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专题讲座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古陶镇康宁小学邓天凤

第一部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与反思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余文森教授对某些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质疑

▲有的课堂,一些数学1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道来,体现数学本源性。

在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一幅彩图“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草地上零星地分散着几棵小树,还有一些小白兔正在吃草,小白兔是一对一对(两只两只)在一起的,一共有6对”,而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有这幅图你能想到什么?”全体学生异常兴奋,纷纷指出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等,还有学生联想到生态和谐、平衡、保护大自然等等。转眼间10分钟过去了,教学进程仍然停留在对于问题情境的衬托物(绿茵茵的草地、小桥、小树、小河等)的处理上,而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转移到小白兔的数量上来,教师的引导不能尽快步入2×6的正题。其实,这段情景设计的目的在于导入“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2×6”这一数学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种教学都是低效的,尤其是对于教学内容的学科解读,的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在我看来,数学课堂本姓“数学”,虽然数学课堂也是教育活动,但绝对不是一般的教育活动,而是特定的、数学课堂的本质在于教给学生“戴一副数学的眼睛看问题,智慧地生活、学习”。▲热热闹闹的“操作活动”有了,内化、抽象思维哪里去了

案例1:操作了就等于经历了吗

一位教师执教“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可谓煞费苦心。先由教师演示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猜测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学具来验证猜想,教师进而归纳推导出体积公式,最后再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在练习反馈中,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无一例外地判为对。“奇怪”!整节课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吗?

由此,我们反思:学生操作了就等于经历了吗?

案例2:长方形的面积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面积呢

2

生:用面积单位摆一摆就知道了。

生:用直尺量量它的长和宽乘起来就是它的面积。

生:老师,我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简单呢!

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的请举手。

(小手林立差不多占全班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爸教的。

生:我还看书了。

师: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之后汇报

生:我这个长方形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为8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4乘2得出来的。

生:这是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我用面积单位透明纸片去摆,知道面积为16平方厘米,也就是8与2的乘积。

生:我这个长方形长为7厘米宽3厘米,面积为7乘3=21

师:为什么长与宽的积就是面积呢?

(学生沉默不语一会儿一个男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长与宽的积就是这个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

终于有学生悟出一点其中的道理,教师就赶紧顺势在电脑上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也人云亦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一节课下来,教师反思了一下无味的课堂:为什么学生对这节课的操作活动没有以往的热情?教师原本设想是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实际上班中的的学生似乎知道了,课堂上表现出一种先知先觉现象,他们懒得去思考去感悟;但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时,他们又似乎有一种茶壶里煮饺子的味道,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用结论去推出结论。教师再次审视了这节课的题目摆一摆。“摆”字在他的眼前放大了,豁然开朗“摆”字是这节课的魂,应在“摆”字上做文章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智慧。

3

案例3:

如何摆呢?思来想去得出结论将“摆”字置于富有挑战性的背景下学生才愿意摆、会摆、摆出魅力。于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围绕“摆”设计了三次活动,再次走进了不同的课堂。

一摆:

师: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和同桌拼出了3种长方形,一种是长12厘米、宽1厘米的;第二种是长6厘米、宽2厘米的;第三种是长4厘米宽3厘米的,我们发现12×1=12、6×2=12、4×3=12

生:老师,我们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长就是每排摆的小正方形个数,宽就是摆了几排。

二摆:

师:同学们,凭借想象,还用这几个小正方形,你能摆出比12平方厘米大的你想象中的长方形吗?它的面积又是多大呢?

(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三分钟后许多小手跃跃欲试,看到了学生的脸上挂着

笑容。)

生:我横着摆10个,还剩下2个,竖着摆在左边.我把它想象为每行有10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3行,所以它的面积为30平方厘米。

生:我想象的长方形长包含8个面积单位,宽有5个面积单位,一共有5个8,所以它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

生:我还有比它的面积更大的长方形……

师:用摆面积单位方法求长方形面积,是否应全部摆满才能知道呢?怎样摆又简单又准确呢?

生:只要沿着长和宽摆即可,太简单了!

