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7.3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4)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7.3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4)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7.3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4)
化学一轮精品复习学案:7.3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选修4)

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

【高考新动向】

【考纲全景透析】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用生成物平衡浓度(气体平衡分压)的方次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气体平衡分压)的方次之积的比值来表示,这时的平衡常数称为浓度平衡常数(压强平衡常数)

(2)表达式

用K

c (K

p

)表示。对:aA(g)+bB(g)cC(g)+dD(g),

[][]

[][]b

a

d

c

c

B

A

D

C

K=

)

(

)

(

)

(

)

(

B

p

A

p

D

p

C

p

K

b

a

d

c

p

=

(3)影响因素:

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和压强无关。

(4)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K的大小,可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K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K越小,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②平衡常数表达式表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达成平衡的条件。在某温度下,某时刻反应是否达平衡,可用该时刻产物的浓度商Q c与K c比较大小来判断。

当Q c>kc,υ(正)<υ(逆),未达平衡,反应逆向进行;

当Q cυ(逆),未达平衡,反应正向进行;

当Q c=kc,υ(正)=υ(逆),达到平衡,平衡不移动。

③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只能大致告诉我们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所进行的最大程度,并不能预示

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如2SO2(g)+O

2SO3(g) 298K时K p=3.6×1024很大,但由于速度太慢,

常温时,几乎不发生反应。

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发进行的过程。

2、化学反应方向进行的判据

(1)焓判据

放热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H<0,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焓变判断反应的方向不全面。

(2)熵判据

①熵:量度体系混乱(或有序)的程度的物理量,符号S(同一物质,三种状态下熵值:气态>液态>固态)

②熵增原理: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即熵变(△S)大于零。

③熵判据

体系的混乱度增大(既熵增),△S>0,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熵变判断反应的方向也不全面。

(3)复合判据——自由能判据

①符号:△G,单位:kJ·mol-1 ②公式:△G=△H—T△S

③应用:

△G<0 能自发进行

△G=0 平衡状态

△G>0 不能自发进行

具体的的几种情况:

注: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发生的速率。

【热点难点全析】

〖考点一〗化学平衡常数应用

1.应用

(1)判断、比较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

K 值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K 值越小,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

(2)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对于可逆反应a A(g)+b c C(g)+d D(g),在一定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有如

下关系:

浓度商Q =c c

c

d c a

c

b

Q ????

?

v 逆=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 正=v 逆>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

(3)判断可逆反应的反应热

若升高温度,K 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升高温度,K 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4)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平衡浓度及反应物的转化率。 2.相关计算 (1)步骤

①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方程式。

②确定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 ③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关系进行解答。

(2)模式 如m A(g)+n B(g)

p C(g)+q D(g),令A 、B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 、b mol/L ,达到平衡

后消耗A 的物质的量浓度mx mol/L 。

m A(g)+n

p C(g)+q D(g)

起始(mol/L) a b 0 0 变化(mol/L) mx nx px qx 平衡(mol/L) a -mx b -nx px qx

K =

px p qx q a -mx

m

b -nx

n

(3)说明

①反应物:c 平=c 始-c 变; 生成物:c 平=c 始+c 变。

②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转化率=

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

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浓度

×100%。

【另】平衡常数的其他应用

(1)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一般K >105时认为该反应基本进行完全;K <10-5一般认为该反应难以进 行;而K 在10-5~105之间的反应被认为是典型的可逆反应。

(2)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判断达到平衡后的瞬间改变体系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容器的体积而造成的平衡移动的方向。如某 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 、B 、C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 、2 mol 、

4 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均减半或均加倍处理,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可以利用等效

平衡的知识,还可以利用K 与Q c 的关系来判断。设未改变前容器的体积为V ,则此时K ()/()==224V V 242V V

。若都减半,瞬间容器的体积减半,设此时的体积为V 1,V 1=V/2,此时Q c (

)()==21

1211

2V V 21V V ,因为V 1=V/2,所以Q c =K ,平衡

不发生移动。同理可得都加倍时,平衡也不移动。

【典例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K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K 越大,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B.对任一可逆反应,温度升高,则K 值增大

C.对任一可逆反应,K 越大,表示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D.加入催化剂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K 值就增大

【解析】选C 。K 值大,反应速率不一定大,对于放热反应,温度越低K 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小,A 错;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K 值减小,B 错;K 值越大,表示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C 对;催化剂及反应物的浓度对平衡常数没有影响,D 错。

〖考点二〗化学平衡的计算

1.解题步骤

(1)写出涉及到的可逆反应方程式。

(2)找出起始量、转化量和平衡量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按三段式列出。 (3)根据问题建立相应的关系式进行计算。

2.模式(三段式)

令A 、B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 、b mol/L ,达到平衡后消耗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 。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 -mx b -nx p x qx (1)求平衡常数

()()()()

