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税负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张楠

宏观税负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张楠

宏观税负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张楠
宏观税负问题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_张楠

2013年2月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Feb.2013第15卷第1期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Taxation College Vol.15No.1【税收与企业】

宏观税负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张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随着《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排名热议,宏观税负问题不仅成为政府、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成为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增值税“扩围”和结构性减税的政策背景下,正确认识宏观税负问题关系着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规划与进程。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税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更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全貌。

关键词:宏观税负;统计口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06(2013)01-0029-04

宏观税负是指私人部门因政府课税而放弃的资源,衡量了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用一定时期政府课税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庞凤喜,2002)。近年来,我国税收总量绝对数一直在快速上升,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而GDP增速又高于居民收入和个人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说明国民财富在增加的过程中,政府借助税收工具,获得了更大的份额。无独有偶,《福布斯》杂志推出了“税负痛苦指数”概念,根据该指数的测算标准,我国已连续五年位列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前三位,2009年更是排名第二位,亚太地区排名第一。该排名在我国社会中引起广泛热议,专家的不同解读与回应更使宏观税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宏观税负的基本概念及统计口径、宏观税负水平不同的分析维度、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宏观税负的优化调整等研究成果梳理,以期更好地显现宏观税负的全貌。

一、宏观税负基本概念及统计口径的研究

(一)宏观税负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宏观税负的概念进行统一界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丁文(1987)认为,宏观税负是国家通过课税的方式给纳税人造成的负担程度。胡怡建(1995)将丁文的宏观税负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税收加给纳税人的负担程度其实就是指给纳税人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刘志诚(1996)认为宏观税负体现了税收分配的流量,是纳税人承受税收的状态或度量。朱明熙(1997)对这种宏观税负的度量进行了具体解释,即纳税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缴纳的税额,是一种绝对数值的解释。在朱明熙的基础上,许善达(2001)通过相对数值对税收的度量进行解释,即宏观税负是政府征收的税款占纳税人税源的比重,反映了税收和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侯梦蟾(1990)扩展了宏观税负概念,认为宏观税负问题不能单单只是简单地看税收多少或者轻重,需要通过税收占纳税人收入比重的情况来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税收用途和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杨斌(2003)则是将承受宏观税负的承受者———纳税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税负不光给个人或社会带来负担,还可能由社会承受。孙玉栋(2006)将学者们的宏观税负概念进行了总结,认为税收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纳税人造成了

收稿日期:2013-01-07

作者简介:张楠(1989-),男,重庆巴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政策。

经济利用损失或使其承受经济负担,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政府与纳税人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用政府税收占纳税人税源的比重。

(二)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国际上统计宏观税负的方法主要有三种,OECD统计法、IMF统计法、《福布斯》统计法。OECD统计法的宏观税负,是指政府税收和社会保险收入合计占GDP比重。按照IMF的统计口径,一国的宏观税负是指该国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强制性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其他收入等)占GDP的比重。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是将各地区边际最高税率加总(税负痛苦指数=企业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率+消费税率+财产税率+增值税率+社会保险税率)。

结合国际标准,大多数学者针对宏观税负的计算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税负计算的不同方法。在早期研究中,刘秋生(1991)对宏观税负的口径提出了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政府预算内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二种是政府预算内外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种是政府预算内外收入加上补贴、赤字调整后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袁征宇(1995)以分税制改革为背景,政府间的财权分配为依据,同样提出了衡量宏观税负的三种口径:第一是中央政府税收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二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税收总额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谭英华(1999)基于我国国情,从狭义、中义、广义三个层次对宏观税负进行了定义。狭义的宏观税负是指我国税务部门实际征收的税款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用各种税收收入之和与GDP的比值进行衡量;中义的税负是要考虑社会保障费,用政府税收加上社会保障收入之和与GDP的比重衡量;广义的税负考虑了中央、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以及地方的非规范收入。考虑到我国“税外之税”,也就是以费的形式征收的税收,樊丽明(1999)把按照税法规定征得的收入而形成的税负,称为小口径宏观税负,把税费核算形成的税负称为大口径宏观税负。安体富(2002)将樊丽明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小口径宏观税负为政府实际总税收占GDP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为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为政府所有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占GDP比重。许建国(2009)的观点与安体富基本一致,只是把中口径宏观税负定义为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之和占GDP比重。

