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word精品

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word精品

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word精品
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word精品

址邊共嚳

班级:14级园艺

姓名:郑森

学号:2144120514

问题: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一.理清思路

我们要知道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减少了有机质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从源头上输入量减少了?分析原因有机质的去向是什么?是不是输出的量增加了?分析原因总结后给出建议。

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土壤有机质指的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哪些?

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这

部分来源相

对较少。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3.排泄物和分泌物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废水废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

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1]

分析原因

从植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a.人们将秸秆等本应反田的有机质来源进行了焚烧;

b.不合理的耕作方法,例如清耕法、免耕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利于“养地”的生草法、休闲轮作却很少见。

从动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c.肥土壤动物的残体一般会被清理

从废水废渣来源途径来说

d.人们投入的有机肥越来越少,而偏爱上了化肥,这种施肥偏好直接从源头上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主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去向有哪些?

1.植物吸收利用

2.微生物分解利用

3.水土流失及风蚀

分析原因

从植物吸收利用途径来说

e.作物产量的提高势必会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有机质的营养成分。

从微生物分解途径来说

f.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其中一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人们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不科学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降低了土壤保持有机质的能力。向土壤中过量施入氮肥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 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 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2]

从水土流失及风蚀途径来说

g.频繁的旱、涝、风灾造成了沃土流失严重,岗地沙化严重,加之连年耕翻、平作,防风固沙能力差,有机质含量降低、品质变差。

三.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建议

1)秸秆还田。这项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品质的根本措施,且成本低、见效快,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复式作业就可行之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2)发展生态农业,减缓有机质消耗。有机质除土壤自身消耗外,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也造成大量无效消耗,因此要营造农田防护林,调整农、林、牧结构,作物合理布局。建立合理轮作、耕作、施肥制度,建立配方施肥,缺啥补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保持物质循环相对平衡。另外,对风、水蚀严重的地块要综合治理或退耕还林还牧。

3)扩大有机物料来源。增施有机肥,发展畜牧业、养畜积肥,广辟肥源。搞好垃圾、农副产品的废料利用,这些有机物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以改善有机质质量和活化土壤中已老化的腐殖质。

4)制定用地养地政策和法规。在执行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明确土地培肥标准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用养结合,这样才能永续利用。⑻

参考文献

⑴百度百科

⑵汪雪莹.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情况分析.现代农业科学.2008.12第15 卷第12

⑻ 张代平.黑龙江垦区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研究.现代化农业,1998年第2期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黑土有机质下降的原因

班级:14级园艺姓名:郑森 学号:2144120514

问题: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一.理清思路 我们要知道 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减少了 有机质的来源是什么?是不是从源头上输入量减少了?分析原因 有机质的去向是什么?是不是输出的量增加了?分析原因 总结后给出建议。 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土壤有机质指的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哪些? 1.植物残体 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这部分来源相对较少。但对原始土壤来说,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3.排泄物和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的这部分来源虽然量很少,但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废水废渣 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等),工农业和生活废

