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疆沙湾县第四中学李春艳

学情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增强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

朗读法、质疑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说明:

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影《小石潭记》的课文朗读mp3音频和《小石潭记》教学演示文稿PPT。所有文件在WindowsXP/7/10系统中均可正常播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活动:背诵柳宗元写的诗歌。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表现。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作者柳宗元简介。

三、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原文及朗读音频。

学生活动:听音频,把握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和重音。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代表分段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3、学生质疑。

教师活动:

1、评价学生的表现。

2、为学生解疑答惑。

多媒体出示:

1、翻译重点语句。

2、解释重点词语。

3、参考译文。

五、研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找出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3、作者是怎样写潭水的?水中的鱼又怎样呢?

4、小石潭上的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关键语句来回答。

六、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请你用四字短语归纳本文的写作顺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每段的主要内容来归纳。

多媒体出示: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课堂小结

作业: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小石潭记柳宗元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

上完《小石潭记》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指导学生朗读比较到位。考虑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在指导学生朗读之前,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小石潭记》的朗读音频,学生听得都非常用心。很多同学都一边听,一边在书上做标记。接着,我又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朗读后,我和同学们再点评、再指导朗读,学生基本上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是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效果很好。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我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疏通文意。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各小组分工也比较明确。在课堂检测环节,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了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翻译和重点词语的解释,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翻译和解释。这都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加强训练和培养。考虑到这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上。根据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我在学生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自己质疑。但是,在学生提问时我发现,学生的问题很散,也有个别同学因为读书不细心提出了没有价值的问题。

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永州,寄情山水,写下《永州八记》。这组山水游记,艺术成就很高。《小石潭记》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有如下特点:(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4)语言简洁、生动。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 教学取向 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有诸多的教学价值。本教案紧紧

扣住文言文的“文、言并重”的教学特点,落实好字词的积累学习和熟读熟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如下两个教学取向。 一是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本教案采撷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细致品析,通过“欣赏一处”“质疑一点”“省略一词”“讨论一回”“置换一句”“朗读一次”等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角度、精妙的描写手法,充分感受到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悲凉和凄怆。同时通过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侧面描写手法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是对作者柳宗元的解读。柳宗元是个凡人,面对美景,他忘情于山水,得一时快乐;面对“过清”之景色,触发了他对自己凄苦境遇的感慨,不免忧从境来,怨从心来,于是不顾他人感受,“乃记之而去”,如此大起大落的情绪,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相比,略逊一筹。在贬谪期间,柳宗元饱受磨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停止过抗争,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对作者的这些解读力避概念化,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源于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细致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朗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再读文章,做到有板有眼,疏通字义。 3、三读文章,初步感悟:读出轻重、缓急、抑扬、连段,配音诵读。 三、深入文本,体验情感 1、梳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美景; ⑴为了更好地欣赏小石潭,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柳宗元创作小石潭记时的感受,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 ⑵找出文中描写幽树好石清泉的语句,重点品味: 幽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好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验作者的情感:“乐”。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感受柳宗元的心境,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暂得一笑”,? ⑶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把两处明显的“乐”去掉,你从哪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他的“乐”?(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 3、体验作者的情感:“忧”。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已复不乐。”?品味: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⑴思考:那天同去的明明有柳宗元、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恕己、崔奉壹等六个人,他怎么会感到“寂寥无人”呢,为什么他会由“乐”到“忧”呢?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 【梳理景物】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 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 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 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 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 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 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 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 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下面是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的游记《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时空访谈之柳宗元 ——《小石潭记》创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寄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今天“时空访谈”主持人全老师,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倡导“古文运动”,他一生仕途不如意,屡次被贬,他是千万孤独的创始者,他就是我们今天的时空嘉宾——柳宗元,掌声有请。 柳宗元1:大家好,主持人好!我是柳宗元,我生活在唐代,在唐代是个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我与韩愈先生并成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有幸穿越时空走进“时空访谈”的节目现场,我很激动哦! 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柳宗元先生的到来!今天柳宗元先生为我们分享的是他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小石潭记》。首先,让我们来感受柳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分享。 柳宗元2:朗读课文,注意生字:寂寥(l iáo)差(cī)互往来翕(xī)忽 主持人:听了柳先生的朗读,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隔着时空的小郁闷,好似柳先生的朗读让我们置身于空灵幽深的小石潭边,驻足凝望。那么柳先生是在什么样 的情况下写下的这篇传送千古的美文呢? 柳宗元3:哎,时间要追溯到公元805年,我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我经常不避幽远,伐 竹取道,探山访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永州八记》,今天分享的是其中的第四篇,开始的名字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主持人:柳先生的一生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不一般啊。下面我们请现场的观众就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向柳先生提问。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体会侧面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程序: 读一篇文章我们通常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一、写了什么:描写对象是小石潭,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呢?听老师给大家朗诵文章,请大家边听边在文中画出表现小石潭特征的词句。 讨论板书: 水尤清冽 全石为底 不知其源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二、为什么写? 1边听边读,请找出“窗口”段落。 2读第四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感的一个字。 3为什么“过清”会导致“去的结果? (1)“清”在注释里的意思 (2)“清”在文章里有哪些内涵?(到文中找“字”)

