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定海古城被毁事件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从定海古城被毁事件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从定海古城被毁事件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从定海古城被毁事件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从定海古城被毁事件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案例梗概】

在旧城改造的大背景下,在浙江省舟山市,围绕着拆毁与保护定海古城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权与法、地方政府与新闻媒体展开了反复的较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浙江省舟山市非法拆毁定海古城的事件引起了我们对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关系的思考,该事件实际上折射出,虽然公共政策一般来说是一个利益竞争、利益协调最终达到利益均衡的过程,但却并不必然地反映、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案例正文】

浙江舟山的定海古城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明代抗倭斗争、南明抗清斗争和鸦片战争都发生于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定海是仅次于虎门的第二战场,发生过两次大的血战。在英军攻占定海城的最后时刻,定海守军1500名官兵浴血奋战,在惨烈的巷战中,一天内葛云飞、王锡明、郑国鸿三位总兵壮烈牺牲。县令姚怀详因不甘侵略者占领投水自尽。定海作为一座英雄的城市,保留了当年许多历史遗址。经过历朝历代特别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设,形成了定海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这里许多民居的建筑风格既保留着汉文化传统,又吸纳了西洋石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在建筑学上形成独特的历史风格。由于定海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地理前沿,它还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外贸史上名扬海内外的宁波商帮的发祥地,近代和当代名人辈出。这里由于是兵家之地,遗留有官府宅第,如蓝总兵府;有工商界知名人士如朱葆兰、刘鸿生、刘显哉、安子介、董浩云的故居,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文化名人三毛等人的祖居也在此地。这些故居都蕴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定海老城街区虽然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遭到一些破坏,但整体格局保存相当完整。1986年,舟山行署推荐定海县城关镇为“历史文化名镇”时说:“(定海)城内主要街道分布大都依旧,东管庙弄、人民北路有较典型的清晚期的深院大宅,建筑考究、工艺精巧、木雕艺术生动优美。东西大街和中大街中,现仍保留着五道防火墙。城镇西区尚保留着原小城镇的古朴别致风貌,电影《玉色蝴蝶》的部分外景就在这里拍摄。”正因为有这些风格独特的老街区,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将舟山市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将该市定海区的老街区作为重点保护街区。1997年,市政府制定了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996年,舟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舟山市把大片大片的古街区拆毁。旧城区中的北大街、前府街、陶家弄、东管庙弄、芙蓉洲路、东大街和西

大街等几条街道上的许多连接成片的深宅大院被拆毁,盖起了一座座玻璃幕墙或瓷砖外装修的高楼,一座好端端的文化古城被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舟山市文化局副局长杜安苏曾经在《舟山日报》撰文《故园神游应多情——保护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刍议》。文中说:“现在定海已经找不到名城所具备的完整典型的传统居民生活街区了,只剩下中大街等商业街区,名城风貌元气大伤。”

舟山市拆毁定海古城的理由是:广大居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很高;城市的面貌需要不断更新;舟山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凭借这样的理由,他们认为定海古城已无保护的必要。但是,就在1997年9月舟山市政府制定的《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划》的第十二章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重点保护整治地区”中称: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结合舟山市城市建设的实际,确定东至芙蓉洲路,南至东、西大街以南一带,西至总府弄,北至昌国路一片为古城绝对保护区。

在破坏古城的行为招惹众怒之后,舟山市自己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为控诉最有效的证据。为此,舟山市城建委辩解说,这份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该章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编写,由于旧城改造在1993年就做了准备工作,1996年1月在县府街(即目前改造的总府路一带)开始了拆迁等工作,正式实施改造工作,而文物部门不了解这一情况,因此在具体保护区范围划定时将部分已作改造的城区划入了保护区,由于本委审稿把关不严,导致了部分错误,同时,在新一轮《规划》中由于文字表达不当,采用了‘绝对保护区’名称,导致人们误解,致使混淆‘区’与‘点’保护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应为:重点保护区)。”

1999年7月,定海老街的保与拆之争已进入白热化。1999年7月初,市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五套班子”统一认识,要求“旧城改造”的拆迁工作要加快进行。紧接着,定海区法院也发出了通知,将在7月12日张贴公告,“限期强制执行”拆迁。

