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苏轼墓志铭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墓志铭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墓志铭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墓志铭研究报告

试论轼墓志铭、祭文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

摘要:本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轼文集》为主要参考文本来研究轼文集中的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文章主要通过五部分的容,即“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等方面来阐述轼对于人生、命运、社会和自然的思考与解读,从而揭示出轼的墓志铭、祭文悲剧性主题的书写。文章鉴于历来研究轼诗词和散文的艺术成就、文艺风格、人格风尚、为官之道以及其哲学思想等方面的论文及论著很多,而涉及到他的应用文,尤其是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的研究较少,故而本人特择取这类文字来研究,以期探究出这类文字中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同时,为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祭悼文字,无奈与无能,悲剧性主题,书写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要求真。文学的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真、社会的真。不过,文学的自身的真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二者质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只是一种存在,而文学的真却是一种艺术创造。

这种艺术创造的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比之客观实在的真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客观实在的真,而且体现了人对客观实在的真的认识、理解。换句话说,它是被主体选择了的、认定了的真,是主观化了的真。显然这种真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表现。这种艺术创造的真,由于融合了人类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和理解,与善发生了关系,体现了人类善的意志、善的愿望,因而它是善化了的真。真与善的高度融合、统一,就是美。因此,艺术创造的真又是美的真。[1]

在大文豪轼的文集中,有一类祭悼文字。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即是轼对客观实在的真即死亡的认识与理解。当轼将死亡纳入自己的关照视野时,就意味着他在用他的如椽大笔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真。

在轼的众多祭悼文字中,我特拈出其中较富有代表性的两类文章: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来研究,其中祭文中不包括制祭文(这类文章奉皇命而写,纯属应酬之作,故排除在研究之外),这里的分类依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轼文集》为准。

经过统计,轼写有墓志铭13篇,祭文51篇(包括哀词),共64篇。有些篇目里包含几首,如《祭文定公文三首》、《祭柳仲远文二首》等,为方便起见,皆算作一篇。把这些墓志铭和祭文按性别来分,47篇为男性对象,14篇为女性对象,另有3篇为无名枯骨(不知对象)。

综观轼的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篇章里充满了对人生悲剧性的无奈与无能。因此本文试从这一点来揭示轼对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皆成为轼祭悼文字中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对象。

一、“吾生如寄”的悲凉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海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轼《临

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孟郊《赠纯亮》)”皆是对人生如寄的书写与吟唱。“‘寄’是寓居之意,即谓此世界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皆非永恒停留之所。生命从别的地方来,还要归到别的地方去,只是一段时间寄居于人世。”[2]所以人世才有诸多的无奈,而没有归属感。对于“此身非我有”的轼来说,其中的意味尤其深长。随着一位位亲友的离去,轼的“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其心不断地涌动着,以致到最后不得不喷薄而出。

统计轼的祭悼文字,可以发现较多篇幅是在其40岁之后写的,而这其中较多篇幅是在1079年左右,即“乌台诗案”后所写。虽然在轼人生的后期,他在一定程度上参透了生命,但轼珍视生命甚至比以前有过之无不及。他是“极参透生命,又极珍重生命”[3]所以我们可以说轼对死亡的体悟更深刻更真切是存在着现实与历史的可能的。

轼常在祭悼亲友的文字中呼道“天不吾斯”,“契阔死生,四人仅存”,“死生祸福,天也”。这些歇斯底里的呼号,乃是出于“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天面前,在死面前,我们何其无能与无奈,其可不呼号。在轼的墓志铭、祭文中,轼借他人的死生来悲自己的死生。尤其对于壮年而言的悲悼对象,轼尤其产生“吾生如寄”的悲凉之感。

对于“余得罪于吴兴,亲戚故人皆惊散,独两王子不去……从子由谪于高安、绩溪,同其有无,赋诗絃歌,讲道著书于席门茅屋之下者五年,未尝有愠色……享年三十五”[4]的王子立,轼充满了感激、欣赏、痛惜之情。“死生祸福,天也,公其如天何”[4]便是对死者的无辜、生者的无奈和上天的无情的最好阐述。所以,最后,轼只能以一种希求于未来的希望作结:“呜呼,百世之后,其与我皆隐显也。”[4]对于王子立的英年早逝,轼毫无办法,只能付希望于时间与空间的历史推移。这是对“吾生如寄”最好的一个阐述。在《祭胡执中郎中文》①中,轼写道:“惟我与君,宛其老矣。老人无徒,相见益亲。凡昔在岐,今存几人。谓君仁人,虽疾当寿。云何而然,命也难究。呜呼执中,人谁不死,如君之贤,不云止此。”

