔诚和兴趣,而专以诗文为娱,以示其高雅和地位。于是,“五山十刹”出现“多见日本僧以文为本,学道次之”③重文轻道的趋势。这种现象积习成风,由“五山十刹”扩展至“林下末寺”,进而风靡社会,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史称“五山文学”。

开五山文学之先河者当举虎关师练、雪村友梅和中岩圆月等人。他们既是室町初期的著名禅僧,又是汉文学的名家里手。

虎关师练(1277-1346年)自幼喜爱汉诗文,14岁时入南禅寺习禅。文学史上称他“20岁起便对三藏之教、诸家之语录、九流百家之典籍、本朝之神书无不涉猎”。他曾拜东渡元僧一山一宁为师,习文唱和,时人评价他“微达圣域,度越古人”。他的汉诗文集《济北集》系五山文学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雪村友梅(1289-1346年)既是精通音律的“诗僧”,又是长于丹青的“画僧”,是一位对五山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著名禅师。与虎关相比,雪村的汉诗文不是“五山”禅寺自产的穷经博典之学,而是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由元代高僧一手培养起来的汉学名僧。他入元留学长达22年之久,学禅参道之余,广交文人名士,或吟唱作和,或丹青泼墨。他的汉诗集为纪念西蜀游学,取岷山与峨嵋之名,称《岷峨集》。

中岩圆月(1300-1375年)也是入元求法的禅僧。他于正中元年(1324年)秋渡海赴元,先后师从古林清茂、云岩际川、吴门绝际、净慈雪岩、百丈东阳等著名中国禅师参禅学法。这些禅僧不仅是当时中国的禅苑领袖,也是元代文坛上颇负盛名的文学大师。中岩得此亲传面授,其汉文学功底自不待言。回到日本后,他在京都建仁寺、镰仓建长寺大力倡导宋元汉学之风,并著有《东海~沤集》3卷,《别集》、《余滴》各1卷,成为五山文学的早期集大成者。

五山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属被誉为“五山双璧”的绝海中津与义堂周信。

绝海中津(1335-1405年)于贞治三年(1364年)赴明求法,在杭州中天竺寺随明代大禅师季潭宗泐学禅。“绝海”之法号即由季潭所赐。他在明留学8年,广交文友,吟诗唱和,颇有名气。据日本史料记载,绝海回国前,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南京皇宫内英武楼上亲自召见他。明太祖垂问徐福事,又闻知绝海善汉诗,乃赐诗: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

昔年徐福采仙药,直到如今竟不归。

绝海遂以次韵唱和: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④绝海的这首七绝唱和对仗工整,音韵讲究,并借咏徐福之事表达自己“早归”日本的心情。绝海以其诗才而受中国皇帝垂青,在日本传为美谈,因而名震东瀛。绝海的汉诗用典精当,辞句隽永,于空灵处更多了几许悲壮的历史感,这在以清幽、枯淡为主调的五山文学中自成一派。

义堂周信(1324-1388年)以其诗才与绝海齐名,被誉为五山文学的旗手。他自幼喜爱中国文化,尤其喜爱汉诗。25岁时,将中国宋元两代禅僧所作数千首七言绝句编成《贞和类聚祖元联芳集》,供禅僧们借鉴欣赏,模仿唱和,为五山汉诗创作推波助澜。他的诗或悲壮豪放,或清新淳隽。特别是他取材于一些日本历史重大事件的咏史诗,在五山诗坛颇负盛名。如《石桥山吊古》:

石桥夜战事茫茫,余一丰之墓木荒。

卧涧古杉苔半合,谁知霸主此中藏。

1

8禅宗与日本文化

2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这是以平、源两大武士团激战石桥山为背景的凭吊古战场之作。前两句写1180年(治承四年)旧历8月20日夜,源赖朝起兵与平氏大战石桥山(今神奈川县境内),源氏战败的一段历史。诗中的“余一”是指源赖朝的武士佐奈田余一义忠,“丰三”是源赖朝的先锋战将丰三安家,二人皆在是役战死。后两句写源氏战败后逃至安房(今千叶县)隐居,卧薪尝胆,终于在1192年建立镰仓幕府,成为一代“霸主”。

诗中没有正面描写石桥之战的激烈场面,而是以“墓木荒”的凄凉色彩,渲染出金戈铁马、血战方酣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善于从大处落墨,以寂静写激烈,寓动于静的大家文采。接着,诗人以山涧、古杉、云苔这幽清静谧的景物描写,铺垫出静中寓动的风云之变,读来令人感叹。

义堂周信的汉诗创作是五山文学的一座丰碑,为历来的文学史家所称道,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也好评如潮。

繁荣兴盛百年之久的五山文学在进入15世纪后半叶,呈现出随禅宗衰微而没落的败象。这期间,五山十刹的禅僧们已把汉诗文创作当成炫耀地位哗众取宠的一种手段,作品大多是因袭、模仿前人的平庸之作。惟有一休宗纯和他的“狂云”,总算给日薄西山的五山文坛添上了一抹余辉。

一休宗纯(1394-1481年)是临济禅僧。他自幼聪明好学,天赋极高,时人称之“少年有老成之就,前程不可限量”。少年时代的一休在京都安国寺学禅,常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排忧解难,在僧俗二界颇有名气。他的一些事迹和故事在当代的日本被改编成动画连续剧《聪明的一休》,以智多星的形象广为人知。

室町幕府末期,日本进入武士割据、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禅宗也随之由盛而衰,五山十刹日趋贵族化、世俗化。五山文学受其浸染,平庸因袭、诗风糜烂的现象显露无遗。一休宗纯