眼看着大片大片的传统民居和历史街区被推倒铲平,剩下的也被搞得支离破碎,一座好端端的名城风貌元气大伤,舟山市的有识之士和一些群众不断呼吁,未能阻止政府的拆迁行为。1999年7月5日,刘家大院与蓝府产权人联合以政府拆迁办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及发布拆迁公告行为违法并损害其财产权为由,向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的提起引起了文物保护专家、法律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1999年7月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播出专题,就舟山市政府违背自己制定的城市规划、大肆毁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作了详细报道。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情况反映《舟山古城历史悠久应该珍惜》,同时配了两幅舟山市拆毁保护区内历史建筑现

场的照片。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舟山市破坏行为也进行了不断的反对和阻止。7月初召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委员们表示焦虑:舟山这次破坏名城的行动来势凶猛,不设法阻止,这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很快便毁之殆尽;同时有专家表示欣慰:以前都是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们到处呼吁、到处救火,这次是群众自发地起来保护名城,其意义非比寻常。为了声援群众的这种行动,会上一致通过决议,要求浙江省舟山市立即停止拆迁工作,发出了“刀下留城”的呐喊。

1999年7月12日,浙江省人大主任会议也一致通过决议,要求舟山市停止对历史名城的破坏。次日,浙江省副省长鲁松庭批示,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联合就此事进行调查。随即,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亦联合发文,“责令舟山市立即停止”。1999年7月16日,由浙江省人大、省建设厅和文物局有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赶赴舟山市了解情况。

为了阻止舟山市继续将名城破坏下去,7月25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成为我国最先出台此项法规的省份之一,给濒于毁灭的历史名城提供了一个法律的保护屏障。

1999年8月24日,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建设部委托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赴舟山了解情况。专家在听取了舟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实地踏勘之后,对名城总体格局和风貌的破坏表示十分惋惜,并提出了8条中肯的保护意见。

然而,这些专家的意见,新闻舆论的呼吁以至立法的手段都没有能阻止当地政府拆除定海古城的行为。

1999年8月25日,刘家大院与蓝府产权人状告舟山市政府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案在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作出原告败诉的判决。对此我国行政诉讼法领域许多权威专家曾发表对此案的看法。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应松年教授尖锐指出:“法院是保护法律的机构,而不是‘五套班子’的工具。法院应该向法律负责。就行政诉讼而言,法院是审查政府行为,而不是保护、维护政府的违法行为。严格来说,法院是对法律负责,舟山市的法院应该严格依法审理,不要再找一些歪道理来为政府的违法行为辩护。从此次保卫定海古城的过程来看,人民保护历史文化的觉悟远远超过当地一些领导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治官。”

2000年3月30日,刘家大院产权人状告舟山市政府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上诉案在舟山市

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5月11日,二审作出上诉方败诉的判决。判决书送达上诉方代理人后,刘家大院随之被全部拆毁。

为了防止这种悲剧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生,文物专家、法律专家和新闻媒体仍然没有停止呐喊。2000年7月18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法学专家在京共同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法治”座谈会,会后以书面形式向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递交了意见报告。报告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立法刻不容缓,制定出明确程序,提出可操作的监督措施;对于舟山市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做法应依上级部门的行政管辖权力作出严肃处理,并建议浙江省人民政府,如果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要素已遭破坏,应摘掉其名城“帽子”。专家还建议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出台前,应先制定《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解燃眉之急。

2000年8月,中央领导给浙江省委作出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事件予以关注。浙江省委省政府接到批示非常重视,立即组成了由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15人调查组进驻舟山市,进行为期3天的情况调查。调查组意见书(草稿)中指出:“舟山大肆破坏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的行为是一起严重的违法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市政府主要领导严重的失误。”

【讨论思考题】

1、你是如何界定该案例中的政策利害关系人的?该案例中的“拆毁古城政策”的政策支

持者有哪些?政策反对者有哪些?潜在反对者又有哪些?

2、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3、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何确立一种有效机制,使得政策制定者制定的政策能够反映公共利益?

[参考资料]

1、迟宇宙:“定海古城不见了”,《南方周末》2000年6月23日。

2、“定海古城被毁非情非理非法”,《光明日报》2000年7月19日。

[案例提示]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浙江省舟山市非法拆毁定海古城的事件实际上折射出,虽然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应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但公共政策并不必然地反映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会发生政府的偏好受政府自利性影响的问题,由此产生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所谓政府利益,是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

