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不定项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通常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人的个体心理,即(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思维过程和情感过程

C.个性差异和心理过程

D.思维过程和性格特征

1、心理过程可分为 ( )、情感和意志过程。

A.认识

B.人格

C.情绪

D.需要

3、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心理特征 D.认识过程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与( )密切相关。 A.科学 B.语言的出现 C.脑的发育 D.文字的产生

5、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我们必须清楚和毫无歧义地定义所有实验变量,以便其他研究者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心理学的这一特征说明( )。 A.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B.我们的经验世界是高度主观的 C.心理学是以事实和系统观察为基础的

D.人的行为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6、一个研究者通过测量心率而作为人焦虑的指标之一。在这个研究中,心率( )。

A.是一个混淆变量

B.与焦虑成负相关

C.一个自变量

D.是焦虑的一个操作性定义

l、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A.灵魂 B.行为 C .行为与意识 D.躯体与神经

2、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 A .1879年年年年

3、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叫作( )。 A.反射 B.反映 C.反应 D.感受性

4、( )是心理的源泉。 A.感知觉 B.客观现实 C.记忆 D.内心世界

6、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 A.冯特 B.马斯洛 C.华生 D.罗杰斯5、冯特是(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1、“如果能对环境进行足够的控制,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孩子塑造成我们所期望的任何一种人。”这一观点是( )研究取向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生物学 D.精神分析

3、冯特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 )。 A.情感过程 B.个性心理 C.思维过程

D.气质性格

3、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亚里斯多德 D.冯特

2、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活动产品分析法

3、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

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测验法2、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 )。 A.思维活动的结果 B.语言活动的产品 C.客观现实的反映 D.意识的产物

90、在心理学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排除或保持恒定),其主要方法是()。A.控制变量 B.认知协调 C.随机选择 D. 设立等组

5、在心理实验中,要使无关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常用方法是()。 A.排除干拢

B. 设立等组

C.随机取样

D.精确统计

93、借助测验与统计的方法,寻找心理特性与行为表现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称为( )。 A.相关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对应法

93、借助()的方法,寻找心理特性与行为表现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称为相关法。

A. 测验与统计

B.实验设计

C.系统观察

D.行为对应

·在实验研究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称为()。 A.无关变量 B.因变量 C.实验变量 D.刺激变量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条件反射是在()的基础上建立的。 A.动力定型 B.无条件反射 C. 无意识 D.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条件是()。 A.强化 B.动机 C.信号 D.兴奋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是()。 A.斯波林 B..斯佩里 C.艾宾浩斯 D.斯金纳

·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的()的建立

A.突触联系

B.神经冲动

C. 暂时神经联系

D.网状结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 A.强化 B.动机 C.反射 D.兴奋

·我们将大脑皮层大致分成四个区,即额叶、顶叶、()。 A. 中央沟和中央回 B. 小脑和脑干 C.小脑和丘脑 D. 枕叶和颞叶

·中枢神经系统包含脑与()。 A.脑干 B.丘脑 C.脊髓 D.网状结构

1、由于新异刺激物的出现使原来的条件反射受到暂时的抑制叫()。 A.延缓抑制 B.消退抑制 C.内抑制 D.外抑制

1、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网状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一般来说,左半球是主管()优势半球。 A.形象思维的

B. 抽象思维的

C.左侧躯体的

D.内分泌系统的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是( ) 。 A.乔治.斯波林 B.罗杰.斯佩里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反射活动的结果又成为新的刺激传回神经中枢,进一步调节效应器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 A.反射 B.反馈 C.反映 D.强化

6、脑神经有()对。

·无条件刺激物(如食物)与无关刺激物(如铃声)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的过程,称为()。

A.动力定型

B.条件反射

C. 强化

D.信号系统。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狗听到铃声流唾液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生理反射 D.强化反射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注意.

·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从心理学上看,“一目十行”指的是()。

A.记忆敏捷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能力

D.注意范围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活动任务的多少

C.相关的知识经验

D.注意转移的快慢

·有一种注意现象称为“有意后注意”,其形成条件是()。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注意对象的运动与变化

C.对活动任务的熟悉和兴趣

D. 注意对象的相对强度大

6、“一目十行”指的是注意的()。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2、教师穿新装进课堂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是由于刺激物的()。 A.强度 B.对比关系 C.新异性 D.运动变化

6,在听故事的同时能进行加法运算,这是注意的()。 A.广度(范围)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9、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3、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从心理学上看,“一目十行”指的是()。 A.记忆敏捷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能力 D.注意范围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分配和转移 B.指向和集中 C.稳定和集中 D.指向和转移

4、注意时最明显的外部表现有()。 A.适应性运动 B.无关运动的停止 C.呼吸轻微而缓慢 D.无关运动的增加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是()。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活动任务的多少 C.相关的知识经验 D.注意转移的快慢

