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 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一 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一 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一 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高校行政化,一方面指外部行政化,即政府完全将高校当成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干预,使得高校本身没有自主权;另一方面指内部行政化,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越来越大,行政职能在教学以及科研领域充当支持人的角色。高校行政权力的加大无疑将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均衡,科研与学术的不健康发展,学校管理效率低下,高等教育功利化。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也甚是激烈,为此笔者将重点讲述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去行政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德国的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代表,提出了“以发展学术为中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创新性学问的发现和创造”为口号,其办学特点主要是学校高度自治,学校的事务由教授会决定,这种做法,给了学术发展必要的空间,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为学术的发展服务,自由宽松的学术空间,加上专业的行政管理服务,创新性必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影响,“高度集中与计划统一”成为中国大学体制的主要特征,也正是这种高度统一与计划,在建国初期高校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严重限制了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在随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中,高校在招生计划、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受到政府限制,以至于我们在很多领域的研究落后于世界,从社会学这一学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便可看到,高校专业的设置依靠的并不是科学的编排和长久的发展。在以“官本位”为特征的高校行政化管理过程中,“官”是第一位的,他们把持着教学和学术的发展方向,师生作为管理对象被看作“工具人”,并且师生的难处在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并不能很快的得到很好的解决。管理决策中领导意志明显,工作中淡

化职责,忽视学术特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矛盾日益凸显,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

2.去行政化是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它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高校的建设,事关改革开放的大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校只有摆脱行政权力的束缚,才会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学术健康发展,弘扬人文精神。

3.相关法律法规为去行政化提供保障

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面向全社会,实行民主管理,依法自主办学。第三十条规定:从批准设立之日开始,高等学校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为高等学校的校长。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十二条,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条件,制定招生的方案,自主调节系科的招生比例。第三十三条,高等学校需依法自主设置并调整专业、学科。第三十四条,依据教学的需要,高等学校需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则或编写教材、组织并实施教学活动。第三十五条,依据自身条件,高等学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八条明确指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第三十九条也规定,落实并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树立服务意识,规范

并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能够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013年,大学去行政化取得了进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些法律法规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提供法律依据,让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有法可依。

4.高校去行政化是一种社会共识

当前,中国的高校体制很难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在校的研究生以及研究人员也很难研究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随着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其危害也越来越大。鉴于现在高校现状,也又很多代表表示支持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校现在的行政化倾向还是很严重的。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或者不要行政决策,行政管理是很重要的,但你要明白,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谁?我们常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因此,要时刻牢记大学的根本使命,牢记学校的管理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行政化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大学的行政级别固然强化了行政化倾向,但并非去掉了行政级别,就去掉了行政化。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队伍要树立为谁服务的观念,这涉及管理方式、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改进。从长远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系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而目前,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非一天两天,三言两语就

能解决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王志刚认为大学去行政化是未来高校发展趋势,校长职务后加行政级别反映出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官本位价值观。他认为,大学去行政化是未来高校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缺乏一个权威的解释,去行政化去的究竟是什么?通俗理解认为,去行政化就是撤销行政级别,但实际上去行政化远远不止这些。他说,在他看来,去行政化就是大学里更多地崇尚一种学术自由、尊重学术的氛围,少动用行政管理的理念。“行政管理就是下级服从上级,而大学里应崇尚真理,谁说的对就听谁的。”他表示,如今我们国家鼓励创业、万众创新,而万众创新一定是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一定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激发出来的。“总之,一味地强调行政级别,就会对人的思想起到禁锢作用,不利于创新。”此外,在王志刚代表看来,行政部门还应减少对大学办学具体事务的干预,“目前行政部门对学校内部事物管理过细,对大学具体办学事宜管得比较多,大学办学自主权没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李小亭代表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是大势所趋,高校应该有一套自身的管理体系,区别于公务员体系,并真正让教授在高校发挥作用。

二探索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发展、灭亡的过程,并且旧事物会阻挠新事物的形成。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高校行政化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现实存在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去行政化改革任重道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行政化管理倾向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可见,去行政化不是简单的去掉行政级别,而是调整外部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方式,调整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规范行政权力。

1.高校内部行政改革

根据我国高校的行政工作现状,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尊重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要借鉴现实的试点经验。而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就是其典型案例。南方科技大学,由深圳市从2009年开始筹办创建的大学,由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朱清时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曾提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三大口号。虽然朱清时在经历一段时间摸索之后,不得不面对没有行政级别给办学带来困难,但也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提供经验。其为推进教授治校,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理事会制度。南科大既是教学单位也是研究单位,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兴趣有精力参加多种试验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当下,行政权力日益庞大,机构冗余,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应精简部门,改变行政管理结构,实行理事会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成本。而“官本位”思想盛行,权力过于集中,教育人员趋于功利化,让不少爱好学术而不适合当官的教师断送了学术的大好前程,因此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尊重人的价值,把教育管理人员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管理活动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工资待遇制度,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去行政化之

