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课程论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科目

院系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

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

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耻”文化是决定日本人思维与行动方向的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特征,并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二、日本“耻”文化的实质

日本社会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即以内沼幸夫为代表的羞耻文化论。这种观点在“给与被给的相互性对羞耻”、“自律性对耻辱疑惑”和“自发性对罪恶感”的三层对立模式框架内,认为日本文化中的“耻”实际上是以羞耻为主要构成要素,且涵盖了另外两个层面,即耻辱和罪恶感,具有多重性特点。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被突出地强调出来,日本的思想家以及许多知名学者都强调“知耻”是道德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耻”就成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耻”文化,就是异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强烈在意世人的眼光,即不是靠对错、好坏、善恶、雅俗等决定是否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评价来推测他人是如何判断的,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日本人对神的善恶意识很淡薄,在不道德的行为方面,对社会的羞耻意识却很强烈。对日本人来说,与受到神的惩罚相比,受到来自人类社会的惩罚更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约束日本人思维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并非对上帝的良心,而是世人的耳目。真正的“耻”文化会促使人在外界强制力的基础上做善事。羞耻可以成为巨大的强制力,但是,要感到羞耻需要有人在场或者至少确信有人在场,即使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强烈意识到有人存在。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意识中,纵然是恶行,只要不被世人所知,就无需担心。在“耻”文化中,日本人没有向别人坦白倾诉的习惯,甚至对所谓的神灵也是如此。因此,一些宗教仪式或是祭祀典礼中对神灵的祷告,与其说是赎罪不如说是在祈祷幸福。

耻辱感培养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日本人对于公开场合的嘲笑、讽刺和批评极其敏感,即使极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使他们觉得这是对人格的侮辱。被嘲笑的日本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嘲笑作为原动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消除外部的嘲笑。另一种是轻视自己或者欺负他人。轻视自己的最高表现就是自杀。欺负他人也有不同的方法,一是报复嘲笑他的人,为自己正名;一是欺负第三者,以此宣泄心中的仇恨。因此,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是能够忍受被欺负的和擅于欺负他人的典型的人。

三、日本“耻”文化的形成原因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共同体意识、等级序列、中国儒教和对权威的认识。此四点也是日本“耻”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从共同体意识看

从日本的历史发展中看,他们承认自己的文化曾经落后,并且承认历史遗产贫乏,曾经拜中国为师。在秦汉时期,日本人就从中国学会了种植稻谷,从而产生了稻作文化,而种植水稻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调,就形成了初步的村落共同体,要求个人与集体中的其他人步调一致。

再从日本的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由本州岛、四国、九州岛、北海道等四个大岛及其它小岛构成,四面环海,资源匮乏、生活条件险恶、可耕地面积少、地震多发,这些客观环境使得日本民族在自身形成与发展中,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对抗恶劣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繁衍的日本人心中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对集体、对国家的强烈的归属感。

基于上述两个基本原因,养成了日本人一种基本观念——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下,日本人很害怕与一起生活的人分开,比起强烈地凸显自己,他们更喜欢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经常操心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有自觉回避和他人不同行动的倾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不断和他人取得平衡、一致,潜意识接受他人影响,考虑、担心自己是否给别人带来麻烦。在集体型的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处集体中得到认可,而日本社会是典型的集体社会,因而每个日本人都十分在意所在集体对自己的认同情况。当他们做了错事或产生坏影响无法挽回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

(二)从等级序列看

等级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公元7世纪,日本借鉴没有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中国的生活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适应自身所固有

的等级制文化。日本人的“知耻”意识最早是在幕府初期的镰仓时代,即公元12世纪前后被明确提出的,在日本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个有着严格的阶级和世袭等级身份制度明确的社会,日本人习惯性地将这种身份的区分奉作生活准则。发展到17世纪的江户时代,社会等级结构主要表现为士、农、工、商构成的身份等级制度,在这个时代,统治者对各阶层成员的日常行为作了详尽的规定。在阶级和世袭等级身份制度下,各个等级被要求严格按照所规定的等级条例进行活动,每个阶级讲求伦理之道,人人各司其职、恪守本分,不得有丝毫的逾越,如果逾越就是耻辱,这种耻辱相较于被冒犯者的耻辱而言,冒犯者的耻辱更甚。因此要求日本民众一切行为必须按照身份规定所为,这种外在的约束力导致了耻感文化的发生。(三)从儒教看