以上学者都是对收入口径提出不同观点,还有学者认为在测算宏观税负水平时同样需要界定GDP口径。安福仁(2005)认为,衡量宏观税负,不仅需要考虑该地区GDP大小,还应该考虑税收占人均GDP的比重。王军平、刘起运(2005)认为,我国不能提供税收的“非应税GDP”高达30%,在计算宏观税负时需要剔除。李波(2007)根据调查发现,我国无税产值、低税产值占GDP的15%左右,如果不予剥离,会使实际税负大打折扣。

二、不同视角下宏观税负水平的研究

我国政府税收、公共产品供给、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宏观税负水平的判断。收入视角关键是从税收和非税收入综合比较宏观税负,公共产品视角需要考虑政府支出的侧重点,而国民收入分配视角关系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陈颖,2011)。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研究。

(一)财政收入视角

高培勇(2006)认为,研究中国的宏观税负到底重不重时,判定税负水平既要考虑纳税人以名义税率为参照系的视角,也要考虑政府部门以实际税负水平为参照系的视角。林鲁宁(2001)通过数据计算,发现我国名义宏观税负偏低,但实际宏观税负高出名义宏观税负12个百分点,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税负水平。靳东升、陈琍(2003)将我国宏观税负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宏观税负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各年的宏观税负比较,波动幅度大;第二,宏观税负水平不高;第三,宏观税负的变化规律与中低等收入国家几乎一致。祝遵宏(2009)认为,我国政府税收占GDP比重的小口径宏观税负偏低,而政府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偏高。发现随着税制改革深入,税收征管能力提高,小口径宏观税负会逐步提高,与大口径宏观税负之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刘涵(2008)从不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较和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较入手,认为在考虑我国宏观税负与国际税负的可比性时,需要结合我国社保制度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含与不含社会保障基金的宏观税负在国际上都属于比较低的水平。但将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考量进去时,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处于较高的位置。林颖(2009)分别以OECD和IMF的统计方法为标准,对我国宏观税负进行了测

算,发现不管哪种方法得出的宏观税负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但增长趋势明显,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税负差距在缩小。薛钢(2011)从静态和动态方向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从静态指标看,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符合国际发展中国家水平,而中口径和大口径宏观税负国际比较偏高;从动态指标看,税收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即税收增长弹性大于1。

(二)财政支出视角

陈长宽、武晓茜(2004)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职能入手,政府必要的财政支出是维持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必备手段,通过社会公共需要量占GDP比重作为指标,衡量我国宏观税负。辛波(2005)认为,税负应该体现四个基本要求:第一,保证政府运转和提高基本服务的能力;第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三,税收与社会承受能力一致;第四,税收增速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钟鸣明(2007)结合我国国情,认为财政收入角度不能判断税负轻重,需要从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角度考察。从财政支出结构看,我国税负过重,政府需要提高公共支出水平。从经济增长看,我国税负与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不能轻言税负过高。赖江杨(2008)认为,评价税负轻重,除了考虑税收给居民带来的经济负担外,还要考虑政府支出是否满足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来看,民生支出偏低,我国宏观税负偏重。高亚军(2008)总结了政府支出角度考虑税负的各种观点,明确提出社会福利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是衡量税负的最重要标准。张强(2008)从支出角度进行了量化,用政府公关福利事业支出占税收的比值构造了“税负幸福指标”,并创建了“税负幸福指数象限图”。詹正华(2010)认为税收首要目的是满足政府运转,基于政府最优规模来考察了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三)国民收入分配视角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根据微观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也就是单位劳动者税收占劳动力成本比重作为判断宏观税负高低的其中一个依据。张富强(2003)认为,当劳动者所承担税收占劳动成本比重比较高时,人们就会感到税负沉重,可以用个人所得税负担衡量。赵丽萍(2011)在分析了OECD成员国劳动税楔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劳动税楔方法测算了我国工薪阶层的劳动税负,发现我国劳动税负比较重。李永刚(2012)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单位劳动者税收占劳动力成本的比重进行了比较,发现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宏观税负并不轻。

三、宏观税负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方面来界定,一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受宏观税负水平影响的因素。其中,对于受宏观税负水平影响的因素,学者主要研究了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