后,将对行政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从对上级领导负责转向为师生服务,从拖拉推诿变为提高执行力,行政人员的工作将接受全体师生的测评。

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司其职,其矛盾并存在高校的方方面面。而高校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可借鉴南科大经验,实行理事会制度。实行监督、决策、执行的相对分离。把大学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党委等机构对其决策提供支持,建立完善监督部门,明确责任范围,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加强高校内部法制建设,积极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平衡行政管理权力。建立公正合理地高校的评价系统,完善高校评价体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渠道,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设校务公开平台,为公众了解高校的行政情况,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

我国高校的校长由政府任命,校长对政府负责,而校长的能力对高校发展有巨大影响。纵观世界,各个大学校长的起点都相当高,他们多数是职业化的。校董会在选拔和考察大学管理者时,对其管理经验的重视甚于专业知识。一些大学校长,他的背景可能是一个银行家,或者是一个企业家,而不是某个专业学者。校长应当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官员。校长应当而且必须依法行使职权,校长不再是对某个部门、某个人负责,而是对整个学校、对教师负责。高校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在近日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到全国人大提供的资料里,龚克的职务后面加了副部级。龚克表示,可别笑,这是丢人的事。他希望高校去行政化能够加快。在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中也需要更多教育人士和社会人士的自觉,让改革更有动力。

2.政府转变观念促进去行政化改革

从1999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来,教育法规定高校自主办学,而在现实中,我国高校大都是公办事业,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高校的办学活动受政府严格限制,缺少自主性。高校名义上的法人地位,却不真正拥有法人主体。政府过多干预了高校事务,让高校较大程度依赖政府。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针对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他说高校去行政化,要从政府放权、自主办学、社会评价和监督这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高校和行政才能划清界限,才能不让权利任性,才能真正推进优质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见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关键在于政府。

2013年1月25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接受北青采访时也表示,去行政化改革,体制是个很大的原因,但是不能因为体制没有根本变革,就放弃去行政化的努力,坐等改革,一事无成。体制改革和去行政化是互动的,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去行政化改革能够推动体制的根本变革,体制的变革又能推动去行政化改革。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对高校的干预,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政府应立法立规,明确高校与政府的权力与义务,严格规范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同时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精简机构,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一靠民主,二靠法制。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人民监督,听取人民意见,强化和完善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政府规范审批,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政

务,接受公众监督,让行政工作真正阳光操作,公开公正,打造真正的“阳光政务”。二要加强法治建设,政府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向,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要监督高校的办学,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权,保护他们的科研成果。

3.社会的监督推进去行政化改革

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富强,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舆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高校在扩大办学自主性时,不仅需要政府外部和高校内部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努力与监督。加强对高校行政权力的制约,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可以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需要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的一起努力。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去行政化道路,为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做贡献。