儒教自公元5世纪传入日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统治阶级并不要求儒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儒教并未能独立地发展。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由于政治等原因,儒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开始发展起来,并进入了全盛期。日本文化属于“儒学文化圈”的范畴,日本的“耻”是从中国儒家文化“礼义廉耻”中解析出的一个单一的文化元素。中国古人把廉耻看作立身之本,廉耻是规范自我行为的,是道德范畴。儒家核心是“仁”,其中包括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教养。传统的中国人恪守成家立业、功成名就的思想。追求名利的思想驱使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日本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引进了中国廉耻观,并对礼、义、智、信、忠、孝、节、义等其他单个文化元素进行加强,而由于其历史发展进程和所处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却放弃

了“仁”这个统领儒家道德体系的灵魂。日本人逐渐趋于把名誉看得比正义、责任、情操等更为重要。他们只关心自已的行为是否为周围人接受,尤其是共同体成员。如果周围人不接受自己的行为,多么正义的行为也坚决不做;如果周围人接受,多么残忍无耻的行为也不会踌躇。

(四)从权威看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属下应在首领面前尽可能贬低自己的价值,面对上级需要卑躬屈膝,内心怀有无限谦卑的情感,加上对首领权威的推崇及对其想法的追随、依赖构成了日本社会中,部下、晚辈、地位低微者行动的绝对准则。

在日本家庭中,即使父母有不道德、不正确的行为,作为晚辈要“视而不见”。这被认为是子女、晚辈必须履行的义务。以父母有错不值得尊敬,或是父母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幸福等作为理由, 抵抗或抛弃父母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日本人对权威的无条件追崇还表现在对天皇的忠诚方面。日本人重视君臣戒律,“君不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价值。虽然在今天的日本对天皇的追崇不似古代或二战时那般狂热,但是对于日本天皇,从存在以来,日本民众便将“效忠天皇”的“忠贞”思想一直传承下来。即便今天,日本首相在就职前也必须要得到天皇的承认。虽说这只是法定的形式而已,但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样,如果就职前的首相对天皇、皇室表现的不够尊敬,或是没能顺利的受到天皇的认同,那将是极大的耻辱。

四、日本“耻”文化的表现

“耻”文化对日本社会的表现,主要集中在武士道和自杀两方面。(一)武士道

日本的“耻”文化,与其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相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耻”文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武士阶级。历史上,日本是一个武士社会,武士视名誉为生命。为了维护名誉苛刻自己、让自己受苦的的行为, 即使在现在的日本社会也仍然会倍受尊敬。对武士来说,背负责任和完成任务是最重要的,他们怀有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如果武士受到挫败,尤其是这种挫败给周围人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必使武士感到极大羞耻,当这种羞耻感被无限制地放大,他们常常选择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消除生前之耻的最好办法,也是谢罪的唯一方法,同时世人也不再深究他的所作所为,也能保全自己的尊严。这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但直到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才有初步发展,武士道的思想糅合了儒家的“忠”和“勇”,禅宗的“生死一如”和视天皇为信仰的思想。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可以说,武士道是一种极端化的“耻”文化的表现。

(二)自杀

在日本,佛教的很多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特别是禅宗无常的生死观念对日本人的影响很大。“禅”的思想使日本人产生“耻”的意识,从而选择自杀的方式规避“耻辱”。日本古代著名的“四十七士”(又称《忠臣藏》)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说的是地方大

名浅野在负责指导仪式的幕府大名吉良的恶意构陷下,在主持国事仪式时穿上了完全相反的服装而当场出丑,浅野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当场刺伤吉良后剖腹自杀。浅野的四十七名武士忍受屈辱,历尽千辛万苦替他报仇,杀死吉良后四十七人全部自杀。

