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儿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儿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1.Measles:麻疹。指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到2个月的腹泻。

2.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

3.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

4.新生儿溶血: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8.生长:小儿各器官、形态的长大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9.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10.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1.化脓性脑膜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12.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13.惊厥:指由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

14.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或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均称之。

15.中性温度:指能够维持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低,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

16.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17.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18.生理性贫血: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 3.0 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之。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22.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2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饮食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转为正常。

24.高渗性脱水:失水大于失钠,血清中钠离子浓度高于150mmol/l。

24.低渗性脱水:失水小于失钠,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低于130mmol/l。

24.等渗性脱水:失水等于失钠,血清中钠离子浓度在130-150mmol/l之间,常见于病程较短,营养状况良好者,是最常见的脱水。

25.肾病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中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26.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感染。

2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病,因体内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28.原发综合征:指肺内的原发病灶肺门肿大的淋巴节炎及与之相邻的淋巴管炎。

29.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感染、缺氧、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皮肤即皮下脂肪变硬伴水肿,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30.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31.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由于血压升高,脑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发生脑水肿。表现为血压突然上升后患儿楚轩剧烈头痛、呕吐、复视或一过性失明,严重者突然出现惊厥、昏迷。

32.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以肾小球弥漫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免疫反应性疾病。绝大多数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所致,典型表现为水肿、血尿、高血压。33.潜伏青紫型:见于左向右分

流型先心病,正常情况下由于

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平

时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

青紫。当剧哭、屏气或任何病

理情况下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

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

血液可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

时性青紫,如室间隔缺损、动

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等。

34.青紫型:某些原因(如右心

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

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

从右向左分流时,或因大动脉

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流入

体循环,均可出现持续性青紫,

如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

等。

35.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

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

或分流,如肺动脉狭窄和主动

脉缩窄、右位心等。

1.简述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

案?ABCDE复苏方案。①A清

理呼吸道;②B建立呼吸;③C

维持正常循环;④D药物治疗;

⑤E评估。前三项最重要,其

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

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呼吸、

心率和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评

估的三大指标。

2.小儿液体疗法静脉补钾需要

注意哪些问题?补钾:见尿补

钾,浓度不能过高(<0.3%);

速度不能过快,不能低于6-8

小时;不可静脉直接推注,能

口服尽量口服;总量100—300

㎎/kg.d。补液:先盐后糖,先

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惊厥补钙。

3.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标

准?①呼吸突然加快>60次/

分;②心率突然>180次/分;

