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导学案(评优课用)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2
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案背景: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年级:高二级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3、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五、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荒漠化的含义2、西北荒漠化的原因3、黄土高原化的原因1、2、3、是重点【归纳探究】自学导读(领悟基础知识〉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_________ 、_______ 地区以及一些_________ 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退化、______ 退化、______ 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0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包插内蒙古、、、、等省区。
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彖尤其严重。
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3、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
地理位置9地形位于第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和地形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降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干旱、气温较差、较差大河流多为和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知识点二:西北荒漠化的原因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2.动力:3.植被:人为原因1. 2. 3.过度开垦4.水资源利用不当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2、荒漠化:包括___________ 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星滥牧所导致的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破坏。
阅读课文P36探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自然原因地形__ 土壤__。
降水一一植被__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釆、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候植被地表物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点拨】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塑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评课稿范文《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评课稿范文一、说活动的选取本次活动是选自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中活动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我个人认为本教材中该活动设计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有一点难度,所以,在该活动前我补充了大量的图片,来丰富学生的知识。
并对该活动,作了适当的改动。
增加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这一问题,还有一个课后活动。
二、说活动设计的理念1、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2、学情分析:我校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占有量不足。
但毕竟是高中生,他们也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
如果能够课前预习,加上老师上课时的引导,同学之间的讨论,是可以解决一定问题的。
3、活动意义:本次活动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
还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4、课改理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强调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能力培养。
本活动环节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文字的基础上,教师又在课堂中补充大量图片,设计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体现了该课改理念。
三、说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四、说活动方法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五、说活动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地图,西北地区地形图,全国干湿区分布图等。
学生做好预习。
六、说活动流程活动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活动观看视频《雷殿生徒步穿越罗布泊》;简单描述所了解的情况及对罗布泊的印象。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一、导言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严重威胁到全球许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的蔓延,科学家和政府部门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导则和行动计划。
本文将为您介绍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精品。
二、荒漠化防治导学案精品1.背景知识- 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干旱地区植被退化、土地贫瘠和土壤侵蚀的过程。
- 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食品安全等问题。
2.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条件等。
-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与水资源管理等。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和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
- 合理管理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减少过度用水和浪费。
- 土地保护:实施科学的耕地轮作制度,控制农业扩张和土地的过度利用。
4.政府角色- 制定政策:建立荒漠化防治的法律政策和计划。
- 资金支持:提供经费和奖励来支持荒漠化防治项目。
-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5.社区参与- 教育培训:提供培训,增加农民和当地居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
-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与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
6.案例研究- 中国荒漠化防治:介绍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成果。
- 非洲荒漠化防治:以非洲国家为例,讨论荒漠化防治在非洲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三、总结荒漠化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许多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本文介绍了荒漠化的背景知识、原因以及防治导学案精品,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土地保护、政府角色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和案例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共同为荒漠化的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学习重点1.解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学习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含义(a)荒漠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和_______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b)自然因素:⑴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⑵物质基础——地表物质____;⑶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
人为原因:⑴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⑵过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不当;⑷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
荒漠化是________与________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_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成因:⑴地理位置:______海洋;⑵相对封闭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地形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⑶干旱的气候:以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⑷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⑸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_____,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自学探究:一、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二、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危害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荒漠化物质基础知识梳理:能力拓展:例1.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是( )A .风蚀荒漠化B .冰蚀荒漠化C .水蚀荒漠化D .盐渍荒漠化 解析: 以上四种荒漠化,在我国均有。
