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后,骨折两端最理想的位置是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恢复原来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的骨折,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这就称为功能复位。

若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进行多次的手法复位,滥用粗暴方法或轻易采用切开复位等方法,都是错误的。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不仅增加软组织的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肱骨髁上骨折,若反复多次复位,可引起骨化性肌炎,影响肘关节的功能,不同部位的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

每一部位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一般认为: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下肢骨折缩短移位在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长管骨横形骨折在骨干部端对位达到1/3,干骺端对位达到3/4以上,在幼儿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因与关节活动方向相致,可在骨痂塑形期自行矫正,但在下肢,成人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不超过10度,儿童不超过15度,日后在骨痂塑形期也可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自行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上肢骨折部位不同要求不同,肱骨干的轻度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多,前臂双骨折就要求对位对线都好,否则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骨折功能复位

折的恢复是由骨膜完成的,但成骨细胞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所以不可着急,需静静修养,适量运动,另外,过多的补充营养(如钙)完全没有必要,稍加补充就行啦!下面给你些专家建议,祝你早日康复!

骨折的治疗原则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复位

(一)骨折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

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二)复位的标准一般说来,骨折复位应争取到解剖学对位,或接近解剖学对位。但临床实践中,由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伤后骨折的肿胀程度、复位时设备条件和复位者技术水平等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尽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复。以骨折修复后不影响病人肢体的功能为原则。

1.上肢:肱骨骨折,较多的缩短畸形和侧方移位,略超过5°~10°的成角,对患肢功能影响都不大。尺挠骨骨折要求较严。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时,对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影响不大。尺挠骨必须同时整复。

2.下肢:下肢骨折缩短应不超过2cm为宜,过多的缩短,会出现破行,日久会引起髋部和腰部疼痛。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下肢的内旋或外旋,均会影响下肢行走的步态。

3.儿童:儿童骨折整复要求较宽,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转畸形,以及轻度的缩短或侧方移位,在儿童发育中,均可靠强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偿,日后可无明显功能障碍。

4.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拆线经过关节面者,复位要求较高,应争取解剖学复位。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解剖学复位者,则应酌情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三)复位的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①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②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②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④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⑥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⑧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⑨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二.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三.功能锻炼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临床上功能锻炼有两种形式: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

(一)主动运动是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向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轻创伤对全身反应,防止关节僵硬,因此主动运动应自始至终贯串在整个骨折修复过程中。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骨折l一2周内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而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挠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带动患肢的活动。

2.第二阶段: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和牵引拆除后,除了固定期间所控制的关节活动需继续锻炼修复外,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固定拆除后,还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那么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外洗和推拿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另外,还可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应仍以主动锻炼为主。

(二)被动运动

1.按摩: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2.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对早日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囊挛缩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三)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2.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可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若骤然作剧烈活动而使骨断端再移位,同时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不敢进行锻炼,对这样的病人应作耐心说服工作。

3.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都应防止。

骨折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 1)切开复位的指征: ①骨折端之间有肌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②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⑤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切开复位的优点是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或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主要有; ①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②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易于发生感染; ③所用的内固定器材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可发生无菌性炎症,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二)骨折的固定 1.外固定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