5.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是注意的()。 A.稳定性 B.分散 C.分配 D.转移

1、有一种注意现象称为“有意后注意”,其形成条件是()。 A.注意对象的新异性 B.注意对象的运动与变化 C.对活动任务的熟悉和兴趣 D. 注意对象的相对强度大

3、当环境或任务发生了变化,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叫()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3、人们常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的阅读速度迅速。从心理学上看,“一目十行”指的是。

A.记忆敏捷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能力 D.注意范围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 A.都很有趣 B.都无须进行加工 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要有顺序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感觉.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来衡量的。

A. 差别感受性

B.韦伯分数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阈限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感觉的()现象。

A.对比

B.后象

C.感受性

D.适应

当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官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能力

14、当某人以40分贝的强度来听音乐时,她至少要把她的立体声录音机调到44分贝才能感觉到音量有所增加。根据这一点,请你预测,当姗姗以80分贝的强度来听音乐时,她至少要增加多少才能听到音乐的播放强度有所变化了。分贝分贝分贝 D.需要提供更多信息才能确定

·在一个暗室里凝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会产生光点移动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 A.诱导运动 B.动景运动 C.自主运动 D.心灵致动

·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 A.感应性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

2、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现象,称为( )。 A.感觉对比 B.感觉的后象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适应。

5、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 A.表象 B.后象 C.想象 D.遗觉象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联觉现象的是()。 A、看见红颜色觉得温暖 B.看见蓝色觉得清凉 C.听音乐觉得灯光随音乐的节奏在闪烁 D.看见张三想起了李四

·()的实验证明,没有客观刺激,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 A.表象重现 B.后象刺激 C.感觉剥夺 D.遗觉象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呈()。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幂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A.感应性 B.个别属性 C.外在属性 D.内在特性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知觉.

1、无论在哪个角度看教室的门,我们都把它知觉为长方形。这是因为知觉具有()。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在人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 )。 A.双眼视轴的辐合 B.水晶体屈度的变化 C.双眼视差 D.双眼焦距调节.

3、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2、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利用了()。 A.后象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

12、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知觉特征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 整体性

11、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A.游动知觉B.幻觉 C.主观知觉 D.错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对象,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这一知觉特征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4、()是指,人在知觉时,能迅速从面临的诸多事物中确定知觉对象。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5、一支白色粉笔,无论是在明亮处还是在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知觉的特性是()。 A.明度恒常性 B.亮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形状恒常性4、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我们通常认为南方人具有灵巧、内秀、含蓄等特点,北方人则具有豪爽、坦率、豁达等特点。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 A.投射效应 B.刻板效应 C.光环效应 D.人格效应

4、黑板上的一张挂图,不论我们坐在教室的前排或后排看起来都是一样大小的,不会因为它在视网膜上的映像的大小而变化。这是因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在人们交往中,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是一种()效应。 A.首因效应 B掩蔽效应 C光环效应 E 刻板效应

6、在社会认知中,常把对某一类人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特征印象推及团体的每一个人,如男人都豪爽,女人均细腻。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 掩蔽效应 D.团体印象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在社会知觉中称为()。 A.首因效应 B掩蔽效应 C光环效应 E刻板效应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记忆.

?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序列位置说 D.干扰说

?研究表明,()的过度学习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选择。 % % % %

?人们对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语词-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能够理解时的记忆,叫做( )。 A.机械记忆 B.意义记忆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铁钦纳

16、姗姗正在记忆课本中关于最初15位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字。在对所有名字连续读了6遍后,她准备自测一下记忆效果。最可能的结果会是( )。 A.对名单中起始部分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中间或末尾部分 B.对名单中后面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起始或中间部分 C.对名单中中间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起始或末尾部分

D..对名单中起始或末尾部分获奖者名字的记忆将好于中间部分

17、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广度约为( )组块。±2 B. 6±2 C. 7±2 ±2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所学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学习迁移 C.前摄抑制 D.延缓抑制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A.均衡发展的 B.先快后慢的C.起伏不定的 D.先慢后快的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抑制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 )。 A.延缓抑制和分化抑制 B.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C.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3、从某种程度上说,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编码)过程。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

( )。 A.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B.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C.语言编码和听觉编码

D.概念编码和图像编码

14、康拉德,1964)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的形式储存。 A.言语符号 B.声音代码 C.视觉编码 D.概念

19、斯波林设计的“部分报告法”,是证明()存在的主要实验方法。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短时记忆 D.瞬时记忆

普通心理学.第八章表象和想象.

