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预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预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预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预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预案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人抓伤、咬伤等,都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手术室工作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

1、医师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1)病人血液中的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的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师。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工作以及妇、产科、血液科的操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均可造成职业性感染。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高于HCV,HIV。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第一、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第二、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第三、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第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

(5)污染的针头和其他一次性锐器用后立即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进行安全处置。

(6)摒弃将双手回套针帽的操作方法,如需回套,建议单手回套法。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拿着污染的锐器在工作场所走动,避免意外刺伤他人或自伤。

3、应急处理程序

(1)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如果是黏膜损伤则用流动水和生理盐水冲洗。

(2)当事医务人员认真填写本单位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其内容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的处理。

(3)医务人员发生意外事件后应在24-48小时内完成自身和接触病人血清的HIV和HBsAg相关检查,血清学随访时间为1年,同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给艾滋病患者采血时应该采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职业暴露者应该在暴露1-2小时内,进行连续4个周的预防性治疗。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HIV/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近几年,在我国随着感染人数和病人的快速增加,艾滋病预防与治疗任务日益加重,职业暴露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职业暴露及导致感染的危险性 职业工作者可以通过皮肤损伤的黏膜直接暴露于HIV。皮肤损伤:针刺损伤时注入了HIV感染的血液,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皮肤的切割伤也较为常见。不完整的皮肤接触HIV,感染HIV的危险性相当低。所谓黏膜暴露,是指黏膜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溅入眼、鼻等部

位。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美国CDC研究结果显示,针头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其导致血清阳转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医护人员刺伤的伤口很深;(2)在针具上有可见的血液,或有血液从伤口溢口;(3)针具刺伤病人的静脉或动脉(例如用于采血的针具);(4)污染来自于晚期AIDS病人(病人在事故后2个月之内死于艾滋病,推断艾滋病病素载量很高)。 二、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数据分析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事医疗和实验检测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传播。因此必须强调普遍性防护原则。 预防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严守通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采用安全的真空蝶形针具,可以减少直接接触血液和/或体液的危险性。 1、保护屏障 (1)手套: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考试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泰安市中心医院特检科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考试题(2015-10) 科别: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 1.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自年6月1日起实施。 2.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 二、是非题(是√非×)(每题4分) 1.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 () 2. 医务人员接触到患者的唾液、泪液、汗液和尿液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3. 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后放入医疗废物收集箱。() 4.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 5.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6.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2级。() 7.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

三、选择题(每题4分) 1. 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A.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B.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C.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D.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 A.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C.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D.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C.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D.以上都是。 4.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类型:() A.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 细胞计数低者; D.以上都是。 5.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 () A.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暴露方式; C.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D.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6.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 A.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B.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 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总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公安、司法等系统有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负责抓捕和监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嫌疑犯、犯人、吸毒人员以及性罪错人员的公安、监狱、劳教等系统的工作人员。 第二部分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总指挥:韩震霖 副总指挥:赵秀红、赵春兰、翟晓光、张捷敏、王彦玲 下设应急办,成立流行病学调查组、消毒处理组、采样组、检验组。 二、各组成员及职责

(一)流行病学调查组 组成:艾滋病防治科、传染病控制科、计划免疫科等科室成员 职责:负责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二)消毒处理组 组成:消毒科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指导职业暴露现场消毒处理和应急处理工作。 (三)采样组 组成: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室人员 职责:负责对职业暴露采集血样送检,指导职业暴露监测工作。 (四)检验组 组成:检验科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人员 职责:负责对职业暴露人员采集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和业务指导。 第三部分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血源性职业暴露预案(处理流程图)

