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二. 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

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分析秦汉文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繁荣局面,成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汉朝空前强大,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着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当时在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中国古代称之为大秦)和安息两个大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中朝之间关系密切,交往始于殷商,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和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后,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中朝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工具等输往朝鲜。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先进的文明传到朝鲜,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中日之间很早就有联系。中国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说明当时我国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

象。汉武帝时,日本一些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王得赐印绶(“汉倭奴国王印”)。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两汉时期,中越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三)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中国被称为“丝国”,中西交通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1. 丝绸之路的开辟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设置亭站,保护商旅。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许多生产技术,经过这条交通线西传;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佛教后来也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一些商人船舶最早往来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西汉中后期,政府也重视这条航路,派人远航,海上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中外交通的重要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与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拓展,开始突破仅限于周边近邻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

贯穿这几个文明地区。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汉武帝时,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由于安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罗马帝国(大秦)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安息商人多从事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汉朝与大秦,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国阻隔。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未能到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是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课堂小结: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活跃起来。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初步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也多方吸收了其他各具特色的文明的宝贵营养,激发了自身蓬勃生机,中外交往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汉文化的特点

1.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4. 秦汉文化气势恢宏;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一贯为中国古代人们所重视的天文历法、算学、医药学,又有了新突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更具开创性,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1. 天文历法

(1)制定颁布“太初历”

汉初沿用秦历,但秦历行用百年,误差越来越明显。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努力协调太阳纪年、太阴纪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较完整,在当时也更科学的历法。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准确记载

(3)张衡的科学成就

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制作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一起,早于欧洲1700多年。

2. 数学成就

汉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是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全书共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如仓储、面积、工程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反映出数学发展与当时社会生产实践之间密切的关系。《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中医、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早期医学成就的一次高峰,这一时期编定的几部医学著作不仅为中国中医学的理论奠定基础,而且为后世药学治疗学创立了经典。

《黄帝内经》是古代长期以来由多人反复修订补充,到西汉才编定的。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贯通全书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药物学专著。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这一发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东汉“医圣”张仲景,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辩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4.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居中国四大发明之首,中国因此被称为是纸的故乡。造纸术的发明也是一个不断积累探索的漫长历程。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原料更易寻找,而且造价低廉,使纸和造纸术有了推广使用的可能。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与传播,以及思想交流,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哲学与宗教

儒学、佛教、道教,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两汉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确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斗争激烈,王充在唯心主义泛滥之时独树一帜;佛教传入,道教创始,中国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

1. 董仲舒的新儒学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董仲舒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从这个基点出发,他提出了封建伦理纲常。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家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王充与《论衡》

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万物皆有物质性的“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认为精神依存与肉体,“人死不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进步性。他是继荀子之后,我国思想史上又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 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建造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不久,人们对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时的传入,为后来的广布提供了基础。

4. 道教的创立

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又杂入了阴阳五行说等,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内容非常庞杂,大部分内容为布道教化和伦理道德,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也有些内容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等观点,这些观点对平民极有吸引力。东汉末年,道教分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别。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书籍的编撰。汉代史学成就卓著。《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二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东汉史学家班固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五)文学的新成果

两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

赋是兴起于两汉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赋用辞华丽,语汇丰富,但是词句非常艰深,辞藻堆砌,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文化、宫廷文化的代表。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

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民间文学的代表。

(六)雕塑与绘画

秦汉时期,雕塑与绘画的艺术水平很高。在雕塑艺术方面,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最为突出,在绘画方面,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也有许多珍品。许多艺术作品都表现了秦汉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的状况,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美学修养。

课堂小结:秦汉文化辉煌灿烂,拥有众多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A. 应用性技术

B. 农作物良种

C. 手工业产品

D. 书画艺术品

2. 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 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 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 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3. 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见之于()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4. 汉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最远可抵达()

A. 印度半岛南端

B. 红海沿岸

C. 欧洲大秦国

D. 波斯湾

5.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A. 统一的社会环境

B. 频繁的对外交流

C. 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D. 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

6. 后人尊成华佗为“神医”,是因为他()

A.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 擅长外科手术

C. 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

D. 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

7. 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张衡制造地动仪

C. 华佗发明麻沸散

D.《甘石星经》问世

8.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荀况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 认为精神随肉体死亡而死亡

B. 人能够战胜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C. 特异的自然现象并不是人间祸福的征兆

D. 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 问答题

1.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最开始的起点各是哪里?它们的开通各有何重大意义?

