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古喻今,告诫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覆辙的主旨。

2.学习本文历叙史实,然后分析议论,从史实对比中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铺张渲染的叙事特色和酣畅流利的语言特点。

4.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5.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文章通过史实对比分析,再得出结论的写作手法。

2.在朗读中理解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文章铺张渲染的叙事特色在突出文章主旨上的作用。

2.文章借古喻今的写作主旨以及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法。

2.小组讨论法。

3.小组自学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并思考问题:

两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诗中写出了主人公才能如何?他又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

(点击课件)

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思考。

教师提示:两首诗中写的同一个主人公就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贾谊。这两首诗都突出写到贾谊的才情之高,世人不及,但却怀才不遇,抑郁而终。

那么贾谊的“才情”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中来。《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洛阳人。少时即因博学能文称于郡中,20多岁召为博士,被文帝赏识,提拔为太中大夫。主张改革,因遭周勃、灌婴等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去长沙途中,贾谊写下了力作《吊屈原赋》。四年后,被召回朝,拜为梁怀王太傅。在此期间贾谊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等问题,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入朝时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哭泣一年有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所著的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四、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大,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秦统一天下后,人民希望休养生息,过和平宁静的生活。但是,秦始皇为了保持其政权,为了过骄奢淫逸的生活,不仅严刑苛法,焚书坑儒,而且行封禅大典,造阿房宫。上面为穷奢极欲而横征暴敛,下面因戍役无期而民不聊生,终于引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葬送了秦王朝。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下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五、疏通文意

1.听课文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1)对于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以相同句式归类讲析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

这样的句子有: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D.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2)重点疏通第三、四自然段文意。

(3)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自学第五自然段。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

通假字:合从缔交(从──纵)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

赢粮而景从(景──影)百有余年矣(有──又)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

约从离衡流血漂橹

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

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

序八州而朝同列

B.名词活用作状语:

内……外……南取……西取……东割……北收……

席卷……包举……囊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动词活用作名词:追亡逐北

D.形容词用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文言句式:

A.省略句式

以(之)为桂林、象郡委命(于)下吏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聚之(于)咸阳

以(之)为国倔起(于)阡陌之中

B.判断句式: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倒装句式:自若也

D.被动句式:为天下笑

3.再次齐读课文并思考:

(1)文章每一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文章第一到第四自然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五自然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本文是一篇史论文,论点是什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的?

明确: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论点是在大量的历叙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归纳主旨,了解文章借古喻今的写法;分析文章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提问

1.检查朗读情况,抽查文言知识。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请翻译。

二、导入新课

前车之鉴是告诫人们不要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贾谊写《过秦论》,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是以谁为借鉴,告诫人们什么呢?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从文章开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到第三自然段的“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叙述秦国的崛起─强大─鼎盛(“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秦“并吞八荒”之举)。

守之势:从“于是废先王之道”到第四自然段结束,叙述秦由统一到覆灭。

2.选一名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小组讨论回答:

①秦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物质条件有哪些?

明确:“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秦国在孝公时到秦始皇之前采取了哪些进攻的措施?

明确:扩张领土,各个击破:“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与九国作战,宰割天下:“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③秦国与九个诸侯国的函谷关之战,明明是九国合力攻打秦国,秦国“开关延敌”,被动挨打,这是秦国的“攻之势”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上文所述可见:秦国对诸侯国各个击破的“攻打”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难以单独与之抗衡,在这种攻势之下,九国被迫“会盟而谋弱秦”。九国之师虽表面强大,但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样九国的实力远不如秦国,虽“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而秦国之所以“开关延敌”,因为函谷关地势险要,狭窄,只能容纳少数人,九国的军队不可能同时进入。因此九国的百万之师形同虚设,可见秦国是以守为攻,其实质还是攻。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为守,就其在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他把统治的力量放在了哪里?他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明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做好防御外患的工作外,他统治天下的主要力量放在了如何统治人民上。他的统治策略大致可分为三步:首先是愚民政策,“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二步是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第三步是“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止人民造反,人民敢怒不敢言。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作了铺垫。

4.请男生齐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叙写了陈涉起义,强秦灭亡。作者从哪些方面叙写陈涉的个人情况及起义情况的?

