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世界上古史》总复习大纲

导论

1、世界史

(1)世界史≠国别史的和,“整体大于部分的和”

(2)世界史≠外国史

(3)世界史应当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

3、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其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2、什么叫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1)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

“从古到今”,“历时性的”(Diachronic)

(2)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

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共时性”(Synchronic)发展

3、文明史与世界史的视角有何不同?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1、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

2、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学会了使用火。社会组织中出现了原始群,以群婚制为主,人类进入了母系社会。

3、什么叫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它具有什么意义?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和新石器革命。

意义: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与自然关系一个革命性变化

②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更加紧密的社会、公共权力、剩余劳动、分工、交换、私有财产。

4、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人类的起源与进化(2)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3)史前文化

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

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定期泛滥、肥沃的土地、灌溉网、航运

(2)三个季节:泛滥季节(7-10月)、洪水消退(播种、生长)季节(11-2月)、干旱(收获)季节(3-6月)(3)生命之源:希罗多德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上古埃及有多少个王朝?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上古埃及共分31个王朝,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

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0年)

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

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

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

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

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332年)

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3、古王国时期埃及的政治特点如何?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法老”(Pharaoh )的巨大权力。法老的神性。

法老所握有的权力:对行政权力、国家经济、军队、司法权力、地方行政的控制;王室家族控制朝政;国王对其臣民拥有无限权威;王权被进一步神化。

4、为什么埃及人热衷于建造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的宗教观念——人可以再生

5、埃及学

研究古埃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和科技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

6、阿卡德王国

(前2371-前2191)创建者为萨尔贡。阿卡德王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社会经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王国内部奴隶与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被征服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后来国家逐步走向了衰落。前2191年,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

7、《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如何?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社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在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制定和颁布。法典原文用楔形文字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柱上,石柱上面是浮雕,下部为法典原文。内容广泛,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奴隶、土地、租赁、雇佣、财产继承以及婚姻与家庭制度。其特点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实行同态复仇。《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背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

8、苏美尔人的宗教具有什么特点?

苏美尔人独特的宗教——没有永恒的、极乐的来世,人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不修来世——重视现实——法律发达

9、楔形文字

古代西亚地区流行的一种文字。因该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箭头的芦苇杆(或木棒、骨棒)当笔,刻在泥板上的,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它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0、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2)古巴比伦王国

(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4)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5)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6)古代埃及的文化

第三章最初的文明(下)

1、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一种古文化。其存在时间为前2300-前1700。1921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印度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掘出远古遗址,遂定名为哈拉巴文化。其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属于城市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人们可以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家禽。手工技术发达,发现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为主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社会已经出现财产不平等和阶级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的统治者,拥有了文字。其最著名的遗址是摩亨佐·达罗。

2、古希腊的地理范围

泛指所有希腊人聚居之地。

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黑海沿岸,和南意大利的沿海地区以及西西里岛、北非的地中海地带的一些地区以及现在法国、西班牙的沿地中海地带等等。

3、古希腊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何?

特点之一——海洋的生活环境

特点之二——破碎的地形、贫瘠的土地(希腊本土)

北希腊、中希腊、南希腊。

山脉纵横,地形破碎,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大平原。造成小国寡民的局面。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有旱灾。温差不超过17度。雨量小。

土壤除了少数地区外,较为贫瘠。盛产大理石、陶土,还出产银、金、铜、铁。

4、克里特文明

是指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创造的文明。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克里特文化可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期、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前1450年,操希腊语的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着文明的衰落。(补充:伊文思的发掘、线形文字A)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2)克里特文明

第四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上)

1、卡迭什会战(埃及与赫梯)

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而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约公元前1300年,双方在叙利亚地区的重镇卡迭什进行了大会战,这场战役使两国损失惨重,双方于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两国瓜分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势力范围,结束了这场

战争。

2、腓尼基字母

古代腓尼基人发明和创造的一种字母文字。大约创造于公元前13世纪。字母共22个,是线形符号,只有辅音而没有元音。该字母简便易懂,曾广泛向西方各国流传。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奠定了基础。

3、犹太教

以色列犹太人信奉的民族宗教。只崇拜上帝耶和华,坚信上帝会来拯救犹太民族。其经典为《圣经》,即《旧约》。现如今,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依然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依据。

4、论述埃赫拉吞的宗教改革背景、内容和结果

背景: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2、地方贵族势力对王权形成很大威胁;3、祭司与军队势力膨胀;

内容:1、禁止崇拜阿吞之外的神;2、简化宗教仪式;3、迁都至埃赫塔吞;

结果:埃赫那吞死后,图特哈蒙继位放弃了改革。新首都成为一片废墟。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新巴比伦王国

(2)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4)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5)古代埃及的文化

第五章早期文明的盛衰(下)

1、吠陀

原意是知识或“神圣的知识”,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实际上是古印度世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宗教、文学典籍,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分为4部,合在一起成为《吠陀全集》。其中最古老的、最重要的、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所反映的是“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900年)。其余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编撰时间较晚,合称“后期吠陀”(前900-前600年)。

2、吠陀时代的种姓制度

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印度的在这种制度成为喀斯特制度。这种制度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规定了4个等级(瓦尔那)之间的地位以及不同等级的成员的不同权利与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个瓦尔那从事各类低贱的行业,主要是非雅利安人。每一个等级不能从事其他等级的行业,互相之间不能通婚。在印度,该制度延续上千年,直到今天依然有遗迹。

3、婆罗门教的“造业轮回”说是什么意思?