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处理流程图) 一、医疗锐器伤的防护 (一)医疗锐器刺伤的预防措施 1.对临床护理人员加强教育,加深临床护理人员对医疗锐器刺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措施。 2.了解与锐器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以在临床工作中避免和减少发生锐器伤。与锐器刺伤有关的不规范操作主要有:将用过的锐器或注射器进行分离、浸泡、清洗;将用过的针帽套回针头;将血液或体液从一个容器转到另一个容器;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过程中不规范操作。 3.掌握医疗锐器处理原则及方法,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及工作人员的第二次污染。医疗锐器处理原则是用后的锐器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坚硬的容器内;对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二)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 详见流程图处理方法 二、职业暴露的防护 (一)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1.手及皮肤表面接触血液、深层体液或可能受污染的器具后应立即彻底清洗。 2.在任何情况下处理深层体液时必须戴手套。 3.工作完成后应尽快脱去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套。 4.接触每一位患者后应更换手套。

5.脱去手套后,即使手套表面没有破损也应马上清洗双手。 6.在工作中预料会有血液/体液溅出应戴防护眼罩并穿不渗透防护服/围裙。 7.针头使用后切勿套上针帽,应将针头置于固定的容器内。 8.任何地方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用稀释的的含有氯的消毒剂消毒,再脱手套,认真清洗双手。 9.应记录及报告血液/体液暴露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 1.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2.戴手套:预料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手上有伤口时;在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3.其他防护措施:包括目镜、帽子、隔离衣、鞋套、口罩、面罩等。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放置在指定位置。 (三)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详见流程图处理方法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附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令狐采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本指导原则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 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规范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规范 一、目的 医院的工作环境存在潜在的职业危险,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各种处置和抢救,因此医护人员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职业性损伤潜在危险性大。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的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的锐器损伤,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制定本规范。 二、预防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 2、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感染性物体时应做好职业防护,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 3、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在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对高危人员给予疫苗等预防接种。 三、发生锐器损伤后的伤口处理流程 1、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登记报告流程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再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经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报院感管理科审批、备案,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预防用药指导和随访等。 五、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处置 (一)医务人员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处置 1、乙肝职业暴露后人员如HbSAb(-)HbSAg(-),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单位,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即6月内完成3次乙肝疫苗注射(0、1、6),如以往接种过乙肝疫苗,无抗体产生,除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外,还需强化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2、乙肝职业暴露人员HbSAb(+),定量<10iu/ml,除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外,还需强化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3乙肝职业暴露人员HbSAb(+),定量>10iu/ml,则不需要预防注射。 4、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暴露后六个月追踪检查一次。 (二)医务人员丙肝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接触源病人为丙肝(HCV)抗体阳性,主要是对局部伤口进行处理,目前无特效预防措施,3个月后取血查Anti-HCV、肝功能进行追踪观察。 (三)、医务人员艾滋(HI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 防护与处理程序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 程序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医教部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同“医务人员 HIV 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 )。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

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3.具体执行部门保健科:准备应急药箱,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随访护理部:护理.中央运输和保洁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感染管理科:医师.医技及后勤等人员职业暴露后的调查.核实,应急药箱的开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实验医学科临床微生物室:意外事件发生接到报告后在24-48 小时内完成当事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 和HBsAg 相关检测并在保健科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四.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 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护理.操作或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正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其它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试题与答案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试题科室: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题3分) 1、艾滋病是( ) A、一种肿瘤B一种血液病 C、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D性病 2、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3、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4、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数 5、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6、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 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56度,30分钟 C、焚烧 D、温室,3天 7、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8、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 ) A、1—2年 B、2—3年 C、3—4年 D、7—10年 9、职业暴露的原因有:( ) A.针刺 B.切割 C.直接接触 D.以上都对 10、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 A.一般预防 B.标准预防 C.直接接触 D.以上都对 1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 A.戴手套 B.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 C.戴防护眼镜 D.不用戴手套 12、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护人员 13、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何月何日?( ) A. 6月1日 B. 8月1日 C. 12月1日 D. 11月1日 14、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 ) 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 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15、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 ) A.72小时内 B.36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小时内 二、多选题(单选,每题3分) 1、体液包括:() A.胸腔液 B.羊水 C.心包液 D.阴道分泌物 E.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

