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

第七课句法(上)

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

(1)使动关系。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2)意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名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不徥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

(3)服务关系。指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服务的,可以用“替…”或“为…”来理解。例:“晋解张御郤克”;“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

(4)与事关系。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得到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加“给”来理解。例:“宋百牢我”;“以其兄之子妻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5)目标关系。表示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是对谁或向谁而发,可加“对”“向”来理解。例:“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孳孳求奸,不如礼贤”。(6)工具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工具,可以按“用…”来理解。例:“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7)原因关系。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按“因为…”来理解。例:“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①当“弗”“勿”“不”“毋(无)”“未”“莫”这几个否定词与及物动词搭配的时候,该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如果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总是分布在动词之后,而如果宾语时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往往分布在动词的前面、否定词的后面。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当指示代词宾语前置加标记助词“之”时,总是位于否定词之前。例:“吾斯之未能信”;“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许子奚为不自织”;“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者孰谓?”(3)代词“是”“此”“斯”作宾语前置。

①作动词宾语直接前置。例:“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唯马首是瞻”;“唯你是问”。

②用“之”标记。例:“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其斯之谓与”。

③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4)其他宾语前置。

①用“之”“是”“斯”“兹”“焉”“彼”等做标记。例:“其我之谓也”;“岂不谷是为?”;“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②作介词“以”或“与”的宾语前置。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鸟兽不可与同群”。

5、介词短语的位置。介词短语即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不同的介词短语的具体分布位置主要不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取决于介词的不同。(例略)

6、数量词修饰名词的分布位置。数量词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例:“王宾文武丁伐十人”;“俘人十有六人”。

7、通假字:

(1)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这里的字音是指通假现象出现时的读音。

(2)除了音同音近,还需确有其证。就是说在古籍中能找到若干相同证据,以证明某字通假情况属实。

第八课句法(下)

1、古代汉语中不同类的体词谓语句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也”字的用于不用有差异。

2、体词谓语句是指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句子谓语的句子。它与通常所说的判断句不是一个概念,它包括判断句,也包括说明、描写、列举和表示原因等体词作谓语的句子。

3、古代汉语的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型:

(1)表示判断。主谓间可加“是”字理解,句末多“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子诚齐人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2)表示比况。主谓间可加“如”“像”“好比是”等理解。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夫鲁,齐晋之唇”。

(3)表示说明或列举。主谓间可加“数”“归”“是”“有”等理解。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

(4)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种特征的描写。翻译时加动词,句末无“也”。例:“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5)表示数量。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

受”。

(6)表示原因或条件。可译为“是…的原因”、“依靠(凭借)…”。例:“乱政亟行,所以败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夫战,勇气也”。

4、句子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同时谓语所表示行为是对受事主语有消极影响的行为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5、被动句的种类:

(1)施事成分不出现的被动句。主语表示受事者,施事者不出现,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例:“事两君者不容”;“项羽是以兵大败”。

(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于+施事者。例:“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②、见+动词。例:“乐羊以有功见疑”;“请勿见笑”;“请勿见怪”。

③、见+动词+于+施事者。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④、为+施事者+动词。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不为酒困”。

⑤、为+施事者+所+动词。例:“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被+动词。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6、古代汉语比较句有三种:等比、差比和极比。

7、等比:等比也可称比况,表示两种事物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有两种形式:

(1)谓语中心语由“同”“异”“齐”“侪”“拟”“侔”“比”“殊”“一”“等”等充当,比较对象用“于”或“与”引出。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2)谓语中心语由“如”“若”“似”“犹”充当。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差比:差比表示两种事物相比较,一种事物甚于或不及另一种事物。差比句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被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其中比较内容一般由形容词表示,充当谓语中心语。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吾与徐公孰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9、极比:极比表示特定范围内的事物没有甚于选定的比较对象的。极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定形式,另一种是反问形式。

(1)否定形式。可以翻译成“没有……能比得上……”。例:“祸莫大于不知足”;“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反问形式。可以翻译成“哪里能比……”或“哪里比得上……”。例:“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若之力奚若我哉!”;“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

10、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显。

11、古代汉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进行强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易位。即用改变句子成分的分布位置的手段来实现语用上的强调。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倒装”。①谓语易位。例:“甚矣,汝之不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②状语易位。例:“吾日三省吾身”;“公怒,鞭师曹三百”;“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③宾语的临时易位。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2)加助词“之”。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3)加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例:“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维三代尚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2、省略:为了表达的简洁和经济,而将某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分省略掉。

13、省略的四种情形,即语境省略、常识省略、风格省略和修辞省略:

