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编号: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姓名郭锐捷

学号

专业心理咨询

班级 2 班

指导教师李文莉

2009 年5 月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 (3)

1.1 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 (2)

1.2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5)

2. 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6)

2.1 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指导家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 (6)

2.2 学校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

展起决定作用。 (9)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内容摘要:通过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研究发现,许多幼儿对自己或他人的性别的由来很感兴趣,但家长和教师对此避开不谈,幼儿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但都没有从大人那得到证实。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性别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有些儿童性角色畸形和成人变态。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主要因素为家庭和学校。对此,我们提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性别角色教育。幼儿早期的性别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Abstract:B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role of gender study found that many children of their own or other peopl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origin of sex, but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avoid talking about this, the children tell their own peculiar ideas, but from the adults that have not been confirmed . Now the family of the child sex edu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resulting in some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deformities of the role of metamorphosis. Impact of child sex-role behavior of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family and schools. We propose: the need for proper child education, gender rol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the gender of the child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ldren gender roles education

1. 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问题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公认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生理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心理性别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这个阶段属于孩子性别意识的潜伏期。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益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能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学校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定向的主要因素。

1.1 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

关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

1.1.1 单亲家庭与不和睦家庭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和孩子同床而眠至孩子十多岁,从小孩子喜欢与母亲搂着睡,自己也愿意抚摸母亲的身体。母亲一直放任孩子的行为,他到十几岁后养成一个怪毛病,特别渴望抚摸异性,后来将手伸向了年幼的表妹。虽然没有发生性关系,但给两个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一直被内疚、犯罪感和本能冲动困扰,不能自拔,成年后,他对异性的兴趣只停留在抚摸的欲望上,而无性交的冲动,并想通过自残解脱自己。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孩子一生下来本能地具有占有欲,他们允吸母亲的营养,煽诱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错过孩子受教育的关键期。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

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

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或父母关系不和,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和无所适从状态,无法确定认同偶像,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3—5岁之间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家长分开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分不清母爱与情爱的界限。

1.1.2 孩子的性别与家庭的期望不相一致时,家长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金蕾是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他长得很结实、高大,说话粗声大气、整天穿背心短裤,其他季节的服装,无论从色彩到款式一律男性化,且坐姿、站姿均像男孩,喜欢与男孩玩、打闹、追逐、甚至打滚、捣拳击。可一天她来幼儿园时穿着裙子,我们都很奇怪:怎么男孩子也喜欢穿裙子且愿意穿,后来才知道她本人就是女孩子。

据了解,金蕾的妈妈一直喜欢男孩子,期盼自己能生个男孩,可生下来是个女孩子,家长们都感到失望,所以一直把金蕾当成男孩子来养,言行举止都按男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家的邻居也感叹:金蕾的妈妈果然生了个儿子。当邻居们错认时,金蕾的妈妈还倍感骄傲,并不做任何解释。

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有部分家庭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而一旦与期望不符,就可能出现教养偏差,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幼儿作"异性打扮",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

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问题的男孩子,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他觉得当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各种当女孩的好处。

通过以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让孩子从小养成与自己实际性别相同的行为习惯,这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并不是一味追求女性就必须温柔、文静,男性就必须果断、勇敢,我们的目的是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使儿童逐步意识到性别无好坏、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1.3 “阴盛阳衰”型家庭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

小羽是一名高二女生,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梳过长发,没穿过裙子,言谈举止都大大咧咧的,俨然是个"假小子"。在小羽的班级里,有好几个像她这样的"假小子",她们的性格都非常直爽、开朗,经常和一群男生称兄道弟。相比之下,班级里有些男生则举止文静、性格柔弱。小羽说:"我们许多女生都喜欢李宇春青春洒脱的形象,觉得那样很帅。也有很多男生喜欢师洋,觉得那样很有味。"

而某小学教三年级的陈老师则对小学生中的"阴盛阳衰"感到有些担忧:"近几年,我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入校的那段时间,哭闹的学生中男孩占了大多数,女孩反倒很少哭闹,比男孩更能适应环境,独立能力也更强。甚至有的女孩吵嘴、打架也比男孩厉害。"

现在一些家庭中“阴盛阳衰”的双亲搭配,父亲懦弱、母亲具有男性化特点很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倾向。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称,独生子女家庭最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这些男孩子不仅容易缺乏责任心和宽容心,还容易走向自私和斤斤计较。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现在的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容易变得自私冷漠。实验也证明,婚前的女孩喜欢阴性的男孩,婚后女人喜欢阳光男人,这与激素分泌有关。但事实上,现在一些男孩子到了婚龄仍然是副孩子