整个物质世界都不过是一种幻象,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或梵天的世界精神或灵魂;个人的肉体也非真实,而被称为“神我”的个人灵魂却是真实的。个人的神我来源于梵,他本应在人死后重归于梵。可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死后灵魂不能重归于梵,而转世投生为不同的生物,至于所投生的生物高低或转世为不同种姓的人,那就要由人所造的“业”的善恶程度来决定。人只有悟透了这个道理,使神我达到与梵一致,这样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这种造业轮回的说教为种姓制度起了辩护的作用。

4、迈锡尼文明

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的早期文明。约从前2000年前后迈锡尼人定居于波罗奔尼撒半岛,到前1600年开始建立国家。从前1400-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逐渐达到鼎盛。其中心则为迈锡尼城。从前1200年以后,由于多利亚人的入侵,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

5、荷马时代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荷马时代:由于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近300年。从公元前1100-前800年,希腊各地又后退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历史情况的主要文献是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因此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希腊社会发展概况:贵族以家族为单位在社会中发挥其统治作用,单个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贵族的首领叫巴西琉斯,或称瓦纳克斯。没有官僚机构。荷马社会使用铁器较为普遍。

铁器在上古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世界上古史上,铁器的广泛使用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希腊本土贫瘠、多石、荆棘丛生的土地,由于使用铁制工具,变得更加容易耕作。公元前8世纪,城邦却大量涌现,其原因就在于铁器的广泛使用造成农耕经济在希腊的普遍发展。

6、在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埃及、西亚、印度、中国以及希腊各自的发展水平如何?

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770年)历时共约700年。

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已经消亡,雅利安人已经入侵印度,并且到了早期吠陀时代;

西亚,古巴比伦王国解体,北方的米坦尼和亚述兴起。

埃及处在新王朝时期;在小亚有与埃及争霸的赫梯。

地中海地区有克里特的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多利安人南下。

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器,纵观世界上的其他地区,都处在青铜时代。

多利安人给希腊地区带来了铁器,才使得希腊文明后来居上。

夏商周三代依次替代。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商灭了夏,周又灭了商,每一个王朝在前面王朝的基础上又有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这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7、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2)迈锡尼文明

第六章上古西亚帝国

1、亚述帝国的兴起和灭亡

亚述帝国(前1000-前612年)上古时期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一个帝国。在帝国初期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以野蛮和残暴著称。后来,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进行了改革,为进一步对外征服战争创造了条件,并且稳定了国内的政局,确立了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但这种野蛮的征服政策,激起各民族不断的反抗斗争,再加上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促使亚述帝国于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所灭。

2、尼布甲尼撒二世、“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著名国王。于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王国,并将该城大部分居民迁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他统治期间修建了巴比伦城,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为取悦皇后,他下令修筑了著名的“空中花园”。他统治时期为新巴比伦王国的繁盛时代。

“巴比伦之囚”: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犹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将大部分居民掳至巴比伦变为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前538年,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灭掉新巴比伦王国侯,释放了被囚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臣属于波斯帝国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3、大流士改革的主要措施如何?

首先,设立行省制度。20个行省、总督

第二,在军事上,大流士将全帝国划分为五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兵种、常备军。创立“不死队”

第三,统一铸币制度

第四,在全国设立驿道制度

第五,宽容的民族政策

4、琐罗亚斯德教

教义:善恶二元论。

善恶二神,善神、光明之神、正义之神。恶神黑暗之神、邪恶之神。

善恶二神始终处在斗争之中。但是,善必将取得胜利,光明必将充满世界。

人在善恶二神面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先知劝人们弃恶从善,弃暗投明。

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火和光明,所以又称拜火教、“祆教”。3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祆教的末世说、救世主降临说、末日审判说(经典:《阿维斯塔》)

5、波斯在很短的时间兴起给我们哪些思考?

问题1:建立帝国所需的时间为什么越来越短?而帝国的范围越来越大?

(1)生产工具的变革:青铜器帝国(埃及帝国)、铁器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战争要靠雄厚的经济实力的。

(2)帝国的形成是武力征服的结果,是人类贪欲和野心的结果,又是人类各个地域文明互相融合渗透的结果。融合的方式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帝国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文明的融合就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进行。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比如偏处伊朗高原的波斯。

问题2:落后民族为什么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

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等都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古老的文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新兴的帝国吸取它们的成果,却没有那么多的矛盾,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可是,一旦它们成为一个大帝国,所有的矛盾都转移到他们身上,大帝国寿命不长。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问题3: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往在上古文明中有何体现?

在西亚表现得最为明显。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埃及遭受无数次的外来入侵。两个世界的和平和暴力的交往。

6、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亚述帝国(2)波斯帝国(3)古代西亚的文字与宗教

第七章印度的列国时期和孔雀帝国

1、何谓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

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走向统一的时代。据记载,前6世纪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存在16个国家,其中14个为王国,2个为共和国。各国为了兼并土地和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前4世纪60-20年代,摩羯陀征服了恒河中上游的强国,统一了北印度地区,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与吠陀时代相比,列国时代的等级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等级:婆罗门。许多婆罗门从事吠舍的职业,甚至从事不体面的职业。地位下降很厉害。

第二等级: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由于征战而致富。少数贫困下去,也从事吠舍的职业。

第三等级:吠舍:大多数吠舍状况没有改变,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少数通过经商发了大财,拥有大量的财产和奴隶。