刘飞鹏(1995)通过对我国税收分配和税负水平变化趋势的比较,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了税负的可能水平,而制定因素决定了税负的现实水平。庞凤喜(2002)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宏观税负水平主要由六个因素综合作用:一定时期政府职责、公共商品的提供、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政府收入结构和税务管理能力。刘普照(2003)将影响税负水平的因素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层次上,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经济运行体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微观层次上,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税制结构和税收制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董志勇、邓丽(2010)分析了影响宏观税负的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分解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政府因素分解为政府职能界定和财政支出结构;制度因素分解为税制结构和税务机关的征税能力。郭江、高中泽(2010)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税收规模和增速,同时经济结构也决定了税制结构,而税收征管效率影响税负水平。以上学者都是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规范性分析,还有部分学者将理论假设纳入实证模型的研究范围。申嫦娥(2006)以税基数量和性质的差异为出发点,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假设后,对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李永刚(2011)将代表物价水平、课税成本、人口结构、课税基础的解释变量带入计量模型,以1993—2010年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为被解释变量,发现并不是所有经济变量既影响税制模型又影响整体税负。秦劲松、肖加元(2011)分析了地方税税负情况,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水平、产业结构比例、人口结构、所有制结构为解释变量,实证结果发现,价格水平、产业结构比例、所有制结构对地方税税负的影响是中性的。

(二)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李永友、丛书海(2005)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我国东、中、西部税负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李振儒(2006)构建了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模型,发现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赵志耘(2010)运用VAR模型,发现税负高低与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经济增长对税负和税制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认为税率的提高能够带来税收增加,但经过转折点后,过高的税率阻碍经济增长,减少了税基。Garrison(1992)验证了拉弗的观点,以人均GDP为中间变量,发现宏观税负率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性。也有学者利用内生增长模型得到不同观点:在相对简单的封闭经济中,税率高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Gareth,2000)。

四、优化调整我国宏观税负的研究

对于宏观税负水平我国学者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税收增长过快,加重了国民经济负担,需要减税,另一种是我国目前宏观税负偏低,仍需大幅度增加,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蔡玉平,2007)。对于增税还是减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学者观点经历了增税、适当减税、结构性减税的变化过程。陈莉(2002)认为我国宏观税负还有提升的空间,提出了推进税费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完善分税制、优化税制结构、加快征管改革、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等6条建议来调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刘尚希(2002)认为,我国目前并不具备使减税发挥正面作用的条件,我国实施总体的减税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适当减税的观点出现在2007年,白景明(2007)认为,税收收入高增长挤占了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要想促进内需消费,减税是切实可行的手段。但是,考虑到财政支出需求膨胀的压力、税收征管完整性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减税应适可而止。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大部分学者观点开始倾向于施行结构性减税。贾康(2011)认为,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并配合我国政府施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需要采取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不断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是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如何降低宏观税负,进行结构性减税,张伦俊(2012)认为落脚点是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通过结构性减税优化税制结构、调分配、惠民生。杨卫华(2012)在正确认识发展经济与增加税收的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第二是清理收费,规范收费制度;第三是强化税收征管,增加税款使用的透明度。李永刚(2012)认为要从减税和增加福利支出两个角度着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完善结构性减税,降低间接税负;提高福利支出,抵补直接税负;提高收入水平,降低主观税负;规范收费,降低非税负担。

五、简要的评价

以上对宏观税负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宏观税负概念的界定主要区别在于税收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是否包括潜在的经济利益损失。对于宏观税负统计口径,学者基本上达成共识,分为大、中、小三种口径的划分标准。从大口径标准测度的宏观税负偏高,而小口径标准测度的宏观税负偏低,说明我国非税收入较多,费改税任务还任重道远。通过对宏观税负水平的不同视角分析,笔者认为,衡量宏观税负不仅需要考虑政府的税收收入规模,还要考虑政府如何安排使用税收收入,在于纳税人获得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是否与所纳税收匹配。政府支出来源于税收,如何在减税的同时增加民主支出,这看似悖论的政策考验着政府智慧,这就需要政府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下决心治理“三公”消费。

从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经济因素、财政体制因素、政府管理因素都会对宏观税负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水平是内在因素,财政体制是制度性因素,政府管理能力是机制性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宏观税负二者相互作用。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加,合理的宏观税负也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税负过高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发展环境,虽然国内学者对降低宏观税负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缺少从政府、居民两个角度分析税负降低对整个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研究。因此,降低宏观税负水平,不仅需要探讨结构性减税,还需要结合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决策改革,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研究宏观税负的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多维视角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1).

[2]白景明.冷静看待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高增长[J].财政研究,2007(10).