样,有的结婚后,仍然出去彻夜泡网吧,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丈夫,如何关心妻子,更没有"肩膀"意识,担当不了重担。

"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越早培养越好,幼儿班最合适,所以这里应该多一些男老师。"杨雄称,父亲对儿子有很重要的榜样力量,所以父亲更应该多与儿子在一起。

1.2幼儿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

1.2.1 卫生间的安排与设计

在幼儿园里,经常孩子们几个人"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并且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几个小孩子站在一边看,而且一个个一脸的诡秘。且有位家长反映,她的的小孩自进园以来,一直都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因为在幼儿园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是一起上厕所的,很多的女孩子看他,他不敢上。

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阶段,由于媒体的渲染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性别意识形成时期正在提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有的孩子3 岁就已经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了。如果这种蒙胧意识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托幼机构卫生间进行男女分割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及早的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同时,正确引导教育他们互相尊重异性行动隐私

1.2.2 活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

在"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幼儿扮演"妈妈",而"妈妈"并没有按老师设计好的妈妈形象进行活动,而是坐到椅子上,把它当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另一扮演孩子的幼儿,对着老师大喊到:"老师、老师,她不像妈妈。"老师看了以后说到:"对啊!妈妈是不会到处开车的。妈妈都是买菜,在家洗衣服、拖地板、煮饭的。"

儿童生来虽有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儿童。儿童很早就开始从大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相互的性别观念,上学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继续,学校的教材,测验工具、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都对幼儿获得一定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

1.2.3 阴性化环境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

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

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因此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

2. 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男女两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是先天性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从儿童期开始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2.1 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指导家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

2.1.1 改变错误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男性偏好",重男轻女成为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尤其在农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问题意味着家庭对这个孩子的欢迎和期望程度,决定着孩子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支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孩子在家庭中的唯一

性大大的、简化了由其性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欣喜的父母仍不免担忧孩子的未来;相反,"失望"的父母在失望过后,又另寻一条"出路",按原来的计划继续行事,依据自己期望的孩子性别为孩子取名,穿衣打扮、购买玩具等。

不同性别的孩子一出生,就会受到不同的对待。首先是家长对这一性别孩子的接受程度,然后是针对不同的性别而采取带有鲜明特点的教养方式。幼儿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将是他成人之后健全、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幼儿的性心理健康就像其它方面的健康一样,也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家长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性别,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健康的成长。

在幼儿性别教育中,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反思和修正自己对待性别的观念,以自然的态度对待性别的问题。

首先反思自己有关性别的认识,消除羞耻感、罪恶感、厌恶感和肮脏感,用纯真的、自然的、审美的态度来认识和接纳幼儿的和我们的身体。对于人体,对于人的自然需要,家长的观念和态度会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应尊重事实,承认孩子的性别。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性影响。性别是有差异的,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家长对某一性别的接受程度影响到幼儿自身性别的认可。假如母亲经常抱怨"做女人真倒霉",女儿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悲观。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应该传授给幼儿的健康观念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他有权利得到幸福,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2.1.2 给幼儿合适的性别标签

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性别教育是从婴儿时候就开始的,比如说男孩子应该培养他独立、勇敢、豁达的品质,除了父亲的形象外,一些力量型的游戏项目也有助于培养这种品性。

婴儿一出生,我们就会毫不迟疑地将新生儿安置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也许有人会觉得,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们在为婴儿选择家具、衣服或者玩具中更应该独特和新奇。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加拿大的一位研究人员拜访了100名从5~25个月婴儿的家庭,研究他们的生活环境。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做法是何等地有生命力!

小女孩最经常穿的是粉色或其他色彩柔美的衣服。同样,她们戴的装饰也大多是粉色的,就连奶嘴都是粉色的。男孩主要穿的是蓝色、红色或白色的服装。他们的奶嘴也是蓝色的。女孩的家具一般是黄色的,而男孩的家具是蓝色的。绝对没有混淆的风险!至于给孩子们的玩具,也是根据他们的性别不同精心挑选的。男孩的玩具大多是工具,如锤子、汽车,女孩的玩具则是娃娃和厨房的工具。

新加坡的妈妈们会精心地为孩子挑选男用品、女用品,有时因为颜色花样的缘故她们还会向营业员询问,这是男装还是女装?那些抱在手上的男婴,尽管还裹着尿布,却穿着正式的男装三角裤。他们的母亲说,应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boy "。

2.1.3 给幼儿一张“明性片”

家长是幼儿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幼儿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幼儿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因此,家长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给幼儿送上这张重要的"明性片"。

(1)承认和赞赏

家长首先要承认幼儿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幼儿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幼儿: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幼儿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幼儿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幼儿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幼儿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2)榜样的作用