[4]胡执中是“仁人”、“贤者”,轼本来以为天会佑他,“虽疾当寿”却没想到“命也难究”,最终也只能将挣扎于生死之间的手缩回,让天来评判。在《祭欧阳仲纯父文》中轼写道:“去岁君来见我于国门之东。携被夜语,达旦不穷。凡所以谋道忧世而教我以保身远祸者,凜乎其有似于文忠。今也奄兮忽焉而不复见也,能不长号而屡恸乎?”[4]昨日相欢之景犹在目前,今日便撒手人寰,以致于轼“长号而屡恸”作无奈反抗。在《祭石幼安文》中,又有一番钻心的疼痛攫住我们:“孰云此来,拊膺号天。同驱并驰,俯仰而迁。行即此路,皇分后先。”

[4]久别重逢后,没想到换来的是生死之隔。在《祭黄几道文》中,轼说:“一卧永已,吾将安凭。寿夭在天,虽圣莫增。”[4]友朋去世后,轼若有所失,没有了依凭的对象,其悲苦不言而喻。在《祭柳仲远二首》中,轼说,“呜呼哀哉,我生多故,愈老愈艰。亲朋几人,日化日迁。逝者如风,赴来逾年。一恸海徼,摧肠破肝。……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我厄于南,无降罪疾。……天不我亡,亡其朋亲。”[4]

从这些“呕心沥血的长诗”(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中,我们不难看到“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在这些文字中,轼在反复地告诉我们:天的无情与人的无辜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永远也无法更改的一种状态。故而,祭悼的对象有命寿者、有命夭者,有贤能者、有卑微者,有儒者、道者、释者。无论如何,其人世的生死是不可强求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悲剧性主题,轼含有无穷无尽的情意。在祭悼的过程中,轼的文字起到了很精彩的作用。“既有死者的饮恨,更有生者的销魂,包含着《别赋》和《恨赋》所说的两重沉痛。”(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一个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诵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5]含有哀怨情怀、包含无限情感的祭悼文字正是中华民族真正审美知觉的体现。轼作为宋代的大文豪,这种自觉在他的身

①本文中的祭文除特殊说明外均引自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

体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功业不立的无奈感

轼曾自嘲“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其中包含多少无奈之感而不被世人了解。“问汝平生功业,、、”,纵观轼的一生,我们显然能体会出他那含着泪的笑,与其说是自傲的宣言,毋宁说是一种悲恸的自嘲。正当轼想要大做一番功业时,无耻的小人、重伤的热潮奔涌而来,断送了轼的功业。于此,轼显得毫无准备、束手无策。在经历过一番折磨之后,轼显然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不被世人了解,不被世俗所容的前辈和朋辈,轼仅仅抓住功名不立这一点,进行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在轼的墓志铭、祭文中,既有对前辈功名不立的哀叹,又有对朋辈功名不立的惋惜。景仁、文定、滕元发、令举、王大年等等都是轼为自己也是为后人所树立的儒家畴中的偶像。通过对这些偶像的书写,轼再次丰富了其祭悼文学的蕴。

在《景仁墓志铭》中,轼将以道德事明主的景仁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其伟岸人格跃然纸上。全文通过多次上书直谏言其骨鲠、执着、坚毅,通过具体事例言其为民请命、为民做主,通过上书救轼言其不与世同流合污、有担当,通过其至理名言,刻画其伟大人格。“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4](《祭景仁墓志铭》景仁语)这是公独立于世的光辉人格的写照。但“及上即位,求人如恐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景仁墓志铭》)。”公直言敢谏,而朝廷屡次“不报”、“不从”,致使“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祭景仁墓志铭》)。”的结局。轼面对如此无奈之境,只能诉之于哭:“故闻其丧,哭之皆哀(《祭景仁墓志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时代、环境的原因使得公不能实现其立功的宏愿,其不哀哉?