1、事物形象在心理的复现(心理表征),称为( )。 A.表象 B.后象 C.想象 D.联想

2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感知形象 B.记忆 C.想象 D.表象

23、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 )。 A.创造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 D.想象

24、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它是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A.表象

B.梦

C.再造想象

D.幻想

25、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创造性想象 B.再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2 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梦的理论是( )。 A.弗洛依德的理论 B.荣格的理论 C.明尼苏达的理论 D.解决问题的理论

5、根据语言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过程,称之为(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6、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思维.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A.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2、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不怕见生人了 D.记住英语单词了

·瓦特从见到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 )的作用。 A.原型启发 B.视觉后像 C.定势 D.再造想象

7、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 A.定势 B.迁移 C 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

6、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再学摩托车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8、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A.暗示 B.定势 C.定型 D.期待26、某人刚刚对软件进行了升级。然而,即使升级软件包含了很多旧版软件所没有的更具效率的功能,他还是继续使用软件升级前的方法来处理文件。这是受()影响的结果。 A..心理定势 B.信念保持 C.启动效应 D.功能固着

1、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心理准备状态叫()。 A.动力定型 B.定势 C.预判知觉 D.超前知觉

32、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如果一个儿童还表现出“看不见就想不到”)的现象,那么他应处于()。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6、人脑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是()。 A.概括性 B.间接性 C.抽象性 D.分析与综合

29、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0、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已有知识经验使人对当前活动对象形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后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叫做( )。 A.原型启发 B.迁移 C.定势 D.动机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 )。 A.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B. 流畅性、变通性和逻辑性 C. 精确性、变通性和启发性 D.流畅性、变通性和分散性

6、学会弹手风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 A.定势的作用 B.原型启发的作用 C.迁移的作用 D.注意的转移

2、探讨“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属于( )。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想象 D.逻辑思维

41、所谓( ),是指由经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A.心理定势

B.意志品质

C.个性特征

D.迁移

48、所谓(),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A.表征 B.印象 C.记忆 D.想象90、所谓()指的是在向学生提供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突出本质特征的方法。 A.变量 B.变式 C.抽象概括 D. 辨证逻辑

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

1、()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A.需要

B.人格

C.气质

D.意志

2、()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A.主体的需要

B.健全的人格

C.良好的环境

D.坚强的意志

3.需要的多样性和认知的丰富性,决定了()。

A.智力的健全

B. 人格的健全

C.认知的性质

D.情绪的丰富性

*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

A.知觉与感觉的关联

B.认知与感觉的关联

C.知识与爱情的关联

D.认知与情绪的关联

*测谎仪的原理是()

A.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情绪状态。

B.通过对智力的测量,了解人的说谎程度。

C.通过对生理变化的测量,了解人的情绪状态。

D.通过对生理变化的测量,了解人说谎程度。

1、( )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A.需要与认知 B.动机与诱因 C.认知与诱因 D.需要与兴趣

2、情绪情感是在( )的基础上产生的。 A.个性 B.认识 C.动

机 D.需要

3、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表明的是( )间的关系。 A.认知与需要 B.认知与情感 C.认知与诱因 D.需要与兴趣

4、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 )的丰富性。 A.认知 B.情绪 C.表象 D.思维·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倘若它们与( )之间的关系未被认识到,那么即便是关系很密切的事物也不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A.个人气质 B.主体需要 C.个性 D.主体思维

6、测谎仪是通过对人的( )的观察与测量来了解人的情绪状态,进而测谎的。

A.言语特征

B.表情形态

C.气质类型

D.生理变化

7、面部表情具有()。 A.文化特征 B.气质差异 C.性格特征 D.泛文化性

8、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其( )也最小。 A.隐蔽性 B.差异性 C.个性特征 D.文化特性

9、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外周活动(生理)的变化的理论是( )提出来的。 A.詹姆士-兰格 B.坎农-巴德 C.阿诺德 D.巴甫洛夫

10、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 )。 A.气质类型 B.需要因素 C.个性因素 D.生理因素

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宽慰失败者面对挫折,采用的是( )的方法来调整情绪。

A.满足需要

B.认知重建

C.回避压抑

D.转移注意

情绪发生时,伴随出现的那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A.需要 B.态度 C.气质 D. 表情

面部表情具有()。

A.特异性

B.先天性

C.社会性

D.文化性

面部表情可以随意调节,较体态表情更具()。

A.特异性

B.隐蔽性

C.社会性

D.文化性

体态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各种表情中其()。

A.最敏感

B.最不敏感

C.隐蔽性最小

D.隐蔽性最大

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说的是()。

A.情绪与言语的关联

B.思维与言语的关联

C.言语表情隐蔽性最小

D.体态表情隐蔽性最小

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说明情绪具有()。

A.调节功能

B.动机作用

C.信号功能

D.思维作用

普通心理学.第十四章需要和动机.