第四等级:首陀罗。有一些沦为所谓的“贱民”,即不可接触者。受尽歧视和凌辱。少数则通过经商发了财。

3、斫婆伽派

古印度唯物主义学派。称为“顺世外道”。世界万物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构成,无灵魂,否定了轮回说。相信直接感知的事物,否定问接知识与推理。

4、阿什斐伽派

彻底的宿命论学派。末伽黎·拘舍罗创立。认为世界按既定程序设计好,人的意识和行为不论善恶都影响不了既定过程,由宿命决定。一度该学派很流行。他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但是却否定了人的自身能动作用。

5、耆那教

前6世纪古印度很有影响力的教派。创始人为大雄。该教派认为宇宙万物由物质与灵魂组成,“业”可以粘附于人的灵魂上。行善者转为天神,行恶者转生低级种姓。奉持“三宝”“五戒”。其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祭祀,婆罗门至上,但其缺点则是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主张禁欲与苦行。

6、佛教教义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的欲望和痛苦?

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主张“众生平等”

人确实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人的历史。欲望的实现受到客观和主观的限制。人正是在种种限制之中去实现自己的欲望(理想),人生就是难,就是苦,这才是人生的滋味。所以人生要不怕苦、不畏难,勇于奋斗,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7、阿育王

古印度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约前273年即位。他基本统一了印度全境,使孔雀帝国达到了最大规模。他大力提倡佛教,宣扬仁爱与慈悲,鼓吹宗教宽容与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还大力提倡非暴力。其统治时期成为古印度史上空前繁盛的时代。

8、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2)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第八章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古典时代

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它对古希腊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参看第三章问题)

2、古希腊殖民的范围、原因和影响如何?

殖民的范围:北非: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海岸,西西里岛;西班牙、法国的海岸;黑海的沿岸,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及高加索等地。

参加殖民的城邦44个,建立城邦至少139个。

殖民的原因:人口增长,耕地有限,到海外谋生;灾荒年景到海外寻求出路;破产到海外寻求出路;到海外经商;被国内政权流放。

殖民的影响: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形成了一个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世界;母邦与殖民地的紧密联系加强

了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海外市场,形成了地中海的最大的贸易圈和经济圈。

3、什么叫“僭主”?僭主是不是暴君?请举例说明。

僭主,来自小亚吕底亚的词汇。本义是君主。意思是通过非法手段,即不经过公民选举而终身握有统治权的人,僭主可以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孙。僭,汉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即僭越。指不按照周朝的礼节来办。与希腊的情况根本不同。

希腊城邦形成的初期,贵族多靠古老的家族关系取得政权;在某些城邦,有些贵族在排挤了其他贵族的势力之后,没有人能够制约他们,这些贵族就成了不受公民大会制约的僭主。

僭主不一定是暴君。原因是僭主在政治斗争中有时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所以采取的政策相当开明。有的僭主是有相当的才干的。治国理邦很有一套。如阿哥斯的斐冬、科林斯的居鲁赛洛斯、皮里安德、雅典的庇西特拉图。

4、古希腊的宗教具有什么特点?

希腊宗教的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论”。神的形象是裸体或者半裸体的,一看就知道是人。不神秘,不古怪,不离奇。与埃及的半人半兽,西亚的动物形象的神,印度的虚无飘渺的神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腊的神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5、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如何?

来库古改革:1、双王制和议事会。2、监察官制。3、斯巴达的土地公有和奴隶国有制。

6、希洛特

据说,斯巴达最初是在征服拉哥尼亚地区,攻陷希洛斯城后使所有被征服者沦为农业奴隶的,这些国有奴隶就以希洛特为名。这样一来,斯巴达人就可以全力从事军事活动了。由此可见,这套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武力,以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而斯巴达人却美其名曰“平等人公社”,每个剥削希洛特的斯巴达人都自居为“平等”。但这一制度由于镇压希洛特的需要而进一步强化甚至僵化起来。

7、梭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如何?

背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满的平民群众准备铤而走险,武装起义一触即发。但贵族统治阶级却依然顽固不化。但社会上却有一批靠经营工商业致富的奴隶主。他们多出身平民,有钱却无势,也得贵族统治不满,政治上逐渐站在平民一边。

措施:(1)颁布《解负令》;(2)按照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过去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3)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4)促进工商业的法令。

8、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进行了哪些改革?

措施: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每个新的部落包括三个“三一区;2、设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3、军事上的改革:按照新的地区部落来征兵;设立10个将军;4、陶片放逐法。

9、马拉松战役

希波战争前期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在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以1万军队对抗波斯6万大军。希腊联军统帅米泰亚德运用两翼包抄战术对付,波斯惨败。这场战役成为世界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鼓舞了希腊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信心。

10、温泉关战役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兵50万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在位于中希腊的重要关隘温泉关进行死守。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关破,连同列奥尼达在内的3000多人战死。但此役重创了波军,为希腊联军在后方集结、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鼓舞了希腊人民的斗志。

11、萨拉米斯湾海战

前480年雅典同波斯的一场海战。温泉关战役后,波斯军队乘势进逼中希腊。雅典军民在泰米斯托克利的领导下,同波斯海军在萨拉米斯湾展开决战。雅典海军击败了波斯海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希腊人胜利的基础。

12、提洛同盟(雅典的海上同盟)

公元前478年,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和小亚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故名“提洛同盟”。它的目的是对波斯联合作战,后来成为雅典称霸工具,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前454年,同盟金库迁至雅典。前404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击败,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13、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如何评价?