K ?=-?-p q

m n

px qx a mx b nx (2)求转化率

=

?100某反应物转化的量

转化率%某反应物起始的量

(3)①对于反应物: n (平)= n (始)-n (变) 对于生成物: n (平)= n (始)+ n (变)

②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提醒】(1)采用“三段式”解题时,要注意单位问题,可以先在起始、变化和平衡后面标出单位,也可以在计算过程中每个数值的后面书写单位,但是不能漏掉单位。

(2)计算转化率时,根据题目已知信息,只要转化量和起始量物理量相同即可,不一定要使用转化浓度除以起始浓度计算。

【典例2】某温度下,在一个2 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 和2 mol B 进行如下反应:3A(g)+

+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c 4

c 2

c

3

c 2

B .此时,B 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 .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D .增加B ,平衡向右移动,B 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而物质C 是固体,A 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减少的B 的物质的量是1.6 mol×0.5=0.8 mol ,所以B 的转化率为40%,B 正确;增大压强时平衡右移,但平衡常数不变,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C 错误;增加B 后平衡右移,A 的转化率增大,而B 的转化率减小,D 错误。

[答案]B

【高考零距离】

【2012高考】

1、(2012·江苏高考·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aCO

3(s)=CaO(s)+CO

2

(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

B.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

C.N

2(g)+3H

2

(g)2NH

3

(g)△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

增大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

【参考答案】B

【分析】本题是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电化学等的简单综合题,着力考查学生对熵变、焓变,水解反应、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能力。

A.分解反应一般是常识吸热反应,熵变、焓变都大于零,仅在高温下自发。内容来源于《选修四》P34-P36中化学方向的判断。

B.铁比铜活泼,组成的原电池中铁为负极,更易被氧化。

C.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减小。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越热越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K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深刻理解有关原理,利用相关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解析】选B。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

A 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G=△H-T△S不小于零,该反应△S>0,△H>0 错误

B 铁比铜活泼,镀层受损后,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更易腐蚀正确

C 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氢气转化率变小(平衡逆向移动)错误

D 水的离子积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水电离吸热错误

2、(2012·江苏高考·4)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E

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

2

表示

逆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

【参考答案】C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考查范畴,虽然《2012年江苏考

试说明》中没有提及“活化能”这一概念,但《选修四》课本第3页的绪言中就有这些内容,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活化能”这一概念。看来高三复习一定注意要抓课本、抓基础,抓《考试说明》的同时,适当兼顾新课程标准,不能急功近利、顾此失彼。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搞清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的大小关系、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活化能的概念。

【解析】选C 。A 项,该反应生成物能量比反应物高,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 项错误;B 项,焓变是反应的热效应,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B 项错误;C 项,对照图中有无催化剂的两种情况,有催化剂活化能较低,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 项正确;D 项,E 1大于E 2,正反应的活化能大,D 项错误。 3、(2012·福建高考·23)(14分)23.(1)元素M 的离子与NH 4+

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则M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硫酸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能证明Na 2SO 3溶液中存在SO 32—

+H 2O HSO 3—+OH —

水解平衡..

的事实 是 (填序号)。

A .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H 2SO 4溶液红色退去

B .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氯水后红色退去

C .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BaCl 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退去

(4)元素X 、Y 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化合物Cu 2X 和Cu 2Y 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D 是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

aOH 22u N D Cu X C Y ????→?????→????→过量浓硝酸一定量的溶液澄清溶液悬浊液

①非金属X Y(填“>”或“<”)

②Cu 2Y 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 (5)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g)+B (g )

2C (g )+D (s )反应,按下表数据

投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升高,简述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

物 质 A B C D 起始投料/mol

2

1

2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明确如下几点: (1)砖红色沉淀是Cu 2O 。

(2)要证明某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要证明两点:一要证明存在某种水解产物,二要证明水解平衡会发生移动。

(3)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变大,反之变小。

【解析】(1)铵根离子中含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H

3

O+和Na+中都含有11个质子和10个电子,与之相

同的单核离子为钠离子,则M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硫酸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

3·H

2

O=Al(OH)

3

↓+3NH

4

+,注意氨水为弱碱,在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保留化学式形式;

(3)无论Na

2SO

3

是否完全水解,则加硫酸都会中和OH-,酚酞都会褪色,只能证明发生了水解,而无法说

明是否存在水解平衡,A选项错误;氯水既可能中和OH-,又可能将酚酞氧化,所以褪色不足以说明存在

水解平衡,B选项错误;加入BaCl

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沉淀一定是BaSO

3

,说明SO

3

2-没有水解

完全,红色褪去,说明c(OH-)减小,因为OH-与BaCl2不反应,只能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引起其浓度的减小,C选项正确;(4)先推断元素,悬浊液与D的溶液(葡萄糖溶液)生成砖红色沉淀是氧化亚铜,则Y

为O元素,X,Y同主族,则X为S元素。问题就很好回答,非金属性X<Y,Cu

2

O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

色的气体NO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配平可写出方程式:Cu

2

O+6HNO

3

(浓)=2Cu(NO

3

)