足,如政府的权力与权威,政府的业绩、信誉与形象,政府工作条件与公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等等。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不同层级以及政府官员也各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由于政府官员利益和政府部门利益并不等于政府利益,政府利益也并不完全等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显而易见,反映了以上诸种利益的矛盾和协调的公共政策也就并不必然地反映、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既然在理论上公共政策应该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但在实践中又并不必然地反映公共利益;那么,如何在实践中保证公共政策最大程度地达到理论目标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保证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有效机制,它要让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种利益主体能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有序有效地博弈,通过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均衡,最后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案例编写者]

………………

6-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马颖,王超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我国正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受到挑战。研究如何减少危险因素,遏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溯本求源,认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生。对我国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事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国政府各部门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安全; 产生原因 1 引言 2006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安全生产重在治本”,虽然强调的是生产事故领域,但也再一次指出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的管理方向,即“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从近几年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来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事件发生的事前预警方面还很欠缺。因此,必须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控能力,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探本溯源,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出发,是构建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关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不良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有很多分类,目前政府和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十分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图1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良影响 这些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综合性的,很多突发事件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根据对武汉、重庆和衡阳等城市所作实地调查(见图1)看出,对生命的威胁、社会稳定、公众心理恐慌是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影响程度和范围较严重的后果。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已经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公司系统处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保障企业职工和周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不良影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司及所属管理各单位均应制定应急管理办法、编制应急预案,并认真执行。 第二条应急管理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以人为本,减少灾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靠科学、实事求是;提高素质、协同作战的原则。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严格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快速、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使事故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条公司和所属电厂应根据电厂地理位置和当地气象特征,辨识重大地质灾害和重大气象灾害;依据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辨识出重大危险源;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电力建设和生产强制性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企业设备设施的健康状况和在用危险化学品生产

使用情况,辨识出重大安全隐患和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组织风险评价,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设备设施损害以及重大环境影响的突发事件,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第二章重大突发事件及应急预案分类 第三条公司作为中央管理企业和上市发电公司,主要从事电源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的生产和销售。对公司上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后,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定义,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15 种。 (一)事故灾难类,包括: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设备、设施事故,重大施工机械损坏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 (二)社会安全类,包括:重大社会治安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重大涉外事件,重大金融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自然灾害类,包括:重大地质灾害,重大气象灾害。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当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是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作为一项重要建议、提案提出。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在谈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本文试就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作些浅论。 一、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这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呈现出加快、加速发展之势,特别是工业集聚化、第三产业多元化、人口集中化、交通网格化等城市化特点愈发明显。但也正是由于各项建设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尤其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地区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出现了滞后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安全监督管理和治安防范等工作跟不上发展步伐,安全隐患大幅增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火灾、交通事故、涉黑及流窜犯罪甚至是重特大事故和大要案件多发;在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格局的大变革下,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容易激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暴力恐怖分子正不断调整策略,加紧对作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区的渗透、破坏。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当前全社会的抗灾、防范、救助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诸如洪涝汛情、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恶性传染疫情的破坏力仍然十分强大,往往会措手不及地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这是履行应急处置职能的必然要求。大量事实证明:上述重特大稳定和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具有不可抗性,有的具有难以预见性,有时即使事前知晓了也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阻止、遏制。鉴于此,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害、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应是应急处置工作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诸多事实也表明: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交通事故、化工爆炸、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以及恐怖袭击等稳定和安全问题,应急处置工作往往包括维护治安秩序、救治伤亡人员、清理周边环境、挽救受袭财物、消除社会影响、缉捕有关人员等很多方面,且必须迅速到位、统筹实施、一并推进,绝非是一个或少数职能部门所能有效解决和应对的。因此,从应急处置职能上来讲,各地必须至上而下建立健全一整套职责明晰、分工明确,能够组织多种力量快速反应、整体作战的应急反应机制,而不能满足于临时性的指挥和调度。 (三)这是加强应急处置实战的内在需求。今年来,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从处置实践来看,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滞后,特别是应急处置资源配置不合理、应急救援队伍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应急救援体系等问题。客观地讲,目前,不少地区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社会化联动的运作模式,即以公安110为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为:在指挥体系上,作为指令发出部门的公安机关与其他联动单位并无行政隶属关系,公安110的行政级别更是低于其他联动单位,指挥缺乏权威;社会化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一般设在政府,公安110接重大警情,往往先要向领导小组汇报请示后,才能开展指挥协调,容易贻误战机。在考核机制上,虽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有关文件,但