雅典全盛时期的民主政治:首先,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其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第三,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参加城邦的活动发放补贴。

评价:优点: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达到了古代世界最大的程度,是西方文明和人类宝贵的财富。缺陷:1、它是一种直接民主。2、是公民的民主(排除妇女、奴隶、外邦人;对盟邦的剥削)。民主的界限很清楚。3、贵族对政治仍然有极大的影响。

14、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奴隶制的特点如何?奴隶对希腊的文明是否有所贡献?

古希腊的奴隶制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是千差万别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斯巴达型和雅典型。

雅典的奴隶制:很普遍。奴隶的待遇差别很大。没有公民权。古希腊的文明成就是公民的创造,但是这里面也渗透奴隶的血汗。

1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希腊城邦制度

(2)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3)雅典民主政治

(4)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第九章马其顿的兴起和马其顿—希腊的扩张

1、马其顿方阵

希腊马其顿人所创造的一种方阵类型。在这种方阵作战,双方面对面接触后靠力量挤压对方。

战后胜利方建的纪念碑,就在战败方转身逃跑的地方。

方阵的缺点:1、不灵活,不利于崎岖地形;2、侧翼,特别是右侧是弱点所在(左手持盾);3、战斗持续时间太长,第一排士兵会筋疲力尽。

2、德谟斯提尼与伊索克拉底

马其顿的崛起,引起了希腊城邦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希腊城邦内部,特别是雅典,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反马其顿派和亲马其顿派。

反马其顿派的力量中坚是民主派工商业奴隶主,其首领为德摩斯提尼。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利益范围被马其顿侵占。一般公民大部分也追随反马其顿派,他们既为城邦的现状担忧,又不愿意接受马其顿君主的控制,于是寄希望于城邦辉煌的过去,保存雅典的民主宪法。

亲马其顿派主要由奴隶主上层分子组成。城邦内部奴隶的反抗,贫民的斗争,以及城邦之间的战争,都危及他们的利益。他们对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忧心忡忡,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寄希望于马其顿,主张让腓力二

世领导希腊,进攻波斯。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伊索克拉底。

伊索克拉底企图借腓力领导的东侵来解决城邦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反马其顿派企图通过希腊城邦内部的团结来遏制马其顿扩张的步伐,也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3、论述: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否矛盾?

主观愿望: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扩充马其顿的疆域范围,掠夺更多的财富。

客观效果: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帝国的范围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出现是必然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两者实际上并不矛盾。

4、什么叫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与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希腊化时期:从亚历山大之死直到托勒密埃及被罗马人征服是为止,前后大概约有3个世纪。

特点:(1)包含了一定的东方元素,而且在于它是对那个扩大了的、变化了的世界的反映;(2)由城邦文化逐步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3)希腊一体化与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并存,影响了西方文化发展方向。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2)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第十章罗马的兴起

1、伊达拉里亚(Etruria)文明

约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出现了城市国家。公元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南达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后来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伊达拉里亚人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擅长城市建筑与其他工商业技艺,发展起了自己的文字。

2、塞尔维乌斯的改革

第一,建立新的4个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

第二,根据财产的多少把人分为五等。五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分别是10万、7.5万、5万、2.5万、1.1万阿司。

第三,设立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集体投票,每个森都里亚只有一票。

这次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与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了罗马的实力,调整了社会内部关系。

3、保民官

前494年,罗马平民进行了第一次撤离,贵族妥协。从此平民每年可以选出2个保民官,以免受平民遭受贵族的专横暴虐,保民官人身不可侵犯。后来他们主持召开的平民会议取得立法权,以及他们应用否决权保护平民发展到否决任何国家机构和官员的决定,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罗马国家一种特殊的监督机构。

4、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元老院是一个什么的机构?

罗马元老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显要人物,应急、决策措施往往在元老院商议决定。元老院的实际权力逐步扩大,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均在元老院手中。虽然元老院获得这些权力并不具有法律依据,但在习惯上均为公民所遵守。因此,元老院成为罗马国家最高的行政与监督机构。

5、罗马从一个小小的“七丘联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帝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6、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2)古代罗马文化

第十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

1、公元前8-3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的基础是什么?有人说在这个时期的印度、希腊和中国出现了人类精神的觉醒。试论这三大古典文明的精神觉醒的表现及其特点。

基础:1.铁器开始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包括社会管理、政治、军事与精神文化的创造,使历史前进的速度加快。)2.文明的区域扩大与中心的转移。

三大古典文明的精神觉醒的表现及其特点:

(1)佛陀:人不可能靠祭神求福,只能靠自己的觉悟,一切无常,万物在变,欲望是无止境的,是一切苦的根源,这就走向了宗教。轻此生而重来世的宗教形态。这种觉醒是消极的。

(2)希腊人向自然界发问,万物的本原是什么?去探索自然,去寻求自然的规律。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运用人的理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探讨的政治学说,是要解决公民之间如何平等,如何分享统治权(民主)。总之,希腊人崇尚思辩和关注政治、社会秩序问题的哲学思想,而没有任何救赎的或他世的宗教教义。

(3)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关键是在老百姓:“天视自我民视”。重人事而重天命。

(4)佛陀反对婆罗门教维护的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他所说的“众生”包括非人的生物。

第十二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上)

