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财政学第五章 地方财政支出(讲义提纲)

地方财政学第五章 地方财政支出(讲义提纲)

第五章地方财政支出

第一节地方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地方财政支出用途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根本上是遵循马克思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来安排的。传统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就是按上述分类安排支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预算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①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②不能清晰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

表财政支出按用途结构分类〔2006年〕单位:亿元

二、按地方政府职能分类

财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资金需要,可以按政府职能对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按职能分类是市场经济兴旺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在支出方面改变了按支出用途分类的方法,而改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将支出分为17类:①政治职能:一般公共效劳、外交、国防、公共安全;②社会职能: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③经济职能: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④其他职能: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三、按地方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1.购置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置商品和效劳的活动,主要由两局部组成:一局部是用于购置政府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效劳的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效劳支出;另一局部是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效劳,主要包括:根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政府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商品和效劳。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等。

四、按地方财政支出级次分类

世界许多国家均依照地方政权的级次设置相应级次的地方财政支出。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由省级支出、市〔地级市〕级支出、县级支出和乡级支出四个级次组成。

第二节一般政府效劳支出

一、一般公共效劳支出

二、外交支出

三、国防支出

四、公共安全支出

第三节社会效劳支出

一、教育支出

从世界各国来看,政府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效劳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原因在于:教育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益。教育产品这种外溢性使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配置往往缺乏,

所以,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配置,政府应根据不同层次教育的特性来决定参与份额。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分工:

〔1〕义务教育:支出责任逐步上移;〔2〕高等教育:中央和省政府共同承当。

二、科学技术支出

科学研究可分为根底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研究具有正的外部效益;科学研究具有风险性;科学研究,尤其是根底研究的本钱与收益不对称。上述特点就决定了科技活动需要政府介入。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的分工:

中央政府:①根底研究;②外部性大、风险性大的应用技术。

地方政府:①共性技术的研发;②补贴和鼓励当地企业的研究开发。

三、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双重性质。文化体育与传媒产品的消费既有私人性一面,又有社会性一面。对于市场无法提供和支持的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国家财政应当扶持;至于娱乐性的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能投放到市场上自负盈亏的应当全面推向市场。中央与地方在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方面的分工主要依据受益范围。

四、社会保障支出

从预算科目设置上看,社会保障支出分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从理论上看,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保险〔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最低层次〕

3.社会福利〔最高纲领、最高层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根本形成。

五、医疗卫生支出

卫生事业实际上由医疗和卫生两个局部组成。

1.公共卫生效劳。公共卫生领域包括:传染病的防止、卫生信息的教育与宣传、卫生执法与监督、方案防疫、社区卫生、重大医疗课题的研究、安全饮用水等。由于公共卫生效劳的利益是社会公众无差异地享受到的,因此私人是不可能愿意提供该项效劳的,它必须由政府免费或低费提供。

⒉医疗效劳。医疗效劳的利益具有私人化、内在性的特点。因此,医疗效劳可以进

入市场,由社会和个人负担局部本钱。但由于医疗效劳领域存在着以下“市场失灵〞现象:①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②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③疾病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政府也应出面担负一定责任。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与根本医疗效劳中的分工:我国在方案经济时期,中央政府在医疗方面承当着主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根本走向是事权下放以及商业化、市场化;自2021年进行的新医改重新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并提出“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六、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经济高速开展阶段,未来几十年间,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将十分繁重。而支持环保是公共财政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

环境保护支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工:政府环境事权的管辖范围应当与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相对应。影响范围限于特定行政管辖区的环境问题,属于地方性环境效劳,应该由地方政府负责;如果环境影响范围是跨行政区的,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就是全国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管理。

七、城乡社区事务

第四节经济效劳支出

政府经济效劳支出的特点:公共性、根底性;开发性和战略性;注重社会效益。

一、农业支出

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在开展农业的过程中,国家财力的支持不仅是责无旁贷的,而且应当说支持甚至保证农业的开展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根本职责。