2

+2NO

2

↑+3H

2

O

(5)在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反应达到平衡后,体系压强升高,可推知气体体积变大,说明反应是向左移(注意D为固态)。因为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根据PV=n RT,因为压强增大,所以温度必须升高才能满足该条件,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23题考查得都是主干知识,只是觉得拼盘得太明显,5个小问各不相干,独立成题,是否可用10电子,18电子微粒把它们串起来,比如Na+,Al3+,O2—,S2—。其中第4问涉及有机化学知识,把知识很好的揉合在一起,第3问,第5问要求思维推理能力较高。

【答案】(1)(2)Al3++3NH

3·H

2

O Al(OH)

3

↓+3NH

4

+

(3)C (4)①<②Cu

2O+6HNO

3

(浓)2Cu(NO

3

2

+2NO

2

↑+3H

2

O

(5)平衡常数随升高的温度而减小(或其他合理答案)

4、(2012·浙江高考·27)甲烷自热重整是先进的制氢方法,包含甲烷氧化和蒸汽重整。向反应系统同时

通入甲烷、氧气和水蒸气,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CO(g)+H

2O(g)CO

2

(g)+H

2

(g)的△H= kJ/mol。

(2)在初始阶段,甲烷蒸汽重整的反应速率甲烷氧化的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

B

)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 B)也可以平衡常数(记作K P),则反

应CH

4(g)+H

2

O(g)CO(g)+3H

2

(g)的K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平衡常数(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从能量阶段分析,甲烷自热重整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

(5)在某一给定进料比的情况下,温度、压强对H

2

和CO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如下图:

①若要达到H

2

物质的量分数>65%、CO的物质的量分数<10%,以下条件中最合适的是。

A.600℃,0.9Mpa B.700℃,0.9MPa C.800℃,1.5Mpa D.1000℃,1.5MPa

②画出600℃,0.1Mpa条件下,系统中H

2

物质的量分数随反应时间(从常温进料开始即时)的变化趋势示意图:

(6)如果进料中氧气量过大,最终导致H

2

物质的量分数降低,原因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2)吸热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大。

【解析】(1)由蒸汽重整的两个反应可知,利用第二个反应减去第一个反应则得出该反应的反应热为:

△H=(165.0-206.2)kJ/mol=-41.2 kJ/mol 。

(2)由于甲烷氧化的活化能比甲烷蒸汽重整的活化能要小,所以一开始甲烷氧化的反应速率要比甲烷蒸汽重整的反应速率快。

(3)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则K p=

()()()()O H CH CO H 2423p p p p ??

,随着温度的升高,由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平衡会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4)由于甲烷自热重整的过程就是吸收能量的过程,而甲烷氧化的过程是放出能量的过程,所以该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系统内强放热的甲烷氧化反应为强吸热的蒸汽重整过程提供了所需的能量。

(5)①由上述两图分析,600℃,0.9Mpa 时H 2物质的量分数小于65%,采用700℃、0.9MPa 时二者均能满足,800℃,1.5Mpa 和1000℃,1.5MPa CO 的物质的量分数均大于10%。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示如下:

(6)如果进料中氧气量过大,会导致甲烷的氧化程度过高,氢气和氧气反应了,最终导致H 2物质的量分数降低。 答案:(1)41.2 (2)小于

(3)

()()()()O H CH CO H 2423p p p p ??

增大 (4)系统内强放热的甲烷氧化反应为强吸热的蒸汽重整过程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①B ②

(6)甲烷的氧化程度过高,氢气和氧气反应。(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2012 ·安徽高考· 28)(13分)

工业上从废铅酸电池的铅膏回收铅的过程中,可用碳酸盐溶液与处理后的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 4)发生反应:PbSO 4(s)+CO 32—

(aq)

PbCO 3(s)+SO 42—

(aq)。某课题组用PbSO 4为原料模拟该过程,探究上述反

应的实验条件及固体产物的成分。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

(2)室温时,向两份相同的PbSO 4样品中分别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均可实现上述转化,在 溶液中PbSO 4转化率较大,理由是 。

(3)查阅文献:上述反应还可能生成碱式碳酸铅[2PbCO 3·Pb(OH)2],它和PbCO 3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 。该课题组对固体产物(不考虑PbSO 4)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全部为PbCO 3; 假设二: ; 假设三: 。

(4)为验证假设一是否成立,课题组进行如下研究。 ①定性研究:请你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

②定量研究:取26.7mg 的干燥样品,加热,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某同学由图中信息得出结论:假设一不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

21.0

固体质量/m g

26.7

22.4 0 200 400 温度/℃

【解题指南】本题的难点是第4小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解答时要充分注意题目信息的提示,“PbCO

3·P b(O H)

2

和PbCO

3

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取一定量样品充分干燥”这些信息都指向了运用二者加热分解产物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解析】⑴根据反应方程式容易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2