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以水蚀荒漠化为主,但由于植被覆盖较好,多平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轻微。
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有盐渍荒漠化,但多在低洼、灌溉区,地下水位浅,蒸发量大的地区形成,面积较小。
冰蚀荒漠化在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面积更小。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生态脆弱,植被难以生长,形成沙漠,并且面积大,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
答案: A例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年5~100米的速度向周边地区扩展。
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荒漠化 荒漠化的类型成因类型: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表现类型: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 荒漠化的危害:表土(沙、石)裸露,为风力流水提供沙源, 形成沙尘暴、洪涝灾害,土地生产力下降等 荒漠化的治理封沙禁牧、禁樵、禁采,恢复自然植被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保护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概念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参考教案自主探究 1、 教师准备三个学习工具单、教具和多媒体呈现图片等。
2、 学生上M 收集世界荒漠化和中国荒漠化的内容,图片等相关资 料、学习过程设计教 学 准备二、小组展示,生生质疑三、师生评价,拓展延伸四、问题训练,评创设展示学习情景创设评价情景创设自主学习情景1、课前教师下发“问题解决-评价单,,2、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逐组巡查,教师要作为角色之一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加强对中下等同学的关注指导。
[旁白]下面巾小组内部派代表进行省序展示。
时间为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展示学习。
2、对学生展示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生生质疑,关注优等生同学表现.1、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对重点进行拓展延伸;2、对小组展示不到1、展示时要遵循“展、思、论、评、演、记”六原则。
2、在小组展示吋,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积极思考井及时质疑追问,要科学评价别人的发言,适当保留个人意见,及吋反思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神马都给力组语言表达流畅,荒漠化成因分析具体而又条理,给予肯定和表扬。
)课外拓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习过程设计二、小组拓展,总结归纳三、问题训练,合作评价四、关键问题,师生共探五、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创设总结学习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小组互评情景创设反思提升情境创设总结情境【旁门】通过学习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联系0然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对我国两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进行框架总结。
【旁白】大家完成工具单内容后,小组进行互评1、课前教师下发“问题拓展训练一评价单”学生独立完成训练单的内容,2、重点关注基础较差同学完成效果。
[旁闩]:大家对以上的展示有什么疑问吗?1、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教材内容进行思考。
2、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质疑、补充。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类型。
2.掌握荒漠化治理措施。
【重点、难点】
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含义
1、概念:由于和等因素土地退化现象。
2、荒漠化的过程
地面侵蚀土壤中水分土地生产力荒漠化
破坏裸露侵蚀和养分流失长期丧失景观
3、荒漠化的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红漠化等
二、西北荒漠化成因
1、自然原因:气候,多,植被稀少,沙质沉积物多
2、人为原因:过度、过度、过度、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等
三、荒漠化危害:(1)许多村庄、等受到风沙的危胁。
(2)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四、荒漠化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方针:
3、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措施:(1)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2)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3)合理利用水资源;(4)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5)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等
【合作探究】
一.思考: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的含义等同于“荒漠化”吗?
2、“沙漠化”的含义等同于“荒漠化”吗?
3、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分布
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风力侵蚀
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流水侵蚀
盐碱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地区
红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实质上属于石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西北地区的范围
(1)行政区范围:
2、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讨论它们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有什么关系?
3、读课本37页阅读内容和38页活动内容,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和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思考】
在荒漠化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防治荒漠化有哪些具体措施?
2.从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出发,分析防治荒漠化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反思】自己独立完成()个知识点,需课堂听老师讲解的有()个知识点,那些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那些知识点还需要再思考?
【作业】《45分钟练》本节基础训练。
自然因
素
因素分析
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分布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华北地区——石漠化
3.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断缩小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4.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御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5.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自然因素B.人类活动
C.地理位置D.地形特征
6.内蒙古草原的一些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如今却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仍可继续增加7.我国“三北”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防风固沙,保持水土B.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C.吸烟除尘,净化空气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8.下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退耕还牧②开采地下水,增加灌溉面积③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④植树种
草,提高植被覆盖率⑤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⑥
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⑦融冰化雪
A.①②③B.②③⑥C.④⑤⑦
D.①③④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据此回答9~11题。
9、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②土地荒漠化③旱涝灾害④水土流失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①②
10、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用水②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④上游拦截河水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11、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是( )
A.放弃全部耕地B.合理调水
C.加强能源建设D.大量开采地下水,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