水,废渣等,还有各种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1] 分析原因 从植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a.人们将秸秆等本应反田的有机质来源进行了焚烧; b.不合理的耕作方法,例如清耕法、免耕法,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利于“养地”的生草法、休闲轮作却很少见。 从动物残体来源途径来说 c.肥土壤动物的残体一般会被清理 从废水废渣来源途径来说 d.人们投入的有机肥越来越少,而偏爱上了化肥,这种施肥偏好直接从源头上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主要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去向有哪些? 1. 植物吸收利用 2. 微生物分解利用 3. 水土流失及风蚀 分析原因 从植物吸收利用途径来说 e.作物产量的提高势必会从土壤中吸取更多养分,其中就包含了大 量的有机质的营养成分。 从微生物分解途径来说 f.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其中一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壤中 的微生物。人们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的不科学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降低了土壤保持有机质的能力。向土壤中过量施入氮肥后,微生物的氮素供应增加1份,相应消耗的碳素就增加25 份,所消耗的碳素来源于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2]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一重铬酸钾容量法——外热法 1原理: 用定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在电加热条件下,使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并以二氧化硅为添加剂作实际空白标定,根据氧化前后氧化剂质量差值,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系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2 仪器设备: 1/10000的分析天平;电沙浴(石蜡浴); 大试管;弯颈漏斗;容量瓶 定时钟;滴定管: 5.00ml; 温度计:200~300℃; 铜丝筛:孔径0.25mm; 3 试剂 除特别注明外,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 3.1 硫酸银:研成粉末; 3.2 二氧化硅:粉末状; 3.3 邻菲啰啉指示剂:称取邻菲哆啉1.490g溶于含有0.700g硫酸亚铁的100ml水溶液中,此指示剂易 变质,应密封保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3.4 0.4mol·L-1(1/6 K2Cr2O7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硫酸溶液:称取重铬酸钾40.0g,溶于600~800ml 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水稀释至1L,将溶液移入3L大烧杯中;另取1L比重为1.84的浓硫酸,慢慢的倒入重铬酸钾水溶液中,不断搅动,为避免急剧升温,每加约100ml硫酸后稍停片刻,并把大烧杯放在盛有冷水的盆内冷却,待溶液的温度降到不烫手时再加另一份硫酸,直到全部加完为止; 3.5 0.1 mol·L-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130℃烘2~3h的优级纯重铬酸钾 4.904g。先用少量水溶 解,然后移入1L容量瓶内,加水定容。 3.6 0.1 mol·L-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称取FeSO4·7H2O硫酸亚铁28g,溶于600~800ml水中,加浓硫 酸20ml,搅拌均匀,加水定容至1L(必要时过滤),贮于棕色瓶中保存。此溶液易受空气氧化,使用时必须每天标定一次标准浓度。 4 操作步骤: 4.1 选取有代表性风干土壤样品,用镊子挑除植物根叶等有机残体,然后用木棍把土块压细,使之通过 1mm筛。充分混匀后,从中取出试样10~20g,磨细,并全部通过0.25mm筛,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4.2 按照表1有机质含量的规定称取制备好的风干试样0.05~0.5g,精确到0.0001g。置入150ml三角 瓶中,加粉末状的硫酸银0.1g,准确加入0.4mol·L-1重铬酸钾-硫酸溶液10ml混匀。

黑龙江省黑土肥力有关状况及其保护

黑龙江省黑土肥力有关状况及其保护 所谓黑土,是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是我们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本省有黑土482.47万公顷,其中耕地360.6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24%,占本土类总面积的75.25%。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可得到发掘。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提高黑土肥力,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至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1、黑土的自然肥力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或低洼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至200米。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时间,上亿立方米黑土里面所含的氮、磷、钾养份相当于数百万吨化肥。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我国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在富含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因其盐基含量丰富从而保持较高的PH值。 黑土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 2、黑土的人为肥力 因为黑土的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土耕垦后,肥力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部分土壤向不断培肥熟化的过程发展,但有些则表现为自然肥力下降的趋势。农田黑土区地处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带边缘区,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强。黑土区农田生物产量、耕作栽培方式以及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结构的改变,都会使黑土区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黑土农业生态系统的施肥技术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从以单施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技术体系到以施用氮肥为主的施肥技术体系,再到最后的多元组合的施肥技术体系,目前基本是因作物的需肥规律而制定的施肥方案。 3、近年来本省黑土肥力的变化 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黑土层厚约50至100厘米,而现在的有机质层仅20至30厘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就被冲刷一层。这种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12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摘要 阐述了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土壤肥力评价影响因子,分析了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法选择,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土壤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土壤肥力