四辩 高校产业化

评委们好,各位同学好,我方坚持认为,研究生不应收费! 对方辩友说的挺好,仔仔细细的找出了高校产业化这个正确政策的一些小小瑕疵,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对方辩友把这种瑕疵过于夸大了,以至于产生了高校产业化弊大于利这种错觉,对方辩友不免有一叶障目的嫌疑,对此我方深表惋惜。 刚才对方辩友说的…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高校产业化的消极面…… 今天对方只指出一点点不可取之处,就论定这个观点不可取,而我方提出更多的可取之处对方也认为是不可取,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纵观历史,阅览全球,试问对方辩友又有哪一个正确政策在他实行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没有曲折的?难道就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就把整个方案政策否定了吗? 难道对方辩友只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就把高校产业化这个正确的政策否定了嘛?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方当然也发自内心的希望中国的高校教育更好更康的发展,所以要看到教育产业化制度中的不足和弊端,但同时更要清醒的看到到教育产业化明显的优势,和利大于弊的现实。正如我方的观点,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 (理由如下……) 我方一辩已陈述了高校产业化的势在必行和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我在这里做几点补充,首先,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教育产业化通过扩招缓冲了就业的压力,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收到高等教育,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为他们走出校门就业或再技术深造奠定了基础,相信在大量在受过高等教育后,国民素质会有整体上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难道说这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利嘛? 在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的中心是什么???经济!!! 高校产业化把教育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管理方式变得更灵活。培养出更多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量投入市场,一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知道什么叫学以致用嘛??这就是学以致用!! 而且,高校产业化的自办科技产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清华同方和北大方正就是很好的例子。教育产业化既有战略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这难道不是高校产业化的利嘛? 三问对方,辩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和谐!! 高校产业化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教育仅仅靠政府扛着是不够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而高校产业化恰恰可以缓解而这个问题,达到政府和教育事业的和谐。这难道不是高校产业化的利嘛? 理论告诉我们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实践告诉我们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试问对方辩友难道要违背实践和理论,说高校产业化不是利大于弊嘛? 最后,感谢对方辩友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制度某些不完善和待改进方面,我们也相信在吸取了你们的建议加以调整完善后,高校产业化在现有的显著优势上逐渐走向更成熟和更完美。这里。我再次强调,我方坚持认为高校产业化利大于弊!人才需要高校产业化,经济更需要高校产业化,二十一世纪需要产高校业化!有道是重峦叠嶂遮不住,春水毕竟向东流!!谢谢!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探析 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表现、原因及弊端 (一)高校行政化的定义 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组织属性、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有着大体相同的属性。 (二)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对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微,高校在政府深入细微的管控之下,自主性越来越差,对政府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管控之下,高校毫无自由而言,被迫成为接受政府管理、执行政府决策的办事机构,高校越来越像政府的组成部分,办学自主权正被一点点蚕食。高校依附于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丧失独立性,成了政府和教育行政单位的附属。 对内表现为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高校采取了与政府机关相同的管理体制,高校内部己经不再是学术的圣地,学术权力己经沦为行政权力的附庸。高校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来建构和运行,俨然成了官场,这就严重偏离了大学作为以道德和知识育人的场所,必须以追求知识和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追求的本质要求。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十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无论是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研究课题、教学方案等,一律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 (三)高校行政化的原因 大学行政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第一,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高校实行全面的管理,对高校的自主权的认识不足。政府是高校的出资者、举办者,“谁出资、谁定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金科玉律。我国高校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我国高校当然不能放弃对高校的管控。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全能政府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卜发挥得淋漓尽致,事无巨细地将一切都纳入计划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制卜的传统模式。第四,官木位思想根深蒂固。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木位思想的产物。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以官为木、以官为贵、以官为准,一切为了做官的思想倾向仍长期存在。传统的引导,不少人都把做官、做高官作

教育产业化的好处

我认为教育产业化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许多人对此有完全不同的认识是因为,目前处于转轨的过程中,此间人们总是更多关注弊端,而没有注意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和向积极一面的转化。 供给能力迅速增加了:过去几年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在未来几年里名额还会不断增加。今天一些人担忧,或者抱怨相关费用,但是几年前可能连担忧和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有了选择,今天放弃一些不那么有吸引力的入学机会显得很普通,十年前这种现象有但很特殊。产业化带来了校际竞争:竞争无疑是在两个方面,经费和生源。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获得更多经费的前提是学校的声望。学校还没有学会造人,高起点的生源是获得更多社会声望的前提。显然,如果是一个出色的人,他并不需要担心什么,需要担心的是学校。学校会提供各种鼓励措施,直到打动犹豫不决的他。 求学是一种消费,学校提供的则是服务:周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一些人在工作几年之后,再去进修。整个教育流程需要更人性化,符合终身学习的需要。以前我们一直在谈,但是这需要学校有相应的驱动力。根本说来,教育是一种工作需求,不是人群区分。我们的情绪仍然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中,今天的“仕”早已经变成了“公务员”,一份职业。教育需要获得更多资源,有了更多资源之后,寒门子第的求学机会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有一个评估标准的问题,从大学的角度她可能那么认为,学生之间总分相差一百分或者更多一些,不反映学生差异,也不影响传道授业,那么她可能不愿意体现这方面的公平性。 高考中相差一分,可能会拉下好几百人。这已经不反映对特定问题的敏感性,评估体系到了反面,得高分人甚至于可能不会解题,只是接触了更多例题,掌握了更多的标准答案。在某些地方,一些人用四年时间完成初级中学的课程,然后用五年时间完成高中阶段的课程,他依然是应届生。公平性这个概念,一定要哲学地认识。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一、营造舆论氛围,巩固改革的民意基础 (一)广泛开展讨论和思想交流。以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为契机,通过高等教育与学术界知名人士的专业宣讲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专题讨论和思想交锋,并借此时机加强对全社会的“大学启蒙教育”,使社会各阶层对“大学何谓”、“大学何为”、“学术何谓”等大学发展的基本认知问题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术本位等经典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趋学术化”变革提供或不可缺的民意基础和舆论支持。 (二)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宣传措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其相应的专业培训及同高等教育界专业机构与人士的合作,促进其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观念,尊重和遵循教育与学术逻辑,遏止高等教育领域的“工程化”决策思维和“项目化”政策设计,依法治教,减少对大学教育与学术的不当行政干预。对于其他社会机构和普通公众,应通过专业宣讲与媒体传播加强其对大学和学术的理解与认知,使其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关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高等教育行政层面的行政立法,促进高校内部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