欲以一种奇言狂放的风格为沉闷已久的五山文坛注入一丝新意。他将自己的汉诗集命名为《狂云集》和《续狂云集》,成为五山文学后期的代表作,吟咏出五山诗坛的绝唱。

从13世纪50年代起,五山文学随禅宗之盛而兴,经过300年的悠悠岁月,五山文学又步禅宗之衰而微。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五山文学是禅与日本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也是相当深远的。日本学者认为“五山文学”比起平安时代贵族玩弄的汉文学以及江户时代的儒者所作的汉文学来,远为优秀,完全摆脱了日本腔调,几乎和纯粹的宋元诗文

学无异”。

⑤由17个日语读音组合而成的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它脱胎于日本古老的和歌,是日本人崇尚自然风光,以景寓情的审美情趣的物化形式,也是日本人对自然美的“悟化”表述。它产生于禅宗盛行的室町时代,并与禅宗的自然界相契合,所以,无论在讴歌自然的形式上,还是对自然观照的审美情趣上,禅宗与俳句之间总是有一种十分明显的姻缘关系。正如铃木大拙所言,“要了解日本人,就意味着必须理解俳句;要理解俳句,

就应体验禅宗的‘悟’”。

⑥被尊为“俳谐之祖”的山崎宗鉴(?-1553年)是战国时禅僧。他性格飘逸不羁,酷爱自然,追求从自然求得解脱的禅境,所编《大筑波集》为日本公认的最早的俳句歌集。宗鉴提倡以口语入俳,反对浮华绮丽的歌风。他的俳句作品虽然还保留早期俳谐幽默揶揄的特点,但尤以清新典雅、小家碧玉似的俳风见长。在他半生的俳句创作生涯中,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句,还以其俳论昭昭,使俳句最终从俳谐连歌中独立出来,在俳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德川幕府时期,因“临济中兴”、“曹洞复古”、“黄檗创宗”,日

3

8禅宗与日本文化

4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本禅宗重又进入复兴时期。而此时正值古典俳句的黄金时代,一些禅僧游刃于寺院和俳坛之间,成为颇有名气的俳句歌人。如内藤文草、加贺之千代等。尤其是后者,被铃木大拙誉为“伟大的女诗人”。她因夫死而半路出家为尼,参禅打坐之余,潜心俳句创作。她的俳句纤细清秀,于平淡中露出幽深的禅意,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禅僧与俳句联姻,已成为江户时代的时尚。贞门“七俳仙”中可觅身着袈裟之俳人,蕉风弟子中多有云脚挂锡之禅匠。他们对俳句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中尤以“俳圣”芭蕉的贡献为巨。

松尾芭蕉(1644-1694年),早年师从北村季吟学习俳句,后拜由一介禅僧而为大儒的藤原惺窝为师,与禅宗和儒学结下姻缘。他本人在《虚栗》跋中直言,他的俳句创作灵感,得益于“尝李杜之心酒,啜寒之法粥”,既从李白、杜甫的诗中得其要领,也从唐代著名禅僧塞山的道法中悟出很深的禅机。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常令人品出幽深空寂的禅意,如《古池》:

古池塘 蛙儿跳入水声响

这首被誉为“俳句典范”的名句是芭蕉的代表作,吟咏欣赏之时,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王维“空人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意境。《古池》堪称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千古佳作。正因为芭蕉把禅与俳句完美地融为一体,铃木大拙称其为“伟大的飘泊诗人,最热情的自然爱好者——一种思慕自然的诗人”。⑦

禅宗重视的是把人们从现世拉向佛陀彼岸的自我解脱,提倡“梵我一如”、“物我合一”,把自然和人生统统摄入“空无”境界。因此,禅僧们追求自然淡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习惯于从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得超悟,体察和领略那种神秘幽远的意境。

同样,俳句十分重视从自然景物中获得闲寂淡泊的审美情

趣,是一种以自然为母体,以季题为灵魂的格律诗。它要求俳人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细微观察,去创造超然空灵的美感。所以,在俳人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为有情、有感、通灵、传神的境界。俳句严格的制约条件和情境交融和气韵框定,使俳人习惯于从平淡、质朴的自然景观中去捕捉美感,形成了一种外射型观察方式。

这样,禅宗和俳句在共同拥有的客体——大自然中,找到了对接与契合的主体——悟化的意象。正是禅宗的内聚型理解方式和俳人的外射型观察方式的结合,才使俳句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入各个领域、各种层面,尤以对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化式样的茶道、书道、剑道和武士道影响至深。

1.茶道。即饮茶之道。它不仅具有极为浓烈的审美意识,更具有深奥的修身养性之哲学品味。“茶圣”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个字,概括了“禅茶一昧”的化境。

所谓“和”,即指一种不生憎爱的氛围。禅宗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真谛后,便以“和”与佛教的“空无”回至,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如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

“敬”,是心佛平等的禅意。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

佛心”,认为在“真如”(即佛教终极真理)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

不二”,因此,它反对崇拜偶像,不承受一切权威,于体悟中求得“敬”的意念。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形成了独特的