1前言 土壤作为植物生产的基地,动物生产的基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人类耕作的劳动的对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其本质是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其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如何科学、合理、实用地评价土壤肥力,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十分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以促进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对区域的土壤应做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规划,实施因土耕作和种植。合理施肥是因地制宜的一项措施,需要对肥力的种类、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根据作物的要求和气候的变化,还要考虑土壤性质和肥力水平。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所需物质和能量来源的基地,其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也正是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反映,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不同地区和地形的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其肥力状况和演变规律与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是指一个质地视为均一的区域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田区因子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的研究始于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20世纪70年代,地统计学方法被引入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克服了应用经典的fisher统计理论在研究土壤性质空间变异性规律方面的不足。近年,随着GPS、GIS和地统计学等方法应用于土壤领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评价上。 研究土壤肥力,是进行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各种基本性质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耕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化肥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有不少文献提出提高化肥质量、研制新型肥料、科学施肥(如测土施肥,养分循环与平衡施肥)等方法用于提高土壤养分肥力,增加粮食的产量,但无论哪种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都需要对耕地土肥力水平准确的把握,因此,耕地土壤肥力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肥力是个综合广泛的概念,它是土壤各方面性质总的反映,受环境条件和土壤管理等技术的限制。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能直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1概述 3.1.1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在肥力上的意义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营养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它还含有刺激植物生长的胡敏酸等物质。由于它具有胶体特征,能吸附较多的阳离子,因而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它还能使土壤疏松和形成结构,从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它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因此,除低洼地土壤外,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华北地区不同肥力等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高肥力地>15.0g·kg-1,中等肥力地10.0~14.0 g·kg-1,低肥力地5.0~10.0 g·kg-1,薄砂地<5.0 g·kg-1。 南方水稻土肥力高低与有机质含量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水稻高产土壤研究组报道,浙江省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大部分为23.6~48g·kg-1,均较其邻近的一般田高。上海郊区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在25.0~40有机质含量范围之内。 我国东北地区雨水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而气温较低,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因此,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40~50g·kg-1以上。由此向西北,雨水减少,植物生长量逐年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亦逐渐减少,如栗钙土为20~30g·kg-1,棕钙土为20g·kg-1左右,灰钙土只有10~20g·kg-1。向南雨水多、温度高,虽然植物生长茂盛,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黄壤和红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0~30g·kg-1。对耕作土壤来讲,人为的耕作活动则起着更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同一地区耕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未耕种土壤要低得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土壤质地,砂土有机质含量低于粘土。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很复杂,包括三类物质:①分解很少,仍保持原来形态学特征的动植物残体。②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③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而形成的较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植酸类物质。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实际包括了上述全部2、3两类及第1类的一部分有机物质,以此来说明土壤肥力特性是合适的。因为从土壤肥力角度来看,上述有机质三个组成部分,在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特性上,都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研究土壤腐殖质中碳氮比的变化时则需严格剔除未分解的有机物质。 全国和地的大量资料分析结果表明[2](表3-1),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总氮量之间呈正相关。例如浙江省对水稻255个样品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r=0.943,达极显著水平(图3-1)。又如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通化对115个旱地土壤样品进行的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 y=0.0062+0.573χr=0.939** 表3-1 耕地土壤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值

土壤有机质含量

监测表明:甘肃土壤有机质低有害重金属含量低 2010-06-28 03:51: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我省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低有害重金属含量低 本报兰州讯(记者王朝霞实习生刘婉琼)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站连续13年对我省耕地质量监测表明,我省耕地土壤有机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培肥任务艰巨;耕地土壤有害重金属汞、砷、铅、铬等含量远低于指标范围,对耕地危害程度较低。 我省于1997年开始进行耕地土壤监测,根据区域、气候、土壤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在具有代表性、面积较大的黑垆土、黄绵土、灌漠土、灰钙土等四大类型土壤上布设监测点,并建立了9个国家级监测站。根据监测结果,我省耕地养分含量指标低于华北、东北、华南、华东地区,基本接近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土壤有机质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2.97克/千克,而我省平均水平仅为1.21-1.33克/千克;全氮、有效磷含量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速效钾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年间,黄绵土、灌漠土的有机质略有积累,黑垆土则有所下降。 同时,我省主要耕地土壤有害重金属含量较低。汞平均值0.02毫克/千克,变化幅度0.008-0.039毫克/千克,远低于指标≤0.5毫克/千克的范围;砷平均值11.85毫克/千克,变化幅度10.19-13.59毫克/千克,远低于指标≤25毫克/千克范围;铅平均值28.48毫克/千克,变化幅度18.27-38.84毫克/千克,远低于指标≤150毫克/千克范围。这表明我省主要耕地土壤有害重金属含量对耕地危害程度还不是很高。 根据监测,我省耕层养分盈亏情况为氮盈余,磷富积,钾亏缺,我省需要合理调整农田肥料结构,需要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有机肥量,减少氮肥使用量,增加磷、钾肥。并对渍涝排水型、坡地梯改型、沙化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高寒阴湿型等全省七种类型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4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如下图所示: 3.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物质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因素作用表现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 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 养分 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 的差异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 发育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 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 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 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 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 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 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