[3]陈莉.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2(10).

(责任编辑李续智)

(责任校对赵建驰)

应用文-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国际比较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及国际比较 '\r\n 【摘要】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 收入的多少.关系到政府的支出能力,也关系到整个 资源配置的合理以及国民经济产出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制定 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分析了我国1994年至2006年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动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得出应通过理顺税费关系、实行结构性减税,使宏观税负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结论。 【关键词】宏观税负国际比较政策选择 一、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变动趋势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一个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集中起来的价值总额和比率。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了政府社会经济职能以及财政能力的强弱,也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 我国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由此,我国有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一是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三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一般而言,小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政府的财政状况或财政能力;大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国民经济负担水平和企业负担程度;中口径指标与小口径指标差别不大,一般不采用。实际上,由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而由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 由表1可以看出1994 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4 年至1997 年,属于税负下降和恢复期,税收占GDP 的比重从10.7%下降到9.9%,再恢复到1997 年的10.6%,接近1994 年的税负水平。1998 年至2005 年,宏观税负处于上升期,税收占GDP 的比重从1998 年的11.2%持续提高至2005 年的18.0%,上升幅度达7.8 个百分点。在1994 至2005 年的12 年间,我国宏观税负提升了7.3 个百分点。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 年鉴(2006)》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税收收入包括关税,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统计数据。 二、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 (IMF)对国家的分类,我们把纳入比较分析范围的国家划分为两大类,其中工业国家23个, 中国家14个。总体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宏观税负出现了由上升转为稳定的趋势。1994 年以后我国宏观税负持续提高,但目前税负总体水平与世界相关国家比较仍然偏低。 1.不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较 如果不含社保基金,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大部分工业国家。我国宏观税负2005年达到

税务规划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研究

本科中期论文成绩评定表 题目: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研究 专业:财政学(税务筹划) 院系:财政和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2008级 学号:080407001 姓名:李海霞 指导教师:蔡红英 职称:教授 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和公共管理学院制 二○壹○年九月二十日 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税收负担的合理区间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 对最优宏观税负水平的研究主要从俩个角度切入:壹是寻求使得税收收入最大化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原理是根据拉弗曲线探索最优税率;二是从税负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对经济增长最有利的宏观税负水平。 壹、国外关于宏观税负的研究 国外流行应用拉弗曲线来研究宏观税负问题。所谓拉弗曲线,是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1974)设计且提出的,目的于于形象地