4

2

3 (SO) (CO) c

c

-

-

⑵HCO-

3难电离,相同浓度时,Na

2

CO

3

溶液中CO2-

3

浓度远大于NaHCO

3

溶液中CO2-

3

的浓度,CO2-

3

浓度越大,越

有利于PbSO

4

的转化。

⑶根据信息及假设一,不难得出假设二和假设三分别为全部为PbCO

3·P b(O H)

2

、PbCO

3

与PbCO

3

·P b(O H)

2

的混合物。

⑷①从题目信息可知“PbCO

3·P b(O H)

2

和PbCO

3

受热都易分解生成PbO”并且前者分解有水生成,而后者

没有,再联系实验步骤开始的第一句话,不难推出用验证加热分解后是否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②若全部为PbCO

3根据PbCO

3

+CO

2

↑,26.7 g 全部分解得到的PbO:

26.7 g

267 g·mol-1

)×223 g·mol

-1 =22.3 g,而实际质量为22.4 g,因此假设一不成立

【答案】⑴

2

4

2

3

(SO)

(CO)

c

c

-

-

⑵ Na

2

CO

3

相同浓度的Na

2

CO

3

和NaHCO

3

溶液中,前者c(CO2-

3

)较大⑶全部为

PbCO

3·P b(O H)

2

PbCO

3

与PbCO

3

·P b(O H)

2

的混合物

⑷①

②同意若全部为PbCO

3

,26.7 g完全分解后,其固体质量为22.3 g

6、(2012·海南高考·15)15.(9分)已知A(g)+B(g)

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H 0(填“<”“ >”“ =”);

(2)830℃时,向一个5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 的A 和0.80mol 的B ,如反应初始6s 内A 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3 mol·L -1·s -1。,则6s 时c(A)= mol·L -1, C 的物质的量为 mol ;若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时A 的转化率为 ,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 mol 氩气,平衡时A 的转化率为 ;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 (A)不随时问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 和D 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时反应C(g)+D(g)

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 。

【解析】(1)因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因而属于放热反应;(2)根据三段式计算出C 的物质的量;加入氩气后由于体积未发生变化,则A 的转化率不变;(3)该反应属于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则反应前后容器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密度也不会变化,单位时间生成的C 和D 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因此abd 三项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答案】(1)

()()()()Βc Αc D c C c

?? (2)0.022 0.09 80% 80% (3)c (4)2.5 【2011高考】

1.(2011·江苏高考·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 2(1) ==Mg(1)+ Cl 2(g)的0,0H S ?>?>

B.水解反应NH +

4+H 2O

NH 3·H 2O+H +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C.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阳极均发生还原反应

D.对于反应2H 2O 2==2H 2O+O 2↑, 加入MnO 2或升高温度都能加快O 2的生成速率

【答案】选A 、D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将相关的化学原理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项,该反应吸热,△H>0,反应物为液体,有气态物质生成,所以△S>0, A 项正确;B 项,温度升高,将导致一水合氨分解,氨气挥发,平衡正向移动,B 项错误;

C 项,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C 项错误;

D 项,MnO 2能加快H 2O 2的分解速率,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D 项正确。

2.(2011·福建高考·12)25℃时,在含有Pb 2+

、Sn 2+

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 ),发生反应:

2()()Sn s Pb aq ++2()()Sn aq Pb s ++

,体系中c (Pb 2+)和

c (Sn 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金属铅后,c (Pb 2+

)增大 B. 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32()Sn NO 固体后,c (Pb 2+)变小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 (Pb 2+)增大,说明该反应0H ?>

D. 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答案】选D 。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如下两点: (1)改变固体的用量,平衡不移动; (2)固体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金属铅的浓度是定值,加入金属铅,平衡不移动,c (Pb 2+)不变,A 选项错误;加入Sn (NO 3)2固体后,增大了c (Sn 2+),平衡逆向移动,c (Pb 2+)增大,B 选项错误;升高温度,c (Pb 2+)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逆反应吸热,则正反应放热,△H <0,C 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平衡时c (Sn 2+

)=0.22mol/L ,c

(Pb 2+

)=0.10mol/L ,所以平衡常数K =)

c(Pb )c(Sn 22+

+=2.2,D 选项正确。 3.(2011·广东高考·31)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 2和H 2O(g)转化为CH 4和O 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 )作用下,CH 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 4的平均生成速率v I 、v II 和v III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 _________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 4最多。 (2)将所得CH 4与H 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 CH 4(g)+H 2O(g)

CO(g)+3H 2(g) 该反应的△H=+206 kJ ?mol -1

① 在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

②将等物质的量的CH 4和H 2O(g)充入1L 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 的物质的量为0.10mol ,求CH 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CH 4(g)+2O 2(g) ===CO 2(g)+2H 2O(g) △H=-802kJ ?mol -1

写出由CO 2生成CO 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进行图像判断时,要找准纵坐标代表物理量随横坐标物理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可用列三段式的方式进行有关计算。 【答案】

