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实验的基本原则

1、心理学的科学性 P29

实验心理学具备两个科学本质特征: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同时拥有严格标准、客观指标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保证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效度和实验信度。

2、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P23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广义:诞生于1879年的科学心理学,及对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的总称“实验的心理学”

狭义:

3、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实验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处于支柱性的地位,对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各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石。

4、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P1

(1)哲学起源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指导。

(2)自然科学起源

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为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逐渐被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

(3)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5、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P67

实验方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非实验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

5.1 非实验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包括系统观察和行为测量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或现场对某些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自然观察须保证其客观性和系统性,避免受到个人偏好、感受和偏见的影响。

2、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也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者操纵了某些要素。

(2)档案研究

档案研究依赖于现有的记录,包括数据、文件或照片等等所能搜集到的并进行量化的任何已有信息。

(3)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过程:构建问卷→选取样本→实施调查→分析数据。

调查方法:邮件、电话、集中调查等等。

(4)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揭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的程度和方向的研究。

相关研究的指标:相关系数

共变关系≠因果关系

低相关≠无关系

相关分析:交叉—滞后法(发展性事件)

但仍不能据此作确切的因果关系判断。

5.2 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实验的逻辑)

实验法是指在有控制(额外变量)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

(控制操纵测量比较)

实验是先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变化。

(实验研究至少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至少要有两个水平。

其它的研究方法不允许或不要求对环境进行操纵,而实验研究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水平。)

(2)实验的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实验假设

假设是关于实验条件与(可能的)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陈述。

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实验探究的第一步。

假设分为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

2、实验变量

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3、实验控制

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自变量引起的。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P74

1、实验的信效度问题,即实验结果是否可信,是否真正反映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以及实验结果的适用范围

2、实验结果是否与事先的实验假设相符

答:

1、实验的过程就是对实验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实验所得结果可能与之相符,也可能不相符。不能贸然下最终结论。

2、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时,需要看推论是否完整地代表了实验假设(推广到其他情境?)。

3、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探明原因(有效地操纵了自变量?有效地测量了因变量?)

4、总结:不能仅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贸然作决定,而必须考虑各种可能影响结论可靠性的因素。

(零结果: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实验的信度效度

1、实验的信度(结果的可靠性)

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验证实验信度的方法:

A、直接验证

B、系统验证

C、概念验证

2、实验的效度(观察的客观性、方法的合理性)

衡量实验的观察是否达到客观和准确

(1)理论构思效度:实验假设的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假设的有效性)

(2)逻辑关系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晰程度,又叫内部效度。(3)外推生态效度:实验结果能够外推到其他被试总体、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又叫外部效度。

(4)统计结论效度: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恰当性和正确性。

5.3 实验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1)实验法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能够对各种可能的因果关系一一进行检验。

(2)实验法能更好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3)实验法经济。

(4)实验法虽然保证了较高的实验内部效度(参见第二点),但人为的环境也可能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综上,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能力依次增强;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离不开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

6、实验研究的过程

获取研究思路→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P55(1)选择研究课题(2)提出实验假设(3)进行实验设计(4)实施实验(5)分析和整合实验数据(6)撰写研究报告

7、实验设计与控制(综合应用) P75-86

(1)问题和假设

(2)对自变量的操纵

(3)对因变量的观测

(4)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消除恒定匹配随机化抵消平衡对立控制统计控制

(5)被试的选择与分配

(6)(预期)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8、实验设计与控制类型 P86-98

8.1 变量的数目

(1)单变量设计

(2)多变量设计

8.2 被试的分配

(1)被试间设计

定义: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一种实验处理条件下都有一个独立的被试组。

被试间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设计或完全随机设计。

这种实验设计要求在选择和分配被试是遵循随机原则。

优点

每个被试或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实验处理之间不会互相“污染”。

缺点

1、被试差异与实验处理条件的混淆;

2、效率低;

3、对实验处理效应不敏感。

处理个体差异的方法

等组:

1、随机分配被试

2、匹配

(2)被试内设计

定义:被试内设计是指同一被试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被试内设计又称为组内设计、配对样本设计或重复测量设计。

优点

1、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有利于计算累计效应;

3、可节省被试。

缺点

被试该按何种次序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被试按某种次序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各实验处理之间会不会相互“污染”?