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 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一、判断题 1.所有土壤从上到下都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2.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植被不同,导致土壤的发育程度与性状不同。()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几乎没有作用。()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A.土壤质地B.土壤剖面 C.土壤颜色D.土壤水分 答案:C 7.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A.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成土母质层 B.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 D.腐殖质层、成土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 答案:B 8.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A.生物B.气候 C.地貌D.时间 答案:A 9.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时间 C.生物D.成土母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了解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方法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滴定,由所消耗标准硫酸亚铁的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 2Cr 2 O 7 +3C+8H 2 SO 4 →K 2 SO 4 +2Cr 2 (SO 4 ) 3 +3CO 2 +8H 2 O K 2Cr 2 O 7 +6FeSO 4 +7H 2 SO 4 →K 2 SO 4 + Cr 2 (SO 4 ) 3 +3Fe 2 (SO 4 ) 3 +8H 2 O 用Fe2+滴定剩余的K 2Cr 2 O 7 2-时,以邻啡罗啉(C 2 H 8 N 2 )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在 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仪器试剂 1. 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18mm×180mm)、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0~200℃)、分析天平(感量0.0001g)、滴定管(25ml)、移液管(5ml)、漏斗(3~4cm),三角瓶(250ml)、量筒(10ml,100ml)、草纸或卫生纸。 2. 试剂配制 1.0.1333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过130℃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必要时可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摇匀备用。 2.0.2mol/L硫酸亚铁(FeSO 4.7H 2 O)或硫酸亚铁铵溶液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 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加6mol/L H 2SO 4 1.5ml,再加蒸馏 水定容到1000ml备用。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咨询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咨询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咨询题和解决咨询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 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咨询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不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不。如表所示。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1)数量较多(如表所示)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发

测定所需试剂 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一重铬酸钾容量法——外热法 1 原理: 用定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在电加热条件下,使土壤中的有机 质氧化,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并以二氧化硅为添加剂作实际空白标定,根据氧化前后氧化剂质量差值,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系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2 仪器设备: 1/10000的分析天平;电沙浴(石蜡浴); 大试管;弯颈漏斗;容量瓶 定时钟;滴定管: 5.00ml; 温度计:200~300℃; 铜丝筛:孔径0.25mm; 3 试剂 除特别注明外,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 3.1 硫酸银:研成粉末; 3.2 二氧化硅:粉末状; 3.3 邻菲啰啉指示剂:称取邻菲哆啉1.490g溶于含有0.700g硫酸亚铁的100ml水溶液中,此指示剂易变质,应密封保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3.4 0.4mol·L-1(1/6 K2Cr2O7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硫酸溶液:称取重铬酸钾40.0g ,溶于600~800ml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水稀释至1L,将溶液移入3L大烧杯中;另取1L比重为1.84的浓硫酸,慢慢的倒入重铬酸钾水溶液中,不断搅动,为避免 急剧升温,每加约100ml硫酸后稍停片刻, 并把大烧杯放在盛有冷水的盆内冷却,待溶液的温度降到不烫手时再加另一份硫酸,直到全部加完为止; 3.50.1m o l·L-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130℃烘2~3h的优级纯重铬酸钾 4.904g。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后移入1L容量瓶内,加水定容。 3.6 0.1 mol·L-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称取FeSO4·7H2O硫酸亚铁28g,溶于600~ 800ml水中,加浓硫酸20ml,搅拌均匀,加水定容至1L(必要时过滤),贮于棕色瓶中保存。此溶液易受空气氧化,使用时必须每天标定一次标准浓度。 4 操作步骤: 4.1 选取有代表性风干土壤样品,用镊子挑除植物根叶等有机残体,然后用木棍压细,使之通过1mm筛。充分混匀后,从中取出试样10~20g,磨细,并全部通过0.25mm 筛,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4.2 按照表1有机质含量的规定称取制备好的风干试样0.05~0.5g,精确到 0.0001g。置入150ml三角瓶中,加粉末状的硫酸银0.1g,准确加入0.4mol·L-1重铬 酸钾-硫酸溶液10ml混匀。 表1 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称样量 有机质含量,% 试样质量,g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精)