(1) 平均反应速率v=△c/△t ,所以固定时间内,CH 4产量越高,说明反应速率越快。即0~30小

时内,平均反应速率v III >v II >v I ,12小时内,在第II 种催化剂作用下,收集CH 4最多。

(2) ①本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② CH 4 + H 2O

CO + 3H 2

起始浓度: a mol/L a mol/L 0 0

转化浓度: x mol/L x mol/L x mol/L 3x mol/L 平衡浓度:(a-x) mol/L (a-x) mol/L x mol/L 3x mol/L c(CO)= x mol/L=0.10mol/L ,x=0.10

K=[0.10mol/L ×(0.30 mol/L)3]÷[(a-0.10) mol/L ×(a-0.10) mol/L]=27,求得a=0.11mol/L CH 4的平衡转化率=(0.10mol/L ÷0.11 mol/L)×100%≈91% (3) CH 4(g)+H 2O(g) == CO(g)+3H 2(g) △H=+206 kJ ?mol -1

CH 4(g)+2O 2(g) ===CO 2(g)+2H 2O(g) △H=-802kJ ?mol -1 由以上两式,根据盖斯定律可得:

CO 2(g)+3H 2O(g) == CO(g)+3H 2(g)+2O 2(g) △H=+206 kJ ?mol -1-(-802kJ ?mol -1)

=+1008 kJ ?mol -1

答案:

(1)v III >v II >v I II

(2)① ②91%

(3)CO 2(g)+3H 2O(g)== CO(g)+3H 2(g)+2O 2(g) △H=+1008 kJ ?mol -1 【2010高考】

1.(2010·四川理综)反应aM(g)+bN(g) cP(g)+d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B.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C.同温同Z时,增加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D.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A项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使平衡移动。B项由图像(1)知随着温度的升高M的体积分数降低,说明正反应吸热,所以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Q的体积分数增加。C项对比(1)(2)可以看出相同温度条件,压强增大M的体积分数增大,所以正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Q的体积分数减小。D项由C项可以判断D也不对。

2.(2010·上海卷)据报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

2CO

2(g)+6H

2

(g)CH

3

CH

2

OH(g)+3H

2

O(g)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反应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充入大量CO

2气体可提高H

2

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

3CH

2

OH和H

2

O可提高CO

2

和H

2

的利用率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催化剂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进行,也就是提高了生产效率,A对;反应需在300℃进行是为了获得较快的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

热,B错;充入大量CO

2气体,能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H

2

的转化率,C对;从平衡混合物中及时分离出产

物,使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CO

2和H

2

的转化率,D对。

易错警示:利用化学平衡知识判断反应吸热还是放热时,一定要注意温度的变化使反应正向移动还是逆向移动,倘若给出的知识温度条件则无法判断。

3.(2010·山东卷)(14分)硫一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

Ⅰ SO

2+2H

2

O+I

2===

H

2

SO

4

+2HI

Ⅱ 2HI H 2+I 2

Ⅲ 2H 2SO 42===2SO 2+O 2+2H 2O

(1)分析上述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反应Ⅲ易在常温下进行

b .反应Ⅰ中2SO 氧化性比HI 强

c .循环过程中需补充H 2O

d .循环过程中产生1mol O 2的同时产生1mol H 2

(2)一定温度下,向1L 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HI (g ),发生反应Ⅱ,H 2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0~2 min 内的平均放映速率v (HI )= 。该温度下,H 2(g )+I 2(g )

2HI (g )的平衡常数K= 。

相同温度下,若开始加入HI (g )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2倍,则 是原来的2倍。 a .平衡常数 b .HI 的平衡浓度 c .达到平衡的时间 d .平衡时H 2的体积分数

(3)实验室用Zn 和稀硫酸制取H 2,反应时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者“不”);若加入少量下列试剂中的 ,产生H 2的速率将增大。 a .NaNO 3 b .CuSO 4 c .Na 2SO 4 d .NaHSO 3 (4)以H 2为燃料可制成氢氧燃料电池。

已知 2H 2(g )+O 2(g )===2H 2O(I) △H=-572KJ .mol -1

某氢氧燃料电池释放228.8KJ 电能时,生成1mol 液态水,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 。

【解析】(1)H 2SO 4在常温下,很稳定不易分解,这是常识,故a 错;反应Ⅰ中SO 2是还原剂,HI 是还原产物,故还原性SO 2>HI ,则b 错;将Ⅰ和Ⅱ分别乘以2和Ⅲ相加得:2H 2O==2H 2+O 2,故c 正确d 错误。 (2) υ (H 2)=0. 1mol/1L/2min=0.05 mol·L -1·min -1,则υ (HI)=2 υ (H 2)=0.1 mol·L -1·min -1;

2HI(g)==H 2(g)+I 2(g)

2 1 1 起始浓度/mol·L -1 1 0 0 变化浓度/mol·L -1

: 0.2 0.1 0.1 平衡浓度/mol·L -1: 0.8 0.1 0.1

则H 2(g)+I 2(g)== 2HI(g)的平衡常数K =L

mol L mol L mol /1.0/1.0)/8.0(2

?=64mol/L 。

若开始时加入HI 的量是原来的2倍,则建立的平衡状态和原平衡是等比平衡,HI 、H2、I2 的物质的量、平衡浓度都是原来的两倍;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相等,平衡常数相等(因为温度不变);因开始时的浓度增大了,反应速率加快,达平衡时间不可能是原来的两倍,故选b.