1、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失的主观体验,称为( )。 A.需要 B.认知

C.压抑

D.意识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达的是()之间的关系。

A.动机强度、意志品质和工作效率

B.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

C.动机强度、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D.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思维能力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的关系。

A.倒U型

B.瀑布型

C.正比

D.反比

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并能成功时,才会有强烈的行为动机的产生。班杜拉称此为()。

A.“目标期待”

B.“效能期待”

C.“替代强化”

D.“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较好的()。

A.逻辑思维能力

B.智力水平

C.注意品质

D.归因方式

()水平的高低与个体成败的经验呈正相关。

A.意志品质

B.交往意识

C.成就动机

D.认知

一旦有某种与需要相适宜的()出现时,需要才可能被激活而转化为动机。

A.生理唤醒

B.主体意识

C. 冲动

D.目标物

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缺失的主观体验,称为()。

A.需要

B.认知

C.压抑

D.意识

23 良好的情绪(愉快)相伴随,是()形成的必要条件。

A.信念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韦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概括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指的是()。

A. 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性

B. 操作性、内外在性、可控性

C. 难度、效度、信度

D. 难度、效度、强度

?动机的期待理论认为()。 A.动机力量= 需要×期待 B.动机力量= 信念×努力

C.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D.动机力量=信念×需要

2、需要是个体活动的( )。 A.自然动机 B.自主意识 C.现实驱动力 D.潜在驱动力

3、无实际的缺失,却有缺失的感受,也可以产生( )。 A.自然动机 B.自主意识

C. 行为动力

D.趋避冲突

5、能引起行为动机的刺激或情境,心理学中称为( )。 A.强化 B.诱因 C.冲动 D.需要

·依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说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因其心理有( )。

A.“目标期待”

B.“现实诱因”

C. “替代强化”

D. “成就动机”

7、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并能成功时,才会有强烈的行为动机的产生。班杜拉(Bandura)称此为( )。 A.“目标期待” B.“效能期待” C.“替代强化” D.“成就动机”

·个体对事物的稳定、积极的认知倾向,我们称为( )。 A.好奇 B.诱因 C.兴趣 D.注意

9、良好的情绪(愉快)相伴随,是( )形成的必要条件。 A.信念 B.动机 C.兴趣 D.意志

10、对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是影响( )形成的重要因素。 A.信念 B.概念 C.兴趣 D.意志品质

11、( )水平的高低与个体成败的经验呈正相关。 A.意志品质 B.交往意识 C.成就动机 D.认知

·( )的人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A.良好意志品质 B.自我意识强 C.低成就动机水平 D.高成就动机水平

13、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较好的( )。 A.逻辑思维能力 B.智力水平 C.注意品质 D.归因方式

14、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活动动机,称为( )。 A.学习动机 B.内部动机 C.兴趣 D.成就动机

1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达的是( )之间的关系。 A.动机强度、意志品质和工作效率 B.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工作效率 C.动机强度、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D.动机强度、活动难度和思维能力

16、动机力量=效价×期待(期望值),其中“效价”是指( )。 A.目标对个人的价值 B.能力的价值 C.兴趣的效度 D.成就的标准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身某种行为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归结,可能影响( )。 A.意志品质 B.性格特征 C.认知结构 D.动机强度

·动机理论认为,( )的强弱,是影响活动动机强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A.意志品质 B.性格特征 C.思维水平 D.自我效能感

19、一个人若在自我概念与行为知觉间产生矛盾,就会感到不舒适或紧张,就会产生求得缓解的行为意向(动机),力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因素间的相对平衡与一致性。这是( )的基本观点: A.认知平衡理论 B.认知不协调理论 C.自我价值理论 D.自我效能理论

20、韦纳将个体对自身活动的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概括为三个维度,分别为( )。 A.可控性、稳定性和内外在性 B.能力、气质和性格 C.能力、努力和运气

D.能力、身心状态和任务难度

4、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间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呈( )。

A.瀑布型

B.倒U型

C.正态分布型

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39、小强是一位很想获得成功的有志青年。现有三件事情需要他完成;一件比较容易、一件中等难度、一件很难。如果小强可以挑选其中一件来完成,你估计小强会( )。 A.挑选最难的 B.挑选最容易的 C.挑选中等难度的 D.随机选择

3、( )是指能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和条件。 A.需要 B.诱因 C.强化 D.意志

7、根据归因理论,若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其归因方式是( )。 A.内在可控的 B.外在可控的 C.内在不可控的 D.外在不可控的

4、需要层次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的。 A.艾宾浩斯 B.马斯洛 C.冯特 D.弗洛依德。

·动机的强化理论认为,当某种行为发生后,若给予(),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A.表征 B.建构 C.反馈 D.强化

普通心理学.第十五章气质.

1、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 )和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的体液说。 A.克瑞奇米尔 B.艾宾浩斯 C. 希波克里特 D. 巴甫洛夫

2、( )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一种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A.