幼儿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起来,尽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许在储存多年后才能有所模仿和启动。父母是幼儿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幼儿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幼儿"依样画葫芦"。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幼儿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幼儿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幼儿和异性过分亲近。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幼儿还会在身边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幼儿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

以使幼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

(3)奖励和惩罚

幼儿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幼儿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幼儿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幼儿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幼儿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因为我们不难想像,一个男女角色混淆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请给幼儿一张"明性片",使他尽快完成性别认同,进而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幼儿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2.2 学校是幼儿扩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场所,教师的性别期待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2.1 给幼儿一个和谐的身心环境

幼儿一天更多的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老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爱抚、感情和安全感。幼儿期是儿童性欲和性心理发育的依恋期,此期的幼儿具有皮肤饥渴,需要父母、老师充满爱的拥抱,及时的关怀、体贴,都有助于幼儿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在幼年期缺乏体肤之亲、易受惊吓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夫妻关系。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通过系列活动,陶冶幼儿情操,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尤其是游戏,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形成,加速幼儿的社会的进程,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意义。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是此期幼儿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性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尊重幼儿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差异,注重幼儿优良个性的培养,淡化性别角色意识。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与女性的行为,男性化和女性

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既武断又犹豫,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假如家长按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幼儿的个性,违背幼儿先天的气质,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在幼儿性别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性别教育的心理卫生要求,幼儿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以便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2.2 对幼儿提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角色期待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拥有人类个体无限发展的潜能,都追求个体自我发展的最大实现。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因此,教育必须在发现个体优势潜能的基础上对其他发展加以引导和帮助,而不能将一定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个体。要着意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消除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偏见,在个体社会化之初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使个体拥有优秀的性格特质和多元的能力结构。如果男人果断中不乏谨慎、阳刚中不乏温柔,女人温顺中不乏坚强、温柔中不乏创造岂不更增加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实力及人格魅力。现在“双性化”教育在同性中更具优势。

人具有丰富的个性品质,两性之间的差异并非绝对。美国心理学家曾对百名成年男女做过调查,发现近40%的人心理气质是双性,纯男性或纯女性的不到1/3。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两性生来就具有双性化的基因,即两性都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面。“双性化”教育是美国目前正在流行的儿童性别教育新思路。教育学者们认为,传统“单性化”家庭教育出来的男孩、女孩的智商、情商发展较为片面,在学习上有严重的偏科现象,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周遭环境变化。

与之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而且社会交往能力很强,容易被老师和同伴接受和喜爱。为此,教育专家们建议在幼儿的性别认同和“双性化”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1)幼儿的“双性化”教育建立在性别认同之上。应在幼儿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认同了自己的性别后,教师再对之进行“双性别”教育。

(2)幼儿的性别认同是他(她)在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的。以父母双性别为主体的家庭性别环境,与以父母关系和父母角色影响为主体的家庭性

别影响力,是影响孩子性别认识的最重要因素。

(3)教师及双亲在给予幼儿正确性别认同教育时要注意不能太“刻板”。比如,要求小男孩要有男子气、小女孩要文静等传统观念,教师可在教育中根据孩子的个性重新要求。

性别角色教育,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幼儿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兼有双性的优质特征,他(她)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更灵活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马以念,苗雪红. 性别因素与儿童教育.载于《学前教育研究》,2002(2),第 19-20页。

[2]长风.性别教育不混乱、不刻板.来源《育儿网》https://www.doczj.com/doc/f112939734.html,

[3] 洋溢.孩子性别认同混乱.来源《育儿网》https://www.doczj.com/doc/f112939734.html,

[4] 性别认同的形成与纠正之法.来源《39健康育儿网》

[5] 宝宝性别角色发展行为.来源《39健康育儿网》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文莉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李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许多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幼儿角色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摘要:幼儿时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期,如果幼儿在这一关键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游戏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途,双性化是现代人的性别化发展的主要趋向。针对角色游戏中幼儿性别差异分析,讨论了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同的因素,建议家庭改变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教师突破自身性别角色的局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并且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实施性别双向化教育。 关键词:角色游戏,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化,性别双向化教育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他们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情节,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父母、同伴等这些他们熟悉的、了解的人物。角色游戏反映的主题一般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的,如医院、商店、娃娃家。当物品缺乏时,还可以以物代物,用假象来反映角色中的身份。角色游戏,一般由主题、角色、材料、情境、规则等组成,幼儿角色游戏结构具有扮演角色的多样性、游戏物品中的假想性、游戏规则的内隐性、游戏主题的社会性等特点。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当他们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游戏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一)幼儿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 雷拜彻和菲格特(1993)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幼儿在玩具的选择上就表现出了性别刻板印象,如女孩比较偏爱布娃娃而男孩偏爱汽车,到学前阶段,幼儿可以很轻松地辨别性别适宜玩具和玩具的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具有坚硬边缘的玩具,而女孩偏爱柔软的东西;ThomPson(1975)表明幼儿大约2岁时就有了性别意识,可以辨别男性和女性;范珍桃(2006)的研究表明小班幼儿通常能正确分辨出常态下儿童的性别,但不会对这种知识加以论证,当问他们为什么将画片中长头发花