1、位置效应

2、延续效应

练习效应、疲劳效应

3、差异延续效应

实验处理次序的安排

1、随机化

2、平衡程序

(1)两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

将两个处理条件按ABBA排列

(2)三个实验处理的完全平衡

ABC,ACB,BAC,BCA,CAB,CBA

(3)拉丁方设计:每个实验处理都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个位置上。

拉丁方的排列方法:先将首行的顺序排定,其后每一行的排列主要将上一行的顺序减1或加1即可。首行的排列可采用如下通式:

1,2,n,3,n-1,4,n-2,5,n-3,…

(3)混合设计

8.3 被试的数量

(1)大样本设计

(2)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只用少数几个或单个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研究者报告的也不是几个处理组的平均数或方差变异,而是一种反应曲线。

ABA设计

多基线设计

8.4 对变量的控制

(1)真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

实验室是一个高度控制的环境。有些问题无法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研究。

准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来自真实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也称为事后回溯设计。

准实验设计中,难以随机选择和分派被试。

准实验设计通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包括天生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引起的被试属性(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以及与疾病有关的被试因素(肢体残缺、智力残缺、脑外伤、灾难后果)。

准实验设计中,未直接操纵自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比较弱,实验的内部效度不高。(3)非实验设计

9、实验研究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 P52

心理学研究者须在实验中注意一下问题:

(1)保护易感人群(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4)实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5)实验结果保密

第二部分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心理物理学技术

1、心理物理学的两个中心问题

(1)感觉阈限的测量(2)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

2、阈限的概念及其操作定义

绝对阈限(RL):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DL):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3、感觉阈限的测量 P99-114

3.1 三种古典方法:最小变化法(明暗)、恒定刺激法(音高)和平均误差法(线段)(1)刺激材料

(2)刺激的呈现方式

(3)误差及其控制

(4)阈限值的计算

3.2 信号检测论 P130-148(图片)

(1)基本原理

(2)实验方法

a、有无法

b、评价法

(3)应用,如:再认研究关联性记忆错觉

4、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缺陷/信号检测论的优势

人的感知觉过程不仅涉及感受性,同时还涉及判断标准。

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把感受性与判断标准混在一起而不能区分它们;信号检测论能够把人的感受性与判断标准区分开,并分别用独立的数据来表示它们。

5、心理量表

5.1 含义

心理量的大小用心理量表来度量。

心理量表(狭义)是指心理物理量表,它是表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是用来度量阈上感觉的工具。

5.2 制作方法

(1)制作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照某种标志排出一个顺序。

a、等级排列法(直排)

操作步骤:

1、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给被试,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

2、把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求出每个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

3、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b、对偶比较法(选better)

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两个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更为明显。

根据每个刺激的选种次数和比较次数的比值,可以对各刺激排除顺序,制成顺序量表。

若n代表刺激总数,则配对总数为n(n-1)/2。每个刺激参与比较的次数为2(n-1)。

在对偶比较法实验中,要注意控制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用ABBA法呈现。一般需要比较两轮。

(2)制作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因此,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在某种特点上有无差别,而且还可以知道差别有多大。但是,无法知道某一个值是另一个值的几倍。

a 、顺序量表转等距量表

基于等级排列法的数据转化

基于对偶比较法的数据转化

b 、感觉等距法

感觉等距法是一种直接制作法。

操作方法:由被试将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若干几段。

c 、差别阈限法&费希纳的对数定律

1、制作方法

(1)测定绝对阈限;

(2)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测定第1个差别阈限;

(3)再以绝对阈限加1个差别阈限为标准刺激,测定第2个差别阈限;

(4)如此类推;

(5)费希纳指出,差别阈限(△I)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以刺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限之上的最小可觉差数目为纵坐标,制作成等距量表。

3、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特点:

(1)以绝对阈限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零点;

(2)以最小可觉差(JND)作为主观感觉的单位;

(3)绝对阈限之上的感觉的大小用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示。

客观的刺激强度的变化怎样引起相应的主观感觉的变化? Φ=log ·K ψ)(Φ=+a C /log )1(ψ费希纳:对数定律

费希纳定律的两个前提:

1、韦伯常数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2、所有刺激强度上的最小可觉差(JND)都是相等的。

对费希纳定律的批评:

1、韦伯常数并不是在所有刺激强度上都是恒定的;

2、不同刺激强度上的最小可觉差(JND)不一定相等。

(3)制作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它不仅可以知道两事物之间就某种特点来说相差多少,还可以知道它们的比例怎样。

a 、分段法

又称感觉比例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

1、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某个比例,如1/2或2倍、3倍等。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

2、用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以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

3、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之后,就可以找出哪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是哪些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一半。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制定一个感觉比例量表。

b 、数量估计法&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1、制作方法:

(1)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这个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如10;

(2)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估计其它不同强度的比较刺激的主观值,用数字表示出来;允许被试使用小数,以便使每个数字与主观感觉的强度相匹配。

(3)计算所有被试对各个比较刺激所给出的数值的平均数;为了避免被试使用的数字过大或过小对结果的影响,应该使用几何平均数。

(4)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制作成感觉比例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史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得到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与费希纳定律矛盾。

史蒂文斯提出,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S = ㏒b + a ㏒I

(二)反应时间技术

1、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

也称为反应的潜伏期(response latency ).