农业财政投资原则:但凡具有“外部经济〞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当。

为保障农业的稳定开展,需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根本职责。〔1〕受益范围普及全国或跨地区、地方无力承当或不适宜由地方承当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生态农业保护工程、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点农业科技开发及大型粮棉基地建设、全国性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保护等。〔2〕受益范围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根本公共效劳,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如区域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辖区道路建设等。

二、根底产业支出

根底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底设施和根底工业。根底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根底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和根本原材料工业。

无论是根底设施部门还是根底工业部门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根底设施和根底工业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根底产业方面的职责分工:中央政府投资于受益范围涉及全国的根底设施,如:三峡工程、京沪高铁;地方政府投资于受益范围限于本地区的根底设施,如:大连的交通改造、轻轨和地铁建设。

三、住房保障支出

住房保障支出集中反映政府用于住房方面的支出。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住房改革支出和城乡社区住宅。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要民生问题。方案经济时代对城市居民近乎“福利式〞的分房政策更是造成了城市住房的普遍紧张,住房问题十分严重。

1998年以来,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政策的实施及住房投资建设的快速开展,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住房改革后,面对日益高企的房价,众多低收入者、工薪阶层望房兴叹。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设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住房政策,根本上有一个比拟明朗的政策取向:双轨制,即商品房体系〔满足中高收入群体需要〕与保障房体系〔满足中低收入群体需要〕并存。

第五节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地方财政支出规模

〔一〕衡量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绝对指标是指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地方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绝对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支配的社会资源的总量。但是,这一指标不能反映地方财政支出在社会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与以前年度的地方财政支出也缺少可比性。

衡量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指标通常有两类:①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②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指标一方面全面衡量了地方政府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支出在全部政府支出中的比例和份额。相对指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可以与以前年度的地方财政

支出规模进行纵向比拟。

〔二〕地方财政支出的总体规模

〔1〕绝对规模分析

〔2〕相对规模分析

2.原因分析: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与比重都是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承当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越来越多。

〔三〕地方财政支出的地区规模

地区的财政支出总量和地区经济总量有关,经济兴旺、经济总量大的地区财政支出总量较大。而人均财政支出还受到转移支付数额、人口总数等因素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财政支出的地区差距较大,无论是支出总数还是人均支出,东部地区都要远远高于中部、西部地区。

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见第五章数据表格〕

00 地方财政学导论(讲义提纲)

导论 一、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政府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社会成员各自的自发行为,在某些方面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 二、多级政府的形成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政府组织表现出清晰的、内在的层次性。根据行政级次,可以将政府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从大多数国家情况来看,首先产生的是中央政府。当一个国家,国民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阔,公共事务越来越复杂,靠单一的中央政府已难以有效地处理全部公共事务。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由多级政府组成的政府有机体,将社会公共事务分为中央和地方性事务,并由不同级次的政府来处理。 三、多级政府体系中的地方政府 (一)对于地方政府的不同理解 根据《美国百科全书》的解释,“地方政府是全国性政府的一个政治分治机构;在联邦制国家,则是区域性政府的一个分治机构”。因此,联邦国家的成员政府(如美国的州)不属于地方政府的范围。 《国际社会百科全书》:地方政府是在全国政府或地区政府的一小块领土上,拥有决定和管理有限范围公共政策的一种公共组织。在金字塔式的政府结构中,地方政府处于最低层,顶端是全国政府,中间政府(州、地区、省)占据中间一层。因此,地方政府相对全国政府、中间政府而言,是最低层的政府,即基层政府。 《辞海》: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设置在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这一定义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所有政府都归于地方政府 《中外政治制度大辞典》:地方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的对称。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政府都称为地方政府。狭义的地方政府则是直接治理一个地域及其居民的一级政府,即基层政府。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中间政府,也称之为区域政府。 遵循我国的历史习惯,本课程将地方政府界定为: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其他级别的政府的统称,包括省、市(地区)、县、乡四级。 (二)联邦制国家政府体系中的地方政府