1、迦太基

古国名。位于今北非突尼斯北部,临突尼斯湾,当东西地中海要冲。公元前九世纪末,腓尼基人在此建立殖民城邦。公元前七世纪,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首都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城)。疆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大部以及科西嘉、撒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垄断西地中海海运贸易。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年代,罗马对外扩张,成为迦太基的劲敌,爆发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三次“布匿战争”。最后迦太基灭亡。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夷为废墟。

2、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为免迦太基回复元气,决定先发制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人在顽强抵御三年后,于公元前146年春被罗马军攻灭。此役后,罗马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并且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将所有居民找出杀死。而迦太基港口亦被毁灭,从此迦太基作为国家的阶段成为历史。

3、坎尼战役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会战。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前216年,双方部署军队,在坎尼进行会战。汉尼拔运用两翼包抄战术,大获全胜。此战成为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战例。

4、罗马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罗马奴役海外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一种形式。罗马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的人民。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共设置了7个行省。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了100多个行省。各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行省总督任期一年,遇特殊情况可延长到2-3年。总督拥有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罗马在行省通常实行包税制。行省一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征集,都包给罗马或当地的包税人。公有土地和财产的经营、公共工程的兴修,

包给承包商办理。包税人对行省居民加捐加税,承包商贪赃枉法,加重了行省居民的负担,也加速了罗马军队的腐败。

5、罗马共和国时奴隶制的特点

特点:(1)奴隶的来源多、数量惊人。(战俘奴隶、家生奴、债务奴隶);(2)奴隶使用广泛;(3)阶级矛盾尖锐。

6、格拉古兄弟改革的主要措施如何?其结局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为了缓和土地问题,前133年和前123-前121年,提比略·格拉古与盖约·格拉古利用担任保民官的机会实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经济改革。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地”不超过500犹格,每户占地总数不超过1000犹格,多余土地上交国家,由国家划成小块份地分给无地农民。而盖约在此基础上还又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改革方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集中的过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善了国家行政与司法管理机能。

思考:罗马社会的内争变为内战,它为以后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夺取最高权力、肆无忌惮地使用武力开创了先例,因而也就为共和国的灭亡铺平了道路。格拉古兄弟的品德是高尚的,改革也完全是利他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7、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和后果

内容:(1)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2)改革军团组织,推行联队制;(3)马略还对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把当时训练角斗士的方法拿来训练士兵。

后果:(1)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部分解决了小农破产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安定;(2)广开兵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进行对外战争;(3)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同时也改变了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使其转变为老兵争取分配份地的斗争;(4)职业军队长期服从自己的统帅,而统帅则利用军队作为争权夺利乃至夺取政权的工具,为之后贵族建立军事独裁提供了条件。

8、同盟者战争

古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发动的反对罗马特权与争夺罗马公民权的斗争。公元前91年,奥斯库伦城首先起义,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义。起义的同盟者建立了联盟共和国,并按罗马国家模式,设立了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机构。罗马人最终同意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波河以南的全体意大利人。前88年,起义被镇压。但意大利战争加速了罗马人与意大利的融合,改变了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结构,罗马变成了意大利。它拯救了罗马,也拯救了意大利。

9、斯巴达克

古罗马奴隶起义杰出的领导人。色雷斯人。公元前73年,他率领70名角斗士在加普亚举起义旗。队伍发展的很快。起义军转战意大利南北,给了罗马奴隶主阶级沉重的打击。前71年,起义军遭到了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队的进攻,斯巴达克英勇战死,起义被镇压。但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化进程,推动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而且起义军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10、凯撒

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公元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并出任高卢总督,在任期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前49年,率军攻占罗马,打败庞培,成为了独裁者。前44年,在元老院被刺杀。

11、元首制

元首政治是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在政治上的过渡,实际是罗马帝国之始。屋大维相继战胜政敌之后,成为罗马唯一的全权统治者。由于共和制的影响和维护共和制的传统势力依旧存在,所以在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中屋大维并未立即采用“君主”的名义,而是采用“元首”的称号进行统治,这种统治形式称作“元首政治”,它一直保持到前期帝国结

束。元首政治尚不属于绝对君主专制,因为元首的权力从理论上将来源于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而其元首原则上不能世袭。但就屋大维在罗马的实际权力来看,元首政治本质上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

屋大维的权利:(1)军权(执政官、军队的统帅);(2)行政权;(3)立法权(终身保民官);(4)宗教的首领(他个人被神化,各地建有供奉他的祭坛和神庙)。

12、尼禄

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是古罗马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骄奢淫逸、挥霍浪费,引发了罗马的政局动荡。公元68年在一场兵变中自杀。

13、安敦尼王朝

(96-192)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大。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且广泛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帝国的繁荣。但该王朝后期已经临近罗马3世纪危机的前夕,接着到来的便是混乱与衰落的时代。

14、隶农制

带有隶属性质的农民。隶农制是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农业领域中的一种带有封建因素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古罗马奴隶制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世纪危机促进了隶农制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标志着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隶农带有很强的封建性,恩格斯称之为“中世纪农奴的前辈”。

15、罗马法

是罗马人最有创造性的成就。罗马最古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的《十二铜表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公民法、万民法。大法学家盖约曾写过《法学阶梯》一书。罗马法是一种逻辑化、形式化的法律体系。它是西方法治的源头。

16、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2)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3)古代罗马文化

第十三章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帝国(下)

1、安息帝国

(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伊朗的古代奴隶制王国。在西方被称为帕提亚。曾与罗马发生多次战争,双方一直处于相持阶段。安息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后来被波斯萨珊王朝所取代。