(三)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行政行为。依据大学教育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有必要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参与下,以现行《高等教育法》等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制定和施行“高等教育行政规程”等据以规范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行政法规,明确政府高等教育行政职能的任务、目标、内容、边界、实现方式及规范要求等,明晰大学举办者与大学管理者的职权范围,确认大学作为自主办学者的地位与权力,廓清政府管理权和大学办学权的权力边界,减少和遏制高等教育行政领域的不当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切实转变高等教育行政职能,努力实现向行政立法、制定规划、财政拨款、政策支持、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核心职能的聚焦,推动其职能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政府监控型”的转向,实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由“主导依附型”向“合作伙伴型”的转型。 (四)完善有关高校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根本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的运行规律,以现有《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颁布符合大学组织属性及运行规律的“大学组织条例”,就大学的领导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大学内部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等基本组织问题作出更明晰的界定,从法制层面进一步确认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及其教育与学术本位逻辑,进一步明确大学组织内部学术权力的中心地位、机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16-03-30T15:46:58.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杨谚[导读]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在行政部门推行教育职员制度,使行政更好地为学术服务。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尝试“终身教职制”和聘任制双轨并行的用人制度。杨谚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摘要: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 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高校行政化表现的内外部两个方面。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即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在采取各项改革措施之前,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充分考量应对措施的利弊,才能实施行动。通过长期的、艰苦的高校工作,结合理论的探讨,笔者认为去行政化的主要对策概括起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1.建立新型政校关系。 新型政校关系一是二者之间是法律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二者合理分权,实行政校分离。大学与政府之间管理缺乏规范,“人治”空间远大于“法治”空间,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契约管理机制,在性质上,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特许状或大学章程既是大学自治的一个保证,也是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机制。它们既规定了大学的权利,也相应地规定了大学承担的公共责任。契约为一种合意,是解决人际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反映。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加强高等学校的“建章立制”工作,推进政府对高校的契约管理关系,推动这一合约管理关系的发展,政府还需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拨款和评估方式。如变短期预算为中长期预算,即把预算周期由一年调整为五年,以遵循教育规律利于高校的发展;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客观评估高校实现政府目标的程度。近期内可选择那些有明确建设目标、自主权较大、办学规范程度高的高校,如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离、合理分权,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实现“事权统一”,是推行校本管理的关键,“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按照高等教育法,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选编、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等。建立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机构,比如:英国的拨款委员会等中介组织,使得高校合法的自主权诉求可以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确保中介机构的合法独立性。 2. 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1)完善法制,确保办学有法可依。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完善高校内部的章程和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办学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所谓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求依法治校,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发展目标。 (2)强化监督,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由于并没有规定办学自主权具体的行使方式,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极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法律做出具体的运行规划,使每一项权力的具体实施都有相应的法规依据;另外,确保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消除不同法规间可能存在的漏洞。 (3)切实保障高校自主办学权力。专业设置权和招生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标志,将专业设置权、招生权还给高等学校。然而,自主招生权的落实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新型政校关系的建立,使高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地处理高校内部事务,政府不能直接命令或者“居高临下”地对高校提出任何法律以外或违背高校办学理念的要求,政府应该给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构建并逐步完善新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实行教育问责制度。 (二)切实加强高校内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及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 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建立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党领导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活动,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不仅没有改变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而且是实现教育家管理高校的有效途径。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只能在自主办学的大学里才能进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高校行政人员代表、校友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是高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推行理事会或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由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高校校长的选拔。 实施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不再能够包办大学的全部事务,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逐步形成政府、教师、学生、校友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