诊疗指南四肢骨折

四肢骨折(fracture of extremities ) 一、四肢新鲜骨折(fresh fracture of extremities ) [诊断标准] 1.病史有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 (1)休克:除骨折外,考虑有内脏破裂,内出血,颅脑损伤等。 (2)骨折部疼痛与压痛。 (3)骨折部肿胀、瘀斑、畸形(包括短缩、旋转、成角畸形) (4)功能障碍,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5)骨传导音改变,与健侧对比,音调低沉或消失。 (6)X 线改变: 正位、侧位、斜位或特殊位,有骨小梁折断征。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肝 5 项,须在1~ 2 日内完成。 2 .胸透、心电、摄X 线片,须在2~ 3 日完成。 [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或皮牵引、骨牵引等) ,以及中医中药治疗;开放性骨折要使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2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接骨板、髓内针或植骨等)。 [治疗计划] 1 .一般闭合性骨折,无休克、无内脏损伤时,应在伤后1~4 小时内给予手法复位外 固定治疗。因为肢体尚未肿胀,容易复位。 2 .骨折后肢体肿胀严重,出现水泡,不宜立即复位。应保持患肢抬高,待肿胀消退 后尽早复位,最迟不宜超过7~10 日。 3 .骨折伴有休克、昏迷或内脏损伤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内脏损伤。待全身情况 好转后,方能考虑骨折的复位和治疗问题。在骨折治疗前必须给予适当的外固定。 4 .新鲜开放性骨折,应立即给予清创、闭合创口,同时将骨折复位给予必要的内固 定或牵引、外固定。 5 .股骨干骨折,适于牵引复位者,不论其肿胀程度,均应立即行牵引复位治疗。 6 .有下列情况时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1)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佳者。 (2)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3)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而严重影响功能者。 (4)骨折伴有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者,在处理血管、神经的同时必须给骨折复位内固 定。 (5)多发性或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可选择适当部位施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住院日数] 1 .术前当日手术或局部消肿后(1~5 日)手术。 2 .术后手术后住院10~15 日。 3 .非手术治疗 2~3 周。 (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者 (2)牵引治疗者5~7 周。 [疗效判定] 1 .治愈标准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有哪些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有哪些? 答: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①局部无压痛及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反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外固定解除后上肢能向前平举l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哪些骨折一般不出现骨折之专有体征? 答: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无移位骨折。 试说开放性骨折的分度? 答:按软组织损伤程度分三度: 第一度: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 第二度:皮肤被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肉中等度损伤。 第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骨折治疗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②固定:是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 ③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以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复习要点 ?骨折定义 ?骨折的特有体征 ?复习要点 骨折愈合过程中,由软骨内化骨而分别形成何种骨痂: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 ?复习要点 骨折愈合过程中,由膜内化骨而分别形成何种骨痂:外骨痂和内骨痂。 ?复习要点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原则:清除创面创口内异物、切除创面创口内坏死组织、保留游离的碎骨片。 ?复习要点 骨折晚期的局部并发症有: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 ?复习要点 骨折复位有几个标准:二个,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复习要点 骨盆耻骨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 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均为: ?A、开放性骨折 ?B、闭合性骨折 ?C、病理性骨折 ?D、嵌插性骨折 ?E、稳定性骨折 ?复习要点 外伤性骨折的形成原因中哪一项为不正确: ? A.直接暴力 ? B.间接暴力 ? C.积累性劳损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后,骨折两端最理想的位置是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恢复原来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的骨折,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这就称为功能复位。 若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进行多次的手法复位,滥用粗暴方法或轻易采用切开复位等方法,都是错误的。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不仅增加软组织的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肱骨髁上骨折,若反复多次复位,可引起骨化性肌炎,影响肘关节的功能,不同部位的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 每一部位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一般认为: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下肢骨折缩短移位在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长管骨横形骨折在骨干部端对位达到1/3,干骺端对位达到3/4以上,在幼儿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因与关节活动方向相致,可在骨痂塑形期自行矫正,但在下肢,成人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不超过10度,儿童不超过15度,日后在骨痂塑形期也可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自行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上肢骨折部位不同要求不同,肱骨干的轻度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多,前臂双骨折就要求对位对线都好,否则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骨折功能复位 折的恢复是由骨膜完成的,但成骨细胞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所以不可着急,需静静修养,适量运动,另外,过多的补充营养(如钙)完全没有必要,稍加补充就行啦!下面给你些专家建议,祝你早日康复! 骨折的治疗原则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复位 (一)骨折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一、骨折的复位(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方法有两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人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ml(需先作皮试)或O.5%利多卡因10 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 (2)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图61—24),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 (3)对准方向: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牵引(图61-24),也可将骨牵引的牵引弓系于螺旋牵引架的螺旋杆上,转动螺旋进行牵引,称螺旋牵引(图