5

8禅宗与日本文化

6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敬”的情感。

“清”,指物我合一化境。它既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也是茶道通禅的特征。禅宗认为,“本心清静”是“物我两忘”的先决条件,只有清心静虑,排除干扰,摒弃杂念,才能达到“梵我一如”的最高化境。因此,禅僧参禅打坐,以清为伴;衣食住往,以淡为本。甚至连禅苑法度也名以“清规”。可以说,“清”是禅宗空无观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与禅相通的茶道,尤重清静淡雅之风,颇尚淡泊无为之情。如茶室的设计,以清静为要,不尚浮华,恬淡自然,令人有脱尘出俗之感。更重要的是,茶道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这种具象的文化式样更为有效地营造出“物我合一”的禅意。

“寂”,乃枯淡无欲的体悟。“寂”本意为无为闲寂,是茶道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禅茶一昧”的灵魂所在。禅宗的“物我两志”是枯淡闲寂的本源。它要求禅者对自然、对人生有一种达观清彻的悟性,不执着一物的心境,不迷惑于一念的感知。正是基于这种空寂体悟,禅僧和茶人们才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将色视为空,把空还原于色,达到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

由上可知茶道实质上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合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人们常说,品茶即品禅,茶通禅理,禅悟茶心,因而日本人才有“禅茶一昧”之语。

2.书道。常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式样之一,实际上,它是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日本假名文字的结合体。

自公元5世纪汉字和汉文传入日本之后,汉字书法艺术伴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而形成广泛影响。在日本书道史上,颇有影响的名家、大师多为佛教僧侣,如著名唐学问僧空海,因其善写篆、隶、楷、行各体,尤擅狂草,被誉为日本古代书道的“三笔”之一。禅宗传入日本后,中日两国的禅僧们继承了前代佛教

僧侣热心书道艺术的传统,并自成一派,以“禅宗样”闻名于世,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禅宗样”一是指作者,即禅僧;二是指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诵佛经,因此,其弘法传道多以前代高僧的语录、偈诗及悟道的“公案”为主。久而久之,禅师语录、偈诗、公案或悬于禅室之壁,或高置伽蓝之堂,其艺风格或古朴苍劲,笔力雄健;或清新淡雅,秀注笔端;或狂云浑穆,高山流水;或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以禅悟字,字随禅书就成为“禅宗样”的艺术特色。

明庵荣西既是日本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也是“禅宗样”书道艺术的创作人,其代表作《誓原寺盂兰盆——品经缘起》,被誉为“禅宗样”精品。日本曹洞宗宗师希玄道元也是书道大家,他手书《普劝坐禅仪》之序文保存至今,成为“禅宗样”书道名作。

宋、元两代赴日传禅的中国高僧们大多是书法高手。其中如兰溪道隆、兀庵普宁、大休正念、无学祖元、一山一宁等,都有很多书法作品传世。尤其是无学祖元的《无学祖元、高峰显日问答语》和一山一宁手书的《一山一宁法语》流传至今,被定为日本国宝级文物,成为“禅宗样”书道艺术的真迹。

江户初期,隐元隆琦东渡传禅,创立了禅宗的第三大宗派——黄檗宗。因他和弟子木庵性滔、即非如一、高泉性淳攵、独立等无一不善书法,在日本书道史上享有“黄檗流”之称。该流的特点是以大字著称,笔力雄浑,意境深远。尤其是即非和独立二人在日本影响最大。即非是“黄檗三笔”之一,以善草书而闻名;独立则篆、隶、楷、行无不精通,他的弟子北岛雪山是日本近世“唐样书道”的创始人,对日本近现代书道的发展颇有贡献。

3.剑道。战国时代(1467-1568年),由于战乱频仍,日本社会兴起习武之风,并逐渐形成了以徒手格斗(拳术)、相扑、柔道

7

8禅宗与日本文化

8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以及以使用兵器的武术为主要形式的“古武道”。其中以刀、剑为主的“古武道”即是流传至今的“剑道”。剑道不仅注重刀、剑的技法和形体动作,更注重“武德”的修炼和意志品质的修养,尤其推崇禅宗的化境。因此,剑道的许多流派和一些著名剑师大多与禅宗有相当密切的往来,甚至有些流派的创始人和剑师本人就是参禅之人或出身于禅僧。

开创“新阴流”的上泉信纲(1508-1577年)早年曾随信州小笠原氏学习武家礼法,并对参禅悟道颇有体悟。他首创的“无刀取”之意念,即以禅门之法,悟出不用刀剑便可克敌制胜的功力,被誉为日本剑道的最高境界。他依据禅宗公案提出“杀人刀、活人剑”之说,道出了剑道不但是克敌的武功,也是解救他人、普渡众生的般若真谛。慈恩(1351-?)是剑道“念流”的始祖。早年在镰仓寿福寺受戒为禅僧,后还俗专修剑术,自称“念大和尚”,他的流派也因之名为“念流”。

宫本武藏(1584-1645年)是江户时代最负盛名的“剑豪”,直至今日,在日本剑道界誉有“剑圣”之称。他号二天,是剑道“二天一流”的创始人。宫本武藏特点重视武道修行,常常参禅悟道,其禅功亦相当精神。他的许多悟禅和论剑的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成为小说、电视剧的主人公,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被称为近代日本剑道“三大剑豪”的山冈铁舟、高桥泥舟、胜海舟都是身怀绝技的剑师,因其名中皆有“舟”,世称“剑门三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但剑术高超,而都与禅宗结缘,悟得正道。如铁舟的剑术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特色,又能出其不意,所向披靡,世人称其为“禅剑”。禅通世理,剑有禅机,禅宗与剑道的关系之所以水乳交融,达到“以剑论禅”、“以禅悟剑”的程度,其原因也在这里。近代以后的日本剑客大多深谙禅理,禅机早已融入剑道之中,此风延续至今,久盛不衰。