浅谈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浅谈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不断实行,人们对其的讨论也日渐激烈,其中不乏极端的言辞。有人说教育产业化可以长远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是英明之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在是教育走向衰败,同时也无易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不反对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好的这一前提下,我认为教育产业化这一措施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 对于高等学府,教育产业化一经实行,扩招成了这一产业盈利的一大措施。各高校对于生源的大量增加使得原本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这使得教育质量大幅下降。实验课的老师对我们说,十几年前的学生做实验时可以每人享有一个试验台,实验设备也都是正常大小的。而如今由于学生数量大幅上升,现在做实验时要3、4个人挤在一起,设备也由于占地面积过大被换成了实验型的小型仪器。曾经几十人在一起上课,而现在经常会有近200人挤在一起上课的情景。这无疑会降低教育的质量。 大学的扩招使得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愈发令人担忧。曾经一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工作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每年有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这使得家长和学生开始怀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总之,教育产业化虽然带来了不少的金钱利益,但比起丢失掉的教育质量,岂不是得不偿失? 教育产业化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的同时,对基础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今有些中、小教师为了开办家教而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有所保留,从而让学生加入他们的有偿‘培训’;一些课外辅导书、辅导班高昂的价格使出身名校的名师有了进财之道的同时,也令不少家长望而生畏,但是由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硬是顶住了压力。教育乱收费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教育的产业化使知识分子沦为了利欲熏心的商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表不复存在。 我们知道,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确,在短期内,教育的产业化可能会增加国民经济的收入。但是,如果这种经济增长是以教育水平的下降、教育工作者道德沦丧急功近利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教育体制根本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长远发展。试想,在这样恶劣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没有能带动整个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人才,国家的经济建设怎么可能取得飞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细数起来倒是有寥寥几位,但是其中又有几位来自建国后的大陆地区,又有几位是受过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的?再举一例,当今中国IT领军人物,如张朝阳、李彦宏,李开复、杨致远都是在国外接收的高等教育。如此可以看出,没有良好的教育体制,必然培养不出行业领域的高尖端人才,没有人才,发展只能是空谈! 教育的产业化,字面意思是用教育赚钱。但是反过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是否也应该增大呢?据网上的一个统计,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们国家定在了4%。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么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许多欠发达国家。教育产业化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反过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却少得可怜,这让我们对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产生了怀疑。随处可见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岂不成了空话? 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反对教育的重要性。近代的中国饱受战争的摧残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那时还有张伯苓、严范孙等爱国人士为了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出资办学。而如今的大好形势正是发展教育的大好时机,可是那些开办私立学校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而非一己之私呢?当然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咎于那些办学的人。教育的产业化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从教育这个产业中看到了利润,于是一起涌来。没有相关的法规来加以管制,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加以管理,教育产业这块肥肉就变成了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而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输送人才和进行科研。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首先,我要声明:我方认为去行政化不代表完全去除行政方面的因素。 自建国以来,我国套用苏联的办学模式,将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大学本身同样高度政府机关化。并且收到中国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最终苏联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大学不同于其他部门,以简单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管理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不仅扼杀了大学管理和执行层人员的工作自主性,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或资源搭配错位。本应该百花齐放的大学校园,就这样在现实的引力中砰然坠地失去活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 但在大学内部,我国目前实行校长任命制,大学校长直接由政府任命并具有行政等级。同时我国盛行校长负责制,简言之行政、学术权力都属于校长权力。所以即使上级下放权力,但大学内部的高度集权仍会造成大学自我管理的行政化。搞管理的不搞学术,搞学术的不搞管理。搞管理还要搞学术,你还有这么多精力搞学术吗?于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力高效等原因行政终于压倒了学术。但这所谓的强力高效却是行政学术一把抓。这是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强力高效。而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强力高效。于是,行政化状态下的大学里面,有两重追求目标,除了学术,还有类似于官员的追求。科学研究在行政权力面前,常常受到压抑和挑战。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去行政化,有利于大学高效的自我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综合来看,去行政化解决旧体制的弊端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需求,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困难才是更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些困难在于,如何去行政化,同时如何建立一个新体制和新体制的可行性,以及新体制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行政化呢?我方认为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上级管理部门下放权力,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宽。二,对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要与学术权力分离。校长对大学进行日常事务管理,成立学术委员会对教学,科研项目评估与决策,成立校董事会制定学校教育的政策、规划学校的发展、审核教育经费的预算,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管理监督与决策等。具体事项在此不一一赘述。另外本段大部分内容引自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也为大学去行政化提供了本土典例进一步证明了新体制完全有可能建立并且运转。 综上,我方认为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立论稿