2、迦腻色迦

贵霜帝国的君主。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佛教保护人与发扬光大者。曾经与东汉发生过战争。而且他在位时期使得贵霜帝国发展到了极盛。

3、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就是大道的意思,小乘就是小道的意思。其区别是:

(1)大乘拜释迦牟尼的偶像,小乘不拜;(2)大乘主张不必出家,在自己家里可以成为佛教徒,叫居士,只要诚心就行;(3)大乘认为人人可以成佛,不仅可以自救,还可以度人;(4)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大乘主张“法我皆空”。

4、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1)武力征服与武力统一

罗马:寻找同盟者、扩大公民权、征服和建立行省;汉朝:武力统一。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黔首”。没有什么征服者被征服者之分。

(2)行省制与郡县制

罗马:元老院治理、行省治理;地位不同的城市;汉朝:郡县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3)民族构成与文化认同

罗马:在罗马帝国境内,罗马民族占少数,所谓“蛮族”占多数。希腊语;拉丁语。汉朝:“独尊儒术”。名副其实的“大一统”帝国。汉代的文化认同是罗马帝国所不能比拟的。

5、丝绸之路

最早是德国学者提出来的一个名词。它指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这是陆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四章古代世界的衰落

1、3世纪危机

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历史上称之为3世纪危机。经济:农业衰落、工商业和城市萧条、财政枯竭;政治: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军人干政严重,中央政权瘫痪。这场危机使广大劳动人民遭受苦难,起兵反抗。削弱了边防,使大批蛮族入境,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使得基督教进一步发展,并继续演变。

危机的根源是奴隶制。奴隶对劳动逐渐失去兴趣。妨碍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使用。隶农制是奴隶制走向灭亡的一种表现。总之,奴隶制这种曾经使得罗马繁荣的制度已经成为罗马社会的毒瘤。

2、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时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

3、戴克里先(罗马皇帝)

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并加强了帝国的统治。内容:废弃元首制,采用君主专制,实行“四帝共治制”。划分全国为100行省,由文职官员任总督,重组军队,改革税制与币值,颁布限价法令。宗教上崇尚朱庇特,反对基督教。

4、君士坦丁(罗马皇帝)

罗马帝国皇帝。305年即位,废除“四帝共治制”,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军,军权集中于皇帝。迁都拜占廷。维护奴隶制,规定隶农不得离开主人的土地。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323年,《尼西亚信条》颁布,奉“三位一体”说为正统。使基督教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5、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

(1)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2)罗马帝国的危机

启蒙辩证法笔记整理

论《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批判 1、定义。 大众文化兴起的早期主要是一种广场文化,服务于社会的中下阶层,正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文化的“大传统”(主要在学校)和“小传统”(主要在乡村生活中)说,早期的大众文化因此就是指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但霍阿的大众文化概念异质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新科技革命后,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以服务大众之名而受资本家操纵的大众文化,因此他们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在他们那里“被描述为与新的再生产技术一起出现的大众艺术,以及垄断组织的娱乐工业组成的制度性组合”。阿多诺后来就《启蒙辩证法》正式出版时用“文化工业”代替该书草稿中的大众文化概念进行了解释,“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 2、背景 (1)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延续,(2)其空间环境和具体诱因则是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宣传和美国的文化统治,这构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典型的发生学语境。

3、特点 “文化工业”以大众文化的形态出场,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商品化、标准化、平面化及强迫性四大特征。 (1)商品化:大众文化与资本的逻辑和市场原则相结合,表明文化不仅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向经济和生产领域滑动;文化成为商品,表明了资本的逻辑对于大众的双重控制,即不仅仅局限于大众政治生活层面的统治,而且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渗透。“文化工业”使大众文化成为“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不断商品化、技术化。 (2)标准化:文化商品在科学技术作用下,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更多利润,从而不断实现量化生产。大众文化的量化原则,造成了文化商品的雷同性和同质化,文化的高雅与低俗的区分消失了,人们的文化欣赏能力相对下降到同一水平;量化原则同时也造就了人们装饰的同一性和生活的同一性,使大众的日常生活格式化。 (3)平面化:文化艺术领域大规模机械复制时代,致使文化“震惊”效果的消解、文化艺术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差异的式微、艺术品“灵韵”和独创性的消失。同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混乱”僭越了传统艺术品真实风格与伪造风格的区别而造就了“风格统一体”,文化的图式化使其外在的目的性超越其内在目的性,艺术的自律原则被他律原则所取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跨文化交际 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笔记

精品文档 Culture: Culture is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beliefs, customs, values, behaviors, down and passed are shared, learned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at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in an identifiable group of people. law, food, etiquette, religion, literature, language, Objective Culture: history, and customs. are and how they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bout how things Subjectiv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amily, spaces, friendship, love, concept should be –the of time, pattern, etc. Learned,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ased on :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dynamic, ethnocentric. It is meant to be a contrast to learning “about”culture underscores Doing Culture: of meaning, process of making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 is a the idea that build another, know one so they can get to another people understanding one relationships, and solve problems together. It should not be words on paper, but ideas in practice. individuals which process through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d to and create messages ––in relationships,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one another.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interaction between : Communi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refers to Intercultural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from Hispanic and whites and African American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between Japanese Americans The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races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 different but of the same race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s –the parties are of b. ethnic origins. same the between members of 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ultiple or hold dual or both of the participants one culture, in which )(gay, disabled, Mexic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or https://www.doczj.com/doc/fb1897985.html,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competence) how much one know about communicati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ne's motivation to