4.武士道中的武家禅。所谓武士道,即是武士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它的文字表述和定型范畴的历史相对较晚,一般认为初见于德川幕府时代,知名于明治维新以后。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其产生和形成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禅宗与武士道的关系是毋庸讳言的。

禅宗东渐,得力于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的鼎力支持,“武士兴禅”便作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在镰仓和室町幕府时代,人们把“武士好禅”及其由“式目”、“家训”等公法和私法所规范的行为准则,道德修养称为“士道”、“兵之道”、“弓矢之道”、“武者之习”,常常纳入“武家禅”即武士对禅宗的信仰之中,并形成了早期武士道的鲜明特点。

最早的武士家训是镰仓时代北条重时制定的《六波罗殿御家训》。众所周知,北条氏一族是镰仓幕府真正的权力中枢,其家庭成员大多占据幕府高位,而且从北条政子、北条时赖起,一直以崇信禅而闻名。北条氏《御家训》共43条,涉及武士的伦理关系、主从之别、家庭生活、习武方式等内容。其中第一条即“崇佛敬神”、“从主事亲”、“刚毅、勇武”、“善以待人”,把禅宗清规中的许多条规加以世俗化、武士化。

首创“武家礼法”的是镰仓后期信浓(今长野县)武士小笠原贞宗(1291-1347年)。他曾亲随元代入日禅师清拙正澄学禅,并建开善寺,迎清拙正澄为开山之祖。当时,清拙根据中国的《百丈清规》制定了日本禅寺的《大鉴清规》和《大鉴广清规》,在日本禅苑中影响很大。小笠原深谙禅苑清规,对此极为推崇,便根据清规之内容删繁就简,择其要者,制定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武家礼法。日本武士道的许多内容与小笠原礼法颇有关联,可见禅宗与武士道关系之深。

武士道崇尚武勇,鼓励武士视死如归,为主君效命疆场,这

9

8禅宗与日本文化

09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一点受禅宗影响最深。禅宗的空无观演绎成了“死生如一”的生死观。禅宗大力提倡“古来一句,无生无死,万里云尽,长江水清”的“施无畏”精神,对武士精神的砥石厉、武士道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作用。禅宗主张清心寡欲,提倡“本心清静”,追求淡泊闲适、与世无争的化境,也直接影响了武士。武士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借鉴禅宗的主张,提倡克制忍受、不事浮华、排除杂念、摒弃欲望,将此确立为武士的个人修养及行为规范,成为武士道的重要内容。

日本的绘画雕刻、建筑与园林艺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如日本儒学、茶道、书道、花道那样,与中国文化有着时代绵远、难解难分的渊源关系。禅宗传入日本后,纯粹中国化的禅宗又与日本绘画雕刻、建筑与园林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禅宗东渐,首先给日本画坛带来冲击和影响的是禅宗的“顶相画”。所谓顶相画,实际上是以写实为主要风格的人物肖像画。到南宋学禅求法的日本禅僧为了证明自己师从中国高僧,以示山门正统,回国前大多请当地画师为其师画像,并请其师在画上题字,称“顶相赞”。此种风气一经传开,几乎成为后世禅僧人人效仿的范例。“顶相画”遂成为禅宗画派的重要画风。最早请得“顶相画”的日本禅僧是圆尔辨圆,他带回的无准师范画像至今保存于东福寺,列为日本国宝级文物。保存至今的还有由希玄道元带回的如静禅师画像,入宋日僧桂堂琼林带回的虚舟普度禅师顶相赞等。

顶相画盛行对镰仓时代的佛像画产生很大影响。禅宗本不崇拜佛像,但明庵荣西传入临济禅却主张“禅窑兼修”,把“笃敬

三宝”的传统与“以心传心”的禅法结合起来。这种特点反映在佛教绘画上,出现了与奈良、平安时代风格迥异的佛像画。它一反前代将佛陀、菩萨固定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彼岸世界,有意把佛与自然界割断的倾向,着意于禅宗崇尚大自然的观念,视幽深恬静的大自然为佛陀的毗卢圣境,将般若智慧人间化,突出了禅宗“本心即佛”的特征。保存在金刚寺内的《如意轮观音像》和高野山宝寺院中的《地藏菩萨画像》便是代表性作品,整个画面的背景均置于鸟语花香、万物复生的自然景色中,使人从中感悟到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

南宋既是禅宗东传日本之时,也是受禅宗浸染而兴起的水墨山水画开始垄断中国画坛的时代。水墨山水画随禅宗传入日本,给日本绘画艺术带来深远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元名家马远、夏琊、牧溪、梁楷、米元晖等人的作品大多经禅僧之手传入日本。仅室町时代编撰的《御物御画目录》有名可考的唐、宋、元名家名画达290余幅。随着“五山文学”的兴起,以山水画为主体的禅宗画派成为当时日本画坛的主体,并涌现出如雪村友梅、可翁宗然、铁舟德济、竺芳祖裔、如拙、越溪周文等著名画师。

在日本美术史上享有“画圣”之称的雪舟等扬(1420-1506年),少年时代入相国寺,拜著名画僧越溪周文为师,学禅学画。后赴明学禅,得中国水墨丹清真传。他的《仿玉涧山水图》、《山水长卷》、《破墨山水图》、《寿星赏梅图》、《天桥立图》等名作,泼墨渲染,技法纯熟,或挥或扫,或淡或浓,师其自然,随其形状,写山绘石,为云为水,为烟为霞,为风为雨,呼之即来,流注笔端,堪称日本水墨山水画的精品。雪舟开创的画风对后来的狩野派、长谷川派产生很大影响,是日本美术史上贡献卓著的大画师之一。