2.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呈现怎样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B

3. D

4. A

5. C

6. B

7. A

8. C

二. 问答题

1. 起点分别是长安、广东沿海港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则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 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④张骞沟通西域;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⑦统治阶级比较重视。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 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 图示总结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关系 3.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基本线索 统一全国:条件、历史意义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移民 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郡国制、察举制、编户齐民 两汉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经营西域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与日、韩、越、大秦、安息等往来 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水平先进、气势恢弘 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秦汉哲学宗教:董仲舒的儒学、王充、佛教传入、道教形成 文化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 艺术:雕塑、绘画 主干知识整合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1、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 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知识梳理: 一、秦朝统一全国 1、条件: a、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的实力最强,为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c、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d、长期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 e、秦王赢政广罗人才,积极部署,十年兼并,实现统一。 2、统一过程: ①灭六国。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统一。②平越族,统一西南地区。③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基础;创造安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密切民族联系,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尚的皇权。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此制为历代沿用。 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各级主要官职均由皇帝任免。 A、中央:设“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B、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高三历史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秦汉时期的文化 二. 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 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分析秦汉文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繁荣局面,成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汉朝空前强大,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着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当时在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中国古代称之为大秦)和安息两个大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半岛与我国相邻,中朝之间关系密切,交往始于殷商,从未间断。在中原地区每有动乱之时,一些中国人就避祸而去,战国纷争和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东汉“灵帝末,……百姓苦乱,多流亡入韩者”(《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后,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中朝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密切。朝鲜特产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工具等输往朝鲜。这样的贸易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中国先进的文明传到朝鲜,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中日之间很早就有联系。中国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说明当时我国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前 221——220 年)

高三历史第二单元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前 221—— 220 年) 四川省南溪一中 一.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代。 1)政治: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巩固;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3)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弘等特点。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5)对外关系:开创时期;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二.重难点剖析 主题一、秦汉的统治与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朝的统一孕育了哪些客观因素?从中我们得出什么认识? 1)经济基础: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政治基础: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局部实现和建立; 3)理论基础: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4)人心导向: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5)民族关系:各族接触和融合加强; 6)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秦国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实行了等正确策略;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认识:统一是主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概念、基础、实质、社会根源、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的趋势、认识七方面掌握) 1)概念:A、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B、中央集权:指政治制度;是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交中央管理和控制,完全执行中央政令。 2)基础:理论基础-;经济基础- 3)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权与权的关系,中央与的关系。4)社会根源(历史必然性)(经济根源)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政治根源)需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 5)发展过程:(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形成于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有了新发展。明清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6)发展过程中的趋势:一是调整中央官制加强;二是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三是强化对的思想控制。 7)认识:分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A、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割剧,维护统一与完整;有利于各地方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型工程兴建 B、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阻止新生产关系产生;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极易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 3.秦汉时期三种治国思想的选择

高三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其次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人 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夫斗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起先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与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 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秦末农夫斗争,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它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也有较大的损益改变。汉代的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与其特点是什么? 【引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产生的缘由,一方面缘于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交替、巩固封建国家统治的须要;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分裂割据、巩固统一的要求。【精讲】缘由 (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确定。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须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爱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农夫的抗拒。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限制的须要。 (3)理论法家“集权”理论影响。 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行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干脆任免各级官史;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心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伴随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迁移1】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须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吏必需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心和皇帝限制,官吏不能世袭 解析:联系郡县制内容,通过与分封制对比可以知道,郡县长官 由皇帝任免,并且不能世袭,事实上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了。故选D。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文化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秦汉文化的特点 2. 难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当时存在着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二. 匈奴的兴衰 学习中要注意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匈奴的兴衰发展;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一)匈奴的社会状况与匈奴政权的建立 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但农业、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秦汉之际,形成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军事力量强大,但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二)西汉时期匈奴势力的发展变化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西汉初期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汉武帝北击匈奴。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不可能对西汉再实施攻击。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