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供给学派分析了税收对劳动、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影响,提出了3个主要观点:第壹,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意愿,而低边际税率会刺激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第三,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壹定按同壹方向变化,甚至可能呈反向关系运行。实际上,从壹般的拉弗曲线图来见,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呈现严格的凹函数关系,这种关系显然只具有理论意义,实际数据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出这样的曲线尚存疑问。于拉弗曲线被提出来以后,许多学者先后对其做过实证研究。 Stuart(1981)运用拉弗曲线对瑞典的数据研究表明,瑞典当时使得税收收入最大化的平均边际税负是70%,由于20世纪70年代瑞典的实际税负为80%,因此能够说明瑞典的宏观税负处于拉弗曲线向下倾斜的壹侧。VanRavestein和Vijlbrief(1988)发现荷兰1985年的使得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最优宏观税负为70%,而当时的实际税负为67%,因此荷兰的宏观税负处于拉弗曲线向上倾斜的壹侧。Lindsey(1987)运用美国1980壹1954年的数据来研究1981年EconomicRecoveryTaxAct(ERTA)的影响,他发现对于收入最高的群体,减税使得税收增加,因此这个群体的税负处于拉弗曲线向下倾斜的壹侧;而对于中等收入、低收入群体以及全体纳税人,税负处于拉弗曲线向上倾斜的壹侧。他估计得到的最优宏观税负为40%。YuHsing(1996)根据测算得出1981年里根政府减税政策没有成功的原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ri?inen在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中国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 前段时间,福布斯公布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排名世界第二。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否,我们先不做讨论,但这次的数据无疑也给中国人民提了醒。中国真实的税负水平到底有多高?从下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了29.6%。而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3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同比增收13681亿元。有研究显示,从1994-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6%提高至30%,税收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长,更大于居民收入增幅,使得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 以去年为例,去年全国完成税收73202亿元,而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83080亿元。上述收入并不包括高达2.9万亿的土地收入以及至少还有不低于5万亿的各级政府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如果将政府的各项收入相加无疑超过了15万亿。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397983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了30%,远远高出此前国税总局公布的20%左右的名义水平。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则似乎佐证了“中国宏观税负确实不低”。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 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由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确实增长过快,减税势在必行。从上半年相关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税负呈现上升局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呈现的减税趋势背道而驰。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9.6%,但税收收入增幅达到31.2%,其中个税收入增幅达到35%,税收收入增幅是GDP 增幅的3.25倍。根据各地年初制定的居民收入不低于GDP增幅的目标,居民收入增幅最多在10%,远低于税收增幅。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的税负,都呈下降趋势,就连债务缠身的美国,也通过减税让利刺激经济。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增长却相对缓慢,远远达不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同时,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GDP增速。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远高于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与GDP增速,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税负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佐证。当然看一个国家税负水平高不高,除了看相关统计数据之外,民众的切身感受实际上更有发言权。当前我国税负水平已经一定程度上超出民众的承受能力,则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感受。以民众购买小汽车来说,除了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之外,消费者还需缴纳10%购置税,另外还要缴纳消费税,按年度交纳车船税。而在小汽车使用环节,除汽油价格中已经含有燃油税之外,车主还需另外缴纳各种过桥过路费。据媒体报道,目前各种税费占了购车总费用的40%,一辆车从出厂、购买、保有到使用环节,缴纳的税种和税金总额在全世界数一数二。民众在购买商品房等大宗商品过程中,对交易税费过高同样也有切身感受。在当前房价畸高上涨情形下,过高的商品房交易税费无疑起到了进一步加重民众购房负担的作用。财政部2010年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65%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工薪阶层。反观新加坡,同期,占人口总数20%的新加坡富人,贡献了93%的个人所得税。这就是说,由于税收公平性被破坏,本应负担重税的中国富人却没有足额负担,而让工薪阶层负担,中国个税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资税。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普遍反映税费负担较重。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收入继续高奏凯歌,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速均超过30%。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速分别只有13.2%和20.4%。显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一、前言部分 并购是历史的大趋势,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公司的青睐。并购是企业重要的资产重组方式,也是重要的资本经营方式,企业通过并购活动,可以实现经营多样化或者发挥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是指并购企业通过并购模式的选择,做好统筹安排,从而使并购方企业、目标企业以及各自股东都能够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各种纳税优惠措施,实现在并购过程中享受到的尽可能大的税收效应。 论文主要目的是从企业并购角度出发,将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流程在特定范围内相结合,进而探讨企业并购中各个重要环节的税收筹划问题。本综述根据国内外各位学者对于企业并购和税收筹划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企业并购和税收筹划的概念、特点和动因、企业并购中税收筹划的实务操作以及风险防范等几方面展开。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关于税收筹划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西方国家对企业税收筹划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对于实现的应税收益,西方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障税款的缴纳。税收筹划的宗旨主要不是为了追求纳税的减少,而在于取得更大的税后利润。 在欧美国家,一提起税收筹划,主要是指对所得税的筹划。国外的税收筹划一般不涉及商品课税,除了增值税、消费税等商品课税的税款要加到消费者价格中去由消费者负担因而筹划的必要性较小以外,商品课税的筹划空间不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外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一般对商品和劳务一律开征增值税,而且增值税的课征往往只对商品(民众生活必需品)通过零税率或低税率实行优惠,而不对特定的企业实行优惠,这样,企业从事同一种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增值税待遇是相同的。另外,有的国家(如美国)商品课税实行在零售环节课征的销售税模式,生产和批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无需缴纳销售税,因而也谈不上税务筹划;零售企业从事经营一律要按本州统一的税率就其销售额纳税,所以基本上没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综述(全)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 综述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同时呈现,用户很难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传统的搜索算法只能呈现给所有的用户一样的排序结果,无法针对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的爆炸使得信息的利用率反而降低。同样,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站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其结构也编的更加复杂,用户常会迷失在大量的商品信息空间中,无法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个性化推荐,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信息系统超载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推荐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代替用户去评估其从未看过的产品,使用户不只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的偏好和兴趣,从而成为发现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但是推荐系统存在各种缺陷,Rashmi等人提出,相对于使用推荐系统来说,人们更愿意从自己认识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那边获取推荐信息[1]。这体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从自己信任的人获取推荐信息。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述、常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分析以及信任概念、信任模型。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正式定义由Resniek&Varian在1997年给出: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向用户提供产品信息和相关建议,帮助用户决定购买什么产品,通过模拟销售人员帮助用户完成购物过程的系统。这个定义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是用户(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用户),推荐的对象是项目。项目是推荐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也即最终的推荐内容。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以帮助电子商务网站为其顾客购物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购物网