骨折注意事项

骨折病人须知及 注意事项 亲爱的患者及家属: 骨折的恢复是由骨膜完成的,但成骨细胞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所以不可着急,需静静修养,适量运动,另外,过多的补充营养(如钙)完全没有必要,稍加补充就行啦!下面给你些专家建议,祝你早日康复!骨折的治疗原则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复位(一)骨折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二)复位的标准一般说来,骨折复位应争取到解剖学对位,或接近解剖学对位。但临床实践中,由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伤后骨折的肿胀程度、复位时设备条件和复位者技术水平等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尽最大努力使患肢得到最好程度的恢复。以骨折修复后不影响病人肢体的功能为原则。 1.上肢:肱骨骨折,较多的缩短畸形和侧方移位,略超过5°~10°的成角,对患肢功能影响都不大。尺挠骨骨折要求较严。侧方移位不可超过50%,成角畸形在5°~10°以下时,对前臂旋前、旋后功能影响不大。尺挠骨必须同时整复。 2.下肢:下肢骨折缩短应不超过2cm为宜,过多的缩短,会出现破行,日久会引起髋部和腰部疼痛。旋转移位,应尽力矫正,下肢的内旋或外旋,均会影响下肢行走的步态。 3.儿童:儿童骨折整复要求较宽,一般15°以下成角及旋转畸形,以及轻度的缩短或侧方移位,在儿童发育中,均可靠强大的塑形能力得到代偿,日后可无明显功能障碍。 4.关节内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拆线经过关节面者,复位要求较高,应争取解剖学复位。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较满意的解剖学复位者,则应酌情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 (三)复位的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①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②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②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④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⑥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⑥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

骨科学复习题库

骨科学复习题库(含多种题型) A型题 1、下列那一个试验是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的: D A、杜格氏试验(Dugos) B、直尺试验 C、张力试验 D、麦氏试验(McMurray) E、浮髂试验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是:B A、寒战,高烧持续不退 B、可疑部位穿刺有脓 C、局部剧痛,肢体不敢活动 D、烦燥,谵妄等败血症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项为腰部本身疾患:C A、蛛网膜炎 B、脊髓瘤 C、腰椎间盘突出症 D、盆腔肿瘤 4、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病发症是;B A、肱骨下端缺血性坏死 B、血管神经损伤 C、骨折局部感染 D、脂肪栓塞 E、损伤性休克 5、战地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是:D A、清创缝合 B、换药 C、包扎固定 D、初期处理,伤口不缝合 E、清洗后植皮 6、某男50岁,左胫腓骨中下1/3段横断骨折,经手法整复达功能复位标准,小夹板固定三 月照片复查,骨痂少,骨折未愈合,其原因:B A、年纪较大 B、骨折段血液供应不良 C、不宜用小夹板固定 D、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影响 E、骨折复位不够理想

7、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局部表现:B A、干骺端肿大,皮温增高,静脉怒张 B、干骺端有持续性剧痛及明显深压痛 C、整段肢体剧烈疼痛 D、关节积液、活动受限 E、局部有明显红肿及压痛 8、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时对骨折片的处理原则是:E A、将骨折片全部去除 B、将骨折片全部保留 C、保留大的骨折片,去除小的骨折片 D、与软组织连系的全部保留,游离的全部切除 E、与软组织连系的和大的游离骨折片全部保留,去除小的游离骨折片 9、何种试验方法对诊断半月板损伤最有意义:E A、妥马氏试验 B、侧旁活动试验 C、抽斗试验 D、浮髌试验 E、麦氏试验 10、骨盆骨折患者骨盆骨折最主要的体征是:C A、骨盆畸形 B、反常活动 C、局部压痛和间接挤压痛 D、骨擦音、残骨擦感呈阳性 E、骨盆软组织肿胀和瘀斑 11、骨盆骨折患者常合并休克,主要原因是:C A、多合并大动脉损伤 B、多合并肝、脾破裂 C、骨盆本身为血循丰富的松质骨,骨折时常出血严重 D、多合并大静脉损伤 E、多为开放性骨折 12、筋膜间隙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C A、主要神经损伤 B、肌肉挛缩 C、筋膜间隙内高压 D、病变以下血供阻断 E、静脉栓塞 13、预防开放性伤口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D

