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

文献综述

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

研究方向:语言学

学号: 42008209

姓名:韩忠安

目录

1.0引言 (2)

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

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

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

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

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

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

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它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George Lakoff,Ron Langacker和Len Talmy等,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就是对作为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等工具的语言的研究。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奠基人是Ronald Langacker,其二为“认知语义学”,奠基人是George Lakoff。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了,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了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语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义,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认知语法的奠基人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跳出了形式主义的框架,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关于语法结构的概念观,即根据认知过程来描写语言组织结构的一种观点,创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认知语法。最初Langacker将他所创立的理论称之为“空间语法”,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他的理论,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将其理论改称为“认知语法”。

2.2 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

知语法(注: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于1976年创立了“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改为“认知语法”。)Langacker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认知语法的基础》一、二卷,《概念、意象与符号:语法的认知基础》(1990)和《语法与概念化》(1999) 此套巨著以描述语言的心理认知规律为目标奠定了认知语法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就是语言不是自治的、并真锋相对地提出了语言的体验观和象征观,认为语法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在本质上主要是象征性的,并认为语言主要包括3个实体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所有的语言单位都是由音位单位和语义单位结合起来的象征单位。[4]同时他也提出认知语法理论关注的三个要点:(1)语义结构不是普遍存在的,而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种语言所特有的;语义结构以规约的意象为基础,是参照知识结构来描写的;(2)语法并不构成表征的一个自主的形式层次,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的,是对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3)在语法和词汇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统一体,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但把它们截然区分为三个单独的部分是任意性的。[2][3] 除了Langacke的系列著作外,对认知语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要著作还有Lakoff的《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1987), Talmy的《认知语义学》(2000),和Taylor的《英语中的所有格构造——一一项从认知语法角度的研究》(1996)和《认知语法》(2002)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是Taylor的新著《认知语法》它进一步阐述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将Bybee,Lakoff,Talmy等人的理论与认知语法进行整合,从而发展了认知语法理论。[5]近年来,认知语法的研究焦点是句法隐喻、概念结构、范畴化的原理理论、意象图式及句法象似性等。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般认知能力在语言的意义和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大脑能够识别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和差异,并据此进行归类。这一能力作用于人们的语言体验,使得人们能够对语言事件进行范畴化并储存到记忆中,由此产生的认知组织构成了语法。(Bybee,2004)尽管语法可能是抽象的,但它与人们的语言体验和一般认知能力存在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根本认识,认知语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尽量从一般认知能力(如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感知、记忆、比较、范畴化、抽象)中推导出语言结构,而把提出先天的、仅与语言相关的结构作为最后的手段。(Langacker,1999)认知语法认为,即使存在这样的先天的结构,它们也不过是一般认知能力应用于语言领域时特殊化的结果,因此与一般认知能力存在连续性,并不构成自主存在的模块。认知语法的中心观点是:语法和意义不可分割,语法是对于概念内容的组织和象征,并没有自主的存在。这反映了语言基本的符号功能,即通过音系序列来象征概念化。由于这一基本功能的存在,语言必然包括语义结构、音系结构和象征结构(即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的结合体)。认知语法认为,语法、形态和词库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都可以通过象征结构来描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认知语法已经成为欧美语法研究的大趋势,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它也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3.认知语法在国内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是目前中国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必将对未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以往的理论引进并不完全相同,这次学术思潮带着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烙印。以前的几次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基本上是吸收、消化和引进人家的东西,我们的学者却较少参与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而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不光是被动的借鉴和吸收,还有我们自己学者的创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认知规则和理论来解释语法现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阶段。