启蒙的界限_兼及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_启蒙辩证法_李慧娟

作者简介:李慧娟,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 参见安东尼·J .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页。 启蒙的界限 ———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李慧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作为近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启蒙规定了其视阈和话语。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从启蒙和神话、科学知识、极权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启蒙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一自反的逻辑与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密切相关。只有从启蒙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出发,永葆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突破启蒙的界限,真正实现启蒙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启蒙;理性;界限 中图分类号:B 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9-0049-03 自进入近代以来,哲学的发展就和“启蒙”密切相关。启蒙开启了近现代哲学的视阈,规定了相应的哲学话语以及现代社会的进程。但是,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打破了人类永恒进步的梦想,启蒙不再只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表征,它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甚至相反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苦难,对启蒙的反思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原著译为阿道尔诺)的《启蒙辩证法》捕捉到了启蒙本身发展的逻辑,通过把启蒙概念泛化,从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近现代文明的反思入手,深刻剖析和揭示了启蒙怎样由于自身的发展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1 “启蒙”这一概念,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启蒙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具有作为历史事实的不可逆转性,但是,启蒙精神本身又获得了同历史事件不同的发展逻辑和模 式。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在法国大革命的践行中,启蒙完成了自己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造就了本身的现代形式,同时启蒙也规定了现代社会的品格、方向和内容。启蒙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追求无可否认,但其和理性的最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启蒙在近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①。近代启蒙的事实也证明启蒙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但问题是,在这些诉求得到满足之后,启蒙本身发生了翻转,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论证的重点。他们通过将启蒙过程描述为不完整的,对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提出了质疑。②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更多地关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预想的人类的大踏步前进,反而给人类的文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在人们以为启蒙完成之时,他们指出,启蒙导致的并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们从整个的社会发展出发,在人类进步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人类退步的因素,并把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了启蒙批判上。 启蒙在完成了对于宗教的批判之后,自己与理性相结合,产生出了消灭上帝之后的作为主体的人、代替宗教神学的科学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理性。在他们看来,启蒙正是由于自身的逻辑发展而49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笔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5.1 复习笔记 一、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1.英国1832年、1867年改革 (1)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状况 ①18世纪后半期英国纺织、采煤、冶金行业发展迅速;铁路、轮船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②英国农业经“清洗领地”和“圈地运动”,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③英国经济有很大的对外依赖性,纺织行业尤为明显。 (2)政治和社会背景 ①19世纪,代表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当权,实行不利于广大人民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策。 ②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斗争出现,全国性总工会和工会组织出现。 ③统治者严厉镇压反抗运动的政策,引发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不满。 (3)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 ①英国统治阶级实施改革和措施,承认工会组织的合法性,工会组织纷纷成立。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长期的压迫,致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贫困。 ③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高涨,提出越来越明确的政治要求,如实行普选权,秘密投票等。 (4)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 ①温和派主张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派主张给人民选举权。 ②城乡群众运动发展,政治斗争增多,政治要求越来越明晰。

③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在英国国内引发强烈反响,改革势在必行。 (5)1832年改革 ①惠灵顿公爵内阁倒台,继任的格雷勋爵内阁为缓和国内强烈的不满情绪,先后三次向议会提出改革方案,获得上院通过。 ②改革内容:降低选举财产资格,让更多人获得选举权;整合选区,调整“衰败选区”代表名额,增加新兴起大城市的代表名额。 ③改革的意义: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适应了工业革命以后发生的社会变化,刷新了政治制度。但是工人阶级照旧被排除在选举权利之外。 2.1867年改革 (1)工业革命的完成 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有“世界工厂”之称。 ②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和汽船广泛应用,对英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19世纪中叶英国的对外贸易 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垄断地位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②英国对外贸易结构 工业制成品和机器出口居世界领先地位。毛纺织品和输出机器总值迅猛增加。 ③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a.技术上的优势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有技术上的优势。 b.交通上的优势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作业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读书笔记 《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流亡美国7年后与阿道尔诺合著的一本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法西斯主义在其祖国德国肆虐,极权主义使得个体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资本家的崛起,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变成了机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者看到的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由此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这本书所探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的主题。读后这几个词加深了我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及“现代科学技术”、“商品化”、“娱乐”、“软性的丝绒手套”。 关于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是针对于大众文化所提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众文化就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并大量销售给普通大众,是打着文化的包装的工业产品。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之间产生并流行的一种文化,只有当大众文化产品工业化得大批量生产时,大众文化才会成为文化工业。我认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文化工业的基础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工业。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能力运用自己不经他人引导的知性。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并与“大众文化”加以区别。他们极力主张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强调文化工业的否定性,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小说、流行音乐等,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霍克海默、阿多诺之所以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代替“大众文化”进行表述,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大众化、通俗化,反对简单地把一时在群众中通行的东西同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文化相混淆的做法。而文化工业更强调文化产品的模式化以及易机械复制和按市场需求批量生产特征。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关于文化工业与个性消灭 文化工业的恐怖之处就是它给我们设定好了一切,只要我们按照它所设定好的去做,我们就能获得幸福。“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个性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艺术。个人是如何被消灭了个性的呢,作者认为是文化工业导致的,文化工业给每一类人都打上了标签,每一类人都有其所属的特定产品。在文化工业中,个性是一种幻象。社会里所依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 生产商给不同阶层的人的产品都制定好相应的价格,然后通过广告商传递给每一个人,使个人认识到那些事属于他们的产品。这对满足大众追求独创性和新颖性的心理无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顺利实现了文化工业诱使消费者按照它设定流行模式进行行为活动的野心,取代其思考,将其行为牢牢的局限在对制造商有利的范围之内。正因有此假象,所以对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以致人们不能接受没有风格的事物。所以在大众文化下,个性就这样被消灭了。而艺术品的个性则是被市场所消灭的。 关于文化工业与极权统治 文化工业并没有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相反它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但却没有满足人们审美上的饥饿感。文化工业不断的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的再欺骗消费者。并让受众认为这种欺骗是一种满足,而他们是被服务者。文化工业使娱乐变成一种谎言,使得人们把娱乐变成一种理想,从而放弃了更高级的情感,譬如:在电影设定好的程序模式里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放弃一些深度的思考,诸如真理等。电影、杂志和广播等不停的塑造出各种英雄,让我们信以为真;不停的讲述成功者的故事,让我们以为成功可以复制,我们也能获得成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著:《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年级《希利尔讲世界史》读书笔记

