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复习专题:岳麓版选修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高三复习专题:岳麓版选修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概念阐释】农奴: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洲。在农奴制度下:农奴人身属于地主,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主可以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租种地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无偿向地主服役并交纳租税。

【背景知识】17世纪末,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欧化改革。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打败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并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不过,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基础知识梳理】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一)军事:在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二)经济: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三)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

(四)思想:19世纪中期,“知识分子”群体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抨击和揭露,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五)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六)国际: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化进程加快。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

2.内容:(1)政治: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经济: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外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保留哪些地块。

(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3.影响:

(1)历史进步性:

①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②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是俄国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改革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因土地赎金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剥削。

【知识拓展】村社: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农民的份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占有,按每户人数

分配给各户使用。农民向国家和地主交纳租税和负担各种义务,也由村社向各户摊派。村社是俄国封建主用来统治和奴役农民的工具。“解放”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还清赎金本息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地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

(二)司法改革

1.内容: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2.评价:(1)积极:培养了法律人才,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2)消极:改革进展缓慢,普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

(三)地方自治改革

1.内容: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由选举产生。

2.评价:

(1)积极:①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2)消极: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

★“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是“解放”法令得以推行的体现和保障,这三者都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评价

(一)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评价

1.积极性

(1)经济工业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科学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2.局限性

(1)由于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2)改革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造成了人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3)改革未从根本上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过于浓厚,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与政治的矛盾、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深刻的危机,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重难点突破】为什么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改革的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

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从改革的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一)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内忧)

1.政治:①从1603年始,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将军掌握实权,天皇没有实权。德川幕府统治时代(江户时代),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即设幕府和藩国两级统治机构;②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

2.经济:①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②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外交: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4.文化:洋学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

5.阶级关系: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二)黑船来航的冲击(外患)

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1853年培理叩关,幕府被迫开国,后相继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港通商,承认西方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

面对民族危机,下级武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尝试。

1.代表:吉田松阴

2.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幕府,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最终达到

维护民族独立的目的。

3.结果:1858年遭到幕府镇压。

(四)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自尊心的中下级武士的不满。他们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在幕府的镇压下失败。

2.倒幕运动

自1865年始,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逐渐掌握了长州、萨摩、土佐等藩的政权,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1866年,武装倒幕开始,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幕府被迫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3.明治政府的建立

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施政纲领:《五条誓文》(见课本P95)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的特权。

意义: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体改革,颁布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①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政府内部反对派和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

运动。

②内容:

国民(臣民):国民仅Array在形式上享有民主政

治权利,国民有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等

权利,但臣民拥有的

权利随时可能被剥夺

和限制。

③影响:a使日本成为

亚洲第一个立宪国

家,确立了日本近代

天皇制政治体制。b

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确立半封建的具有一定资

产阶级性质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意义: 土地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

劳动力;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生活贫困导致国内市

场狭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2)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①初期: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并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②访欧美使节团回国后(访欧美时间1871.12-1873.9):创办国营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③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扶植私人企业,将一批国营工厂出售给民间大资本家,推动了民间

企业的兴起。

④在殖产兴业过程中,日本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政府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同时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高等教育机构。

----意义: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重点解析】殖产兴业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重点:由国家兴办近代工业,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第二阶段:19世纪80年代始。重点:扶植私人企业。

3、文化教育: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即大力吸收、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1)教育:明治政府把教育视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确定“国民皆学”的方针

A、改革教育内容:从以儒学为主改为以自然科学为主

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影响: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福泽谕吉,被誉为“东方的伏尔泰”。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对启蒙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3)社会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等西化

----影响: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工企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讲究“信义”和“廉耻”

(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等级制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像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二)明治维新的评价

1、对日本: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促成了日本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化(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1)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经济:促进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殖产兴业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提高了日本的国力,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摆脱落后地位奠定了基础。(3)社会文化教育: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和习俗的束缚,促进了日本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近代化。

(4)对外: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2、对亚洲: 为亚洲近邻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许多国家仿效日本进行变革。例如对中国的戊戌变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

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1、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工业的发展。

2、政治上: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3、思想上:藩阀为了维持专制统治,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

4、对外: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日本传统的专制主义思想结合,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推动了日本加入侵略扩张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重难点突破】

一、日本向西方学习有何特点?

(一)规模大、领域广

(二)学习西方不是照抄照搬,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的学习、借鉴。

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一)内部条件

1.社会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迅速壮大。

2.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

3.改革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二)外部条件:国际环境有利,外部干涉较少。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对本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两者有何异同?

(一)相同之处

1.所处的时代: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2.国内环境;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3.方式: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4.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5.影响: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6.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结果: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二)不同之处

1.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2.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日本更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

3.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俄国改革不彻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