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清远市实验幼儿园:罗秀英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给幼儿一个幸福、健康、快乐的童年是每位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愿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日后发展的根本基础,由于其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极易出现危险和安全事故的时期。幼儿园工作首要任务是保护幼儿生命安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幼儿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文中幼儿安全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为了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培养幼儿面对灾难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整篇论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为影响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因素分析。第三部分为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对策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 本研究通过一些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这一问题来调查教师们认为幼儿最需要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如图1所示。该问题调查幼儿园教师在园内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次序。 图1幼儿安全教育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开展较多的安全教育内容依次是同伴玩耍安全占98%、交通安全占89%、活动安全占87%、饮食安全占76%、消防安全占74%,应对自然灾害只占11%,对幼儿防止性侵害教育占5%。以上数据证明了幼儿安全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平时应该多开展更具特色的幼儿安全教育内容,因而如何在有限时间丰富幼儿安全教育内容,应引起幼儿园教师的关注。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时间不充足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浅谈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

摘要 我国儿童性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使我们的性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正确的性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决定孩子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也对健全人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则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对学前儿童实施早期性教育的培养,提高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教育早期培养 宜顺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112939734.html,

目录 前言 (1)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1)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1) (二)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意义 (2) 二、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提高教育者素质 (2) (一)正确地认识“性” (2) (二)正确地认识性教育 (3) 三、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培养的方法 (3) (一)抓住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 (二)尊重孩子,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 (4) (三)以平和的心态,巧对性教育中的尴尬问题 (5) 四、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 前言 根据我国的性教育专家协会曾作过一项社会调查得知,在中国,只有7.3%的学生是通过父母了解到性知识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家庭还未承担起性教育的重大责任。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性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性教育的关键期是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抓住这两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性教育,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是青少年和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一生有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时期是在14岁以前,尤其是在五岁以前。使儿童树立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从小防止性压抑和性抑制,甚至产生性神秘感。当前,我国对与青春期的性教育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期的性教育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是否进行性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性生理、性心理是否健康,而且关系到他们长大成人后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容推辞的责任。开展儿童早期性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都应起到各自的作用。其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在儿童早期对学前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的性教育不但决定孩子的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也对健全人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早期性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提倡“性教育”,目的就是使每个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了解自己和异性的身心发展,学习两性交往,最后能建构美满幸福的家庭。不能认为性教育是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鲁迅先生早年就提出过重视儿童早期性教育,他认为“知”比“无知”更有益。不能把性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性知识教育,性教育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1 程月玲:《怎样跟孩子谈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今,幼儿园教育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诸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层出不穷,孩子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增高,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从而使原本最快乐幸福的时段变质,严重束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思维创新,从而使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威胁。本文正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幼儿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幼儿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向上的身心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孩子的天性和自由,提高各方面思想意识,使幼儿教育在正确积极的轨道中积极地向前发

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然而我国当前阶段,幼儿园教育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下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幼儿的受挫能力低。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一切事情

都唯孩子独尊,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许多小朋友在幼儿园内做集体游戏时往往表现出不敢接受失败,或者一点失败就会低头离开或者选择别的游戏。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受挫能力影响很大,不但不能让其战胜失败,而且连正常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非常的不合理。 第二,幼儿的自控能力有限,抢东西的现象严重。对于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明抢或者边商量边抢,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经常对孩子拿东西后进行身体教育所至。这样不但约束了孩子玩东西的思维,也起到了教育不当的结果。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正常的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 第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许多幼儿园教育

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的进步,对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它的公益性很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于切身相关,也始终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关键词:学前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关注热点 前言 近两年,我国走出忽视学前教育的低谷,开始有回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限制,其发展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况且它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也存在矛盾。当前我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满足民生重大需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学前教育,其重要性已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我国正采取措施完善并解决学前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混乱,收费水平差异大