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品德

5、个性心理包括( )。 A.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B情感和意志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1、有的人性情急躁,有的人则安静沉着,这是( )方面的差异。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0、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6、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平衡、灵活 D.弱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由( )提出来的。 A.克瑞奇米尔 B.艾宾浩斯 C.希波克里特 D. 巴甫洛夫

?30. 如果一个婴儿脾气很温和,那么在这个孩子10岁时,对其气质特征(脾气)

的预测哪一个最为准确( )。 A.这个孩子很有可能还是脾气温和 B.这个孩子因过度代偿而变成一个问题儿童 C.这个孩子的脾气可能与养育者的气质类型一致 D.无法作出合理预测

2、外表上表现为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其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这种人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神经活动过程为灵活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作为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神经过程强、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是属于( )。 A.胆汁质的 B.多血质的 C.粘液质的 D.抑郁质的

普通心理学.第十六章性格.

7、性格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态度特征 C.性格的理智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3.诚恳与虚伪,勤劳与懒惰,自信与自卑是个体( )方面的表现。 A.价值观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 )。 A.感知、记忆、思维。 B.认识、情感、意志 C.需要、动机、价值观 D.能力、气质、性格。

2、( )指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体现人的社会性,具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意义。 A.价值观 B.世界观 C.气质 D.性格

· ( )的理论,是探讨研究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 A.人格价值 B. 人格区分度 C.人格素质 D.人格特质

4、著名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由( )编制的。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斯普兰格 D.吉尔福特

5、( )指的是主试向被试提供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如墨迹或不明确的人物图片),要求被试解释它,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心理暴露出来,以确定其人格特征。 A.自陈测验 B.卡特尔量表 C.斯普兰格测验 D.投射测验

·“助人为乐”有些人常体现得轰轰烈烈,有些人则体现为默默无闻。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的差异所至。

A.智力类型

B.性格类型

C.气质类型

D.情绪类型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君子与小人的()。

A.智力差异

B.性格差异

C.气质差异

D.情绪差异

·暴躁与文静、敏感与迟钝、急性子与有耐性是人的()的差异。

A.意志类型

B.性格类型

C.气质类型

D.情绪类型

·通俗地说,()就是人的脾气、秉性、性情及行为风格,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A.意志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普通心理学.第十七章能力.

长期来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它包括()。

A.观察力、空间知觉、语词流畅力。

B.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C.空间知觉、语词理解、计算能力。

D.空间知觉、记忆能力、计算能力。

当代心理学有将智力概念加以扩大的趋势。即把传统上认为非智力的内容如()都纳入智力的范畴。*

A.社会性能力、情绪性因素、操作性等

B.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C.知觉速度、语词理解、计算能力。

D.空间知觉、记忆能力、计算能力。

8、比率智商的公式是__________

A.MA/CA B.CA/MA C.MA/CA×100 D.CA/MA×100

9、目前绝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________

A.离差智商 B.比例智商 C.智力年龄 D.心理年龄

10、最早编制智力量表测量智力的学者是_______

A.比奈 B.韦克斯勒 C.皮亚杰 D.推孟

斯皮尔曼()关于()的二因素论,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与特殊因素(S因素)。

A.需要

B.思维

C.气质

D.智力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其中有许多传统上认为非智力的内容,如()等。

A.观察力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语词流畅能力

B.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C.空间知觉能力、语词理解能力、计算能力

D.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

9、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 )。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7、编制世界上最早的一个智力测量表的是( )。 A.吉尔福特 B.推孟 C.比奈-西蒙 D.韦克斯勒

17、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一致,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IQ)大致是( )。

5.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首次使用智商的概念,其智商的公式是( )。 A.智龄/实

龄 B.实龄/智龄 C.智龄/实龄×100 D.实龄/智龄×100

9、目前绝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 )来评定智力水平。

A.离差智商

B.比率智商

C.智力年龄

D.心理年龄

6、大多数心理学家把( )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A.意志力 B.智力 C.创造力 D. 人格特质

7、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 )。 A.平行的 B.交叉的 C.不同步的 D.同步的

8、最早将智力结构分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的学者是( )。 A.吉尔福特 B.推孟 C.斯皮尔曼 D.韦克斯勒

9、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每个人的智力构成是有区别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步的,各有其特点。这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论。 A.吉尔福特 B.卡特尔 C.加德纳 D.瑟斯顿

10、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个体一生中智力发展( )时期。 A.最快的 B.最慢的 C.相对平缓的 D.最不稳定的

11、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 A.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B.相对平缓阶段、增长阶段和衰退阶段 C.稳定阶段、增长阶段和衰退阶段 D.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12、个体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与他长期以来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是( )。 A.成正比的 B.成反比的 C.没有相关的 D.交叉的

13、根据一个人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来的相对分数,即根据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计算出来的智商,称之为( )。 A.离差智商 B.比率智商 C.相对智商 D.平均智商