近代,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俘自杀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战斗中失败或处于绝境时,日本士兵们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剖腹自杀。他们觉得没有能为天皇取胜是一个军人的耻辱,要用死来谢罪,而“切腹”则是唯一的方法。

日本是一个集团意识极强的国家,日本人从小就接受集团主义教育。他们的集团性从小就开始培养,经过各个成长阶段的教育和熏陶,直至成人时趋于成熟。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集体、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对集体决议的绝对服从以致为集体献身、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这种思想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日本的个体谨小慎微,没有独立性,很多时候都是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决定,把自己的命运与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集体尽心尽力,忠心耿耿。时至今日,日本人在工作中,他们拼命工作,为的是能得到公司或别人的较高评价,认为只要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或好的评价就是死也值得,反之则宁愿“保节自杀”或“以死谢罪”。

五、“耻”文化的影响

“耻”文化的观念在日本有很强的影响力。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耻”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的积极方面表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发展两方面。

1、“耻”文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羞耻感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无形之中约束了人们的行为。这种思想可以说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文化追求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是家庭或者是天下的一员,依附于群体而存在,群体的存在对个人来说不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结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群体受到损害,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日本民族的“耻”文化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被群体的认可程度。为了取得团体对自己的认可,他们不得不以集团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集团的利益为自己的第一目的。一个人如果使团体失望或被团体抛弃,他心里总感到这是可耻的,因此,当自己给集团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羞耻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这经济的安定和繁荣应归功于“耻”文化。日本工业制品的品质在世界上是第一流的,这和日本人的工匠特质、工作认真态度、“耻”文化的影响是离不开的。从企业的经营者到工厂的装配工人,皆有以出售次品为耻的意识,这正是支撑着日本产品品质的精神支柱。在通常的情况下,耻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日本人的行动。以败给别人为耻辱,以不出色完成工作为耻辱,以给集体带来麻烦为耻辱,这种耻辱会让人产生努力奋斗的决心。正因为有了“耻”文化才使日本国民对社会和国家具有责任感,形成了独特的集团意识而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维系了日本社会的稳定。

2、“耻”文化是个人道德的原动力

日本人把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认为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善行标志,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偶然性的失误,都是羞耻。在日本“知耻之人”被称作道德的人,“耻”是坦白的心,廉洁的心,在与他人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大家遵循着同样的规则,互相支持,就能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一旦和别人发生摩擦,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内心就会感到羞耻。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最怕的就是被别人说“不知耻”,如果被人说“不知耻”,那就是最大的侮辱。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耻”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的消极方面表现在个人受到的消极影响和集团受到的消极影响两方面。

1、重视“耻”的日本人很难培养个人的独立性,往往容易养成责任感不明确的性格

“耻”文化具有压制想要新的理想生活个性的倾向,所以很多的日本人总是过着和他人类似的生活,害怕被排挤出去。不喜欢发表自己的主张或者是和周围人不一致的意见,也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总是用一些暖昧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尽是模仿,没有创新。如果做了违背规则之事或者给他人带来了不便,便构成个人品格上的污点,同时也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谴责。而对于谴责对象而言,这些责难都是让人感到“丢脸”、“羞耻”的事情,都是一种耻辱。所以每一个日本人都会尽量让自己的行为靠近公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人人千篇一律。

2、在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同一共同体对集团之外的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

日本人把自己和与自己同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人都看成是集体或国家的附属,为了维护共同的集团或国家,他们在各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给集团内部的成员关照、恩惠甚至是庇护。而对集团外部的人的态度则是恰恰相反。他们倾向于把集团之外的人看成是外来者、是立场不同的人、是敌人甚至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和他们一起生存而对其冷遇、加以排斥和欺辱。在战争中,日本国内全民族武装,国民的力量聚集为一,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在其对外侵略过程中,则是实行强硬野蛮的政策。仅在中国就制造过多起大屠杀和惨案,在东南亚各国亦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些都极为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集团意识的主导下对集团内外不同群体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在保持对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和睦、合作、互容的前提下,在集团以外的范围对集团以外的群体不论态度怎样恶劣,行为如何野蛮,只要不被世人发现,只要和集团内的人行为一致,不在大家面前公开,他们就不以其为辱,所以就没有任何担心,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集团意识已成为日本人内心及其活动的一种规则。如果集团内有人违背了这一规则,和他人行动不一,提出不一致的观点,有违背了规则的行为就会被视为耻辱,违背规则的成员会受到集团内部的排斥。也正是这种对集团内外态度的差异而产生的耻辱感反过来又维系着这一集团意识及在这一意识指导下的集团成员的活动规则。