财政学

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性质(非竞争性:我用了不影响你用,和非排他性:大家一起用)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分类(支出用途:静态: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动态: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费用类别: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经济性质: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转移性支出。国际分类:) 财政收入的种类(收入形式: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收入来源: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部门结构:工农、生产流通、第一二三。价值结构:c、v、m)(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政府购买性支出:就是这一类的财政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不尽相同,但都是财政一手付钱,另一手获得了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税收中性:税收中性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应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遭到其他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二是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而使经济资源脱离其最有效的使用途径。 影响:一般而言,税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产生额外收益,即征税后,对经济的影响除了使社会承担税收负担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产生额外损失,即课税后,经济体系除负担税收额外,还要承受其他负担。 非税收入:也称非税财政收入,是指政府财政收入中除税收外的其他各项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狭义的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公共利益而征收的所有非强制性,需要偿还的经常收入;广义上说是指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通过合法程序,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向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从而获得的除税收、公债以外的一切收入,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是财政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中介,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的过程。 政府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单方面由政府向一部分社会成员无偿地转移,主要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格局,达到社会认可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的职能。 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和执行特殊税收政策与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赤字财政: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即在编制年度国家预算时就安排了列有赤字的财政收支计划的一种政策。赤字是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财政指国家制定赤字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计划。在制定国家预算时,国家有意将当年预算支出安排得大于当年预算收入,不足的预算资金,依靠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发行财政性货币的办法来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使用的一种财政政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历程:严禁时期: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考虑发行:恢复地方债券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财政高层第一次公开表态发行地方债券。方案确定:财政部将根据地方政府上报的债券发行计划,按照成熟一期发行一期的原则,尽快组织债券发行。首期上市:作为首期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债券(一期)将于2009年3月30日至2009年4月1日在上证所发行,发行结束后将于2009年4月3日上市。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定效益和成本、确定贴现率、确定时间期界、确定优先次序、考察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效益分析法: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可以通过对不同项目的成本和效益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支出项目。即使是经济效益不太好的项目或方案,如果其社会效益很好,也可能被选为优者。 如公益性项目,收益和成本不仅包括实际产生的货币收益和成本,还包括很多难以直接用货币表示的收益和成本。因此,在不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公益性项目中,准确确定收益和成本往往非常困难。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导论 一、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财政活动是财政学产生的基础和前提,财政也就是理财的政治,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①古典财政学阶段:以《国富论》发表为标志。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大社会”,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阿道夫瓦格纳是古典财政学的终结者和现代财政学的创建者。 ②现代财政学阶段: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重要标志 ③当代财政学阶段:以约瑟夫《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表为标志。在收支关系的处理上,主张“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 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一个立场,就是如何认识财政的本质问题。两个“度”,指的是集中度和集权度。三大职能,指的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四项要素分别是收、支、平、管。五级体制分别是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六点原则。 三、如何学习财政学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②借鉴西方财政学的合理成分 ③紧密结合中国财政经济的实际问题 ④密切关注财政理论研究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①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也是首要条件。 ②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财政类型的演化 ①自然经济下的家计财政 ②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 ③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 二、财政的基本含义 内涵:财政是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公共财政的内涵: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市场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阶级性与公共性:财政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是两者相互统一的一种分配形式。

地方财政学(word版)