感谢主席,评委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我方今天的辩题是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开宗明义,什么叫做教育?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狭义的教育又包括,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四个主要方面。今天我们讨论教育产业化,既然与产业化相关,那范围约定俗成在狭义教育,谈论广义的教育不再具有意义。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要搞清这个定义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产业。产业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生产经济物品或服务的各种行业。教育产业化,则是把教育事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其中一个行业部门。以盈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是产业化的一个要素;那么与经济挂钩,将教育事业赋上商品的性质,是教育产业化不可避免的表现形式。 在将教育进行产业化之后,其与原先的普式教育有了不小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为教育目的的转变,学校由单纯的教书育人、推广教育变为了以利益为重要目的的企业。甚者,这样的教育从此以后便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当然我们不否认,教育产业化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会带来很大好处。比如,对于职业教育,教育产业化的实施让各类技术学校得以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各类高校,教育产业化比教育公益化更强的吸金能力,让学校本身的竞争力可能得到提升。但如果我们就因此认为,教育产业化是利大于弊的,是不是过于武断和片面?让我们放眼全局,当教育产业化推行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它还会带来什么弊端?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公益性教育,有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投资,可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也是最终目标。而教育产业化与之不同,教 育产业化它与经济挂钩的特性,让办学方必须将盈利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到 必然阶段,学校会将一部分资金的来源转移到家庭。这导致在一开始,也就是教 育的初始阶段,就增加了家庭供养学生上学的压力,学费的门槛必然会影响部分 学生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受教育权作为 被认定的最基本的人权之一,是不能因为学费的门槛被剥夺的,教育公平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不容有误失的。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进行教育产业化,其无论是学校自己投资也好,引入第三方投资商也罢,增加盈利为重要目的的教育都将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决策方向 收到以利益为导向的偏差。如高中的扩招线,用更低的分数线吸引未达到统招线 的学生,用多收扩招费将一些卡在原本分数线或略高于此分数线的学生挡在学校 之外,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同时,教学目的的改变往往会让学校过分注重学生 在“学分科目”中顺利的获得学分而忽略学生应当享有的权益和人才培养的一系 列要素。甚至,我们可以说,教学目的的改变,学校办学目的和教育氛围的因教 育产业化而形成的改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弊端。 第三,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的确,我们并不否认教育产业化是会给有关个人,给国家带来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但是,教育产业化能否应用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职业教 育的重要性超越了基础教育吗;国家需要用教育拉动经济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辩论赛教育产业化弊大于利

质询问题: 1.您是否承认,事实上任何一种产业化包括教育产业化,都是把盈利作为根本目的。 2.可是根据您方对“产业化”三个字的定义,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供产业产品,以实现盈利为根本目的。为什么唯独教育产业化能够例外呢? 3.对方辩友,您是否认为民办教育就是教育产业化呢,如果不是,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呢? 4.请问在教育产业化中,产业的拥有者或主要的受益者是谁 5.请问您是否承认在教育产业化中,产业的拥有者,也就是一部分教育资源的控制者,会有这样一种主观意愿去把他能够得到的利益最大化。 6.看来对方辩友始终不肯承认,教育产业化的目的是追求利益,那么我换一个问题,请问实现产业化需不需要进行前期的投资呢? 7.既然需要投资,如果不以最终获取利润回报为目的,那为什么不学习香港的邵逸夫先生,直接把这比资金捐出去呢? 8.看来我们对产业化的含义分歧不大,而是对于教育的本身意义存在分歧。那么下一个问题我想请问,您是否承认教育本身具有公益属性? 9..那么我国的教育发展应该以扩大公益性为原则,还是以拉动经济增长,满足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为原则呢? 看来我不得跟您普及一个知识了,根据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总则第五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那么我们大学生去贫困山区支教,是不是一种一种公益行为呢,请问您方是否赞同将支教也产业化,并从中盈利呢。 根据产业化的定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占据一定的资源,请问在教育产业化中,这里的资源指的是什么呢?. 优秀的老师是否是你想要占有的资源呢 既然优秀老师是一种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有限的,那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利益集团,他在前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以高薪作为诱饵把周围方圆几百公里内所有的优秀老师都拉拢过来,造成教育资源的垄断呢? 对方辩友请你回答是否有可能就可以了,稍后我会有进一步阐述。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几点思考(精)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几点思考◆王跃华 (燕山大学 【摘要】本文先由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出高校行政化的话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行政化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实施提出了思想先行、循序渐进等建议以及实行时候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关键词】高校管理去行政化 一、当前高校行政化的形成原因 1.办大学的初始目的使然——政府与高校关系。我国办大学的初衷,是要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 因此,我国高校肩负着的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重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莫属从上到下这种贯彻执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于是,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便被赋予了一系列的权利,包括我国高校的设置、招生制度、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方式等等。久之,这种管理体制便成了人们遵循的唯一选择,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行政化。 客观地来讲,高校的行政体制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行政”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方面的瓶颈。 2.官本位思想向象牙塔中的延伸——高校内部结构。官本位自我国历史各朝代就有,是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纵观历史和现实,它是一种思想意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以官为本、以权为纲,用“官”来作为评判事物的基本标准和价值追求。长期在行政体制指导下的高校也必然逃脱不了弥漫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官本位思想的侵蚀,而作为传播文明、培养人才的高校也正是可以“名利双收”的理想摇篮,因此行政管理逐渐越过学术研究成为高校中的主流。 二、行政化给高校带来的危害