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混乱和差异大,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大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会选择条件较好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但是仍旧存在普遍违规收取赞助费或择园费的现象,例如,城市的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利用家长迫切培养子女的心情,举办兴趣班、特长班等进行额外收费,并且各种代办费名目繁多而且成本不透明,家长不晓得自己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大多数子女进入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家长很多都交纳了赞助费,部分幼儿园高额收费,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只能硬着头皮交上钱。也有不少幼儿园条件特别差,根本无法为幼儿提供有基本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服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们,生活条件差,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只能选择较差的幼儿园,使得学前教育质量差异更大。 (二)我国各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现在各大院校培养目标单一,只开设针对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造成幼儿教师充斥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需求。这些院校应该找到自身发展的特性,朝着一个专业重点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而不是随波逐流。其实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发展存在很大空缺,早教机构鱼龙混杂,问题十分突出。例如,一些院校可以重点培养幼儿营养师或者幼儿心理咨询师,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也可以致力于研究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更多科研人才,进行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3至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 ——以上海市靖海之星幼儿园为例 摘要 两性话题一直是恒古不变的议题,对性别的不同看法会影响日常生活中两性的和谐共处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而现阶段社会视线相对聚焦在成人对于性别的态度上,笔者认为关注3~6岁幼儿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是我们关注社会两性和谐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提问等方法,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坚定”三个指标出发,以“性别偏好”为辅助因素,对小、中、大班各20名幼儿进行了相关提问访谈,并对他们父母及教师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幼儿性别发展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同时笔者也对三个参与调查年龄班幼儿的日常性别角色扮演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以研究现阶段3~6岁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结果如下: (1)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存在较大的年龄特点,从小班到大班成逐渐稳定的趋势。 (2)幼儿在3岁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性别认同能力,在6岁时达到稳定。 (3)幼儿对自我性别和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上存在明显差异,3岁幼儿已经获得了自我性别判断,但对他人性别稳定性的判断错误率高,可能受已有经验影响,这一数值到大班也未能出现显著提高。 (4)小、中、大班儿童均已建立基本的自我性别坚定性,其性别坚定性的发展在3~5岁阶段发展缓慢,5~6岁增长较快,在6岁时趋于稳定。 (5)环境教养因素对幼儿角色稳定性的发展影响较大,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被测儿童对调查提问的判断。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发展,性别教养方式 Abstract The topic of gender has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tant ancient, gender differences will affect the daily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oth sexes an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At present, the social line of sight is relatively focused on the attitude of adults for gender, I believe that attention to 3 to 6 years old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精选文档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幼儿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这种短期的效应,而应该是幼儿长期的发展,试想如果一味追求孩子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结果势必会导致幼儿的天性被抑制,从而使幼儿可能产生厌学、被动等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现象。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幼师生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 问题一:猜测――因为盲目,浪费了活动时间 案例: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张集体记录表,表中分别有红色和黄色,红色和蓝色,黄色和绿色的颜色标识,教师启发幼儿猜想,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红色和蓝色变成什么颜色?黄色和绿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分别说出了自己猜想的颜色,教师又继续追问,你为什么认为它们会变成这个颜色呢?为此全体幼儿为这问题无意义地争执开来。 我们的教师常常比较关注问题的开放性,认为只有类似的提问才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们多想,多说,然而,我们发现,在看似开放自主的猜想背后,幼儿似乎所获无几。第一次猜测脱离了幼儿的现有经验,大部分幼儿纯粹是盲目地凭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来进行,第二次猜想,同样也是毫无目的地进行。.

幼儿阐述的理由也大多没有科学的根据。 诚然,在某些探究性活动中,适时的猜想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为幼儿建立起已有经验和操作结果之间的联系,可以促进思维,增强探究目的性。但是盲目地猜测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不恰当的猜测还会使科学探究活动偏离方向,违背了科学的严谨性,给幼儿造成误导。在本案例中,其实完全没有猜测的必要,而仅仅需要让幼儿们动手自己操作。 对策一、猜测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是,猜测对于本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是否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是否有利于经验的获得,是否是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和铺垫,跟本活动的目标实现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发现偏离了活动的方向,那么就应该舍弃。 对策二、猜测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对接 每一个有意义的设想和猜测都应该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 础上,让幼儿带着某些经验,运用某些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猜测,能够巩固和运用已有经验,并以此来重新构建新的经验体系,因此,教师设计猜想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进行,也就是要找到经验点,即猜测知识和现有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切忌盲目地进行。 问题二:材料――因为干扰,削弱了教育价值 更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中介和材料不仅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究, 桥梁,材料本身蕴涵的丰富的特性为科学活动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浅谈幼儿园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幼儿园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篇一:浅谈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浅谈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良好的常规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收益,反之,将贻误终身。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不良习惯,将事半功倍。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这一现象在我所带的班上总是会有,我要努力汲取经验。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