导论 一、什么是地方财政学: 又称地方公共财政学,也叫地方公共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描述和分析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方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地方财政学侧重研究地方政府的微观经济职能,重点研究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二、什么是政府: 关于政府有两种不同观点:政府有机论和政府机械论。 政府有机论—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由政府代表国家制定社会目标。政府有机论将社会视为自然的有机体,每一个人都是该有机体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政府机械论—将政府(国家)看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人为设立的东西。据此,处于舞台中心的是个人,而不是群体。根据这种观点,没有了个人,也就没有了政府(国家),因此,个人是一个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个人是社会的基础。 地方财政学以政府机械论为基础。 三、地方财政学的主要内容 1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市场有效→市场失灵→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2、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公共选择 3、地方政府支出活动:地方政府商品和服务供给 4地方政府收入活动:税收、使用费、地方债等 第一章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一、竞争市场效率 (一)帕累托效率: 如果不使他人的境况变坏就不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则当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效率配置。帕累托改善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在没有任何一个人境况恶化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改善。(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 假设:所有生产者和所有消费者都是完全竞争者 (比如不存在市场影响力);存在所有各种产品的市场。给定这些假设条件,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表明,资源配置必然会出现帕累托效率结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二、市场失灵 1.垄断 (1)自然垄断:规模经济派生的垄断:一定技术条件下,一个厂商平均成本在产出数量满足整个市场需求时仍然处于下降阶段,因而在这个市场上让一个厂商提供所有供给可能成本最低即最有效率,而更多厂商同时进行生产则缺乏效率。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电话、自来水、燃气等供给通常被看作是自然垄断行业。 (2)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厂商通过发明某种新技术或新产品,通过专利保证一段时期内其它厂商不能生产同类产品。 (3)网络效应带来的垄断:当一种产品对于给定占有者和消费者的价值或效用与这一产品其他使用者数量显著正相关时,经济学家认为存在正的网络效应。 (4)行政权力确立的垄断:垄断的实质是存在进入障碍 垄断的效率损失: ?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小于社会福利最大化产量。存在效率损失。 ?的一部分可能耗散为“寻租行为()”的损失。

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名词解释: 1.财政联邦主义: 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其精髓在于使地方政府拥有合适与合意的财政自主权进行决策。 2.偏好误识: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在确定公众个人偏好的边际消费替代率时是带有随机性的,存在“偏好误识”,从而错误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到全体国民头上。 3.地方财政能力: 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5.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与购买支出相对应,它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6.财源:能够对财政提供收入贡献的经济源泉。 7.地方财源建设:地方财源建设即地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依据地方经济和财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地方财源进行规划、培植、拓展等,是地方财源达到充裕和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8.费收入:地方政府的费收入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的部分补偿。 9.购买性支出: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性、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11.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就是一定财政年度内地方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额。 12.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支出结构类型。 13.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帮助公民应对某些社会风险,如疾病、衰老、失业、事故等,并且为低收入等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安排。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总结 一、财政含义: 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二、社会公共需要含义: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三、财政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固有的功能或应有的作用。 2、内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特定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 表现:宏观配置: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微观配置:是指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商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 含义:通过财政分配,将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合理、公平的比例,即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的内容:A、经济公平: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要素收入B、社

会公平: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 四、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含义: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 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 收益的现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的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2.适 用的支出项目:经济建设项目的支出 (二)最低费用法: 1.含义:只计算每个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 最低为择优的标准。2.适用的支出项目:行政管理、国防支出、 文化卫生等支出。 (三)公共定价法: 1.含义: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 场性物品”,实行定价收费使用。 (四)政府采购制度: 1.含义: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 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外市场 上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2.特点:(1)公开性(2) 公正性(3)竞争性(4)规范性 六、财政支出分述体系:

地方财政学第五章 地方财政支出(讲义提纲)

第五章地方财政支出 第一节地方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地方财政支出用途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根本上是遵循马克思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来安排的。传统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就是按上述分类安排支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预算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①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②不能清晰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 表财政支出按用途结构分类〔2006年〕单位:亿元