14、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也有人很擅长音乐,却在数字计算方面表现得无能,这是( )。 A.智力类型的差异 B.性格类型的差异 C.智力水平的差异 D.人格特质的差异

16、“复旦一说历史,北大就笑了。北大一说科技,清华就笑了。清华一说规模,浙大就笑了。浙大一说美女,北语就笑了。北语一说帅哥——全国都笑了!”这则幽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明( )。 A.智力类型的性别差异 B.性格类型的性别差异 C. 审美观的的地域差异 D.审美观的教育差异

17、如果一名6岁的儿童的智力年龄是6岁4个月,一名5岁的儿童的智力年龄也是6岁4个月,则可认为这两名儿童的智力是( )。 A.前者优于后者 B.后者优于前者 C. 相等的 D.无法比较的

64、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它包括( )。 A. 动机强度、逻辑思维、创造能力 B.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C.语言编码水平和听觉编码水平 D.概念编码水平和图像编码水平

24、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二因素指的是( )。 A.一般因素(G因素)与特殊因素(S因素) B.主观因素与环境因素 C.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D.知识因素与技能因素

64、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它包括( )。 A. 动机强度、逻辑思维、创造能力 B.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 C.语言编码水平和听觉编码水平 D.概念编码水平和图像编码水平

三人行教育点睛班心理学模考题——普通心理学模拟题

普通心理学 模考卷一 一、单项选择 1.通过设置对照班来研究某学习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影响,这种方法叫: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测验法 2.对控制清醒和保持意识状态特别重要的神经机构是: A.边缘叶 B.间脑 C.小脑 D.网状结构 3.划分睡眠不同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入睡时间 B.心跳速率 C.脑电特征 D.呼吸频率 4.“一目十行”这句话说明了注意的哪种特性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5.注意的指向性主要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功能相联系: A.维持(保持)功能 B.调节监督功能 C.选择功能 D.预见功能 6.马赫带可以用()来解释。 A.明暗对比 B.侧抑制 C.暗适应 D.视觉感受野 7.月朗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现象 B.对比 C.后象 D.视觉障碍 8.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明知觉过程受制约于: A.经验 B.情绪 C.态度 D.定势 9.在暗室注视-静止的光点,有时产生光点摆动的知觉,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 A.真动 B.动景运动 C.诱导运动 D.自主运动 10.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加工叫做() A.自上而下的加工 B.平行加工 C.自下而上的加工 D.系列加工 11.早晨或晚上时间充分被利用进行学习,其效果往往优于白天,这是由于白天受 A.前摄抑制干扰 B.倒摄抑制干扰 C.单一抑制干扰 D.双重抑制干扰 12.从不同方面或角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利于概念的形成,这种方法叫: A.定势 B.变式 C.定型 D.下定义 13.人们为什么要采用启发式策略: A.提高记忆容量 B.保证问题解决的正确 C.缩短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时间 D.提高想象力。 14.听觉性言语中枢位于:

《普通心理学》:感觉的种类

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叫做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波。宇宙中存在各种电磁波,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可见光。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接受光波刺激的感受器是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多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窝及其附近,大约有六百万个,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大约有1.2亿个,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当适宜的光刺激透过眼睛到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时,视觉就产生了。 光波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度、波长、纯度。与物理属性相对应,人对光波的感知也有三种特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与光的强度对应的视觉现象是明度。明度指由光线强弱决定的视觉经验,是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如果我们看到的光线来源于光源,那么明度决定于光源的强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来源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那么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光源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与光的波长对应的视觉现象是色调。色调指物体的不同色彩。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眼引起不同的色调感觉,如70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红色,62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橙色,70纳米的光波引起的色调感觉是蓝色。 饱和度反映的是光的成分的纯度。例如,浅绿色、墨绿色等是饱和度较小的颜色,而鲜绿色是饱和度较大的颜色。 与光的时间特性对应的视觉现象是后像和闪光融合。视觉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还能保留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几秒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亮着的灯的形象位于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随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形象位于亮的背景上,这是负后像。彩色视觉常常有负后像。例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一分钟后,再看白墙,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的正方形。当断续的闪光达到一定的频率,人们不会觉得是闪光,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例如,日光灯的光线其实是闪动的,每秒钟闪动100次,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闪动的,而是融合的光。 2.听觉 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普通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普通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功能固着性 答:功能固着性使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功能上认识它。 2.信号检测论 答: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它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二是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3.长时记忆 答: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维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4.不随意注意 答: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语言的几种特征。 答: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2 简述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所有儿童都要以同样的顺序经历四个有序的但不是连贯的阶段,分别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3 举例说明两种人格评价方法。 答:测验法,例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投射法,例如主题统觉测验。 4 简述当代心理学的生物学观点。 答:一般假设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解释;行为是被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决定的。(可以从对人性的假设、对行为决定的看法、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生物学的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评述早期的情绪产生理论。 答:①詹姆斯兰格理论。基本观点:强调情绪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评价: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的作用。 ②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③简单比较早期情绪产生理论与后来的情绪认知理论的不同,找到早期理论中共同点和不足点。 2 任选两种动机的认知理论进行论述。 答:1)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托尔曼(To l man ,1932) 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就期待雷声,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时努力学习,期待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待。期待(expectancy) 是重要的,它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attribution) 。海德 (Heider , 1958) 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 (focus of control) 的概念,并把人分为“ 内控型” 和“ 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Rotter , 1966) 。韦纳 (Weiner , 1971) 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 自我功效理论; 3)成就目标理论:具有取得成功或实现一个渴望的目标倾向性或内部动因。作为个体的倾向性,它与个体的人格及人格如何影响特定环境下的动机状态有关。也包含可被评价的任务定向行为,任务定向包含着优秀的标准,可以是个体自己设立或由外部强加。最早可追溯到 H.A. 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 1957 年 J. 阿特金森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 , 认为人的成就行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决定 , 同时也要考虑成功的可能性和任务的诱因价值。 D. 麦克里兰德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成就动机的高低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当代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从认知的角度看个体的信念、知觉对其成就行为的影响。 20 世纪印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D.P. 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者构成。 (任选两个)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普通心理学试题大全汇编