突发性公共事件

上周,参加滨海新区举行的镇街科级公务员培训,感触很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思考了许多东西,现就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谈谈我的体会。 这两年,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内:西藏拉萨等藏区发生打砸抢骚乱事件,胶济铁路发生列车脱轨相撞事件,安徽阜阳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疫情,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玉树地震和甘肃泥石流,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国际上:席卷全球的非典、粮食危机,美国发生次贷风波,缅甸遭到强热带风暴袭击,日本发生8级大地震以及核泄漏,等等。 那么,什么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如何应对和处置,将危害与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已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公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何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一是自然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憾性和危害性。 四是处置具有紧迫性。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

乡镇街道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XX…XXXX?XX号 XX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社区、各办公室: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班子研究,决定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各社区、办公室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XX街道党政(人大)办公室2012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55份)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依据 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XX”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现状特点 XX街道位于XX市东南部,东濒XX湾,与XX县隔海相望,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时有发生。 XX人多地少,人群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 XX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增发态势。 1.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 - 1 -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自然灾害常识 自然灾害常识地震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而引发的。还有一种是由火山喷发引 起的。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大陨石冲击地面等。地震发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 投影,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称浅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海啸海啸是一种 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是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地区水面突发巨大的涨落现象。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海啸为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公里。海水运动具有很大能量,传播速度可达500km/h,因能量集中,波高可达10~20m以上,可造成巨大灾害。据海啸资料记载,世界70%左右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台风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级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级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洪涝在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常识1,雷雨大风天气不得在大树、屋檐、岩石、下避雨,以防雷击、泥石流、大树和房屋倒塌。2,尽块通过危 险地段,且尽量远离有滑坡危险的那一边。3,遇有电线脱落不能强行通过,大地和水都能导电,必须绕行。更不能去捡电线。4,酷暑 天必须控制行进速度,行路不能过快。但也不能在路上玩。5,未经休息不能喝水、洗身,防止发痧、中暑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不下河、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不下河、井边玩耍塘、堰洗澡,不看或从事电、钓鱼、捡贝壳、堰洗澡,不看或 从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摸鱼等危险活动。关于这一点,教训深刻。有好多人在河里丢了性命。有违犯纪律下河的,有乘船不慎落水的,有过桥不小心的。1,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2,不下河、塘、堰洗澡。3,不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或从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4, 要坚定立场,不能别人一提议就忘乎所以就跟去了,忘记了危险,忘记了纪律,要随时有一颗自律的心,随时能控制住自己。5,下大雨、涨水、水漫过路、桥时不能强行通过危险的路段、小桥、平桥,必须绕行。防雷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 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 1 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很大。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 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及防范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2·03·05期 一、引言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涌现的大量专项资金、捐赠物资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但其金额巨大,需要审计机关及时进行审计以避免出现物资和资金挪用、使用不到位、占用等情况,切实保障受灾地区群众的效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救灾物资和资金的拨付、管理与使用越来越重视,要求政府及时公布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所具有的紧迫性、广泛性和重要性使常规审计方式不再适用。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能适应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的特点,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物资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时揭露资金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但是由于救灾物资和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要求审计人员经验丰富、知识宽广,这加大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本文将在风险导向的基础上对如何应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用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中,其与常规审计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特点引发的风险 1.偶然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资金物资使用情况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也是非常规的、偶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需要审计机关投入大量的审计资源对巨额物资和资金进行全过程的追踪监督,由于审计资源有限,资源投入覆盖的范围不足,审计产生了局限性,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突发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发生突然且持续时间短,发生后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筹集、分配物资和资金的时间短、时效性强,为保障物资和资金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避免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审计必须及时跟进。短时间内对审计资源的快需求、高要求使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性增加。 3.过程性。与传统审计方式事后 介入、阶段性审计的特征相比,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突出的是一种过程性和预防性。对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切入点的提前,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转变,审计职责覆盖范围的扩大化,审计过程的持续化,进一步加大了审计风险,冲击审计独立性。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固有风险 1.总体定位的转变。由单纯的事 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总体定位上强化了审计在物资和资金拨付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建议功能,使审计机关更大程度地接触物资和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的管理决策行为,审计人员不自觉地参与到管理之中。审计人员的定位逐渐从独立的局外人向内部管理者靠拢,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2.审计职责、审计内容的范围扩 大。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全面覆盖、全过程跟踪,审计职责、审计内容的范围极速扩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 □张然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如 何对救灾物资和资金实施审计成为审计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目前,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审计的风险较高。本文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风险导向的基础上探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审计 S H E N J I 29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展览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可从应急管理教育、突发事件预防、危机管理机构设置、应急预案、信息传递、突发事件救治与处置、保障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应对展览馆各种突发事件。为了预防与控制突发事件,在事前、事发与事后,把握规律,科学应对,进行管理与采取措施,以达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即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体指在危机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等过程中,建立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安全秩序等有关活动。 展览馆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信誉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信誉是展览馆在长期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公众对展览馆服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在日常的展览馆服务中可能由于服务质量或沟通不畅引起服务纠纷或公众对展览馆展览及服务需求满意程度以及其他如媒介报道等因素,而出现对展览馆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即属信誉危机。我们可将信誉危机分为两类:一是服务类危机。如因服务质量或员工素质问题或员工处事不当而引起的纠纷、因故暂停开放展览而引起的纠纷或由于缺乏沟通渠道或沟通不及时、不全面公众对展览馆产生误解而引起的危机、观众对展览内容不满而引起的纠纷等。二是