(1)语境省略。省略在上文中已经出现的成分或下文中将要出现的成分的情况,是最常见的省略方式。如“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中括号里都承上省略了主语“孟子”;“竖子不足与()谋”中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竖子”;“且告以族,不()以名”中“不”后省略了谓语“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中括号了探下省略了中心语“亩”;“毋妄言,()族矣!”中括号位置承上省略了表示假设的分句“妄言”。

(2)常识省略。例如《左传》中“雨”作动词是“天上降下雨(雪、雹)”的意思,如果是下雨,则一律祗说“雨”,而不说“雨雨”,如果是下雪或下雹子,则说“雨雪”“雨雹”。

(3)风格省略。指作者追求行文简练,而将一些可省的语言成分省略掉。《史记》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将《史记》中一些与先秦有关文献中内容相同的部分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司马迁行文洗练的具体情形。

(4)修辞省略。指说话人为了某种表达效果而有意将某些语言成分省略掉的现象。

14、回指:即篇章结构中通过指代性成分对前文出现过的成分的称代以实现某种语用目的的一种手段。

15、古代汉语中的回指从其所起的篇章作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即照应性回指,凸显性回指和关连性回指。

16、关连:这里指的是篇章结构的关连。古代汉语篇章结构的关连可以分为启下关连和承上关连两类。

17、固定结构:一些词语经常在一起配合使用,并表示一种特定的意义,这种短语或结构被称之为固定结构。①有以、无以。“有以”表示“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能力)”的意思。例:“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②何……为、无……为。“何……为”可翻译成“为什么要……”或“哪里用得着……”,“无……为”可翻译成“不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③何以……为、无以……为。何以……为可以翻译成“要(用)……干什么”或“哪里用得着”;“无以……为”可以翻译成“用不着……”或“用不着”。例:“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④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表示“对……怎么样”的意思。例:“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第九课语音和音韵基础

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古汉语音韵学所说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般分为上古(先秦两汉)、中古(六朝至唐宋)和近古(元明清)三个大阶段。所说的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2、音韵学的分类

古音学: 以上古韵文(特别是《诗经》)和形声字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时期语音系统。

今音学: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的。

北音学: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近古时期语音系统,特别是近古北方语音。等韵学:用等韵图(如《韵镜》)来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2、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汉字。

(2)古代的韵文材料。韵文材料指的是诗歌、辞赋等韵文中的韵脚字。

(3)古代的注音材料。古代的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读若是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注音。反切

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

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4)古代的韵书和韵图。韵书是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起,使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脚字的一种词典,如《切韵》《广韵》《集韵》等;韵图是古

人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如宋代的《韵镜》《七音略》等。它们是研究古音

最有用的材料。

(5)异文材料。异文指不同的书或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时使用不同的字词。

(6)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7)对音材料。对音就是通常所说的音译。

(8)方言材料。

(9)亲属语言材料。

3、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

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例如,“都,当孤切”,其中“当”为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

“孤”为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又如:田:徒年切;卢:落胡切;乌:哀都切;布:博故切;特殊反切字:东:德红切;烹:抚耕切;楚:创举切;湛:徒减切;

喟:丘愧切;西:素鸡切。

4、中古到現代的歷史音變主要有以下規律:

聲調方面:(1)平分陰陽(清聲母平聲歸陰平,濁聲母平聲歸陽平);

(2)濁上變去(全濁上聲歸去聲);

(3)入派三聲(全濁入聲歸陽平,次濁入聲歸去聲);

聲母方面:(4)濁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濁平聲字變送氣清聲母,全濁上、去、入聲字變不送氣清音);

(5)見、精組聲母細音腭化;

(6)古無輕唇音,上古重唇音合口三等(主要是東、鍾、虞、微、凡、元、文、陽、尤、廢10韻)到中古之後演變為輕唇音;

(7)“古無舌上音”,上古舌頭(端組)二、三等字變為中古的舌上音(知組);

韻母方面:(8)知、莊、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

(9)見組二等字產生-i-介音;

(10)中古唇音開合不定。

5、古人對聲母的分析方法是,給每一個聲母取一個漢字作代表,比如p聲母用“幫”來代表,t 聲母用“端”來代表,n聲母用“泥”來代表,等等。這些代表聲母的專用字就叫做“字母”。三十六字母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字母系統。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溫和尚制定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增補調整而成的。三十六字母也就是三十六聲母。

6、中古三十六字母表:

7、五音、七音: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律》。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来的。

8、清、浊: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塞擦音和清擦音;