高三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知识点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将秦汉时期知识点整理如下,快来看看吧。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历史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

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同步练习题】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封建化较彻底②拥有富饶的关中地区和四川盆地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秦国的半两钱通行中原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2、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通用的标准字体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3、秦始皇在咸阳宫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攻打匈奴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4、秦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说明秦朝 A、赋税沉重 B、法律严酷 C、徭役繁多 D、兵役繁重 5、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有利于”主要指 A、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安定环境 B、促进了各地交流 C、推广了农业经验 D、减轻了人民负担 6、秦朝时负责国家监察事物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秦汉时期知识点介绍到这里了,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

高中历史考点04秦汉的民族外交和文化知识

高中历史考点04秦汉的民族外交和文化知识 秦汉的民族外交和文化知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和行政体系,统一了全国的法律和货币,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汉时期,中国通过民族外交和文化交流,发展了广泛的国际关系。 首先,秦朝通过征服和吸纳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丝绸之路是一个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秦朝通过征服西域的各个国家,建立了对这条贸易路线的控制,大大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同时,秦朝的领导也鼓励和保护丝绸制造业,使中国的丝绸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其次,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统一国家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措施,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在汉高祖刘邦的统治下,中国与匈奴之间实施了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通过向匈奴进贡和联姻,有效地稳定了中国西部边境的局势,并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同时,汉朝还通过向朝鲜、日本等邻国派遣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联系,推动了区域稳定与经济繁荣。 此外,秦汉时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种艺术、科学和思想的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国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并受到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影响。在汉朝,帝国宫廷艺术达到了高峰,景德镇瓷器、丝绸织物、陶瓷器皿等成为

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品。同时,骑射、游戏、音乐等西域文化也被中国吸收并融合进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另外,秦朝还成功地吸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实现了国内的民族融合和统一。秦始皇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和汉化政策,将中原的汉族文化推广到边疆地区,逐渐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国的统治和文化。秦汉统治者还通过向边疆地区派遣官员和进行军事远征等方式,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实现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民族外交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同时,通过民族融合和文化吸收,中国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汉时期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在秦汉时期的民族外交和文化交流中,也可看到中国对外扩张和统一的政策。在秦朝,秦始皇通过征服和吸纳其他国家,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并通过强行推行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国家体制。这种中央集权的政策也为后来汉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方面,秦朝不仅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区和南方的百越地区,还向北扩张至匈奴的领地,实现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控制。秦始皇还想通过南巡来进一步巩固南方地区的统一,但是在这次南巡中遭到了失败。尽管如此,秦始皇的征服和扩张政策至少在短期内实现了对中国领土的统一和稳定。

