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稿

说课人:李志华

单位:开封尉氏三中

时间:2009年10月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以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的第二课时。本节着重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等多方面提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和经济效益角度指明该区域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本节既是必修2中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延伸,同时也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本节课主要通过图示法和比较法,让学生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突出特点。通过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这一重点。在自主探究中使学生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方向。通过讨论与辩论中,突破辩证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这一难点。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追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倒入:[情景导入]同学们现在已经接近(中午),大家可能也饥肠辘辘,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午餐)。[展示图片:煮熟的玉米棒] 玉米不但可以煮着吃,还可以造酒、作饲料等很多用途。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的经理需要购进大批的玉米,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玉米的价格)有谁了解现在市场玉米的行情么?

我们上网查一下。[展示东北和河南玉米价格网页] 东北地区玉

米平均价格是0.85元/斤;河南玉米平均价格是0.95元/斤。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东北玉米价格比河南的要便宜?(温馨提示:1、课本64页。2、从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考虑。)教师总结:以北大荒为代表的东北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特征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区域专业化生产。生产的效率高、成本低,所以粮食价格便宜。有三幅图表能充分说明这两个特点。

[展示图片:东北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教师讲解:黑龙江垦区拥有耕地面积202万公顷,建有100多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2万公顷(30万亩)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展示图片:机械化生产] 这个图片体现了东北地区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展示图片: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请大家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完成图片中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2:河南作为“中国的大粮仓”能否也能向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大规模、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

[展示图片:中国的大粮仓] 教师说明:河南省已经连续9年粮食年产量居全国第一,近三年均超过千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大粮仓”。

探究总结:机械化:我们河南省已基本实现;专业化:我省是国家小麦生产专业化地区。大规模: 因为我们河南人多地少,以家庭经营为主,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这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推广先进技术一个瓶颈。但是各种因素都是辩证的。请同学们看这则新闻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展示图片:喜耕田农机合作社]

教师解释:5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导:河南焦作博爱县喜耕田农机合作社,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大力宣传,采用托管、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当年作业面积就达2.1亩。这可能就是我们河南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方向。

[承转]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在下滑,玉米的价格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看一下网上查找的结果。[展示2008年玉米价格查找的结果] 教师总结:2008年河南玉米平均价格是0.84元/斤,东北是0.81元/斤。总体看玉米的价格和其他商品相比不降反升。

问题探究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玉米价格明显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温馨提示:从供求关系考虑)

教师总结:供不应求造成玉米价格上涨,因为经纪危机需求量不会明显上升,而是产量下降造成的。

[展示河南和东北受灾图片] 启发设疑:像这样影响东北农业生产的因素还有哪些呢?(温馨提示课本67页)

学生回答[展示环境问题图片] (承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北大荒的开发历程给我们了一些启示。

[展示北大荒开发历程图片] (教师讲解)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北大荒会再次成为“北大荒”。现在很多的专家提出向“北大商”的概念。[展示北大商的含义] 在停止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问题探究4:从哪些方面实现“北大荒”向“北大商”的发

展?

[展示“北大商”图片](温馨提示课本p67页平原地区发展方向)。

教师总结:以上六个方面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那么,我们河南从“大粮仓”向“大厨房”发展能否借鉴以上六个方面?(展示图片“大厨房”)说明大厨房的含义。

(小组逐一讨论)教师总结:结合实际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承转)东北地区的西部草原区和山区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温馨提示p67、68页)

(自主学习)幸运抢答:[展示图片:东北农业发展方向] 教师总结: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实现“立体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和配套加工业;西部草原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产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承转)东北这三个地区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展示图片:皓月集团] 如亚洲最大的牛肉加工企业皓月集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每年要加工二十万头牛。其中有二分之一是周围农户从西部草原买进犊牛,在本地育肥。这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在西部草原区和中部平原区分别包括哪些环节呢?

(幸运抢答)[展示图片:耦合发展模式])教师总结:这个模式有效地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实践:学生自主完成(抢答同时展示图片)。

课堂小结[展示图片: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本节我们学习两个内容:1是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包括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地区专业化生产。2是东北三个地区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

各地的农业发展都有不同的区位条件,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写一份发展家乡经济的建议书。