六、日本“耻”文化的未来走向

现代日本对耻的意识逐渐下降。日本的百元售货店,常会挂着“超市偷窃是犯罪”的警示牌。有人会觉得有些许异样。作为常识,根本没有必要特地警告“超市偷窃是犯罪”,偷窃是犯罪,铁定无疑。但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如果不正式告知他们“超市偷窃是犯罪”,大部分年轻人对此是感到不知的。日本维誉网列举的耻的行为有:在电车上、公共汽车里,当老人、孕妇、哑子及身体有障碍的人乘车时,决定装睡或开始操作手机,像没有看到周围的状况一样;在电车上、公共汽车里,不把手机设成静音的或者通话的……日本人耻的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如下:一是日本人的个人意识在不断提高。二是经常打游戏和看动漫的日本年轻人对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的界线模糊的人数逐渐增多。三是由于战后经济发展和小家庭的形成,导致人际关系淡化。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耻的意识变得淡薄,其根本原因是人际关系的淡薄。

总之,强烈的“耻”意识自古开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主导着他们的思想,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日本的“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在其民族性格中不可回避,成为了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耻”文化也是日本人高度统一的集团心理的支柱之一。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沈婉蓉.“耻”文化在日本——浅论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J].文化论坛,2009(9):73-74.

[3]王萃.论日本人的耻辱观[J].科技信息,2007(22):119-120.

[4]赵俣.浅谈日本的“耻”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37-39.

[5]刘碧芬.日本的“耻”文化与自杀[J].安顺学院学报,2012(4):96-111.

[6]孙庆忠,丁若沙.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7-81.

[7]宋睿.浅析日本人的“羞耻文化”[J].文学研究,2013(2):48.

[8]闫志章.试论日本“耻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209-211.

[9]郑思严.日汉羞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10]陈晓杰.试论耻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长春理工大学,2012.

日本文化概论及答案

『日本文化概論』の試験問題 一、次の_の部分にもっとも適切なものを入れてくだい。 (毎_は2点、全部30点) 1、日本文化の基本的な特徴は_と_。 2、_が『十七条憲法』を発布した。 3、日本は_年に始まる大化の改新をした。 4、平安初期の『三筆』の_、_、_が日本書道史上代表的な人物である。 5、日本は710年に遷都した_も794年に遷都した_も、長安をモデルにして作った都である。 6、_のルソーの『社会契約論』を翻訳、解説した『民約訳解』が広く読まれ、東洋のルソーと呼 ばれた。 7、804年、_が入唐して天台宗を学び、翌年帰国して_を拠点に天台宗を説き広めた。 8、日本陽明学は反体制と_の特色がある。 9、普通、_、伊藤仁斎、_は日本古学派の三人の代表者と見なされている。 二、次のセンテンスを判断し正しいものに○、違っている ものに×をつけなさい。(10点) 1、中国との交流の中で大規模に系統的に中国文化を吸収したのは、推古天皇の時期であった。()