三摆:

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现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不摆面积单位,它的面积是多少呢?想好之后可再次摆摆验证一下。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

生:它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因为沿长摆就需摆5个小正方形,宽是2 厘米,就需摆2行,所以为10平方厘米。

生:我现在明白长方形面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

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

适量——不要动辄就操作。

适度——学生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及时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作文章。

▲寻寻觅觅的“自主探究”有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哪里去了

“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犹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

奥苏贝尔提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并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发现、去探究。”

5

四、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讨论是有源之水的基础上。

五、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

六、要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七、教师要适时监控与指导。

▲乒乓推打式的“问答”有了,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哪里去了

提问数量过多,且问题大多是浅显琐碎;提问面欠广;结果性提问、封闭性提问过多,而过程性、开放性提问过少;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

1、候答时间过短。没有“想”的因素的积极参与,答的也是浅表的、模糊的。

2、教师以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抑

3、评价的枯燥感,不真切的评价,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效果不佳。

4、教师没有心理准备。学生出现考虑不周、理解片面时,不能循循善诱,不能适时加以铺垫,平缓坡度,并通过学生的评价使问题这一素材发挥更大作用。

教师“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的价值。

“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花花绿绿的“多

媒体”有了,廉价快捷体验哪里去了

课件“动”起来不是目标,学生“动”起来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

古为今用,只要是有效的体验,所有教学媒体与方式都应关注。

在同等效益下先考虑廉价媒体的使用。

▲各式各样的解题方法有了,优化算法哪里去了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力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要求“一题多解”。不必强求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和比较中,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的。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 6

比如:在学完比例尺7

(1)要有“笑声”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2)要有“赞美声”

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要有“惊讶声”

课堂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关键看教师是否能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

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首先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其次,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2)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饱满的情绪,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紧张的心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干扰因素。

(3)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教学中,教师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4)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8

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进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不成功

的教学。

▲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做到真实

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

(2)做到朴实

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不要“画蛇添足”;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但不要“买椟还珠”。(3)做到扎实

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扎实课堂教学,必能真正获得教学的实效。

第三部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线教师重点应该做哪些工作?

近年来,“简约课堂”、“有效课堂”、“真实课堂”、“扎实课堂”、“灵动课堂”、“高效课堂”等等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这些提法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回归“本真数学课堂”。“本真”可以理解为“返璞归真”,当然,我们追求的肯定不是要回到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落后模式,而是要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推向更高的境界。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讲求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教育功效。(一)把握数学本质,设计恰当的活动,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1.明确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

以小学一年级“自然数1、2、3、4、5的认识”中的“2的认识”为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点之一在于,明确“自然数2的数学内涵”,即作为“基数的2”与作为“序数的2”,然后才是“2的写法”、“2的读法”。而其他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是辅助的、次要的。作为“基数的2”表达,通俗的讲“一共有两个”;

9

而作为“序数的2”表达的是第2个,即,排序排在第二个,表明前面一定有一个(而后面是否有并不能确定)。

与2的基数属性与序数属性相比,2的写法、读法并不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其实,不仅中外对于2的读音往往不同,即便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区也有很大差异,广东话中的“2”其实几乎等同于普通话中的“1”。当然,帮助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正确规范地书写“2”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容忽视。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2的读法、写法,而忽视作为基数的2的含义以及作为序数的2的含义,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就本末倒置了,教学很有可能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而学生负担却被无形中加重)。

2、精心预设,课堂精彩纷呈

正如很多同行所认识到的,“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哪有课堂上精彩的随机生成”。

其实,课堂精彩的生成,首先必须建立在“唤醒学生成长的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础之上,同时,教师不要被“感情的野马”所牵制而迷失课堂教学的方向,而是需要牢记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两个秘诀:

秘诀1:心中时刻清楚目标是什么?

即,无论课堂教学多么精彩,有多少预想不到的情形发生,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的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心中必须时时刻刻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这节课对学生的数学发展、未来生活究竟有什么帮助”。

秘诀2:心中时刻明确学生现在何处?坚信每位学生都能成才——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

在课堂教学中,每当需要进行新知学习之时,我们必须清楚,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

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具备进行数学抽象、推理、建模所必须的先前知识,而学生对于数学新知的认知渠道、方式方法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为此,需要我们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

10

准确识别、及时洞察、即时评估、及时调整、以学为中心。

下面着重从情境创设、自主探究、数学思考的有效性简单阐述我的观点。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学生倍感兴趣。怎样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浓浓的“数学味”。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使数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学11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自主探究是否有效,首先是看探究或合作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否有价值。问题是数学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借助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

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究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来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动手,学生特别来劲,活动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说,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有的组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教师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思维得到开发。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学生才拥有自已的发现过程,才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更好。

三、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都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克服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