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对于这一现象我表示不赞同。 三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这一点和以上的自由型常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幼儿“活”起来。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的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常规教育需改进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他们在管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

浅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性别教育 幼儿的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它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事宜的性别特征行为。虽然幼儿生来就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习得在幼儿园环境中继续,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的一些性别要求,都会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 性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有一部分的幼儿是通过外貌来辨别一个人的性别。4―5岁幼儿处于中班阶段是幼儿个性、气质、性别养成的一个关键期,教育者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身边各种有利的资源,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性别教育。 一.性别教育贯穿于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 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就是要求性别的互补,对幼儿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同时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所以科学的性别教育要从小开始。

1.有效利用游戏资源,发挥中班幼儿性别优势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增进彼此性别的初步的了解,减少性别偏见,使不同性别的幼儿气质和性格取得互补,充实各自的心理内容,是一种较好的性别教育手段。 2.幼儿园男女生入厕环节采取分时间段进行 炎热的夏季,班上会有女生穿着连体服,中班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几名女生在入厕时会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原因是她们如果要上厕所,必须将衣服从上脱到下,整个身体都会露出来,由于男女同厕的缘故,她们不好意思在男生面前将衣服脱下上厕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分厕是对性别教育的启蒙,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让孩子从小清楚自己的性别,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绘本阅读 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男生女生不一样》展开话题,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平时,教师可定期开展关于性别的教学活动,或是将相应的绘本投放至阅读区,供幼儿翻阅,以此加深幼儿

[幼儿教育,对策,问题]也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也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的影响 儿童自出生之始,就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包围、洗礼。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由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方式的影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及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在今天的父母身上依旧体现。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已成为了普遍现象,其表现就是父母们往往无视儿童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逼着孩子学钢琴、美术、舞蹈等,甚至不惜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全力培养“神童”,毫不留情地扼杀儿童的天性,剥夺儿童童年的自由。父母们凭自己的个人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孩子只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没有作为独立生存价值的个体应受的尊重。另一方面,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拼命驱赶着他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奔跑,由此带来就是孩子天性的压制,尊严的践踏以及需要的忽视等等。 2.家庭教育的偏差 一是关注过度。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其对孩子过分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如让孩子过度参加名目繁多的课外班、对孩子过度干涉、保护和过度期望等。对于孩子而言,适度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的教育却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身心问题。例如,学习上的过度教育易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出现厌学现象;生活上的过度教育会使父母过分干涉、保护、溺爱孩子,剥夺孩子的参与权或体验真知的机会,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阻碍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甚至会压抑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应是儿童自我教育与主动发展的过程,关注过度只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重智轻德。如今,父母期盼孩子将来成才的愿望之焦点已从追求德才兼备偏向单纯的智力开发,宁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上,而极少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传统美德教育、情感教育等。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井深大曾提到“迄今的教育仅把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人的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智力的发达可以通过事后的努力来实现。但是精神问题一旦丧失时机,事后就无法弥补。”且幼儿的家庭德育多停滞在观念、知识的灌输与说教层面致使德育难彰其效。如生活中家长们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对与错的准则,但却往往忽略践行的过程。 3.家园教育的失谐

幼儿性别教育的六个小建议

幼儿性别教育的六个小建议 导语:性别教育是个很敏感的生活现象,当小宝宝感到好奇询问一些相关问题时,父母又遮遮掩掩不知道怎么回答。 专家介绍,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以后就开始建立了,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所受的影响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响大得多,大部分有同性恋倾向的人,都会追溯到幼儿阶段的经历。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从出生就应开始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为此,教育专家们给学龄前父母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以积极的情绪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幼儿有时会问到有关于性的问题时,应该以积极的、乐观的引导幼儿对性的认识,因为知性的孩子更健康。 二、认识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幼儿能理解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教育。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过分行为。 无论幼儿的问题是多么过分,做家长的先不要表现出不自在,更不要指责,而是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释。 四、家长要给予幼小的孩子充分的爱抚、感情和安全感。 幼儿期是儿童性欲和性心理发育的依恋期,此期的幼儿具有皮肤饥渴,需要父母充满爱的拥抱,及时的关怀、体贴,都有助于孩子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在幼年期缺乏体肤之亲、易受惊吓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处理不好夫妻关系。 五、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通过系列活动,陶冶孩子情操,增进幼儿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尤其是游戏,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形成,加速幼儿的社会的进程,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意义。游戏对幼儿的影响是此期幼儿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性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六、尊重幼儿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差异,注重幼儿优良个性的培养,淡化性别角度意识。 严格的界定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与女性的行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程度上相对的两极。人可以是双性化的,也就是说既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既有操作性又有富于表达性,既武断又犹豫,既有竞争性又没有竞争性。假如家长按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幼儿的个性,违背幼儿先天的气质,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