文定,名纲,文定为其谥号,曾以“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下”为座右铭。他之所言所行,皆出于为人臣子的真诚,然常不得志,为小人所害。在《文定公墓志铭》中,又是另一番文章道德的展现。轼主要通过论述公在处理元昊的事件上来刻画公的远见、魄力与“”。连戎主都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文定公墓志铭》)”但如此精明能干的儒臣却屡遭小人排挤、诽谤。致使“英宗屡欲召还,而左右无助公者。”[4]“小人思有以中之。”

[4]“以安石不悦,拜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4]所以轼在墓志铭的最后叹道“上不求合于人生,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4]立功、立德、立言是儒家三不朽的事业,所以古代臣子不能立功的无奈就愈发地具有悲剧性和感染力。

轼在《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文定公作》中写道:“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而左右不悦公者,又中以飞语。”“每进,小人则谗之。”皆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鲜活写照。面对小人的迫害,今上的不器重,滕公唯有呼告道:“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4]在小人得志,诽言日闻的残酷现实的状况下,滕公却始终能保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因此,轼对于他的不得志,功业不立的无奈充满了同情与哀叹。轼用尽全部的力气呼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老成云亡,吾谁与处。猛虎在山,藜藿茂遂。及其既亡,樵牧所易。”

[4]

另外,“将天既生之以畀斯人,而人不用,故天复夺之而自使耶?不然,令举之贤,何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祭令举文》)”“先帝方欲尽其才,而君以病卒(《王大年哀词》)”等等书写,都可以见出轼对于宋代知识分子功业不立无奈的同情。由于轼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环境,又由于轼与这些祭悼对象的关系,故而能够写得如此真切。“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巧言·小雅》)。”轼在为他们写墓志铭、祭文的时候,是真正地走进了他们

的心里了,因此才能将他们的无奈、满腔的悲愤发之于笔端,以飨读者。

自古以来,就有“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儒教。对于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建功立业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依据。功业不就的人生是最黯淡的人生。但往往事与愿违,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并不多,或因为小人见欺,或因为君主不信,或因为其他的一切变数,皆使他们的人生理想开不出花。轼对于这一点是极为敏感的,也是极为同情的。他在用尽力悼祭这些对象的同时,也是在悼祭自己被误的人生。

三、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子仲,平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询兮,不我信兮。[6](《诗经·邶风·击鼓》)

轼在写“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时,其感情是有节制的,因为所祭悼的对象毕竟与轼有着一定的距离。而面对与自身最为亲密的祭悼对象时,轼有着切肤之痛。“文章自古真情物,虚情假意做不来(轼语)。”唯有融入真情,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轼一生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很密切:正妻王弗、续弦王润之和侍妾王朝云。

王弗作为轼的第一位妻子,在轼的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轼在十九岁时娶了王弗(当时王弗十六岁),死时才二十七岁,与轼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她对轼的影响很深远。“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弗)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弗)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乡,子何用与是人言。’”“(弗)曰:‘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4]其德、其言、其行都表现出了大家闺秀的风采和为夫着想的品格。因此,对于这样一位贤妻的逝世,轼一时不能接受,哭诉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佑。

“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窄隘。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种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7]其实不然,面对着一位位亲友的离世,轼却见得愈多。“天不亡我,亡我朋戚(《祭柳仲远文二首》)”,其伤痛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这位妻子不仅在孝顺公婆、服侍夫君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既知书达理,又明白事理,并不一味地迁就顺从夫君,而是顺其意、逆其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故而在轼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故而,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后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词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8]

亡妻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在了轼的脑海里了,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相信在轼的一生中都无法忘记这位女德极好的妻子。

王润之是轼的第二位妻子,从1068年被轼续娶为妻,至1093年病逝,与轼生活了二十六年。她经历了轼在朝、外任、遭贬、回朝等各个时期。面对第二位妻子的逝世,轼仍有其感情的高潮和激情的喷发。“嗣为先帝,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效。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4]作为嫂、作为母、作为妻,王润之都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这位妻子与轼度过了许多的艰辛岁月,是轼人生中的一位精神伴侣。“乌台诗案”时,她痛哭流涕、挥泪告别丈夫,以为将无再见之期。又将丈夫的大部分诗稿烧毁,因为它们是丈夫招祸的原因。在生活极为贫困的境况下,仍可满足丈夫的酒瘾,老早为他存下了一坛好酒。她贤良淑德,有时虽乏理性,不免感情用事,不理解丈夫的

一些个性,但她依然支持着丈夫,相伴左右。所以一旦逝去,轼极为悲恸。“曾不知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4]自此以后,轼只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密《情表》)。”

