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

(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

(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

(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感

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1 、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就

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2)接近性规律: 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3)封闭性规律: 视野中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4)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 、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者

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

(二)知觉对象

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等。

(1)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重视。

(2)强度法则: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感知。

(3)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容易被感知。

(4)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5)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6)新颖法则:新颖、新鲜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三)情景

情境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三、知觉的防卫机制和错觉

(一)知觉的防卫机制

知觉的防卫机制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

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映的倾向。

(二)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四、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征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有一个规律,叫做一致性规律。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烈的影响。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

(四)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

(五)投射投射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征或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或想法。

第二节归因理论(李浩芳201217910415)

一、归因的概念(P33 小资料2-10:你为什么要打工?)归因:人们对别人

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的学者。

1、归因理论的三个步骤:

(1)行为的知觉;

(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

(3)对个性的归因。

2、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

(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

(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二、归因的类别

1、海德的分类

(1)内因(个人倾向归因):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人格、态度、动机、能力等;(2)外因(情境归因):归于环境因素,如宏观环境、社会舆论、工作难度。

2、凯利的分类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2)归因于行为人的对手;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三种可能性并存,找出真正的原因。

三、归因的参照点(凯利的三度理论比较重要)

1、一致性: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2、一贯性: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3、特殊性: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主管甲批评下属乙的归因(要点)

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5小资料2-11:领导归因模型)

维纳认为成败归因于的四个因素: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又可按三个维度归类为内因一外因、稳定一不稳定、可控一不可控。

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要点)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不同的归因判断,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可能出简答题)

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则很有可能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而把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任务容易、机遇好),则可能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内因(努力不够、能力不足),可能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而把失败归结为外因(任务困难、运气不好),则可能使人气愤、产生敌意。如果把成功归结于稳定性因素(任务容易、个人能力强),则可能提高

今后工作成功的信心;把成功归结于可控性因素(努力、能力),则可提高努力

的积极性;而把成功归结于不稳定且不可控因素(运气好),则可能使人产生侥

幸心理,对提高积极性没有多大作用。把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任务难、能力差),则可能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能力不够),可能减少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了解人的归因倾向和规律,正确进行归因,有助于人们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激发努力动机、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的目的。

第三节洞察力

一、洞察力的本质(P36 小资料2-12:曾国藩的洞察力)

1、洞察力: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2、关于洞察力的观点(1)特殊过程说:洞察力过程与一般思维过程存在着本质的差别:(2)无特殊过程说:洞察力与一般思维设计的过程是相同的;

(3)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思维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选择性比较)。

二、人际洞察力(洞察力的三元观点)

人际洞察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三元观点

1、选择性编码:从一堆信息中选出有关信息。(P37小资料2—13:我是骗子吗?)

2、选择性合并:把原来看似彼此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原来的各个部分相不相似皆可。

3、选择性比较:把新获得的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P38 小资料2—14:本田宗一郎的市场洞察力)

第四节个人决策(张成201217910422 )

一、个人决策

(一)什么是个人决策个人决策的定义。所谓个人决策,就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

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 、知觉

2、思维方式

3、气质与个性

4、情绪和情感

此外,还有群体压力、朋辈压力、家庭压力、组织压力、榜样等他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二、决策过程模型

(一)基本假设I —纯理性人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理性的决策原则被逐渐认可。

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四项)

决策过程模型图的分析纯理性人假设的缺陷

(二)基本假设u—有限理性人

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丹尼尔?卡纳曼在赫伯特?西蒙理论启发下,提出三种常见的启发式。 1、不确定性判断:启发式与偏见

⑴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小资料2-15:取球的概率)