税收筹划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税务筹划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社会,税收筹划并不是新生事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税收成为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筹划也被被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重视。企业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就必须做好自己的财务工作。税收筹划是一种很好的实现企业利益的工具,通过减少税收来扩大企业的利润收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税收筹划会计核算会计政策选择 一、税收筹划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活动的的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收法律中的所有优惠政策,从而实现纳税金额最小化的目的。关于税务筹划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我国的孙露露讲师提出:“企业应从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在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方法等选择中,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一切优惠政策,选择能使企业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会计核算方法。”我国财务部倪娣指出:“在财务会计制度中,为了体现稳健原则,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对一些具体的经济事项规定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可有企业自有选择,比如发出材料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使用、投资的核算方法等。”熊晓勇提出:“在实际经营中影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效果比较大的会计核算方法有销售收入确认、转让定价、存货计价法、固定资产折旧法。”税收筹划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这几点,对企业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定影响。 在企业的日常财务处理中,进行税收筹划的方面还有很多。1、成本费用的税收筹划,企业可以选择平均分摊法分摊费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利润和费用平摊在各个会计期间,从而使纳税额最大限度减少。2、职工工资的税收筹划,职工工资应纳税所得的扣除方法有两种,不同地区通过选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把职工工资控制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范围内的目的,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节税收益。3、盈亏弥补方法的税务筹划,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可以用税前的利润进行弥补。企业在政策期间通过恰当的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兼并收购亏损企业以达到减少企业税收的目的。4、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我国的税收法律以及相关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给予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是自己获益最大的摊销期限。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探讨 摘要: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在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引发普遍关注。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是在税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合理组织税收收入,适应经济增长和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而形成的。从实际税负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尚在合理区间。但是从结构上看,存在明显税负偏差。应在稳定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推进税制结构改革。 关键词:宏观税负;税负结构;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S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6-0042-04 自2003 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9449 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2亿元,增长31.4%。2007 年全国税收收入增收额接近2000 年全年收入总额,增幅为1994 年以来最高水平。2007 年全国税收收入比2003 年翻了一番还多。2007 年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20.1%,较2006 年提高2.3 个百分点。 、宏观税负抬高的影响因素 1 经济税基扩大

税收收入的增长源于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据测算,2003?2007年, 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分别为9.8%、10.2%、10.6%、 10.8%和11%,高于改革开放28 年来潜在增长率9.7%左右的平均水平。与税收收入关联度较大的工商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企业利润、进出口贸易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主体税种税基增长都高于同期GDP 增幅,直接带动国内的流转税、企业所得税、海关税收等主体税种收入超过GDP 增长。2007 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国内消费税收人、营业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人、海关税收分别增长24.3%、17.1%、28.3%、 37.9%、24.25%。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相关税种增长较快,上述三税对税收总收入贡献率依次为16.8%、21%和15.9%。 2 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经济税收增幅双双提高。2003?2007 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0.6%,税收收入年均增长 23.88%,比“十五”期间年均税收收入增长19.5%的增幅提高 9.38 个百分点,经济税收增幅双双明显提高。 二是税收弹性系数理性回归。由于我国的GDP 增长率 是按不变价格核算的,税收收入是按现价计算的,如2007 年的GDP 是246619 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如果按现价计算实际上增

2019年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 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 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