艾滋病职业暴露试题

全省卫生系统医院感染管理岗位技能竞赛 理论测试试题 艾滋病职业暴露试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什么原则(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D) A 同性恋者 B 性乱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 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 戴手套 B 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不用戴手套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 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C) A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 长 B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 短 C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 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D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8、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 于轻度的是(A)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9、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 属于重度的是(B)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10、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二、多项选择(10题) 1、体液包括:(ABCDE)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对已知HIV抗体阳性者实施注射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处理血液或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须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在容器装至3/4时将其密封和处理,不得再打开,不得重复使用。 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 7、任何设备、环境或工作台面被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洁和消毒。工作结束后,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工作台面。当工作台面被血液、体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明显污染后,或在上次清洁后工作台面又被污染,应立即消毒。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都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人抓伤、咬伤等,都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都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务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1,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的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师。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工作以及妇、产科、血液科的操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

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 成职业性感染。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 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的危险性 明显高于HCV,HIV。 (二)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 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 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 的仪器设备。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理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登记报告制度与处理程序 为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及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危害,特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事件)。意外事件需按应急程序处理。 二、医务人员:指在医疗机构中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不仅仅指医生和护士,还包括各类检查室如心电图室、内镜室、微生物室、临床病理科等的工作人员、临床药师、实习医师、保洁人员和污物处理人员等。 三、组织管理 1、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组织管理由院感办和护理部负责。 2、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的应急专家小组(同“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职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针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指导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知识培训。 四、具体执行部门 1、临床科室或相关科室:发生暴露时,当事医务人员立即按标准处置暴露部位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护士长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后在2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及院感办,当事人员24小时内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交护士长,护士长及时上交护理部。 2、护理部:负责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二次调查、核实,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感染管理办公室:准备及开启应急药箱,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随访;负责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第三次调查、核实,对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4、检验科:接到意外事件发生报告后在24-48小时内完成对暴露医务人员和接触源病人血清HIV、HCV、HBV、梅毒等项目的相关检测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安排下进行血清学随访。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血透室制度-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流程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流程 定义: 本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被艾滋病病毒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物刺破皮肤,而具有被感染HIV的可能性的情况。 一、预防原则: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即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职业暴露评价——暴露源评价和暴露级别评价 (一)暴露源的评价 分为0级(阴性)、1级(轻度)、2级(重度)和暴露源不明4级。 阴性(0级):指暴露源HIV阴性, 暴露源1级:指暴露源阳性,但HIV滴度低(处于无症状阶段、CD4计数高), 暴露源2级:指暴露源阳性,且滴度高(处于有症状阶段、CD4计数低)。 暴露源不明: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IV阳性者。

(二)暴露级别评价 分为0级、1级暴露、2级暴露、3级暴露。 0级暴露:指污染物仅污染完整的皮肤, 1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且暴露量少、时间短。 2级暴露:指污染物污染粘膜或可能有破损的皮肤,但量多,时间长;或皮肤有刺、割伤,但仅表皮擦伤,浅刺伤。 3级暴露:指皮肤的刺、割伤,且伤口较深,刺、割表面有可见血液。 (三)HIV职业暴露后应根据暴露评价,给予暴露者相应的药物预防。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均为0级:不必服用药物。 暴露源级别和暴露级别在1—2级范围:采用基本用药程序。 暴露级别为3级:不论其暴露源级别应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对暴露源级别不明的:给予基本用药程序。 三、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方案

镇赉县中医院医疗卫生人员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 工作方案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近几年来,艾滋病感染率在国内外已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成为医疗卫生部门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任务。为此,特制定具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控制上以预防为主,在预防上以宣传教育为主,在实施上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

二、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还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5、医疗废物应按照类别分类收集并做好登记。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散的专用运输工具,将医疗废物送至指定地点暂时存或焚烧。 6、医疗人员一旦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