二、按地方政府职能分类 财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资金需要,可以按政府职能对地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按职能分类是市场经济兴旺国家常用的支出分类方法。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在支出方面改变了按支出用途分类的方法,而改按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将支出分为17类:①政治职能:一般公共效劳、外交、国防、公共安全;②社会职能: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③经济职能: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④其他职能: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三、按地方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1.购置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置商品和效劳的活动,主要由两局部组成:一局部是用于购置政府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效劳的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效劳支出;另一局部是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效劳,主要包括:根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政府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商品和效劳。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等。 四、按地方财政支出级次分类 世界许多国家均依照地方政权的级次设置相应级次的地方财政支出。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由省级支出、市〔地级市〕级支出、县级支出和乡级支出四个级次组成。 第二节一般政府效劳支出 一、一般公共效劳支出 二、外交支出 三、国防支出 四、公共安全支出 第三节社会效劳支出 一、教育支出 从世界各国来看,政府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效劳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原因在于:教育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效益。教育产品这种外溢性使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配置往往缺乏,

财政学(知识点汇总)

导论 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 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一种分配关系。 2.社会公众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 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公众需要的特征:总体性、共同性(非个人)、不对称性(不付代价或少量费用)。 3.财政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剩余产品的产生——国家参与剩余产品分配——财政产生了。 第一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问题:在新常态下,国家如何执行宏观调控职能? 1.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进 2.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以及基本条件 1.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 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3.市场失灵表现: 4.@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正外部 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偏好不合理、 5.@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6.公共产品含义及特征: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 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5.公共产品的分类: 7.一是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 二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 三是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2.免费搭车 8.财政职能: a.资源配置职能(资源使用效率的两个方面): 基本内容: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工具: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税收 b.收入分配职能 基本内容: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主要工具: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转移支付;税收 c.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含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财政学知识点(1)

财政学知识点(1) 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购买性支出: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换相关联的财政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原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提高。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Eg>1,财政支出增长速度>GDP 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比例。 纳税人:纳税主体,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税收客体;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标准:课税依据;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税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例。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按征税对象的数量单位直接规定的征税数额。 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税率↑。 税收能力: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行政管理支出(一般性支出):用于国家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职能所支付的经费。影响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的使用效率。——选择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or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纵向财政缺口: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缺口。 横向财政缺口: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了地方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 应债主体结构: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财政政策: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简答题 指导思想: 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政府“守夜人”;厉行节约“廉价政府” 凯恩斯主义:抛弃守夜人;财政支出可以形成社会需求;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新型政府——市场观,认为政府与市场是互补关系; 1.市场失灵的体现: (1)市场垄断;垄断者会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成为了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 不对称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额外成本与收益。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而大部分“公共物品”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 一.第一章 1.财政的定义(10):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 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

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 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指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有15年出现赤字,累计赤字2814亿元,特别是在“八五”期间,财政赤字迅速扩大,达到1945亿元。国债规模也不断扩大,1980年为43亿元,1985年为89亿元,1990年为375亿元,到1996年已上升为1900多亿元。虽然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所减少,但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安排、再就业培训等都要财政予以支持;二是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要求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三是地区贫富悬殊扩大,东西部差距拉大,财政的转移支付要加大力度,提高比例;四是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此外,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虽然这几年投入不少,但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未来的经济发展都要求财政支出作出巨大贡献,但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不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财政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逐年扩大,这种状况如得不到遏制,其危害将是很大的。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1981年我国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0.5%和 28.1%,1990年下降为10.1%和8.7%,到1995 年进一步降为7.7%和3.1%。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补贴快速增长,由1980年的250.1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959.68亿元,年均递增14.4%,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8%上升到24.9%。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由1991年的884.01亿元减少到1995年的692.66亿元,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1995年为8.6%,高于发达国家3%和发展中国家5%的平均水平。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据统计,1980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18%,1995年下降为11.96%,财政支出总量1995年仅比1980年增长了4.55倍,而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1980年只占财政支出的6.14%,1995年竟达14.59%,增长了137%;行政管理费支出总额1995年比1980年增长了12.19 倍。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1992年为10.73%,1993年降至10.12%,1994年为9.9%,

财政学期末整理

财政学期末整理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 财政基本含义:是一种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的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5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 (1)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2)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 (3)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4)竞争性:消费这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7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8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总和,而是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9公共需要的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简单的个别需要的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为了维持社会在身缠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要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和付费),但是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不能说多付多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10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组成的。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11市场失灵:市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比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是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整我信息本省也