(3)水的电离平衡为2

H O H OH +-+,硫酸电离出的()c H +对水的电离是抑制作用,当Zn 消耗了

H +,()c H +

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若加入3NaNO ,溶液变成3HNO 的溶液了,不再生成H2;加入的3NaHSO 会和H +反应,降低()c H +,反应速率减慢;24Na SO 的加入对反应速率无影响;加入CuSO4

后,Zn 与置换出的Cu 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选b.

(4)根据反应方程式,生成1mol 水时放出热量为:572kJ 1

2?

=286 kJ,故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

228.8100%80%286kj

kj ?=

【答案】(1)c

(2)0.1 mol·L -1·min -1 ;64mol/L ;b (3)向右;b (4)80%

【考点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反应2SO 2+O 2

2SO 3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常数K 增大

B.增加O 2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SO 2的转化率增大

C.此时一定满足c(SO 2)=2c(O 2)

D.平衡向右移动时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增大

【答案】选B 。

【解析】平衡常数K 与温度有关,与压强无关,A 错误;增加O 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对应SO 2的转化率相应变大,B 正确;达到平衡时,c(SO 2)与c(O 2)的比值不一定是2∶1的关系,C 错误;平衡向右移动时可以增加SO 2或O 2的浓度,故反应物浓度不一定减小,D 错误。

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H2O蒸气和足量铁粉,建立平衡

2.(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3Fe(s)+4H2O(g )高温Fe3O4(s)+4H2(g)之后,测得H2O蒸气的分解率为x%,浓度为c1mol/L。若再充人1mol H2O蒸气,建立新的平衡后.又测得H2O蒸气的分解率为y%,浓度为C2 mol/L。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x>y,c1>c2B.x

C.x=y,c1 =c2D.x=y,c1

【答案】选D。

3.在t ℃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

()()

()()

K

?

=

?

3

22

c NO c SO

c NO c SO

。恒容时,温度升高,NO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恒温下减小压强,反应体系的颜色加深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O2+SO 2 NO+SO3

【答案】选D。

【解析】本题注意抓住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由表达式先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再判断。

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该反应为NO2(g)+SO2(g) NO(g)+SO3(g),即D项正确,符合题意。该反应的特点是气体分子数不变,又由恒容时,温度升高,NO浓度减小,可判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A项不正确;恒温下减小压强,即增大体积,平衡不移动,但各物质的浓度都降低,所以体系的颜色变浅,B项不正确;升高温度,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加快,对该反应来讲,逆反应加快得更快,所以平衡逆向移动,C项不正确。

6.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 2C(g),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

A.30min时降低温度,40min时升高温度

B.8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mol/(L·s)

高温 C .反应方程式中的x =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 .20min ~40min 间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均为4

【答案】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焓变和熵变都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B .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 .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 .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答案】B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能量判据和熵判据:ΔG =ΔH -T ΔS ,综合分析A 错误,B 正确。

8.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c 2

c 2c

c

2

,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值分别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g)+H 2CO 2(g)+H 2(g)

B .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如果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 2和H 2各1 mol ,5 min 后温度升高到830 ℃,此时测得CO 为0.4 mol 时,该反应为平衡状态

D .某温度下,如果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

c

2

3c

c

25c

2

,判断此时的温度是1000 ℃

【答案】C 【解析】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分子中的物质是生成物,分母中的物质是反应物,A 项正确;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 项正确;利用反应方程式确定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将所给关系式进行变化,可知该条件下平衡常数为0.6,所以D 项正确。

9.(2012·福州三中模拟)下列变化过程中,△S<0的是(

) A .蔗糖溶于水中 B .CaCO 3(s)

CaO(s)+CO 2(g)

C .干冰气化

D .NH 3(g)+HCl(g) NH 4Cl(s)

【答案】D

10.(2012·皖南八校联考) 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N 2

和H 2,在一定条件下使反应

达到平衡,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 点表示NH 3生成速率与NH 3分解速率相同