明确: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作者为什么写陈涉与起义军的种种弱势,这与“过秦”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极写陈涉位卑才短,是个极平凡的小人物,没有指挥和号召能力,是仓猝起兵,人数少武器简陋,他的部队简直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可是就是这位“才能不及中人”的领导,这些“倔起阡陌之中”的“疲弊之卒”,顷刻间即“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很快便使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七庙隳”。从以上情形不难看出:秦的失败绝不是因为力量不强大,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秦朝的政治状况如何?

明确:“天下的人如同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应和似的回应他,都带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追随他。”人民之所以如此响应他,绝不是因为陈涉有什么特殊的号召力,而是因为他的举动代表了人民的共同心声──推翻这个不施仁义的秦王朝。可见秦的政治是多么的失败。

5.学生齐读第五段,思考:

本段是文章议论的一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史实的对比中得出论点的?

明确:全文共用了三项对比:一是将秦的实力与九国对比,秦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本身作前后对比,统一天下之后的秦朝力量远远大于诸侯国时的秦;三是将陈涉起义军的力量与九国之师对比,陈涉起义军的力量之小,与九国“不可同日而语”。通过以上三项对比,读者当然也不难得出另一项对比:秦王朝与陈涉起义军的对比,前者强,后者弱,相差十分悬殊。正是在“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到最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的过程中,从大量历史事实的对比中,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扩展迁移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后明确:

启示是:施仁政,行仁政。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下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施行仁政,免蹈秦王之覆辙。

另外,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2.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提示:

(1)贾谊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状况,他提出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并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说明他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这只能是一种幻想。由此可见他观点的局限性。

此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发挥回答。

3.铺张渲染是赋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作本文时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来叙述史实,这种用赋的语言写议论文的手法,你读起来感觉如何?

(学生自行讨论,作答。)

五、小结

贾谊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毛泽东同志也曾批评过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因此我们学习本文,不仅吸取其文学上的精华,更应该学会“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把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第三课时

练习:

(1)对于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以相同句式归类讲析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

这样的句子有: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D.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2)重点疏通第三、四自然段文意。

(3)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自学第五自然段。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

通假字:合从缔交(从──纵)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

赢粮而景从(景──影)百有余年矣(有──又)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

约从离衡流血漂橹

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

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

序八州而朝同列

B.名词活用作状语:

内……外……南取……西取……东割……北收……

席卷……包举……囊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动词活用作名词:追亡逐北

D.形容词用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文言句式:

A.省略句式

以(之)为桂林、象郡委命(于)下吏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聚之(于)咸阳

以(之)为国倔起(于)阡陌之中

B.判断句式: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倒装句式:自若也

D.被动句式:为天下笑

3.再次齐读课文并思考:

(1)文章每一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文章第一到第四自然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五自然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本文是一篇史论文,论点是什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的?

明确: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论点是在大量的历叙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背诵课文

作业

1.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请大家在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些这样的人物,摘取他们的名句,思考一下这些句子体现了他们的哪些思想?

2.读课后《过秦论》的中、下篇,理解文意,与本文就内容和写法上作比较。

过秦论全文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 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香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

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翻译: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最新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

最新过秦论练习题(1)

《过秦论》练习 班级姓名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是___________ 论”___________ ,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 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 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 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 司马迁把他 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 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 牖()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 为城 劲()弩不及中( )人墨翟()蹑足行() 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 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探究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于内,囊括四海() 据肴函之固_ (内立法度() 外()连横而斗诸侯() 【检测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 u)藩篱(f a n)崤山(y a o)蒙恬(ti a n) B.逡巡(q 口 n) 锋镝(d i)蹑足(ni e)墨翟(zh a i ) C.谪戍(zh e)鞭笞(ch i)黔首(qi a n) 囊括(n a n g ) D.隳名城(hu i)户牖(y o u) 棘矜(j i赢粮(y i n ) 2. 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B.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 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席卷天下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西举巴蜀