自飞鸟时代起,经奈良、平安时代,中国的雕刻艺术随佛教传入而盛行。禅宗东渐后,宋元的雕刻艺人纷纷东渡日本,塑像

1

9禅宗与日本文化

29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雕图,如日中天。黄檗宗的创立,又将中国明清时代雕刻艺术传至日本。现存于京都万福寺内的隐元隆琦坐像高16117厘米,古朴端庄,形神兼备,系由清代泉州名家范道生用西域木雕塑而成。该寺的菩萨像以及18尊罗汉像均出自中国雕塑家之手,具有明显的明清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千姿百态,或庄重肃穆,或诙谐幽默,有的春风满面,有的凝重沉寂,风格不一,各具形态。黄檗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对日本近代塑刻艺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建筑和园林艺术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传与积淀,又与宗教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禅宗东渐后,日本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禅宗传入后,在日本古代建筑史上掀起了一股模仿宋代建筑式样的热潮。始作俑者,当属明庵荣西。他先后两次入南宋求法,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回国后,先后在博多、镰仓建圣福寺和寿福寺,开宋式禅院建筑之先河。继之,南宋东渡禅僧兰溪道隆、兀庵普宁、大休正念、无学祖元等大力提倡宋式禅寺建筑,兰溪亲自主持修建镰仓建长寺,大休亲建禅兴寺、无学祖元主持建造圆觉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初期,五山十刹宫寺兴起,仿造中国禅寺之风更甚,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千禅寺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结构,均模仿宋代式样。日本建筑史称其为“唐式”或“禅宗式”。

禅宗寺院建筑的兴起,对日本民族风格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镰仓后期的“书院造”。

所谓“书院造”原指禅僧和居士参禅悟道、读书会客的房间,后来演变成一种广义的建筑结构与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上,它

采用“错角法”和“七五三”结构,将建筑物的四角设计为雁行排列形式。在内部结构上,它在借鉴、吸收禅宗寺院建筑长处的基础上,打破了那种一味追求平稳平称、呆板、静止的特征,形成了一种房间迭套,有意偏重的动态格局,使之产生错落跌宕,柳暗花明的艺术感。“书院造”的正门称为“玄关”,房间与房间的拉门和纸糊窗棂相连,室内地面敷地板,上置草垫。这些特点后来传至民间,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日本典型的民室建筑式样。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对中国江南一带的名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这种人工化的微缩自然景观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到日本后,他们在禅寺庭园模仿杭州、苏州名园,拟造泰山、庐山等名山,巧置西湖之水,以陶冶性情,体验“物我一如”之禅境。颇有名气者,当属西方寺、天龙寺、瑞泉寺等庭园。这些庭园枯山瘦石,飞瀑流溪,水榭孤岛,柳岸闻莺,体现一派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禅宗园林堪称一绝的“枯山水”置景艺术。它的构思奇特,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大德寺庭园、龙安寺石庭及金阁寺、银阁寺等名园到处可见这一奇特景观。“枯山水”利用最简单的砂石,巧夺天工,以人们的空间视觉之差,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效果。禅宗与园林的艺术结合,使由砂石构成的“枯山水”,变成充满灵性的“活自然”。日本禅寺创造的“枯山水”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枯山水”喻为凝固的俳句,立体的水墨山水画,用眼睛去品味的茶道。

3

9禅宗与日本文化

49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

结 语

以上,我们探讨了禅宗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绘画、雕刻及建筑、园林艺术的关系。如果说禅宗对它们的影响尚属表层次反映的话,那么它对文化的深层核心,即日本人的文化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则是相当深刻的。

自从本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开始系统研究日本文化,提出“耻辱感”⑧文化模式说以来,有关日本文化的讨论便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门课题,随之而出现“杂种文化”⑨、“纵式文化”βκ、“矫情文化”βλ、“壶文化”、“集团性文化”、“新儒教文化”等种种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人们似乎都在寻找一种更简约、更概括的表达方式来突出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于它的开放性、变异性,及其历史性的承传和时代性的创新。尽管日本民族早在禅宗传入之前已形成全方位开放性文化心态,但作为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中世纪文化的特殊功效而言,禅宗对日本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毋庸赘言的。

进而言之,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由“无我文化”与“有我文化”的组合形式而派生的文化价值观。这一点用其他哲理和思维模式是很难一语道破的,很难解释概括的。然而,禅宗的非理性思辩特征,恰恰可以解释这种“无我文化”与“有我文化”的合理性。禅宗的本体论是空无观,它对自然界与生命的体悟是从“有”与“无”的二律背反中寻找否定与肯定的变异,从而达到“有无相间”、“有无等观”、“物我一如”的意境。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日本人“无我文化”与“有我文化”的变异性特征,更接近于禅宗对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辨性解释。这样就演绎出

我们对日本文化总体特征的尝试性把握:即日本文化是一种悟化的禅意(而非禅宗)文化。

(责任编辑:林昶

)