2、反应时间技术

2.1 减法技术:原理及实例

原理:

根据减法法则,将总的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不同成分的信息加工过程。 减法技术首先是由唐德斯提出的,又称为唐德斯减数法则。

唐德斯反应时ABC (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2.2 加法技术:原理及实例

原理:

完成一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各自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某种作业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操纵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因素对完成作业的时间的影响。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即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对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的操作,就可以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3、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

a bI S =

b 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 是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

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它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人很快地去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犯更多错误;反之,如果他追求完成任务的准确性,又会产生速度的减慢。

这种现象称之为速度-准确率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 off, SAT)。

在反应时间实验中,速度和准确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变量指标,在实验变量的操作和实验结论中都应加以考虑。

4、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1)刺激特征因素

①刺激的种类

②刺激的变化

③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

④刺激的强度

⑤刺激的复杂性

(2)机体特征因素

①所刺激的感觉器

②机体的适应水平

③准备状态

④练习次数

⑤附加动机

⑥年龄

⑦个体差异

5、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

1、避免过早的反应

(1)过早的反应: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假反应)。

当预备信号与刺激之间的时距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2)防止“假反应”的措施:

①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之间的时距;

②插入侦察试验,即发出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或者说呈现“空白刺激”。

2、避免其他错误的反应

3、反应数目要与刺激数目相等

在复杂反应时间中,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反应。

4、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测量反应时间必须注意的问题:

(1)刺激的呈现和被试的反应需配备专门的外部设备;

(2)选择适宜的编程语言和计时参数;

(3)许多精确计时程序要求在DOS环境下运行,因为Windows系统的分时处理机制不适于刺激的实时显示和反应的实时采集。

(三)记忆

1、艾宾浩斯与巴特利特的研究

艾宾浩斯:

1、无意义音节

2、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巴特利特

顺序再产生的方法

图式理论、心理重建理论

Ebbinghaus Bartlett

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控制强调自然观察,实验控制不

严格,较接近日常生活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有意义的图画和故事

实验方法重复学习,节省法重复再现法

结果的处理强调数量化和统计技术强调描述及个案研究

主要理论记忆中联想的建立,遗忘曲线图式理论,心理重建

2、记忆过程:编码、存储与提取

记忆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相互有机联系的阶段:

编码(encoding):对信息的学习或获得,是我们对经验片段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

一个人将他所见、所闻、所想或所感的某事转换成记忆的过程;

存储(storage):对信息的保持;

提取(retrieval):对存储信息的再利用。

(1)感觉记忆(0.5~3s)的编码与存储容量

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存储(iconic memory)与听觉回声

的存储(echoic memory)。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就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持较多的信息。

(2)短时记忆(15~60s左右)的编码、存储容量、提取与遗忘

存储容量:7+ -2个组块

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语义编码。

提取:斯滕伯格自变量为识记项目的数量同步扫描系列扫描

遗忘:沃和诺曼探测法间隔时间间隔数字痕迹消退干扰

(3)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vs加工层次说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所以多重存储模型又叫做形态模型(modal model)。它强调每一结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

作为3种不同的记忆结构(memory structure),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

等方面是不同的。

加工层次说

(4)编码与提取的关系

编码特异性原则:

“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klatzky,1980)。

记忆是一种动态过程。

Craik认为,记忆不是知觉到的事件的原封不动的记录,记忆是一种活动,当刺激输入到认知系统进行加工后,就微妙地改变了整个认知系统,提取时,如果原来的加工事件的许多方面重新呈现就能够推动认知系统进入大体上同以前加工时一样的活动,于是回忆就是可能的。即提取与加工一致,就容易导致原来加工事件的“复活”,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Craik等人(1983,1996)指出,编码与提取进程是非常类似的。编码过程基本上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但是,编码过程与提取过程仍然存在差别,编码过程是控制过程,而提取过程则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因此,编码时分心比提取时分心对记忆造成的损害更大。

编码与提取的机制是类似的,提取是编码的复活,方向相反,控制与自动。

3、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

(1)两类记忆测验:外显的记忆测验、内隐的记忆测验

现在人们把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外显记忆测验(explicit memory tests),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