谢谢!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知识分享

精品文档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掌握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究,提高解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的兴趣,关注三农,热爱家乡。 重点: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难点:归纳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 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因为发达国家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看这其中有没有我们国家发展农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并希望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展示目标 新课讲授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一般可分为 以种植业为主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地域类型(谷物家畜农业、种植业和牧羊并重)。让学生读图3-1-5落实,并说明莘县的那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1、分布 多媒体出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图,读图得出: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2、形成条件 复习提问: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回答 快速阅读课文P60 第一段,读图3-1-9,结合学案资料 1和资料2,总结出结论,2分钟完 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形成 条件,多媒体出示: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 2、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 3、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协调发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能力较强,对于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强。特别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新课】 [导入新课] 春节过后,各大城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为什么到东南沿海,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发展差异。 【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3页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思考:①我国东、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高一地理庞立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讲完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尤其是对大牧场放牧业的了解较少,但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的方法,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容易些。 【考点分析]】 本节的主要考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命题的综合性强,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使学生理解并能结合案例分析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4、使学生懂得,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难点】 其中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为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我想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讲课时我会用到多媒体课件、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录像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讲课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虽已落下帷幕,但我相信其中的很多精彩画面,同学们仍记忆犹新,下面同学们来看一幅照片,是谁?哪个队的?阿根廷在世界的哪个位置呢?当地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地适合哪种呢?都不适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我认为如此导入,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内容,又能让同学们对常考的大牧场放牧业的气候特点有一个很深的印象,还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探究学习新课部分。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要有适当的阶梯性,刚才已经谈到了,我们本地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大牧场放牧业的相关资料,去市场调查一些品牌牛肉制品的生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多媒体演示)澳大利亚东南部、亚洲季风区、美国中央大平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四地气温和降水的相关资料让同学们对比分析阿根廷与其它三地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大牧场放牧业还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三幅地图,分别为“阿根廷气候类型分布”“阿根廷地形分布”“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最后老师应强调在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时,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催化剂”,彼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此外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的气候分布”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高中地理湘教2003课标版必修三教案281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等地理特征; 2.掌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基本地理特征; 3.理解地形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 4.学会结合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兴安岭地理意义的分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植被等地理特征,并学会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 2.运用比较法,了解北方地区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通过读、写、比、记等,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基本特征; 4.运用归纳、演绎、对比、讨论等方法,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情、态与价值观 形成一定的审美情操;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是浙江省普遍的现状,我校结合生源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再加上区域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干知识,因此高二学生识记+理解、苦干+巧干是学好地理的唯一出路。 高二课程多、内容多、知识点多是不争的事实。本学期除了继续巩固上学期的世界地理知识,落实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以中国地理为载体,进一步落实高一必修中的自然地理原理。从认识地球、地球仪、到认识地图、认识世界、认识区域、再到认识国家,区域地理一般认识方法总是这样:从大到小,先总后分,先概述后具体的逻辑次序逐步深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主要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北方地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3分钟) 出示“江苏淮安南北标志”图 教师讲解南北之争的背景。引出本课主题 1.指导学生填出(说出)图中区域内主要山脉的名称。 2.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及位置特征。 3.指导学生据图说明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结合相关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配合完成(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抽查、诊断学生“旧知”掌握情况。 检查、规范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的方法。 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进一步掌握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差异。 农业发展概况 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优势和不足。 6.比较松嫩平原“小麦-玉米带”和美国“小麦-玉米带”区位条件的异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子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充分发挥区位国开放的门户, 水患、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导学案含教学反思设计说课稿案例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白音锡勒牧场创建于1950年10月1日,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第一个国营牧场。建场之初,全场仅有20名职工,1 022头(只)大小牲畜,而1999年全场人口达到了1万多人,牲畜252 248头(只)。牲畜的增加,加重了草场的压力。1950年,每头(只)牲畜平均占有天然草地350公顷,50年后,每只牲畜占有天然草地不到1.5公顷。致使这一牧场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草地再生能力减弱,草场生态失衡。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白音锡勒牧场的退化? 答案:点拨:白音锡勒牧场草场严重超载,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______大、________程度高。 2.分布 (1)牧牛国家:美国、________。 (2)牧羊国家:__________、南非。 3.成因 大面积____________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什么地方的农业生产景观?它与大牧场放牧业有何差异? 二、乳畜业 1.特点 面向__________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及产品 对象主要是______,产品是______________。 3.主要分布区 ____________周围地区、______、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

(2)______因素。 答案:一、1.市场生产规模专业化 2.(1)阿根廷(2)澳大利亚 3.干旱、半干旱 4.(1)地广人稀海港(2)划区轮牧打机井良种牛牛群病害 思考讨论 点拨:我国内蒙古草原牧区。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投入较多、产品出口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内蒙古的游牧业多属于投入较少、产品自给的粗放型牧业。 二、1.城市市场 2.奶牛牛奶及其制品 3.北美洲五大湖西欧 4.(2)市场 知识点一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发展措施及借鉴意义