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

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

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以

上三项不能用发热、炎症和其

他合并症解释者;④心音低钝,

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肝脏

迅速增大;⑥尿少或无尿,眼

睑或下肢水肿。具备前五项者

即可诊断。

3.母乳喂养的优点?①营养丰

富,蛋白质、脂肪、糖比例为

1:3:6,钙、磷比例为2:1,适合

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②母乳

易消化、吸收和利用;③吃母

乳可增进婴儿的免疫力;④母

乳温度适宜、经济方便、随要

随哺,哺乳对母亲有利;⑤哺

乳增进母婴感情。

4.生理性黄疸的特点为?①一

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

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

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

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

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

长可延迟到4周;③每日血清

胆红素升高<85umol/L。

5.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生后

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

红素足月儿>22lumol/L、早产

儿>257umol/L,或每日上升超

过85u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

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

红素>34umol/L。具备其中任何

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

疸。

6.小儿轻型腹泻的临床表现?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

起,起病缓慢,以胃肠道症状

为主。

7.小儿重型腹泻的临床表现?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

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

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

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

钙血症和低镁血症等。

8.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发

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

肺部固定性中、细湿罗音。

9.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主

要变化是由于支气管、肺泡炎

症引起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10.法洛四联症由哪四种畸形

组成?右室流出道梗阻(肺动

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

骑跨;右心室肥厚。右心室流

出道狭窄是决定患儿的病理生

理、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主

要因素。

11.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临床

表现?:急性期常有全身不适、

乏力、食欲不振、发热、头痛、

头晕、咳嗽、气急、恶心、呕

吐、腹痛及鼻出血等。严重表

现: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

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12. 小儿肾病综合征临床四大

特点是?①大量蛋白尿;②低

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

明显水肿。以上第①、②两项

为必备条件。

13.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共同

特点?①潜在性青紫;②体循

环血流下降,生长发育落后,

肺循环血流量增加,易患呼吸

道感染、出血性心衰;③易患

感染性心内膜炎;④X线检查,

肺血增加,可见肺门舞蹈症。

14.小儿生长发育的顺序?从

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的顺序或规律。

15.脊髓灰质炎瘫痪的特征?

多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下肢弛

缓性瘫痪,近端肌群瘫痪程度

重于远端。如累及颈背肌、膈

肌、肋间肌时,可出现抬头及

坐起困难、呼吸运动受限、矛

盾呼吸等表现。腹肌、肠肌瘫

痪可引起肠麻痹、顽固性便秘;

膀胱肌瘫痪时出现尿潴留或屎

失禁。

15.三度脱水的临床表现有哪

些?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

相当于体液丢失

100-120ml/kg。表现为患儿呈重

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

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

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

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

凝视,哭时无泪;口唇粘膜极

干燥。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

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

搏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尿极少甚至无尿。

15.婴儿的时间定义及其特

点?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

儿期。此期是生长发育极其迅

速的阶段,因此对营养的需求

量相对较高。此时,各系统器

官的生长发育虽然也在继续进

行,但是不够成熟完善,尤其

是消化系统常常难以适应对大

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

营养和消化紊乱。同时,婴儿

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

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

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15.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特

点?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

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

胞总数显著增多,大于等于

1000×106/L,但有20%的病例

可能在250×106/L以下,分类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

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

16.轻度脱水的临床表现有哪

些?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

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表

现为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

不安;体检时见皮肤稍干燥,

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

量稍减少。

17.中度脱水的临床表现有哪

些?表示有5-10%的体重减少

或相当于体液丢失

50-100ml/kg;患儿精神萎靡或

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

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

陷,哭时泪少,口唇粘膜干燥;