相对于王弗、王润之之两位大家闺秀,侍妾朝云更有其特别之处。她与轼的密切程度毫不亚于两位夫人。究其原因,朝云不但“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4]而且是懂得“先生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唯一一人。从这一点上看,朝云可谓是轼真正的精神伴侣。故而轼对她有着特别的感情。朝云很年轻时就呆在轼身边,对于轼的大半生的遭际都了如指掌。她能歌善舞,曾唱轼的一首《蝶恋花》,边唱边哭道:“妾最不能唱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她是最懂轼的人,在轼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中,朝云始终如一地照料着轼的起居,始终如一地理解他、支持他。有次轼退朝回家,向众位侍妾道:“你们看我一肚子装的是什么?”有侍妾道“是文章”,有侍妾道“是学识”,轼都摇头否定了。而当他听到朝云的回答后,欣然点头微笑了。朝云是这样回答的:“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已道出了轼心中之所想。轼确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曾言:“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4]朝云是深懂他的,不能不说他俩达到了真正心灵上的契合。朝云病逝后,轼悲伤不已,依朝云的遗嘱,将其“葬之栖禅寺林中东南,直大圣塔”,后又作诗词文悼念她。比之于两位妻子,写她的文字是最多的。除《朝云墓志铭》外,另有《荐朝云疏》还有《朝云诗并引》、《殢入娇》、《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蝶恋花》等几首诗词文。

《朝云诗并引》、《荐朝云疏》、《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即是轼写在朝云病逝后的作品。在《荐朝云疏》中,轼直言:“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

[4]他感激于朝云的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又道“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升净土。”

[4]他希望朝云入土为安,早日羽化登仙。

由上可以看出,轼无论对正妻还是侍妾,都有较深厚的感情。但无论轼与他们的感情有多深厚,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安排。她们都英年早逝,先于轼而归于尘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可实现,使得轼对命运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四、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

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9](白居易《雨中招司业宿》)

“高山流水”的境界,总让人向往不已。而悲剧性往往就在于此。“高山流水”的佳话需要时代来成就,更需要自我来成就。假如生不逢时,所走的道路不同,就不可能成为知己。因此,就导致知己难逢。故有“不为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哀调。而最终又不能免去钟期

早逝,伯牙摔琴的结局。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策一》)。”悲剧

之音不断响起,以致中断。正因为知己难求,所以世人才要加倍珍惜。在轼的祭悼文字中有很多都是为知己而奏的悲曲。

其中最著名的祭友文要数《祭文与可文》。文与可,北宋有名的画家兼书法家,创“墨竹”一派。该祭文充分展现了轼的才情以及与可的个性,是轼祭文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目之一。

与可能复饮此酒也夫?能复赋诗以自乐,鼓琴以自侑也夫?呜呼哀哉!余尚忍言之。

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忽收泪以自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乎!道之不行,哀我无徒。岂无友朋,逝莫告余。惟余与可,匪亟匪徐,招之不来,麾之不去,不可得而

亲,其可得而疏之耶?呜呼哀哉!孰能惇德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4]

其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整篇祭文充满了质问的无理性与回答的坚决性,共用了5个“呜呼哀哉”将无尽的思念、遗恨之情表达得十分到位。在《再祭文与可文》中轼写道:我官于岐,实始识君。……一别五年,君誉日闻。……昔艺我黍,今熟其饙。[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相识的人已走向衰朽,黑丝变为白发了。文与可既是轼的亲人,又是轼的书画友。生前,常与轼交游唱和,切磋玩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写道: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城,可往求之。袜材当卒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谿娟,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尺,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个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4]

这是轼与与可的亲密关系的佐证。平日里,两人都很好辩,常以书画切磋,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个性都十分了解,是为真正的知己。难怪,轼在文章末含着血泪写道:“是年七月七日,予在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笑失声。”[4]文与可作为轼最亲密的朋友,其逝世给轼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

徐君猷,系轼贬谪时的郡守,但与轼的关系极为密切。徐君猷在元丰六年四月罢任,于元丰六年十一月卒,即与轼相别半年后而逝。轼念想在贬谪时,郡守徐君猷与自己的交游,对自己的种种关怀,在徐君猷“丧过”时,“附棺一动,为文祭之。”除祭文外,轼还作《徐君猷挽词》,其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挽词道:“一舸南游道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从涕,尽是当年不忍欺。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10]轼对徐君猷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