3.1 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国内语法学界引进认知语法始于1988年,黄河和叶蜚声分别翻译了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和《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介绍了认知功能语法的哲学观、语言观和诸多原则等,从此国内开始重视对认知语法的研究。沈家煊、石毓智、赵艳芳、王勤学、林书武等学者发表了许多评介认知语法的文章,但多数是零散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很少涉及到对汉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3.2 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张伯江、赵艳芳、石毓智、沈家煊、袁毓林、张敏等一些学者借鉴认知语法的观念、方法来研究汉语的具体问题,如汉语里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词的重叠、词类的本质特点、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名词配价的原因、领属构造中“的”字的隐现、方位表达等等,取得了重大成果。与此同时,出现了几本系统地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论著,最早的是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尤其是句法的象似性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运用句法的象似性解释了汉语的名词短语问题。另一本就是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对认知语言学作了综合介绍和阐释,尤其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及其应用阐述得更为详细、深刻,但缺少汉语具体问题的分析。最重要的一本就是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石先生的认知语言学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他认为语法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独立系统,语法现象是由大脑、现实和业已存在的语言系统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投影”[6]的论断。他的研究领域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诸如从现实规则中寻找语法规律的理据,系统地探讨了各种数量语义特征对语法的影响,如此等等。石先生的研究与以往的汉语研究不同的一点是,他往往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从跨语言的视野选择课题,因此他的研究往往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应用到英语等语言的分析中。他在通过汉语揭示英语规律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已得到国内外语学界的广泛认同。另外,外语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的评介与研究工作,如胡壮麟、林书武、束定芳等关于隐喻的研究,徐盛桓的常规关系研究,王寅、文旭等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讨论,等等。2001年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隐喻研究和认知语言学应用研究三个主题展开了讨论,程琪龙、林书武、石毓智、徐盛桓和许余龙等学者分别作了“语言认知和隐喻”、“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论思维空间理论与话语语用分析的结合”、“常规关系认知化”、“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的学术报告,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法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4. 认知语法的发展前景

十几年来,我国的认知语法研究在理论研究与专题研究上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对汉语语法现象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解释,初步显示了这一理论方法的科学性和解释性。认知语法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大大推动了我们对汉语和英语语法现象的探究。但目前的认知语法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认知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认识还不够,造成了理解与使

用上的混乱,如对什么是认知,大家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以致语法研究的认知依据不够严密;二是研究还比较零散,多集中于对语序、词类的解释上,而没能对句法结构、规则等做出更进一步的系统的认知解释;三是研究范式也不够规范,有时只是流于追求时髦的效应。

今后认知语法研究的目标:一是加强与汉语实际的结合,力求对认知语法进行系统的认知研究;二是加大认知理论、方法的探索,使认知分析更具科学性和解释性;三是加强具体、个案的研究。我们重视认知研究,并不是割裂它与形式、功能研究的联系,而是主张多元并存、互相补充,主张在描写充分性的基础上做到解释的充分性。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语法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语言学分支。可以不夸张地说,认知语语法是目前中国语言学界很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必将对未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认知语法研究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Evans, V. & M. Gr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p476.

[2] Langacker, 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9, p2-3.

[3] Croft, W. And D.A.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8.

[4] 何自然,冉永平. 认知语用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p23.

[5] 现代外语(季刊)2007年2月第30卷第1期,p96.

[6] 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7] 熊学亮,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一、起源与流派 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 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这种实验意在探

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 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语法有生成性,但“非转换的”,一个个语法格式,亦即构式,并不是如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所产生的副现象(epiphenomena);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Goldberg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的构式中预测,就称之为构式。 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做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lexical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Kay & O’Connor,1988)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构式语法主要有三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种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在这个理论中,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归约性是直接相关的。 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之间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3876804.html,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作者:邓斌石文君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8期 【摘要】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建构语法提供了认知模型,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其表达的具体形式和句法行为是由语义结构推动的,与意象和图式不可分割,这为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强的解释力及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doczj.com/doc/f13876804.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摘要: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X 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X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X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X 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 6.坚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 7.语法具有象似性; 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 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 认知语法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它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因此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