过秦论

过秦论 一、给加点字注音 一夫作难. ( ) ..而七庙隳.(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谪.戍之众()陈轸、召.滑( ) 赢粮而景.从()孝公既没.() 二、填空 1、本文作者(),(),政治家,()家,“过秦”,意思是()。“过”的词性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七庙隳”句中“七庙”指的是()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属于特殊句式中的()句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句中的“山东”应指() 三、解释加点词 蒙.故业,因.遗策()()西举.巴蜀()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乐毅之徒通 ..其兵.()()()..其意()赵奢之徒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履至尊而制.六合()致.万乘之势()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追亡.逐北() 收天下之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因.利乘便()因.河为池() 焚百家之言.()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非抗.九国之师也()于是废先王之道.() 北收要.害之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务.耕织() 四、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孝公既没()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赢粮而景从() 而倔起阡陌之中() 五词类活用,写出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会盟而谋弱.秦 () 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以愚.黔首() 却.匈奴七百余里()然而陈涉,瓮牖绳 ...枢.之子()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序.八州而朝.同列()()六、翻译句子

粤教版必修4 过秦论(分层训练) Word版含解析

◆16过秦论 (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qián)合从缔.交(tì) 鞭笞.(chī) 瓮牖.绳枢(yǒu) B.阡.陌(qiān) 逡.巡(qūn) 猗.顿(yī) 赢粮景.从(jǐnɡ) C.隳.名城(huī) 崤.函(xiáo) 钩戟长铩.(shā) 锄耰棘矜.(qín) D.谪.戍(zhé) 比权量.力(liánɡ) 作难.(nàn) 良将劲弩.(nǔ) 2.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合从缔交②流血漂橹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振长策而御宇内⑤而崛起阡陌之中⑥蹑足行伍之间⑦天下云合而响应⑧百有余年矣⑨序八州而朝同列⑩比权量力A.①③⑧B.①②⑤⑧ C.①③④⑨D.⑥⑦⑧⑩ 3.对下列句中名词作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席卷天下②云合而响应③船载以入④赢粮而景从⑤内立法度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⑧吾得兄事之⑨良庖岁更刀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④⑥⑧句表比喻,译为“像……那样” B.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译为乘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百越之.君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⑦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④B.①③④/⑤⑥/②⑦ C.①②⑤⑦/③⑥/④D.①②④/③⑦/⑤⑥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过秦论(中)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返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 2.诵读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 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二)议论部分():写 批注文章 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 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第10课过秦论 ★《过秦论》是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 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1.注字音

过秦论_4

过秦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二、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三、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四、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五、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

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①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②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亡、制、兵、策。③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Word版)

高二语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过秦论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

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最新过秦论高中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过秦论

过秦论 一、选择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以致.天下之士 (3)追亡逐北. (4)振.长策而御宇内 (5)隳.名城,杀豪杰 (6)却.匈奴七百余里 (7)揭.竿为旗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4)赢粮而景从 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并写出古今意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指出下列词类活用并写出类型以含义。(1)内立法度 (2)外连衡而斗诸侯 (3)会盟而谋弱秦 (4)以愚黔首 (5)序八州而朝同列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追亡.逐北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3)外.连衡而斗诸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诸侯 (5)非利.足也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弃甲曳兵.而走 行军用兵.之道 (7)会盟而谋弱.秦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聚之咸阳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为天下笑者 7.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天下云.集响应 B.南.取汉中 C.履.至尊而制六合 D.赢粮而景.从 8.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而倔起阡陌之中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的“过”这里用做动词用。 B.《过秦论》是一篇论述文,但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叙史。 C.《过秦论》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 D.《过秦论》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有很高的地位。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本命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一生共计写了800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B.《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写于清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前八十回为清朝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为高鹗续写的。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D.《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

《过秦论》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始皇既没 5.而倔起阡陌之中 6.百有余年矣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 (7)金城千里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 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

过秦论

过秦论教案 解题: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 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 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 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