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报告具体内容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的具体损伤程度;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等等。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领导,院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 组长:杨业田 副组长:边敬会袁金生 成员:陈永刚李玉成张国福郭义环 张立军党秀梅荆桂华张尽辉 20005年11月25日

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技术操作流程

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技术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要点说明局部伤口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 水反复冲洗粘膜 2.伤口处理与针刺伤应急处理技术同 3.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的评估 1.立即查患者有关HIV的检验结果 2.事故发生单位及时向有关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点)——当地卫生防疫站(或疾控中心)报告,储备库(点)负责人联系当地有关专家,根据情况共同进行风险的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药物和用药程序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3级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3种类型 预防性用药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1.患者为可疑或确定HIV(+),操作者HIV抗体(-),经过专家评估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小时之内,连续服药28天2.医学观察一年:在暴露后的第四周,第八周,第12周,第6个月及第12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给予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职业暴露者的相关信息,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上报 与针刺伤同当地卫生防疫站为事故处理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对事故情况进行登记和保存。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病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用药的依从性状况。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 皮肤暴露 血液、体液等污染于皮肤表面,应立即用皂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洗污染皮肤直至干净。 锐器伤粘膜暴露 如血液、体液等进入睑结膜、 鼻粘膜等,应立即用生理盐水 反复冲洗干净 发生皮肤针刺伤、切割伤等出血性损伤, 应当立即用健手在伤口旁端挤血。从近心 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 血液,禁止局部用力挤压;再用皂液和流 动水彻底冲洗;冲洗后立即消毒,可用2% 碘矴、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然后包 扎伤口。 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上报公共卫生科 明确医患双方的抗原、抗体情况 Anti-HIV、HBs-Ag、Anti-HBs、Anti-HBc、Anti-HCV、TPHA 病人HIV(+) 报告温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暴露级别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 预防性用药:4h内实施,不超过24h,连续28天。 病人HBs-Ag(+)或Anti-HBc(+) HBe-Ag(+)、Anti-HBe(+) 医务人员 HBs-Ag(+) 或Anti-HBs (+) 无需采取措施 医务人员未注 射疫苗 HBs-Ag(-)且 Anti-HBs(-) 24小时内注射 HBIG并注射 HBV疫苗 医务人员已注 射疫苗 HBs-Ag(-)且 Anti-HBs(-) 24小时内注 射HBIG并补 HBV疫苗1 针 医务人员正注射 疫苗 HBs-Ag(-)且 Anti-HBs(-) 24小时内注 射HBIG并完 成HBV疫苗 全程注射 病人Anti-HCV(+) 暴露后3 月、6月追 踪 Anti-HCV、 肝功能 病人TPHA (+) 医务人员苄 星青霉素预 防注射240u 每周一次, 2-3次 暴露后3 个月追踪 TPHA 暴露后3月、6月追踪HBs-Ag、Anti-HBs、肝功能 凭发票,相关职能科室审批后根据医院规定报销 暴露后4周、8周、12周、6月追踪Anti-HIV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9-05-15T10:17:23.2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3期作者:杨彩萍 [导读] 传染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风险也增大。对其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遂宁市中心医院 629000 一、摘要 研究工作过程中接触传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开展诊疗、检验以及护理过程中,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HIV等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将皮肤、黏膜污染,或是发生被病毒污染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将皮肤刺破受损,或是被以上病毒携带患者挠伤、咬伤等,都存在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服务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患者,在开展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传染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风险也增大。对其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对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予以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改善医务工作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状态,现综述如下。 二、前言 当前已被证实病原体可经破损伤口进入人体内,引发局部或是全身性传染疾病,诸如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等[1]。大多医务工作者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程度,因担心被传染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心理,对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三、相关措施 3.1增加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不可避免,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十分重要。