2、日本は隋唐文化を吸収するとき、中国の科挙制も取り入れた。() 3、飛脚は江戸時代信書、金銀、貨物などの送達を業と押してひろめした者。() 4、最澄が天台宗を、空海が真言宗を中国大陸から学び新しい日本的な仏教として広めている。 () 5、江戸幕府が1612年に禁教令を出したけど、明治政府が1873年に禁教令を解いた。()三、次に問題を答えなさい。(30点) 1、日本文化がよく外来文化を吸収し得た理由としていくつかの要因が挙げてください。 2、日本家族内で兄弟の間『本家』と『分家』は中国の兄弟関係と同じですか。 3、日本の年功序列制について自分の考えを書きなさい。 四、論述(30点) 1、日本企業の特色の一つの終身雇用の利弊を述べてください。 2、日本の儒学、中国の儒学とは異なる。認識論の面と論理面から述べてください。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篇一: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摘 要: 寒暄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 ,但其具体 内容和表达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分析日语寒暄语表 达的独特性可以管窥到日本民族的深层社会文化。 关键词: 日语寒暄语 语言特征 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 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 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 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 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 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 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 握手、 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 系。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 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 ,增进感情,建 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 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 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 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 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 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一、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集团主义归属心理 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 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 74%。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 恶劣,与外界交流很少,外来影响很难进入日本 ,而且日本列岛内部的各地域之间相对隔绝的环 境使日本人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民族集团意 识。日本是一个集团主义意识很强的社会。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缘故,日本人对其所在的集团形 成了“家”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家靠家庭,在社会靠企业,而企业靠国家。所以欧美人说, 整个日本就像一家官民合办的股份公司。日语日常寒暄语表达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离家 出门时,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 ”而家里人则说一声:“いってらしゃい(你走呀)。 ” 外出回来的人在进门时要说 :“ただいま (我回来了)。”而在家的人则说:“お帰りなさい (你回来 啦)。 ”这种“挨拶”不仅仅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在学校、 公司,在凡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均普遍 1 / 9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国民性格

第29卷增刊Vo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 Science)2007年10月Oct., 2007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Ξ马慧婕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 识和包容性。 [关键词] 日本料理;自然观;审美意识;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128182(2007)增20251202 从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临近,西部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来自大陆的文化。因此,“日本自建国以来,在保有其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摄取外来文化,从而建立起独自的融合文化”(《日本风情录》周平)。日本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导致 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上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研究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国民性格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的环节。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饮食都自有其独特之处,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中国四川省一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此地的居民都喜爱吃辛辣的食品,制作料理时麻 辣的调味料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四川的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它自身的饮食文化。然而,关于隐含在一国料理中的国民性格及思维方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日本料理里反映 了日本人怎样的性格和心理呢?本文将在论述日本文化和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对日本料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一、日本料理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受海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日本的近海渔业相当的发达。据调查,日本人自古就常用各种鱼作为料理的食材,至今日本料理里大部分的原料仍是以海产品居多。此外,日本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和雨量都相当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所 以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面积超过国 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于是

日本政治文化的个性与特点

摘要: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 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 林晓光(法学博士)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有本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浸润,也有对外来文化、尤其是对于古代东方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上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源、多重、多样的特点。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从西方传来的基督教文化。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文化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因此日本政治文化的要素构成和结构特征又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二是外来文化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压倒性、主导性的作用和地位。三是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利用、融会贯通的同时,基本上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性文化的精髓。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基础性的主体部分。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为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基于政治文化的考察视点,我们考察和研究的主要是文化对于国家政治外交、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问题,因此基本上不涉及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物态文化,而是兼及文化的制度、行为、精神等三个层面,并集中于文化思想对于政治的渗透和影响,以及政治行为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从这一点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我们就不能不将考察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放在日本的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等方面。因为笔者认为:对日本政治、外交,乃至民众心理、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瞭解日本人的性格特徵