媒介类危机。如媒体追踪报道或报道不实或报道有误或网络博客跟帖等等而引起的危机等。 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我们可以把潜在的能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安全的紧急事件作为灾害危机。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二是事故灾难(如火灾、恐怖袭击、爆炸、设备故障等),三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四是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如管理秩序混乱、观众拥挤踩踏、斗殴凶杀、盗窃抢劫等),这些灾害是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危及安全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是当代社会中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为了对应突发事件,抗拒灾难事变,对所有突发事件发生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化解、防范,以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预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危机预防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救治与处置及突发事件结束后的总结与整改等系统管理工作。当代展览馆必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借用政府部门突发事件管理的新理念,在馆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事故的体制和措施,以达到避免、减少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总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突发性公共事件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课程名称:行政案例分析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政治131 学号:1303010178 学生姓名:饶乃进 指导教师:王松老师 2016年10月27日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摘要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考验,是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反应。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考验政府的未雨绸缪的能力,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损失都可以避免。突发性公共管理事件的事中处理,如果事件发生已不可避免,若政府能快速启动紧急预案,把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挽回和避免不必要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府积极的表现。事件突发发性公共管理的善后管理,也是突发性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安抚善后处理,有助于恢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 突发性公共事件紧急预案管理缺位 案例陈述 事故回顾 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一辆至油

榨街方向的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野鸭塘小学附近突然起火。事故造成6死35伤。 目击者王涛是贵阳市一家汽车维修站的员工。事发时,他正在距事发地不足40米的站内看报纸,“听到了好多女人的哭喊声,声音很大很尖利。”王涛循声望去,看到一辆公交车停在了金阳南路的超车道上,尾部已经起火,“当时明火不大,但浓烟滚滚”。王涛随即叫两位同事拿上维修站内的灭火器灭火。“我们走到公交车前挡风玻璃前,刚想灭火的时候,车厢内的火势突然变大了,烟也变得更多。隔着挡风玻璃,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全都是烟。”为安全起见,王涛和两位同事只能退到安全地带。从王涛提供的一段客车燃烧的视频中可见,火势高约四五米,大火夹杂着黑烟从车窗不断往外蹿出。王涛称,在汽车燃烧后15分钟左右,消防车赶到了现场实施救援。“这时候,火已经变小了,但汽车早已经烧成了一个空壳,面目全非”。 政府回应 当天下午,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通报》的消息。这则只有93个字的消息写道: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阳市一辆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发生燃烧,伤者已全部送达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市委市政府已组成工作组开展现场处置工作。燃烧原因正在调查中。 当天下午15时34分,新浪认证信息为贵阳市委宣传部的微博“@微博贵阳”编发信息,全文转发了这条93个字的消息,结尾加上了#贵阳公交车自燃#的话题框。这是不少人最早从用户较广泛的公共信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 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 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 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 调整。 (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 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超前性 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 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 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 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

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

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①决策者不必企图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其只要着重于那些与现存政策只具有渐进性的差异者就可以了。 ②决策者只要考虑几个有限的政策方案就行。③决策者对每个方案,只评估几个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而已。④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一直在重新的界定。渐进主义斟酌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调适,其结果使得问题较易处理。 ⑤社会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透过分析与评估的过程,永无休止地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指正。 ⑥渐进决策是补救性的,其适应于减轻现行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但较少着重于将来社会目标的增进。 5、传统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1)过程模型的主要贡献 首先,过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 其次,过程模型带来了众多关于公共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过程模型为全面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它与常识相一致,易于被接受、把握和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2)对过程模型的主要批评 第一,“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它并不适合预测,或者甚至指示一个阶段怎样导致另一个阶段。