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年一20**年的**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20**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20**年为2350亿元,20**年为2500亿元,20**年为1831亿元,20**年为3465亿元,20**年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20**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 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综述,又叫文献综述。 对综述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综述,就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已取得的某一专业、学科、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另一种认为:综述,是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综述。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综述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学科、专业、课题项目研究的整体状况,参考利用价值高,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关键,做好选题,避免重复,节省时间,利用线索,深入研究。 一、综述的类型 综述一般有以下几种: 综合性综述。是指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个会议等文献材料情况作出综合性的叙述。如某一学术会议的综述,就是根据某一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上交的论文材料,以及讨论情况而写成的综合性报告。 专题性综述。是指对某项课题或某项研究的研究状况或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如撰写某项课题研究的综述,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的方式、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已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项成果的各种意见和看法等如实叙述出来。 文摘性综述。是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项研究在某段时间发表的文献信息内容,用少量文字摘录出来,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排列和叙述。文摘性综述要求逐一标注所引用的文献。 二、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 1、综述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综述要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材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 2、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1)标题。标题应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鲜明地表述该综述的主要问题,重点一目了然。 (2)提要。简单扼要地阐明本综述的主题内容,包括目的、背景、意义、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本综述所收集的资料的范围和来源。 (3)正文。是综述的主要部分,必须全面系统地从各个不同的面把所收集到的文献材料的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叙述,包括所要叙述的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某个课题、某项研究的历史,目前状况,主要观点、措施和方法,突出成果、发展趋势,并综合阐明各种不同观点,还有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让读者对他所要了解的学科、专业、课题或研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4)结束语。是作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及综述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作出的结论,并概括性地阐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尚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等。 (5)参考文献。一般来讲,要求详细逐一列出本综述所引用、参考的文献,也可以在综述过程中引用的时候加以说明材料的出处。标引参考文献要符合国家著录标准,标明作者、篇名、出版单位、时间,等。 综述可在标题的下面或全文的最后标上作者的姓名。 3、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定好题目。定题前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选取当前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充分考虑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学术性和价值性。 选好材料。确定主题后,迅速确定收集材料的范围、检索途径和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较全面、系统的,与主题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探讨 自2003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连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2亿元,增长 31.4%.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增收额接近2000年全年收入总额,增幅为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比2003年翻了一番还多。2007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20.1%,较2006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一、宏观税负抬高的阻碍因素 (一)经济税基扩大 税收收入的增长源于经济社会进展。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连续平稳快速增长。据测算,2003~2007年,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分别为9.8%、10.2%、10.6%、10.8%和11%,高于改革开放28年来潜在增长率9.7%左右的平均水平。与税收收入关联度较大的工商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企业利润、进出口贸易等各项要紧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主体税种税基增长都高于同期GDP增幅,直截了当带动国内的流转税、企业所

得税、海关税收等主体税种收入超过GDP增长。200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国 内消费税收人、营业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人、海关税收分别增长24.3%、17.1%、28.3%、37.9%、24.25%.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相关税种增长较快,上述三税对税收总收入奉献率依次为16.8%、21%和15.9%. (二)税收与经济和谐进展 一是经济税收增幅双双提高。2003~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进展,GDP按现价运算,年均增长0.6%,税收收入年均增长23.88%,比“十五”期间年均税收收入增长19.5%的增幅提高9.38个百分点,经济税收增幅双双明显提高。 二是税收弹性系数理性回来。由于我国的GDP 增长率是按不变价格核算的,税收收入是按现价运算的,如2007年的GDP是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假如按现价运算实际上增长17%,与税收收入增幅的差距会缩小5.6个百分点。按换算口径我国2003-2007年税收与经济平均弹性系数为1.51,而2001~2005年弹性系数分别为1.9、1.2、1.5、1.4,平

合理避税浅析文献综述

试论合理避税浅析 文献综述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会计103 102003110650)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筹划在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纳税人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是纳税人的权利。合理避税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决策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先筹划和合理安排,从而达到纳税支出最小化的一种行为。充分利用纳税的筹划工具为企业合理的减少税负,有利于为企业实现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合理避税,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国家税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一)房地产企业进行合理避税的规划 刘立军(2013)在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进行合理的避税,是合理避税不可缺少的方法,也是合理避税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1.分析了货币价值的变化规律:运用货币价值时间差来进行合理避税,分析货币价值的变化规律,了解货币变动的大致时间走向,从而在合理的时间进行税款的交纳,运用时间差来缴纳税费,这是合理避税的基本做法。房地产企业应该认真研究货币的这种变化规律,然后加以利用,必然会对房地产企业的合理避税有帮助。 2.运用缴纳税费的临界点来进行合理避税:房地产企业在碰到缴