除了文与可和徐君猷之外,还有不少朋友的逝世使得轼“夜雨对床”的愿望化为泡影。“轼顷以蠢愚,自贻放逐。妻孥之所窃笑,亲友几于绝交。争席满前,无复十浆而五馈;中流获济,实赖一壶之千金。曾报德之未皇,已兴哀于永诀。”[4](《祭徐君猷文》)“我以重罪,窜于江滨。亲旧摈疏,我亦自憎。君独愿交,日造我门。我不自爱,恐子垢纷。君笑绝缨,陋哉斯言。忧患之至,期与子均。示我数诗,萧然绝尘。”[4](《祭君式文》)“我迁于黄,众所远摈。惟子之故,不我籍辚。孰云此来,乃拊其榇。”[4](《祭蔡景繁文》)“欲操简牍,从伯和父,解发疑蔽。今其亡矣,谁助我者,投笔掩袂。”[4](《祭欧阳伯和父文》)“携被夜语,达旦不穷。”(《祭欧阳仲纯父文》)凡此种种,不一而举。

这些昔日好友,或在道德上支持过轼,或在志趣上与轼相交,是轼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人。对于这些亲密友朋的下世,轼断肠疾呼,接近疯狂。他们的无辜罹难,真是痛煞轼心。

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使轼的祭悼文学的悲剧性主题更丰富了。

五、枯骨不收的落魄感

在轼的祭悼文中有一类特别的文字:祭无名枯骨文。这类文章虽然数目不多,只有三篇,但也成为轼祭悼文的一个悲剧性主题。“中国古代具有强烈的慎终追远的意识(郭晋稀《古代祭文精华·序》)。”“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已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 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 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 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 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铃 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

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 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 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 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 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 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栾城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属辙日属:嘱咐 B.至与钤辖亢礼亢:匹敌

苏轼课题研究(DOC)

课题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吉林一中 10级27班

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上网查资料法 研究成果: 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 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 (19分)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恬于进取恬:淡泊 B. 章累上,不报报:上报 C. 落翰林学士落:免除 D. 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李明澜 指导教师滕丽丽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大师,为后世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由他领起的豪放派词作一洗词的婉约娟秀之态,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深刻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诗文全是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别具一格的文风,令人赞叹其才气豪情。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生于一个经学家庭令他自幼受到诗文经典的熏陶,二十岁又一鸣惊人,为欧阳修所欣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因而他当时的诗文都有着不可一世的锐气与狂气,因此才会在与王安石争勇斗狠时毫不退让,也是因为如此,才令许多人眼红他的名气,瞧不起他的狂妄,开始了对他的陷害,使他投身牢狱,远谪黄州。这一番经历令他反思自己,以致后来他的诗文再也见不到名利浮华的内容和不可一世的味道,更少了对政治的嘲讽,对自身学识的炫耀。 关键词:苏轼;生平;研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眉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无论在其生前身后都享有极高赞誉,而他平生的坎坷波折,也成就了这位大师的文化地位。因而,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也正是对其文化生涯的探索。 【一】少年天资 苏轼在经传历史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且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因而苏轼写文章并不拘泥于格式,行云流水、豪放肆意既是他文章的风格,也是他本人的个性。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在苏轼十岁时,其父苏洵到四方游学,其母程氏便亲自教他读书,很小便可对古今盛衰之事发出议论,且言辞犀利,直刺要害,常令程氏欣喜满怀。[1] 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轼已精通各类经传史学,知识广博,且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便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作了一篇《刑赏忠厚论》令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惊奇,定他为进士第二名。 三年后,苏轼调任福昌主簿,又被欧阳修举荐进秘阁,在制策考试中被列入第三等,是宋初以来第二位得此成绩的人。苏轼的文才已初露峥嵘,无论是欧阳修,还是后来的宋英宗和宰相韩琦,都对他赞赏有加。 【二】万民所颂 苏轼不只是在著文作诗方面是个奇才,同时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适逢大旱,他跟朝廷商量,乞得一些粮食,同时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粮,救了不少人的命。因旱而起的疫情也在肆虐,他从自己腰包里掏出了五十两黄金,配上收集来的一些钱,建造治病的场所。 杭州离海近,致使当地泉水又咸又涩,为此,唐朝刺史李泌和白居易先后造井开河,后来水井干涸。苏轼将河道疏通,将水井修复,还发起募捐,修建大坝。为了铭记此事,老百姓把那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 【三】乌台诗狱 这件事是苏轼个人人生前途的转折点,却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普遍遭遇,是文化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宋神宗为了广开言路,专门设立了一种谏官制度,为皇帝报告各级官员的过失,然而这种看似正义的监督机构本身却得不到很好的监督,谏官完全有着颠倒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改变决策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决策。为此,苏轼曾说:?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 讳镇, 字景仁。 四岁而孤, 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 公时年十八, 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 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 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 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 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 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 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 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 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 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 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 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 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 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 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 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 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 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 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 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通判杭州。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书属辙曰属:嘱咐B.至与钤辖亢礼亢:匹敌C.然终不以为恨恨:遗憾D.以虞水之再至虞:料想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警告他们,如果不改,要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杭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3分)(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3分)(3)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3分)参考答案1.D2.B3.C4.(1)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3)太守尚且不怕大水,这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参考译文】家兄苏予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