骨折的急救及治疗骨折的原则

骨折的急救 ?抢救生命,保护伤肢,减轻痛苦,防再损伤与污染,迅速转送,以便治疗 ?一般处理:初步检查,抢救生命,抗休克,通气 ?创口包扎 ?妥善固定 ?迅速而平稳地运送 治疗骨折的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固定: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 ?功能锻炼: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中西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种类 ?手法复位与固定 ?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其要点 ?解除疼痛、肌松弛位、对准方向、拔伸牵引、手摸心会、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分离扳正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矫正了各种移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对线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其中: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下肢侧方成角完全复位,缩短移位不超过1cm,上肢前臂双骨折对位对线须良好。 ?长骨干横骨折,对位应大于1/3,干骺端对位应大于3/4 ?儿童下肢缩短可在2cm以内 ?外固定: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外固定架 切开复位与内固定 ?切开复位:施行手术,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内固定: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加压钢板等 ?指征: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有软组织嵌入者 ?手术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或不能维持复位而严重影响功能者 ?关节内骨折移位大者 ?骨折并发主要的血管、神经损伤 ?多发骨折 ?手法复位与内固定(经皮穿针内固定) 功能锻炼 ?连续过程,(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愈合) ?根据恢复的程度而循序渐进 ?必须加强“重点关节”的功能锻炼 ?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 ?必须注意增加有利骨折修复的活动 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原则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锻炼的基础;固定是骨折愈合 的关键;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患肢功能;正确而恰当的 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血肿吸收和骨痂生长,防止肌 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a,解剖复位: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为解剖复 位。 b,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 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 节活动方向一致,可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引起创伤 性关节炎;上肢肱骨干骨折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 求对位对线均良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行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 骨折至少应对位3/4. 2.复位方法: a.手法复位:手法需轻柔,并争取一次复位成功,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 的复位影响骨折愈合,不可盲目追求解剖复位而多次手法复位 b.切开复位:指征①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②关节内骨折 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 患肢功能者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 宜行骨折切开复位⑤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⑥不 稳定性骨折,如四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及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 伤者 c.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骨折治疗的原则

骨折复位及牵引治疗 闭合性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 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但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还得用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并发症。用药利于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骨折的复位: 1.复位的时间:骨折整复越早越好,早整复比较容易,也易获得正确对位。病人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整复骨折。如肢体明显肿胀,或已出现水泡,应将水泡在无菌技术下刺破,放空泡液,临时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抬高患侧,密切观察末稍循环,待肿胀消退后再考虑复位。 2.复位标准: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动。骨折后骨折段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因此,在治疗骨折时,就要复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对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固,骨折就能较快愈合,肢体功能就能顺利恢复。因此对每一骨折都应认真整复。⑴解剖复位是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达不到解剖复位,若强求解剖复位常需多次手法复位或手术才能达到,其结果造成创伤大,合并症多,功能恢复并不一定满意。功能复位可为不完全复位,是容易达到的,复位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争取功能最大限度恢复。而不是最大限度复位(解剖复位)。⑵功能复位的标准手法复位整复后,骨端有一定接触,例如50%左右对位,没有重叠和分离,没有成角或旋转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机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复位是手法复位一般选择的标准,若手术复位应要求得到解剖复位。 3.复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可根据不同的骨折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牵引与反牵引 2.手法整复 3.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 ⑴手法复位:凡能手法达到功能复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应采用手法复位。如胫腓骨横形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指骨骨折等。具体方法如下:①麻醉: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的痉挛。可用局麻(血肿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也可采用全麻。待麻醉完善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复位。② 手法:用牵引和反牵引克服肌肉收缩,对准方向,原则上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必要时采用辅助手法: ⒈拨伸牵引:既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患肢远侧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骨折概论

骨折概论 第一节骨折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一、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段 二、成因: (一)暴力作用(创伤性骨折) 1、直接暴力: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和肌收缩使肢体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疲劳骨折)。(二)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 三、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分为: 1、闭合性 2、开放性:重视防治感染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 1、不完全:部分中断 (1)裂缝骨折: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 (2)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 2、完全:全部中断 (1)横形 (2)斜形 (3)螺旋形 (4)粉碎性 (5)嵌插

(6)压缩性 (7)凹陷性 (8)骨骺分离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为: 1、稳定性: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 2、不稳定性: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发生移位者 四、骨折段移位: 1、类型(1)成角移位:以顶角方向为准 (2)侧方移位:近折段为准 (3)缩短移位:重叠成嵌插 (4)分离移位:间隙 (5)旋转移位 2、影响因素:(1)外界暴力的性质、大小和作用方向 (2)肌肉的牵拉 (3)骨折远侧段肢体的牵拉,可致骨折分离移位 (4)不恰当的搬运和治疗 第二节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一、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1、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 2、发热 (二)局部表现: 1、骨折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1)畸形 (2)异常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二、骨折的X线检查: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或对侧相应部位对比X线片。 第三节骨折的并发症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1)肝、脾破裂:严重的下胸壁损伤 (2)肺损伤:气闷、血胸或血气胸,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3)膀胱和尿道损伤:骨盆骨折所致 (4)直肠损伤:骶尾骨骨折所致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肱A、月国A、胫前或胫后A (2)周围神经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桡N;腓骨颈骨折——腓总N (3)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 5、骨筋膜室综合征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褥疮