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活动模式,以分科教学和区域活动为辅助形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至今,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为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和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地时,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下“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要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刻挖掘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化”概念模糊 我们一直在摒弃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尽管有幼儿园领导和部分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小学化”对幼儿成长的危害,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理解上有偏差,导致在教育内容上也一律不准体现小学内容。其实我们反对的是小学化模式而不是完全小学化内容。比如在大班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就穿插了一些数的认识、点数、数的分解等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以幼儿的形式教给幼儿,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玩一玩、动一动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理解反对“小学化”是反对灌输式、无游戏式、无可操作教具的小学化模式而不是教育内容。 二、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 因为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我们经常会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导致老师本末倒置。在活动中老师们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不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以中班科学“认识天气符号”,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听音乐感受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把听到的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相匹配。因此,多数幼儿不会分辨,最后只好由老师告之答案。看是形式多样又新鲜,但是完全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无法达到活动目标的。 三、只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 动手是幼儿的活动模式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有效途径。有的教师只注重提供给幼儿大量的材料,而忽视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参与,导致虽然参与动手活动了,但是无论在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和智能发展上都没有收获,也就是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上的三维目标没有完成。以大班科学探究活动“自制饮料”为例,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如: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说:“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小朋友们都在忙着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会盲从性的选择,,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地有孩子在品尝自制的饮料,有的送饮料给老师看,有的告诉老师自己的饮料很难吃。当老师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配制的?”,竟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的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孩子动手操作也忙得很乐呵,而在配制的过程中老师是让幼儿感知认识,还是获得经验呢?在整个操作活动幼儿是在忙于将面前的材料放入杯中,唯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了,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过程的变化,经验从何而获。是让幼儿体验成功吗?可是幼儿配制出来的饮料没有一个是可以让他自己连喝两口的。可见这样的操作活动看似幼儿动手操作了,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仔细想想就要认真推敲这样的活动我们到底是让幼儿发展什么?所以我们在让幼儿动手参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幼儿思维的参

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和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县城)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大量的涌入,使城市(县城)的入学需求不断增加,入托、入园难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以平山县为例,平山县城公办幼儿园数量原本就不足(仅两所),加上近年来县城开发建设的多数住宅小区都未配套建设幼儿园,县城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造成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强烈反映“入园难,尤其是入好园难”。 二是民办幼儿园发展极不规范。在公办幼儿园不能满足入园需求的情况下,大量儿童只好选择进入民办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担忧。管理水平较低:一般都是些没有幼师资质的人员兴办幼儿园,幼教和管理人员混杂,缺乏专业性。为了节省租房成本,多数民办幼儿园办园场地选择受到制约,有的在临街房中,更有甚者则开在单元楼内,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房间不够,没有活动场地,且大多数没有消防设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卫生状况堪忧。厨师

未取得健康、卫生证明,不具备消毒设施等等情况普遍存在,校车超载现象也层出不穷。 三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当前,城市(县城)的幼儿已基本上解决了入园问题,家长普遍关心的是让孩子上哪所好幼儿园的问题。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只有七成左右的孩子仅仅能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以平山县为例,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幼儿入园距离远,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很大负担。不少适龄幼儿是留守儿童,由老人看管,他们支持幼儿入园的积极性不高,直到孩子快上一年级了,才勉强让其去上一年学前班。这样,农村的孩子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学前班一般物质条件比较简陋,师资素质较差,教育理念陈旧,分布也不合理。 四是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低,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方向也仅限于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工资和个别不固定的专项经费。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幼教场所建设、师资配置以及对民办园的引导扶持等方面,政府还没有相应的帮扶、推动机制。 五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短缺。多数幼儿园都存在教师编制不足、结构不合理现象。公办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缺编、年龄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当前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 幼儿园里,教师在组织很多活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样看来,幼儿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又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经过多次的见习发现,教师一旦组织一些有关按性别分组进行活动的游戏时,在活动中,只要是提到男孩子站到这边,女孩子站到那边,或男孩子与女孩子交换位置玩时很多都弄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到哪儿,在这时候,教师还需要一个个地去帮他们找位置。 一、关于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光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教育的结果。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会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会讨人喜欢,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2.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于那些对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的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如果在幼儿期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从目标定位上来看,对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具有奠基性; 2.从教育方式来看,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应该蕴含于教育活动的细节之中,因此具有潜移默化性性;