选修4练习化学平衡常数

课时跟踪检测(九) 化学平衡常数 1.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平衡常数K 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②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③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④平衡常数K 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的本身及浓度、压强无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选D 平衡常数K 是一个温度常数,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故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 2.可逆反应:C(s)+H 2O(g)CO(g)+H 2(g)在t ℃下达到平衡,其平衡常数可表示 为( ) A .K =c (C )·c (H 2O ) c (CO )·c (H 2) B .K =c (CO )·c (H 2) c (C )·c (H 2O ) C .K = c (H 2O ) c (CO )·c (H 2) D .K = c (CO )·c (H 2) c (H 2O ) 解析:选D C 是固体,它的浓度视为“1”,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出现。 3.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分子数之比相同的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K 值分别是 ①H 2+F 22HF K =1047 ②H 2+Cl 22HCl K =1017 ③H 2+Br 22HBr K =109 ④H 2+I 2 2HI K =1 比较K 值大小,可知各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④③②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A 化学平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故A 正确。 4.对于可逆反应:C(s)+CO 2(g) 2CO(g),在一定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 。下列条 件的变化中,能使K 值发生变化的是( ) A .将C(s)的表面积增大 B .增大体系的压强 C .升高体系的温度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解析:选C 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K 值才发生变化;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浓度、压强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 5.某温度下气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平衡常数K =c (A )·c 2(B ) c 2(E )·c (F ) ,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 低,F 的浓度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修4_化学平衡_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 ”表示。如:H 2 + I 2 2HI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V(正)=V(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V(正)=V(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⑵ 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V(正)=V(逆)>0 ⑶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⑷ 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V(A 正)=V(A 逆) >0 ——实质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⑴基本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 ①直接的 Ⅰ、速率:???a 、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 ②间接: ???a 、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V(正)=V(逆)的关系被破坏,使V(正)≠V(逆), 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V(正)=V(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 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V(正)、V(逆)的影响哪个大些 ⑴V(正) >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 ⑵V(正) <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练习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 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A.a=2 B.a=1 C.a=3 D.无法确定a的值 6.恒温下,反应a X(g)?b Y(g)+c 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X 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 mol·L-1增大到0.19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c B.ab 8.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3KSCN?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压强不变,充入O2,平衡左移 [能力提升] 9.现有m A(s)+n B(g)?q C(g) 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平 衡时,B的体积分数φ(B)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有关该反应 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m+nq C.x点的混合物中v正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 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分别是0.2mol/L 、0.1mol/L 、0.2mol/L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 .SO 2为0.4mol/L ,O 2为0.2mol/L B .SO 2为0.25mol/L C .SO 2、SO 3(g)均为0.15mol/L D .SO 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生成的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 、B 、C 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 ,同时生成3n molB D. A 、B 、C 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 2(g)+I 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 2、I 2、HI 的浓度相等 D. I 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 、B 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C 、 D 的物质的量的比值 D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 %,若此时A 的转化率为a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x=1,则P >a B .若x=2,则P <a C .若x=3,则P=a D .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 A .40% B .50% C .60% D .70% 7.在1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 3N 2+3H 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为a%。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都不变,分别通入下列初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 2的百分含量也为a %的是( ) A .3molH 2+1molN 2 B .2molNH 3+1molN 2 C .2molN 2+3molH 2 D .0.1molNH 3+0.95molN 2+2.85molH 2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O 2 2SO 3(g),起始时SO 2和O 2分别为20mol 和 10mol ,达到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 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 3的物质的量及SO 3的转化率分别为( ) A 10mol 10% B 20mol 20% C 20mol 40% D 30mol 80% 9.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 )+n (Y )=n (Z ),则Y 的转化率为( ) A . %1005?+b a B .%1005)(2?+b b a C .%1005)(2?+b a D .%1005)(?+a b a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创新教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以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标分析 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焓变知识点总结

【 一、焓变、反应热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 (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