⑵可得性启发式:至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小资料2—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八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 (201504)25、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而深刻的认同的组织文化是( C )8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强文化 D、弱文化(201510)25、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C )8 A、组织作风 B 、共同的价值观 C 、组织目标 D 、组织规范 (201604)24、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 规范的总和称为(D )8 A、k 织理念 B、组织伦理 C 、组织规范 D 、组织文化(201604)25、组织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这类组织文化是(B )8 A、学院型 B 、倶乐部型 C 、棒球队型 D 、堡垒型 (201610)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 A )8 A、独特性 B 、个体性 C 、间断性 D 、控制性201610 )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 )8 A、市场化 B 、高层管理人员 C 、结构化 D 、人际关系 (201704)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态度 (201704)17、7S 管理模式是一种(A )8 A、组织文化理论 B、领导理论 C、个性理论 D、团队理论 (201704)18、双环学习经常发生在(D )8 A、组织成立初期 B、组织衰退期 C、组织成熟期 D、组织的渐进或根本性创新时期 (201710)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态度和( D )8 A、情感 B、气质 C、能力 D、信念 (201710)17、在组织文化因素理论中,迪尔和肯尼迪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是(D )8 A、价值观 B、英雄人物 C、文化网络 D、企业环境 、多项选择题 (201604)30、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有(ABD )8 A、目标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效率功能 D凝聚功能 E 、创新功能 (201610)29、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BCD )8 A、继承性 B 、整体性 C 、连续性 D创新性 E 、科学性 、名词解释 201504)(201610)35、组织文化8 答:组织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其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组织 1、识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 1)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 1、人的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侠义的行 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 行为 实质 (三)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 工作的心理活动 ....规律性的科学。 ....和行为反应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性 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的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展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做决定的。 (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 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 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 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 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 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简介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推荐] Tag:组织罗宾斯 行为学派 (美)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我们已经表明了人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无论是这本书,还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都没有用人际技能这个概念,广泛地用来描述这个学科的术语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人格与价值观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测量人格:自我报告—个人就一系列因素进行自我评估;观察者评定测量法—由以为同事或者另一名观察者进行评定。 人格的决定要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而研究已经倾向于支持遗传的重要性超过环境。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根据个体区分:外向的或内向的(E/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F)、判断的或感知的(J/P)。 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指导。但是,MBTI的结果似乎与工作绩效无关,可能并不适合管理者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工具。 大五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基本维度是其他维度的基础,并且它们包含了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变量: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责任心对于管理者来说与一线员工同等重要,在责任心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在工作相关知识方面水平也更高;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幸福;在经验的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比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其他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拥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有效能和能力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 自恋:指一个人具有极度自我重要的感觉,希望获得更多的称赞,有权利意识,并且自大。自恋的人会被评为更差的领导者,自恋的人会被老板评价为工作低效。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冒险性:研究表明,与管理小型公司的成长导向型企业家相比,大型组织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选择规避风险。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更乐意采取冒险行为。根据工作具体要求考虑冒险倾向性更有意义。 A型人格:“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者事进行攻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 主动性人格:识别机会、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会坚持不懈,一直到出现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观 价值观:“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知觉和判断。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第二种类型称为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代际价值观 根据员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代而分成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时代的群体,拥有属于该时代的独特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的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性、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该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该模型的关键在于:(1)不同个体在人格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2)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意向。 个体-组织的匹配 组织面临着动态而变化的环境,它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准备改变既定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工作团队间轻松变动。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与组织不匹配时,他们会离开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使遴选的新员工与组织文化更为匹配,反过来,又会带来更

组织行为学主要概念中英文对照

组织行为学主要概念中英文对照 ability 能力 absenteeism 缺勤率 achievement motivation 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need成就需要 achievement/power theory 成就/权力理论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态度的情感成分affiliation need 亲和需要 arbitrator 仲裁者 attitude 态度 attribution 归因 attributional bias 归因偏见 attributional model 归因模型 authority 权威、权力 behavioral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 theories of leadership 领导的行为理论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 无边界组织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 bureaucracy 官僚结构 centralization 集权 chain of command 指挥链 change 变革 change agent 变革代理人 channel 渠道,通道 channel richness 通道丰富性 charisma 领导魅力;领导者的超凡魅力charismatic leadership 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 首席执行官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反射 coercive power 强制权 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nflict 认知冲突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不协调;认知失调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认知评价理论cohesiveness 内聚力;凝聚力 collaborating 合作 collectivism 集体主义 collegial model 学院模型 command group 命令群体 communication 沟通 communication media 沟通媒介 communication process 沟通过程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模拟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 (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 B、失败性的 C、破坏性的 D、不确定性的 (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 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 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