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18.儿童哮喘诊断标准?①喘

息反复发作;②发作时肺部可

闻及哮鸣音;③支气管舒张剂

有效;④除外其他疾病致喘息、

胸闷或咳嗽等症;⑤支气管舒

张试验阳性:喘乐宁吸入或肾

上腺素皮下注射,FEV1上升率

≥15%。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

性。

19.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

准?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

月;②无感染征象或长期抗生

素无效;③支气管舒张剂诊断

性治疗咳嗽缓解(基本诊断条

件);④辅诊:个人或家庭过敏

史、家族哮喘病史、变应原检

测(+);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

慢性咳嗽。

20.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治疗

方案?烦躁时用安定镇静;吸

氧;使用强心剂西地兰;运用

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上述无

效时使用利尿剂速尿。

21.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循环充

血的治疗方案?绝对卧床休

息;严格控制钠和水的摄入,

使用利尿剂速尿;吸氧;烦躁

时安定镇静;上述无效时快速

使用洋地黄制剂西地兰,但剂

量应偏小。

22.结核菌素实验阳性反应的

临床意义?①表示接种过卡介

苗或感染过结核;②3岁以下

小儿,尤其1岁以下未接种过

卡介苗者,多表示体内有新的

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结

核的可能型越大;③未接种过

卡介苗的年长儿,无临床症状,

呈阳性反应,表示曾受到结核

杆菌感染,年长儿结核杆菌试

验呈强阳性反应,表示体内可

能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④近期

有阴性转为阳性,表示有新的

结核感染。

23.佝偻病活动期的临床表

现?①神经精神症状:多汗、

夜惊、易激惹、烦躁等;②骨

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方

颅囟门闭合延迟,出牙延迟。

胸部肋串珠。鸡胸、漏斗胸。

四肢,手镯征、X腿、O型腿。

其他,扁平骨盆、三角骨盆。

脊柱弯曲;③肌肉韧带松弛,

坐、站、走等运动均推迟,蛙

腹;④其它,神经系统发育迟

缓。

24.简述惊厥的急救措施?①

氧气吸入,惊厥期应立即吸氧,

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

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

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

证呼吸道通畅;②迅速控制惊

厥或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

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

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

肌肉或静脉注射;③钙剂治疗,

口服钙剂治疗,如口服钙有困

难,可给10%葡萄糖酸钙5~

l0ml加入10%、25%葡萄糖

液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0

分钟以上),不可皮下或肌肉注

射以免造成局部坏死;④维生

素D治疗,急诊情况控制后,

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

维生素D。

25.比较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

肾病的异同?

单纯性肾病:发病年龄多在2-7

岁,主要表现三高一低,即大

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

血症和不同程度的全身凹陷性

水肿,以颜面部、下肢、阴囊

明显,严重者可有腹水、胸水。

肾炎性肾病:发病年龄多在学

龄期。除具备肾病四大特征外,

尚有明显血尿、高血压、血清

补体下降和氮质血症四项之一

或者多项者。

1.维生素K参与2、7、9、10

等四种凝血因子的合成。

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早期表

现:体重不增或减轻。

2.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最常

见的并发症是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3.营养性巨幼贫是缺乏维生素

B12和(或)叶酸。

4.低渗性脱水指血钠离小于

130mmol/l。

5.小儿腹泻脱水补液总量包

括:生理需要量、累计损失量

即继续损失量。

6.预防和质量川崎病冠状动脉

病变主要应用:静脉注射丙种

球蛋白。

7.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

炎。

8.婴儿肺炎的病理类型主要是

支气管炎。

9.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应到血

红蛋白恢复正常后6-8周。

10.房间隔缺损胸骨左缘2-3肋

间收缩期喷射性杂音的机制是

肺动脉瓣的相对狭窄所致。

11.肾病综合症的主要治疗时

用糖皮质激素。

12.麻疹传染期是出前5天,如

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

13.先天性甲减的主要原因是

甲状腺不发育、发育不全或以

异位。

14.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最常

见的颅内出血类型是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

15.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并

发症是硬脑膜下积液。

16.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

床表现是:小儿性格改变。

17.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

临床表现是反复感染、易患肿

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8营养不良和慢性腹泻会导致

低渗性脱水。

1周岁内完成免疫程序卡介

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

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

苗。

2营养不良(PEM)的病因长

期摄入不足(最主要);消化吸

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

过大。最常见并发症营养性贫

血。最严重并发症自发性低血

糖。最早出现的表现体重不

增。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是腹

部—躯干—臀部—四肢—面

颊。

3新生儿Apgar评分法的内容

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

肌张力和皮肤颜色。

4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体重低

下型,生长迟缓型,消瘦型。

5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

产伤性颅内出血;缺氧缺氧性

颅内出血;新生儿肝功能不成

熟和凝血因子不足;医源性。

6新生儿败血症应用抗菌药物

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

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要足。

7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特点肝内

和(或)肝外各级胆管闭锁所

致的进行性胆汁性肝硬变。

8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表腹

痛;腹部包块;黄疸。

9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左向右

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无分

流型。

10房间隔缺损临表的收缩期喷

射性杂音机制是相对狭窄,血

流通过拥挤。

11先天性巨结肠从形态上分几

部分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

12急性肠套叠的临表特征腹

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

全身情况。重要症状血便。

(完整word版)儿科学名词解释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湿肺(wet lung):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 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该组疾病中T和B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9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儿科学名词解释

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 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 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 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xx 脱水: 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 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 gestational age,GA): 是从最后 1 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 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 1 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大于胎龄儿 (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 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 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 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 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 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选择性易损区 ( selective vulnerbility) :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生理性黄疸( 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 天出现黄疸,4-5 天达高峰,5-7 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 周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儿科学名词解释