1对于化学反应 3W(g) + 2X(g)===4Y(g) + 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C ) A . v(W) = 3v(Z) B . 2v(X) = 3v(Z) C . 2v(X) = v(Y) D . 3v(W) = 2v(X) 2. 在2A + B===3C + 4D 反应中,表示该反 应速率最快的数据是 (B ) A . v(A) = 0.5 molL :1s 「1 B . v(B) = 0.3 mol L :1 s 「1 C . v(C) = 0.8 mol L :1 s :1 D . v(D) = 1.0 mol L :1 s :1 3. 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 1.0 mol L :1,经过20 s 后,它的浓度变成了 0.2 mol L 一1,在这 20 s 内用该物质浓 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B ) A . 0.04 B . 0.04 mol L - 1 s 1 C . 0.08 mol L :1 s :1 D . 0.04 mol L :1 4. 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 气体在2 L 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若经2 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 mol L :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③2 s 时物质B 的浓度为0.7 mol L :1 ④2 s 末,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 5.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 A(g) + B(g) — C(g) + D(s)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6. 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7. 下列方法对 2SO 2(g) + 02(g) 2SO 3(g)的反应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B .容积不变,充入 N 2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②升高温度 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 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 2 A .全部 B .①②⑤ C .② D .②③ 2A(g) + B(g)—— 2C(g)。 ①用物质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 L 1 s 1 ②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6 mol L 1 s 1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减少C 或D 的物质的量 B .增大D 的物质的量 C .减少B 的物质的量 D .增大A 或B 的物质的量 A .加入SO 3 C .压强不变,充入 N 2 D .降低温度 &某温度时,在 V L 密闭容器中, A 、 B 、 C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 + 2B 3C (2)从开始到t1 min 末,用物质C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6 :1 9. X 在一密闭容器中(容积为5 L),充入氨气和氧气,使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加口执 + 5O 2===剂=4NO + 6H 2O(g),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2 min 后,测得 1 : 2,并发生如下反应:4NH 3 NH 3的物质的量为 2 mol , NH 3 的转化率为20%。 (1)以NO 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0.05 mol L - 1 min :1 一 1 Vt 1 mol L min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2为0.25mol/L C.SO2、SO3(g)均为0.15mol/L D.SO3(g)为0.4mol/L 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 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3.可逆反应H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 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若x=1,则P>a B.若x=2,则P<a C.若x=3,则P=a D.若x=4,则P≥a 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练习题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练习题 1.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 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mol电子转移时,有0.1molCu2O生成。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表面镀锌,铁作阳极 B.船底镶嵌锌块,锌作负极,以防船体被腐蚀 C.钢铁吸氧腐蚀的正极反应:O2 +2H2O+4e-=4OH—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一一2e一=C12↑ 3.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 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 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定,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 4.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点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5.钢铁生锈过程发生如下反应:①2Fe+O2+2H2O=2Fe(OH)2;②4Fe(OH)2+O2+2H2O=4Fe(OH)3;③ 2Fe(OH)3=Fe2O3+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C.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不易发生腐蚀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6.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B.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C.MgO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D.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7.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8.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 Pt-Fe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在这种电池中①铝合金是阳极②铝合金是负极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选修4练习化学平衡常数(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时跟踪检测(九) 化学平衡常数 1.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平衡常数K 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②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③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④平衡常数K 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的本身及浓度、压强无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选D 平衡常数K 是一个温度常数,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故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 2.可逆反应:C(s)+H 2O(g) CO(g)+H 2(g)在t ℃下达到 平衡,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 A .K =c C ·c H 2O c CO ·c H 2 B .K =c CO ·c H 2c C ·c H 2O C .K =c H 2O c CO ·c H 2 D .K =c CO ·c H 2c H 2O 解析:选D C 是固体,它的浓度视为“1”,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出现。 3.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分子数之比相同的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K 值分别是 ①H 2+F 22HF K =1047

②H 2+Cl 2 2HCl K =1017 ③H 2+Br 2 2HBr K =109 ④H 2+I 22HI K =1 比较K 值大小,可知各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④③② D .无法确定 解析:选A 化学平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故A 正确。 4.对于可逆反应:C(s)+CO 2(g)2CO(g),在一定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 。下列条件的变化中,能使K 值发生变化的是 ( ) A .将C(s)的表面积增大 B .增大体系的压强 C .升高体系的温度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解析:选C 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K 值才发生变化;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浓度、压强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 5.某温度下气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平衡常数K =c A ·c 2B c 2E ·c F ,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低,F 的浓度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增大c (A)、c (B),K 增大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等效平衡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等效平衡练习 班级姓名 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 2(g)+Y2(g) 2Z(g),已知X 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 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Z为0.3mol/L B.Y2为0.35mol/L C.X2为0.2mol/L D.Z为0.4mol/L 2、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A和1mol B,发生反应:2A(g)+B(g) 3C(g)+D(g) 达平衡时,c(C)=w mol/L。若维持容器内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浓度仍为w mol/L的是() A. 1mol A+0.5mol B+1.5mol C+0.5 D B. 2mol A+1mol B+3mol C+1mol D C. 3mol C+1mol D+1mol B D. 3mol C+1mol D 3、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 4C(g)+D(s),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五种配比方案作为反应物,达平衡后,使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配比是() A.4 mol A+2 mol B B.4 mol C+1 mol D+2mol A+1 mol B C.4mol C+1 mol D+1 mol B D.4 mol C+1.5 mol D E. 4 mol C+0.8mol D 4、在一定温度下保持压强相等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2molB发生 A(g)+B(g) 2C(g)+D(g),达到平衡时A的含量为w,下列物质组合充入该容器中,A的含量仍为w 的是() A. 2molC+1molD B. 1molB+2molC+1molD C. 1molA+1molB D. 1molA+4molB+4molC+2molD 5、将2.0 mol SO2气体和2.0 mol SO3气体混合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 mol的是( ) A. 1.6 mol SO2+0.3 mol O2+0.4 mol SO3 B. 4.0 mol SO2+1.0 mol O2 C. 2.0 mol SO2+1.0 mol O2+2.0 mol SO3 D. 3.0 mol SO2+0.5 mol O2+1.0 mol SO3 6、在一定容密闭容器中,加入m mol A,n mol B发生下列反应: mA(气) +nB(气) pC(气),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加入a molA,b molB,c molC,要使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1,则: a、b、c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