高中历史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学法指导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某某易必强 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圈。中华文明作为其中不曾中断的一个文明中心,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X围扩大,对外往来也更加频繁,不仅政府间的外交活动频繁,民间经贸文化交往也更加密切。这些交往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沟通世界几大文明中心的作用。弄清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对我们正确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汉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往东,两汉同朝鲜有着密切的往来;往西,自X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陆上的重要通道。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出阳关和玉门关,越过葱岭,可到达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海路方面:往东,很早的时候,中日两国人民,就驾着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往南,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的联系,汉朝政府派人远航,从某某沿海港口出发,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沿海岸线往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从海路沟通了中外的交往和联系。 第二,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策开明。两汉时期,政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方针,加强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汉武帝时期,政府派兵消灭了朝鲜北部的卫氏朝鲜,在那里设郡治理。同一时期的西汉政府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更体现了其对外交流的主动性。东汉时期,政府为了沟通与大秦的直接交往,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欧洲,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表达了政府对欧洲友好往来的意愿。两汉政府的开明外交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政府间的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友好往来,如东边的日本、朝鲜,南边的越南、印度半岛,西边的安息等国家。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更是多次派人入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也从海路来到中国,到某某谒见了中国的皇帝,中国和欧洲之间有了直接的交往。 第三,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西汉以前,中国与西方通过西北各少数民族进行有限的交往。自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的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当地贵族追逐的奢侈品,就连罗马帝国最西端的英伦海岛,在公元2世纪时,其丝绸的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一、与朝鲜的关系:①秦汉之际,有很多燕、赵、齐人去朝鲜;②西汉初年,朝鲜半岛的三韩多次派人会见汉武帝;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③中国与朝鲜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二、与日本的交往:①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② 汉光武帝时,赐倭奴国使者以“汉委奴国王”金印。 三、与越南的交往:中国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推广到越南,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四、与安息大秦的友好往来;①安息是古代波斯帝国,与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②大秦是古代罗马帝国,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甘英只到波斯湾;③《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时和这之后,中国和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一: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掌握《史记》、《汉书》,弄清体裁区别;掌握汉赋、乐府诗,比较不同特点。 4、雕塑与绘画 掌握雕塑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秦汉砖瓦和瓦当);掌握绘画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彩色帛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二:重点和难点 1、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 (2)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④气势宏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都表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显现出宏大不凡的气势。 (3)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 (2002年全国卷考题)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图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和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 【解析】本题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汉唐两代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以及敦煌石窟艺术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综合性。 【答案】(1)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隋唐佛教 【原创题】 例2、下列几组内容有因果关系的是①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②甘英出使大秦——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③张骞通西域——内地冶铸、水利技术的传播到域④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 【解析】本题是因果关系查对题型,一般来讲因果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内在的、接踵而至的,而不是分割的、间断的。按这一规则选择,应选项无疑是D。 【答案】D 例3 西汉时,中外交往的情况包括①与西亚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②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③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入日本④政府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与西亚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所以①项叙述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因此②项叙述正确。西汉时造纸术发明,东汉察伦改进造纸术,其外传到日本则是4世纪以后,因此③错误;政府与欧洲的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东汉时,因此④项叙述错误。 【答案】A 例4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关系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汉代,首先要明白我国与西亚通商交往关系的阻碍是什么?显然是匈奴势力的存在和威胁,而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关系,而且卫青霍去病等匈奴战争的胜利,这就为我国与西亚地区通商交往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C 【点击思维题】 例5 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于公元前2世纪由张骞开辟②曾经是东西方经济往来的主要通道③丝和丝织品是主要贸易货物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是我们学习一个重点,其由来是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是秦汉直至隋唐东西方经济往来的主要通道,之所以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这商道主要贸易货物是丝和丝织品,通过丝和丝织品的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就能很顺利地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A 例6 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秦汉史(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旧人教一轮复习秦汉史(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两汉外交繁荣概况 1、两汉时期,世界主要文明中心 2、两汉对外政策:积极主动的友好交往; 3、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 (1)两汉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具有巨大吸引力; (2)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交流提供了条件; 二、两汉与朝鲜的交往 1、朝鲜社会:秦汉时期,朝鲜半岛有三韩 (1)马韩 (2)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 (3)弁韩 2、友好往来 (1)秦汉之际:为避祸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2)两汉时期:三韩派人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3)经济交流:

三、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社会 :分裂割据,小国林立 ; 2、政治往来 : (1)汉武帝时 :30多个日本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 (2)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遣使奉献” ; 3、经济交流 : 四、两汉与越南的往来 五、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时间 :汉武帝时期 ; (2)丝绸之路路线 : (3)丝路开通的条件 : ① X 骞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决定性作用) ② 西域都护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 ;