4这么幽深静美的小石潭为什么会给作者凄冷忧伤之感而不能久留?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荒凉僻远之地,司马是有职无权之官,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用理想的中国读书人,这是极为悲惨的境地。所以旷野中无人问津的小石潭触动了柳宗元那颗孤独忧伤的心。 三、怎么写的? 出示: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清)袁枚 1默读第一小节。看看作者心情怎样。 2 第一段共有五乐。“闻水声”为一乐,你能找到其他四乐吗? 3第二段明写了哪些景物?知道作者在暗写什么? 4水光鱼石来侧面描写水清,还隐藏着一个衬托。想一想在哪里。 5找出第三段的修辞手法,品一品。 6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柳宗元遥望那不可知的源头的方向,他内心会有怎样的思绪呢?有人说,柳宗元此时的心绪恰如这溪水曲折缠绵,无法言说,也不能言说。请再读这一段,体会这一点。 7凄凉忧伤之感读来如此强烈,这和1、2段的“乐”,有关吗? 8说说第4段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9整散结合的句子不仅具有节奏感强、音韵美的优点,还适合来描摹千姿百态的景物,抒写曲折缠绵的情怀。 10找一找最后一段与前文的矛盾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四、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虽然短小却意蕴悠长的精品短制,读出曲折对比,体会孤独寂寞。(小结) 五、作业练一练 1找出文中一处整散结合的句子赏析。 2文章前两段为什么写“乐”?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4.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 2.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对,他们八人的文章曾在唐宋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柳宗元的文章在山水游记上又略胜一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作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 2.老师简单总结:(多媒体出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朗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记下在读音及停顿上的难点 2.小组讨论解决各自的难点,并记下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3.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二)熟读 1.听录音,注意刚才的难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同位互听读。 3.指名读,师生共同纠错。 4.学生自由读,至读熟。 5.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根据课文下注释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记下难点。 2.分组讨论难点,记下解决不了的地方。 3.师生共同解决难点,老师适当强调一些重点字、词、句。 4.各组派代表作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译文,一组一自然段,全班逐段评议。 五、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刚才同学们对字、词、句都理解得很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透过文章的语言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并找出在文章中的文字根据。 2.在这些景物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潭水清澈: (1)第一段:“水尤清冽”:清澈,寒冷。 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之清。 (2)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空游”——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依凭似的,可见潭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当“日光下澈”时鱼儿能够“影布石上”,且能够清晰可见,也突出了水之清、之透明。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动静与游乐清晰可见,同样突出了水之清透。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小结:这一段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的生动活泼,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写的是鱼,见的是水。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本文在写水上不愧为千古之绝唱。 2.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以佩环相撞之声来喻指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受到感染,“心乐之”,为下文作了铺垫。 3.潭石奇特:“全石以为底……为岩”,——写出了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 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 的悠悠文思。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那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鸣佩环这样的音韵美,得益于文中大量的四字美词,我们一起找出来体味一番。哪位同学发现了 生:如鸣佩环伐竹取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通过合作,我们找的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们一起读一遍,体会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的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却有不同的意思哪位同学找出来了 生:清、可、差、从 师:眼光准确,有没有同学能够分别解释一下呢 生:解释 师:你的预习非常全面扎实,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巩固知识。 师:那读文章先读题目,这篇文章题目与我们刚刚学过的哪篇文章很像 生:《桃花源记》 师:“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记录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三、景语言情,乐耶忧耶! 四、师:那下面我们自读文章,追随柳宗元的脚步,你游览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篁竹—潭水—石底—树木—游鱼—溪流(板书:竹、水、石、树、溪)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给这些景物加一些修饰语,比如,我游览到了茂密的竹林。

小石潭记 公开课优质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质教案 10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小石潭记-余映潮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体会侧面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程序: 读一篇文章我们通常要回答三个问题: 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一、写了什么: 描写对象是小石潭,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呢?听老师给大家朗诵文章,请大家边听边在文中画出表现小石潭特征的词句。 讨论板书: 水尤清冽 全石为底 不知其源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二、为什么写? 1边听边读,请找出“窗口”段落。

2读第四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感的一个字。 3为什么“过清”会导致“去的结果? (1)“清”在注释里的意思 (2)“清”在文章里有哪些内涵?(到文中找“字”) 4这么幽深静美的小石潭为什么会给作者凄冷忧伤之感而不能久留?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荒凉僻远之地,司马是有职无权之官,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用理想的中国读书人,这是极为悲惨的境地。所以旷野中无人问津的小石潭触动了柳宗元那颗孤独忧伤的心。 三、怎么写的? 出示: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清)袁枚 1默读第一小节。看看作者心情怎样。 2 第一段共有五乐。“闻水声”为一乐,你能找到其他四乐吗? 3第二段明写了哪些景物?知道作者在暗写什么? 4水光鱼石来侧面描写水清,还隐藏着一个衬托。想一想在哪里。 5找出第三段的修辞手法,品一品。 6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柳宗元遥望那不可知的源头的方向,他内心会有怎样的思绪呢?有人说,柳宗元此时的心绪恰如这溪水曲折缠绵,无法言说,也不能言说。请再读这一段,体会这一点。 7凄凉忧伤之感读来如此强烈,这和1、2段的“乐”,有关吗? 8说说第4段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下面是可是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

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题目】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