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N 收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10、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韵部包括韵腹、韵尾、声调。押韵押韵部,叠韵同是。

11、“呼”“洪细”:四呼: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开口指韵母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也没有u或w韵头,合口指韵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或有u/w韵头,开口与合口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古代没有i/j介音的韵母类是洪音,发展到现在为开口呼、合口呼;而有i/j介音的韵母类是细音,发展到现在齐齿呼、撮口呼。

12、叶(xié)韵:古人临时改读某些字,以求押韵,於是就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都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13、读破:“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汉语一种改变字/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字(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14、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15、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16、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1)“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最早研究上古声母并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著名论断。(2)“娘日二纽归泥”。“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来的。(3)“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由曾运乾提出来的。(4)“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这个观点主要是由黄侃提出来的。(5)清化鼻音、清化边音。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书中提出上古汉语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

17、《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本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全名叫《大宋重修广韵》,它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基本资料和主要依据。

18、在《广韵》中,共有206个韵,每一韵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传统音韵学把它称为“韵目”。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就属於同一韵。

19、上古三十韵部:

20、声调:指贯穿於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於超音段音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在汉语裏,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著区别字义的作用。

21、古人对於声调的认识开始於南北朝时期,至晚在南北朝时期汉语已经有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22、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

第十课古代诗律

1、诗是汉民族自古以来对诗歌的统称。

2、押韵是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心雕龙·声律》曰:“同声相应谓之韵”,所以押韵就是用一个个声音(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去回应前面句子出现过的字,形成语音和谐。

3、古代的诗最初是歌唱的,与音乐相配合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原发性特征。诗的段落最初叫做“章”,“乐章”即乐曲的一个段落结束,整首乐曲结束则为“竟”。

4、不歌而诵谓之“赋”。

5、风雅颂:“风”指各地民歌,“雅”指朝廷乐歌,“颂”指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的别称:风、雅、颂、歌、谣、辞、词、乐府、行、引、吟、曲、口号、古风、诗余等。

7、乐府:乐府本是汉代的官署名,负责采集各地民歌,汉代以后,人们将乐府所采集的是个和一些诗人为乐府写的诗歌也叫做“乐府”,成为一种诗歌样式的名称。

8、古代诗歌的句式最常见的是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9、古代诗歌主要是从四言逐渐演变为五言和七言,这一方面是字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从偶数字诗句逐渐变为奇数字诗句。

10、古代诗歌句式长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有的句子都字数相同,另一类则是句子有长有短。前一类可称为整齐式,后一类可称为参差式。凡是与音乐相配合的诗歌,整体上是以参差式为主导倾向,凡是已经与音乐脱离的诗歌,则以整齐式为主导倾向。

11、韵脚的位置就是韵脚在诗句中的位置。韵脚的疏密是指两个韵脚之间的距离。古代诗歌韵脚的疏密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句句韵、隔句韵和多句韵。其中最常见的是隔句韵。

12、押韵的方式:

(1)一韵式。只用一个韵,一韵到底。

(2)交韵式。诗的一章押两个韵,两个韵的韵脚字交替出现。

(3)转韵式。诗的一章押两个以上韵,它们不是交替出现,而是先后出现。

(4)叶韵式。词的一章押一个韵,同时选择发音相同而声调不同的韵的字作陪衬。

(5)遥韵式。指一首诗中隔章押韵。

13、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魏国李登编撰的《声类》,隋朝陆法言编纂的《切韵》是第一部体例完整而精密的韵书;第一部官颁标准的韵书是《唐韵》;《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本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全名叫《大宋重修广韵》,它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基本资料和主要依据;《礼部韵略》成书于北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南宋刘渊纂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里边有107韵,这是“平水106韵”的雏形;金代王文郁编纂了《平水韵略》,近体诗押韵依据的“平水106韵”即出自于此。

14、险韵,即韵字过少的韵部。

15、一般来说,必须韵母的韵尾要相同、主要元音要相同或相近,才能押韵。

16、近体诗指符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少数六言诗,也叫律诗或格律诗。六朝时期产生的永明体、齐梁体、宫体开近体诗格律之先河。

17、近体诗押韵有四点限制:

①除句首外,通首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②必需按照韵书规定的韵部押韵,否则被视为“出韵”。

③如果是八句以上的律诗,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

④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

18、宋词押韵的两点限制:平仄不通押,舒促不通押。

19、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也就是说,不平为仄。

20、近体诗平仄和谐的一般原则:

(1)平仄相间(音步原则)。一句诗内,平仄要间隔出现。平仄相间就是上两个字是“平平”,下两个字则为“仄仄”,反之亦然。但是由于近体诗一般都是五言或七言的,必然孤一字,这个孤字不能出现在句首,只能出现在句末或句中,这样,五言诗句就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句的平仄格式是在上面五言诗句的平仄格式前面分别加一个平仄单位,即: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仄相对。即在一联当中,对句的平仄要与出句的平仄相对,出句为平的地方,对句相应位置上的字则应为仄。

(3)平仄相粘。即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偶数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一致。

(4)押韵原则。韵脚押韵要用平声。

(5)末三字不允许“三同调”。每句诗的最后三个音节平仄不能完全相同。

(6)“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即七言诗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自由,可以不对,而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要求。注意不能犯“孤平”。

21、近体诗常见声病:

(1)失对。

(2)失粘。

(3)上尾:奇数句末尾一个字除首句可以入韵外,其他各句都用平声字入韵。

(4)孤平。指五言A式和七言a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5)下三连。也叫“三平调”,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6)鹤膝。即除首句外的其他奇数句末尾一个字虽为仄声,却都用同一声调的字。

22、拗救:补救不合常规平仄格式地方。拗救分为原则性拗救和技巧性拗救。原则性拗救是救必须要救处,技巧性拗救是救可救可不救处。

23、原则性拗救:

(1)“孤平”的拗救。五言A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a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容易犯孤平,“孤平”必须在本句救,方法是将第三字改为平声(三平),使原格式变为:仄平平仄平。七言a式则将第五字改为平声,使原格式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2)“下三连”的拗救。五言D式易犯下三连(仄仄平平平),救的方法一般是将下联出句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三仄)。七言d式犯“下三连”的拗救可类推。

(3)偶数字失律的拗救。(略)

技巧性拗救:(4)原式“平平仄仄”,第一字拗而第三字救,变成“仄平平仄”;原式“仄仄平平”,第一字拗而第三字救,变成“平仄仄平”。(5)五言B式第三子应平而拗,于对句第三字救。即原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6)C式第三字应平而仄,于对句第三字救。即原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24、分析近体诗平仄格式:

(1)确定诗中每一个字的平仄。

(2)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江首句转换成基本格式,看他属于四种基本平仄格式中的哪一种。

(3)在确定首句格式的基础上,按照相对、相粘的原则推出剩余各句所属的基本格式。

(4)拿诗中实际用字的平仄与基本句式进行比较,分析诗中是否有“一三五不论”和“拗救”的情况。

25、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个乐谱都有一个名称,乐谱的名称便是词牌。从字数着眼,前人把词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26、古代诗文中自觉地运用对偶是从汉赋开始的,在骈文中,对偶为主要特征。所谓对偶,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性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27、律诗原则上要求对偶,且不少于一联,词和绝句则不要求对偶。

28、近体诗对偶的常规格式是在颔联、颈联对偶,这被视为律诗对偶的正格。不论绝句或律诗,一般不在尾联对偶。

29、偷春格:在首联、颈联对偶;蜂腰格:只在颈联一联对偶。

30、扇面对:也叫隔句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流水对:对偶的两句意思上是连贯相承的,而不是并立的;互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在意义上既属于本句也属于下句或上句,由这样的语句构成的对偶就是互文对;借对:对偶看上去是宽对甚至不对,但却是工对。

31、工对即严对,要求对偶两句句法、词性和字义一致。

32、对偶避忌:避同字、避合掌(同意)。

第十一课训诂学基础

1、训诂:原意是解释古字古义,后来引申到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以及表达语义的方法等

内容都属于训诂的范围。

2、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重点,并综合分析表达语义的方式、方法和规律的一门

学科。

3、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4、古代训诂学著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书的注解,即随文释义如《毛诗注疏》;另一类是通释

语义的专著,即概括释义如《尔雅》。

5、训诂学任务:通过对训诂学著作的研究来认识训诂的内容、方法、术语以及它的发展和应用等,

以便批判的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校勘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求达到正确解读文献语言的目的。

6、训诂学的方法: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以形说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系统的运用这一方法推求字的本义始于《说文解字》。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又叫声训。即“因声求义”。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义训:直接解释说明词的含义。即“据文正义”。义训又可分为“直训”和“陈说”。“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7、训诂学术语:

(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谓、斥、犹、貌、词、浑言、析言、对文、言。

(2)注音的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3)释义兼注音的术语: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

8、注解的别称: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或叫“传”(如《毛诗诂训传》),或叫“注”(如东汉

郑玄《周礼注》),或叫“笺”(如东汉郑玄《毛诗笺》),或叫“诂”(如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或叫“解”(如三国韦昭《国语解》),或叫“章句”(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或叫“音义”