高二地理学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湘教 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2.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一、南方与北方 。 一线 淮河 — 秦岭 ① : 划分界线 . 1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优 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南方 优 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②平 原面积广阔,森林、③煤炭、石油、 ④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亚热带及少部分⑥热带地区, 热量丰富,⑦水分充足,⑧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⑨水力资源等相当 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⑩重工业地区和? 能源基地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 形破碎等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 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 外向型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的○ 21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22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23广西壮族自治区。 3.背景 (1)优势:自然资源、○24矿产资源、油气资源、○25水能资源、○26土地资源等丰富。 (2)劣势:○ 27基础设施落后,○ 28人才、技术、○29资金匮乏。 4.意义 ?? ? ? ?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 推动○30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加强○31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与○ 32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果: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 33经济优势,将○34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探究主题一我国的南、北方差异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 说课教师:高中部地理组迟天志 一、说前测 内容:对五种基本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进行默写。 具体操作:全体学生进行默写,并且同桌进行互相批改。找一名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代表背诵,对没有默写正确的同学进行记录,并且给与考核。 目的: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达标。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依据课标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考频,考点来定义的。 1.考纲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考频: 五年三考:2017全国一36 2017海南3-5 2014全国二11 4.考点: 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三、说围标(15-20分钟) 通过例题训练进行总结和引领总结 通过前测完成目标一。(基础目标) 例一、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一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二、通过例题二待遇比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目标二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内蒙古的养殖牛羊算是那种农业地与类型呢?例三、通过例题说明混合农业的形成原因及其优势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三提出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该地区的农业低于类型是混合农业呢?为什么? 四、说达标 1-6题为基础题要求学生达到百分之90以上达标率。(9分钟) 6-81题为近几年高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高考与本节课的联系。要求百分之30以上达标率。(15分钟) 五、说板书 目的形成思维导图。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

《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东西干湿的差异显著》。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的气候,气候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课教材中,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组成要素之一—东西干湿的差异,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我国的气候灾害和气候特征奠定了基础。所以无论是知识体系上,还是课本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800mm等降水量线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认识800mm等降水量线。 2、难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学生对世界范围的降水及其分布已有了解。但在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上,有部分同学会因为认识水平短缺,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上看,八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教法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我采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读图分析、观察、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 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 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 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

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条件也越来 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 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 二.教学思路: 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 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

季风水田农业 公开课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在分析其区位因素时是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最后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引导总结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 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 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世界上另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活动一:师生看图探究水稻的生长习性、种植过程以及分布地区,开题季风水田农业。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张图片,如此美丽的景象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景观吗? 生:略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梯田没什么稀奇,梯田里种水稻同学们听说过吗,这里梯田里种的就是水稻,那么关于水稻以及它的种植过程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播放水稻种植过程的幻灯片) 师:看了这几幅图片无法不让我们被劳动人民艰辛所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共背),在感动之余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录像及你们的调研谈谈你对水稻及水稻种植的了解。 生:发言略 生成结论: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稻的生活习性是耐高温,需水量大。且生产过程及其复杂。那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幻灯片展示世界水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第28中学万其兵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容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又一重要方面,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组成农业地域的理论基础,处在总结归纳的地位,为以后工业地理学习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应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4)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3、教学重点: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学情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各种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查询资料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必修三教案(三)区域发展差异

必修三教案(3)区域发展差异 一、综合区域的差异比较 1.据图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 原均有分布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 交林、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 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 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 产 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 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 角是重要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 产 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产业结 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交通运 输 比较发达比较发达,河航运发达

对外开 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2.据图2归纳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围 辽、冀、京、津、鲁、、 沪、浙、闽、粤、桂、 琼12个沿海省、市、 自治区 黑、吉、、晋、豫、皖、 鄂、湘、赣9个省、自治 区 陕、甘、宁、青、新、云、 贵、川、渝、藏10个省、 市、自治区 自然特征 濒临海洋,地形以平 原、丘陵为主;水热条 件较好,气候条件优 越,多位于河流下游 距海近,地形以高原、平 原、丘陵为主;能源资源 丰富,气候条件较好 距海较远,地形以高原、 盆地、山地为主,地势较 高;矿产及水能资源丰富; 干旱和高寒地区广 地位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位于中国腹地,起承东启 西的作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 民族聚居区 优势条件 为我国主要农业基地、 工业区;交通(尤其海 运)便利;经济的国际 化程度高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 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 河航运为主 70%的国界线,利于边境 贸易;能源、矿产资源前 景可观;其西南部水力资 源丰富 存在问题 能源、原料不足;北方 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 煤炭外运能力不足;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 林区过度砍伐;长江中下 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 的风沙问题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 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 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 恶化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3.2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评价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课时:1课时学生:111 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通过两个问题: 1、用地理语言描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优势条件) 2、举例说明以下因素为主导因素的农业生产: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常见农业的主导因素)迅速回顾知识,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二、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4.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5.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6.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能力。 4、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 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5、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 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6、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 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处理:让学生读一遍(增加印象,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决学习目标 (一)农业地域的形成 1.阅读以下内容,提取关键词、谈对概念的理解。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线的教师来说,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水稻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农业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述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述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七个环节去述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最基本的人类生产活动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学习中涉及到区位及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身在农村,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农业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基础,且具有贴近性、趣味性。 2、职业中学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易分散,但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是他们的优点,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三、述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学情,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农业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四、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某地农业类型形成条件。 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教师过渡:那么在教学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五、述教法及学法 1、述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 对列举的案例以及教材的活动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案例分析法 充分运用课件展示案例,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图表分析法 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可以采用图表法,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述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综合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2)、学会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