59

禅宗与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相扑について

日本について、書けたこと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でも。、私は相撲を選択するのは、これはなぜであるか。私は相撲にとって趣味があるので、相撲と縁があります。どうしてこのように言いますか。私は初めて日本語で書ったのレポートは相撲についての内容ですが、初めて日本について作たのPPTの内容も相撲です。だがら、私は相撲にとってわかりに了解す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では、皆に私の目の中の相撲を紹介させます。 まず、相撲とは、何物であるか。 相撲は、日本の国技つまり、日本特有の代表的な競技である。歴史が古いというだけはなく、相撲おの精神が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がっちしているからである。相撲の一番大切な精神は「礼に始まって、礼に終わる」と言われ、「礼節をおもんじる」ことが重視されます。上位の人を敬い、相手を尊重する気持ちを大切にする。したがって、勝負に勝っても、相手に対する思いやりから、顔や体でその喜びを表すことは避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肉体的な強さを競うだけでなく、精神的にも充実した態度を示して、見る人にある種の感動与えるのが相撲である。 このため競技の前の仕切りと、競技が終わった後のお辞儀による挨拶が最も重要な動作となっています。 相撲の競技をする人を「力」>、競技を「取り組み」という。相撲は体重別にの勝負ではまなく、体重で重い大型力士も、軽い小型力士も、同じ土俵で戦う。「相撲には、勝負の深みや面白いがあり、真の人間性の戦いが展開され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小柄な力士が鮮やかな技で大きな力士を負かすのも、相撲の醍醐味の一つである。 プロの<大相撲>だけでなく、子供達が相撲をとって遊んだり、大人が祭りの余興として催される草相撲を楽しんだり、相撲は日本人に大変の人気のある庶民的なスポーツです。 それに、相撲はどこから来たのものか。 神話時代に神様同士が、「力比べ」をして、「国譲り」という大問題を解決したという伝説が相撲の始まりという話がある。 実際には、庶民の間で隣の村と比べてどちらが豊作になるかを占うため、村の力自慢同士を闘わせて、その結果によって豊作、凶作かを予想するという農耕儀礼が行われていた。そして、豊作になった時には、感謝の気持ちをお込めて、神前で奉納相撲が行われた。7世紀には、天武天皇の前で相撲の技を競う天覧相撲が行われ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こうして、相撲が国民の間に広まった。 当時の相撲は「土俵」はなく、付き合ったり。蹴り合ったりするtという中国の拳法に似たもので、時には生死を賭けたそうです。 その後、相撲は「見るスポーツ」として発展した。特に、16世紀の戦国、安土時代の武将、織田信長(1534年~1582年)は大の相撲好き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た。相撲史上における信長の役割は大きく、「土俵」は、信長が考案したものとされている。 ところが、見世物小屋などで、営利目的の相撲が盛んになると、喧嘩騒ぎなどがおきたりした。風紀を乱すという理由で弾圧を受け、幕府は数回にまわたって、相撲禁止令を出したこともあった。 江戸時代(1603年~1868年)に入り、それまで京都や大阪で盛んだった相撲の中心が江戸(今の東京)にうつった。そして、庶民の間の相撲熱は衰えることはなく、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陆上的每一次移民都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年。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的圣人,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四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座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以继承和传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个人见解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日本的文化起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而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古代的日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上都吸收了唐文化,继而逐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鲜浓中国意味而又独特的日本文化。 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鉴真大师的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建

筑、雕刻、医学、文学、印刷等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极为显著,尤其是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展览,我们将全面了解、学习鉴真精神,大力弘扬鉴真精神,进一步促进扬州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攻坚克难,加快崛起,为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目标而奋发有为。 在文化的本源上,日本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是相近的或相通的。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在汉字传来前没有自己的固有文字等等,说明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们会吸收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并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例如像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谈到儒家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欧你改过的富佛教思想对日