实训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了解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方法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滴定,由所消耗标准硫酸亚铁的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 Cr2(SO4)3+3Fe2(SO4)3+8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K2Cr2O72-时,以邻啡罗啉(C2H8N2)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仪器试剂 1. 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18mm×180mm)、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0~200℃)、分析天平(感量0.0001g)、滴定管(25ml)、移液管(5ml)、漏斗(3~4cm),三角瓶(250ml)、量筒(10ml,100ml)、草纸或卫生纸。 2. 试剂配制 1.0.1333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过130℃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必要时可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摇匀备用。 2.0.2mol/L硫酸亚铁(FeSO4.7H2O)或硫酸亚铁铵溶液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加6mol/L H2SO41.5ml,再加蒸馏水定容到1000ml备用。 3.硫酸亚铁溶液的标定准确吸取3份0.1333mol/L K2Cr2O7标准溶液各5.0ml 于250ml三角瓶中,各加5ml6mol/L H2SO4和15ml蒸馏水,再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然后用0.2mol/LFeSO4溶液滴定至棕红色为止,其浓度计算为: c= V 0.5 1333 .0 6? ? 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溶液摩尔浓度(mol/L); V——滴定用去硫酸亚铁的体积(mol);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姓名:李方园班级:物流管理(二)班 学号:2012100244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作物生长。 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周期不长。当达到一定年限,生产上便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设施土壤的问题。由于温室、大棚等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且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栽培有较大差别,加之设施栽培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设施土壤板结等诸多生产问题的产生。 1.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 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若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与原生盐渍土形成的相同条件时,就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某些地区利用咸水进行灌溉,也可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属于现代积盐过程,它的形成有几个必要条件:(1)地下水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乏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可知土壤次生盐碱化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下水位高过临界深度,毛管水的向上运动和土壤的强烈蒸发,使土壤水中的盐分逐渐在土壤表层积累。地下水离地面愈近,则毛管水向上流动的速率愈大,经由

土壤有机质测试方法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试剂准备: 1.0.8 mol·L-1(1/6K2Cr2O7):称取130℃烘干的重铬酸钾(分析纯)39.2245g溶于水,定容1000mL。 2. 0.2mol·L-1FeSO4溶液:称取硫酸亚铁(FeSO4·7H2O,化学纯)56.0g溶于水中,加入浓硫酸5mL,稀释至1L。(不稳定,现用现配) 3.邻菲罗啉指示剂:称取邻菲罗啉(分析纯)1.485g与FeSO4·7H2O 0.695g,定容至100mL。 4.浓硫酸 操作步骤: 称取通过0.149mm(100目)的风干土样(约0.2g,根据有机质含量确定,有机质含量越高,质量越少)于硬质试管中→加重铬酸钾8mL(根据有机质含量来确定)→浓硫酸5mL→摇匀→弯颈漏斗→消煮炉(设定到220℃~240℃)→试管内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5min→冷却→转移至250mL三角瓶中,并用蒸馏水冲洗漏斗和试管壁,使三角瓶中液体总体积约60~70mL,加邻菲罗啉指示剂2~3滴,用0.2mol·L-1FeSO4滴定(橙黄→蓝绿→砖红色),记录FeSO4的体积。 每一批样品测定的同时,进行2-3个空白试验,即取少许二氧化硅颗粒代替土样,其他步骤相同。注:滴定时多滴入一滴,约0.05mL。

土壤有机碳(mg·kg-1)=c×V重铬酸钾×(V0-V1)×3×1.1/( V0×m) 式中:c——0.8 mol·L-1(1/6K2Cr2O7)标准溶液的浓度; V 重铬酸钾——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的体积,mL; V0——滴定空白样时所消耗的FeSO4体积,mL; V1——滴定样品时所消耗的FeSO4体积,mL;3——1/4C原子的摩尔质量,g/mol; 1.1——氧化校正系数; m——为风干土质量,g。 土壤有机质(mg·kg-1)=土壤有机碳×1.724 式中:1.724——土壤有机碳换成土壤有机质的平均换算系数。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目的要求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了解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方法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滴定,由所消耗标准硫酸亚铁的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2Cr26+3C+8HSC4—K2SC4+2Cr2(SC h)3+3CO+8H2O K2Cr26+6FeSO+7H2SC4—?SC4+ Cr 2(SC h)3+3Fe2(SO)3+8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K2Cr2O72-时,以邻啡罗啉(C2H8N2)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F+),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仪器试剂 1.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18mm x 180mm)>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0~200C)、分析天平(感量O.OOOIg)、滴定管(25ml)、移液管(5ml)、漏斗(3~4cm),三角瓶(250ml)、量筒(10ml, 100ml)、草纸或卫生纸。 2.试剂配制 1.0.1333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称取经过130 C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必要时可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 1000ml,摇匀备用。 2.0.2mol/L 硫酸亚铁(FeSQ7H2O)或硫酸亚铁铵溶液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力卩6mol/L H2SQ1.5ml,再加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备用。 3.硫酸亚铁溶液的标定准确吸取3份0.1333mol/L ?Cr26标准溶液各5.0ml于