高二研究性学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高二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参考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剖析赵本山小品的艺术风格 2、校园设计之我见 3、关注青少年上网聊天 4、大连市的建筑风格 5、诗词雅韵 6、珍爱生命,远离毒品8、撩开图书馆神秘面纱 7、大话《三国》9、90后生活调查10、被遗弃的角落 12、有关低龄出书的思考14、广场文化探析1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11、中外科幻文学的发展13、我们生活中的广告15、书店管理与图书馆规划 1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8、广告的昨天、今天、明天19、文言文虚词研究 20、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21、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22、标点符号研究 23、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25、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24、《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26、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27、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28、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29、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30、寓言对生活的启迪31、古希腊神话研读 32、《三国》人物性格探析33、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 34、高考满分作文研究35、《红楼梦》研究 36、广告语的修辞分析37、民俗文化研究 38、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39、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40、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41、本市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42、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4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43、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 5、有关房子粉刷(装修)的预算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课题总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种举世瞩目的艺术形式。国画尊为国粹;书法举世无双;诗词歌赋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从古至今,多少才子,学者投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学有所成终是寥寥无几,而全部收入囊中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苏轼,却正是这凤毛麟角中的领袖人物。他的博学多识,令后人不胜羡之。 在文风绚烂的宋代,有一个父子三人都成为杰出作家的家庭,而这个家庭的代表,正是一代文豪——苏轼。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而苏轼所作之词更是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胸襟气度,人生经历融入词中形成了不同前人的鲜明个性特色。他以他的学富才雄,一洗文学界“绮罗香泽之态,宛转稠缪之度”唱出了“关西大汉,铜琶铁板”之音,令天下耳目一新,开发出另一番新的天地。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心中的无限豪放渲泄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召显豪迈本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曲《蝶恋花》亦是突出他心中清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句慷慨之词,一阵阵爽朗之笑,一首首千古绝诗,编织成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号 苏轼的文章,由于阅历丰富、学问渊博,突破了无数繁文缛节,不少篇章都力求自由而又准确的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文章发挥到极致。他将自己的处世旷达和旷世之才注入文风,使之潇洒磊落、飘逸爽朗。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的视野使他的作品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无法城法牢笼。有的情怀婉转,有的诙谐广博,有的慷慨豪迈……都意境高雅,气韵充沛、自然天成。这不仅因为他学识浑厚和兼收并蓄的深厚学养,更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追求和人生境界。一切的一切,都使他成了北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 “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 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石介,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语文doc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语文篇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二年三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3、青岛方言的研究 4、三国智慧的启示 5、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6、怎样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 7 、三十六计的实际运用 8、服饰文化与人文精神 9、诗人李白(或白居易、杜甫等)的生命历程 10、余秋雨散文 11、流行歌曲词研究 1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13、苏东坡的生命历程 14、秋景与秋词 15、金庸小说赏析 16、鲁迅短篇小说研究

17、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 18、广告语言艺术浅探 19、网络文学之我见 20、中华文化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21、区域文化流派研究 22、民间文学与作家作品 23、民间故事反映出的民族文化 24、文化类被遗弃的角落 25、我们生活中的广告 26、广告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 27、古典小说与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及文学考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8、孙子兵法在战争中应用 29、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30、茶与茶道 31、茶与茶文化 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中国姓名文化 姓氏文化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红楼梦》中的诗词联语唐诗宋词和民族音乐意境审美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情海恨天——我心中的《红楼梦》