把知觉辨认、词干补笔和补笔等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内隐记忆测验(implicit memory tests),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只要求被试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间接测量】

【加工分离程序】

(2)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称为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为:

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是相同的,又叫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测验项目与学习项目有关,但并不相同。

(3)实验性分离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

记忆的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病人的研究是目前启动效应研究的原动力。

(3)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a、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

Tulving等人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几个系统组成的。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PRS(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b、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

Roediger等人则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dures approach),认为记忆测验是由各种认知过程构成的,测验之间的不一致反映了不同(认知)过程的结果。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这样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就只能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1)ABBA设计(2)拉丁方设计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变化,那么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 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balanced Latin square design)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距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最深远的贡献是( )。 A .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 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察的方法 2.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 斯 3. 做一个心理学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 )。 A.研究课题 B.试验设计 C.量的控制 D.因变量的指标 4.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小狗算算术的表演,聪明的小狗可以通过叫声 来告诉大家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小狗是通过主人的表情来进行表演的,实 际上那个这种心理学效应叫做( )。 A.霍桑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顺序效 应 5.一个2*3的多因素试验设计可以得到()主效应和( )交互作 用。 A.1和2 B.2和1 C.1和1 D.6和6 6.被试的个体差异是很多实验都会遇到的额外变量,完全不会受到来自 北市合体差异的困扰的实验设计是()。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随机化设 计 7.小明完成简单反应血药250ms,完成辨别反应需要400ms,完成选择反 应需要700ms,那么选择过程耗时( )。 A.150ms B.300ms C.450ms D.700ms 8.开窗实验是通过对( )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 时间都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 更明显的优点。 A.心理旋转 B.短时记忆信息加工 C .字母转换作业 D.句子图 形匹配 9.某研究者想使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考察新老师和旧老师抓作弊学生他的 能力,这里噪音是( )。 A.新老师 B.旧老师 C.作弊的学生 D.没有作弊 的学生 10.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 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心 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 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变量。 实验的三个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二、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 (二)对在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972年提出,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 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一)因变量的分类对因变量测量的指标 (1)客观指标: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的 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目的: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指导语的要求:内容确定;指导语要完全;简单明确;指导语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反应指标选择的标准:有效性(最重要),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影响有效性的典型情况: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它们统称天地效应。 天地效应: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使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 四、控制变量(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的对主 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事前控制: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事后控制:5、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等)。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知识分享

实验心理学 第九章情绪的早期研究 1.早期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朗格的情绪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朗格 观点:情绪发生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该刺激必然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该生理反应最终产生了情绪体验,即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坎农,巴德 观点: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传递到丘脑和下丘脑部位,再由这两处同时发出神经冲动,一方面上达至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同时传递冲动到达内脏,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都是作为丘脑和下丘脑活动的同一个结果而在同一时刻产生的。 (3)帕佩兹环路学说 代表人物:帕佩兹 观点: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形成的皮层内边界的边缘系统,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 2.早期情绪实验 (1)后天习得实验——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华生) 观点:恐惧这种复杂的内在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逐步实现,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 (2)先天获得实验——恒河猴的依恋(哈罗) 观点: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情绪的测量方法(量化) (1)主观体验法: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测量个体情绪的主观体验。 ①形容词检表法(静态);②时间抽样技术(动态) (2)面部表情法: 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3)生理指标法(客观):

情绪的生理指标有: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 4.情绪的实验方法 (1)刺激反应法 情绪是联系刺激和反应间的中间环节,通过测定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可以推测内部情绪。实验:双跑道程序(阿姆塞尔) (2)情绪诱导法 研究者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这些指标的关系。 A单词诱导法;B图片诱导法 ①诱导法的局限性:实验室情境中诱发的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被试很可能由于知道这是一项实验而无法真正引发所要研究的情绪,这使得实验室中所得出的结论很难有推广性。 ②提高诱导法推广度的策略:A使用盲设计 B进行现场研究 5.情绪和认知 (1)情绪认知理论 ①阿诺德的认知-评估学说 代表人物:阿诺德 观点: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代表人物:伊扎德 观点:a关于情绪的认知功能的观点 b关于情绪发展和分化的观点 ③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三因素论) 代表人物:沙赫特,辛格 观点:情绪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6.情绪与记忆 ①情绪与记忆的关系:促进与阻碍—特定的情绪状态可以改善记忆,而某些情绪会损害记 忆 ②情绪与记忆的一致性编码效应:识记时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被试记住了更多的消极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