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这篇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关键词是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 摘要:学习理论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是对学习实质、学习规律与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问题的回答。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旨在利用其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外语教学。 关键词: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 对于什么是学习理论,目前人们尚未有一致意见。综合对学习理论的已有界定,我们认为,它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不同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规律与条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外语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因此,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对外语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1.引言 学习理论大体可分为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在心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无论学母语或外语都要教给学生规则,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使用这些规则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斯金纳及其追随者曾试图回答乔姆斯基的批评,但没给人留下有说服力的印象,因此,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 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Business Collection 商务必读 222 2012年5月 https://www.doczj.com/doc/f13876804.html,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明 王文娜 摘 要:商标翻译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迎合译入语所在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差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进而塑造企业形象。本文尝试着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商标的翻译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商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认知语法理论 商标 翻译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跨国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加频繁。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知名商标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营战略中的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一款出色商标的打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求译者不仅仅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具备广告学、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和欢迎程度,所以译者还需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翻译出来的商标能够迎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1 认知语法理论与商标翻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 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经验观和突显观是对语言认知的研究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涉及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认知理论主张从受语者内心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概念框架的形成,这对词语、语句甚至篇章的语义更具有解释力。 Langacker(1991:41)认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出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能力。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Langacker 认为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详细程度” (specificity),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原语的词汇,然后从目标语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中选择最贴近原语的词汇进行转换;(2)“辖域”(scope),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范围,其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可分为“最大辖域” (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 (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意义或概念。直接辖域对于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顺序、位置和词义、句义等的理解问题;(3)“背景”(background),背景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是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理解基础。一个 或数个意义或结构的范畴化可作为理解另外一个意义或结构的背景,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的重要的基本的特性;(4)“视角” (perspective),视角的选择与“背景”、 “突显”密切相关。译者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5)“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即突显的焦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以上五种方法既可以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在词汇层面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它对翻译词汇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具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使转换形式和意义更加准确。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和人们沟通的桥梁,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彻底地被另外一种文化所取代,因此,如果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造成原商标的内涵很难为读者所领会得到,就无法达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标,进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功能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要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background)去考察语言,从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详略度”去斟酌词义或句义,从译入语的“直接辖域”出发去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最客观的视角去突显原文表达式的语义关系;在深刻理解原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平衡突显的实体与次突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这五个方面,通过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选择,来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或途径。 2 商标翻译遵循的原则 商标内容的翻译要适应销售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应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道德和法律。要真正做到从“客随主便”到“入乡随俗”的转变。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1 审美原则 商标名称的翻译是否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当地的销售,进而影响到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的名称的翻译应该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美感。因此商标的翻译应遵循美学的原则。2.2 等效原则 恰如奈达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要看读者的反应如何。商标可以说是企业促销产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如果商标的翻译没有像原来的商标那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即没有达到原商标一样的效——“等效性”,也就是译者的翻译是失败的。 2.3 简洁原则 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简洁原则,做到文字简洁、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使商标具有易读、易记、易看、易懂的特点。只

认知语法参考文献

认知语法参考文献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2期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1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认知语法的概括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1期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1期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福建外语,1998年第2期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1期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1期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 Haiman, John (ed.) 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1980 Ma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 Johnson. 1987. The body in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Reason and Imag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袁毓林先生认知语言学课程

袁毓林先生的认知语言学课程 (2009-08-30 11:40:52) 标签:分类: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 任选课学分:2;周学时:2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论文或报告 任课教师:袁毓林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内容包括:(1)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2)认知语言学的观念和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3)乔姆斯基的心智哲学和句法自主论、(4)语言象征现实和句法的临摹性、(5)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6)原型理论和语法范畴、(7)隐喻、意象图式和语义的演变与词语的选择限制、(8)语法结构的认知分析、(9)认知加工难度和语序排列原则、(10)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和缺省推理机制、(11)语法结构和相关的标记模式、(12)汉语方位表达和理解的认知研究、(13)汉字的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14)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 戴浩一(1988)《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第1期。 戴浩一(1989)《以认知为基础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戴浩一(2002)《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经民(1999)《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第1期。郭承铭(1993)《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国外语言学》第1期。 郭锐(1997)《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提交第30节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论文,将刊《中国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姬东鸿、黄昌宁(1996)《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Communications of COLIPS (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Vol. 6, No 1, Jun 1996, pp.25-33)。 廖秋忠(1992)《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第2期。 收入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林书武(1995)《〈隐喻与象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 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刘宁生(1994)《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