不公正的评价——由《三国演义》看曹操 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唐宋诗词中的爱情篇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豪迈洒脱---苏轼诗词研究 调查历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民俗文化研究 古罗马神话---九大行星得命的由来《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建安风骨---三曹诗 网络文化的利弊 113、儒家思想分析 114、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115、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116、标点符号研究 117、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118、《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119、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120、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 ??) 121、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122、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124、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125、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闲“字解读 惠安嘉惠中学国明 细读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啰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

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一、“闲”之顿悟 一些教学参考书在解释“闲”时多往遭贬失意愤懑上靠,把东坡比作《小石潭记》之柳宗元念念不忘自己是贬谪之身,一见悄怆幽邃之景,顿生凄神寒骨之感,心为境夺,郁郁寡欢,如“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这些先生们忘了东坡五百年不一出,是误落尘网的神仙一般的人物。元丰六年,已是“乌台诗案”之后被贬的第四年,此时不复有初到时的愤懑、抑郁、烦恼,如仍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则成斗筲之人,

未足道矣。说东坡如望南山之渊明、居陋室之禹锡,则差堪仿佛。 那么,东坡的“闲”应作何解? 想我尘世中人熙熙为名攘攘为利,既劳形又劳心,利害得失充塞于心,哪得片刻清闲?只有心真闲,外境始清,触目即是佳境,否则直是穷山恶水凄风苦雨。 “真闲人”东坡先生此夜忽悟“闲”之真谛,悠悠万世何夜无月,茫茫何处无竹柏,芸芸众生哪里有闲人。一念及此,感慨系之。只有扫除一切杂念,达到空明澄澈、外如一之境地,方是真闲,方能消受得了清风明月。当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心灵不

再为形所役。在解除了一切束缚之后以赤子之心与自然本真相遇,得真趣悟真理。 月色为实,积水为虚;竹柏影为实,藻荇为虚;虚实相生,幻化出空明禅境。此境因两无事人“闲情”偶得,月与竹柏遇两闲人方成妙境。清风明月不用赊,但熙熙为利攘攘为名之徒无缘消受,未经大磨难者则无福消受。 作者的人生境界在此月夜得到提升,好似禅宗的顿悟,得到大欢喜。因此才在文首重其事地写明具体时间。而作者引为同调的怀民,见证了或者同样获得了这种大欢喜,“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班级:姓名: 关键词:苏轼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 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苏轼的生平事迹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 三.研究的目的: 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通过这

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 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 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 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 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 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 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

王朝云和苏轼关系_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 铭 王朝云是宋朝杭州雏妓,姓王,字子霞,钱塘人,苏东坡的宠妾,三十四岁病故。王朝云死后苏轼亲自王朝云写墓志铭。下面是为你搜集王朝云和苏轼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我国古代的大文豪,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必多说。苏轼一生中婚娶了三位妻子,第一任王弗,苏轼纪念亡妻的千古佳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写给她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妹妹王闰之,在王弗死后嫁给苏轼。第三任妻子便是王朝云,两人相差二十六岁,此时苏轼已经四十岁。 王朝云是苏轼妻子中最懂他心思的,苏轼也曾赞誉过“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到黄州,王朝云始终不离不弃,跟随着苏东坡,他们在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日子过得异常贫困,王朝云勤俭持家,照顾着苏轼的生活起居,变着法的给苏轼做吃的,后世有名的“东坡肉”便是在那个时候做出来的。而后苏轼升官后被贬到惠州,此时苏轼快六十岁,身边的姬妾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唯有王朝云跟随。在惠州时,王朝云为苏轼生了一个孩子,也因为生育,产后她的身体非常虚弱,药不离口,后来遁入佛门,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三十四岁。死后苏东坡依照遗嘱将她葬在惠州栖禅寺的松林中,在墓上还建了六如亭来纪念她。