普通心理学试题大全 2002年 一、名词解释:3分/题 1、反射, 2、错觉, 3、模式识别, 4、图形掩蔽, 5、暗适应, 6、发散思维, 7、心境与应激, 8、诱因理论,9、素质,10、特质 二、简答题:5分/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3、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4、简述图式及其作用。 5、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6、简述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三、论述题:10分/题 1、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 2、试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 3、试述坎农—巴德学说。 4、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01年 一、填充题:1分/题 1、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及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效度即指_____。 2、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特瑞斯曼与布罗德班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不同看法在于 ___________。 4、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6、定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功能固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心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 10、粘液质气质类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经类型相对应。 二、判断题:1分/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与集中于某一对象的过程。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不同的人感受性不同;但每个人的感受性是恒定不变的。 4、乔姆斯基认为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5、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 6、遇到紧急情况不盲目冲动,沉着冷静的情感体验是理智感。 7、智商的公式是:IQ=MA/CA×100% 8、艾森克的人格二维模型中二个维度是强弱程度和稳定程度。 三、名词解释:4分/题 1、感觉阈限, 2、知觉恒常性, 3、内隐记忆, 4、算法式与启发式, 5、再造想象, 6、生物反馈, 7、液态智力, 8、奥尔伯特的特质说。 四、回答问题:10分/题,任选5题,共计50分。 1、试述如何调动活动参加者的注意力。 2、试述如何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记忆效率。 3、试述实验室问题研究中人们常用的策略。 4、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5、试述知识在人脑中的表征。 6、试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三人行 普通心理学 重难点分析

普通心理学 作者:三人行考研辅导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和人格;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在实验心理学P23页,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个案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项观察方法:无干扰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和描述性;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3测验法: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的形式来测量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4调查法:用提问的方式(问卷提问/访问提问),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一般分为问卷条查和访问调查。 5个案法:通过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个体,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实验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温勒。主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关)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强调人的本质是好的,强调自我实现。 7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塞尔,重视对认知过程的研究,把人看成是认知加工的系统。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脑内处理信息的单位却是神经回路)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的组成: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胶质细胞的作用带着看一下) 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注意比较: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的电位变化:神经元内部电流是由外“正”内“负”转变到外“负”内“正”。而脑内神经元信号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结出的部位。 作用:使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临近的另一个神经元。 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中央是灰质,外面是白质; 其作用: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延脑-------生命中枢,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密切关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 桥脑-------与调节睡眠有关。

[北京师范大学]19秋《普通心理学(上)》离线作业1(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19秋《普通心理学(上)》离线作业1(答案) 在线作业试卷列表 单选 1.“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分值:3 A. 感知 B. 记忆 C. 注意 D. 思维 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组块分值:3 A. 9±2 B. 7±2 C. 5±2 D. 6±3 3.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分值:3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 D. 测验法 4.某病人把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记不住里面的内容,该病人损伤的脑组织是:分值:3 A. 小脑 B. 海马 C. 杏仁核 D. 下丘脑 5.快速眼动出现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分值:3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E. 上述睡眠以外的另一阶段

6.“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分值:3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7.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分值:3 A. 惩罚一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看着 B. 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C. 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D. 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8.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的光谱成分是:分值:3 A. 红、黄、蓝 B. 红、绿、蓝 C. 红、黄、绿 D. 黄、绿、兰 9.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分值:3 A. 指向性和选择性 B. 集中性和紧张性 C. 指向性和集中性 D. 都不是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分值:3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对一台机器进行维修时,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