财政学大纲

1,财政的职能: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其有三种职能:1,资源配置的职能,资源配置的职能表现在:调节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通过差异性税收,转移支付),调节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税收政策,折旧政策,财政支出),调节资源在国内国际市场间的配置,(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1,财政是如何参与国民收入非配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形成财政收入,再次分配形成财政支出。2,财政可以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调节个人的收入水平-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转移性支出)3,稳定经济的职能,(经济稳定的指标:充分就业的指标,物价稳定的指标,国际收支的指标。经济稳定的具体表现:一是通过调整国家的预算政策进行调节:当总需求>总供给时,采取盈余财政政策,反之,采用赤字财政政策,二是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体现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转移性支出上)。 2,财政支出的分类: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国防,行政管理和其他支出;按经济性质:购买性,转移性。;按政府支出功能:公共服务,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技术等等。;按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等等。按分级财政分类: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所发生的支出,如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等,其具有的特点:有偿性,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特点:无偿性,执行收入非配的职能。 3,公共定价法: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法。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法,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和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型行业。政府实行公共定价的原则和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无论是纯公共定价还是管制定价,都涉及两个方面,即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定价水平指提供每一单位的物品和服务的定价是多少。定价体系是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公共定价的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平均成分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 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4,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一般用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归纳成本与效益,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要对选定的方案进行机会成本的分析。 5,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想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社会的减震器,内在的稳

地方财政学_课程大纲

《地方财政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223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财政学专业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 一、教学目标 地方财政学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系统阐述有关地方政府经济活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使学生对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政府间收入划分和财政体制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同时,通过与国外实践的对比,深化学生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包括: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地方财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初步认识。 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方公共品、政府的职能分工、政府间收入划分和财政体制理论分析地方财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引导学生采取课堂听课与自学思考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地方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地方财政的基本职能、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收支、地方财政管理、

城市财政、县乡财政、地方财政平衡与风险防范和地方财政监督等内容,把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实际应用,善于思考相关问题。 围绕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清地方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促进毕业要求的实现。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财政学第四章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 ) 2、与财政支出( Fiscal Outlay )有关的另一概念是财政开支 (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的钱。如果“ 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 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 ) 3、政府提供的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的私有财来计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 ) 4、某甲愿意放弃$1 公共产品换取$ 1/2 的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 公共产品换取$ 1/4 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 1,那么为改善甲、乙的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 1 公共产品。 ( )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缩小 ,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 ( )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的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 )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 )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 )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 )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 )。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财政学》教案

《财政学》教案 导论 【本章讲授内容】介绍课程体系 介绍授课方法及学习要求 推荐本课程参考书目 教学环节要求、课时安排及考试形式 【重点】掌握财政学理论、制度与政策 【难点】财政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从大的方面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经济行为的科学,具体点说是研究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组织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家庭如何决策消费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MBA的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范畴;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如何把握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比如,像我们学校开设的财政税收专业、金融、外贸等专业就属于这个领域研究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即使在这两大经济部门内部也是这样的。 例如:办一个企业。首先得到工商局去注册,然后要到银行去贷款,还要按时向税务部门交纳税款,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得符合国家财政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此外,财政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可能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性补贴或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所以说宏、微观部门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就是在宏观部门内部,如财政和银行两家,也要相互融通资金,以起到共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个经济院校的学生,无论你是学财税金融的,还是学会计、工商的,都要将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有关的经济学科进行衔接,尤其是应当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有所了解,这样将来当大家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才能够比较容易、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把所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转化到实际中去。换句话说,将来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都得和财政、税务部门打交道。只不过你的工作性质不同,身份不同,打交道的角度也许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财政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哪个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什么地位?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科又是如何交叉和渗透的呢? 或者进一步讲,财政资金、财政杠杆、财政政策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内容。 具体包括五大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