定期对其开展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使其全面掌握血源性传染病传播途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并对相关专业防护技能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自觉执行安全操作规范,进行严格预防办法,降低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诊疗更具安全性。也提高医务人员客观科学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问题,使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保持对血源性职业暴露问题重视的态度。 3.2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措施 在执行侵入性治疗以及护理时,诸如注射、抽血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守预防原则,将所有患者血液、体液以及被血液或是体液污染过的物品都一律视其具有传染性,操作过程当中,严格落实规范操作程序,进行严格的防护措施。当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诊疗或是护理时必须戴好手套,完毕后脱手套及时清洗双手并消毒。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飞溅至医务人员面部、皮肤上,需要严格佩戴手套、防渗透性口罩以及防护眼镜;可能出现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是污染到医务人员身上时,必须穿戴防渗透性的隔离衣。光线充足下开展手术、穿刺、注射等操作,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器械刺伤或是划伤皮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用过的针头以及刀片等。医务人员开展治疗及护理操作前,与患者提前沟通,取得患者配合,对于不予合作或者是具有较大污染危险性的操作,由两人以上配合完成。 3.3成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组织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成立预防及处理血源性职业暴露工作的管理组织,定期开展预防职业暴露安全培训。若不幸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时采取局部紧急处理,将伤口血液挤出、快速清洗、对局部伤口消毒处理等,立即报告管理组织。对HIV职业暴露,需立即报告疾控中心,便于专家对风险进行评估并确立处理措施。HIV职业暴露后,需及时采取预防性用药,于1-2小时内最佳,最迟不超过24小时。对有关事故详细记录并报告主管部门,并对当事人严格保密,要求当事人定期进行HIV血清学监测,随访及咨询。 3.4心理护理 对医务人员有关心理情绪、认知情况进行掌握,制定相关计划,对医务人员工作行为、心理状态进行积极引导,以减少工作疏漏及严格规范化操作为起点,有效提高其工作安全性,使医务人员紧张焦虑心理状态得到缓解,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开展医疗工作。因每日工作繁杂、重复高危的工作,医务人员易出现疲劳、抑郁、埋怨的不良情绪,应加强医务人员负性情绪的疏导[2]。医务人员不慎出现职业暴露后,常存在心情不佳、恐惧回避的心理状态,严重者发生悲观厌世情绪。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并对其积极鼓励,使其正确面对疾病。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同事以及亲人对其加以关心与支持,以缓解职业暴露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存在中重度焦虑抑郁的暴露者,要定期开展心理干预措施和焦虑量表进行评估。 四、结语 职业暴露重点在于防护,定期开展血源性传染病相关培训,每月开展相关知识考核,使医务员人从心理和认知上提高防护意识,让其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更加谨慎,危险因素防范意识主动性增强,降低职业暴露不良事件的发生。据彭凌等人的相关报道指出[3],增强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培养,定期对其开展职业安全教育,使其掌握防护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强化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流程安全操作,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落实报告流程,完善暴露后正确处理措施,使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感染发生降低,让医务人员更具安全感,具备良好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史世俊,李桂玲,等.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11):1043-1044+1048. [2]谭卫仙,曾运红,陈冬梅,等.我院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05):603-604. [3]彭凌,郑舟军,周月华.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1):106-107.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答案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成绩日期姓名 一、单项选择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二、多项选择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为防针刺伤,正确诊疗操作是:(ABC)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E 针头做为医疗废物放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收集 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BCDE ) A 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 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 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的碘伏进行 消毒 D 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E 眼部暴露时用洗眼器对眼睛进行彻底冲洗 4、暴露源患者HBsAg(+)时对暴露者的处理(ABCD) A 暴露者抗-HBs阳性,不必处理 B 暴露者抗-HBs阴性,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不同部位注射乙肝 疫苗(20μg),1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第二针、第三针 C 暴露者抗-HBs阴性,暴露后3个月、6个月检查HBsAg、抗-HBs、肝功 D 暴露者抗-HBs不详,按照抗-HBs阴性处理 E 暴露者抗-HBs不详时不必处理 三、填空题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 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