突发公共事件

附件1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附件2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收集、处置流程图

附件3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一、自然灾害 (一)水旱灾害 特大水旱灾害 特大水旱灾害是指本区大范围受灾,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或者局部地区遭受毁灭性灾害。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 1.河流干流堤防出现重大险情或决口,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重大影响的水库险情或垮坝; 2.河流洪水泛滥致使城市及人口聚集的村镇受淹; 3.洪水造成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中断; 4.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干旱缺水; 5.其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水旱灾害。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 1.河流干流堤防出现较大险情或决口,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较大影响的水库险情或垮坝; 2.河流洪水泛滥致使城市及人口聚集的村镇局部受淹; 3.洪水造成地方铁路、地方公路中断;

4.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干旱缺水; 5.其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较多人员伤亡的水旱灾害。 一般水旱灾害 一般水旱灾害是指辖区内小部分区域受灾,造成人员伤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灾害。 (二)气象灾害 特大气象灾害 特大气象灾害是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市区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重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雪灾、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雷电、低温冷害、大雾等灾害。 较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雪灾、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重影响的高温、雷电、低温冷害等灾害。 一般气象灾害 一般气象灾害是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本区局部范围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体系图

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事故风险的能力,防患于未然,保障公司财产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稳定,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会理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会理县交通运输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1、重特大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本预案所称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是指依照《四川省关于各类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一般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重伤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汛期洪水造成道路交通阻断。主要是在汛期遇到特大洪水,使运输线路受损或阻断、桥梁倒塌,影响发车或旅客滞留事件。 3、雪天或地震造成道路交通阻断。主要是遇到大雪天气,道路积雪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地震造成的道路断裂、坍台、滑坡,影响发车或旅客滞留事件。 4、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或站场受损等。凡公司发生以上事故应急救援,适用本预案。 三、方针与原则 (一)方针:各项事故应急救援,按照“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的目标,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和“高效快递,协调有力”的方针。 (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依靠科学,民主决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协调配合,反应快速”的原则。 四、事故上报 公司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和单位内发生安全事故,按以下规定的事故等级、上报程序和事故处理原则以及备案应具备的资料做好事故上报工作。 1、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按以下原则和程序上报: (1)一次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一般事故。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应及时上报公司、当地县运管所、县交通局,公司安全工作部门负责人应赶到现场,协助搞好调查处理。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内容提纲 一、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深刻启示 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五大能力的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胡锦涛05年7月山西考察) 六大领导本领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a?a 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a?a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a?a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a?a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a?a 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a?a 六大领导能力(习近平)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a?a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a?a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a?a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a?a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a?a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a?a

苏荣书记在2008年12月1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讲话 一是科学判断形势、敏锐把握趋势的洞察力; 二是勇于破解难题、善于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三是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 四是冷静应对复杂情况、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驾驭力。实践启示之一:2003年非典疫情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臵公共事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 实践启示之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这次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a?a胡锦涛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动员和行动; 最开放的态度。 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根据《xxxx发电有限公司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在公司统一领导下,由综管部负责组织协调,会同责任主体部门共同提出新闻发布及报道意见,并报请公司领导同意后统一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要恪守尊重新闻规律和遵守宣传纪律的一致性,坚持有利于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广大员工根本利益,有利于企业稳定和谐,有利于时间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宣传效果。 二、分级响应与报道流程 1、成立组织机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成立“xxxx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式,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责任,分析形势及内外舆情,统一指导新闻发布工作。并酌情成立新闻发布、信息监控、综合协调等小组。 新闻发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生产安全部和综管部组成,受领导小组委托,执行新闻发布方案,拟定新闻发布内容,组织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信息监控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

产安全部等有关单位组成,负责对媒体、互联网有关事件报道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重要信息及时上报。组织对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综合协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产安全部和负责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上级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的运转,情报信息的上报及通报,受理记者的采访申请及报道管理等工作。 2、分级对应启动。一般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综管部负责,按照公司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统一口径进行报道;较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由领导小组报经总办会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经总办会,并报请总公司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 2、各部门第一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配合处置事件的各级新闻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为新闻单位正常采访给予支持,对新闻稿件涉及的事实及时进行认真审核,并会同综管部及时、准确地组织和开展采访报道工作。 4、处置事件的责任主体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规定。外部新闻媒体出现导向偏差,不实报道或歪曲性报道,甚至引发突发公共新闻事件,责任主体部门及综管部要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报应急指挥中心或公司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