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d内,称新生儿期。 3、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4、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5、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 6、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而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7、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42周、体重>2500g、 8、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刚出生婴儿窒息程度的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 9、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10、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11、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低环境温度。1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1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14、原发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结核类型。结核病变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X线可见典型的哑铃状“双极影”。15、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型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16、Koplik斑:在疹发前24~48h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散布在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量少,但在1d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18、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到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19、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为“三凹征”。20、气道高反应AHR:是哮喘基本特征之一,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21、哮喘持续(危重)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持续(危重)状态,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征象。22、艾森曼格综合征:左向右分流型先心,当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时,则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青紫,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23、肺门“舞蹈”: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影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搏动强烈,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24、差异性发绀: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称差异性发绀。25、肾病复发: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150mg/d为复发。26、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多数有前驱感染史,临床以水肿、少尿、血尿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7、肾上腺危象:肾病患儿由于长期应用较大剂量激素,致使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受到外源性激素的反馈抑制,如有撤药过快、突然中断用药或发生应激情况而未及时加量等因素,处于抑制状态的肾上腺皮质一时不能分泌足够的糖、盐皮质激素,患儿可突然发生休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易致死亡。28、选择性蛋白尿:微小病变型肾病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静电屏障作用受损,大量血浆清蛋白漏出,但大分子蛋白不能漏出,形成选择性蛋白尿。29、少尿和无尿:婴幼儿每日尿量小于200ml,学龄前儿童每日尿量小于300ml,学龄儿童每日尿量小于400ml为少尿。每日尿量小于30~50ml为无尿。30、非选择性蛋白尿:非微小病变型肾病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及凝血机制,致使肾小球内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和凝血现象,损伤肾小球基底膜的分子屏障作用,重者基膜断裂,除中分子清蛋白滤过外,大分子清蛋白也滤过,形成非选择性蛋白尿。31、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Hb值的低限6个月至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低于此值称为贫血。32、骨髓外造血:小儿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肿大,同时出现脾和淋巴结的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可恢复正常。33、生理性贫血:小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而且胎儿红细胞寿限较短,红细胞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4、血清总铁结合力: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为饱和状态,其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35、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儿科学名词解释36031

儿科学(pediatrics)就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就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就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就是指产前、产时与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toddler’s age):1岁到3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school age):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就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ln—energy malnutrition,PEM):就是由于缺乏能量与(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与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小儿单纯性肥胖(obesity):就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就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就是目前诊断肥胖的最有用指标。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就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正常生长的骨骺端软骨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骺病变。主要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又称佝偻病性低钙惊厥。由于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儿科学名词解释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基础代谢率 5.人工喂养 6.混合喂养 7.初乳 8.乳铁蛋白 9.双歧因子 Vit.D缺乏性佝偻病 1.颅骨软化 2.肋骨串珠 3. 肋膈沟 4. 喉痉挛 营养不良、肥胖症 1.营养不良 2.自发性低血糖 3.肥胖症 生儿总论 1.围生期 2.足月儿 3. 早产儿 4.过期产儿 5.低出生体重儿 6. 巨大儿 7.高危儿 8.小于胎龄儿 9.大于胎龄儿 10.适于胎龄 儿 11.中性温度 新生儿窒息 1.新生儿窒息 2.Apgar评分 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 液体疗法 1.等渗性脱水 2. 低渗性脱水 3.高渗性脱水 4.口服补液盐 5.生理维持液 6.2:1等张含钠液 小儿腹泻 1.生理性腹泻 呼吸系统疾病 1.三凹征 2.脓气胸 3.肺大泡 心血管疾病 1.Eisenmenger Syndrom 2.Tetralogy of Fallot 3.Roger’s Disease 4.Differential Cyanosis 5.Anoxic Spell 6.潜伏青紫型先心病 7.杵状指(趾) 肾脏疾病 1.择性蛋白尿 2.单纯性肾病 3.激素耐药 4.激素依赖 5.激素部分敏感 6.单纯性血尿 血液系统疾病 1.anemia 2.髓外造血 3.Iron Deficiency Anemia 4.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结缔组织疾病 1.舞蹈病 2.皮下结节 3.Kawasaki disease 遗传代谢病 1、染色体病 2、单基因病 3、多基因病 4、平衡易位 急性传染病 1、Koplik斑 2、Stimson线 3、帕氏线 4、口周苍白圈 结核病 1、结核感染 2、原发型肺结核 3、原发综合征 中枢神经感染 1、化脓性脑膜炎 2、脑性低钠血症 血液系统疾病 1.Anemia 2.髓外造血 3.Iron Deficiency Anemia 4.Nutritional