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 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 ( 10)11、有她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 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 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 ( 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

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 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 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 (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 (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 (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管理心理学》 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第五版)课后思考 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又称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对象:管理、指挥、组织、协调、合作等各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 任务: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里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企业中的人作为研究重点? ①“企业就是人”。企业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心理规 律,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题; ②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对充分运用人力 资源起重要作用; ③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立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的关系怎样?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5.工业心理学兴起闵斯特伯格研究的几个方面(3个方面) ①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②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③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6.梅奥的“霍桑实验”是什么内容?通过试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内容: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①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导致产量增加(否); ②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解除疲乏(否); ③工间休息可以减少工作单调性(否); ④个人计件工资,对增加产量起促进作用(否); ⑤管理方式改变提高产量(是)。 新的理论观点:①人是“社会人”,绝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 ③除了“正式团体”外,还有“非正式团体”; ④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7.人际关系学说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 人际关系学说是把人当作“社会人”,就是会注重人的需求,通过人的需求来提高经济效益。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把人当作“机器”,是从管理者或资本家角度看的。 8.请说明下列关系: 行为=f(个体、环境)人的行为是个性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成绩=f(能力、激励) 生产率=f(技术、能力、激励)

组织行为学名词定义

组织的定义:由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早期实践: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2.查尔斯巴比奇(对劳动分工做补充)3.罗伯特欧文(主张工作时间法,优待雇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个性,感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力等 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权利与影响,冲突,沟通和领导等 3.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流程与结构设计,组织变革和创新等 2.A型性格和B型性格: a.A型表现:1..运动,走路,吃饭的节奏很快 2.对很多事情的进度感到不耐烦 3.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事以上 4.无法处理休闲时光5.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自己的获益多少来衡量。 B型性格:a.从来不曾有时间紧迫感 b.认为没有必要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c.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d.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方法:1.案例研究法 2.实地考察法 3.实 验室实验法 4.现场 实验法 5.数据采集 法 个性理论:1.特征个 性理论 2.个性心理 动力学理论 3.人本 主义个性理论 个性的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理论 a. 体液说 b.孔子的气 质“三分说”c.中国 的气质阴阳五行说 d.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说 个人决策风格:1. 均衡型决策 2.冲动 型决策 3.怠惰型决 策 4.风险型决策 5. 谨慎型决策。 凝聚力的定义:团 体使其成员在团体 内积极活动,并拒 绝离开团体的吸引 力。 士气:团体成员对 该团队表示满意, 愿意为团体目标做 出贡献的态度。 影响团体的两个因 素:1.环境因素:a. 自然环境 b.社会环 境 2.合群因素:a. 团体的规模 b.团体 的领导者 c.团体成 员的构成 d.团体的 规范 e.团体的目标 f.团体的凝聚力 心理契约:个人将 有所奉献与组织欲 望有所获取之间, 以及组织将针对个 人期望收获而有所 提供的一种配合。 行为的概念:指人 的外观活动,它是 由一系列的动作, 运动,反应构成的。 B=f(P*E):P代表个 人内在的心理需要 因素。E代表外在环 境因素影响。 知觉的定义:个体 为了对自己所在的 环境赋予意义而解 释感觉印象的过 程。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 性:1、知觉的选择 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归因理论:1.海德的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 素理论 2.韦纳的成 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3.凯利的三度归因 理论。 知觉存在的各种偏 见:1.首因效应 2. 晕轮效应 3.近因效 应4.定型效应5.选 择性知觉6.投射 个性的定义:人的 心理活动以不同的 方式联系和组织起 来,以一定的结构 形式表现在行为 中,形成人的个性。 个性的特点:1.个性 的独特性 2.个性的 稳定性 3.个性的整 体性 4.个性的制约 性5.个性的倾向性 能力的概念:指直 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 个性心理特征。 “经济人”假设: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 足直接的私利,人 都是为了争取最大 的经济利益,工作 是为了获得经济报 酬,这是遗传决定 论的人性观。 “社会人”假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 调动人的生产积极 性的决定因素。 “自我实现人”假 设:人并无好逸恶 劳的天性,人在本 质上是自发,自动 向上,能自制的, 人人都有潜力,表 现自己的才能,只 有人的潜力充分发 挥出来,人才会得 到最大的满足。 “复杂人”假设: 人的本质不是单纯 的“经济人”或“社 会人”,人的复杂 的。应采取不同的 适当管理措施。 气质与职业的匹 配:1.胆汁质(活泼 好动)2.多血质(热 情急躁)3.黏液质 (稳定自制内向) 4.