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例如,要考虑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便须在头脑中出现若干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体形象,并运用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来作出选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并成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研究、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学生理解、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

202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选择好目标,就该即刻出发。由于个人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所以专业上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心理学,最终我被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录取,以下是我的复习指南,希望对你所有帮助。 1、政治 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政治是门很容易学好的专业,所考内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这门科目只要按流程复习,应该成为加分科目。下面是我的复习进度:第一阶段(8月-9月),我是根据李凡政治新时器进行的,基本每天复习一章节,然后去做《李凡1000》练习题。次日,我会先复习一遍前天的学习内容及错题。 第二阶段(10月),开始第二遍刷《李凡1000》,这次刷题后,我将易错习题所考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强加记忆。 第三阶段(11月-12月)我开始做考研机构提供的冲刺试题、历年真题和《李凡8》 最后一周,我开始梳理知识点,背诵《李凡4》不止三遍,还要看之前的错题集。 总之,我的政治复习方法就是,选择靠日积月累,而主观题靠临阵磨枪,考前突击战。 2、英语 我的英语底子不太好,六级连续考了2次都没过,但考研英语最后得了70+,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了,下面分享下我的经验: 因为基础不好,我报了培训班,复习老师给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前期,每天早起背60个单词,而且是三遍,开始的时候我快崩溃了,因为第二天我发现前一天的单词几乎全忘记了,但老师让我坚持,帮我修改了计划。每天早晨用<<一本单词>>背诵20个生词+复习前一天的,中午20个生词+复习今天早晨的,晚上20个生词+复习早晨和中午的,我咬着牙在坚持,果然看到了效果,内心充满了喜悦。 英语的写作也很重要。如果写作基础不好,那么前期一定要背课文,背诵各种题材的课文,坚持每天一篇,接下来就是自己要动手写作文,坚持不看模板每天写一篇,写完可以让辅导教师批改,如果不报班,可以请求你的研友帮忙检查。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三章: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2018年秋《普通心理学(上)》北师大

《普通心理学(上)》作业一 一、单选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费希纳 B. 华生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组块 A. 9±2 B. 7±2 C. 5±2 D. 6±3 3.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A. 格式塔 B. 人本主义 C. 构造主义 D. 行为主义 4.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调查法 D. 测验法 5.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将会引起: A. 视觉障碍 B. 听觉损伤 C. 温度觉丧失 D. 运动障碍 6.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扣带回 B. 中央后回 C. 中央前回 D. 角回 7.某病人把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记不住里面的内容,该病人损伤的脑组织是: A. 小脑 B. 海马 C. 杏仁核 D. 下丘脑 8.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分别感受的光谱成分是: A. 红、黄、蓝 B. 红、绿、蓝 C. 红、黄、绿 D. 黄、绿、兰 9.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电波的特点是: A. 高频率、低波幅 B. 高频率、高波幅 C. 低频率、高波幅 D. 低频率、低波幅 10.手表的滴答声,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称为: A. 注意的稳定性 B. 注意的范围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起伏 11.“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 感知 B. 记忆 C. 注意 D. 思维 12.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3.视野中按共同方向运动的物体,容易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这体现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 共同命运 B. 良好连续 C. 简单性 D. 邻近性14.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仰视天空的某一亮点几分钟后会觉得这些亮点在移动,这种现象称为: A. 动景运动 B. 自主运动 C. 诱发运动 D. 运动后效 15.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 指向性和选择性 B. 集中性和紧张性 C. 指向性和集中性 D. 都不是 16.受意识控制加工的特点是: A.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B. 不需要集中注意完 成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几乎不需要注意的资源 17.“鸡尾酒会现象”对下列哪种注意理论提出了挑战: A. 过滤器理论 B. 衰减理论 C. 认知资源理论 D. 双加工理论 18.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9.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的特点是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先、后遗忘速度相同 D. 都不是 20.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 生理学 B. 社会学 C. 人类学 D. 物理学 二、多选 1.与观察法相比,实验法的优点是: A.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B. 对条件容易控制或操 纵 C. 可对研究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D. 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下面哪些人物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A. 韦特海默 B. 詹姆斯 C. 华生 D. 斯金纳 3.有关程序性的记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 B. 可以通过语言的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C. 提取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D. 提取时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4.以下哪些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 A. 国庆阅兵场面的记忆 B. 游泳动作的记忆 C. 滑雪动作的记忆 D. 对一篇散文的记忆 5.下面哪些因素影响着注意的稳定性 A. 刺激物的强度特征 B. 刺激物的复杂性 C. 对活动意义的理解 D. 身体状况 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单眼知觉线索的有 A. 遮挡 B. 空气透视 C. 视网膜视差 D. 视轴辐合

酒店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优.选)

酒店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 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 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 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 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 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单向沟通 D.双向沟通 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 A.人际交往频率 B.人际交往动机 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 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