瞭解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一般說話比較委婉,尤其是在求對方做什麽或者拒絕對方的請求或不能贊同對方的意見時更是如此,在歐美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他們說話太曖昧,總是不明確的說出yes’或no,讓人很難搞懂日本人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麽, 而日本人覺得,說話要給對方留餘地,不能傷了對方,如想求對方明天陪自己去購物時,他們可能不會直接說,“你明天能不能陪我一起去購物”,而會先向對方說明自己明天想去購物,但不知道去哪裡好,擔心不知道應該怎樣跟人砍價等等,然後等著對方察覺自己希望得到幫助,等著對方主動提出陪自己去,如果對方不想去,那他會說我很想陪你去,但我明天有事,如果他真的想陪你去,課的確明天有事去不了,他會接著說,如果後天可以的話,我倒是可以陪你去,這樣,無論是何種情況,相互都不會傷面子,拒絕對方的直接請求或不贊同對方的意見時,那他們更覺得不能直接說no,因為他們認為那樣會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他們總是會顯得吞吞吐吐,或者繞著彎子說一些別的話,並且希望對方聽了這些話就能明白他是什麽意思,他們稱這種溝通方式為“以心傳心”,可歐美人往往不領他們的這份情,常常逼著他們明確地說出yes還是no,這反倒讓他們很為難,日本人的曖昧特徵,我想與日本人長期生活在一個由相對單一的民族構成和農耕型島國有很大關係,其實,所謂曖昧,不過是在外人看起來曖昧而已,他們自己之間完全可以“以心傳心”,相互不用說的太清楚也就都明白了,況且很多東西早已成為他們那個文化圈子里的常識,甚至什麽都不用說大家就都明白。 可是和外國人打交道時,他們發現很難喝外國人“以心傳心”,這也使得他們中很多人不願意跟外國人打交道,覺得太麻煩,什麽事情都非得說的清清楚楚,分出黑白來,這對他們來說往往是一個負擔,有事甚至覺得很痛苦,課日本現在在經紀上等各個方面又都離不開外國,所以他們也在為學會和外國人打交道而做著各種努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日法语系 1001班 xxx 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 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

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 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对灾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灾难过后,是很快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3.由于食物直按取自大自然, 因而形成对大自然的依恋心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4.由于资源贫乏,使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培养, 这是战后技术立国、智力出口的基本条件。 5. 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本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

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日本秋田狗对主人的忠诚和爱,从侧面也反应出了一些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如下特征: 一、忠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忠诚,员工忠于上司、忠于企业、公司忠于员工。 日本企业不仅推崇能力,更看重忠诚。 同时,日本企业员工也同时把忠诚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荣耀。 在日本,不忠诚的人是被人唾弃的。 日本员工时时处处维护自己企业的荣耀,不允许任何人有辱自己的企业。 日本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企业是员工的家,情感的纽带,道义和责任的要求都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也十分罕见,从一而终任劳任怨是日本企业员工所只能从的道德准则。 此外,日本企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 日本员工行为中往往表现出无条件服从企业,为企业发展忍受各种苛刻的条件。 日本人的忠的意识除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因为自身的忧患意识浓重,日本的耻感文化特色,资源短缺,受灾频繁,是日本人必须强调一种忠的意识,才能更好的生存,从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源。 二、以人为本,重视团队精神的发挥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耕民族,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具有长期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日本民族主义传统和与此相联系的团队精神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各种制度、方法、习惯之中,使企业全体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 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叫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有着很强的归属感。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细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中,把培养团队精神视为企业文化的灵魂。 正是这各方面的综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从而爆发出勃勃生机和很强的创造力,完全不同于美国企业的机械性组织。 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日本企业重视团队能力,个人能力被置于其次地位。 日本企业采取年供序列工资制,晋升主要凭年资相应的职务晋升也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较多,并保证大部分员工在退休前都可升到中层位置。 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能力更重要。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要成长为一名受重用的优秀员工,要被派往多个地点去任职,要经历多种岗位和工种,虽然有些工作貌似琐碎无聊,与企业似乎无关,但能否安心兢兢业业地做好这些工作,却是企业考察员工的适应性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手段。 日本企业内部往往没有鼓励员工相互竞争的机制,要求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协作,过分的自我表现会收到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不能以个人好恶来评判事物,二是要以群体的和谐为评判标准。 在日本,集体活动甚至于下班后去喝酒都不能够轻易不参加。 三、精细日本作为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匮乏,为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人养成了精细的文化习惯,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人太过于拘泥小节。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浅析日本人隐忍性格的心理学成因111

分类号:密级: 毕业论文 (本科生) 论文题目(中文) 论文题目(外文)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学生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兰州大学教务处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本毕业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 □不易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日期:

浅析日本人隐忍性格的心理学成因 摘要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现今属于发达国家的日本在于中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为其带来了很多正面的评价。隐忍的性格表现在讲礼仪、做事专注认真等方面。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现象,比如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 是否每个人生来性格中就有隐忍的一面,究竟是何种原因对其造成后天的影响,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发扬,借助本文的研究,希望能找到后天对其形成造成影响的因素,借助本文希望能帮助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人的性格心理,学习其中的优秀方面,尽量消除两国民间误解和隔膜,这对于两国民间互相了解,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的合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隐忍,性格心理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本的地理环境, 自然面貌对铸造日本民族性格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并讨论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对日本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尊重自然, 尊重现实的特点, 形成了日本人对现实容忍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面对各样的思想采取融和的立场,对社会规则采取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态度。岛国狭小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上更小心谨慎,注重细节和礼节,同时这种四面环海的包围状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家本位的思想及集团感。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强的心态。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思想性格 日本作为“东方的西方”,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物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加以论述。 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日本人的宽容忍耐,谨慎的性格 (语言,行为,遵规守纪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 境内青山层峦叠翠, 众多的湖、溪、河、川点缀其中, 岛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观美不胜收, 但是列岛的气象变化多端, 台风季节, 狂风暴雨无情袭击列岛; 寒冬季节, 日本是世界上降雪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 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加上火山、海啸、地震亦频仍发生……埃德温。赖肖尔说: “台风已使日本人习惯忍受自然灾害, 并能泰然处之。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台风心理状态, 但是, 其他自然灾害也助长了这种宿命论观点。因为大部分日本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 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活火山, 故有时还有火山爆发之灾。……由于江户( 东京旧名) 周期性地发生强烈地震, 人们普遍认为, 每隔六十年就要有一次大地震。总之, 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 但与此同时, 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1 生长在这样环境的日本人感觉灵敏, 性格即“宽容”又“忍 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卧薪尝胆!包括这种勤奋,它不也是对艰苦的一种忍耐么?!日本人的忍,他是有某种目的为前提的忍!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目标忍耐很久,做很多准备工作,然后当时机来临的时候,达到最终目的。日本大街上,很安静,电车里很安静!其实日本人不喜欢那么张扬,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想~~他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跟所有人都说出来~~也不会很张扬的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想去埃及旅行,他们只会在坐电车的时候开始算旅行的话要多少钱,然后下车的时候去车站那份找兼职的报纸,之后打工赚够去旅行的钱,等旅行回来之后告诉你他们去了埃及~日本人很沉默,特别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先安静的想好,然后才有条例的去做~~他们不爱面子,只看实质!总是说日本经济大萧条~~也并非如此,只不过萧条的时候他们跟全世界说他们萧条的很惨!等他们经济恢复的时候,他们开始沉默了~~进入冥想状态,一声不出~~他们觉得,现在恢复了,我们在努力努力可能经济会更好!就业率更高,社会保障会更完善,不用跟世界说我们现在好了,忍一忍,忍一忍~~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一丝不苟固步自封 俄国人、坚韧不拔自高自大 法国人、浪漫情怀自吹自擂 韩国人、奋发图强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自取灭亡 西班牙人、热情似火自生自灭 英国人彬彬有礼自欺欺人 俄罗斯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瞳色,轮廓,体型 俄罗斯人:男人毛多女人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瞳孔淡褐色 英国人:男人鼻子大毛发颜色最淡个子高瘦女人同英国男人瞳孔淡蓝绿色 德国人:男人脑袋小身子大强壮眉骨高女人轮廓生硬像男人瞳孔棕色头发淡黄或棕红色多 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怎么样,比较一下 首先德国人很严谨做事情特别认真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做事很讲究效率很直接的那种 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他还会马上纠正你挺郁闷的比较拖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特别带伦敦腔的很忧郁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后者更放肆点 美国人很有创造力很固执比如你卖东西跟他如果他买了19元你叫他多给1元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他会说“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数学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实话说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 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 我喜欢加拿大人懒的很讨人喜欢