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好 今年啊,在深圳出现了这样一所特殊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它是完全以教育科研为主,跳脱于中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之外的。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但这个变革是否合理、前景如何,却是众说纷纭。而正是这样一个问题,也引发了我们今天的讨论:中国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去行政化。 所谓行政化,是指以公权力为主导,由各行政部门管理,以国家意志为基本准则的公共治理模式。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利大于弊。而利弊比较的标准则在于能否让大学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能否对我们的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从必要性来看。去掉大学行政化,我国大学才能寻求更加自主高效的发展。现在的高校中,政府部门过多的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试想一下,当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经费使用等都必须由国家决定时,高校的自主权在哪里?所以说只有去行政化后大学才能更大程度上做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而且政府的过多干预更导致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以我国08年的审计报告来看,通过对几百个高校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却占近六成。如此本末倒置,对大学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极大的桎梏。 那么当行政化已然成为了高校进步发展的绊脚石,为什么我们不该勇于改革,以去行政化,求更好发展呢? 再从可行性看。诚然,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国家或政府之外,如果完全去掉行政因素的支持,大学的发展便会失去依托,但在我国今天的大学里,行政因素和行政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应有的限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去行政化,实现大学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实现这个目标也许是艰难曲折,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绝不是无法做到。首先,政府部门可以更多的给学校下放权力,既可以让高校的发展不用过多受政府制约,又能减少政府因为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资源浪费。其次,通过对行政职位进行精简,通过权力分散,互相制衡的办法,把高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别下放,以行政管行政,以学治学,从而解决高校的行政权力压制学术的问题,给高校一个更合适的发展模式。 其实,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辩题,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于大学精神的实现。大学与中小教育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学术,更是个性的建立和思想的发展。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让大学跳出行政力量的过度制约,让独特之个性,自由之精神得到真正的回归。

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意义

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高校行政化的问题是中国教育体制长期发展下累积形成的一个老问题。今天,我们要谈的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高校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办高校,把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而非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高校要突出与重视教授治学、学术至上、大学自治、民主管理等内容。 那么,高校“去行政化”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去认识。 1、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行政化倾向的长期存在,不仅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实践证明,高校过度行政化严重影响大学自主权的发挥,不利于教育家办学,甚至将教育机构、学术机构演变成了官僚机构,助长了官本位意识,不利于大学民主管理的实施,更不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正本清源,重塑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 评价一所高校的优劣,关键看它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同样,评价一位校长是否杰出,不是看其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看他对高校的贡献。当前我国的大学和校长们,热衷于提升学校的档次和“高大全”,重视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忽视高校的内涵发展,以致中国的大学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正如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我们的学校领导人都是上级任命的官员,靠行政权力治校,下级服从上级。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或者主动去做官。于是产生了大学不去竞争学术,而是崇尚权力大、地位高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 3、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落实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对外是自主办学,对内是学术自由,崇真求实,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等。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我国已由法律形式确定了大学拥有的各项自主权,但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迟迟不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学校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至上。这不仅存在于高校内部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在高校与政府的外部关系上,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依然过多过细。作为举办者的政府部门,实际上直接参与大学的各项事务,使得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十分狭小,越来越难发挥办学的能动性,从而丧失活力和个性。 4、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我国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行政化背后所隐含的“行政思维”与教育家办学所强调的“教育思维”在实践中可能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这是由于行政思维和教育思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行政的手段往往是命令和强制,教育的方式往往是教育,使人从内心生发出认同。行政思维阶级分明,层次清楚,层层服从。而教育思维不讲阶层,只讲道理。行政思维追求现实利益,教育思维追求长远利益,有更高价值追求,教育家治校,学校就会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辉。而现今,高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掌握着资源的分配、高校内行政和学术科员的地位等,以致行政权力侵蚀、挤压学术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便使得学术创新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教授、教师的积极性挫伤,各种腐败现象滋生,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在这样的行政思维下,大学极易变成一个名利场,教师们热衷于行政权力的追逐,获得了行政权力,背后所潜藏的高附加值也会随着而来。高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教师的精力和重点没有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直接受损失的是学生。因此,高校去行政化理应注重引导纯粹学术权利的回归,赋予纯粹学术人员和基层学术组织更多的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决策权力。 5、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遏制高校“泛行政化”倾向,更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回归 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大学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学者共同体的定位,正体现出大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发展知识、追求真理。因此,大学必须为教师提供一个自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发展