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

A Brief Analysis on Cognitive Grammar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fictivity” has caught our attention more often and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topic in each study areas. And “Fictive motion” has been a common research topic of both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Talmy first noticed the interesting and essent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he thought that the language and the perception system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almy, fictive motion verbs whose basic reference is to motion, but which actually describe stationary situations. One same object in sight has two different images, namely the actual one and the fictive and virtual on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ability. Other scholars also gave definitions to fictive motion. Langacker believes that fictive motion is a semantic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human’s subjective construal on objective scene and a grammaticalization. In terms of our life experiences, the motion in fictive motion cannot take place. Let’s take these three sentences for example: (a)The balloon rose quickly. (b)The path rose quickly as we climbed. (c)The path rises quickly near the top. The first sentence is actual motion. The balloon can actually produce the movements “rise”. The second one is perfective virtual motion. The path makes a static scene and the object’s motion is realized by the sentence’s language forms virtually. As we know the path can’t motion itself. On account of the verb “rise”, the whole sentence could have the psychological fictive motion. The third sentence is inperfective virtual motion because the tense is the present tense and the motion didn’t finish. One of the first scholars who have dealt with fictive mo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Leonard Talmy, who coined the term fictive motion in 1996.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on, he proposed the pattern of general fictivity, a framework dealing with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nonveridical phenomena, especially form of motion. From his point of view, there exists a major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 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 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 图2-1 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认知语法

文献综述 课程:语言学统计方法 研究方向:语言学 学号: 42008209 姓名:韩忠安

目录 1.0引言 (2) 2.认知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2)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 (2) 2.2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2) 3.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3) 3.1八十年代末的引进阶段 (4) 3.2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 (4) 4.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4)

认知语法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代表语言学研究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21世纪语言学界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认知语法指的是认知语言学框架内所有关于语法研究的理论,包括Ronald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eonard Talmy“概念组织系统模型”、Charles J.Fillmore和Adele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理论,统称为“语法研究的认知途径”。[1]狭义的认知语法就是专指Langacker所创立的语法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知语法”。在所有这些理论中,Langacker的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也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后者。认知语法是从人的认知特点这一角度来考察语法结构,其基本假设是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由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中介。其更注重寻找语法结构形成的理据,并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时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式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式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寻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2.认知语法在国外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常指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它是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George Lakoff,Ron Langacker和Len Talmy等,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就是对作为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等工具的语言的研究。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奠基人是Ronald Langacker,其二为“认知语义学”,奠基人是George Lakoff。 2.1七十年代的兴起阶段。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了,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了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语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义,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认知语法的奠基人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跳出了形式主义的框架,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关于语法结构的概念观,即根据认知过程来描写语言组织结构的一种观点,创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认知语法。最初Langacker将他所创立的理论称之为“空间语法”,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广他的理论,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将其理论改称为“认知语法”。 2.2 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

外语教学心理学复习题

外语教学心理学复习题一 参考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行为主义者的主要人物(依据时间先后粗略的排列): 罗意德·摩根(C. Lloyd Morgan) 伊万·巴甫洛夫 爱德华·桑代克 约翰·华生 爱德华·C·托尔曼(Edward C. Tolman) 克拉克·L·赫尔(Clark L. Hull) J·R·坎特(J. R. Kantor) 吉伯特·赖尔(Gilbert Ryle)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

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心理学家-------不属于行为主义。 P18 A斯金纳P45B布鲁纳(结构主义) C 华生 2.下列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A 巴普洛夫P2 B皮亚杰P29 C 布鲁纳 3.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为基础。P43 A 行为主义心理学 B 认知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唯理主义 4.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P33 A 斯金纳B加涅C班杜拉5外语教学的听说法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P4 A行为主义 B 格式塔C认知心理学 6.奥苏泊尔倡导---------学习。P32 A 发现B试误C阐释 7.语言的基本功能是------。 A 思维B交际C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