税的临界点时,运用增加或减少收入和支出来避免税收过多的方法。任何的规定只要有临界点就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合理避税,所以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房地产企业应该重点把握这一特点。 所以的企业都是在追求利润,房地产企业只有合理避税才能有效的减少企业税金支出,从而直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企业合理避税影响着企业竞争力 犯琦、何威(2011)在《论企业合理避税》一文中指出并分析了合理避税筹划空间、特征以及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对合理避税的方式进行了例举。企业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不违法的手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精心安排,尽量满足税法条文所规定的条件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合理避税,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措施之一。CFO的执业水平是避税筹划的成功保证,也是财会人员自身价值的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CFO应不断加强对税法的学习,增强对企业合理避税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利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合理避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冲在《如何高效合理避税》中对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进行了研究。如何高效合理避税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获得税收的优惠来达到纳税人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采取有效的税收筹划与合理避税对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企业应对我国现行的有关税收法律法规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认为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小概率事件。Robert认为信任是一种资源,它以共同资产的形式存在,运用得当则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McKean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缺乏信任,就必须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度量与监督以防受骗。 Sako把信任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是一种依赖契约的信任。契约越细致,越能形成交易当事人的信任。Margreet F. Boersma 等从公共信息考虑,把信任分为能力的信任、承诺的信任和友善的信任等类型[5]。 Nigel Slack等(2002)认为信任有一个过程,从计算的信任,经过认知的信任再到感情的信任[6]。Giddens认为信任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交易双方甚至更多方共同建构起来的;zucker认为信任的出现与这三个因素分不开:制度背

我国宏观税负不高,为何企业感觉负担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1670862.html, 我国宏观税负不高,为何企业感觉负担重 作者:吕冰洋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7期 【摘要】若不考虑财政支出、其他非税成本等因素,仅看税收或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宏观税负实在不能算过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 【关键词】减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根源在于税制结构不合理 分析任何一个纳税主体的税负问题,需放在宏观税负的大背景下看问题。宏观税负是指全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测算出,中国宏观税负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的34.3%的平均水平。在OECD国家中,丹麦这样实行高福利的国家的宏观税负最高,美国、日本相对 较低,但是美国外债发行量大,日本内债发行量大,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实际上是用债务替换税收。 在中国政府收入结构中,税收只是其中一部分,分析宏观税负时必须考虑全部政府收入与GDP的比较。数据显示,中国政府2015年有2.7万亿的非税收入,4.6万亿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550亿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2万亿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这些收入加总在一起,占GDP 的比重为36.0%,而同期OECD组织各国平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2.79%,中国仍低于OECD组织水平。再扣掉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实际上中国政府收入占GDP比重为31.4%。 通过对我国宏观税负的分析,可以看到,若不考虑财政支出、其他非税成本等因素,仅看税收或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宏观税负实在不能算过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的税收收入中,主要税种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在美国的税收收入中,税收分为五大类:对个人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征税;对公司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征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商品与服务税。考虑到社会保障税是具有返还性质的税种,与其他税种的性质有较大的区别,且中国税收收入中不统计社会保障收入,因此在统计美国税制结构时,不将社会保障税计入。 将2015年中国和美国税制结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税制结构中,63.8%属于生产税,28.6%属于所得税,7.1%属于消费税,0.1%属于财产税;而美国的税制结构中,生产税占比为零,64.3%属于所得税,22%属于消费税,13.6%属于财产税。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税收主要纳税人是企业。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的税收纳税人为企业,再分配环节的税收以企业所得税为主,纳税人也主要是企业。经测算,我国的税收90%以上是由企业缴

我国合理宏观税负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合理宏观税负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许嘉程顾毅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1 摘要:对合理宏观税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合理的宏观税负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而且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对我国合理宏观税负的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S法、马式法及刘式法2。对三种方法的理论依据、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各种方法做出了相应评述,最终本文认为分析宏观税负既要考虑税收收入的增长,同时应该兼顾税收收入的转换形式即财政支出投资的最优化问题,这为未来研究我国合理宏观税负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宏观税负 S法马式法刘式法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Reasonable Tax Burden in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goo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have a research on the Reasonable tax burden. Not only will it promote the rational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it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is paper giv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our main methods of reasonable tax burden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selects a more representative S method, Ma and Liu-style-type metho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ree methods, the use of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Finally, we make a comment on the three methods.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 should both take into account the growth of tax revenue and investment expenditure optimization problem, which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to reasonable tax burden research. Key Words: Tax Burden S Method, Ma and Liu-style-type Method 1许嘉程,男(1988-至今),江苏常州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政策及研究。 顾毅,男(1985-至今),广西柳州,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政策及研究。 许嘉程、顾毅皆师从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刘桓教授。 2为全文的表述方便,以Scully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S法;以马拴友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马式法;以刘普照为代表的研究合理宏观税负的方法简称为刘式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