看日本动漫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对日本禅宗文化的浅析 ---观赏《幽灵公主》 日本很多动漫都带有神学色彩,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千与千寻》,《棋魂》,《龙猫》等等。这些动漫集中表现了禅宗思想在日本是占有极大的地位的。本文以《幽灵公主》为例,简单谈谈日本的禅宗文化。 《幽灵公主》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描述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影片中有虾夷族的首领,即影片的男主人公----阿席达卡,有从小在狼群中长大的小桑,即女主人公,有山林的保护神----麒麟兽,有勇敢的斗士----白狼,有被诅咒的野猪----拿各神。还有森林精灵,大猩猩等。电影的故事梗概是受诅咒而变成“业报神”的拿各要毁灭一切,而为了拯救族人的阿席达卡射杀了拿各,但因右臂被却因被触角缠住而受伤,手臂中更是有着拿各神的仇恨诅咒,要解除诅咒,他必须要往日本西部,在解除的过程中引发了人神魔三者之间的斗争。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日本就已经存在宗教信仰,并且通过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千余年来,三大宗教即宗教化的儒学、佛教和神道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人的思想及精神,而禅宗则是佛教诸宗中对日本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宗派。因此,揭示日本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内涵、社会价值、历史作用等,便显得格外重要。在本文中,我将对日本的禅宗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的。日僧明庵荣西可谓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而禅宗自中国传到日本后,曾经形成过二十四种之多的流派,其中以临济宗,曹洞宗和黄檗宗为主要派别。临济宗以荣西为开祖,曹洞宗以道元为开祖,黄檗宗以隐元为开祖。临济宗和曹洞宗同时创建于镰仓时代,黄檗宗则创建于江户时期。目前,临济宗的主要寺院有妙心寺,大龙寺,大德寺等。曹洞宗的主要寺院有永平寺和总持寺。黄檗宗的主要寺院是万福寺。临济宗的信仰者多为武家阶层,曹洞宗的信仰者多为庶民阶层,二黄檗宗则巩固了与各阶层的联系。 虽然禅宗在日本占有非常流行,但其实禅宗传入初期,受到佛教的压制,它在日本并不流行。那为什么直至今天日本禅宗三大派别能够站得如此之稳呢? 日本真正形成禅宗热,始于镰仓幕府时代,正是武士集团兴起的时候。一些著名禅匠都与幕府上层关系密切,并积极在武士之间传授禅法。如"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受到摄政九条道家的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an.2011 V o.l24N o.1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李 萍 (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数字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管中窥豹,透视日本的文化一角。 关键词:数字;日本;喜好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1)01-0157-02 所谓数字,就是记数用的记号、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够缺少数字,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但是,即使是同样的数字,由于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各国人对数字的理解也不一样。数字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和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日本人的数字喜好的询问调查,喜欢的数字的顺序如右表: 日本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视阳数为吉祥数字观念的影响,对奇数颇为偏爱。认为奇数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数字。在庆祝节日、结婚典礼、婴儿起名等喜庆活动中,都用奇数进行祝贺。比如,三月三是女儿节,五月五是男孩节,七月七是七夕节。 七五三 节就是日本人为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祝岁的节日, 七五三 也是节日待客上菜的数字,即第一道菜上7个,第二道上5个,第三道上3个。 三三九 收稿日期:2011-01-02 基金项目: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的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日本人喜好的数字统计表(n=100)排 序日本人喜好的数字人 数所占百分比 1728人28% 2824人24% 3317人17% 46,511人11% 52,99人9% 617人7% 70,44人4% 度 是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喝酒的数字,即用三只酒杯,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在日本12个重大节日中,除了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体育节外,其余全是奇数。日本运动员也多偏好使用奇数号码。日本的和歌、俳句也是遵循5、7、5的音数律。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日本人的数字喜好。 1,看来既像粗壮挺拔的大汉,又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日本人却对它没感觉,1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送的是3、5、7等奇数数额,一般不送 2 ,日本人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新 becom e i ncreasi ngly accep ted.N o t a ll discourse ana l ysts use Functiona lG ramm ar as set out here,but the vastm ajor it y re l y on recognizably si m ilar models o f language.A s probab l y t he mo st full y deve l oped v ers i on of a tex t o riented f unc tiona l approach, Functiona lG ramm ar has t he great advantage that it is t here ready for use by ana l ysts whose m a i n focus may be on diff e rent aspects. W ith the deve l op m ent of FG,t he most recent ed ition Func tional D iscou rse G ra mm ar(FDG)appears.Itsm a i n develop e rs are K eesH engeve l d and https://www.doczj.com/doc/f2204424.html,chlanM ackenzi e,but m e mbers o f the Amsterdam based Functiona l G ra mm ar Co lloquiu m w ere acti ve l y i nvo l ved fro m its incepti on.Be i ng mo re su i tab l e for the analysis o f pheno m ena t hat ex ceed the level o f the clause than it predecesso r,wh ile re ta i ni ng m ost o f its m erits,Functi onal D is course G ra mm ar has graduall y co m e to replace the use o f Func ti onal G ra mm a r,although the t wo coex i st qu ite happ ily. References: [1]Y ang Y uchen.Introduci ng D iscourse Ana l y si s:fro m T heory to P ractice[M].N o rt heast of N or m a lU n i versity,2004. [2]G eo ff T hompson.Introduci ng F uncti onal G ra mm a r[M].Fo r 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ress,2000. [3]H a lli day.An Introducti on to F uncti onal G ra mm ar[M].L on don:Ed w ard A rno l d,1985. [4]Cou ltha rd.A n Introduction to D i scourse A nalysis[M].L on don:Long m an,1977. [5]http://m i nerva.li ng.m https://www.doczj.com/doc/f2204424.html,.au/resource/V irt ua ll L i b rary. 特约编辑:易 殊 157

相扑日文

日本の国技—相撲 要旨 相撲の歴史は古く、日本の国技と称されて、日本文化の重要な構成部分。相撲運動は大まかなのに、運動が深い精神的な意味合いを重んじ、謙虚で礼儀と必死に頑張る精神。それを代表している日本民族を強く、また勝ち気ちょうどまた我慢の心理と性格。文章を通し、相撲の歴史は、試合、力士の生活などを紹介し、読者を更に全面的に理解相撲の過去と今をもっと深く認識し、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する。 一相撲の歴史 相撲は日本の国技と称されて、相撲、角抵れ、は中国から源を発して。中国の『礼記?月令』にも「天子乃命将軍と元帥講武、習射御、角力」。中国の漢字の本来は「相撲」という言葉は、590年ごろ、インド人は「仏陀釈迦伝記の集経』の翻訳には漢字、工夫を凝らしてインドの徒手格闘競技翻訳「相撲」、「力」にされ、当時のインド徒手格闘競技と中国の「相撲」とは違う。考古資料によると、最初の裸相撲格闘術、北方草原の騎馬民族から来るかもしれない。西晋時代、五胡大量南へ、漢人が相撲の名称。約西晋の後、裸の相撲格闘こそ伝えられました農耕の大和民族。 相撲は日本に入って来て、初めに日本の「古事記」の中の神話:太古時代、建御雷神奉天照大神の命を説得大国主命その所轄領地、建御方神は同意しないと、要求と建御雷神出雲地方にその佐角力、賭けは領地、結果建御側神に負けましたが、扭住後を投げて。『日本書紀?垂仁紀内も記述皇極天皇は642年に接待百済の使者、集めた宮廷衛士で相撲競技。まだ記載奈良地区という麻落ちる速人暴勇覇道、天皇を招く出雲の勇士野見宿禰と相撲をして、野見蹴倒す麻病になると、麻落ちる腰椎破断で死ぬ。日本の相撲界を今回視戦で相撲を見祢奉为野宿相撲の祖神。その前に、相撲はもともと巷に流布している一種の神事、目的は祈り占い農作物の収穫、濃厚な民俗色。6~7世紀、相撲から次第にお寺や民間の移転の宮廷。 明治維新後、文明開化の風潮が支持され、相撲西洋文明の若い官吏怒鳴る「時代に合わなヌードダンス」。明治政府は「相撲は裸の野蛮なゲーム」として明治6年くるん禁