六年级《希利尔讲世界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对我作用很大,因为它让我明白了我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使我的又认识了许多新的知识。 这本书不像别的书那样枯燥乏味,里面运用了许多幽默的手法,还有题目也特别新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它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知道:是谁发明了字母ABC、小巨人拿破仑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奥林匹斯山上的 众神》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在奥林匹斯山上有12位神,他们各自 掌管各自的工作,比如: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阿波罗是掌管太 阳和音乐的神等等。里面还说天上的行星还用这些神的名字来命名。里面还让我知道了希腊人是如何祷告的。 里面还有许多的文章也让我受益非浅,比如:《特洛伊之火》、《造坟墓的人》、《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等等。这本书还让我改掉 了一些坏习惯,我原本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孩子,尤其是看到这些 关于历史的文章,一看到头就大,可是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不 仅让我改掉了这个不爱读书的坏毛病,还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这 真是一本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书啊! 我下次要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统统买下来,回家认真品读,这样我的知识就更加丰富了。 就在今日,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是由希利尔写的,希利尔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生都从事于中小学生的教育,酷爱 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十分了解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这一本书讲述了从地球形成一直到?世界大战世界上所有重要的 历史,我在其中,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我对希腊和罗马的历 史最感兴趣,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敢。

我忘不了斯巴达的三百勇士,忘不了那攻入特洛伊的巨大木马,忘不了奥利匹克竞赛的起源,更加忘不了那滑铁卢战役。读了这本书,让我流连忘返,醉心于世界历史中。 用希利尔的一句话来说,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 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的老师。 这个几乎无所不能老师是——我们自己。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把历史说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切都近在咫尺。此书令人称道,书中没有满腹积怨,处处充满卓绝的远 见和幽默感。当你遇到困难时,只要想一想书中的人物是如何心平 气和地去解决,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要你乐在其中,愿意去探 寻分享,总能领悟到这些文化的共同之处。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了知识我们什么也干不了,读了这本书会让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书中的孩子们自由自在,他们都在想常人不敢想,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自由自在,总是对周 围的食物充满了好奇,就如同初生的月亮一般。 今年寒假,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家希利尔先生写的,它讲述了人类起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六千年 的世界历史。 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像与我聊天一般,把我带进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古罗马的 辉煌、亚历山大大帝的强大、耶稣的伟大、拿破仑的神奇、工业革 命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残酷。我最敬佩的人是哥伦布,因为 他不像其它的国王或皇帝只是想着夺取,他是在“给予”。他给我 们带来了一个新大陆。他经受了长年的挫折和打击,却仍然坚持自 己的理想,从未放弃,也没有气馁。 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历史原来是那么有趣!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整理

UNIT 1 +Global Village: All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form one community linked together b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世界各地通过电子通讯,特别是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整体。 +Melting pot: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alities. 不同背景和民族的人的社会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oneself to a new culture so much that he/she gradually loses his own culture. +Cultural Diversity: refer to the mix of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of a group or organization or region. 指一个群体、组织或地区的文化和亚文化的混合。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解释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规范,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一组关于信仰、价值观和规范的共同理解,这些理解影响着相对较大的群体的行为。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

物极必反 ——读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有感 “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民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启蒙了的世界会走向其原初宗旨的反面而使这个世界重新陷入野蛮的状态呢? 此书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的、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启蒙辩证法》有两个主题:“神话已经是启蒙”,指神话本原地包含了启蒙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为基础的;“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教育,以获得完全控制自然和人的权利。自古希腊以来理性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在工业化之前,它没有与暴力合谋,退化为工具理性,并在一味地追求进步中,制造着新的野蛮和暴力——对自然,也对人类。 神话是最初的一个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神话及启蒙。在神话之前的世界中,主要一泛灵论和巫术的世界为主。如果没有启蒙理性,那么人只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那么,启蒙又如何成为神话呢?事实上在神话中要遭遇的是不可掌控的、无法预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启蒙与神话是对立的。启蒙出来的东西本来是为人所控的,但是却又被其禁锢,在数学化、规则化的世界里,人这个主题无法与其同一。由此说,启蒙也是神话。极端的发展就是极权主义或者是法西斯主义,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悲剧。个人认为,如果启蒙太过,那么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个性并被异化,所谓物极必反。 阿多诺在《启蒙辨证法》中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事实上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启蒙这样一个事实,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启蒙带来的利弊,而不是被启蒙带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