(如唐陆德明《尚书音义》),或叫“疏”(如唐贾公彦《周礼疏》),或叫“正义”(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或叫“补注”(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或叫“集注”(如唐颜师古《汉书集注》),或叫“集解”(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或叫“集释”(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9、注解的内容:解释词义、注明读音、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指明出处、

考史叙事、校勘文字。

第十二课古代训诂学著作

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是标准语、规范语。“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之意。《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2、《广雅》,三国魏时张揖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隋代曹宪作音释,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

3、《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輶轩是古代使用的一种轻便车辆,“輶轩使者”到各地搜集诗歌、民谣、方言的使者,“绝代语“指历代传承下来的语词,“别国方言”指一些在先秦时是诸侯国地区的方言。最早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方言注》。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本书释字的体例是“先义后形”,《说文》是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和词义的重要资料,也是阅读和整理先秦两汉古籍的必备工具书。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5、《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著作。作者是东汉末名士刘熙,其编写目的是要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其解释词义全部采用音训的方法。后人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

6、《经典释文》是一部解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唐代陆德明撰。

第十三课古代文献知识

1、版本:指一部书在编辑、传写、刊刻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的本子。

2、版本学:指研究各种版本的用纸、墨色、字体、刀法、刻章印记、款识题跋、刻刊源流、行款版式、封面印记,以辨别版本真伪、优劣的学问。

3、目录,指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相关信息,以供读者检索的工具。又称录、略、志、书录、书目等。

4、张之洞《书目答问》、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5、西汉末年刘向撰成我国第一部题解式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之子刘歆编成《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它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6、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7、校勘,又称“校雠”。校是校对,勘是订正错误。所谓校勘,是指用某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用该书有关的资料互相比较核对,考订文字异同,审定其是非,力求准确地恢复古籍原文的本来面目。

8、校勘的内容:衍、脱、倒、讹、失韵。

9、校勘的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法。

10、断句和标点应注意的事项:

(1)弄清文义和事理。

(2)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

(3)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

(4)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8%) 1 《战国策》是一部___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___整理的。对这部书, ___时期___作过注。 2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___说解___的专书,是___时期___所撰。全书按___排列,共有___个部首。 3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著,就是刘熙的___。它为后世___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___、___、___是古文字,___、___是今文字。二语法分析题(22%) 1 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其类型有: A 名词用如动词 B 形容词用如动词 C 量词用如动词 D 动词的使动用法 E 名词的使动用法 F 名词的意动用法 G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H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I 对动用法 J 为动用法K 名词作状语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写在横线上并在它的后面填写序号。 1) 师还,馆于虞。()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6)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7) 邴夏御齐侯。() 8) 孟尝君客我。() 9) 晋侯饮赵盾酒。( )() 10)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2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填写序号。 A 双宾语句 B 宾语前置句 C 判断句 D 被动句 E 谓语前置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姜氏何厌之有? 3)郗克伤于矢。 4)是吾师也。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6)贤哉,回也! 7)(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_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古代汉语上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中国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什么事神话:神化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神话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本书。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工触山》。 4.《淮南子》和《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最全面的两部书。 5.《诗经》是我国最早【或‘第一部’】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6.《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时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7.《七月》根据节气而写,《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也是第一篇反映农业生产的诗。 8.先秦文学,一类是以记诉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史家之文;另一类是以议论说明为主的论述散文,又称诸子之文。 9.西汉刘向编《战国策》,战国的纵横家为他辅佐的君主出谋划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辞说。 10.《楚辞》既《诗经》之后又一部诗经总集,楚辞又称‘骚’或‘骚体’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士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11. 屈原,名平,字原。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伟大诗人,最早的诗人。 12.香草美人:屈原从《楚辞》中开创的意象。1.美人:初比君王,后以作者自己。2.以夫妻比君臣。3.香草:以自身丰富美人的意象。独立体指品德高尚的人。 13.《史记》第一部人物纪传体。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全书的题纲,按年月日时间机载帝王的言行政纪。十“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记载各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简单记载。八“书”天闻、地理、水利、经济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三十“世家”诸侯王国之事。七十“列传”不同类形、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14.互见法:又叫旁见侧出法。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本人有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特征,而他的一些不易在本纪中写的,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写出。 15.乐府:初时为汉朝的音乐部,收集民歌,了解民情。后为诗集名。“乐府双壁”为《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6.《行行重行行》为《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17.建安诗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成就最大】、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18.《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19.南北朝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 20.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