儿科学名词解释说课讲解

儿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乳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幼儿期:自1岁到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 学龄期:自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差异。 第二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2.体重:指务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盘 3.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4.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5.胸围:指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6.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7.体重过重: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称体重过重。 8.低体重:体重小于同龄儿子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称低体重。 9.高身材:身高大于同龄儿子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称高身材。 10.矮身材:身高小于同龄几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称矮身材。

11.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 渐自然消失。 12.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称遗尿症。 13.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 1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为学龄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冲动行为,常伴有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15.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 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脱水: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常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脱水程度脱水程度是指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脱水性质是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累积体液损失量一般指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体液继续损失量是在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机体不断丢失液体,其总量即为继续丢失量,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组成成分相似的液体进行补充。 1:2含钠液1:2含钠液指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混合液,1/3张。 2:1含钠液2:l含钠液指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等张。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十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 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 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儿科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1分)至生后7足天(1分),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病变组成(1分),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一种典型表现(1分)。 3.脱水程度: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2分)。 4.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2分)。 5.生理性黄疸:正常新生儿生后第2~3天皮肤、球结膜、口腔粘膜发生黄染(1分),同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2~3mg/dL),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1分)。 6.头围:头围是指经眉弓上方(1.5分)、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1.5分),其大小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1分)。 7.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摄入和吸收利用食物(2分), 可使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2分),食物的这种作用称为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8.选择性蛋白尿: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时主要因肾小球滤过膜静电屏障破坏(1分),对血浆臼蛋白通透性增高(1分), 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 失(1分), 但大分子蛋白不能漏出(1分)。 9.Koplik斑:Koplik 斑在麻疹出疹前24~48小时出现(1分),为直径约1.0mm 灰白色小点, 外有红色晕圈 , 开始散布在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量少,但在1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自唇部粘膜,粘膜斑在皮磨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2分), 具有早期诊断麻疹的意义(1分)。 10.血清总铁结合力:在正常情况下 ,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 1/3 与铁结合 , 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1分),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为饱和状态 , 其所加的铁量即为饱和铁结合力(1分)。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2分)。 11.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1分),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1分)。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toddler’s age):1岁到3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school age):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l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2SD,如在中位数—2SD~—3SD为中度;在中位数—3SD以下为重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 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完整)儿科学名词解释

(完整)儿科学名词解释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儿科学名词解释)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儿科学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

儿科学·名词解释 附:以下名解均来自试题,下划线表示该名解考过不下于3次;页码对应人卫第八版 一、新生儿及之前: 1.骨龄:指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和形态变化并将 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2.乳铁蛋白P55:是乳汁中一种重要的非血红素铁结合糖蛋白,中性粒细胞颗粒中具有杀菌 活性的单体糖蛋白。其分子量为80 kDa,主要由乳腺上皮细胞表达和分泌。不仅参与铁的转运,而且具有广谱抗菌、抗氧化、抗癌、调节免疫系统等强大生物功能。 3.short stature: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4.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p121: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 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其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增加肝肠循环有关。一般不需治疗,停喂母乳24~48小时可明显减轻. 5.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p97: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 低时环境温度。 6.儿童单纯性肥胖(obesity)P66:是由于长期能量摄人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 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当儿童的BMI超过P95或身高(身长)>P97为肥胖. 7.颅骨软化P76: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血钙症,以致甲状旁 腺功能代偿性亢进,PTH分泌增加继发机体严重钙磷失调,使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颅骨骨化障碍而发生颅骨软化。 8.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p102: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 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