骨折手法复位最佳时间

骨折手法复位最佳时间 骨折患者需要手法复位治疗,那么什么时候是骨折手法复位的最佳时间呢?答案当然是越早越好,这是因为刚骨折时,骨折部位没有变得更加臃肿,比较好实施手法复位。除此之外,下面就来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手法复位的相关要求、复位前的准备以及复位的标准的具体内容。 ★   1.手法复位的要求 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的基本手法,在骨伤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的骨折通过正骨手法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手阖要求稳、准、轻巧。 ★   2.手复位前的准备 ★(1)★术者和助手准备:术者和助手需对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做全面的了解;结合病史、受伤机理、临床检查结果及x 线照片等进行诊断。明确诊断出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类型。分析制订手法复位的方法、步骤、职责、固定器材。争取一次完

成手法复位。 ★(2)麻醉:手法复位采用麻醉止痛,使肌肉松弛,便于复位,避免疼痛引起休克。一般可采用局部血肿内麻醉,复位时间较长也可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对于简单骨折,手法熟练、有把握在短时间获得满意复位的,可不用麻醉。 ★   3.手法复位的时间 手法复位的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一般认为伤后2 h以内局部瘀肿较轻,肌肉尚未痉挛,复位较容易,最适宜复位。儿童伤后5天以内可以获得满意效果,成人7--10天仍可考虑手法复位。对伤肢肿胀严重者可先作临时固定或皮肤牵引抬高患肢,等肿胀减轻后尽早整复。儿童骨折愈合快更应早期复位。但肿胀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和胫骨上端骨折应尽早复位,尽早解除对血管的压迫,减少出血,对开放性骨折应在清创时复位骨折。 ★   4.手法复位的标准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创伤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 闭合性骨折 【诊断要点】 1. 病史:外伤史。 2. 体征:具有骨折专有体征:异常活动、局部畸形、骨摩擦音(感)等。 3. X线照片。 【治疗原则】 1. 凡疑有骨折者,一律按骨折处理。 2. 有休克者须先抗休克;有脏损伤者,先处理脏损伤,然后再处理骨折。 3. 疼痛剧烈,可给予镇痛药物。 4. 在恰当的麻醉下,早期手法复位。复位时要按X线片所示纠正骨折移位,动作要轻柔。 5. 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牵引术或切开复位。 6. 切开复位时机按具体情况决定。局部肿胀严重、伤后超过48小时者,可消肿后手术。 7. 四肢长骨干骨折复位后,应用石膏或夹板固定。 8. 复位后及时进行X线正侧位摄片或透视,复查治疗效果。 9. 早期指导病人作主动性功能锻炼。 10. 骨折应固定到临床愈合为止,一般时间是:锁骨4~8周,肱骨干5~6周,尺桡骨干6~ 8周,股骨7~9周,胫腓骨8~10周。颈椎4~6周,胸椎6~8周,腰椎10~12周。 11. 去除外固定前,必须摄X线片,确定骨折愈合为止。 小夹板固定术 【适应证】 1. 四肢闭合性骨折,但骨折不稳定型者,应配合应用皮牵引或骨牵引。 2. 四肢开放性骨折已进行固定者,如股骨髓针固定后。 【注意事项】 1. 所选择夹板长短、宽窄应当合适。太宽不能固定牢靠,太窄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夹板应占 肢体周径五分之四。 2. 应合理放置固定垫,并且位置要准确。 3. 应用夹板前应准确判断病人神经、血管等损伤情况,以利于观察。 4. 缚带要松紧合适,要求缚后所打的结可以上下移动1厘米。 5. 有计划指导病人作功能锻炼,并嘱病人随时复诊。 石膏绷带固定 【包扎前准备】 1. 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 色笔。 2.患者的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