抑郁质(安静,情 绪不外露,办事认 真) 群体的内涵:指两 个或两个以上成员 组成的,具有共同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 )5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 B )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 A )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 ACD )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001]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系统研究与组织管理相关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并运用于管理实际以提高组织工作效能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 个体行为:识人,用人,调动员工积极性; 组织行为:机制,结构,整合,适应,变革,发展; 领导行为:领导基础,领导功能,领导决策,领导有效性; 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学机制,协调,整合,沟通,冲突,决策。 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有哪些? 一、总体方法论: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进行研究。 二、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 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情景模拟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 1.组织设计的内容 答:组织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职能分析和职位设计; 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及设计; 4、决策系统的设计; 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 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7、控制系统的设计 8、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划。 2.企业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有哪几种? 答:(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影响组织设计的重要因素。 (2)组织规模。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组织结构的选择也将带来影响。 (3)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不同对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4)环境因素。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环境对组织结构形式也会带来重要影响。 3.简述法约尔的经营六职能和管理五要素理论 答:法约尔经营六职能: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管理五要素: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4.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必须考虑的一些关键因素包括:部门划分、工作专门化、管理跨度、指挥链、集权和分权、正规化、职位界定职位描述等。 5.试述管理者应如何设计有效的工作团队。 答:工作团队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组成的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努力的结果是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设计有新途径团队的步骤: 1准备工作:管理者应当确定出应完成的任务及相应的工作目标。 2创造工作条件。管理者应为工作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组建团队。有三个步骤:一是形成边界,阐明群体成员的资格条件;二是界定所期望的行为,管理者要明确哪类成员将负责哪类工作;三是使成员致力于完成自身的任务。 4“在线”帮助。管理者要随时关注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群体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6.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权变理论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的结构模式选择,把企业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并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 (2)管理方式的选择,在人事管理方面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臧岩兵 〖知识点〗 ●知觉的定义: 指的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重要性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主要学习心得〗 知觉概念的理解: 1、对自己所在的环境; 2、赋予意义; 3、组织和解释他们的感觉; 4、是一个过程。 因此:重点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感觉印象。我本人所处淮安市楚州城区外部环境,本人的工作场所康乃馨公司内部环境的感觉印象。不同的人有受其认识的局限性,会对自己所在环境内的人或事印象感觉不一样。 〖实际应用〗 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这些人受到视觉障碍,对大象地认识,也是一种知觉。 结论: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会受到自己教育程度、专业范围和专业深度、工作经历等局限性,对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印象是片面的。会作出错误的认知,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及沟通交流中澄清,防止犯个人主观主义和个人经验错误。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气质的差异与应用 (一)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太一样,而近似于人们常说的脾气。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特征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神经过程可以分为兴奋和抑制,不同的个体的这个过程有三方面的特征: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表现,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二)气质差异——气质类型 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这三个特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三)气质差异的应用 1.应用范围 (1)职业要求 某些职业或岗位对人员的气质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如航天员,外交官等。 教师职业也对气质有一定的要求,如胆汁质或抑郁质显然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因此,管理人员应了解每一个人的气质,在人事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同气质人员的互补,以及在与他们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人际技巧。 (3)思想教育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因气质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同时鼓励不同气质类型人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心理素质。 2.应用原则 (1)气质绝对原则 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些专业工作要求人员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教师是专业人员,其任务是教书育人。目前虽然对教师的气质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师确实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2)气质互补原则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3)气质发展原则 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气质在实践活动中是可以缓慢地发生变化。例如,加强学习,提高人的修养和自控能力,使气质消极的一面得到制约。同样管理者自己也要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扬长制短”,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5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B)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ACD)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xx的员工是团队的关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