日本文化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摘要: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遗忘了,被西洋节日入侵了。大多数人没有想着去过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特别是青年人都不愿意过传统节日。而日本人却用他们的灵活性把东西方的两大文明有机的融合、吸收、消化,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胡服节日 正文: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

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论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演变 王雪(072021022) (咸宁学院人文学院) 不同民族的人们赋予花卉不同的涵义,就像梅花之于中国,经过历代文人、画家、仁人志士的吟咏,描绘,逐渐积累沉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樱花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则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殊的审美观念。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日本由南到北,都会陆续进入观赏樱花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日本各大电台和报纸,都会争相预报各个地区樱花开放的情况,为人们观赏樱花提供便利,被称之为“樱花前线”。但在日本人数千年的认识发展长河中,樱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的,其象征意义是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着的。 一、谷物丰收的象征 成书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五年,即公元712年的散文《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古典文学之一,书中在叙述日本开天辟地的神话时,记载了一个叫做“木花之佐久夜比卖”的神女,传说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艺命降临人间时,遇见了大山津见神的女儿“木花之佐久夜比卖”,[1](P39)因其艳丽动人,迩迩艺命就向她的父亲大山津见神求婚。大山津见神非常欢喜,便把象征繁荣的“木花之佐久夜比卖”连同象征长寿的她的姐姐石长比,携带百台结纳彩礼,一同奉献给了他。由于姐姐的相貌丑陋,迩迩艺命看着害怕,便送走了姐姐,结果以后的天皇寿命都不长。 “木花”在古代日本专指樱花,“木花之佐久夜比卖”是樱花盛开的意思,而樱花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是繁荣的象征,因而大山津见神为了祈求天皇代代都像樱花盛开那样繁荣,才把“木花之佐久夜比卖”送给迩迩艺命的。 在民间神话中,樱花除了象征繁荣,还有象征谷物丰收的说法。 根据日本民俗学者和歌森太郎的考证,樱花(sakura)中的sa是指农耕之神、谷物之神;kura,根据磐座(iwa kura)、高御座(takami kura)等例子看(日文里“座”读做kura),kura在古语中应该是神灵的供台,所以,sakura是指稻谷神灵的依归之物。[2](P135)由此可见,樱花的盛开与谷物的丰收相关联。 远古时期,每当樱花盛开,人们都会围绕着樱花树载歌载舞,这就跟中国的人民为了祈求神灵的庇护,每年都会举行唱歌、跳舞、喝酒、摔跤等娱神祭祀活动一样,日本远古人民是用围着樱花树载歌载舞的方式以求农耕女神赐予丰收。在他们看来,繁花似锦的樱花是驾临人间的农耕女神的化身,她在用樱花的繁茂与否来预示农作物在秋天的丰收与否。 另外,在当时还流行有“镇花祭”这一习俗。这是当时的农民为祈祷山上的樱花长时间的盛开而举行的祭祀活动。盛开的樱花作为稻花的象征,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就像中国的瑞雪

日本相扑文化

日本相扑文化 摘要 相扑,是一种以角力为主要形式的徒手格斗之道。日本相扑的历史非常久远,相传在公元前就已出现,它源于日本农耕文化,是民间用来占卜丰歉的祭祀仪式,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扑运动趋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现代的相扑之道。 相扑运动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日本的国技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日本的文化系统中也有其特殊的地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相扑也作为日本的“形象大使’’而成为其一种外交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相扑外交”。它蕴含着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凝聚和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相扑也是日本文化中非常深奥、最难理解的文化之一。 前言 相扑的日语发音为「すもぅ」,「すもぅ」在日语里本来是指争斗和格斗的意思。相扑(sumoo)亦称角力、角觝。 关于“相扑”汉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印度人将释迦牟尼传记《佛本行集经》翻译成汉字时,将印度的徒手搏斗竞技翻译成“相扑打;另一种说法是相扑源于中国。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现代,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武技,其实,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一。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史。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①“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从中国晋朝的历史书也可以追溯到“相扑"这个词。此外,相扑一词曾出现于我国历史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在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一节介绍高俅时写道,此人喜欢“刺枪使棒,相扑玩耍"。可见我国古代曾将摔跤称作相扑。 日本《相朴之始》一书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垂仁天皇统治时期。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一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吉安县出土的公元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像;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 从诸多出土文物等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日本远古时代,人们就从事着和相扑相同的竞技活动。 “人们熟知和相扑有关的考古出土文物有:在和歌山市附近古坟中挖掘出来的男子力士陶俑。这个出土陶俑被认定为六世纪初的文物,陶俑上的男予,赤裸身体,腰上裹着兜裆布,有点疲惫地向前伸着两手。现冈山县牛窗町也出土了肩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我质量比你好,款式比你新,用料比你少,价钱比你高,就是卖得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