怎样从身体特征区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 美国等移民国家什么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征分的。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话,那么,典型的各国白人面部特征是: 美国人一脸牛气哄哄,头发蓬松,白脸有点红(喜欢户外活动),大脸,一般有点浮肿(垃圾食品吃成的) 英国人一脸高贵气质,头发剪得齐整而短,脸上干净,就算留胡子也很整洁。俄国人通常留大胡子,鼻子特别勾,脸特别白,头发颜色最浅。 德国人脸部比较长,下巴略尖,清瘦而双目有神,头发金黄色。 法国人脸部椭圆,皮肤比其它国家的细腻,头发略显棕色,瞳仁特别蓝。 美国是兔子,英国人是老鼠,法国人是猪,德国人是狼,俄国人是熊,中国人熊猫,日本人是猴,韩国人是狗,越南人为猫,阿拉伯骆驼,阿富汗是羊 我们称美国为“美帝”俄国人为“老毛子”英国人为“黄毛子”法国人为“浪漫的佬爷”非洲的是“小黑子”... 甲乙丙丁四人的国籍分别是:英国、俄国、法国、日本。乙比甲高,丙最矮;英国人比俄国人高,法国人最高;日本人比丁高。 这四个人的国籍是()。 A.甲是英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日本人 B.甲是法国人,乙是日本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C.甲是俄国人,乙是法国人,丙是英国人,丁是俄国人 D.甲是日本人,乙是法国人,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 答案:D。山“丙最矮”、“乙比甲高”、“日本人比丁高”和“法国人最高”可知,丙、甲和丁都不是法国人,因此乙是法国人;由“丙最矮”和“日本人比丁高”可知,丙和丁不是日本人,则甲是日本人:由“丙最矮”和“英国人比俄国人高”可知,丙不是英国人,则丙是俄国人,丁是英国人。选D。 美国人追求牛仔,英国人追求尊严,德国人追求逻辑,法国人追求自由,俄国人追求喀秋莎,日本人追求共荣圈。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民族性格

对日本名族性格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结合禅宗在日本的发展,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日本禅宗禅民族性格双重影响行为模式 禅意识的历史沉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 产生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禅宗以外的佛教各宗派在日本文化史上所起的影响,可以说只限于日本人的宗教生活,而禅宗则超越了这一影响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逐步深入到日本人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到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去。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曾这样说过:“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的佛教都没有禅宗那样…日本式?。”禅意几乎成了日本人之性格和人格模式方面的象征,时至今日仍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作用于日本的民族性格。 一、正面影响 1、纤细敏感、认真细致。岛国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由此养成了日本民族纤细的感觉,他们乐于以纤丽纤小作为其审美的旨趣。通过日本庭园所体现出的禅意识,即强调“悟”性、“以小见大”等,进一步加深了日本民族的这种纤细敏感的性格。“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的日本庭园也体现出了日本人做事的细致、认真。 2、自解自悟、具有刚性。中国佛教中的禅宗,相对而言又是最富个性,也是最具刚性的一派。如禅门中人讲究自我修行,自解自悟,倚重自力自度等等,都是阳刚之气旺盛的表现。中国禅传入日本后形成的日本禅同样如此。 3、调和内敛、注重集团。努力寻求个体与整体的依存、融合,可谓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之一。中国禅传入日本之后,通过儒禅互补突出了“和”的理念,并进一步推动日本人形成了调和内敛、注重集团的民族性格。正如一位建筑师所说,“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和谐,如果把它移走,这里就完美无瑕了”;调和性正是日本庭园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充分体现了注重集团的精神意识。 4、重经验,轻思辨。禅宗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从而具有非理性及经验性。这种特性导致禅宗在与日本固有的民族传统结合之后迅速本土化,并推动日本民族形成了重经验、轻思辨的思维方式。它在促进了物质生产、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应用科学的发达的同时,也对日本的民族性格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日本民族性格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缺陷。所谓“见性”即是对无相的自己的自觉,这种见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正如“敏感是双向的,它让你看到多少美丽就会让你看到多少丑恶”一样,在日本民族的性格中,纤小敏感的背后是深重的危机感、认真细致的背后是偏狭固执的刻意追求;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背后是盲目自卑、唯我独尊;调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