王朝云本是一位歌姬,与苏轼的相识也是结束了他的歌女生活,相差二十六岁,年龄相差之大但并没有隔阂,王朝云还是苏东坡妻子中最懂他最善解人意的一位,她至死陪伴在苏东坡身旁,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无论升官还是被贬始终陪伴在侧,同甘共苦,为他生下孩子,深得苏轼喜爱,但是最后死后却还是未能成为苏轼的妻子,墓碑上的姬妾二字还是可以看出苏轼身为一位大学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虽是喜爱王朝云但是更看重的是他的声誉。这也许就是王朝云一生奉献给这个男人但因为出身至死都不被苏轼承认妻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苏轼为王朝云写墓志铭王朝云的墓志铭是苏东坡为他写的,王朝云,字子霞,是宋代浙江钱塘人,是大文豪苏轼的姬妾。1094年的时候和苏轼一起谪居,三年后去世,被安葬在惠州西湖的孤山。 苏东坡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还写下了《悼朝云》的诗词,表达自己对王朝云的哀思,因为王朝云临终前是念着佛经中的“六如”,王朝云下葬以后,就在墓上建了个亭子,就叫六如。王朝云在惠州的时候患上了瘟疫,身子十分虚弱,每天只能靠吃药维持生命,苏东坡曾经作诗,他整日拜佛念经,希望王朝云能早点到起来,亲自帮她煎药,希望她恢复生机,但是从小生活在山水胜地杭州的王朝云经受不住岭南闷热天气的煎熬,带着不舍与无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四岁。 王朝云一生潜心向佛,她颇有悟性和灵性,这是他能和苏轼心灵一致的原因,苏轼在徐州做太守的时候王朝云就在学习《金刚经》了,在惠州的时候又拜当地的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还念《金刚经》中的经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文言文 篇一:文言文课题开题报告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书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文言文“六步教学法”实验研究 立项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所在单位__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教育局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说明 1、本表适用于已被河南省基础教育

教学研究室批准立项的研究课题。 2、此表格需在收到立项通知三个月内,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发送给省基础教研室课题管理办公室及各省辖市级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 3、主要参与者不包括课题主持人。 一、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案 篇二: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高二语文组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及规律探究 成员:张冰冯冰剑邵水梅张妮吴剑锋 目标:必修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整理及规律探究 分工:张妮、吴剑锋、邵水梅整理课本文言文固定句式 张冰、冯冰剑负责固定句式的规律探究

张冰最后整理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一直是一个难点,新课程改革以来,文言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而且,一些固定句式常常是高考翻译题的一个采分点。因此,固定句式是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文言文博大精深,学生觉得学文言文“难于上青天”。学生学习文言文没兴趣,费时、费力、低效,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复习中,使复习更高效,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一大难题。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以书谢诸公,文忠见之,以书语圣俞曰:“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太夫人忧,终丧。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义粲然,时以为难。比答制策,复入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责之,公尽心其职,老吏畏服。关中自元昊叛命,人贫役重,岐下岁以南山木 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前以破产 者相继也。公遍问老校,曰:“木 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涨,操 伐者以时进止,可无重费 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规,使衙前得自择水工, 伐行无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减半。治平二年,罢还,判登闻鼓院。英宗在藩闻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如苏轼有不能耶?”宰相犹不可,及试二论,皆入三等,得直史馆。 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置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何以助朕?”公辞避久之,乃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之党皆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殿前初策进士,举子希合,争言祖宗法制非是。公为考官,退拟答以进,深中其病。自是论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杂事者为诬奏公过失,穷治无所得。公未尝以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库,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公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以为得体。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时方行手实法,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密人私以为幸。郡尝有盗窃发而未获,安抚转运司忧之,遣一二班使臣领悍卒数千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欲为乱。民诉之,公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溃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苏轼

篇一:王亚琼开题报告(二稿)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论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班级: 103班姓名:王亚琼指导教师:侴佳琪申报日期:2013年11月30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篇二: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宋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探究——开题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取了四位作家柳永、苏轼、 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共八篇宋词佳作,包括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的词作。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虽然在之前对宋词已有接触学习,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宋词学习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时段,学生对宋词的了解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为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保护和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和安排了这次“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词意蕴的伟大,体会其声律之美,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也使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发展。三.、课题的实践意义 词盛于宋,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对这两大流派的评价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正确地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问题,而且也有关词的发展的艺术规律性问题。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精妙,各具风韵,自成一家。其词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豪放派是宋词的另一派别,其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将二者一进行比较,就知其风格各异,对于第二单元的宋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两流派的特点,从而掌握词的风格,体会其意境,分析不同风格词人的思想特点。探究宋词豪放与婉约派的词风,可辅助教学,且加深了对词的了解,学习不在停留于表面感性的认识,从理性的方面去关照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而且让他们走进一个时代,了解一代文人的不同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这将有利于今后教学中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在怯怕,勇于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题目 1、对联欣赏与写作 2、酒与酒文化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