初探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探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教育阶段。它不仅是幼儿个体进 入小学的准备阶段,而且被视为个体成长的人生基础,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持的不恰当的观念、幼儿教育机构办学理 念的偏差、幼儿教师素质等问题,造成目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效果,甚至造成他们不能健康地成长。本文在分析现在存 在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进目前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3-0125-01 随着我国的社会大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家已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受到相关部门和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现今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1.办园理念单一,缺少特色教学。随着大批的社会力量加入办学队伍,竞争 更是十分激烈,大部分都是打着特色办学的旗号广招生源,但实际上只是增设了 一点新的教学课程,增添一些新的活动内容,或者依靠某科研院校,或者请个外 籍老师等等如此,没有明显教学特色。口号大于内容,形式大于实际。 2.管理理念的机械化。虽然我们的幼儿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但是在幼儿园 的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标准化、系统化的倾向,评价仍以将成性为主。对于孩子 的管束教师发不开手脚,对教师的约束性太多,教师没有管理权,更没有监督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削弱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由上而下的评比制度,更是给教师带了心里压力。形成了机械式的工作模式。 3.课程的设置过于形式化。我们的幼儿教育虽然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但 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教师的培训不够及时,造成许多教师对新理念和新教育 模式的理解不当,在实际工作中过于形式化和潮流化,对国外的现今教育经验过 于追捧。采取了拿来和照搬的办法,忽视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弊端,没有真正的结 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4.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效果欠佳。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虽然注重和家长之间的 合作、沟通,但是过于形式化,交流方式过于简单,不够深入,交流内容脱节。 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了家长的判断,交流内容也就是简单的通知、信息、及收费。合作形式过于简单形式化。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幼儿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办学目的利益化,缺少特色。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非义务教育幼儿园的产生,以前由国家负担的公办体质幼儿园,被推向了市场,旧的体质和模式失去了意义。许多非义务教育幼儿园为了多招生,应和家长,追求利益,采用了纯功利的教学理念办学,违背了国家的办学初衷,并与国家制 度相违背。用所谓的特色来办学,耽误了幼儿的发展。 2.幼教管理理念机械化。我们的管理观念过于陈旧,还是遵循着旧的管理观念,政治权威过多的干涉了教育制度的制定,限制了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模式,使 管理关系形成了单项服从的方式,行政权威又以一种领导者和评价者的姿态参与 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这种服从性的管理模式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阻碍了幼儿园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主观因素造成课程设置形式化。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形式化的原因主要有三

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2939734.html, 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杜亚坤 来源:《家长·下》2019年第04期 一、幼儿园教育当中的不足之处 (一)过度教育的现象 教育应该能够适应幼儿身心的发展时期,所以,在设置幼儿园的课程之时,应当有效地结合幼儿的相关特征进行。然而,为了让儿童的发展有一个更好的起点,部分幼儿园在教育当中,其小学化倾向的问题较为严重。在中、大班的时候,就已经引入了数学、外语、拼音以及识字等知识性相对较强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存在,其学习强度已经严重超过了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幼儿园出现严重的小学化发展倾向情况,已经违背学前教育规律。针对幼儿教学而言,其实需要以开展丰富活动的原则进行,死板的方式只会让幼儿的活力以及天性遭到扼杀,更有可能让幼儿太早接受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教育思维,这对于儿童培养自身发散性的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过度保护的现象 在学前阶段,属于幼儿在发展当中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教育任务通常是按照其身心发展的相关特点,重视人身安全,促进身体的健康,保证健全人格的培养。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施行,加上家庭财富持续增长,使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这个家中唯一孩子通常都会受到几代人的关注,大家对幼儿的保护显得非常全面周到,学习与生活方面的照顾也趋于精细化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幼儿本来的成长就需要不断去尝试错误,因为这种“过度保护”的情况,使其发展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制约。 二、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鼓励幼儿能够主动学习 就“过度教育”而言,需要从根本上来对学前教育方面的理念進行转变。幼师需要充分了解并且遵循其心理特征,借助游戏活动等手段,鼓励幼儿在学习与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使其潜能可以得到激发,有效地发散其思维,培养其创造思维和能力。比如,在游戏活动进行的时候,教师把孩子可以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组都玩一种游戏,有的小组用积木来完成汽车、房子的搭建,有的小组则可以玩拼图。但是每一个组的成员都应当要明确分工,有的孩子负责积木的挑选,有的孩子在负责完成运输,有的孩子则完成拼凑。在游戏活动里面,幼儿完成游戏的任务,不能可以激发其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方面的精神,使其清楚地认识到合作是多么重要。实际上,当幼儿成长到一定时间段,其潜力自然能够促使其学习并且掌握到必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