③ 汉王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根本原因) ④ 有效地解决匈奴问题,发展了与西域的友好关系是推动中西交通贸易发展的关键 ; (4)丝路交流 : ① 中国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 ②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 (5)历史影响 : ①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 ② 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既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又促进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 2、海上丝绸之路 (1)海上丝路概念 :连通汉王朝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水上贸易交通线 。 (2)开辟时间 :汉武帝以后 ; (3)主要路线 : (4)历史意义 :海上丝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 ※ 点拨 ① 两条丝路的开通,扩大了秦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拓展; ② 两条丝路的开辟,促使我国的外交开始突破东亚X 围,走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 。 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两汉与安息的交往 (1)安息王朝 :两汉时期,西亚大国 ; 某某沿海港口 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 绕过马来半岛 出马六甲海峡 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高考历史复习第八课时秦汉时期的文化

高考历史复习第八课时秦汉时期的文化 基础网络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中外交流频繁:X 骞通西域后,中亚、印度半岛文化流人。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 ,称中国学为“汉学”。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 《史记》等。 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公认最早。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介绍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 志我国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X 仲景:被称为“医圣”,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华伦:被誉为“神医”,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105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书写、料易得、造价低的“蔡侯纸”。 外传:6世纪起,传至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①万物由客观的物质元气构成。 ②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反对厚葬。 佛教:西汉末经中亚传入。明帝时传开。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在某某传教建白马寺。 道教:东汉时,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而成。《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①司马迁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 ②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三干多年的历史。 ③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汉书》:东汉班固写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赋:讲究排比,辞藻过于华丽。西汉的篇幅较长;东汉的篇幅较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医学 统一前提下东汉 体现在《论衡》中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 新课标 人教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史新课标人教 版 网络构建 一、对外交往活动 1、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②两汉: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文化,人称“__________”。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___________输往中国,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传到韩国。③唐朝:与新罗往来频繁,新罗来唐留学人数最多。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在唐朝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唐朝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新罗。 2、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___________时,日本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____________”印。中国__________________传入日本,丰富了倭人物质文化生活。②隋唐时期,互遣使臣,唐朝时派遣唐使十多次。唐朝制度、文化、建筑等影响很大,推动大化改新。贸易往来频繁,双方都出土大量对方货币。友好交往人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印关系 (1)西汉: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2)唐朝 ①以________为纽带,天竺与中国交往大大加强。 ②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对印度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印交往中有突出贡献。 (3)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到达_____________。 4、与西亚的关系 (1)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安息是西亚的大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与________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2)隋唐: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到大食。 5、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1)汉代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的“____________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2)隋唐时期 ①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②唐朝从广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马来半岛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3)明清时期:____________到过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此后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各地,同当地人民一起,对__________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与欧洲的关系 (1)西汉:①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牛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2)唐朝:与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传入中国,唐朝的________、_________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7、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 (1)明朝后期,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海防松弛。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与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东来,1553年,___________骗居澳门;明末,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原产美洲的农作物__________和烟草等也通过新航路传入中国。明末,___________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1686年,____________两次令清军进攻雅克萨俄国殖民军,结果,1689年签订了《___________》。 二、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途径

人教版初一中国历史第16课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教材精析精

第16课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知识归纳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在玉门关之南,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匈奴控制了西域,对西域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和剥削。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年。后辗转到大月氏。但由于大月氏已经西迁,不再愿同匈奴打仗,张骞出使的使命未完成。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从此,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汉朝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4.东汉初期,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为了恢复中原的交往,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并任命他为西域都护。经过30年的经营,西域与内地联系密切。 5.秦汉时对外关系:①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③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的关系已经很密切,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和其他物产输入我国。④中国同日本交往的历史也很悠久。西汉时,日本的一百多个小国有三十多个同汉朝有来往。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 学法建议 要掌握本课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关键问题:

高三历史:2.7《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2)(旧人教版)

历史:2.7《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案(2)(旧 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