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

12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

案例1:我怎么没有岁数了

如何处理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变化

分数问题中注意单位“1”的变化,是小学分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处理“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乙是甲的几分之几”这类的问题,强调“甲比乙多3/4,不等于乙比甲少4/3”。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枯燥地讲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印象不会深刻,而且从抽象到抽象去讲,学生越听越不明白。教师联系生活这样引导:先口述一道问题,“你们今年13岁,老师今年39岁,老师比你们大多少岁?”学生立即接上话,“大26岁。”“老师比你们大24岁,也就是你们比老师小多少岁?”学生又接着说:“小26岁。” “好,请你们再听。”教师说道,“你们今年13岁,老师今年39岁,老师的年龄比你们大几倍?”学生们很快回答:“大2倍。”教师接着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你们的年龄比老师小2倍?”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到底可不可以,为什么?”请同学们好好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在大家充分讨论取得一致答案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说到:“你们13岁,老师大你们2倍是大13的2倍,也就是大26岁,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说,你比老师小2倍,是以谁为1倍数了?”随着大家的回答,教师接着说:“那就是小39的2倍,应该小多少岁?” “78岁。”大家异口同声,“那你们今年几岁?”“没有岁数了?”同学们笑了起来,“不但没有岁数,而且还必须在39年后,等到老师78岁时,你们才能出生。”一阵哄堂大笑。在这笑声中,大家理解了“倍的差”不同于“量的差”,大家懂得了“多几倍不能说成少几倍,因为单位1变了。”随后我们又通过画图进而理解了“甲比乙多几分之几,不等于乙比甲少几分之几”的道理。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积极的数学思考。(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对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学生带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来到课堂,而并非“白纸一张”,教师的教并非是在学生的“这张白纸”上随心所欲地描画,而是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经验,特别是与新知有关的那些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实现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抽象、概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亲身经历数学抽象、13

概括、推理、建模等过程,积淀了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和体验,感悟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的魅力,而且,在理解性掌握的基础上获得这个新知,其中,理解性掌握的标志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恰恰反映了数学新概念、数学新法则、新公式的本意”。

以小学“认识角”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情境“汽车驾驶室的座位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调节,产生锐角、直角、钝角等各种状态,而各种状态分别有其特定的作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数甚多的学生有过这种直接体验),通过3、4个类似的情景(诸如钟表的两个指针之间构成的图形等等),与学生一起抽象出“角”的概念(静态的“角”的概念),并用形象的语言表

述出来,诸如“两边直直的,顶点尖尖的(感觉扎手)”。而这种新知的建构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在诸如“用一个毛线、几个图钉能在一个泡沫板上做出一个角的图形吗”“用一张圆纸片折出一个角”等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业已初步形成的角的概念;而用比较角的大小必须引入角的另一个定义,即动态的角的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其端点旋转,旋转前后的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或者说,角也可以通过一条射线旋转而形成。

1.学生的现实起点不仅包含生活现实,而且包含学生的身心现实、能力发展的可能范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1)生活现实

案例:金字塔的比例问题

如:在教学六年级人教版的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到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你一句我一句地热烈讨论起来。有学生说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即:金字塔的高度/金字塔的高度影子的高度=手杖的高度/手杖影子的高14

度。这时候老师启发式的就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当学生讲到这里时,老师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课堂进行到此,有学生马上想到要测一棵参天大树的高度也可以利用此法……我趁热打铁,的确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学生的身心现实、智力能力发展的可能范围

例如,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而这种活动产生的起点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范围之内。

而小学二年级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以对奥运五环旗等现实世界中的五的生活原型的观察、分析为切入点,在计算环数的同时使学生自己列出5的乘法,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从理解乘法的意义到自己总结出5的乘法口诀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其中,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归纳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所谓现实的,即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背景现实、思维现实、年龄身心发展现实。同时,这种现实又是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再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趋势。

2、交往互动是师生的课堂关系的核心内涵

教学的核心在于“不教”,即学生的“学会”与“会学”。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会”与“会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交往而完成。

15

课堂交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分享理解,进而达成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有序活动的过程,其基本属性在于互动和互惠。其中,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而互惠则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例如,我亲身经历过“圆的面积(第一课时)” 的课堂教学中的一次尴尬情景:在创设了情境之后,任课教师点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圆的面积,而后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片提出“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们沉浸在“胜利”后的欢乐之中)

可见,师生的课堂参与、交流、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课堂中的交往互动,其实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在互动中,师生双方同等重要,互为主体。

3.共同发展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

通常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实现了个人的社会化,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教师却“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

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已经落伍。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既是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其专业发展集中体现在职业认同、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入职开始,直至退休。

课后反思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隶属于教学反思。其中,“写教后记”作为课后反思的常见形式,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认同。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形式。我自己的教后记通常包含如下六个方面项目:

(1)亮点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16

(2)败笔

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比如,课堂把握不好导致拖堂,就需要反思,哪个环节开始出现“拖泥带水”,其原因是什么?下节课能否克服?