土壤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及控制的措施

土壤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及控制的措施 【摘要】在农业科学试验中,土地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其状态如何,对试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试验的准确度,必须充分考虑土壤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这方面作一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准确度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土地作为农业科学试验的重要生产资料对试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时,土地因素一定要充分的考虑。我们在进行试验结果分析时,同一处理在不同的重复中结果不一定相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验产生了误差,试验误差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土壤差异是最主要的又是较难控制的一个因素,如果能控制土壤差异而减少土壤差异对处理的影响,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误差,增加试验的精确度[1]。那么导致土壤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 1.上年不同的试验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1.1施肥种类与数量不同产生的土壤肥力差异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肥料对比试验是年年都有的,如NPK三种营养元素单元素或多元素试验、“3414”测土配方试验等,比如”3414”试验是由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优化的不完全实施的正交试验,因各小区施肥量和施肥种类不同,从而导致了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衡,不同的NPK施肥小区呈块状分布,这样的土壤差异比较大,往往不宜安排试验。 1.2作物需肥特性不同产生的土壤肥力差异 不同作物需肥特性不同,吸收养分的数量、种类存在差异。如甘蓝型油菜在每公顷产量为1500~2250时,每生产100菜籽需要吸收N 8~11、P2O5 3~5、K2O 8.5~12.8;小麦每生产100子粒,需N 3.1±1.1、P2O5 1.1±0.3、K2O 3.2±0.6[2],由此可见种植不同的作物,土壤肥力就会产生差异。 1.3不同作物茬口产生的土壤肥力差异 前作植株残体返还土壤后土壤也会产生影响,不同的作物残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土壤酶,土壤酶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具有加速土壤生化反应速率功能的一类蛋白质,土壤中的一切生化过程,都能在土壤酶参与下进行和完成,是表征土壤中物质、能量代谢旺盛程度和土壤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植物根茬对土壤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效应[3]。如玉米、大豆、甜菜三种作物根茬分别加入土壤中,在不同温、湿条件和不同氮素水平下培养后,玉米和甜菜的根茬使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强,大豆根茬使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最大降幅为36.5%;玉米和大豆的根茬使蔗糖酶活性提高幅度大(20%~60%)[4]。因此,由于不同根茬对土壤中的生物酶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土壤的肥力产生差别,如一个试验安排在不同的茬口地上,必然导致误差的产生。 1.4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产生的土壤差异 深松与浅松、平作与垄作是生产中常用的土壤耕作方式。深松和垄作可增加土壤温度,如:深松秋整地可为第二年春播争得有效积温200℃以上,同时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水、透气性能,利于作物根系深扎,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根系的抗逆能力[5]。深松整地后,耕地田间保水量增加4.4%~4.6%,抗旱能力提高,土壤容重下降0.07~0.08g·-3,土壤板结果程度降低,土壤空隙度增加2.7%~8.1%,土壤透气性变好,耕作层的疏松程度适宜作物生长[5]。平作与垄作之间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除碳酸盐以外的所有含碳化合物的总称,包括植物的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以及经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有五种类型:①新鲜有机质,尚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如作物的秸秆和根茬等;②半分解的有机质,有机残体在缺氧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物质,如泥炭、半腐烂的有机肥料等;③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为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在土壤中含量不多,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等;④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一些昆虫等;⑤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转化后形成的黑色或黑褐色,成分和结构都比较复杂的高分子有机胶体,一般分为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胡敏酸和溶于碱又溶于酸的富里酸,以及既不溶于碱又不溶于酸的胡敏素三个组分。前四种土壤有机质为非腐殖质物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30%—50%,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70%。 土壤有机质的成分主要是碳、氢、氧,还含有氯、硫、磷、钾、钙、镁、铁以及微量元素,是作物营养元素的来源,也是微生物的食物,一般只占表层干土重的0.5%—3%,个别土壤如黑土有机质含量达10%左右。土壤有机质数量虽然不多,但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对培肥、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普查耕层有机质含量数据标准划分成6 个等级:

大于40 g kg-1、30 g kg-1~40 g kg-1、20 g kg-1~30 gkg-1、10 g kg-1~20 g kg-1、6 g kg-1~10 g kg-1、小于(等于)6 g kg-1。 在自然状态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包括气候、植被、母质、地形和时间,而在人类耕作活动影响下,施肥状况和耕作措施则成为短期影响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