摘 要: 关键词: 近年来,我国高校产业发展迅速,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高等院校拥有各种丰富的资源,具有发展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高校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既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上新水平,也带动了教学工作上新台阶,并且能通过发展高校产业获得的利润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产业管理模式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产业规模小,高校创办的科技企业成功率不高,高校产业管理事企不分,因此,高校科技产业管理模式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改革。1 高等院校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等院校拥有各种丰富的资源,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全国高校有60万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高等院校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还有无可比拟的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不少大学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着比较多的科技项目,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问世,能充当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者、协调者,参与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但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科技成果仅局限于评价率、中试率,极少数可以进入商品化和产业化。 3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3.1高校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模式 近年来,社会各界认识到大学是我国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大学,支持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特别是2000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高校纷纷创办独资或合资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成为时尚。截至1999年底,高校有科技型企业2137个,以高新技术开发为特征的高校直接或借壳上市23个。通过统计检验,发现高校科技型上市公司的业绩与社会科技型上市公司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高校科技型上市公司没有比社会科技型上市公司做得更好,也说明高校科技型上市公司目前具有一定的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发展研究 班瑞钧1 张立坤2 (1.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2.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师进修学校,内蒙古 包头014040) 高等院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高校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成立校 办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从促进科技成果转让、落实和保护 知识产权、设立技术转让中介机构三方面加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工作。 高等院校 科技产业 发展模式 73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5

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课程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课程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成果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课程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科技大学有关保存、使用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科技大学可以将本课程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课程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湖南科技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高等教育行政化不仅表现在现在的大学里,更表现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表面上,教育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的行政级别上; 实质上,教育行政化是指行政权力对教育的过度干预,表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政治化。行政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对于高校的办学管理、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去行政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受体制、观念的影响,中国教育去行政化还任重道远。什么是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影响?如何“去行政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化;去行政化;自主办学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投稿信箱:ems9586@https://www.doczj.com/doc/f18086969.html,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柳曦男 1986.10 汉族北京硕士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北 京 100088)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高校权力不断扩大,高校的领导级别不断提高,从而导致高我国高校的官僚化现象日益蔓延,高校越来越像个官府、衙门,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使得学术创发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高校的官僚化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最大阻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解决措施 一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一)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待遇套用行政机构模式 高校本来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并非行政机构。但我国(大陆地区)套用行政机构模式定位高校管理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比如:各高校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高的至副部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迄今为止,全国共有副部级高校 31 所、一般的高校也是正厅级。而高校的级别也就是该高校党政一把手的行政级别。一把手下面的机构设置,也完全是按照行政机关规格:即一般都有处、科等机构和相应级别的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是按照其相应行政级别配给,如校领导一般都配有专车、秘书等。高校内的学院、系、教研室分别享受不同级别的待遇。校的党政机关,除了几个自己独有的部门外,基本上也是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的,例如党办、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处、审计处、基建处、保卫处、工会、团委等。 (二)高校领导干部任免方式行政化 国际上,高校领导一般都是由高校教职工群体民主选举产生。但我国高校的校级领导却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任,省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由省教育厅掌控,例如,河北大学的校长的任免权掌控在河北省教育厅手中。部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则由教育部掌控,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校长任免权掌控在教育部手中。甚至有的地方,地方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的任免都得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审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由于高校被当作行政部门,所以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个别领导干部的级别待遇问题,就把一些根本不懂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任命为高校的校级、院级领导。 (三)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 我认为,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有两个体现:一是高校运行管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一是高校内部也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不仅管高校的人、财、物,而且还管高校的具体运行,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的开设等,都由政府决定。总之,事无巨细,政府部门都向高校发号施令;事无巨细,高校都向政府部门请示

教育产业化利大于弊辩论

1教育产业化使个体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2教育产业化会促进教育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教育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教育的产业化是教育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外在表现。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首先我方承认教育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今天我方想证明的是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出现弊端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教育产业化已经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即将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抑或其现在的发展势头均可以证明教育产业化是利大于弊的。我方倡导教育产业化前提是把教育当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第三产业,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并且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 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1教育产业化使个体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教育行为更好的反映社会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产出机制,使个体及早的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出现了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大量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社会阶层流动固化。学校里面教材陈腐,老师的知识更新太慢。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更为严重。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问题,导致教育与市场要求脱节。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产业化有助于教育走下神坛,真正的接触社会,将社会带入校园,使学生与社会的需求面对面从而更好地将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尽管教育产业化会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与思想带入校园,但是这恰恰为学生的成长打了一剂预防针,有助于教师及早的发现问题将其纠正过来。学生及早的面对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会使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次,2教育产业化会促进教育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产业化会为教育带来更多可用资金,在减小政府压力,得到更多教育资源外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教育产业化可以拓宽教育经费渠道,让一个首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付出一定的教育选择代价后,然后又能由此使教育经费得到大量的增加,用以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完成学业。此外教育产业化还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可能教育产业化带来了一些诸如学费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清楚通过适当收取学费来补偿部分教育成本,建立一种合理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这是合理的。学费的收取是为了引进更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此外,教育分配不均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教育产业化会使教育整体得到的资源增多,整体来说是服务了更多的人的。教育产业化发展到后期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科研与市场契合度。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最后3教育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产业化可以直接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积极大量兴办学校,将是解决教育供应不足的根本方法。政府或者是民间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