(3)“歪打正着”(即教学机智)

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4)学生的问题

即,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学生的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学习心得

即,把教师用书、资料、相关书籍以及名优教师相关的成功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对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上海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成功的成长经验“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以教案的设计、反思与再研究为主线的成长模式,即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17

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我们经常阐述的教案的预设计、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反思、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其中,三次备课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强调真实的我、实在的我;第二次备课,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分析的课前反思,其关注点在于文献资料,特别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就是前文所述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其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在顾泠沅老师看来,于老师在三次备课的同时有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

作为小学一线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选准适宜的教学反思途径,把已有的教学经验及时凝练和升华,是切实提高课堂质量、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有效策略方法。

三:关注学生,做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

并对学生多期望。

▲学会宽容

“爱学生是一种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有了这份感悟,我们教师就能逐渐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全部,甚至是那些承认严重不可“饶恕”的缺点,才能发自内心的觉得每一个孩子都好。具有宽阔的胸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应该是每个合格教师的必备修养!

▲学会期望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18

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赏识,赏识是教育的最好武器。孩子都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龟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好奇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了回去。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

学生是多么希望看到老师真诚的微笑,尤其是在他们答错的时候;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

欣赏学生有创意的回答

就象我们提倡多出示开放性问题一样,面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如果学生的回答超乎常规,甚至还很有创意,该如何对待?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思考过程:猜想——验证,类比,迁移,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这些充满了无穷魅力的探究过程。

▲如何实现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这正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追寻有效的教学之路,愿我们共同努力,成就智慧的人生!

谢谢大家!

19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本人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观点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点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水平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点: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实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水平,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水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实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水平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李丽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兴趣,教学方法,机智教学。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怎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校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来说,相对于其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摆在我的面前。下面浅谈我在如何大面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浅析理解和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提升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我们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多样,让学生应用实际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彻底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前的由教师一昧说教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标签: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學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好时间,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和思维密切相连,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现在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2:32.7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4期作者:胡泽民[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胡泽民(会理县南阁乡马厂小学四川会理 615100)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64-01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近些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微信、微博的出现,刺激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属于教学视频的一种,特点是短、小、精干。教师合理的运用微课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 性,更有针对性的展示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能够从根本做到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等等,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发展,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接受。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微课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一、运用微视频,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有人说过:“课堂上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让学生记忆知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很少有人去预习内容,更多的是教师硬性的让背诵某个知识点。微课出现以后,尝试在课前运用微视频,以微视频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即: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制作成为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讨论、交流等等,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时,鉴于知识点的烦琐、内容涉及多、规性知识特性等,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即:制动态视频……将这个视频在课前展示,以此一方面转化知识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有个初步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概念,进而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自主转换之间的关联性等等,刺激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中中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下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鉴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概念性等,教师更多的是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模式,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主体性特点。微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它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权等,善于引导学生资助的去梳理、探究数学之间的关联性,知识的衔接性等等,侧重学生自我知识网络的建构。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探究状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对此,笔者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技能到素养,双管齐下进行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合算”教学内容时,笔者播放这样一个微视频:在梨园里,一家人都在摘梨子,姐姐摘了21个苹果,哥哥摘了32个苹果,一个箱子里能装下62个苹果,姐姐和哥哥把梨子装进箱子之后还剩下多少梨子?单一的这个题目,学生听起来感觉很混乱,但是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则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进而通过视频演示感受两位数加减合算的关联性,尝试自己进行计算等,强化自我的学习自主性。 三、课后运用微课,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都以留作业的形式进行,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强化自己掌握的技能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情,学生对于课后学习也只是局限于应付作业等,不能够真正起到教师想要达到的作用。微课则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实现微视频的共享,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原本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后运用微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个教学内容之后,笔者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制作了一个生活微视频放在班级群里进行知识共享,即: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跑步一圈400米,千米跑步比赛,运动员跑了两圈半。视频上对千米、米、分米等做上标记,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千米有个认知,能够了解到千米=两个半400米,之后,提出课后作业:时间测量一千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一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总的来说,微课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意义上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知识,感悟知识等。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微课,运用高科技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兼顾全体学生,力争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_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其教学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从认真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实施有效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四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师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直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往往下了苦功,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好,更别提教学效率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因为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仍在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课堂教学千篇一律,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认真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它能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更为清晰、流程更加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必需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更加自如。而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且与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备课的复杂性和辛苦程度。笔者认为备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所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一方面,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所教授的知识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做到合理取舍,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进而有所侧重,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备学生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基础不同,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不同。为了让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备学生的工作,了解和掌握学生更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而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留出处。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如在教“整时”一节时,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